第一篇:灾害救援学习发言稿2010年9月21日
灾害救援医疗队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这是一个金风玉露的季节,这是个秋实收获的日子,在十堰市政府以及太和医院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各主管部门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十堰市第一支专业化的灾害救援医疗队今天在太和医院成立了!这支十堰市唯一的专业化的灾害救援医疗队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望和各级领导的嘱托,我们即将奔赴北京参加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主办的紧急灾害医学救援技能培训班。作为其中的一名队员,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在深感荣幸的同时,深知肩上承担的责任重大,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进修机会。
21世纪灾害形势严峻,突发灾害频繁,中国乃至湖北、十堰等都面临着各种灾害的挑战,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紧迫。实施灾害紧急救援、积极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每一个太和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这次培训以实践学习为主,将通过模块式教学、实景再现、模拟演练等形式,通过模拟地震灾害、建筑物高层救援、隧道救援、水上救援和交通事故救援等各类现场操练,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国际化标准、突出本土本地特色、高水平严要求的救援队伍。
在京学习之间,我们将服从培训老师的指导,认真学习,克服困难,圆满完成此次培训任务。回院后,我们将立足个人工作岗位,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灾害救援队伍中来,力争建设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高素质队伍。我们将面向社会普及和培训灾害医学救援知识,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相关医护人员灾害救援能力。一旦灾害发生,我们作为十堰市唯一的紧急救援队伍,将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召唤,义无反顾地奔赴现场,实施更加科学、切实有效的现场紧急救助,挽救生命于危难之际,为减少十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为十堰市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太和医院的长远发展和学科建设增光添彩!
最后祝各位领导中秋国庆双节快乐!谢谢大家!
小草2010年9月21日
第二篇:灾害救援防疫消毒措施探讨
灾害救援防疫消毒措施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灾区防疫保障中的消毒措施,控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发生。方法 分析灾害发生后易于发生的卫生防疫问题,提出相应消毒措施。结果 应当把握好灾区防疫消毒的原则,将饮水、饮食、室内环境及人畜尸体等作为消毒处理重点。结论 做好灾害救援的消毒工作,对于维护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身体健康,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然灾害;防疫消毒;防疫保障
洪涝、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和重大的人员伤亡,建筑物大面积倒塌,供水、供电、交通等基本生活条件遭到破坏,卫生防疫形势十分严峻,尽快展开以消毒为重要内容的各项防疫措施刻不容缓。2005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明确了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主要任务、与地方政府的工作协调关系、军地联合指挥、平时救灾准备和经费物资保障等。2006年,国家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全军和各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纳入到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当中,加大了对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备投入,并于2009年起将各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国家防疫应急救援力量,以随时遂行各项灾害救援的防疫保障任务[1]。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抗洪抢险、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等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救援工作中,我军卫生防疫机构均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灾害现场广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饮食饮水消毒、垃圾粪污处理、人畜尸体消毒掩埋等防疫保障工作,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疫情在灾区的发生和蔓延。1 灾区的主要卫生防疫问题
1.1 自来水管道、水井、厕所、垃圾收容站等生活设施被毁坏,水体污染严重。
1.2 水源遭到破坏,短时期内无法找到安全的饮用水源,人们不得不就近饮用各种卫生得不到保障的水,包括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的水,甚至是工业废水等。
1.3 物资短缺,饮食供应困难,受灾群众被迫进食生冷食物。
1.4 污水、粪便、垃圾无人管理,人畜尸体、大量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的腐败,为蝇类提供易于孳生的条件。
1.5 受灾群众瞬间失去衣、食、住等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精神上受到打击;救援人员长途跋涉,临时集中于陌生环境,同时救援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剧增,机体抵抗力普遍下降;
1.6 临时居住场所条件简陋,高度拥挤,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
1.7 人口流动性大,大量救援人员进驻灾区,可能将其它地区的地方性传染病带入灾区。
1.8 灾害条件下,个人卫生意识淡化。
1.9 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多种动物发生较大范围迁移或死亡,生活习性改变,可能造成媒介动物传播疾病的流行。
1.10 强降水和余震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加重灾情,并可能使公共卫生问题更加凸显。2 灾区消毒的原则
2.1 发生灾害后,如灾区没有疫情发生, 主要应以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为主,对存在传染源或可能存在传染源的地方有必要进行消毒,对未受明确污染的车辆、人员和清洁环境无须全面消毒处理。2.2 消毒应采取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方法进行处理。
2.3 如城市自来水水源及管网系统遭到破坏,自来水饮用前必须消毒。2.4 井水、江(河、湖、塘)水等地面水,饮用前必须消毒。
2.5 集中供餐点的食品容器、炊具应彻底清洗和消毒,提倡餐具自用、自洗、自保管。
2.6 在医疗救治机构,除对医疗用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外,应定期对诊室、病房等场所的物表和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处理。
2.7 在受灾群众、救援人员临时居住场所,可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2.8 发现人畜尸体,应及时消毒。
2.9 发生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及时消毒。3 灾区消毒常用方法[2] 3.1 煮沸消毒法
3.1.1 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被单等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3.1.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1.2.1 煮锅内的水应将物品全部淹没。3.1.2.2 水沸开始计时,持续15~30min。
3.1.2.3 计时后不得再新加入物品,否则持续加热时间应从重新加入物品再次煮沸时算起。
3.1.2.4 亦可用0.5%肥皂水,或1%碳酸钠溶液代替清水,以增强消毒效果。3.2 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法
3.2.1 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污染的医疗用品等的消毒。3.2.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2.2.1 消毒剂溶液应将物品全部浸没。
3.2.2.2 对导管类物品,应使管腔内充满消毒液。3.2.2.3 作用至规定时间后,取出用清水冲净,晾干。
3.2.2.4 根据消毒剂溶液的稳定程度和污染情况,及时更换所用溶液。3.3 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法
3.3.1 适用范围:物品表面的消毒。3.3.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3.2.1 用布浸以消毒剂溶液,依次往复擦拭被消毒物品表面。
3.3.2.2 必要时,在作用至规定时间后,用清水擦净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作用。
3.4 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法
3.4.1 适用范围:室内空气、居室表面和家具表面的消毒。3.4.2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4.2.1 普通喷雾消毒法:用普通喷雾器进行消毒剂溶液喷雾,以使物品表面全部润湿为度,作用至规定时间;喷雾顺序宜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喷洒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戴用防护口罩和眼镜,并将食品、食(饮)具及衣被等物收放好。
3.4.2.2 气溶胶喷雾消毒法:使用气溶胶喷雾器喷洒消毒剂溶液,喷雾时关好门窗,喷距以消毒剂溶液能均匀覆盖在物品表面为度;喷雾结束30min~60min后,打开门窗,散去残留的消毒剂雾粒。喷雾时应注意防止消毒剂气溶胶进入呼吸道。灾区重点对象的消毒 4.1 饮水卫生与消毒
4.1.1 水源选择与保护:水源应首选未破坏的城镇自来水,如无自来水供应,按“深井水→浅井水→雨水→地面水”的顺序选择。对于井水,应加强保护,防止污染,并清除周围30m内各种污染源;对于江、河水源,应设警戒地带,在上游1000m、下游100m的沿河两岸禁止排污,采取分段定时取水、建立汲水码头等防护措施。
4.1.2 集中式供水的处理:消毒前,对于浑浊度较高的水源水应经过砂滤和超滤处理;被化学性污染的水源水,经沉淀、过滤后,再进行反渗透处理。消毒一般使用含氯消毒剂,使用方法和用量根据产品说明书,接触时间≥30min。要求出厂水余氯含量≥0.7mg/L,管网末梢水余氯含量≥0.05mg/L[3]。4.1.3 分散式供水的处理
4.1.3.1 井水:先将水井清淘干净,用清水冲洗井壁和井底,淘净污水,直到渗出的进水达到无色透明、无味为止。再加25~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2~24h后,抽出井水,待自然渗出水到正常水位时,按正常消毒方法进行消毒。一般每天2~3次。为避免频繁加氯,可采取持续消毒法。使用竹筒、无毒塑料袋等,钻4~6个直径为0.2~0.5cm的小孔;将漂白粉倒入竹筒或塑料袋中(一般竹筒装250~300g,塑料袋装250~500g),封口后用浮筒悬在井水中。一次加药后可维持1周左右。注意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投加药物,并测定水中余氯。4.1.3.2 缸水(桶水):当水浊度高于3度时,应先经洁净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后再进行消毒。消毒时,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其用量随水污染程度而定,一般为4~8mg/L,作用30min。消毒后,测量余氯,不低于0.5mg/L即可。
4.1.4 被尸体污染水的处理:为防止饮水的尸碱中毒,应尽快对水源周围的尸体进行清除,同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局部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另外,用砂滤或碳末、明矾混凝过滤、吸附等,可除去水中的尸碱和细菌毒素。4.2 饮食卫生与消毒
4.2.1 指导原则: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采取简易手段,抓住关键环节,使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能吃到基本安全的食品,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的食品污染事件。
4.2.2 开展食品卫生状况综合评估:主要调查饮水是否充足、食品供应来源、食品分发方式、加工场所及加工设施状况、供餐方式、餐具的清洗消毒条件、是否有相应的卫生监督力量等。通过评估,结合现场条件制定针对性的监督管理措施。
4.2.3 加强食品储存、分发的监督管理:建立救灾食品检查制度,在物资接收和发放点设专人负责检查食品的卫生状况,大批量食品必要时应进行实验室检验,确保安全;做好食品生产、储存、运输、分发过程中的卫生指导;如条件允许,应注意食品供应和分发中的营养搭配,保证蔬菜水果供应,防止营养缺乏。
4.2.4 加强集中供餐点的卫生监督:食品加工人员应身体健康,保持个人卫生;清除集中供餐点附近的污染源;有安全饮用水源或经过消毒处理的饮用水;具备满足需要的食品加工容器和工具、清洗消毒设施、废弃物暂存处理设施;食品原料的来源及储存条件可靠;烹调食品烧熟煮透,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食品应当加工后当餐食用,不得存放,尽量不留剩菜剩饭。4.2.5 加强饮食卫生知识宣传:喝清洁的饮用水,生水应烧开后饮用;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死亡的家禽家畜;不生食动物性食品,严禁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食用方便食品、饮用瓶装水前,要先查看是否合格产品,开瓶的水尽快喝完,过夜的开瓶水尽量不要喝。因救援任务的需要,有时官兵可能在救援现场吃便餐,此时应在尽可能按时就餐的同时,特别注意做好“三先”,即先洗手、先检查食物是否变质、先吃热食。4.3 环境卫生与消毒
4.3.1 临时安置场所卫生要求:
4.3.1.1 受灾群众安置点、救灾人员居住点等临时居住场所,应远离加油站(>50m)、河岸下游、地势低洼、易发生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地点。4.3.1.2 居住帐篷或活动板房应有窗、有照明,住区周围设置排水沟。4.3.1.3 设置垃圾收集点和临时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禁止饲养畜禽。4.3.1.4 帐篷、板房等住室,每天通风应不少于2h;天气晴朗时,每天晒被褥不少于2h。
4.3.2 临时厕所及粪污处理:
4.3.2.1 厕所应远离水源,至少30m;厕所应有墙、有顶,贮粪池不渗、不漏,出粪口密闭有盖;保持厕所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粪便必须及时清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传染病人的粪便应单独收集,按等量比例加入生石灰或其它消毒剂,搅拌处理30min后集中掩埋。
4.3.2.2 设置密闭式垃圾收集点,安排专人每天对垃圾及时清理;对垃圾收容场所,每天至少喷洒1次杀虫剂;对于传染性垃圾、废弃衣服等,喷洒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等作用30min后,掩埋或焚烧处理。
4.3.3 环境消毒:在医疗救治机构、临时安置居住点、集中供餐点等重要场所,必要时可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和表面消毒。
4.3.3.1 对于室内空气消毒,每天1次,使用气溶胶喷雾器,喷洒1.5%过氧化氢,20ml/m3,作用30~60min;室内无人时,也可喷洒0.05%过氧乙酸,20mL/m3,作用30min,或使用15% 过氧乙酸溶液置于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7ml/m3,薰蒸2h。
4.3.3.2 对于室内物体表面消毒,可喷洒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溶液,至表面湿润;对垃圾桶及垃圾,可喷洒2000mg/L 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厕所,可喷洒1000~2000mg/L 浓度的含氯消毒剂,主要喷洒门把手、门框、路面、蹲坑等处,至表面湿润;对有明显尸臭的倒塌废墟,在确定下面没有生还者的情况下,可喷洒500mg/L 浓度的含氯消毒剂。4.4 尸体的消毒与处理
4.4.1 一般要求:对逝者处理时必须给予尊重;及时清理,尽快掩埋;对暂时不能马上处理者,存放时间尽量短。4.4.2 遇难人员尸体处理: 4.4.2.1 尽量选择火化。
4.4.2.2 选用土葬,应尽可能2m以下深埋;埋葬地点应远离水源,在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选择地势较高、土壤结构结实、地下水位低的场所。4.4.2.3 大量尸体的卫生清理,不宜采用焚烧方法,以防污染空气和周围人群吸入中毒,可采用一层漂白粉一层尸体的掩埋方法。
4.4.2.4 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彻底消毒后尽快火化或2m以下深埋。4.4.3 畜禽尸体处理:
4.4.3.1 对所有畜禽尸体及其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的饲料、垫料和其他物品,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4.4.3.2 对死亡畜禽尸体体表、生前圈舍、活动场地,清扫、冲刷后喷洒消毒,消毒可用500g漂白粉加入5Kg水中,取上清液喷洒至表面湿润,处理30min。
4.4.3.3 经处理后进行深埋。坑的大小和深度根据畜禽尸体数量的多少而定;坑底铺垫2cm厚的生石灰,尸体入坑后,再撒上2cm厚生石灰,覆盖厚土,土层厚度不小于1.5m;填土不要太实,以免尸腐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体渗漏。[4]。
4.4.4 尸体清理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 4.4.4.1 清理、运输尸体的人员应穿戴工作服、防护口罩、手套、胶鞋等防护设备。在清理大量尸体时,戴活性炭过滤防毒口罩。
4.4.4.2 如需在野外开阔地焚烧尸体,工作人员应在焚烧点的上风方向,避免吸入中毒。
4.4.4.3 尽量避免意外擦伤,出现外伤时应及时进行医疗处理;注意个人卫生,处理完毕及时消毒。
4.4.4.4 为防止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厌氧创伤感染,必要时可进行免疫接种。灾区消毒的注意事项[5]
5.1 理性防疫,避免盲目恐慌和防疫过度。灾区不是疫区,对防疫需要理性对待。灾害发生后,尤其是初期,人们对来自灾区特别是重灾区的人或物品,存在“畏惧”心理,担心其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可能在很多地区实施大面积过度消毒,不但对过往的车辆及受灾群众、现场施救人员和卫生防疫人员的人体进行消毒,也对花草、广场、公路进行大面积、高频率喷洒消毒药物,这样不仅影响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对周边环境和水源构成威胁,造成二次污染。
5.2 注意防疫力量合理分配,避免重复消毒和消毒盲区。灾害发生后环境条件急剧恶化,防疫形势异常严峻,初期由于多种原因,可能造成有的地区防疫药械大量堆积、多支防疫队伍反复处理,而有的地区药械短缺、防疫力量不足的情况,这不但浪费了防疫资源,还对整个灾区的传染病疫情形势构成了严重威胁。应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工作方案,统一工作标准,做好消毒药械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并根据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和各防疫队伍的技术装备情况,将防疫力量进行合理调配,分片包干,保证全部灾区没有消毒“死角”。
5.3 加强培训,防止消毒不合理现象。参与灾害防疫救援的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工作中难免出现药物使用不合理、个人防护不当等情况,有必要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在现场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药物的合理选择和配制,避免药物使用过度或使用不当。针对消毒作业操作人员缺乏的情况,可在受灾群众中选择身体条件许可者加以严格培训后,参与现场消毒工作。
5.4 完善消毒措施,防止污染源扩散。尽快妥善处理人畜尸体;设置的临时厕所、垃圾堆积点要科学合理,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并定期进行消杀处理;运输废墟垃圾的车箱要加盖,避免污染物的扩散和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乱丢垃圾、乱倒脏水,做好水源保护。
参考文献: [1]王 谦,陈文亮 主编.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应急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5.[2]晁福寰 主编.军队卫生防疫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682-688.[3]钱万红,王忠灿,吴光华 主编.消毒杀虫灭鼠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4]贾德胜,王忠灿,姜志宽.地震灾区消毒与媒介生物应急控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8,14(3):157.[5]邓 兵,付 强,马 涛.地震灾区消杀灭措施及思考[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9,15(3):247.
第三篇:紧急灾害医学救援技能培训班学习小结
紧急灾害医学救援技能培训班学习小结
根据省卫生厅《关于组织参加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举办的紧急灾害医学救援技能培训班的通知》(赣卫应急办函[2010]35号)安排和要求,为普及灾害救援知识,切实提高救援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于9月25日—28日为我省卫生系统在北京中援思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紧急救援训练中心(CERT)安排了一期紧急灾后医学救援技能培训班。来自省疾控中心和全省各设区市卫生应急管理指挥人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共30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由中援思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候海冬、朱孙杰、吴民、吴欣秋、张浩然等5位教官就中国自然灾害分析,国际救援队伍现状,大规模伤亡事故的管理,伤员及救援人员基本的营养、医疗、心理和社会福利需要,医学救援设备的选择和维护,灾难创伤和疾病模式,灾难环境下的院前复苏,野外条件下的伤员保护、关怀和护理,伤员转运,救援营地管理等内容做了详细地讲解和现场模拟演练。
通过培训,自己受益匪浅——了解了灾难常识和现场一般操作;学会在灾难环境中如何安全地开展工作;学会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如何作为队员参与野外工作和医疗救援;如何提供有效的医疗救助;如何现场制作简单的医疗用具。
通过培训,自己明确了医务人员在灾害现场的职责:如何在地方支持下进行治疗及提供医疗建议;大规模伤员的分类;治疗内科急症,并对处理提出建议;对应急队员与志愿者提供指导及监督;建立临时急救站;治疗并管理外伤病人;死亡认证及管理尸体;对公共卫生提供建议,包括水的供应与疾病控制;更进一步明确了医务人员在灾害现场的总体目标——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救治最多的人。
培训班还组织参训学员进行了现场模拟考核和效果评估调查,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结人:***
二0一0年九月三十日
第四篇:常见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要点
常见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要点
目录
第一类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救援
一、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二、氯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三、氨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四、城市燃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五、易燃可燃液体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六、油气井喷事故处置要点
七、放射性物质事故处置要点
八、沙林事件处置要点 第二类 交通事故救援
一、公路交通事故处置要点
二、铁路交通事故处置要点
三、船舶事故处置要点
四、飞行器事故处置要点
五、公路、铁路隧道事故处置要点 第三类 建筑物垮塌事故救援
一、地面建筑垮塌事故处置要点
二、地下建筑坍塌事故处置要点
三、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处置要点
四、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处置要点 第四类 自然灾害救援
一、洪涝灾害处置要点
二、地震灾害处置要点
三、台风灾害处置要点
四、海啸灾害处置要点
五、雪灾处置要点
六、地质灾害处置要点 第五类 公共突发事件救援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要点
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点
三、城市给水管网爆裂事故处置要点 第六类 群众遇险事件救援
一、水域事故处置要点
二、井下事故处置要点
三、高空事故处置要点
四、电梯故障处置要点
六、山地事故处置要点
七、孤岛遇险事故处置 第七类 群众求助救援
一、居民家中取钥匙救助要点
二、摘除蜂窝救助要点
三、关闭居民水、气阀门救助要点
四、锅炉事故处置要点
常见灾害事故抢险救援要点
第一类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救援
一、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液化石油气是常见的易燃易爆气体,发生泄漏极易导致燃烧爆炸和人员中毒;2.扩散迅速,易向低洼地区流动和积聚,形成大面积危险区;3.爆炸下限极低,极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燃烧爆炸;4.燃烧猛烈,爆炸速度快,处置难度大,要求高。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速度以及周边单位、水源、道路等情况;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消除火源,落实防静电措施;3.利用单位固定消防设施或移动消防装备,驱散防爆并采取关阀堵漏、输转倒罐等措施处置;4.必要时具备可靠点燃条件下可实施点燃。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禁绝火种,采取严格的防爆措施; 2.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4.输转倒罐注意采取接地措施;5.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6.严禁作业人员在泄漏区的下水道或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储罐两端等处滞留;7.组织事故单位和石化、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专家技术 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保障。
二、氯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氯气是强氧化剂,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易溶于水和碱溶液;2.日光条件下与易燃气体混合会发生燃烧爆炸;3.属剧毒物质,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4.扩散迅速,向低洼处漂移易形成大面积染毒区;5.污染环境,洗消困难。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和遇险人员的位置、数量、营救路线和周边单位、水源、道路等情况,查明是否有能与氯气发生剧烈反应的危化品;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转移现场内危险物品;3.启用固定设施或利用雾状射流稀释降毒;4.采取关阀堵漏的方法堵漏,不能堵漏时,采用烃泵倒罐、惰性气体置换、压力差倒罐等方法进行输转倒罐;5.利用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进行化学中和,较小的液氯钢瓶损坏可采取浸泡水解措施;6.采取简易排毒法,物理和化学消毒法措施对人员、装备、场地进行洗消。
特别警示:1.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2.严格警戒并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3.进入重危区作业人员必须专业精干,实施一级防护,采取水枪掩护;4.对救援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跟踪检查,防止二次污染和伤害;5.要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6.组织事故单位和石化、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专家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保障;7.尽量减少水域或环境污染。
三、氨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氨具有强刺激性和腐蚀性,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2.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大;3.易发生爆炸燃烧;4.毒性强,易造成人员伤亡。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遇险人员数量、位置、营救路线和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以及周边单位、水源、道路等情况;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消除火源;3.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或雾状射流稀释降毒并采取关阀堵漏、输转倒罐等措施;4.可利用稀盐酸溶液进行化学中和,较小的液氨钢瓶可浸入稀盐酸溶液中和,或浸入水中。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 风方向;2.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3.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并适时观察参战人员身体状况;4.要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5.组织事故单位和石化、气象、环保、卫生等部门专家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医疗保障。
四、城市燃气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城市燃气主要有天然气、石油气和煤气。煤气、天然气爆炸下限低,极易发生爆炸燃烧;2.泄漏事故通常发生在城镇,突发性强,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城市燃气尤其是煤气中含有CO,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浓度、范围、方向、遇险人数和位置以及周边单位、水源、电源、火源和道路等情况;2.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消除火源和电源;
3.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或开花、喷雾射流驱散并采取关阀堵漏、输转倒罐等措施处置。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禁绝火种,采取严格防爆措施;2.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4.进入重危区作业人员根据泄漏物质性质,必须实施相应等级防护,并用喷雾水枪掩护;5.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6.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燃气、供水、供电、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力量协助处置;7.保持现场足够用水。
五、易燃可燃液体泄漏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具有易燃性、蒸气的爆炸性、受热膨胀性、易爆炸燃烧;2.大都具有毒害性,或刺激性和腐蚀性,易造成人员中毒伤亡;3.具有流动性、带电性,泄漏后能造成大面积地面、水体和物品污染,不易洗消。
处置措施:1.侦检重点查明泄漏容器(或储罐及罐区)储量、泄漏部位、强度、浓度、流淌扩散范围、罐体、遇险人数和位置以及周边单位、水源、电源、火源和道路等情况;2.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消除火源和电源;3.利用固定消防设施或开花、喷雾射流稀释防爆;4.采取关阀堵漏、筑堤围堰、泡 沫覆盖、注水抬高液位、输转倒罐等措施处置;
5.水上泄漏事故采取堵漏、圈围、拦截、吸附、输转、降解驱散等措施处置,或确保安全时点燃。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禁绝火种,采取严格防爆措施;2.车辆、人员进攻要选择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设立现场安全员,确定撤离信号,实施全程检测;4.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5.要以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采取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处置;6.建立可靠供水线路,保证供水不间断;7.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石油、化工、供水、卫生、环保、气象等部门和事故单位力量协助处置;8.洗消和处置用水排放必须检测,防止二次污染。
六、油气井喷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压力大,一般在20-90Mpa;2.噪声大,救援现场指挥联络困难;3.毒性大,钻探、开采天然气产生剧毒H2S;4.点火能量小;5.野外作业,水源缺乏,保障困难。
处置措施:1.准备要充分,做好“持久战”思想准备,及时侦检,划定警戒范围,实施交通管制;2.共同拟定作战、供水方案,明确现场联络方式,进行模拟演练;3.供水要充足,选用大功率消防车、大口径胶里高压水带,筑堤或挖渠引水,保障供水;4.若只发生井喷,应用水枪对井场进行冲洗、驱散、溶解喷出的H2S和CH4气体,含量低于爆炸下限50%,且无泄漏,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方可实施点火泄压和封井;5.若发生井喷、窜气、井口燃烧,要在抢救人命的同时,组成梯队,轮流作业,清理井场,换装井口装置后,适时灭火、封井;6.实施压井或封井作业,井口为保护重点,压井作业进入稳定阶段,要注意保护,压井成功后,要严密监护。
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严控人员、车辆出入警戒区;2.设置CH4、H2S气体检测点,全程检测;3.进入警戒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水枪掩护,不要接近高压高温管线,不得盲目对其出水冷却;4.作业人员要少而精,应从上风方向进入事故现场,调好车辆朝向;5.设立现场安全员,全体人员掌握警报信号、撤离路线和联络方式;6.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其它危险源扩散;7.及时调整力量部署,定时轮换;8.不要轻易灭火或点燃。
七、放射性物质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放射性物质具有放射性、毒害性、不可抵制性、易燃性和氧化性,发生事故隐蔽性强;2.易造成较大面积放射性污染、危害周期长;3.易造成辐射性生物效应;4.处置技术要求高。
处置措施:1.应配合参与处置,严格按程序作业;2.侦检重点查明放射性物质储量、泄漏量和时间、位置、性质、剂量、范围,受辐射人数、状况,以及周围单位和居民分布、有无污染等情况;3.调集核生化侦检车、防化救援(洗消)车等车辆装备;4.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5.对可能或已受到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进行控制,协助消除体表的放射性污染;6.按照控制泄漏和回收方案进行处置;7.进行现场洗消和清理。特别警示:1.严格警戒,对救出人员登记、标识;2.设立现场安全员,实施全程检测(辐射量达0.25mrad/H时必须撤离);
3.以专家和事故单位专业人员为主进行处置,如果泄漏伴有火灾发生,尽量不能用水灭火,防止放射性物质向外扩散;4.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携带辐射报警测量仪、剂量笔,佩戴隔绝式呼吸器,穿着防核防化服,并使用正确防护方法,缩短停留时间;5.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核工业、公安、安监、卫生、环保、气象、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参与处置。
八、沙林事件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 1.沙林是神经性军用毒剂,反应强烈,作用迅速,易造成大量人员中毒伤亡;2.突发性强,危害大;3.易造成交叉感染;4.政治影响大,影响社会稳定;5.救援难度大,需要多方力量参与。
处置措施:1.应配合参与处置,并严格按照侦察检测、警戒疏散、安全防护、疏散救人、全力控毒、洗消处理、清理现场的程序作业;2.侦检重点查明毒源位置、浓度、范围、风力和风向,中毒人员数量、位置,以及周边单位、居民分布和可能受到的毒害等情况;3.调集核生化侦检车、防化救援(洗消)车以及检测、输转等车辆装备;4.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疏散和严控人员、车辆、物资出入;5.以毒源为中心,设置水幕或喷雾水枪稀释降毒;6.采取吸附、中和、密封、转移等方法,全力控毒;
7.对现场洗消和清理。
特别警示:1.必须坚持“划定区域,疏散救人,有序处置,确 保安全”的处置原则;2.严格警戒,严防染毒人员走散,酿成交叉中毒事件;3.救援人员要严格落实防护措施,且不得擅自操作任何放射性装置和设备;4.保护毒源现场,做好标志;5.进入重危区人员必须实施一级防护,并严守毒区行动规则,不准随意坐躺,禁止饮食;6.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防疫、卫生、环保、气象、驻军防化部队等部门参与处置。
第二类 交通事故救援
一、公路交通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易造成群死、群伤和严重交通堵塞,社会影响大;2.危险化学品车辆易造成爆炸燃烧、人员中毒、环境污染,易形成次生灾害;3.车辆损毁严重,救援技术性强、难度大,易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处置措施:1.了解伤亡人员位置、数量,有无燃烧爆炸危险,查明危化品车装载量、性质、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气)相管、罐体等情况;2.视情调派公安、交通、安监、卫生等部门协同处置;3.制定救援方案,合理使用救援工具进行生命救助;4.危化品泄漏时,应根据情况采取稀释降毒、泡沫覆盖、关阀断料、筑堤导流、器具堵漏、输转倒罐、洗消、清理等措施进行处置。
特别警示: 1.处置高架路(桥)交通事故时,同一消防站出动的车辆应从不同的入口进入,相向驶向现场;2.处置高速公路事故,应在交警和交管部门的引导下反向占用车道,快速抵达事故现场;3.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应先携带轻便装备,迅速赶赴现场; 4.在远离事故区域前后方处设置明显的警戒和事故标志,并由交管人员实施交通管制;5.车辆燃油泄漏,破拆时应采用喷雾水枪实施掩护或喷射泡沫覆盖泄漏区域;6.必须设立观察哨,及时提醒人员作业,防止造成伤亡。
二、铁路交通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大;2.极易造成次生灾害;3.影响铁路、公路正常交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4.救援难度大。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人员伤亡情况及是否有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2.破拆车厢结构,救助被困人员;3.列车与汽车之间相撞,可利用牵引设备将其分离;4.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燃烧的,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实施救援。
特别警示:1.事故现场有易(可)燃气体或液体泄漏,在使用起重、扩张、牵引等器材时,应采用喷雾水枪进行掩护;2.造成次生化学灾害时,应在石油化工和环保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处置。
三、船舶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事故危害严重,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船舶类型、结构复杂;3.救援难度大;4.次生灾害危害大。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遇险人员数量、位置,掌握危险化学品数量、泄漏程度,扩散范围;2.有条件时尽可能牵引至码头再行处置,对靠岸的事故船舶,应架梯开辟救援通道,疏散人员,无法靠岸时,组织遇险人员向消防艇或其他船只疏散;3.若船舶在水域中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设法组织堵漏或转移剩余物质;4.发生原油泄漏,应使用围油栏围堵或采取回收措施。
特别警示:1.如为外籍船舶,必须在该船舶提出救援请求并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登船救援;2.潜水队员施救时,应两人以上编组下潜,必要时应有保险绳进行引导和保护;3.消防船(艇)必须在上风方向停泊,保持安全距离,发现异常情况应迅速撤离;4.合理选择射流,防止因射水过量,导致事故船舶倾斜翻沉;5.施救中应按照就近、伤病员、老弱妇幼先救的原则进行。
四、飞行器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人员伤亡严重;2.飞行器坠落、解体、起火、爆炸;3.失事地点不确定,救援困难;4.易引发次生灾害。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事故飞行器情况、规模、危害、性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2.以坠落点为中心,组织内外两个搜索圈,内圈由内向外搜索,外圈由外向内搜索;3.若飞行器已变形,人员被困时,要在水枪掩护下破拆、疏散救助被困人员;4.若飞行器已解体,应扩大范围搜救。
特别警示: 1.飞行器有燃油外泄时,应禁绝现场火源。视情向飞机和地面喷射泡沫进行覆盖; 2.飞机紧急迫降时,在飞机可能迫降区域预先喷洒泡沫;3.进入内部救助被困人员时,不得随意破拆飞行器结构,要选择正确的破拆位置和营救手段;4.对于涉外飞行器的救援要严守国际公约,避免引发争端。
五、公路、铁路隧道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导致交通中断;2.易致人员伤亡;3.易发生连锁 爆炸;4.易引起隧道结构损坏或垮塌;5.救援难度大,参战力量多,处置时间长,运送救援器材困难。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被困人员位置、数量及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设法在第一时间进入隧道,接近事故点,救助被困人员;3.视情利用清障车将事故车辆牵引出隧道进行处置;4.对于发生垮塌的事故现场应采取撑顶、支撑等措施;5.对伴有危险化学品灾害发生的事故,应视情向隧道内注水降温防爆,并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进行处置。
特别警示: 1.救援车辆一时无法接近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先携带轻便装备,迅速赶赴事故点;2.进入隧道内的救援人员一定要精干,并使用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3.要随时观察隧道构件变化,防止突然垮塌; 4.进行等级防护,设置现场安全员。
六、地铁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 1.救援行动难以展开;2.易引发大量人员伤亡;3.协调配合困难、装备利用受限。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被困人员位置、数量及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应选择上风方向或靠近事故点一端的车站为主攻方向;3.视情在出入口处利用排烟设备排烟;4.设法在第一时间接近事故点,救助被困人员;5.施毒事件时,应关闭所有通风系统,控制毒气扩散范围并进行全面洗消。
特别警示:1.进入内部的救援人员,要随时观察隧道变化,防止垮塌;2.伴随有化学灾害事故时,应按照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程序进 行;3.发现可疑物品时,不得擅自移动;4.疑为爆炸物品时,应迅速覆盖防爆毯,设置警戒线。
第三类 建筑物垮塌事故救援
一、地面建筑垮塌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突发性强,人员逃生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2.易发生二次倒塌,易引发次生灾害;3.内部设施损坏严重,救援行动困难、持续时间长;4.不利于大型救援装备作业。
处置措施:1.利用各类探测仪器,搜索遇险人员被困位置及大致数量,了解各类燃、毒气和自来水管道泄漏及停电等情况,判断现场内其他建筑结构整体的安全程度;2.成立现场指挥部,划定警戒范围,实行交通管制;3.制定总体处置方案,合理分配任务,科学实施救援行动;4.消除障碍,开辟进攻通道和救援平台;5.采取救援气垫、方木、角钢支撑保护,防止二次伤害。
特别警示:1.坚持“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实施救援行动;2.设置安全员,全程观察建筑结构变化情况,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撤离现场人员;3.处置危险化学物品泄漏灾情时,必须做好个人等级安全防护,针对复杂现场应在专家指导下实施处置措施;4.密切与社会救援力量配合,视情启用大型救援装备和各种切割器材;5.加强统一指挥,严格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6.战斗结束必须清点作业人员。
二、地下建筑坍塌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塌落物,堵塞通道,缺少照明,遇险人员逃生困 难;2.易发生爆炸、毒害、水淹等次生灾害,增大救援难度。
处置措施:1.运用各种侦检手段,查清遇险人员数量和大致被困位置;2.了解坍塌部位与地面的通道情况;3.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行交通管制;4.成立现场指挥部,科学制定处置行动方案;5.组织经验丰富、处置能力强的人员,实施处置措施;
6.深入内部作业人员要精干,且要在地下出入口附近安全地方设置前沿阵地、通信基地和移动照明输送点;7.协同社会救援力量,预防或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特别警示:1.坚持“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实施救援行动;2.设立安全员,全程监控建筑结构变化和次生灾害事故发生情况,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撤离现场人员;3.深入内部作业人员,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轮流进行作业、稳步推进、科学实施营救行动;4.视情启用大型救援装备和各种切割器材,危险救援行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5.加强现场指挥,严格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
三、施工中建筑倒塌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工程内安全通道少、施工人员多,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废墟内破碎建筑构件及脚手杆、板纵横交错,救援行动困难。
处置措施:1.实施各种侦检手段了解遇险人员数量及被埋压的部位,了解倒塌建筑面积、程度及施工格局等情况;2.清理倒塌建筑及杂物,建立救援通道和平台;3.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行 交通管制;4.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拟定处置方案,做好应对次生灾害准备;5.征求专家处置意见,密切配合开展救援行动;6.针对处置行动需要及现场条件,适时启用大型救援装备。
特别警示:1.施工中建筑构件连接不稳固,救援时要预防相连部分二次倒塌;2.设置现场观察员,全程观察建筑结构的变化情况,发现危险征兆迅速撤离现场人员;3.分析现场情况,及时运用有效措施,营救被脚手架、沙浆等塌落物埋压的人员;4.视情启用大型救援装备和各种切割器材,危险救援行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5.加强现场指挥,严格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
四、火灾情况下建筑倒塌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现场烟雾浓温度高,易造成人员伤亡;2.废墟情况复杂,救援行动困难;3.事故突然,难以预防,严重威胁救援人员生命安全。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倒塌前灭火力量部署情况,查明遇险人员数量和被困位置;2.判断建筑结构的安全程度及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行交通管制;4.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拟定处置行动方案,科学实施灭火与人员救助行动;5.适时启动社会应急处置预案,共同完成救援任务。
特别警示:1.在不能确认压埋人员已无生还可能时,禁止使用大型装备施救;2.救援人员遇险时,指挥员要沉着冷静处置避免发生更大危害;3.设立安全员,全程监控现场情况,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撤离现场人员,危险程度高的救援行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4.消灭残 火时,灭火用水不宜过多,防止大量积水造成坍塌;5.加强现场统一指挥,严格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
第四类 自然灾害救援
一、洪涝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涉及地域广,人员伤亡重,财产损失大;2.损坏道路桥梁,中断交通;3.易引发次生灾害;4.救援困难,危险性大。
处置措施:1.按照抢险救援指挥部指示,请领任务,展开救援行动;2.利用冲锋舟、橡皮艇等装备进行生命救助,疏散人员、转移物资;3.与其他救援力量一起固堤排险、修复毁坏的道路、清除障碍;4.及时有效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次生灾害;5.协助医疗急救人员抢救转移伤员。
特别警示:1.水上突击队必须由干部带领,实施救助行动必须使用水救生交通工具并穿救生衣;2.按照便于撤退的原则,选择救援人员、车辆、物资的集结地;3.准确掌握人员、装备情况,防止发生意外事故;4.在河流、危险地段救援作业时,必须用安全绳做固定、导向、牵引、保护。
二、地震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瞬间发生,破坏力强,人员伤亡重;2.易引发次生灾害;3.受灾范围广,社会秩序混乱;4.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救援特别困难。
处置措施:1.按照抢险救援指挥部指示,请领任务;2.侦察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及数量,了解是否有次生灾害等情况; 3.运用各种救人手段和器材装备,全力抢救遇险人员;4.对漏气、漏水、漏电等进行关阀断源;5.对易垮塌的建筑堆垛进行打桩顶固,防止塌落伤人;6.采取中和稀释、堵漏排险、筑堤引流等措施排除化危品泄漏等险情;7.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各种力量和装备到场。
特别警示:1.险、重地段优先,待救者多的地域优先,重伤、病患者及老弱妇幼优先;2.消防车辆停放要远离建(构)筑物和树木; 3.要注意防止二次垮塌和次生灾害的发生;4.在被埋压人员仍有生还可能时,不得直接使用大型机械清理现场;5.了解地震信息,掌握防震技能;6.在地震、医疗、建筑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救人排险。
三、台风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破坏力量强,危害程度高;2.灾害面积大,次生灾情多;3.预防能力弱,人员伤亡多;4.救援难度大,持续时间长。
处置措施:1.参加地方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接受救援任务,积极实施抢险救援行动;2.成立消防救援指挥部,拟定处置对策,制定具体行动方案;3.组织灾情侦查,了解受灾面积、危害程度,掌握遇险人员数量及所处位置,判断次生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4.使用检测、破拆、救生、起重等器材装备,搜寻救助在建筑倒塌、溺水、悬空、触电、中毒、交通事故等险情下的遇险被困人员;5.协助其它救援力量加固堤坝、疏排水道、堵截决口、管涌、漏洞,及时排除险情;6.协同社会救援力量,预防或控制次生灾情的发生与发展。
特别警示:1.遵循确保“危、急、险、重”的原则,科学实施 救援行动;2.加强个人安全防护,不得擅自盲目行动,避免发生意外伤亡;3.及时掌握气象信息,切实做好各项保障;4.远离建筑,停放车辆,有效控制次生灾害。
四、海啸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突发性强、破坏力大;2.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3.灾情危害持久,救援时间长。
处置措施:1.参加地方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接受救援任务,积极实施抢险救援行动;2.成立消防救援指挥部,拟定抢险救援对策,制定部队行动方案;3.侦查灾情破坏程度,了解遇险人员数量和危险化学品泄漏情况,判断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4.积极搜寻遇难人员,救护躲避在建筑内、高处的被困人员;5.会同其它救援力量,修复道路,加固堤坝,消除泄漏、排除险情;6.协同社会救援力量,预防或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特别警示:1.按照确保“危、急、险、重”的原则,科学实施救援行动;2.针对任务需求,合理编配行动小组,相互配合,稳步行动,避免发生意外伤亡事故;3.水上救援队必须由干部带领,行动时必须穿着救生衣;4.加强统一指挥,严格抢险救援程序,确保救援行动安全;5.适时开展防疫工作,严防疫情在部队内传播。
五、雪灾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覆盖面积大,附着力强;2.环境温度低,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大;3.极易阻断交通,救援行动困难。
处置措施:1.参加地方政府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掌握灾情状况,接受统一指挥;2.成立消防救援指挥部,制定部队行动方案;3.侦查灾情危害程度,了解遇险人员数量和被困具体位置,判断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4.划定区域,设置警戒,局部实行交通管制;5.调用驻军、工程施工单位的大型机械清理积雪和障碍,建立救生通道和平台。
特别警示:1.做好生活、物资、医疗和通信保障;2.执行远距离救援任务时,必须落实好个人和装备的防冻措施,并组织好预备力量;3.冰雪路面行车要加强车辆防滑措施,选择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承担驾车任务;4.实施登高清雪,要严控作业人员,并做好安全保护。
六、地质灾害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主要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形式出现;2.暴雨致灾,突发性强;3.崩塌滑坡,破坏力大;4.危害面广,伤亡严重;5.交通中断,救援困难。
处置措施:1.参加地方政府救援总指挥部,掌握灾情状况,领受任务,积极实施救援行动;2.设立消防救援指挥部,制定具体行动方案;3.侦察了解灾情危害程度、遇险人员数量及所处的位置,判断次生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4.设置现场安全员,对现场实施全程观察,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撤离现场人员;5.协调各种救援力量,营救遇险人员和控制次生灾害事故的发生与发展;6.视情报告政府启动预案,进行联合作战。
特别警示:1.救援车辆停放、人员装备集结要选择在安全地方,并按程序操作;2.加强个人安全防护,以组为单位开展救援行动,避 免造成意外伤害;3.确保现场通信联络,有效推进救援行动进程;4.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机械清理现场。
第五类 公共突发事件救援
一、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突发性强,可致大量人员患病甚至死亡;2.污染环境,洗消困难;3.社会影响大,造成公共秩序混乱。
处置措施:1.按照“救人第一,先控制后处置,有效防护,彻底洗消”的原则开展灭火救援;2.从警戒区域救出的人员应迅速移交卫生、防疫部门;3.采取中和稀释污染源的办法减轻污染,使用围堵导流的方法控制污染源排放;4.运送的饮水要选定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检测合格的洁净水源;5.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环保、安监、气象、卫生、防疫等部门协助处置,请求驻军防化部队支援。
特别警示:1.灭火救援行动必须在环保和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进行。2.灭火救援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洗消,应经卫生、防疫、环保人员检测后方可撤离。3.归队后密切观察人员健康状况。4.在污染区域使用的装备不得带入生活区域,进行再次洗消后方可使用。
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传染性强,易致人死亡;2.污染环境,洗消困难;3.社会影响大,易造成公共秩序混乱。
处置措施:1.掌握疫区灾情和防护办法;2.设置警戒区域,及时开展灭火救援行动;3.从疫区救出的人员应迅速移交现场医疗急救部门进行救治;4.运送的饮水要选定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检测合格的 洁净水源;5.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卫生、防疫、气象、环保等部门协助处置,请求驻军防化部队支援。
特别警示:1.灭火救援行动必须在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进行;2.进入警戒区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3.灭火救援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洗消,经卫生、防疫、环保人员检测后方可撤离。
4.归队后密切观察人员健康状况。5.在污染区域使用的装备不得带入生活区域,进行再次洗消方可使用。
三、城市给水管网爆裂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突发性强,瞬时喷涌;2.局部区域有“洪水效应”,易形成积水;3.造成缺水停水,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处置措施:1.查明管网爆裂程度和泄漏范围;2.划定警戒区域,实施局部交通管制;3.配合供水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关闭供水线路阀门,疏散区域内的危险化学品;4.利用下水道、污水井、消防车或手抬机动泵排除积水;5.为缺水区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6.视情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供水、环保、城建等部门协同处置。
特别警示:1.救援车辆不宜停靠离管网爆裂处较近的地方; 2.防止强水流携带冲击出的物体砸伤人员;3.利用下水道、污水井排除积水时应在井口设置明显标志。
第六类 群众遇险事件救援
一、水域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遇险人员自救能力差,易造成伤亡;2.残留痕迹少,需大范围、长时间搜寻;3.落水人员丧失理智,易造成救援人员 伤亡;4.深入河水或冰窖救人时,救援危险性大。
处置措施:1.侦察查明溺水者溺水时间、地点、人数,水文情况及周边环境;2.实施警戒,疏导围观人员,严禁无关人员和船舶进入救援区;3.在多人落水需要施救,应按“先近后远,先水面后水下”的顺序进行救援;4.潜水员下水施救时,应以两人(含)以上编队;5.冰下救援时,适当扩大开口面积;6.车辆坠水,先救人,后调用大型机械牵引吊升;7.现场医疗人员确定溺水者死亡后,应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特别警示:1.加强个人防护,确保安全措施落实。2.水下作业时,定时进行联络。3.进行准备活动,防止肌肉痉挛。4.徒手救人时,要稳定被救者情绪,从侧面、后面接近被救人员。
二、井下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空间狭小,救援行动展开困难;2.井下供氧不足,可能存在有毒或可燃气体,增加救人难度;
3、环境复杂,器材少,救援行动受限。
处置措施:1.侦察询问落井人员自然情况、周边及井下情况;2.落井人员未受伤或神智较清醒,直接提升;3.受伤或已昏迷,井体无垮塌危险,可下井救援;4.空间仅容一人上下时,可倒置下降提升被救者;5.井口狭小不能下人或已垮塌时,调集挖掘机到场,从侧面挖道或打井穿洞救人;6.现场医疗人员确定被救者死亡后,应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特别警示:1.加强个人防护,支撑固定井壁作业;2.井口周围 人员要少,防止踩塌井口或掉落物品;3.救援三角支架固定必须牢固;4.井口人员与下井人员保持联系,随时掌握情况;5.通过送风机、氧气瓶或空气呼吸器及时向井下送风输氧。
三、高空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事发高空,救援行动危险性大;2.立足点狭小薄弱,随时可能发生坠落;3.围观群众多,社会影响大。
处置措施:1.自杀倾向、精神不正常或债务纠纷人员高空救援,应通知被救者亲属、朋友、同事等到场配合救援;2.高空作业意外受困者救援,要不断稳定其情绪;3.设立警戒,疏导人群、车辆、障碍物,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4.选择最佳位置设置救生气垫、登高车辆、器材;5.救援任务完成后,将被救者移交公安机关、被救者单位或亲属。
特别警示:1.必须采用双重保险防护。2.救生气垫未充装完毕,不得采取行动。3.与被救者对话时,语气应尽量委婉、真诚,可请心理专家参与。4.行动中尽量隐蔽靠近被救者。5.调集公安、医疗急救等部门协同。
四、电梯故障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电梯空间小,被困人员情绪紧张,精神压力大;2.电梯突然停止运行后,施救工作难以确定纵向位置;3.坠落后易造成人员伤亡。
处置措施:1.迅速调集相应的救援人员、装备和电梯公司、物业运营、特种设备管理部门技术人员到场协助救援;2.侦察确认故障 后电梯停靠位置,和被困人员数量,与被困人员对话,稳定情绪;3.快速利用电梯钥匙或液压扩张工具营救被困人员。
特别警示:1.液压扩张器等工具在第一时间必须到达现场。2.现场必须稳定被困人员的情绪,防止因过度紧张而发生意外事故。3.确认被困人员有生命危险等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疗部门到场救护。4.要防止盲目破拆,进入停止在电梯井空间营救时必须落实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轿箱坠落伤人;5.因停电造成电梯中断,应及时通知电力部门恢复运行。
五、沼气池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 1.沼气属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易造成人员中毒死亡;2.沼气池往往建在较为隐蔽或远离人群的地方,人员落入,难以发现。
处置措施:1.侦察了解落池人员数量和危害情况;2.检测气体浓度和扩散范围,划出警戒区域,消除周边火种;3.落实防护和救护措施,从上风或侧上风方向实施快速营救;4.利用喷雾水驱散可燃有毒气体。
特别警示:1.防爆救护装备、医疗急救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调至现场。2.车辆停靠和进攻路线必须选择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3.救援人员必须穿带防护防爆器具,落实自我防护措施。
六、山地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没有通车道路,人员难以到达;2.被困高山、峭壁,救援环境复杂、行动受限,施救难度大,时间长。处置措施:1.问清事故地点,就近调集相应救援人员、装备,及时通知当场治安、医疗急救部门;2.侦察了解被困人员地点、人员数量及危及状况;3.稳定被救人者情绪,要求被救者配合救援行动;4.被救人多,且行动自便时可固定绳索、引导被救者自救;5.被救者不能自救时,应用多功能担架和躯体固定气囊救助。
特别警示:1.保险绳索、多功能担架、驱体固定气囊等救援装备和治安、医疗急救部门必须第一时间调至现场。2.一时难以救出的应提供药物、食品、衣服;3.必须充分利用地形地物救援;4.安全设施必须牢固可靠,救援人员必须采用双保险措施。
七、孤岛遇险事故处置
灾害特性:1.人员被湍流包围时极易造成人员伤亡;2.舟船难以靠近,救援行动艰难;3.环境危险复杂,被救者心理压力大。
处置措施:1.问清事故地点,了解被困人数量和危害情况;2.快速调集冲锋舟、橡皮艇、抛绳枪和相应的救援力量到场;3.用抛绳枪将引绳射到孤岛,建立救生通道;4.用较大船舶靠近孤岛,再施放冲锋舟或橡皮艇救人;5.也可采取徒手携绳游至孤岛救人。
特别警示:1.相应的救援人员、救护装备必须在第一时间调至现场; 2.实施救援行动前必须制订安全可靠的营救方案。3.救援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穿戴救生衣,佩戴安全绳、保险绳。4.利用安全绳建立救生通道时,绳子两端必须固定牢靠。
第七类 群众求助救援
一、居民家中取钥匙救助要点 灾害特性:1.群众求助多,出警频繁;2.车辆难靠近,登高器材用不上;3.窗外攀爬危险性大,要求高。
处置措施:1.问清地点和门牌号码,侦察了解进入室内的途径和现场可利用的设施以及室内有无可能造成的险情;2.确定进入室内的途径和方法,选择安全绳的固定点;3.尽量不要破拆,确需破拆时,须经求助人同意或由社区民警、居委会人员在场,并告知破拆的大致范围;4.不同意破拆时,可提供开锁公司服务信息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采取悬吊等方法由邻近房间进入或使用登高车等方法取钥匙。
特别警示:1.施救前要核对求助人身份,施救时要有见证人在场,施救后要有户主及见证人签字确认。2.选择施救方案时要征得户主同意,涉及左邻右舍必须事先打招呼,必要时可提供专业开锁公司服务信息。3.对装备器材进行安全检查,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救援行动万无一失。
二、摘除蜂窝救助要点
灾害特性:1.蜂多群集,易危害附近人员安全;2.蜂窝所处环境复杂,处置条件受限;3.蜂警觉性高,攻击能力强,摘除不当人员极易受伤害。
处置措施:1.侦察蜂窝地点、大小及蜂巢所依托的物体;2.设置警戒范围,疏散围观人员,关闭邻近房屋的门窗;3.落实防护措施,采用袋装、火攻或水攻的方法进行处置;4.摘取下的蜂窝要采用火烧或掩埋方法处理。
特别警示:1.车辆停靠位置和行动路线要安全可靠;2.救援人 员进入现场必须着防蜂服或隔热服,进行全封闭防护;3.事先要准备好消灭散蜂的药剂和被蜂蜇伤的解毒药品;4.救援人员出现过敏等急性反应时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三、关闭居民水、气阀门救助要点
灾害特性:1.易造成水患或漏气;2.易有精神失常或自杀者被困;3.易形成燃烧爆炸、毁灭现场和证据。
处置措施:1.问清事故地点、灾害特性及门牌号码;2.调集供气、供水、供电相应救援力量到场参与处置;3.关闭室外阀门和开关,采取工艺措施;4.如果漏气,进入室内要开窗通风,禁止开关电气设备;5.经侦检后,由水枪掩护进入室内处置,且尽量不要破拆;6.室内有中毒者,要立即进行抢救、送往医院治疗,且保护好现场。
特别警示:1.及时通知物业、治安、医疗、燃气、供电或供水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场。2.首先关闭室外水(气)总阀。3.登高或现场处置必须落实安全防护措施。4.燃气现场在侦检、警戒,禁绝火种,疏散人员后,关阀断气,并用水雾或通风方式驱散燃气。5.有可疑迹象时要注意保护现场。
四、锅炉事故处置要点
灾害特性:1.锅炉爆炸、影响生产、生活秩序,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爆炸威力大,易造成建筑垮塌,人员伤亡;3.救助时间长、难度大。
处置措施:1.侦察锅炉类型、位置,使用性质、燃料,险情变化和处置环境等情况;2.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标志,实施交通管 制;3.确无爆炸危险时,立即疏散救助靠近锅炉建筑物内的被困人员;4.及时切断燃烧,扑灭地上、地下室(沟)火焰,停止锅炉加热;5.利用水炮、开花水枪或高压喷雾枪冷却锅炉,降低温度;6.爆炸后的现场,按处置油、气、建筑(构)物事故的程序实施。
特别警示:1.未炸锅炉事故应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严禁盲目射水。2.减少作业人员,落实安全防护措施。3.油、气现场要严防跑、冒、滴、漏,注意检测蒸气浓度。4.危险征兆出现时撤离要迅速。
第五篇:地铁灾害事故救援处置对策探讨
地铁灾害事故救援处置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地铁灾害事故的状况,从地铁灾害事故的特点、研究应对地铁灾害事故处置对策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几起应对地铁灾害事故的现状分析、三起典型灾害事故处置对策等五个方面简要说明地铁灾害事故人员救援处置的应急措施、人员搜救方法,以及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等进行论述。通过论述,加深对地铁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对策的理解,为好地做好同类型灾害事故积累经验,提升地铁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实战水平和应对能力。
关键词:地铁 灾害事故 处置对策 探讨
地铁是目前世界上能够解决大中型城市人民出行问题较为便捷、经济、高效的交通工具之一和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地铁是城市的生命线,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促进城市繁荣、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铁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准时、方便、舒适等诸多优点,是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国政府投资的热点。我国自1965年7月1日在北京动工修建地铁以来的40多年中,相继在天津、香港、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和成都等7座城市开通了地铁。上海的地铁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截止2010年6月30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已开通运营11条线、280个站点,运营里程达410公里(不含磁浮示范线)。还有即将建成延伸段和新线路,地铁已经成为上海市民主要的出行首选交通工具。然而地铁给我们带来交通便捷的同时,出带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生命承载。1986年伦敦地铁火灾,共造成3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故,共12人死亡,5500人受伤,14位中毒较重者虽经抢救得保性命,却落下终身残疾;1995年巴黎地铁爆炸案,造成7人死亡,86人受伤;1995年,韩国大邱市地铁发生煤气管道爆炸事故,造成103人死亡,180余人受伤。2003年2月18日韩国东部城市大邱市地铁发生人为纵火案,人员伤亡巨大至少造成138人死亡,99人失踪;2004年莫斯科地铁发生严重的地铁列车爆炸案造成近5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这一组组数据和惨痛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对我们消防来说,更是一个现实的严重考验。地铁灾害事故对生命财产以及交通环境都造成巨大损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危害,在当前地下轨交系统飞速发展的时代,地铁灾害事故人员救援研究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故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不当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事们予以批评帮助。
一、地铁灾害事故的特点
(一)疏散难度大
1、客流量大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上海已建成11条轨道交通线路400余公里,涉及站点280个站点(换乘站28个),年运营19.1亿人次(日均564万人次,高峰时754.8万人次)。另据“十五”规划,到2014年底,将陆续建(造)成至14条线路,350余座车站,超过500公里的线路。在地铁等地下密闭空间突发灾害事故情况下,这么大的客流量,在一个密闭的空间站,组织有序疏散很难,倘若要所有乘客在安全允许的时间内安全疏散,全部逃生,难度更大。
2、逃生条件差
一是垂直高度大。地下的地铁车站,一般距离地面13--15米,有的深度更大,台阶层级多,地下空间迂回曲折,突发火灾事故后,乘客从站台及站厅层仅凭体力往地面逃生,既耗时,又耗力,再加上不安全因素,安全逃生的把握性不大,对老弱病残的乘客而言,更是凶多吉少;二是逃生途径少。地铁运营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供乘客安全逃生途径的单一性。除安全疏散通道处,既没有供乘客使用的垂直电梯(设计上仅考虑残疾人专用电梯),也没有紧急避难场所,突发火灾事故中,大量乘客同时涌向狭窄的通道及楼梯,另有检票机等障碍物挡道,严重影响乘客快速逃生;三是逃生距离长。以上海人民广场站为例,在正常的情况下,从乘客下车到出站口将近五分钟左右,距离之长,影响了逃生的最佳时间。四是允许逃生时间短。针对地铁火灾事故,日本消防部门曾做过实验,日本地铁的车厢虽被确认具有不易燃烧性(与上海相似),但起火后,快则1分半钟,慢则8分钟之后就会出现对人体有害的气体。2至5分钟内,车厢内烟雾弥漫就无法看清楚逃生出口,相邻的车厢在5至10分钟内也会出现相同情形。试验证明,允许乘客逃生只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另外,车内乘客的衣物一旦引燃,火势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允许逃生的时间则更短;五是地铁区间发生灾害事空气对流不大,人有头晕、目眩、脑闷之感,特别对老人和患心脏疾病的人来说是个大难题。
3、乘客逃生主观意识差异大
地铁站台(厅)或列车内突发灾害事故后,险恶的灾害环境,使乘客容易产生恐慌及焦虑心理,这对逃生意识较强、通道较熟悉的乘客来说,还能冷静判断险情,相对准确地采取自救措施,安全逃生的可能性也就较大。但就自救意识较差的乘客而言,从众、向光是多数人的选择,争先恐后拥向出口处时,被踩、挤、压而倒地后,易导致群死群伤。另外,因恐惧迷失方向后,易导致被困直接致伤或致死。
4、氧含量急剧下降,乘客自主逃生意识呈几何级数下降
地铁火灾发生时,由于隧道的相对封闭性,大量的新鲜空气难以迅速补充,致使空气中氧气含量急剧下降。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氧含量降至15%时,人体肌肉活动能力下降;降至10%~14%时,人体四肢无力,判断能力低,易迷失方向;降至6%~10%时,人即会晕倒,失去逃生能力;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5%以下时,人会立即晕倒或死亡。
5、地铁火灾发烟量大,潜在的危险因素较大
由于地铁系统的特殊性,地铁一旦发生火灾,产生的烟雾不易扩散,特别是地铁系统中使用的有机高分子装饰材料,一旦遇到火灾,火灾时发生的发烟量与可燃物的物理化学特性、燃烧状态、供气充足程度有关。地铁列车的车座、顶棚及其它装饰材料大多是可燃性材料,地下隧道发生火灾时,由于新鲜空气供给不足,气体交换不充分,产生不完全燃烧反应导致一氧化碳(CO)等有毒有烟气体大量产生,不仅降低了隧道内的可见度,同时加大了疏散人群窒息的可能性。在韩国大邱地铁事故里,人们发现很奇怪的一个现象:在站台一张桌子的周围死了很多人。经过专家分析,原来这是因为在火灾发生时,浓烈的烟雾使地铁里漆黑一团,在人正常的视野高度根本看不见地面。慌乱的人群失去辨别自身周边情况的能力,于是一张桌子就成了大家逃生路线上的障碍物,至于很多人始终在围着桌子跑,最终被烟气熏死。另外,火灾发生后也会造成局部区域缺氧。很显然,烟雾所含的伤害成分比较复杂,其危害性一般不易被人们所认识,烟雾中所含的有毒有害气体虽然含量不高,但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人中毒,特别是某些高毒类的有害气体,甚至会引起人员的瞬间死亡。另外,由于烟雾粒子对光具有很强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可使光强度明显减弱,房间变暗,甚至达到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受火灾围困的人员要逃出现场,难度相对较大,加上火灾发生时,容易使人处于惊慌状态,很难在黑暗中找出逃生的目标。
6、人员承载密度大,有毒浓烟易积聚,生命威胁大
一是车箱一般为全钢焊接结构,每节车箱共设5扇1.3米宽的车门,车厢之间有走道贯通,不能相互分隔,每节车厢设有座位60个,定额载客300人,超员时可达400人,共6节车厢编一组列车,按设计要求人员在6分钟内疏散完毕,但有时实际人数则往往超过地铁设计客容量,发生火灾时,疏散工作量大;二是出入口少、通风条件差,通道少且狭窄、长且曲折。火灾发生后可燃物产生的烟雾和热量不能及时排除,且伴有大量的有毒气体,并且照明条件差,一旦失火,人群拥挤,难以及时脱险;三是地铁当中的可燃物,特别是电缆,电气设备及塑胶制品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Co、CL等有毒气体,对人员生命安全危害较大,研究表明:Co含量达到0、5%,氧气含量低于14%,热烟温度超过43•C,就会有生命危险。由于地下环境和通风条件的限制,烟雾很难排出,且出气口少,可燃物燃烧易产生大量的浓烟,高温浓烟在有限空间内易受热膨胀,迅速扩散形成大面积烟雾区(带),对受困人员生命威胁非常大;四是火灾现场能见度低。地铁火灾时,电源切断,地下空间昏暗,事故照明灯(应急灯)由于浓烟遮光,使能见度大大降低,人们不易辨别方向和路线,难以及时将大量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同时也影响着消防指战员的灭火救援行动;五是内部设备及障碍物多。如果列车停在区间行车隧道内,隧道两侧墙壁上密布电缆托架、信号机、电缆回流箱、消防供水管和排水沟等设备,再加上事故照明灯昏暗,地形不熟,严重影响人员疏散速度。
7、引导疏散困难
地铁两站相距一般为三至五里。各车箱的车门由机车驾驶室 统一控制开关,车厢窗户为密封双层钢化玻璃,不能打开,车厢之间不能相互通行。车厢与铁道壁之间间隔狭窄,间距约为1.5 米;车上也没有列车员。由此可见,地铁一旦发生火灾,乘客无人指挥,惊慌失措,秩序混乱,或急于打破车厢门窗,或发生跳车摔伤,挤倒踩伤。如果火势猛烈,还会造成烟雾熏倒、烈火烧伤旅客的可能。例:1987年11月18日,英国伦敦国王五十字街地铁车站发生百余年来最大的火灾,致使32人丧生(其中包括1名消防队员),100多人受伤的惨剧,主要原因是火灾造成人员惊慌失措,慌乱中争先恐后,相互冲挤,结果有许多人在离楼梯顶部不远处被烧死、压死或踩死。
(二)火灾情况下救援难度大
1、火势蔓延速度快
一是可燃物数量多。地铁的建筑主体大部分为非燃体,但在车站内的装饰材料以及工作人员办公生活用具等使用大量可燃物材料,如房屋的吊顶、护墙、地板、电气设备的绝缘油等。而地铁车体本身的门、窗、椅、扶手等,大都是塑料、橡胶等新型材料包裹的,燃烧时会产生毒性气体,加上地下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会使其产生大量的烟雾;二是隧道内空气流动助长火势蔓延速度。由于列车在隧道内运行产生的活塞效应和机械送排风等原因,隧道内和站台空气流动快,风速较大,易助长火势蔓延速度;三是电缆失火蔓延迅速。因营运生产生活的需要,地铁敷设大量电缆贯穿于运营线路和所有屋室,电缆失火后,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火势会沿敷设走向蔓延,电缆聚乙稀包覆层因燃烧形成的熔滴,还会引燃附近可燃物,引起多处蔓延。
2、扑救难度大
一是火情侦察难判断。地铁建筑结构复杂,内部设备多而杂,地面出入口和排烟设施失火后很难满足现场消防需求,再加上火灾现场突发多变的影响,使消防指战员难以及时接近火点,观察火情,判明情况,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另外从装备角度讲,目前配备使用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大多数设计时间为60min(安全使用时间为45min),长管(推车式)空气呼吸器难以在现场发挥利用,在有限时间内,很难对纵深较大区域内的火场组织有利火情侦查;二是现场指挥难调度。地铁灭火战斗中,往往需要调派大量的消防技术装备和特种装备,对列车和其他设备还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断电,通讯,牵引或起复列车等,同时为了引导疏散和抢救大量的伤员,需要多方面部门配合,特别是地铁公司调度,环控等技术人员的配合,使火场指挥工作量加大,要求一线指挥员具有更高的业务知识和组织协调等指挥能力;三是通讯联络难通畅。消防部队目前配备的装备器材性能指标,不能满足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需求。一般无线通信器材在地下建筑内发挥不了作用,只能依靠通信人员来实施信息联络,从时间上、质量上都无法保证命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由于地铁特殊建筑构形的限制,严重影响着各类通信器材的使用性能,特别是350兆电台使用性能表现较为明显,深入内攻受火场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会严重影响通信性能,甚至无法使用。虽然800兆电台性能较好,但是在现场通信联络中属于二级网络,无法满足中队三级指挥网络通信要求,也就是说无法阻止现场一线指战员第一时间通信联络要求;四是战斗行动难展开。地铁空间狭长,隧道内设施较多,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另排有信号灯,电缆托架,电缆回流箱等专用设备,一旦发生火灾,隧道长、地域狭窄、内部黑暗视线不良、轨道两侧障碍物多等不利因素将严重影响扑救工作。另外由于地铁站与站之间行车隧道距离、入口处到达着火点路线将更长,灭火战线也将拉长,如此长距离的灭火行动使扑救工作变得极为困难。火灾发生后可燃物产生的烟雾和热量不能及时排除,且伴有大量有毒气体,影响灭火战斗行动,容易造成伤亡。特别是用水射击猛烈燃 烧的物质和炽热的混泥土墙壁、顶板时,水遇高温很快气化,产生大量热蒸气,这时建筑物内的空气压力急剧增加与热蒸气混合能够迅速向出口处“反扑”。
扑救地铁等地下密闭空间火灾时,由于受到地铁空间布局、作战环境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大大影响了灭火救援工作,贻误了最佳战机,给火灾扑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是地铁等地下封闭空间,火灾发生后,烟雾大,能见度低,散热慢,温度较高,实施内攻救人、灭火受到客观环境的严重影响,战斗行动十分艰难;二是无法第一时间把握火场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地铁等地下封闭空间一旦发生火灾,秩序较为混乱,烟雾弥漫,地上和地下通讯不畅,造成信息不畅, 情况不明, 严重影响地面指挥人员的决策和地下消防队员的灭火救援行动,影响了灭火救援的最佳时机;三是地下排烟困难。地下车站和隧道是一个几乎封闭的空间, 自然排烟能力有限。发生火灾时, 不可能实施破拆进行自然排烟, 主要是采用机械排烟。机械排烟也有其局限性,在地下等密闭空间进行排烟,作用甚微。在地铁发生停电或固定机械排烟系统发生故障情况下, 地铁的排烟就更为困难;四是照明能力偏弱,由于受烟雾影响,区间隧道内能见度低,指战员所携带的照明工具穿透力不强,加之面具等防护装备遮隔,这会给灭火战斗行动带来较大困难。
二、研究应对地铁灾害事故处置对策的现实意义
通过针对地铁各类突发性事故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综合国内外处置经验,从中可以得到几点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全勤指挥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的全勤指挥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关于预案处置的策略,更好的在实战中发挥作用;二是有利于规范救援程序,明确训练模式,强化疑难火灾扑救和急难险重事故处置对策。如何进一步深化救援程序、训练模式,针对类似灾害事故进行有效的扑救处置,成为今后消防部队执勤备战的工作重点;三是有利于实现社会救援资源的快速有效共享。社会救援资源要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提供地铁突发事件救援方面的专业队伍或具备切实可行的处置救援预案,在平时加强合成演练,减少人员伤亡,提高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四是有利于准确快速地选择快速有效的处置地铁突发事件对策和方法。通过对各类突发事件特点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其中救援要点,针对不同的灾害事故,用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进行救援任务,极大的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
三、国内外几起应对地铁灾害事故的现状分析 1.国外地铁应对灾害事件的现状
地铁客流量大,人员密度高,不易进行安全检查,且地铁空间相对狭小封闭,一旦发生恐怖袭击、火灾等突发事件,毒气、浓烟等积聚不散;温度上升快、峰值高,人的心理恐慌程度大、行动混乱程度高,人员疏散难度大、扑救困难。正是由于地铁突发事件的这些特殊性,各国地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完善,尤其是防范恐怖袭击的措施还有待加强。
(1)韩国——地铁管理方面存在失误。2003年韩国大邱地铁纵火案中,列车司机和调度人员素质比较低,对事故灾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前方车站发生火灾后,第二列车的司机不及时打开车门疏散人员,反向调度人员请示可否继续行车,而调度人员依然发出同意行车的调令。在那次火灾事故中,伤亡最严重的恰恰就是第二列车上的乘客。
(2)俄罗斯——国民自救知识比较普及。在2004年2月6日的莫斯科地铁炸弹袭击事件中,车厢内未受伤的乘客立即通过对话装置向列车司机报告,发现烟雾之后立即用手边的东西保护口鼻,以防吸入毒气;当确定可以安全离开车厢时,青壮年乘客帮助妇女和儿童下车,搀扶或抬着行动困难的乘客离开现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员的伤亡。
(3)对恐怖袭击——以色列警惕较高。以色列的公交车都有防恐设施,即使发生一点点爆炸,马上就会通知人群疏散。此外,还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发现可疑人员、可疑情况立即上报,这样可有效防范在大城市随机可能会发生的袭击。
2.国内地铁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
2006年6月27日,北京海淀区地铁十号线三标段发生坍塌,致2名作业工人死亡;2006年10月4日上午11时03分,广州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区间十标工程施工现场发生一起基坑坍塌事故.致1人死亡、3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万元;2007年5月28日28日8时左右,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大街和纪念馆东路交叉口的地铁2号线茶亭站西基坑东端土体发生滑坡,2人遇难;2008年11月15日15时25分许,位于萧山风情大道的杭州地铁一号线萧山湘湖段施工现场发生塌方,共17人遇难;2009年12月22日,上海地铁一号线发生四起事故:早5:50分,突发供电触网跳闸故障,造成该区列车停驶;7:00左右,两车发生侧面碰撞;20时55分,列车故障致晚点;20点40分,1号线陕西南路站一变电箱冒出浓烟,几处站点短暂限流进出站口被封闭;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14时50分左右,发生两车相撞事故,导致两百多人受伤。
就这些国内地铁事故来讲,人员搜救工作的开张是相当困难的,纵观以上案例,不难发现地铁运营公司的管理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已成为地铁发生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都是由于地铁突发事故的特点造成的。下面将对各类地铁灾害事故特点做一分析。
3.三起典型性灾害事故的特点分析
(1)地铁坍塌事故特点
①事故发生极为突然。地铁坍塌事故发生往往在作业工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在极短的时间内整体构建迅速坍塌,形成盆地式基坑的险恶局面,由于事发突然,对被困人员逃生非常不利。
②人员伤亡严重。地下建筑坍塌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且地下建筑多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易使大量人员被困于地下建筑内,或埋压在废墟中,造成人员伤亡,极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地上一般建筑。
③危险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坍塌事故造成现场众多危险的不确定因素:一是由于地下水、地下水管、地下液化气输气管、地下电网等管网错综复杂,且坍塌地形较两边低,大量水流涌人基坑。增大救援难度;二是坍塌后,基坑内部承重结构错综复杂,支撑钢管吨位较大,而地铁建筑局部垮塌则可能因为施救、震动等因素影响原有建筑物,造成二次垮塌,给搜索和救援行动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三是坍塌事故会给周围的建筑带来一定的影响,造成周围建筑物的下沉、结构错位、挪位等,给抢险救援的工作带来间接影响。
④被困人员点多面广。通常,地铁施工线路长、范围广、人员散,一旦发生坍塌事故,往往不能确定被困人员的实际数量及其所处的具体位置,给搜索和救援带来极大的难度。
⑤救援难度很大。地铁坍塌事故的救援工作通常难度很大,一是救助活体生命时间极短,仅有30分钟;二是坍塌发生时,地下建筑内的水、电、气等设施极易遭到破坏,因此而引发的漏水、漏电、有毒和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极可能使地下建筑被困人员发生水淹、触电、中毒等.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而由于地下建筑的特殊性,坍塌后泄漏的气体极易发生爆炸,引发其他部位的再次坍塌,严重威胁被困人员的安全。
⑥救援时间长。一旦发生了地铁坍塌事故,往往导致较多人员伤亡,并多数伴随有次生灾害发生。救援工作难度极大。由于被埋压人员的数量和位置不确定性,加之现有的搜寻及挖掘设备性能较差,使得地铁坍塌事故发生后,搜寻和救援工作时间会很长。
⑦经济损失严重、政治影响大。地铁工程的修建往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由于它在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发生坍塌,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大,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2)地铁火灾事故特点
①突发性强,心理恐慌程度大。地铁线长面广,客流量大,但是隧道出入口少、通道狭窄、疏散距离长,灾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发生火灾初期极具隐蔽性,不易发觉。
②温度上升快,峰值高。由于地铁建筑物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被岩石和土壤所包裹。发生火灾以后,热交换十分困难,大量的热量积聚无法散去,空间温度提高很快,火势猛烈阶段温度可达到1000℃以上。高温有时会造成气流方向的变化,对逃生人员影响很大,同时也会对车站结构造成很大的破坏。
③发烟量大,浓烟积聚不散。地铁列车的车座、顶棚及其他装饰材料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火势蔓延扩大,地铁内部封闭的环境使物质不易充分燃烧,导致一氧化碳等有毒有烟气体大量产生。
④疏散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地下隧道完全靠人工照明,正常的电源照明就比地面建筑自然采光差,加之火灾时正常电源通常都会被切断,人的视觉就要完全靠事故照明和疏散标志指示灯来保证。如果再没有事故照明,隧道、站台内将是一片漆黑,再加上浓烟和有毒气体,人员疏散极为困难。
⑤火灾一旦发生扑救困难。地铁面长线广,发生火灾烟雾弥漫,指挥员一时很难确定着火点的具体位置、遇险人员的状况及火势发展的主要方向,又由于浓烟、高温、缺氧、有毒、视线不清、通信中断等原因,救援人员很难了解现场情况,又由于大型的灭火设备无法进入现场,进入的救援人员需要特殊防护等特点,因此救人、灭火困难很大。
(3)生化及爆炸恐怖袭击事故特点
①客流量大.疏散困难。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日均客运量达到120万,是全世界最为繁忙的地铁系统之一,地铁十三号线的日均客运量也在加万人次以上,建成后的地铁4、5、9、10号线一期在开始运营后的第三年,日均客流量将分别选到68万人次、5l万人次、44万人次和60万人次。上海日均客流总量为100万人次,其中,地铁人民广场站日均客流量为25万人次,地铁的满载串和单车运行均居世界第一。在地铁突发化学恐怖事件的情况下,若要确保所有乘客在安垒允许的时间内全部逃生,难度更大。
②易于伪装,预防困难。化学毒剂因使用方便,易于伪装,早期的发现极其困难。化学毒剂外观与酒、饮料和水锌相似,很容易装在玻璃、塑料容器中,带进地铁随手丢弃、放置,东京地铁沙林事件便是如此。这些毒剂只有外泄后才可用专门的设备检测出,通常不易被发现,其携带和使用具有很高隐蔽性。而且实施后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恐怖分子很容易伪装并逃离现场。神经性毒剂和全身中毒性毒剂潜伏时间短、作用快、毒性强、高沾染性。当人们认识或发现遭到化学恐怖袭击时,已经有人产生了中毒症状,想逃生已经晚了。如沙林吸入中毒的半致死浓度0.25g•L-1的作用时间仅为17.4s。所以在投毒点周围的群众,几乎没有逃生时间。
③危害严重,作用持久。直接使用或散步化学毒剂均可造成大规模杀伤后果,并可在人群中沾染传播,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就造成了12人死亡,5511人中毒。人们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遭到威胁,并随着人员流动造成次生沾染。如果化学毒剂和爆炸品联用制作的爆炸物,造成的危害更大。
④乘客意识差异大。地铁站台或列车内突发化学恐怖袭击后,由于乘客不明缘由和心理准备,则不知所措,产生极度恐惧和焦虑心理,易产生从众心理,争先恐后拥向出口处,被踩、挤、压而后倒地,易导致群死群伤。另外,因恐惧迷失方向后,易导致被困直接致伤或致死。
⑤灾害规模大。恐怖主义往往通过杀害无辜平民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他们大多选择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实施生化放毒或爆炸事故,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⑥杀伤力大。小型爆炸物品不但可以抛撒、散布、也可以随手丢弃、置放等,这是严重、可怕和必须警惕的恐怖袭击手段。一旦恐怖分子引爆炸弹起爆装置,将会导致爆炸区域大量人员伤亡,立即死亡率较高。
⑦社会影响大。恐怖袭击对人的心理会造成长期的巨大伤害,造成全社会大范围的精神恐惧,甚至严重地影响到国际间的正常交流。
四、三起典型灾害事故处置对策
(一)地铁坍塌事故救援处置对策
1、续报途中消息
在赶赴现场的过程中,基层中队1号车指挥员要根据事故现场所处位置,通过地图等信息资源或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提前了解事故现场的周围环境,同时初步拟定救援计划。根据途中观察的情况要迅速向总队指挥中心报告,以便指挥中心准确判断事故的性质、属性,即时调派增援力量。同时指挥中心值班人员要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协调交警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交通疏导,避免延长救援部队到达事故现场的时间,影响救援工作。
2、成立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
地铁坍塌应急救援指挥是抢险救援行动关键。救援力量到达事故现场后,为统一协调指挥应立即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和前方抢险救援行动指挥部。指挥部负责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全面客观、准确分析救援形势,快速确定事故处置对策,并针对事故特点及救援任务需要,将到场的消防队员进行战斗整编.划分救援突击队,重点实施人员营救行动。指挥员在指挥过程中应坚决贯彻“救人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统一指挥、逐级指挥和属地指挥原则,正确处理好指挥与救援关系。救援中实际参战力量多、情况复杂,指挥部应有效协同各方面力量以提高救援效率。救援战术的使用应当合理、灵活、多变,指挥员根据事故现场及时采用适当的战术,指挥员带领参战中队、小组分片负责,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3、设立警戒,现场询情
为了避免意外的人员伤亡和混乱给救援工作带来影响,主管中队在到达现场后要立即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隔离围观群众,及时申请增援力量,请交交警协助封锁事故路段的交通,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现场,以减少对救援工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部队进入救援现场后,要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援工作。一是救援人员通过向幸存者询问地铁坍塌事故发生前被困人员所处的位置、活动情况等,尽快获悉需要救援的人员数量和基本位置,为初期救援提供信息;二是救援人员向周围人员询问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认真察看地铁坍塌部位及周围情况,了解地铁结构特点,确定是否有发生二次坍塌的征兆和危险,现场形势是否有利于破拆救人等,寻找和发现一切对救援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4、明确救援方向和重点
战区指挥或总队全警指挥员力量到达现场后,立即成立现场指挥部,在了解情况后,要求各救援部队在充分了解现场情况的前提下,正确划分搜索区域,区分搜救重点。明确的救援方向和重点有利于参战各部队相互协调.将有限的力量用到需要的地方,有效地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搜救效率,降低人员伤亡的数量和程度。在划分搜救重点时,可按事先定好的标志方法统一进行标记,这样既明确了本单位在搜救时的重点,提高了效率,又可为增援部队快速提供有效的救援信息,加快救援进度。
5、利用三种方法进行人员搜索
一是人工搜索。人工搜索就是救援人员利用看、听等感官知觉对坍塌建筑物或空区进行评估,以发现任何可能存在生存者的迹象,进行及时救助。人工搜索是最简单的搜索办法,也是最容易实施的搜索类型,但其精确度不高,只能用于废墟表面的搜索,并且搜索者本身也受到潜在危险的威胁;二是搜救犬搜索。犬对气味的辨别能力比人高出许多倍,同时,它还具有适应性强、价格经济、可以搜寻尸体等待点。用犬搜索是现场初步搜索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有时搜救犬只能告诉你有幸存者,而无法确定幸存者的准确位置。且搜救犬对气味的要求较高,现场化学物质、尸体腐烂、夏天的消毒杀虫剂等都会对搜救犬的工作产生干扰;三是技术搜索。技术搜索即用电子仪器搜索被困人员,它需要特殊的器材和受过专门训练的操作人员。技术搜索使用的装备类型多样,国际上常用的生命电子探测设备主要有声波/振动探测设备、光学探测设备和红外热成像仪。
6、科学施救被困人员,稳定被困人员情绪
及时救出被困人员是救援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被救人员的生命安危。针对被埋压人员的具体状况,救援人员应采用适当的救助方法。一是注重心理救助。人员被困后,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对被困人员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在对被困人员施救之前,特别是对于受伤严重的被困人员,救援人员要尝试与他们谈话,了解他们被困及受伤情况.同时要鼓励他们坚定生存信心,尽量使其保持头脑清醒,消除恐惧心理。必要时,可向被困人员传递水、食物、药品和简易照明设施等;二是清除局部倒塌物,实施破拆挖掘救人。在对被困人员进行心理救助的同时,指挥员要根据伤员被困的实际情况和受伤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救人行动方案,并要尽量选派有经验的救援人员有针对性地实施破拆、挖掘等方式救人。在此过程中,救援人员要灵活运用各种破拆器材,如切割机、剪扩钳、高压气垫等,为迅速救出被困人员赢得时间。在需要作业的坍塌区域,救援人员可用木方、液压支撑杆、千斤顶在塌倒体和承重墙之间进行支撑,防止坍塌体移动挤压被困人员。应尽量避免使用大型挖掘机械,以免发生二次坍塌,危及被困人员生命安全。三是救护并重,尽一切力量救助受伤人员。
在救援的过程中,对于伤势较重的被埋压人员,要在医疗救护人员的配合下共同实施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伤员的伤害,有效控制伤员的伤势。采取最佳救助方案救助伤员。救出后,尽可能先在现场进行急救,然后迅速送往医疗点和医院。
(二)地铁火灾事故救援处置对策
1、快速到场,成立指挥部进行有效指挥
消防指挥员到场后,首先要在醒目地带设置设立灾害现场指挥部,这样便于后援中队、上级领导、后勤保障到场后的接应,保证通信畅通,指挥员在位。同时快速展开侦查工作,对发生灾害事故的地铁灾害现场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熟悉被困人员基本情况,了解地铁和地铁站现场的主要结构,内部设施分布情况,消防设施使用情况,火灾发生后的可靠性程度,以及地铁应急预案。利用各中队装备特点,进行力量合理有效的部署,时刻监测和掌握地铁发生火灾后每个阶段规律性的变化情况,捕捉有利战机,并对长时间作战要有思想上和物质上准备,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一鼓作气、扭转局势。
2、地铁站台发生火灾时的应急疏散模式
地铁站台是乘客上下车的地点,人员密度大,发生火灾时极易产生重大伤害。
一是消防人员到场在接到详细火情报告后,应立即派战斗员及地铁工作人员进入地铁控制指挥中心,通知相应车辆,防止列车进入着火车站,更不允许列车停靠站台,释放乘客。这是由于列车在隧道内运行会加速周围气体流动,助长火势的蔓延。如果再允许乘客在事故站台下车,无疑会给救援人员带来更沉重的压力。地铁控制中心应调度车辆停靠在着火车站的前方车站,并及时疏散乘客;二是在扑救火灾、控制车辆的同时,消防员应及时开放疏散通道。立即将车站的检票口和安全出口全部开放,并将扶梯改为上行,通过广播向站内候车乘客发出火灾警报,指明乘客应从何路线撤离,并派消防员赶到楼梯、道路拐弯处组织引导,乘客快速撤离;三是在疏散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安抚乘客的情绪,防止出现拥堵、踩踏等事故;合理分流乘客,保证乘客从不同出入口,依据最短路径的原则撤离事故站台,把混乱控制在最低程度;四是同时消防救人小组应深入站台内部,搜索各个房间和角落,将那些已经昏迷或受伤无法行动的人员从火场中抢救出来。
3、地铁列车发生火灾时的应急疏散模式
在地铁火灾中,地铁列车火灾发生比例最高、伤亡人员最多、疏散难度也最大。相对地铁站台,列车内部空间更加狭窄,人员更密集,疏散途径更少。一是列车行进中发生火灾,停靠在隧道中,消防人员到场后需尽快将车站内部无关人员清空,具体措施可参见地铁站台发生火灾时的应急疏散模式;二是根据两头疏散原则,消防救援人员分两头应当携带灭火器材、破拆工具、照明工具进入隧道,积极展开救人灭火救援战斗行动;三是到达灾害事故现场,救援人员首先应打开所有的车厢门,及时向站台疏散乘客,并在消防救援人员的组织下向地面疏散。需要强调的是,在车厢门附近应预留救援人员,防止乘客慌乱中被踩踏摔倒,保证有序疏散。疏散方向原则上要避开火源,兼顾疏散距离。如果是列车中间部位着火,必须分别向前、后两个站台进行疏散。
4、灭火救援过程中要注意通风排烟 公安消防部队接到报警后,要迅速调集救援力量,特别是要将特勤部队调到现场。到达火场后,要利用排烟车、移动式排烟机,在两端入口分别选择正压送风和负压排烟等手段,排除烟雾。但是移动排烟设备对地铁站这么大一个空间而言,显得杯水车薪,为实施更快更有效排烟,要想方设法,利用其固有送风排烟设备。一是站台火灾。一般情况下,站台发生火灾时,应首先关闭站台层送风系统和站厅层的排风系统,开启车站层的排风系统经排风井将烟雾排至地面。从而使进出通道和站厅层形成负压和向下气流,保证人员疏散时逆风行走,不受烟雾伤害。为了防止烟气因热压作用流向站厅层,楼梯口向下气流速度应控制在1.5m/s以上。如果车站烟雾过大,必要时甚至可考虑开启前后临近车站的排烟设备,进行抽风排烟。二是地铁列车火灾。当地铁列车发生火灾,选择行进至前方站台进行疏散时,假设此时列车头部着火,组织乘客向尾部疏散的同时应向列车前进方向送风,使烟雾远离乘客。若着火部位在列车中部,在组织乘客向列车两端疏散时,应向列车前进方向送风,使烟雾远离尾部乘客,而列车头部乘客因距离前方站较近,受到烟雾的伤害相对较小。如果情况紧急,列车停靠在区间隧道内,则送风方向应与乘客疏散方向相反,以确保乘客逆风疏散。此时如果是列车中部着火,乘客向隧道两端进行疏散,送风系统应向多数乘客疏散方向相反的方向送风,确保大多数乘客的安全。
5、地铁火灾内部照明
地铁照明主要分为工作照明和事故照明二种。发生灾害事故后,工作照明一般都被事故照明所取代。地铁事故照明主要由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的照明组成。事故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电源由应急蓄电池提供,每个地铁站内的蓄电池可提供地铁所有事故用电30分钟左右(列车内部蓄电池设计供电时间约为45分钟左右)。地铁火灾发生后照明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地铁内部的应急照明设备发挥不明显。地铁发生火灾事故后,由于地铁内部装修材料、电缆线等大量存在,这些物资燃烧产生的烟雾瞬间会充满地铁空间,而且烟雾先是填充项部的空间继而向四周蔓延扩散的,因此,地铁内部的应急照明设备除了在火灾初起阶段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外,后期对地铁火灾中疏散救人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小;二是消防自备照明工具作用不明显,可用率低。由于地铁内部烟雾大,消防战斗员配备的照明工具在浓烟环境下的穿透能力受到限制,防爆电筒、强光电筒、消防照明车、移动照明灯等有效工作半径很小,消防人员配备的这些照明装备在内攻救人、灭火等救行动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良好的地铁照明具有减缓内部人员恐慌心理、有利于战斗行动有序展开、增强灭火救援的有效性等诸多优点。因此在地铁灭火救援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地铁照明:一是架设临时供电线路照明。可由供电部门协助,架设临时供电线路,迅速在现场架设临时照明设施,尽量使照明能够覆盖整个地铁站,为火灾事故现场提供照明,为灭火救援人员战斗行动提供条件;二是充分发挥消防部队照明装备器材的作用。如使用移动照明灯、便携式照明灯等,还可使用救生照明线,直接从地面铺设救生照明线进入地下层,解决消防人员的照明问题和被困人员的救生照明问题。同时,消防战斗人员应大量使用头盔式红外线热视仪、手持式红外线热视仪等器材,便于消防员在地下浓烟的环境下展开搜救被困人员、寻找火点展开救人和灭火行动;三是地铁应急照明设备的合理设置。鉴于烟气向上扩散的特性、目前地铁疏散标志地面和地铁应急事故照明均安装在地铁站台、站厅和通道的顶部这一实际,我们考虑是否在新建地铁车站或改建地铁车站时将地铁疏散标志地面和地铁应急事故照明安装在地面,有利于在一旦发生地铁火灾时,即能有效起到疏散救人指示牌作用,而且还能在火灾事故中发挥很好的照明作用;四是增加移动照明装备可连接长度。用于配备器材的限制,照明车分灯可到达距离为110M,这对地铁从入口到站台300~400M距离长度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可适当增加可连接线路长度,并设置漏电保护装置,以确保地铁任何部位的照明及安全需要。
6、地铁内攻灭火
一是进攻路径的选择。主管中队到场后第一时间进行火情侦察,询问知情人了解地铁下面的情况。之后,按各班预案任务应全面展开,水枪深入到燃烧部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快速开展战斗。全面展开首先在进攻路径选择上应有多重性,即不能从单一通道进入,尽可能从两个或两个以上通道进入。因为地铁站长度都在50m以上,加上通道长度,出入口间距离更远,如单一选择进攻方向,往往疲于奔命,造成延误战机,直接导致烟雾扩散,妨碍战斗行动,所以从绝对把握而言,多重选择进攻通道利大于弊。因为地铁扑救,不在于水枪数量,而在于水枪质量,即有效性,只要有两支甚至一支水枪到位,就能扑灭初起火灾;二是第一时间展开搜救行动,并贯彻始终。本着救人第一原则,中队在到达现场后,应立即组织人员搜救,在人员组织、任务分配上,要划片、划块,请站方出示平面图,明确各小组搜救范围,行进线路,做到一处不漏,重点搜索通道拐弯处,搜遍角角落落,要把疏散救人工作贯彻始终;三是固移结合,多种形式展开灭火战斗行动。由于地铁站长度都在50m以上,加上通道长度,出入口间距离更远,如单一选择进攻方向,往往疲于奔命,造成延误战机,直接导致烟雾扩散,妨碍战斗行动,因此选择选择多重选择进攻通道,即不能从单一通道进入,尽可能从两个或两个以上通道进入。要以固定设备为主,固定、移动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灭火战斗行动。现在地铁的消防设施,尤其灭火设施是比较完善的,数量也较多,由上往下供水较方便,地铁管网无泵加压,也要达到3-4公斤压力,所以灭火时的压力流量,其可靠性程度比其他建筑消防设施高。还有就是在扑救中,要集中主要力量向起火部位进攻,避免人员过散。水枪要深入到燃烧部位,寻找隐蔽火源,切断火势向外扩散和烟雾产生,如电缆、保湿材料等,但这种状态下浓烟高温产生,反而成倍增加。所以作为攻坚克难抢险力量就要阻断其产生,断其向外蔓延发展。在方法上主要对空间的三个面进行破拆寻找,尤其是站台隧道两侧电缆寻找,既可通过战斗员四肢触摸法查其阴燃部位,也可采用先进红外线热成像仪进行擦测,测定火源位置,实现灭火最终胜利;四是利用固定排烟设施实施排烟散热。第一时间开启地铁专用排烟设施实施排烟。同时,利用配置的排烟机、排烟车实施移动式排烟,方式上既可确定一个远离火源通道即未选用为进攻通道实施输烟,也可在距火源较近通道即作为选用进攻通道实施送风,这不仅通过其他出口驱散烟雾,为内攻人员送上新鲜空气,更能在送风软管的一定范围区间内形成一个正压无烟的安全地带,作为抢险人员轮换休息地带。
7、把握救援现场的安全行动
消防救援人员在实施生命救助行动中,必须采取相对应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将安全放于首位,严守安全行动要领,保障救援行动。一是组织内攻前,首先要通过地铁控制中心了解现场情况,或了解内部结构等相关情况,做到心里有数;二是侦察力量,应由3--4个侦察力量组成,每组3--5人,佩戴空气呼吸器,携带热成像仪、生命呼救器、安全绳、照明、通信、水带、水枪等器材,按任务分工,从不同的地面出入口深入到火场内部进行侦察灭火;三是组织内攻时,在确定的进攻口处设火场安全员,对战斗人员记录姓名、空气呼吸器压、进出入时间,同时作战力量要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配备,就是一组人员进行内攻时,要有一组预备人员,随时准备更换;规定联络信号,交代行动要点和注意事项;四是深入内攻时,内攻人员应在脖子上系上湿毛巾,以防高温水滴烫伤,室内温度过高时,实施有效的梯队掩护进攻,坚持右进右出、成纵队行进,以防同疏散群众发生冲突伤害。内攻灭火时,各小组交替更换、每个小组在地下灭火时间尽量不要超过40分钟;五是注意潜在的危险。在地铁等地下密闭空间火灾扑救当中,随时面临着各种危险。中毒的危险、高温烟气灼伤的危险、侦察进攻中失散或迷失方向的危险、洞室高压电缆触电的危险、吊顶构件坠落伤害的危险、跌落台阶、轨道区地危险、缺氧(自给气瓶用尽)窒息的危险;六是当烟雾浓度较大,现场情况不清楚时,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现场救人,要做到最高级的防护,危险区划分完毕后,可根据不同区域工作环境的救援人员进行不同级别的防护;七是救援人员进入现场解被困人员时,应随身携带一些简易的个人防护装备,对被困人员进行简要的防护,防止其进一步受到伤害。
(三)地铁恐怖袭击救援处置对策
1、防护
防护是确保人员在发生化学类恐怖事件时免受伤害和减小伤害,实施有效保护自己的方式。救援人员首先确保自己的防护措施已经做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将被困人员和受伤人员顺利的救出。
2、询情
询问情况包括:向一线侦查人员询问化学恐怖事件的实情;一线其他人员向地铁内人员进行各项有效询问;医疗救护人员对受伤人员的询问;地铁交通专家对人员疏散情况等的询问等。
3、力量部署
事故发生后,迅速成立指挥部,组织应急救援小组,进行事故调查和初步处置。应急小组可分为事故调查小组,火灾扑救小组,人员搜救小组,通信组,医疗救助小组等。
4、迅速展开战斗行动
一是加强人员疏散工作。要通过地铁内部广播系统对人员进行心理安抚和引导疏散工作,为有序开展消防部队救援工作开辟道路;二是做好侦检与监测工作。
根据受到袭击情况,迅速实施快速有效的化学侦检,查明毒剂种类、染毒地区范围、人员伤亡等;实施有效的化学监测,及时掌握染毒区域和云团范围,提供应急依据;三是积极实施警戒和现场封锁工作。地铁遭遇化学恐怖事件后,由于地铁这一交通设施的特殊结构,实施现场封锁和迅速有效的实施人员疏散是应急流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组织人力、物力和多种通信手段,实施现场封锁和实施疏散;四是展开医疗救护行动。化学类恐怖事件中,由于人员受到的是化学毒剂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攻击,所以受到的伤害是非常特殊的伤害,其病理特征和治疗必须有专业的毒伤救治专家来实施救治;五是加强做好洗消工作。洗消是应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染毒区域实施快速、彻底、完全的洗消可以消除污染,去除有毒区域;对人员实施洗消,可以消除人员衣服上沾染的毒剂,可以去除人员身体上残留的毒剂。洗消后,可以采用侦检方法来检验洗消的彻底性。洗消必须做到彻底、全面和不留死角。
5、现场清理,积极做好地铁区间内通风排烟工作。
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后,要利用一切尽可能的通风设施,对地铁内部进行通风排烟工作。人员疏散后,应该对现场实施清理,恢复地铁的正常秩序,视情况恢复地铁的正常运营。
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亟待解决的日益增涨的人口数量而导致得出行问题,地铁的建设高潮已经来临。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地铁运输的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目前地铁突发事故的因素有多种不确定性,事故发生原因多样性,造成的事故类型也不尽相同。主要是地铁内部结构复杂、人流较多、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这些不安全因素在相互作用或者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便有可能触发地铁突发事故。因此,地铁灾害事故救援处置对策必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计、建造以及运营期间都要贯彻防火意识,从方方面面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安全,让地铁成为城市中最安全快捷的主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