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改革中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05:0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确看待改革中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确看待改革中的问题》。

第一篇:正确看待改革中的问题

正确看待改革中的问题

龚稳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220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政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经济保持高速的发展速度,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不断增强,自身民族文化的地位也得以凸显。作为一个高速现代化的社会,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进一步凸显,频发的群众性事件频发对政府的管理方式提出的挑战,官员贪官腐败事件对现有的监督机制提出的质疑,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社会道德现状的反思,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的讨论。这其中不乏众多的利益集团以不同的目的参与进来,扩大社会突发事件的影响,威胁社会稳定与安全。提高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辨别力,正确看待和处理改革中出现中也就成了当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和一个停滞发展的社会其社会问题相对较少,而问题产生更加集中于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因为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其处于一个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被现代化过程中各种因素打破,再经过众多价值理念的沉淀,充分发展之后确立新价值观之间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于改革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易导致公众价值观的变换不定,甚至使公众价值信仰处于空白的状态。中国正处在现代化高速进行的阶段,无疑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首先,对于群众性事件,作为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也经历长久的,规模浩大的群众性反对事件,大批美国青年聚集在美国各大地段进行抗议,美国群众性时间爆发一部分失业率过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作为公共权力的代理者,政府始终无法代表中下层的利益,公共政策导向受社会上层垄断所引起,这是由其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决定的,变革则需要改变其社会的性质。中国则不同,在我国发生的群众性事件不仅时间短,规模小,而且其原因由于政府工作方式的不当引起政府部门公众矛盾激化引起的。工作方式的不当只需调整政府行为,而这种有传统的统治型管理理念到服务型政府管理理念改变,是在改革中经过不断实践逐步实现。

其次,关于腐败问题的思考。腐败问题的出现可以基本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个人素质,政治制度建设,公众参与程度。“在一个做官无门生财有道的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腐化形式将是利用后者换取前者。在美国,财富是通往政治权势的道路。”美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严重的腐败时期,在经过长期八十几年的不断改进和调整之后才达到今天的状态。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三十年,传统封建统治的政治文化影响力依旧存在;另一方面,在本身政治制度建设不完善,公众参与程度低和部分官员个人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腐败问题也就难以避免。因此,年轻的中国也必然需要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达到制度的完善,公众参与的提高以及官员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再次,对于公众道德缺失的问题。不可否认,“小悦悦”事件确实反映出公众冷漠的一种心态,但在“微博时代”,任何事情都可能由无限小扩大到无限大,“小悦悦”事件整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个问题;另外一方面,公众道德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化过程中不同价值观念冲突导致的。在原来的价值体系中对即对,而在当今社会则不一定,南京徐老太案件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种对与错之间,公众易于陷入彷徨状态,价值观念的空白状态随即产生,这种空白表现为道德事件中的不作为。与其说是一种公1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89页

众道德的缺失,不如说是公众道德的过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将逐步确定,这类由于价值观冲突导致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二、改革的特性决定其问题频发

革命年代留给一辈辈中国的印象无疑是最为深刻,可以说是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以至于在建国初期这种激情也带到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上来。虽然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为后来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年代,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沉稳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改革方式的选择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改革中的困难也无疑将考验改革者。

首先,改革的最大困难莫过于改革所处的地位。社会变革中存在三种势力,即革命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革命派是社会中最激进的力量,社会变革中倾向于将社会氛围朋友和敌人两个方面,通过不断扩大分裂实现革命的目的,保守派则不同,他们固守社会中的秩序,阻碍一切变革。改革派的中间地位决定其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防止两派力量分裂,化解其中的矛盾,中和两派的利益冲突,促使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他们不至于发展成为反对力量,阻碍社会进步。

其次,改革者不仅要善于把握社会各种力量,还要控制善于各种社会变革的程度

社会力量瞬息万变,对于改革者来说不存在朋友和敌人的二分法,而是在改革中把握好各种力量的需求,防止因为变革措施过于激进导致原本分散的力量发生聚集,从而成为反对改革的集中力量;另外,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团体利益,如果不能触及就无法达到改革的效果,因此改革者需要把握各种力量的对比,这就需要改革者在改革前适时的分散力量,并控制自身改革的程度,防止触及过多团体的根本利益。

再次,区分改革中轻重缓急需要更高的把握能力和辨别能力。

一个社会需要改革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如何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并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就成为了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其内部利益的统一性与反对派的利益对立十分明显,因此其考虑的因素就相对较少。改革者必须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既要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又要与革命派,改革派自身和保守派三者利益的统一,这样无疑对改革者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改革中问题解决途径的选择

萨缪尔·P·亨廷顿在其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对改革的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他将改革分为两种:闪电战和费边主义。这对于我们在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首先,改革的方式之一——闪电战。闪电战,即“尽可能把所有的目标公之于众,然后

2。正如其名,这种改革的方式的特点体现在它的尽可能逐个实现,以图尽可能有所收获”○

高速与透明。建国初期,我国在经济发展上的战略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在那个时期,国家的每一个发展目标甚至每一个计划都是公之于众,每一个公民都知道国家正在做什么,即将做什么。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布就最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改革方式对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凋敝的新中国来说是适合,因为它最大程度的调到了公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节省了大量的发展时间,但是其不利的方面就是造成经济发展的质量低下,在社会造成一种盲目追求速度的风气,大跃进运动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其次,改革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费边主义。费边主义,即“藏而不露的战略,隐匿自己

3。这种改革方式与闪电战的改革方式相对,适的目标,把改革目标分开实现,一事一办”○

用于改革实施的初期,更加注重实际行动。具体做法变现为在改革过程中,改革中并不会把总的发展目标公之于众,而是将其分为一步步具体工作让改革的实施者去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体现得较为明显,最好的例子就是“韬光养晦”政策的实施。

正如亨廷顿所言,“在大多数备受现代化所带来的压力和纷争的国家中,改革的最有效2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89页 3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89页

4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这种方式也是发的方式是将费边主义与闪电战术配合起来使用。”○

展中的中国最适合的方式。群众性事件,腐败问题以及公共道德建设的问题,其中所涉及的社会利益集团相当广泛,所以在处理这些问题之时,统筹兼顾的处理问题也就成了必须。

改革最大阻力就是在涉及到集团利益的过程中,会受到反对派的抵制,因此作为改革者需要很好的政治技巧去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作为改革的抵制者,反对派更多的是因为在改革措施之后颁布出来之后形成的,所以为了达到改革的目的,改革者首先采用费边主义的策略,需要把各种问题细化,分成具体领域的问题,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来临改革者就可以运用闪电战术在反对派之前,将问题解决。这种总体上采用费边主义,局部采用闪电战术的方式,类似于中国古代“外儒内法”的治理之道,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也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纪出版.2008,(6)

[2] 高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理论与探讨.2010,(1)

[3] 王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6,(4)

[4] 苗立娜.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实现的三种分析路径[J],求索.2010,(3)

[5] 戴安林.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4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89页

第二篇: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首先要对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有一个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担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同任何伟大变革一样,这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问题。

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然出现矛盾、困难和问题。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可供参考的现成答案,要靠我们大胆地探索和试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有的是旧体制下积累和潜伏的,有的是新旧体制交替和摩擦产生的,也有的则可能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工作失误而造成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一定时期内手段和条件的成熟程度制约着我们对矛盾、困难和问题的解决程度。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任何急于求成,希望一蹴而就,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怎样看待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5日 10:40 来源:解放军报

一路攻坚克难,一路辉煌相拥。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意义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抉择。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怎样看待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关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毫不动摇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分清主流支流——决不能因存在矛盾和问题而改旗易帜或走回头路

改革开放在面对困境中拉开帷幕,在解决难题中绽放异彩。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了,国际地位提高了。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比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生态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等。对此,有人产生了迷茫、困惑和疑虑,甚至出现了一些责难的声音。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从全局的高度,对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成效和功绩有科学的认识,分清成就和问题、全局和局部、主流和支流。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的正确性,集中地体现在我们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我们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唯一能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迎难而上、平稳较快发展,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魅力。实践证明,历经沧桑路万条,唯有改革是正道。

我们强调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并不是要回避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从不回避问题,也不反对“反思改革”。我们讲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就是要善于做这样的“反思”。但是,不能以“反思改革”为借口,否定和反对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评价改革开放,关键是要看改革的方向对不对,改革的目标对不对;是大多数人得到实惠,还是只有极少数人得到实惠;是成就多,还是问题多。对此,人们都有切身感受,也不难有清醒的认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性质、主导全局走向。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功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改革开放全局的性质。当然,改革不会没有问题,也难免会有失误,但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支流不是主流。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改革的方向出了偏差。恰好相反,许多矛盾和问题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因此,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要坚定不移,对矛盾和问题不能掉以轻心。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企图改旗易帜,主张走回头路,不仅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反而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认清深层原因——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

中国的改革开放前无古人、世无先例,既要解决原有的矛盾和问题,又要应对新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必然要在风雨兼程中艰难行进,在艰辛探索中不断完善。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的,这就决定了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极其复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矛盾,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的。”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资源紧缺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等,并不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而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快速发展后,使这些问题更加凸显了。基础薄弱、超大规模、众多民族的中国,在发展中衍生出的问题必然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对因基本国情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既要看到解决它们刻不容缓,又要看到需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任何急于求成,希望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既要解决世界各国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又要面对独特的挑战,这也决定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在发展进程中,各国遇到的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世界的共同课题。比如,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许多国家都曾经遇到,曾严重污染的“雾伦敦”就是典型代表。伦敦从雾都茫茫到今日天蓝水清,经历了几百年。还如,社会转型期间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也是任何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既面临与其他社会转型类似的共性问题,也产生了自己的特有难题。一些矛盾和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妄自菲薄,怨天尤人。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从初始阶段进入攻坚阶段,这就决定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会集中显现。任何社会变革都要经过一个从初始、攻坚到完善的演进过程。当前,我国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相互叠加和充分暴露的阶段,也是社会变革不可逾越的阶段。由于社会转型加速进行,难免在思想观念上不适应,在制度机制上不配套,在应对措施上不到位。这种“成长的烦恼”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如同一个人“成长的烦恼”出现在青春期一样,一个国家“成长的烦恼”往往发生在社会特定发展阶段。比如,收入差距拉大,是告别共同贫穷、收入普遍增加、奔向共同富裕,但分配机制还不够健全的阶段出现的“烦恼”。在“成长的烦恼”面前,我们不应茫然无措,而应通过深化改革促其解决。

对于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勇于面对,并不断解决。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胡锦涛同志也强调: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说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具有清醒的前瞻预见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改革开放30年,党的每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每一次中央全会,研究分析的都是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紧迫问题,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也在科学分析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逐渐完善。比如,针对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针对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同时着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市场经济不完善的问题;针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提出要“从源头上遏制”,通过加强教育、规范制度、坚决处理一批案件等措施,努力从根本上加以消除。社会总是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我们必将在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中自我完善、日臻成熟。

坚定改革信念——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靠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来解决

风物长宜放眼量,险滩过后江面阔。我们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是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也必然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在求诸更好更快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解决。

靠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解决矛盾和问题。这种信念来自于对解决矛盾和问题现实条件的深刻认识。3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改革开放之路,形成了指导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解决问题的雄厚物质基础,创造了具有较强改革承受能力、较强理性心态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我们党提高了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这种信念还来自于我们党对解决矛盾和问题必要性紧迫性的清醒认识。我们党明确指出,能不能把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决好,直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用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解决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的“十个结合”,凝结了党在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科学认识,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解决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克服认识上的局限性,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经验体现着规律性的认识,自觉运用“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就能够使我们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既切实解决现有矛盾和问题,又有效防止有些矛盾和问题产生。

以破解难题的思想武器解决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解决改革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在发展速度快、成就大的形势下更加清醒地看到了矛盾和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们党自觉把推进发展与破解难题统一于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把正视矛盾与化解矛盾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出了解决发展失衡、贫富差距、生态恶化、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问题的有效举措。我们要自觉掌握科学发展这个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我们应该要正确的看待伟人对与错,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有很多干扰社会发展的反革命势力在动作矛盾和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改革开放在中国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我们要勇于探索克服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的面对出现的问题,不能逃避和否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改革开放

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读中央党研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感

2014-12-15 18:04

习总书记在学习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有一段讲话,要求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习近平这一“两个时期都不否定”的新提法,引起社会一片疑问。

一种疑问是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一直被否定,现在能被肯定吗?后一个时期对前一个时期的毛泽东时代实际上是基本否定的:第一是全面解散人民公社,包产到户和大力发展私营经济,这实际上否定了毛泽东时代第一个十年已经确立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倒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成果。第二是各种舆论长期评击毛泽东时代总路线、大跃进是“极左路线”,“饿死数千万”,“导致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实际上基本否定了毛泽东时代第二个十年,推倒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第三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否定了文革与继续革命理论,实际上彻底否定了毛泽东时代的第三个十年,推倒了已经确立的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奔向共产主义的政治制度,回头去补资本主义的课。这三个否定重重地压在了前一个时期的毛泽东时代。

把前一个时期说成是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实际上就是说这一时期没有改革开放,按照十八大所说“不走封闭疆化的老路”,也隐含点明了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是一个“封闭僵化”的历史时期,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以改革开放后的30年否定了前30年,因为改革开放不就是对封闭疆化的否定吗?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时不也是说“拔乱反正”吗? 党史研究室在《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一文中,对于毛泽东时代的“错误”,有这样一段尖锐的批评:“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偏差,也犯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在所有制问题上急于求纯和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错误。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党的探索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这些刻骨铭心的教训,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中也没忘记指出:“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他在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虽然党史研究室一文和习近平讲话中都承认也非常强调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要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甚至要以毛泽东思想指导改革开放!但比较以上这些批评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严重错误”的话,给人感觉,那些赞扬毛泽东和肯定毛泽东时代的话显得那么空泛和言不由衷!

这三项否定扣在前30年毛泽东时代的头上,不仅基本否定了毛泽东时代,而且也基本否定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领导开创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然而,毛泽东时代决不是封闭僵化的时代,在这个历史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改革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中国几百年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欺辱、奴役的地位,而跃升为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些历史事实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肯定前30年的客观原因。

要真正落实习总书记所说不能否定毛泽东时代前30年的讲话精神,就必须推倒这三项否定,对于毛泽东时代所建立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和文革实践都必须给予真正的、明确的肯定!

另一种疑问是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一直被肯定,但现实问题巨大,这一时期还能肯定吗?党史研究室一文对改革开放以后历史时期的评价是肯定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改革开放”。十八大以来对后一个时期也是肯定的,主流媒体更是铺天盖地宣扬“改革开放”35年的辉煌成就,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做出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又是“历史性决策”,又是“伟大转折”,又是“辉煌成就”,又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后一历史时期实际上一直被全盘肯定,那为何习总书记此时却提出不能否定后一历史时期的问题呢?答案是有人要否定这一时期,这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要否定后一历史时期:

一是因为贫富两极分化。私有化改革浪潮,一方面通过对公有制企业的改制,改出了一大批老板、资本家,改出了一个新生资产阶级,另一方面工人下岗、农村包产到户,又改出了一批廉价劳动力的新生无产阶级。私有制条件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劳动剩余价值的剥削,是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的根本原因,也是必然结果。现在私企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方面已经超过公企,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有关指数也已名列世界前茅,已经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广大工农劳动群众重新被剥削,被边缘化。虽然我们的理论“精英”和主流媒体竭尽全力用民企来掩护私企,用民营企业家来掩饰资本家,用市场经济来掩盖资本主义,用分配不公来掩盖剥削,用一般社会矛盾来掩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等,但严重两极分化和已经形成了新生资产阶级的残酷现实是无法掩盖的,连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都说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

二是因为严重官场腐败。“改革开放”以来的官场腐败是伴随私有制发展和新生资产阶级而产生的,这些新生的大大小小老板、企业家、经营商、承包商要想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揽到项目,必然会用“糖衣炮弹”不择手段地贿赂、腐蚀官员,以取得竞争的优势。又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放弃了廉洁自律的思想约束,许多干部很轻易地就被拉下水,或自己主动地下了水。30多年来官场贪污腐败的严重程度,无论从深度(从国家最高领导层到街乡村基层小头头)、广度(党政军民学几乎找不到没有贪腐的干净地方)还是从恶劣程度(贪污金额从数千、数万、百万、千万、上亿一路贪去,名车洋房二奶、抑郁自杀外逃......)都令人触目惊心,引起天愤民怨。特别是官员的贪腐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国特色的特权官僚富豪阶层,它不仅具有资本主义特色而且具有封建主义特质,这些贪腐集团正是共产党内部的走资派,他们已不是一个半个的走资分子,而是成千上万的走资集团,是抓不尽杀不绝的正在走的走资派,从这一点上来看,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何等的英明,从这一点上来看,“历史决议”的支撑点是何等的脆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也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政策措施,也揪出了一批“老虎苍蝇”,这是值得称道的,但如果不堵住资本主义私有化这条路,不论下多大的功夫,要想根治贪腐问题,要想解决走资派问题,是根本办不到的!

三是因为社会道德沦丧。“改革开放”以来,在私有制经济大发展浪潮的冲击下,毛泽东时代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受到了资本主义唯利是图、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严重冲击:城市国企改制过程中,大批国企高管、大批党政干部及子女,摇身变为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农村解散人民公社包产到户也重新激发了农民小生产自发资本主义意识。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整个社会道德迅速败坏,毛泽东时代早已绝迹的黄、赌、毒沉渣泛起,坑蒙拐骗之风盛行,地沟油、假药、假医、高考作弊、院士抄袭、电讯诈骗、银行诈骗等层出不穷;拐卖儿童妇女、贩卖人体器官,甚至产科医生干起了倒卖新生儿勾当,真是令人发指;杀人放火爆炸的报道屡见不鲜;社会道德水准降到世界排名后列,这样的时期怎么能同毛泽东时代相提并论!

四是因为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具有唯利是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盲目性,必然造成严重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在农业方面我们经常听到农民种植跟不上市场变化,今年获利的农产品,到明年秋后卖不出去烂在地里。在工业方面,中小私企盲目竞争,造成产能过剩,建了再毁;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盲目建设,对河流、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相继出现“癌症村”、“AIZIBING村”;各种私人矿企,乱挖粗掘,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矿藏资源,也破坏了青山绿水的环境。另外大量盲目生产和引进的汽车造成城市雾霾污染;房地产无序发展,一方面高房价使穷人买不起房,仍然住在贫民窟,甚至住到下水道或桥下,另一方面少数有钱人、有权人,一家几套、几十套住房,许多高楼大厦空置率很高;人们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这哪里像个社会主义国家啊!这样的历史时期难怪人们要否定。

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仅是对新中国60多年历史能否正确评价的问题,更是对我国今后走什么道路的重大考验。我们应该肯定前30年,搬掉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三项否定,同时也要肯定后3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但要看到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有一大批真正的共产党人顽强地坚守四项基本原则的结果,在经济上竭泽而渔了前30年艰苦创业所留红利(资源红利、人口红利、积累红利等)的结果,也就是说,后30年的成就是在前30年成就基础上取得的,是前30年成就的延续,再换句话说,后30年成就是对前30年成就的肯定。而对于后30年“改革开放”把已建成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大量改向私有制经济体制,包括大量无限制地引入国外、境外的私企,虽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由此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官场贪污腐败、社会道德沦丧和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则是应该否定的,而不能一味地不否定!当前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一直被否定,现在能被肯定吗?”和“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一直被肯定,但现实问题巨大,这一时期还能肯定吗?”这样两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在社会上层,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很难被肯定,习近平自己说肯定,其实也在否定;在社会下层,对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很难不被否定,被边缘化的工农群众对这一时期很难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如此说来,总书记要贯彻两个历史时期都不否定的讲话精神,还真有点难办,你说是不是?

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一文第一部分:

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以下简称“两个不能否定”)。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进一步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时期都不能否定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也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壮丽事业。新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历史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无数事实表明,这两个历史时期都是不能否定的。

(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就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扫清了障碍,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改革开放前的奋斗探索,是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而开始的新的伟大历史进军。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造性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还领导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党曾经号召学习苏联经验,但很快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实践探索,党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党团结带领人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探索成果和巨大成就,必须充分肯定。

毋庸讳言,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偏差,也犯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在所有制问题上急于求纯和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错误。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党的探索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这些刻骨铭心的教训,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也就是说,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那是从整体上说的,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甚至掩盖“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对于“文化大革命”前的错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已经作出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对于“文化大革命”,“历史决议”更是从根本上作出彻底否定的明确结论,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的。(这是肯定前三十年吗?)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是同毛泽东同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甚至掩盖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同时,也不能人为夸大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更不能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如果这样做,既违背历史事实和人民意愿,也势必造成十分严重的政治后果。邓小平同志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邓小平同志郑重地提出这个重大问题,其基本精神同“历史决议”是完全一致的。“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理直气壮地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略)

第三篇:正确看待钓鱼岛问题

正确看待钓鱼岛问题——从历史角度

钓鱼岛列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东海。由71个无人岛组成,主要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北屿、南屿、飞屿等。位于台湾省东北,距基隆港约190公里,距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台湾本岛面积。首先,先让我们追溯下钓鱼岛的历史。早在公元1403年的明朝时期,《顺风相送》就有对于钓鱼岛的初次详细记载,当时定义为:“钓鱼屿”,嘉靖年间出使日本的郑舜功所著《日本一鉴》(成书于1555年),明嘉靖十三年(1534)派往琉球的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使事纪略》,嘉靖四十年(1561)出使琉球的郊汝霖所著《使琉球录》,万历七年(1579)出使琉球的谢杰所著《虔台倭篡》,万历三十四年(1606)使琉球的夏子阳著书,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使琉球的汪揖所著《使琉球杂录》,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册封琉球使徐葆光所著《中山传信录》,乾隆二十一年(1756)使琉球的周煌所著《琉球国志略》等不仅都提到上述这些重要的地理标志,不仅如此,他们对相关的航标归属也作了说明。再到清朝时期《浮生六记》等著作都对钓鱼岛列岛有一定的记载。这足以证实中国明朝政府已对钓鱼岛列岛实施有效主权支配,钓鱼岛列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近代以前的正史、国志及学者文章均未对中国在钓鱼岛列岛的领土主权提出异议,并直接使用中国的名称(1900年,日本将钓鱼岛列岛改为“尖阁列岛”)。日本19世纪中叶以前出版的多种地图都将钓鱼岛列岛绘成与中国大陆同色。1877年,英国海军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将钓鱼岛列岛看作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与日本西南诸岛截然分开,此图在其后的国际交往中得到广泛应用。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关于钓鱼岛的科学知识差不多都是从英国海军的书籍或地图里得来的。日本海军将英国海军所说的PINNACLEISLANDS译成了“尖阁群岛”、“尖头诸屿”,“尖阁列岛”的名字也是由此得来。所以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钓鱼岛属于中国固有领土无可争辩。

其次,从地理方面来看,钓鱼列岛(由钓鱼岛(主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即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面积为6.3334平方公里,位于中国东海,为台湾北部近海的观音山、大屯山等海岸山脉延伸入海后的突出部分,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所以从地理所处位置方面来看,依据相关国际大陆架法规只要是大陆架的延伸部分都属于其所在国或地区管辖范围。最后,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主要国际社会公认的法律上看,大陆架的权利基础是沿海国对其大陆架主张海洋权益的法律依据,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拥有对于其大陆架延伸部分的岛屿的管辖权,并且拥有岛屿附近200多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海域。

另外,从1943年中、美、英共同发表的《开罗宣言》以及1945年所签署的《波茨坦公告》来看,都明确了战败国日本必须把原先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澎湖列岛及钓鱼岛等归还给中国。再到1972年美日所签署的《美日安保条约》,当时美国虽私自把琉球群岛、钓鱼列岛的施政权交由日本政府,但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些岛屿就是日本的。所以从法理上看钓鱼列岛属于中国固有领土有一定的法理依据而且是得到国际法保护和认可的。

第四篇: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问题

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问题(2007-03-21 21:44:36)转载▼

那天下晚自习,走在一群初四的女生后面,听着她们爽朗的嬉笑,不禁羡慕起她们的天真无邪, 突然其中一女孩突然降低语调,神秘的对同伴说,你们知道吗?初一的某某某喜欢上我们班的某,被同样喜欢某的初二女生某某叫一帮人打了一顿.她们所说的那个初一的某某某就是我的学生,那是一个才11岁的小女孩呀,平时看起来文静老实,怎么会?看来现在的孩子们的早熟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了解范围.这不禁引发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 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问题?

我们的家长在遇到孩子早恋问题时,往往不能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谈恋色变,草木皆兵;我们老师要么是不知如何是好,要么就严厉批评,昭告天下,往往适得其反,不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什么是早恋?它究竟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哪些危害呢?只有我们清楚了,才可能正确引导孩子.早恋是指中学生过早的对异性发生爱慕的感情,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早恋是普遍存在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当前,青少年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呈低龄化趋势,有的学生已不满足于互递情书和浪漫的约会,甚至发展到了“租室而居”的程度。因此,中学生早恋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家长、老师甚至是教育学家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已成为老师和家长面临的共同问题.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了爱慕异性的愿望。现代中学生性意识发展较早,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识异性的性别,以及两性的差别和联系,开始考虑自己如何扮演一个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如何与异性进行交往,一天一天就可能会产生爱慕异性的心理。从半懂不懂,两性开始疏远,进入朦胧期,随着向往异性心理的不断发展,开始进入迷恋期,进而开始结交异性朋友,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对特定对象产生钟情,产生爱慕之心。这是中学生主观意志之因素,于是就会产生早恋.中学生早恋还有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把早恋都怪罪在学生本身上,那是不全面、不合理的。我们知道随着国门的打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外一些思想意识领域的东西不断的冲击着国人,从追求个人价值到讲究享乐,从崇拜个人欲望的满足到“性解放”、“性自由”思潮,在国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不但如此,社会上到处都可接触到有关两性关系的视、听影象,电影、电视和文艺作品中关于两性间的接吻、拥抱、裸露和床上戏随处可见;公共场所中恋人们的相拥相抱的浪漫情景等。这一切都使青少年在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加之青少年们生理较早的成熟,而心理成熟晚,容易情绪化、容易冲动,缺乏自制,缺少自控等方面的原因,所以使他们在其生理发育的推动下,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之下,在其为显成熟刻意模仿之下,走上早恋之路,使早恋之风在国土上大有燎原之势。

另外有关艳情录像比比皆是,有关描写艳情的书更是五花八门。中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幼稚、单纯而未成熟,心理亦脆弱,如果观看了这些书或录像,对思想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加上青春期固有的萌动,于是就极易步入早恋误区。

了解了早恋的起因,我们就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在对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的引导。

爱情永远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是人的一生并不全是爱情,它更多地涉及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强化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指导,让中学生了解现实的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有可能使他们从绮丽的梦幻里脱身而出了。所以我们在引导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知法

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早恋的系统认识。

1、中学生不宜恋爱的理由

首先,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从认知这一角度讲,我们的中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比较单一;社会阅历比较少,缺少经验,所以使之在看问题时容易片面、偏激,处理问题容易走极端。从情绪方面讲,中学生一大情绪特点就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做事容易情绪化。可能因一点小事高兴、兴奋的不得了,也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心灰意冷而消沉失落。从意志方面讲,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健全,缺少自制、缺乏自控,所以有早恋现象的中学生很容易发生性罪错,给以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蒙上一层阴影。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这一实现情况,试问:以这样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如何能应付得了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生问题?

其次,中学生经济上尚未独立。我们知道,任何恋爱、婚姻都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要恋爱就必须有很大一笔经济支出,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生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广大的中学生在经济上还是依赖于父母或他人,自己还不能自立更生。拿着别人的钱去从事和此时主要人生任务没有任何关系的活动,难道不是一件羞涩的事情吗?

再次,中学生在事业上尚未定向。心理学家说: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之中的黄金时期。因为中学生时期,人的注意最容易集中,精力最充沛,求知欲望最强烈,认知能力最强劲,是为打人生基础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人事业定向的关键期。这可以说是他们此时人生发展的最大任务,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不能有丝毫的懈殆,而此时的恋爱行为势必会影响我们学习和生活,势必会牵制双方的感情和精力,这样就会必然产生矛盾,影响我们任务的完成。总之,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决定我们此时此刻不具备恋爱的条件。

2、认清早恋的危害

首先,早恋必然会造成精力分散。沉缅于早恋情结之中的中学生,势必要花费很多精力去编织这种复杂感情之网,有时还常常会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境地,为此中学生必然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在恋爱中常会遇到感情方面的挫伤,这些常常会使他们精神恍惚,情绪低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活动效率,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本身就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需要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需要他们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中学生要应对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就已经很吃力了,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应对因早恋而产生的情感压力。

其次,早恋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中学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并未真正形成,对人生和爱情这样重大问题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使得青春期的早恋具有显著的下列特征:

1、由于早恋多由内在冲动和对方异性外在吸引而产生,因而缺乏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基础。

2、彼此往往是对对方某一方面的优点产生的倾慕之情,缺乏对对方的全面评价。

3、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易发生性行为。

4、缺乏外界的支持和赞同,极易经不起考验,不欢而散。

由于这些特点,中学时代的恋爱成功率极低,据调查只有不到3%,而且据跟踪调查的数据表明,这些成功的婚姻其离婚率是最高的。由此可见:早恋之花是一朵不合时宜极易凋谢的花。

再次,早恋极大地影响着人际关系。中学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与同龄异性和同性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与各种人交往。而早恋却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有早恋表现的个体实现、达成这一主要任务。因为早恋的同学总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个异性个体上,这就大大减少了与其他人交往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使他(她)丧失了与许多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累积各种交往经验的机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恋的同学很难做到正常地与异性交往,因为有一个亲密的异性交往的对象,他们再与异性交往的时候常常会心有余悸,生怕自己的“恋人”因误解而产生感情的纠纷、破坏彼此的关系。所以总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交往,或者是尽量不与异性交往,以次表示自己的忠诚等等。这些都在客观上阻碍他们与同龄异性和同性的正常交往,极大的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二、异性交往法

家长和老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异性交往的方法。

1、男女生交往要心地坦白,自然大方

要鼓励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使他们大胆与异性交往,学会与各种异性的交往。但一定要强调要心地坦白,不要有任何私心杂念,仅仅把交往的异性当作一个交往的对象,而不要过多地把他或她看成是异性。特别是女生在与男生交往的时候不要过份的表现出娇气的一面来,不要在男生面前撒娇,以免引起男生不必要的联想,促使早恋的产生。要大大方方地与男生交往,不要过份的表现出羞怯的一面,不要过份的表现出依赖的一面,以免男生误解自己的用意,留下不必要的隐患。

2、男女生交往时说话内容要健康向上。

男女生在交往时,注意不要说些过头的话,不要说粗话,不要说脏话,不要说些具有诱惑性的话。说话内容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不要过热衷于议论男女生之间的事情,应该是以议论学习、运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3、男女生交往要注意时间、地点、方式。

不要过于热衷于与某一异性单独交往,而应该与多个异性交往,而且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过份的有远有近、有密有疏,特别是与某一异性单一交往过密,这常常容易引发早恋。不要单独与某异性在校外公开场合交往,这样常常容易引起他人的不必要的联想或是误会,以此而造成在过大的言论压力下产生逆反心理,在其作用下真的发生了早恋。在校外公开场合与异性交往要注意多人参加,众人一起参加就会避免这一隐患问题的最终产生。

4、男女生交往尺度不放松

与异性交往保持在良好的友谊上,友谊的尺度坚决不能放松。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不能让步,更不能超越,男生、女生不但自己要坚决做到,而且还要说服别人做到。自己不做超越原则的事情--主动向异性表明“爱意”,更能做到面对“爱意”坐怀不乱,冷静处之:在尽可能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立场鲜明的拒绝之。

三、热感情冷处理法。

1、隔

要尽量避免早恋双方单独的接触,让其逐渐淡化自己的情感,注意多与其他同学多交往,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同学友谊来冲淡已“浓缩”起来的恋爱关系。

2、冻

说服早恋双方从自己的情绪、情感之中冷下来,逐渐的用理智主导自己的行为,把早恋的情感冷冻起来。双方可以交往,但必须是限定次数,必须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双方可以通信,但必须是限定次数,必须是内容健康的、思想进步的,不谈情感内容的。

3、跳

既然早恋危害很大,那么就应该帮助学生主动从早恋的情结之中跳出来。为此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因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会有崇高的生活目标,就会受它的鼓舞而不断的进取;而强烈的事业心,就是使人不致于沉缅于安逸思淫和追求性刺激的重要心理支柱。

四、激发自主法

在不否定其情感前提下,在尊重双方的基础上,在理解宽容的条件下,取得双方的信任,然后有针对性激发出双方内在的动力,使其主动地向外界证明其双方感情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1、情感冷冻法: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告诉有早恋表现的学生:真正的爱情是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特别是短时间的考验。你能不能经受得住这种考验呢?不能,只能说明你们的爱情还很脆弱,或者也可以认为还很肤浅,受不得任何考验。如果说是这样的话,这种爱迟早会消失。为此,我们很有必检查一下你的爱,看一看它的真面目。这样既可以检查自我,又可以检查对方,同时也是你们间情感加固的过程。做法:把你的爱保留到高中毕业后再去抒发。

2、爱对方就要处处为别人着想。

爱是无私的,爱就意味着责任,爱就意味着付出,爱就意味着为对方着想。既然是这样,那么你也不想让对方分散精力吧?你也不想让对方浪费时间吧?你也不想让对方成绩下降吧?你也不想让对方升不了学吧?你也不想让对方缺少文化素养吧?如果不,那么你就去为别人创造条件和氛围吧?做法: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3、爱对方就要发展自己。

爱对方,就要使对方幸福,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长久的幸福。怎样才能使对方长久的幸福呢?那就是要积极的贮累条件,不断的发展自己,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的发展能力,为将来自己有一个伟大的事业打下夯实的基础。那时,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力量使别人幸福,要不一切的许诺都是一纸空文、都是空穴来风,都是纸上谈兵,都是海市蜃楼,毫无意义。做法:刻苦学习

发展自己。

(2)必要的疏导。

学校与家庭要能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变化,进而学会把握、升华自己的情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容与和谐的氛围,这或许比简单的打骂、禁止对他们更具有教育意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大禹治水,因势利导,以导为主。教育者也要因势利导中学生的情感问题。中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不断增强。这是自然的;是不可限制的,也是限制不了的。学校家庭应不必压抑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欲望,要帮助他们学会理智的控制自己。粗暴的干涉,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感就会变得更加神秘,他们的逆反心理亦会变得更加强烈。正确的疏导方法有下面四点:

第一,防御法。早恋的后果,是十分有害的,应把早恋的害处有理有据有分寸地给学生讲清楚。在此同时,应广泛开展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剥掉性爱神秘的外衣。总之要增养学生的理智感,增强防御的能力。

第二,转移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要用丰富的校园生活、健康的男女交往活动来扩散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此转移学生对异性的专一感情。

第三,迁移法。迁移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有态度动机的迁移,也有道德行为的迁移。教师应教育学生懂得,要爱一个人,首先要自爱。作为学生来说,要做到自爱,关键是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才配得上人家的爱。把男女之间情感吸引转移到相互帮助上。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动机迁移,进而使道德行为也发生迁移。如果引导得好,也许会变成学习上的一种动力。

第四,升华法。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性爱只是中层次的需要,人还有高层次的需要。要把学生爱恋的情感上升到人生的价值上来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结合起来。人只有树立了道德尊严和强烈历史使命感,才不致堕入不现实的情网。

(3)必要的活动。

学校举行知识讲座活动,从心理方面多视角的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学校应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更多的兴趣,分散他们专注于单一的情感的精力。

(4)个人的志向。

中学生应以优秀的人物为学习的榜样,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发愤图强,而不应沉浸于卿卿我我之中。中学生应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这是这是避免早恋的根本因素。

总之中学生早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能解决的问题。早恋是一个使中学生产生迷惑感情的问题,更是家长学校棘手解决的问题。家长和老师会千方百计的制止早恋,这本身都是为了学生。这就需要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理解,中学生在早恋问题上要保持一种冷静和理智。要解决早恋问题还是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第五篇:课程改革中的问题

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会用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一改往日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等等,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注重形式,忽略内容

很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校本课程,还有些学校也开设了地本、综合实践等课程,从表面上看,课程是开足开全了,可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是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反而是一些语文基本功被忽视,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没有抓住,比如书写的习惯,只是一味的强调多认,忽视了学生书写姿势、书写习惯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了。

二、学习方式改变不大

新课标提出的“多读书,少做题”没有落到实处,很多老师还是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讲公开课的时候作作秀,平时的课堂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很多教师不信任学生,不敢放手,以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评价方式单一

虽然很多教师理论上知道不能以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事实上,还是考试的分数决定了学生的一切,其他的评价方式也有,但是都是走走过场。

四、其他

课程改革使一些人心很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课堂上看似花样繁多,红火热闹,但是偏离了教学的主题,学生学得是轻松了,但是收效甚微。另外,课程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与联系。

课程改革就在我们身边,但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下载正确看待改革中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确看待改革中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发展教育,正确看待教师,造就人才质量

    改革发展教育,正确看待教师,造就人才质量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讨论调查报告 绥阳县洋川小学周国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立足于提高全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决策。......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精选五篇)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各位学长学姐,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与你们分享接下来的几分钟。今天我演讲的话题是“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我从三个方......

    4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就业难问题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就业难问题: 就业难: 一、 就业难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出现了行业性的失业和社会面上失业人数增加的趋势; 二、 我国目前......

    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摘要: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中,许多新形势、新情况都成为事业单位必须面临和解决问题。其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成为......

    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蔡翔 题目:如何正确看待自己 同志们,很荣幸和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一课。今年我任新兵连政治指导员,听连队每一名新战友介绍了自己,发现许多同志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个啥样的人。也难......

    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正确看待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青白江区福洪中学 王勋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传统文化,基础教育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的问题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的问题通过对“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的学习,我对语文课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关于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显示出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车险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车险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车险改革经历了固定费率制度向浮动费率制度转化的过程。本文对改革初期的车险市场亏损状况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提价摆脱亏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