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魏源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魏源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小议魏源的改革思想
摘 要: 魏源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势下,针对财政危机等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改革的主张。改革漕运、治河、盐政等关系国家命脉的大政,开源节流,以增加财政收入; 魏源的改革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就是对改革放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魏源; 改革思想; 现代
一、魏源的改革思想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魏源生活的年代,中国清代封建社会已由康乾盛世转入嘉道衰世。正如魏源所说,当时的封建王朝面临两个危机:一方面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大举入侵,自道光以来,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西方国家以海盗行为撞开中国大门。由于内外两方面的严重挑战,清代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嘉庆以后,更是江河日下,处于‘旧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末世。魏源目睹了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人的骄横跋扈,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其改革的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针对清政府在漕运、治河、盐政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魏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思想和远见卓识的改革方案。
首先,针对漕运上存在的弊端,魏源提出了海运漕粮的改革方案。漕运一直备受清政府的重视,是清代“漕、河、盐、兵”四大要政之一。自隋朝开辟大运河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征收租米供养京城,并为粮荒做储备的漕运体系。而如此重大的一项命脉工程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在漕粮运输的过程中,把持漕运的官吏层层盘剥,凡有关卡的地方就要交费,而且名目种类繁多;虽然漕运的耗费极高,但效率却极为低下,这就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而大运河又横贯黄淮水系,更因为水患频发,河道淤塞,严重影响了运河的通航。漕运之弊不但殃及平民,使沿岸众多百姓因此而被迫离家,另谋生路;而且祸及朝廷,使国家的税收大为减少,财政枯竭。
针对这些弊端,魏源提出开辟海运航线,以弥补漕运的不足。但魏源又深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能马上全部实施海运的方案,那样做必然会受到下至以漕运为生的漕丁水手的阻拦,上至靠漕运牟利的各级官员的反对;加上皇
帝以及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存在以漕运为正统的守旧观念,不愿意变法,更改前制。鉴于这种情况,魏源十分讲究变通之法,他提出在“江、楚、皖”可以海运为权宜之计。这样,既缓解了因反对势力阻挠所带来的压力,又使自己的主张切实可行。同时,他还认为,作为商船集散地的上海和漕粮交兑地的天津是海运能否顺利的两个关键环节,为此,他在主持商船海运的过程中,首先在上海设置海运总局,统一管理海运的各项事务。海运的开通,大大地减轻了漕运的压力,缓解了清朝政府的财政危机,从而使各地的漕粮能够顺利地运往京城。
其次,针对“黄患”引起的问题,魏源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整改措施。每遇黄河泛滥,清政府用于治理黄河的开支巨大,几乎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成为了清政府财政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清政府治理黄河费用的增长,无疑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面对这种局面,魏源仔细研究和分析了黄河的实际情况,根据黄河的地势、河流的自然走向及其水性,提出在一年之中的适当时机人为改道的治河方案。由于种种原因,虽然魏源的建议未被清政府采纳,但咸丰五年,黄河再次决口并自动改道,由山东利津大清河入海,这一事实证明魏源提出的改道主张是切实可行的。
再次,针对盐政上存在的积弊,魏源提出了改革的方案。食盐是清朝的重要财源。当时,淮北的盐课普遍呈现出“商疲、丁困、引积、课悬”的困顿局面。面对这种情况,魏源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改革无疑已势在必行。为此,他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改纲盐为票盐,变盐业官营为盐业商运。魏源的“票盐”改革方案,就是要把官营盐业中官吏们层层贪污的私利,转变为商人自由贸易贩运所得的合理利润。他说:“夫票盐售价,不及纲盐之半,而纲商岸悬课绌,票商云趋鹜赴者,何哉?纲利尽分于中饱蠹弊之人,坝工、捆夫去其二,湖枭、岸私去其二,场、岸官费去其二,厮伙、浮胥去其二,计利之入商者,什不能一。票盐特尽革中饱蠹弊之利,以归于纳课请运之商,故价减其半而利尚权其赢也。”这些措施减轻了官盐的成本,简化了繁杂的销盐手续,废除了盐业的垄断,革除了盐业的陋规,打破了僵化的销售区域规定,保护了盐商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盐课收入,满足了群众对食盐的要求,大大促进了盐业领域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腐败的清朝统治者们却还未能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他们仍然死抱着“闭关锁国”的政策不放,对西方各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作为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魏源,反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在政治方面,魏源客观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尽管魏源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评价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但是,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推崇,对于当时中国国民接纳西方文化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在军事方面,魏源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魏源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使中国人掌握西洋的军事技术,扭转那种兵艘、火炮只能从国外购买的局面。在他看来,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为此,他主张对兵制进行改革,一方面,削减军队中的冗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以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由政府培养军事人才,提高战斗力。
二、魏源改革思想的特点
魏源改革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出了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即顺民情、乘时势、实事求是、策略灵活。
“顺民情”。魏源认为,在社会变革中,“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即变革愈彻底,对人民愈有利。为此,一方面要“变古愈尽”,即对社会弊端要尽情揭露,坚决革除。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但有公厨总聚擅,断无万载不更弦。书陈蠢要三薰沐,衣旧蚁顺九洗渝”。除去书虫要薰香三次,洗净衣垢要烷刷九遍,都是说明除弊务尽,改革要彻底,才有利于人。另一方面,要“便民愈甚”,这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有利于多数人的改革,就应坚持;多数人支持的改革,如同水流入海,势不可挡。反对改革,违背民情,就像要流水回头,是决不可能的。只要坚持利国利民的改革原则,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乘时势”。即善于把握改革的时机,时机不到,不能实行改革。时机不到,改革不会成功,甚至会走向反面。怎样才是时机成熟呢?魏源提出两条:一是“弊不极不更,时不至不乘’,即弊病已充分暴露,改革的时机就成熟了。二是“根抵于民依而善乘夫时势,故举一事而百顺从之’旷。即群众已认识到改革的必要,然后乘势而行改革,必定一举成功。魏源以嘈运改革为例,当时河道阻滞,官吏腐败,积弊丛生,群众要求改革,又有朝廷大员支持。在这种形势下,便大获成功。
“实事求是”。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盲目行动。首先,要弄清改革的原因,正如医生治病一样,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对症处方下药。其次,要深入调查,博采众议。魏源十分重视实地调查。而且,调查不能带主观色彩,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只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才能产生正确的意见。再次,调查得到的结论在实行时,也要看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如果不问各地实际情况,教条主义地照搬改革方案,必定要失败。最后,改革的效果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来不得半点浮夸和虚假。必须“去伪”,“以实事呈实功,以实功呈世事”。要求不畏艰难,面对现实,扎扎实实,强调改革的实际效果。
“策略灵活”。改革是一场革命,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和守旧势力的拼命反对。因此,改革者必须注意斗争的策略,一方面,要有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又要研究斗争策略,不要骤行改革。因为“求治太速,疾恶太严,革弊太尽,亦有激而反之者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改革者也要熟
练地掌握改革的规律,讲究熟练的技巧、灵活的策略,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改革,兴利除弊,强国富民。
魏源改革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敢于面对现实,破除顽固保守、食古不化的陈腐观念,依靠新兴力量,倡行改革。魏源大力揭露社会矛盾和各种积弊,抨击时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依靠什么力量来推行改革的问题上,魏源能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当时社会上正在兴起的商人阶层,在改革中,实行“用商、便商、利商”的政策。如潜粮海运,就依靠商人船只,利用商人的力量,打破了官商对盐业的垄断,变盐业官营为官督商运。这些改革已开始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有利于商人利益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敢于面对世界,寻找新的思想理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当时,整个清廷封建统治阶级以“天朝上国”自居,狂妄自大,闭关自守,对整个世界盲然无知。魏却能突破重重障碍,认真了解和研究世界形势,传播了科学的“师夷”之说。一方面,他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文化与生产技术;甚至还赞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他又以实际行动介绍西方,他所编辑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以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该书不仅有丰富的资料,而且有精当的论述,是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最有权威的工具书。近代中国的改革思想,如洋务运动、变法维新等,无不受到了“师夷”之说的启发和影响。
第三,敢于反抗侵略,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力主禁烟抗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魏源非常关心边事,力主加强边防,维护祖国的统一与完整。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更以实际行动勇赴国难,参加定海保卫战,并提出了集中兵力防海口和“筑定海外域”的两条正确建议。
总之,魏源的改革思想,对当时有关国计民生大政的改革,曾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师夷”之说,更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中最杰出的部分,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新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取了发端和推动的作用,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但是,从总体来说,魏源改革的根本目的未能实现,改革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魏源改革的目的性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当时,世界主要国家已进入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已较多地发生。而魏源却企图通过改革,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封建秩序。因此,尽管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短期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巩固封建制度却是逆潮流而动。另一方面,魏源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商人的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这样就发生了手段和目的矛盾。利用商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虽然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为封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甚至可能带来短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清明;但是,其最后的结果,必定导向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为封建制度最后走向灭亡开辟道
路.上述两方面的情况,是魏源始料不及的。我们不能抛开时代的因素和阶级的局限,去苛求古人。
三、魏源改革思想的历史启示
没有借鉴、继承,也就没有创造、发展。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改革,无论从性质、内容、目的和意义上,都和历史上的任何改革不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自觉的革命运动。但是,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认真总结历史上各种改革的经验教训,系统地研究前人的改革理论,对于全面比较各种改革的利弊,预测改革中一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改革方针和措施,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秋序地改,仍是大有裨益的。
就魏源所处的时代而言,他的改革开放思想虽然具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且无法与现时代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相比拟,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魏源的改革思想却能给我们当前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根本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清王朝曾一度出现过“康乾盛世”的历史局面,但最终因“闭关锁国”而落伍了。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并走上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之时,仍一味地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而不能自拔,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痛苦和灾难的深渊。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向我们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也应紧扣时代的主题,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争取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跻身于世界的先进之林。
第二,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注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将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固定化和模式化,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做到除弊兴利,变法改革,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魏源·魏源集[C]·北京:中华书局, 1976
[2]关静杰.论魏源经世致用及师夷制夷思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04).[3]袁洪亮.近20年魏源思想研究综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4]杨慎之, 黄丽镛.魏源论改革[J].求索, 1983,(05)
[5]李瑚.魏源改革思想试析——纪念魏源逝世130周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2)
[6]李瑚.论魏源[J].近代史研究, 1988,(01)
第二篇:魏源(讲稿)
唤枫儿
制作
魏源(讲稿)
魏源生平简介: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魏源毅然以振国威、安边疆为己任,投身民族自卫战争。主张:
主张革新变法、反对侵华活动、主张“以守为战”、推崇民主制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
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著作: 《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其中以《海国图志》影响最为深远。《海国图志》内容:
《海国图志》是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该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世界地理部分,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地理位置、疆域大小,以及物产、风俗和历史沿革。
其二,介绍了西方技艺,其中包括军事技术、船舶的驾驶与制造、铁路以及火器弹药的使用等。
其三,介绍了西方文化,诸如西洋的历法、货币、语言、宗教等等。最后,检讨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和战之得失,论述中国抵抗西洋的战术战略,倡议建立译馆、船厂、炮局,并训练海军等等。《海国图志》意义:
《海国图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因它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海国图志》的划时代意义,还在于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
唤枫儿
制作
物。
梁启超赞誉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海国图志》在当时国内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在国外,尤其是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海国图志》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维新派人士认为,《海国图志》的核心内容是“制夷”,“制夷”的核心思想是“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唯有“师夷之长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扩张。要做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不仅要发展本国的工业,开展对等的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
《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了很大影响,推进了日本变革,使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
为什么《海国图志》在当时对中国的影响甚小,对日本却影响颇大? 原因:
其一,历史原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自以为是“天朝大国”,民族心理中留下了自傲、自大的消极性。反之,日本是一个小国,加上自然条件相对艰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素有向外学习的长处和民族忧患意识。
其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长期推行闭关政策,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清朝严格的文化禁锢政策和愚民政策使知识分子仅有的一点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荡然无存。反之,日本在长崎允许荷兰人和中国人来通商。西方自然科学一直影响着日本的知识分子。
其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在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缺少接受西方新思想的主体力量,而日本的经济相对开放,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国,具有接受新事物的主体力量。
所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忍受有限的损失,天下就太平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国内自然曲高和寡了。因此,中国失去了一个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极好机会。相反,当《海国图志》传入日本时,日本正面临着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的威胁,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正在探寻救国方法。因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易被日本接受,引起巨大反响。魏源名言: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类别:理想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
后人对他的评价: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第三篇:魏源的2000字
中山大学现代历史论文李强 09电子1班 2009358920
魏源—睁眼看世界
魏源,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邵阳县金潭沙洲上(今隆回县金潭乡),作为他的同乡,我也为他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在晴天霹雳的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的清政府的落后与愚昧充分地展现出来,少数爱国、开明之士开始寻找救国之路,魏源便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魏源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是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和与此相联系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
魏源亲自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战争教育、惊醒了中国人民,也打开了一部分封建阶级知识分子的眼界。鸦片战争中,魏源有机会从前线抗敌斗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同仇敌忾、抗敌救国的英勇事迹。在人民群众抗敌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他坚持了民族正义,站在林则徐为首的抵抗派一边,极力主张抗敌救国。在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中,着心留意军情,尤其注意总结内河防守的经验,努力筹思抗敌的大计。他称人民抗敌斗争的英勇杀敌精神,和反侵略的壮举,是“揭竿俄报郅支围,呼市同仇数万师”。魏源极其憎恶穆彰阿、琦善之流的卖国投降言行,指责他们丧失民族大义,不以民族利益为重,误国害民。说他们是“全凭空气销兵气”。怒斥他们搜刮民脂民膏,向侵略者赔款乞降的罪恶活动。投降派厚颜无耻地说,对侵略者要“结以恩德”,报以“仁慈”。魏源严正地指出,投降派的无耻谰言是“误人家国”。对于犯我边疆、侵我国土、渔肉我乡里、屠戮我人民的侵略者,绝不能讲“仁慈”、“恩德”,只能“以甲兵止甲兵”。他不仅揭露了投降派假口仁义、卖国投降的丑恶嘴脸,而且明确地阐明了以正义的武装反抗非正义的武装侵略的原则。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与剧烈变化。中国从此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深渊。民族灾难,国家危亡,人民痛苦,把如何救国救民这个问题提到人们的面前。思想学术界,人心愤激,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议论抗敌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事。魏源认为,这是一个“凡有血气者所宜慷慨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的问题。他呼吁:应当深自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吏好更有效地抵御外侮。围绕这个中心问题,魏源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主张。
首先,魏源总结人民群众自发地抗敌斗争和他在浙江前线筹议、指挥抗敌战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我之长,削敌之短,致敌于死命的思想。他认为,敌人虽然船坚炮利,武器精良,但是它远离后方,供应不济,我们的火器船舰不如外人,但是有内河内地做凭借,与其战敌人于海上,不如诱敌深入我境内,在海口和内河上同敌人周旋。这样,就可以使敌之长处无可施其伎,变为不利,我则能发挥长处,避其所长,攻其所短,变不利为有利。因此,他说:“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同时,人民群众与地方绅商有抗御外敌的积极性,有助我们因地制宜。因此,他又说:“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他肯定了广东、台湾、澳门人民抗英斗争成绩,进一步发挥了林则徐“恃民心,用民力”的思想。
其次,魏源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指出,对于外国侵略,一定要坚决抵抗,而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是盲目排斥。他认为,要抵御西方资
中山大学现代历史论文李强 09电子1班 2009358920
本主义的侵略,首先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是战胜外敌,富国强兵的重要条件。他说:“欲制夷患,必筹夷情。不了解敌情怎能制胜呢?魏源的著名口号是“师夷长技”,其目的是什么呢?他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为我之长技。”这就是说,第一,是为了对付外敌的侵略;第二,是为我所用,引进外国“长技”,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想法。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具有初步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要求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以便强国御侮的共同愿望。它对于闭锁孤处,固守传统偏见,囿于九州而不知“寰瀛之大”的保守势力、保守思想,起了震惊的作用;对于迂腐可笑的顽固派把西方科学技术看做“奇技淫巧”、“形器之末”的愚妄滥调,是有力的批驳。
再次,魏源认为,为了强国御侮,不仅要学习西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本民族的军事工业,改进中国的国防设施和武器装备,加强国防能力。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和实施的方法。例如,西方的战舰、火器,以及“养兵、练兵之法”,都要学习。在沿海(例如广东)设造船厂、兵工厂,聘请法国和美国技师,传授技术,一方面造船、制作武器,另一方面,培养训练技术人材,包括教练驾驶战舰、“演炮之法”等等。此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锥、千里秤,等等,“凡有益民用者”,都要积极地学习、引进和制造。魏源在当时是眼光开放的,也是具有长远理想的。他希望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和国防,保卫国家,供给民需,使中国从落后的闭锁状态下转变为“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的繁荣强大的国家,使落后的东方中国赶上强盛的西方大国。
最后,魏源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出发,特别指出了加强海防、边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一方面揭露了英国从海上侵华的霸道行径,另一方面,特别揭露了沙皇俄国对外扩张的侵略野心。正确地指出:各个资本主义大国都想染指中国,事实上是纷至沓来。中国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难局面。形势是十分尖锐的,“鄂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在对付英国从海上东侵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和放松对于从北面侵略中国的俄国扩张主义的警惕,在加强海防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边防。
魏源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清政府指明了强国的方向,也为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其间的付出也可想而知,但付出还是很值的,人生就该去拼去搏,这样才能碰撞出人生的激情火花。
第四篇:《魏源》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7分)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①。智以闻,诏两责之。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奏减浙东濒海渔课 课:赋税
B.俾驰驿之任 俾:使,让
C.免逋赋杂役 逋:拖欠
D.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报:上报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3分)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②两遭丧,俱起复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 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⑥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器,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D.魏源治狱平恕,但亦有不当。例如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就没有上报朝廷。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4分)
答: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4分)
答: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思想以及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04)
中国古代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
“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与现实生活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环境能决定人们意志的坚定性,意志则支配人们的行为。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思想意识起决定作用,主张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促使人们形成坚定的意志。——王夫之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p96)
1、重视人际关系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教育思想最为系统。孔子看到客观环境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有天命的存在。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教育环境论,看到了客观环境在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又否定客观环境的作用。
2、重视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不仅看到了客观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看到主观认识的作用。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通过环境的“渐”和“积”相结合,来说明人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本性变化的作用。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05-306)
西方
人通过环境的熏陶、日常的锻炼和教育而获得“第二本性”,即思想道德素质——德谟克利特
人性本恶,需要教育和环境来加以改造。——奥古斯丁
气候地理环境对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有重大影响——孟德斯鸠
天赋智力人人平等、观念和知识都是后天形成的“白板说”,主张加强对教育过程中环境的控制——洛克
试图解决环境和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社会政治环境决定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爱尔维修
人性禀赋善良的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卢梭
环境决定论——欧文
从隐性教育的视角研究环境——其他部分学者(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p96)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自然条件下朴素的环境论
代表:苏格拉底,开始关注环境对好公民教育的影响。认为要使人民的教育制度培养出好公民,必须有个好社会。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他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习。好的行为是一个好的本性倾向与好的环境接触的结果。他希望通过指导生育来保证好的子孙后代和保持好的环境。
亚里士多德,继承他们的思想,把环境影响与人的美德的形成结合起来。他认为美德不是遗传的,而是被环境的需要所塑造的。美德形成的途径就是养成习惯。当一个人在固定环境中,美德品行就会得到强化,所以国家必须控制所有教育。
2、商品经济条件下理性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代表: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实现这种可能。他认为儿童出生时是善的,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这种先天善的本性,发展儿童的潜能。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创造一个能够维护人类先天善的优良环境,一是努力教育儿童不受恶劣环境的歪曲。同时,他也分析了环境变化对教育的影响。
3、一体化时期进步主义的环境论和流派的形成 代表:杜威,在早期著作《学校与社会》中,他努力阐明下列原则: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制定真正对孩子有意义的课程;从学习者的经验中导出学习信条;提供个别注意以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学习。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现代社会,还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
(1)对环境教育作用具有肯定倾向的流派。主要代表是现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和社会学习理论(班图拉)。
(2)对环境教育作用具有否定倾向的流派和观点。主要代表是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3)对环境教育持折中性倾向的流派和观点。代表是基督教的境遇伦理学。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07-308)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人与环境相互创造,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改变辩证统一与实践。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p96)
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唯物论基础。
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其次,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历史阶段。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唯心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进行批判的同时,对机械唯物主义的环境论也进行了评价。
马克思说:“关于环境和教育起变化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可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基本要点为: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思想道德面貌。人在环境面前具有主观能动
性。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特征,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二者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反对“环境决定论”和“生物决定论”,为科学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10-31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现代社会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也是个系统工程
相对于一定的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现实层次,而社会环境又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政教育环境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向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扩展。宏观有国际、市场等,中观有媒介、网络,微观有竞争、核心家庭、贵族学校等。
思政教育环境的系统性决定了思政环境建设的系统性。江泽民特别强调,“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人民日报》2000年3月1日)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条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杜威,其教育理论具有明显的相对主义倾向,但其揭示了环境的教育意义,把环境的影响提高到构成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现代管理学运用系统动力学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企业管理的道理也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知觉问题(提出人与环境不可分割性,强调人是环境中人,人应该了解环境、重视环境)和环境与行为的关系问题(重点研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交往原则和规范,在开发社会中的自教自律,以及在复杂关系中的适应问题)。
3、环境建设和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培养并重的思想
环境复杂性和开放性—教育者能够控制和把握的环境因素越来越有限—培养受教育者在复杂环境面前的主体意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受教育者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2006版p314-31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要表征:由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环境向开放环境的转变,由以政治为中心的社会环境向以经济为中心的环境的转变。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P2)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专门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个研究主要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视角进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研究的著作有沈国权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等。书中集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分别论述了市场经济、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作用。概括性强,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其突出特点。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5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