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
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
一、魏源生平简介
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发端时期进步思想家的代表,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维新思想前驱者之一,著名的经学大师,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也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较有成果的历史、地理学者。他毕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和富国强兵之道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宏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隆回金潭(现隆回县司门前镇学湾村)人。一七九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生于隆回县金潭魏家段沙洲上。早年从学于王守仁,后来跟刘逢禄学过《公羊春秋》。在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日趋加深的情势下,他逐渐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一八二二年,魏源中举。此后的十多年,他先是搞学术研究,后来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他曾经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反过去汉学家们支离破碎、烦琐的研究方法,树起了一面新学风的旗帜。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积累了渊博的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终于在学术界别开生面,卓然成为一代名家。龚自珍曾赠他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这是对他最恰切的评价。他在两江总督陶澍和林则徐的领导下,筹议、举办和主持漕运、水利、盐政事务,总结不少实际经验,以擅长经世之学闻名于当时和后世。特别在任兴化县知县和高邮知州期间,为国为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兴修水利,二是改革盐政,深得百姓爱戴。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魏源加入了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曾亲自参加了浙江前线抗英战争的筹划和指挥工作。一八四二年八月,清朝政府屈辱地签订了《南京条约》,国人愤激,上下忧心。魏源有感于“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1-
遂写成《圣武记》一书。《圣武记》通过对清政府的一些重大军政活动的记录与评述,表明了魏源的爱国、民族立场,和反对侵略的思想,想以此激励清政府振兴武备,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和国家。接着,他又受林则徐的嘱托,编辑了世界历史、地理专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扩充了《四洲志》的内容,并且较为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发挥了包括龚自珍、林则徐的主张在内的有关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主张。魏源晚年任江苏知州,一八五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农历三月初一),病逝于杭州东园僧舍,享年六十四岁,葬杭州南屏方家峪。他的著作还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孙子集注》等。后人编有《魏源集》。
二、变革现实的进步思想
魏源一生最值得人们崇敬的主要成就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个清官,不仅仅在于他在水利和盐政方面军有所建树。他之所以为后代的人们怀念,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具有先进的思想。
《圣武记》和《海国图志》这两部巨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魏源的先进思想。概括起来,他的这些主要思想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即:
一、主张改革腐朽的封建政治的思想;
二、主张抵抗外国侵略的思想;
三、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使自己祖国富强的思想;
四、具有唯物倾向和辩证因素的哲学观点。
(一)改革腐朽封建制度的主张
魏源对于当时清朝政治的腐朽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已经到了亟需改革的时候。他断然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改革原则,改革的办法是必须从改革人心做起。他还严肃提出:必须改弦易辙,发愤图强,知所忧虑,“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
事,”面对现实,讲求实效,任用坚持抗战的人才,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实际工夫,这样,“人心之寐患”和“人才之虚患”去掉了,才能“天日昌”,“风雷行”,富国强兵,打败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复强调必须改革用人制度。他说:如果做官的人都有真才实学,爱国爱民,这样的国家里,奸邪无法容身,贪污舞弊绝迹。此外还提出要革除人们的昏庸无知,因循守旧的恶习。改革了这些,别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他上书皇帝选拔官吏标准必须紧紧抓住一个“实”事。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给他官做,给他掌握权柄。做官做得好与坏的标准,要看他上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利国利民的政绩。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魏源在主张改革腐朽的封建政治的同时,对外主张坚决抵制外国列强的疯狂侵略。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中,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三项对外关系的原则。在当时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一个纲领性爱国主义主张确实是一种卓越的见解,非常的高论。这个主张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内容:师,长技,制夷。师,就是学习,仿效,拜老师。落后了,就是应该老老实实,放下“天朝皇帝”的臭架子,承认自己不行,赶快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长技,按魏源的说法就是:“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前两项是物,指的是坚船利炮;后一项是人,指的是有律、有谋、有勇之兵,当然也包括有德、有胆、有识之师。制夷,就是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以自己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作后盾,给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克敌制胜。总之,就是要学习外国的长处,昌盛祖国,反对和防止外来侵略。魏源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主张的时候,是充满着民族自信心的。他认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先进的,现在落后了,只要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就能自立于当代世界之林,赶上并超过西方。
一个半世纪以前的魏源,毫不顽固保守,妄自尊大,主张学习和掌握人家的长技;毫不奴颜媚骨,妄自菲薄,这样一种坚定自若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的思想,这样一种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正是我们民族的精魂所在。
(三)发展工业、昌盛祖国的主张
魏源一方面主张积极地抵抗外国强盗的侵略,另一方面主张中国应当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发展工业。
当时,中国一些顽固保守的统治阶级反对使用机器,他们认为机器是“奇技淫巧”(意即:新奇感人的技巧与事物),是“形器之末”(意即:仅供使用,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魏源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指出:因为古时候人类的祖先制造了车和船,所以各地之间就能够互相往来;发明了弓和箭,所以能够名震天下。他认为只要是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了不起的东西。
魏源在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的同时,也主张多开银矿,增加白银的来源;主张实行屯垦,增加粮食的来源。他认为有了工业、国防、银子和粮食,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了,中国就能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而不至于再受外国的侵略了。
(四)唯物倾向和辩证因素的哲学观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1、魏源认为历史是进化的,人们应该重视时代的进化和法令制度的变革。
2、魏源认为一个人只有碰到过的东西,才能认识它的好坏;实行过的事情,才可能知道它艰难或容易。没有实际行动而想要获得知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3、魏源认为求学问必须讲究实用价值。他认为不论研究什么学问,出发点都应当是作为改革当前政治的借鉴。同时,他认为无论研究什么,都应当下一番调查研究的工夫,不应当死抱住一个现成的想法而不去随机应变。
此外,魏源还在他的著作中论述了事物两个方面的矛盾
及其转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魏源的这些进步思想,贯串着一条爱国主义的红线。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不愧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魏源的变法改制、富国强兵、讲求实学等主张对于当时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进步思想成为以后中国实行改良主义维新运动的先驱。很明显,魏源的实际活动和进步思想对于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他的不朽著作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优秀的遗产。在他逝世后近150年的今天,研读他的这些著作,我们发现:他的这些政治主张,他的思想观点,和我国当前推行改革,启用人才,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等等,竟是这样的吻合,竟能这样深刻地给人以启迪!魏源和其它历史上伟大的先哲一样,虽然也毫无例外地受到那个时代的制约,但他的进步思想所放出的奇光异彩,却透过世纪的烟云,照射未来。这是不能不令人惊叹的!魏源之所以值得我们纪念、研究,盖在于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我们正万众一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展望未来,任重而又道远。温故知新,历史上爱国主义者的进步思想和伟大功绩,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使我们认识到时代赋予的光辉使命,更高地举起爱国主义这面历久常新、永放光芒的伟大旗帜奋勇前进。
第二篇:魏源(讲稿)
唤枫儿
制作
魏源(讲稿)
魏源生平简介: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魏源毅然以振国威、安边疆为己任,投身民族自卫战争。主张:
主张革新变法、反对侵华活动、主张“以守为战”、推崇民主制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
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著作: 《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其中以《海国图志》影响最为深远。《海国图志》内容:
《海国图志》是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该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世界地理部分,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地理位置、疆域大小,以及物产、风俗和历史沿革。
其二,介绍了西方技艺,其中包括军事技术、船舶的驾驶与制造、铁路以及火器弹药的使用等。
其三,介绍了西方文化,诸如西洋的历法、货币、语言、宗教等等。最后,检讨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和战之得失,论述中国抵抗西洋的战术战略,倡议建立译馆、船厂、炮局,并训练海军等等。《海国图志》意义:
《海国图志》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因它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不仅重视工商业,并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至此,魏源的“师夷”思想发展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海国图志》的划时代意义,还在于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既看到了西洋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
唤枫儿
制作
物。
梁启超赞誉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
《海国图志》在当时国内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在国外,尤其是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海国图志》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维新派人士认为,《海国图志》的核心内容是“制夷”,“制夷”的核心思想是“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唯有“师夷之长技”才能抵制其殖民扩张。要做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不仅要发展本国的工业,开展对等的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制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
《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了很大影响,推进了日本变革,使日本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肆意欺辱,并一跃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在回顾这段明治维新的历史时,曾这样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海国图志》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辉煌巨著
为什么《海国图志》在当时对中国的影响甚小,对日本却影响颇大? 原因:
其一,历史原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自以为是“天朝大国”,民族心理中留下了自傲、自大的消极性。反之,日本是一个小国,加上自然条件相对艰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素有向外学习的长处和民族忧患意识。
其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长期推行闭关政策,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清朝严格的文化禁锢政策和愚民政策使知识分子仅有的一点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荡然无存。反之,日本在长崎允许荷兰人和中国人来通商。西方自然科学一直影响着日本的知识分子。
其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在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缺少接受西方新思想的主体力量,而日本的经济相对开放,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国,具有接受新事物的主体力量。
所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忍受有限的损失,天下就太平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在国内自然曲高和寡了。因此,中国失去了一个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极好机会。相反,当《海国图志》传入日本时,日本正面临着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的威胁,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正在探寻救国方法。因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更易被日本接受,引起巨大反响。魏源名言: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类别:理想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
后人对他的评价: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
第三篇:德国思想家
德国思想家
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十六世纪末
尼古拉(库萨的)(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哲学家,枢机主教,泛神论者)彭波那齐(Pietro Pomponazzi,1462-1524或152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nzer,约1490-1525,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的领袖,德意志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宗教改革闵采尔(Thomas Mü
家)
近代哲学时期:十七世纪初—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哲学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今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沃尔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哲学家,沃尔弗哲学体系的拥护者)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剧作家)雅科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德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狂飙运动(十八世纪七十到八十年
代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理论指导者)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国诗人、政论家、思想家)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施蒂纳(Max Stirner,1806-1856,卡斯巴×施米特(Kaspar Schmidt)的笔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
代表之一,唯我论者,无政府主义的前驱者)
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共产主义者)施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一,以对基督教的批
判而著名)
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称其哲学为“目的论的唯心主义”)hme,1575-162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神秘主义哲学家)伯麦(Jakob Bö
,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格律恩福格特(Karl Vogt,1817-1895,德国博物学家,庸俗唯物主义者,自称其哲学为“生理学人本主义”)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
克思的战友)
chner,1824-1899,德国医生,庸俗唯物主义代表之一)毕希纳(Ludwig Bü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派别的首领)宇伯威格(Friedrich Überweg,1826-1871,德国哲学家,以著有《哲学史概论》一书而出名)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早期的新康德主义者)约瑟夫·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德国社会主义著作家和哲学家,制革工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最初属于新康德主义,后转向生命哲学)hring,1833-1921,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杜林(Karl Eugen Dü舒佩(Wilhelm Schuppe,1836-1913,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内在论的创始人)李普曼(Otto Liebmann,1840-191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早期的新康德主义者,最早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
口号)
倍倍尔(August Bebel,1840-1913,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始者和领导者之一,车工出身,第一国际成员)
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创始人)哈特曼(Eduart Hartmann,1842-190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梅林(Franz Mehring,1846-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袖之一,政论家、历史学家)布拉德莱(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倭铿(Rudolf Eucken,1846-192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创始人)毛特纳(Fritz Mauthner,1849-1923,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语言哲学的代表,出生于波希米亚)伯恩施坦(Eduart Bernstein,1850-1932,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右派首领,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舒贝特-索尔登(Richard Schubert-Soldern,1852-193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内在论的代表之一)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首领之一)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
怀特海,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彼得楚尔特(Josef Petzoldt,1862-1929,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者)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杜里舒(Hans Driesch,1867-194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物学家,新活力论者)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施利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维也纳学派领导
者,逻辑实证论创始人之一)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希特勒统治时期曾任大学校长、教授等职,拥护
纳粹主义)
第四篇:魏源的2000字
中山大学现代历史论文李强 09电子1班 2009358920
魏源—睁眼看世界
魏源,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邵阳县金潭沙洲上(今隆回县金潭乡),作为他的同乡,我也为他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在晴天霹雳的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的清政府的落后与愚昧充分地展现出来,少数爱国、开明之士开始寻找救国之路,魏源便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魏源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是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和与此相联系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
魏源亲自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战争教育、惊醒了中国人民,也打开了一部分封建阶级知识分子的眼界。鸦片战争中,魏源有机会从前线抗敌斗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同仇敌忾、抗敌救国的英勇事迹。在人民群众抗敌斗争的影响和推动下,他坚持了民族正义,站在林则徐为首的抵抗派一边,极力主张抗敌救国。在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中,着心留意军情,尤其注意总结内河防守的经验,努力筹思抗敌的大计。他称人民抗敌斗争的英勇杀敌精神,和反侵略的壮举,是“揭竿俄报郅支围,呼市同仇数万师”。魏源极其憎恶穆彰阿、琦善之流的卖国投降言行,指责他们丧失民族大义,不以民族利益为重,误国害民。说他们是“全凭空气销兵气”。怒斥他们搜刮民脂民膏,向侵略者赔款乞降的罪恶活动。投降派厚颜无耻地说,对侵略者要“结以恩德”,报以“仁慈”。魏源严正地指出,投降派的无耻谰言是“误人家国”。对于犯我边疆、侵我国土、渔肉我乡里、屠戮我人民的侵略者,绝不能讲“仁慈”、“恩德”,只能“以甲兵止甲兵”。他不仅揭露了投降派假口仁义、卖国投降的丑恶嘴脸,而且明确地阐明了以正义的武装反抗非正义的武装侵略的原则。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历史性转折与剧烈变化。中国从此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深渊。民族灾难,国家危亡,人民痛苦,把如何救国救民这个问题提到人们的面前。思想学术界,人心愤激,爱国志士与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议论抗敌救国,挽救民族危亡的大事。魏源认为,这是一个“凡有血气者所宜慷慨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的问题。他呼吁:应当深自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吏好更有效地抵御外侮。围绕这个中心问题,魏源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主张。
首先,魏源总结人民群众自发地抗敌斗争和他在浙江前线筹议、指挥抗敌战事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我之长,削敌之短,致敌于死命的思想。他认为,敌人虽然船坚炮利,武器精良,但是它远离后方,供应不济,我们的火器船舰不如外人,但是有内河内地做凭借,与其战敌人于海上,不如诱敌深入我境内,在海口和内河上同敌人周旋。这样,就可以使敌之长处无可施其伎,变为不利,我则能发挥长处,避其所长,攻其所短,变不利为有利。因此,他说:“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同时,人民群众与地方绅商有抗御外敌的积极性,有助我们因地制宜。因此,他又说:“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他肯定了广东、台湾、澳门人民抗英斗争成绩,进一步发挥了林则徐“恃民心,用民力”的思想。
其次,魏源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指出,对于外国侵略,一定要坚决抵抗,而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是盲目排斥。他认为,要抵御西方资
中山大学现代历史论文李强 09电子1班 2009358920
本主义的侵略,首先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是战胜外敌,富国强兵的重要条件。他说:“欲制夷患,必筹夷情。不了解敌情怎能制胜呢?魏源的著名口号是“师夷长技”,其目的是什么呢?他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为我之长技。”这就是说,第一,是为了对付外敌的侵略;第二,是为我所用,引进外国“长技”,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在当时,是很难能可贵的想法。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具有初步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要求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以便强国御侮的共同愿望。它对于闭锁孤处,固守传统偏见,囿于九州而不知“寰瀛之大”的保守势力、保守思想,起了震惊的作用;对于迂腐可笑的顽固派把西方科学技术看做“奇技淫巧”、“形器之末”的愚妄滥调,是有力的批驳。
再次,魏源认为,为了强国御侮,不仅要学习西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本民族的军事工业,改进中国的国防设施和武器装备,加强国防能力。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和实施的方法。例如,西方的战舰、火器,以及“养兵、练兵之法”,都要学习。在沿海(例如广东)设造船厂、兵工厂,聘请法国和美国技师,传授技术,一方面造船、制作武器,另一方面,培养训练技术人材,包括教练驾驶战舰、“演炮之法”等等。此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锥、千里秤,等等,“凡有益民用者”,都要积极地学习、引进和制造。魏源在当时是眼光开放的,也是具有长远理想的。他希望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和国防,保卫国家,供给民需,使中国从落后的闭锁状态下转变为“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的繁荣强大的国家,使落后的东方中国赶上强盛的西方大国。
最后,魏源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出发,特别指出了加强海防、边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一方面揭露了英国从海上侵华的霸道行径,另一方面,特别揭露了沙皇俄国对外扩张的侵略野心。正确地指出:各个资本主义大国都想染指中国,事实上是纷至沓来。中国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难局面。形势是十分尖锐的,“鄂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利蚕食东南”。在对付英国从海上东侵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和放松对于从北面侵略中国的俄国扩张主义的警惕,在加强海防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边防。
魏源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清政府指明了强国的方向,也为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其间的付出也可想而知,但付出还是很值的,人生就该去拼去搏,这样才能碰撞出人生的激情火花。
第五篇:《魏源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魏源思想评析》读书笔记
——小议魏源的改革思想
摘 要: 魏源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势下,针对财政危机等社会实际问题,提出了改革的主张。改革漕运、治河、盐政等关系国家命脉的大政,开源节流,以增加财政收入; 魏源的改革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就是对改革放的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和积极作用。
关键词:魏源; 改革思想; 现代
一、魏源的改革思想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魏源生活的年代,中国清代封建社会已由康乾盛世转入嘉道衰世。正如魏源所说,当时的封建王朝面临两个危机:一方面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大举入侵,自道光以来,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西方国家以海盗行为撞开中国大门。由于内外两方面的严重挑战,清代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嘉庆以后,更是江河日下,处于‘旧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末世。魏源目睹了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人的骄横跋扈,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其改革的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针对清政府在漕运、治河、盐政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魏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思想和远见卓识的改革方案。
首先,针对漕运上存在的弊端,魏源提出了海运漕粮的改革方案。漕运一直备受清政府的重视,是清代“漕、河、盐、兵”四大要政之一。自隋朝开辟大运河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征收租米供养京城,并为粮荒做储备的漕运体系。而如此重大的一项命脉工程却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在漕粮运输的过程中,把持漕运的官吏层层盘剥,凡有关卡的地方就要交费,而且名目种类繁多;虽然漕运的耗费极高,但效率却极为低下,这就给当地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而大运河又横贯黄淮水系,更因为水患频发,河道淤塞,严重影响了运河的通航。漕运之弊不但殃及平民,使沿岸众多百姓因此而被迫离家,另谋生路;而且祸及朝廷,使国家的税收大为减少,财政枯竭。
针对这些弊端,魏源提出开辟海运航线,以弥补漕运的不足。但魏源又深刻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能马上全部实施海运的方案,那样做必然会受到下至以漕运为生的漕丁水手的阻拦,上至靠漕运牟利的各级官员的反对;加上皇
帝以及朝廷中大多数官员都存在以漕运为正统的守旧观念,不愿意变法,更改前制。鉴于这种情况,魏源十分讲究变通之法,他提出在“江、楚、皖”可以海运为权宜之计。这样,既缓解了因反对势力阻挠所带来的压力,又使自己的主张切实可行。同时,他还认为,作为商船集散地的上海和漕粮交兑地的天津是海运能否顺利的两个关键环节,为此,他在主持商船海运的过程中,首先在上海设置海运总局,统一管理海运的各项事务。海运的开通,大大地减轻了漕运的压力,缓解了清朝政府的财政危机,从而使各地的漕粮能够顺利地运往京城。
其次,针对“黄患”引起的问题,魏源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整改措施。每遇黄河泛滥,清政府用于治理黄河的开支巨大,几乎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成为了清政府财政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清政府治理黄河费用的增长,无疑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面对这种局面,魏源仔细研究和分析了黄河的实际情况,根据黄河的地势、河流的自然走向及其水性,提出在一年之中的适当时机人为改道的治河方案。由于种种原因,虽然魏源的建议未被清政府采纳,但咸丰五年,黄河再次决口并自动改道,由山东利津大清河入海,这一事实证明魏源提出的改道主张是切实可行的。
再次,针对盐政上存在的积弊,魏源提出了改革的方案。食盐是清朝的重要财源。当时,淮北的盐课普遍呈现出“商疲、丁困、引积、课悬”的困顿局面。面对这种情况,魏源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改革无疑已势在必行。为此,他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改纲盐为票盐,变盐业官营为盐业商运。魏源的“票盐”改革方案,就是要把官营盐业中官吏们层层贪污的私利,转变为商人自由贸易贩运所得的合理利润。他说:“夫票盐售价,不及纲盐之半,而纲商岸悬课绌,票商云趋鹜赴者,何哉?纲利尽分于中饱蠹弊之人,坝工、捆夫去其二,湖枭、岸私去其二,场、岸官费去其二,厮伙、浮胥去其二,计利之入商者,什不能一。票盐特尽革中饱蠹弊之利,以归于纳课请运之商,故价减其半而利尚权其赢也。”这些措施减轻了官盐的成本,简化了繁杂的销盐手续,废除了盐业的垄断,革除了盐业的陋规,打破了僵化的销售区域规定,保护了盐商的利益,保障了国家的盐课收入,满足了群众对食盐的要求,大大促进了盐业领域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腐败的清朝统治者们却还未能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他们仍然死抱着“闭关锁国”的政策不放,对西方各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而作为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魏源,反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在政治方面,魏源客观地介绍和评价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尽管魏源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评价存在一些偏颇之处,但是,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推崇,对于当时中国国民接纳西方文化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在军事方面,魏源极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魏源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使中国人掌握西洋的军事技术,扭转那种兵艘、火炮只能从国外购买的局面。在他看来,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为此,他主张对兵制进行改革,一方面,削减军队中的冗员和老弱病残人员,以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由政府培养军事人才,提高战斗力。
二、魏源改革思想的特点
魏源改革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出了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即顺民情、乘时势、实事求是、策略灵活。
“顺民情”。魏源认为,在社会变革中,“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即变革愈彻底,对人民愈有利。为此,一方面要“变古愈尽”,即对社会弊端要尽情揭露,坚决革除。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但有公厨总聚擅,断无万载不更弦。书陈蠢要三薰沐,衣旧蚁顺九洗渝”。除去书虫要薰香三次,洗净衣垢要烷刷九遍,都是说明除弊务尽,改革要彻底,才有利于人。另一方面,要“便民愈甚”,这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有利于多数人的改革,就应坚持;多数人支持的改革,如同水流入海,势不可挡。反对改革,违背民情,就像要流水回头,是决不可能的。只要坚持利国利民的改革原则,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乘时势”。即善于把握改革的时机,时机不到,不能实行改革。时机不到,改革不会成功,甚至会走向反面。怎样才是时机成熟呢?魏源提出两条:一是“弊不极不更,时不至不乘’,即弊病已充分暴露,改革的时机就成熟了。二是“根抵于民依而善乘夫时势,故举一事而百顺从之’旷。即群众已认识到改革的必要,然后乘势而行改革,必定一举成功。魏源以嘈运改革为例,当时河道阻滞,官吏腐败,积弊丛生,群众要求改革,又有朝廷大员支持。在这种形势下,便大获成功。
“实事求是”。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盲目行动。首先,要弄清改革的原因,正如医生治病一样,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对症处方下药。其次,要深入调查,博采众议。魏源十分重视实地调查。而且,调查不能带主观色彩,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只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才能产生正确的意见。再次,调查得到的结论在实行时,也要看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如果不问各地实际情况,教条主义地照搬改革方案,必定要失败。最后,改革的效果也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来不得半点浮夸和虚假。必须“去伪”,“以实事呈实功,以实功呈世事”。要求不畏艰难,面对现实,扎扎实实,强调改革的实际效果。
“策略灵活”。改革是一场革命,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和守旧势力的拼命反对。因此,改革者必须注意斗争的策略,一方面,要有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又要研究斗争策略,不要骤行改革。因为“求治太速,疾恶太严,革弊太尽,亦有激而反之者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改革者也要熟
练地掌握改革的规律,讲究熟练的技巧、灵活的策略,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改革,兴利除弊,强国富民。
魏源改革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敢于面对现实,破除顽固保守、食古不化的陈腐观念,依靠新兴力量,倡行改革。魏源大力揭露社会矛盾和各种积弊,抨击时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依靠什么力量来推行改革的问题上,魏源能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当时社会上正在兴起的商人阶层,在改革中,实行“用商、便商、利商”的政策。如潜粮海运,就依靠商人船只,利用商人的力量,打破了官商对盐业的垄断,变盐业官营为官督商运。这些改革已开始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篱,有利于商人利益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敢于面对世界,寻找新的思想理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当时,整个清廷封建统治阶级以“天朝上国”自居,狂妄自大,闭关自守,对整个世界盲然无知。魏却能突破重重障碍,认真了解和研究世界形势,传播了科学的“师夷”之说。一方面,他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文化与生产技术;甚至还赞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他又以实际行动介绍西方,他所编辑的《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以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该书不仅有丰富的资料,而且有精当的论述,是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最有权威的工具书。近代中国的改革思想,如洋务运动、变法维新等,无不受到了“师夷”之说的启发和影响。
第三,敢于反抗侵略,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力主禁烟抗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魏源非常关心边事,力主加强边防,维护祖国的统一与完整。鸦片战争爆发后,魏源更以实际行动勇赴国难,参加定海保卫战,并提出了集中兵力防海口和“筑定海外域”的两条正确建议。
总之,魏源的改革思想,对当时有关国计民生大政的改革,曾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师夷”之说,更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中最杰出的部分,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新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取了发端和推动的作用,可以说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但是,从总体来说,魏源改革的根本目的未能实现,改革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魏源改革的目的性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当时,世界主要国家已进入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已较多地发生。而魏源却企图通过改革,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封建秩序。因此,尽管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民,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短期发展。但从根本上说,巩固封建制度却是逆潮流而动。另一方面,魏源改革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商人的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这样就发生了手段和目的矛盾。利用商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虽然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为封建朝廷增加财政收入,甚至可能带来短期的经济繁荣和政治清明;但是,其最后的结果,必定导向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为封建制度最后走向灭亡开辟道
路.上述两方面的情况,是魏源始料不及的。我们不能抛开时代的因素和阶级的局限,去苛求古人。
三、魏源改革思想的历史启示
没有借鉴、继承,也就没有创造、发展。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改革,无论从性质、内容、目的和意义上,都和历史上的任何改革不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自觉的革命运动。但是,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认真总结历史上各种改革的经验教训,系统地研究前人的改革理论,对于全面比较各种改革的利弊,预测改革中一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改革方针和措施,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秋序地改,仍是大有裨益的。
就魏源所处的时代而言,他的改革开放思想虽然具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且无法与现时代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相比拟,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魏源的改革思想却能给我们当前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根本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清王朝曾一度出现过“康乾盛世”的历史局面,但最终因“闭关锁国”而落伍了。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并走上向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之时,仍一味地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而不能自拔,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痛苦和灾难的深渊。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向我们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也应紧扣时代的主题,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争取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跻身于世界的先进之林。
第二,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注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将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固定化和模式化,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做到除弊兴利,变法改革,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魏源·魏源集[C]·北京:中华书局, 1976
[2]关静杰.论魏源经世致用及师夷制夷思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04).[3]袁洪亮.近20年魏源思想研究综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4]杨慎之, 黄丽镛.魏源论改革[J].求索, 1983,(05)
[5]李瑚.魏源改革思想试析——纪念魏源逝世130周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2)
[6]李瑚.论魏源[J].近代史研究, 1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