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思想家柏拉图教案
第2课 思想家柏拉图
课标要求:
简述柏拉图的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出现繁荣的原因。了解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感受其在认识世界、探索真理方面的求实与创新精神。认识其主要思想观点及其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内容,搜集文献资料,结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初步理解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谈论。
应用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如文艺复兴运动与希腊古典文化的关系和异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柏拉图的研究活动,感受其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批判精神。通过分析柏拉图的政治主张,使学生认识社会意识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等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验哲学家理性主义的思想,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柏拉图理想国的设想及其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教学难点:1.理解并评价柏拉图的思想观点与政治主张。
2.归纳并分析柏拉图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授课时间:1课时
导入新课:
柏拉图,他是古希腊思想史的丰碑,他是古希腊文明魅力的焦点,他留下了古代人类思维的梦想与创意,他将真理之光带给了人类的未来。
教学主体:
一、柏拉图的生平1.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1)条件:①社会环境(决定因素)——时势为其提供经济和文化基础;
②教育条件(主导作用)——师从名师,宽松的学术环境;
(2)原因:
①政治因素——雅典民主政治盛极而衰,弊端日益暴露
柏拉图所处的政治时代特征:(后民主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盛极而衰,弊端日益暴露:①伯罗奔尼撒战争战败;②苏格拉底被处死,使柏拉图对民主政治日益失望。
②个人因素(主体作用)——勤奋好学,科学探索,广泛游历。2.柏拉图的生活的时代和其主要经历(1)431B.C.——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2)429B.C.——伯利克里在瘟疫中死亡(3)427B.C.——柏拉图出生于富裕的贵族家庭
(4)411B.C.——雅典发生政变,改行寡头政治,但翌年又恢复民主政体。
(5)404B.C.——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投降。柏拉图的亲戚组成“三十人专政”,第二年又被推翻,雅典恢复民主。
(6)399B.C.——苏格拉底被雅典人处死,柏拉图第一次周游列国。雅典—麦加拉—埃及—居勒尼—意大利(考察各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
(7)388B.C.——回到雅典成立学院(Academy)。此期間写作《理想国》(Republic)。
(8)367B.C.——柏拉图受邀再度前往叙拉古教导幼君,结果不欢而散。柏拉图返回雅典,写作《政治家》(Statesman)。
(9)362B.C.——柏拉图三度前往叙拉古,仍无功而返。归来后开始写作《法律篇》(Laws)。
(10)347B.C.——柏拉图逝世。3.柏拉图的周游经历
(1)原因:民主派镇压和苏格拉底之死。
(2)经过:雅典—麦加拉—埃及—居勒尼—意大利。(3)目的:考察各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
(4)作用:增长了阅历,为其思想体系形成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西(即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性内容规定为理念。”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195页 综合探究1:材料说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1.哲学思想:唯心主义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柏拉图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感觉认识到的各种具体事物,总处于不断衰败变化中。在这些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柏拉图认为人们所能感觉的东西
是不断流变着的,所以无法定义。而不断流变着的东西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即不可感而可知的东西,这被称为理念,它们是永恒不变的,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柏拉图认为,惟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
理念论的核心:世界是由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构成。理
性世界真实,感性世
界虚幻。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过程。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
柏拉图称这种东西为“理念”。例如世界上有白猫、黑猫、花猫,柏拉图认为,之所以有“猫”这个理念,是因为神创造了本质的“猫”,而且只创造了一只,其他的都是模仿的、虚假的。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认为:世界由两部分构成:理性+感觉:理性世界(理念):真实、完美而永恒;感性世界(具体事物):虚假、残缺而变幻。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惟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柏拉图把独立于事物和人们认识之外的一般的东西称作“理念”,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它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如善的本身、美的本身、正义的本身等。
综合探究2:理念的涵义是什么?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所谓“理念”就是城邦最初的那个样子,或者说是它的最初原型。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个“原型”因为天长日久而被历史尘封起来,从而导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行为失范。柏拉图认为要唤起人们对本真城邦“理念”的“回忆”,就必须在城邦“原型”即 “理想国”的指导下,改造或改变现实的城邦,使之重新回到稳定和秩序的轨道上来。
2.人性论: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除了理性之外,还有非理性部分,这就是热情和情欲。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成三个层次:最好的部分是智慧,最劣的部分是情欲,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热情。一个人为了获得真正的知识,应该通过智慧充分控制自己的热情,并抵制欲望。
3.政治思想:
(1)《理想国》(论正义)理想国家构成、最高统治者——乌托邦 在对希腊历史的政体进行了考察之后,柏拉图构思出了自己的设计——理想国。理想国是柏拉图政治国家学说的核心,在理想国里,他详细地讨论
我的柏拉图(序)
我们触碰的眼际 早已透出灵性的交谈 但是呵!停止吧,别再向前
你的忠诚,我早已收到 我的忠诚,也早已传达
智者说:永不要走得太远
那会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周围 柏拉图的学究 永远浅尝辄止 年轻本是一种美貌 为何要让时光增添它的皱纹 蹒跚它的脚步 还是让它沉浸在诗里 享受永生的恩泽
了社会成员的构成,国家和个人的行为,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政治理想——贤人政治。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正义就意味着“一个人应当作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四种德性。
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
要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难。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禄禄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柏拉图)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民主自由,而是和谐与效率。
分工是国家的构成原则,理想的国家应由统治者、辅助者、生产者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让哲学王即懂哲学的政治家作统治者。柏拉图把这看成是实现理想国的途径;国家应该具有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四种美德,而其中正义是第一位的;理想国财产公有,男女平等,人人都接受教育。
(2)强调法治《法律篇》(“第二等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宗旨是要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城邦。但对
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对话录》中,记录着由他的表弟柯里西亚斯所叙述的亚特兰蒂斯的故事: 在地中海以西的大西洋上,有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大西洲。那里盛产黄金与白银,其文明的发展程度令人难以想象。不但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它的势力远及欧洲、非洲。但在3500年前因火山爆发而遭埋没,它的文明随之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这点能否实现,柏拉图自己也感到没有把握。到了《法律篇》时,他放弃了理想国,而提出“第二好的国家”,主张以法治取代人治。他强调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包括统治者在内。
3.注重教育:创立雅典学园
(1)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柏拉图学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它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在学院里,男女生平等对待。学院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轻松自由的学术空气有助于对各种问题的自由讨论。
(2)学园特点:(1)重视政治研究、政治活动本领、自然科学知识;(2)培养了大量的杰出科学家。
(3)学园对西方教育及思想发展的影响:首先,雅典学园是古代最早在教育目标上既体现社会功用性、又体现人文特性的教育机构,因此它常常被人们看作是世界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或者至少是大学的萌芽,现代大学中的学院、研究院有时还被称为Academy,原因就在于此。
其次,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传播基地,由柏拉图倡导的“学以致用”、“学术自由”等传统直到今天还被继承,因此在历史上,雅典学园的地位比同类其它学园显得更为重要。
最后,学园聚集了当时希腊世界大批最有才华的青年来此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为后来西方各个门类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等,雅典学园成为希腊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三、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人之中,他是最有智慧、最正直、最善良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哲学的各个派别中,“很难
《理想国》和《法律篇》这两本著作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它们(尤其是《理想国》)浓缩了最完整的柏拉图思想,论述所及不仅包括关于国家及人的思想,也包括其著名的关于形式的学说,关于知识的理论,以及关于音乐、诗歌在社会中作用的见解。它们对于西方人有关正义、统治、服从以及恪守道德的等观念问题具有强烈的影响。
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思想的了”。他的《理想国》是乌托邦思想的最早体现;他的不少观点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他的不少著作成为学术经典。
历史地位:被誉为“在他那个时代所有的人之中,他是最有智慧的、最正直的、最善良的人”。他是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他的学术思想影响西方文化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课堂小结:
当苏格拉底这颗巨大的星辰陨落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柏拉图却熠熠升起,创造了西方思想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诚如开篇所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柏拉图对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他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思想是值得人类永久珍惜的宝贵遗产。
课中思考题及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阅读与思考】
思考这段话的含义。
提示:
1、柏拉图在这段话中对城邦社会成员进行了社会分工,而其分工恰是建立在城邦等级划分的基础之上。文中,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并认为这三个等级的成员被先天性地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加入钢铁成分”的从事农业与手工业,“加入银质成分”的成为军人,“加入金质成分”的成为统治者。柏拉图从经济和政治分工的意义上,对城邦居民和公民进行等级划分,目的是从理论上保证社会成员各自发挥才能,各尽其能,保证国家的秩序井井有条。
2、这段话并非宣扬“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血统论,相反,柏拉图提出一旦“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就要及时地“优胜劣汰”,保证优秀人才进入统治阶层的贤人政体。所以,柏拉图划分等级的关键不是看人的血统,而是看其对理念真理掌握能力的大小。
“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英)怀特海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英)K.R.波普
【自我测评】
1.柏拉图学园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从三个方面作答:(1)是当时政治思想的“集散地”;(2)重视自然科学知识;(3)强调思想独立并影响深远。
2.评述柏拉图思想的历史影响?
提示: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对后世影响很大。本题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下几下方面展开论述:(1)他的政治思想对于西方具有深远的影响;(2)他的哲学思想在人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他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还被继承;(4)他创办的雅典学园,被人们看作是世界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教学补充资料:
1.柏拉图名言摘录: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知识是精神食粮。尊重人不应胜于尊重真理。开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意志不纯正,则学识足以为害。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不满足的人。无论如何困难,不可求人怜悯!我们若凭信仰而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
2.孔子、柏拉图大PK 相同之处:时代背景:两人都处在天下大乱时代,面临相同的问题。从
各自角度提出“仁学”和“理念论”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特点:两人都较重视统治者作用,且都倾向人治。
不同之处:孔子“仁”的最根本标准是天下和国家的利益,面对分裂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政体;而柏拉图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国家的统一;孔子的视野要比柏拉图的宽泛得多。
第二篇:德国思想家
德国思想家
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十六世纪末
尼古拉(库萨的)(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哲学家,枢机主教,泛神论者)彭波那齐(Pietro Pomponazzi,1462-1524或152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nzer,约1490-1525,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的领袖,德意志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宗教改革闵采尔(Thomas Mü
家)
近代哲学时期:十七世纪初—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哲学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今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沃尔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哲学家,沃尔弗哲学体系的拥护者)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剧作家)雅科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德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狂飙运动(十八世纪七十到八十年
代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理论指导者)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国诗人、政论家、思想家)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施蒂纳(Max Stirner,1806-1856,卡斯巴×施米特(Kaspar Schmidt)的笔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
代表之一,唯我论者,无政府主义的前驱者)
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共产主义者)施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一,以对基督教的批
判而著名)
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称其哲学为“目的论的唯心主义”)hme,1575-162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神秘主义哲学家)伯麦(Jakob Bö
,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格律恩福格特(Karl Vogt,1817-1895,德国博物学家,庸俗唯物主义者,自称其哲学为“生理学人本主义”)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
克思的战友)
chner,1824-1899,德国医生,庸俗唯物主义代表之一)毕希纳(Ludwig Bü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派别的首领)宇伯威格(Friedrich Überweg,1826-1871,德国哲学家,以著有《哲学史概论》一书而出名)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早期的新康德主义者)约瑟夫·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德国社会主义著作家和哲学家,制革工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最初属于新康德主义,后转向生命哲学)hring,1833-1921,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杜林(Karl Eugen Dü舒佩(Wilhelm Schuppe,1836-1913,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内在论的创始人)李普曼(Otto Liebmann,1840-191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早期的新康德主义者,最早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
口号)
倍倍尔(August Bebel,1840-1913,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始者和领导者之一,车工出身,第一国际成员)
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创始人)哈特曼(Eduart Hartmann,1842-190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梅林(Franz Mehring,1846-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袖之一,政论家、历史学家)布拉德莱(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倭铿(Rudolf Eucken,1846-192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创始人)毛特纳(Fritz Mauthner,1849-1923,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语言哲学的代表,出生于波希米亚)伯恩施坦(Eduart Bernstein,1850-1932,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右派首领,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舒贝特-索尔登(Richard Schubert-Soldern,1852-193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内在论的代表之一)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首领之一)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
怀特海,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彼得楚尔特(Josef Petzoldt,1862-1929,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者)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杜里舒(Hans Driesch,1867-194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物学家,新活力论者)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施利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维也纳学派领导
者,逻辑实证论创始人之一)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希特勒统治时期曾任大学校长、教授等职,拥护
纳粹主义)
第三篇:柏拉图专题
(二)柏拉图的哲学 1.理念论产生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所说的各派哲学之后,柏拉图的方案出现了,它在许多方面追随着这些哲学,但也有和意大利派哲学不同的自己的特点。在青年时代,柏拉图开始是克拉底鲁的同路人,也赞同赫拉克利特的意见。一切可感觉的东西不断流变,关于它们,知识是不存在的,他在晚年仍然持这样的观点。苏格拉底致力于伦理学,对整个自然则不过问。并且在这些问题中寻求普遍,他第一个集中注意于定义。柏拉图接受了这种观点,不过他认为定义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那些感性事物的。正是由于感性事物不断变化,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定义。他一方面把这些非感性的东西称为理念,另一方面感性的东西全都处于它们之外,并用它们来说明。’’ 2.理念论内容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既具有本质的意义,同时又有“种”和“类”的含义。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愿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或形式是共同名字(普通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共相事物,是若干或许多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一个实体事物。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洞喻。“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在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的神话。“太阳”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即为善。善是神的化身,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又高于一切的知识与真理。这样,善的理念成为理念中最高的理念。通过善的理念,柏拉图最终确立起了他的哲学王国。
3.理念论反思
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里柏拉图通过对理念论的反思,打着批判“少年苏格拉 底“的旗号,以分有说为批判对象反思了自己早期和中期的一些基本论点。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所以对树、火、人等自然物是否存在理念的问题,却犹疑不决;对头发、污泥、秽物等低下事物,更是决口否认有同名的理念存在。这样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论前提。于是,柏拉图“恐怕陷入无底的谬说泥坑中而殄灭。”
第二、关于理念的被分有问题。柏拉图承认,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 式,即或是整体分有或是部分分有。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困难,因为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 一完整性。如果一个理念整个地被许多同名事物分有,那就等于说一个理念同时整个地 存在于许多个别事物中,这样就导致了理念同其自身的分裂,破坏了自身单一性。如果 事物分有理念的一部分,那就破坏了理念的完整性,把同一理念肢解成很多部分了。不 仅如此,在分有“大于”、“小于”、“等于”等理念时,还会出现非常荒谬的结论:分有 “大于”的事物必须小于“大于”(因为它只是部分分有),也就是说,是“小于“使事物分有“大于”从而成为“大于’’的。分有“等于“、“小于”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第三、关于理念被摹仿的问题。如果个别事物类似理念,理念也就类似个别事物。它们之间之所以类似(即有共同性),只能是由于分有了同一个理念的结果。如此类推,第一个理念和事物类似是共同分有了第二个理念,而事物、第一理念和第二理念之间的类似还得靠分有第三理念。所以,如果理念与分有它的事物类似,就会引出新的理念而且是永无止境的。
第四、关于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如果分有说和摹仿说都不成立,理念世界 和事物世界的联系就会割断,就会推出两个无法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首先,“美本身、善本身及其它我们认为自身存在的理念,是不为我们所认知的。“本来是作为认识对象而设立的东西现在由于各处一域竟然无法认识,它还有什么意义呢?①其次,“如果神是最完美的主人,具有最精确的知识,那么,他作为主人不能统治我们,他的知识不涉及我们或我们世界的任何事情。我们的权威不能伸展到神,我们的知识也不能知道神圣的事物。如此推论,神不是我们的主人,不知道人类的事情”。
正因如此,在《智者篇》里,柏拉图对理念论进行了修正。他指出,理念之间的关 系只有一种可能情况: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为简明起见,他选择了存在、不存 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作为代表来讨论,而这些理念所体现 的正是希腊哲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由于这些最普遍的理念外延最大,在逻辑上也被称 为“种”(genos),哲学史上称作“通种论”。柏拉图选定“运动“为范例来说明六个种之间的关系。首先,运动与相同、相异。运动显然异于相同,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理念;但运动又是相同,因为一切理念都分有相同,所以,运动既是相同又不是相同。同理,运动既是相异又不是相异。其次,运动与静止。这两个理念是不相通的,因为运动异于静止,不能说运动是静止,静止是运动。最后,运动与存在、不存在。运动不是存在,又是存在,因为它分有存在。而不存在是必然存在的,既存在于运动中,又存在于每个理念中。因为当我们说到不存在时,“我们并不是在说与存在相反的东西,而只是异于存在的事物”。所以,运动无疑也与不存在相通。通过考察,柏拉图得出了结论:存在、不存在、相同、相异可以互相结合;这四个理念与运动、静止也可以互相结合;但运动和静止不能互相结合。这就证实了前面所说的可能性:有的理念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柏拉图将理念之间的结合也称为“分有”,不过这个分有与事物对理念的分有却是不同的,这是理念之间的互相联系。柏拉图对理念论所作出的另一修证是划分法。划分和概括是辨证法的两条途径。概括是理念由低到高的上升,划分则是由高到低的下降。在柏拉图思想的早期,他为了突出对“善”理念的把握,强调的是概括;而在后期的《智者》篇、《政治家》篇和《菲利布》篇中,则突出了划分的方法,其目的主要还是为解决理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通种论讨论的是最普遍的理念之间的关系,划分方法则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种概念以下的理念之间的逻辑层次。柏拉图的划分法实质上是二分法(这也是他建构整个哲学体系的方法论特点),即将一个总的东西划分为二,再将其中的一个划分为二,一直这样二分下去,直到所需的定义。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行了某种综合。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一)“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5]
(二)“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6]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7]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8]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三)“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9]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显然,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
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例如,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既然如此,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呢?
第四篇:思想家孔子教案
主题三:杰出的智者 课题1.思想家孔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
二、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视频等。
三、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的了解和理解。
四、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课件),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⒈几个人在一起走,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过去的解读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教育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这里强调的是人生态度。最后一个知,通“智”智慧)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孔子。课件)
2、了解孔子其人(为孔子建档案制名片)
出示孔子画像。这就是孔子,老师课前已布置你们去收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在你们收集到的集料中,有哪些资料向我们简介孔子这个人,比如说他是哪一年出生,什么地方人,有什么特长,贡献之类的,谁来说一说。让我们对孔子有个初步的了解。(课件:为孔子建档案,制名片)人物基本信息栏 姓名: 孔丘 别名: 孔子,仲尼
国籍:春秋时期鲁国(现山东属中国)(课件:出示地图)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陬邑(zōuyì)昌平乡(今曲阜fù]市南辛镇)(出示地图)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让我们用前面学过的公元纪年法来算算今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多少年?出示课件公元纪年图示2561周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主要职业: 教师(孔子从事过很多工作,最主要的是教育)主要成就: 开创儒家学派(讲究仁义礼智信)编纂《春秋》,修订“五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得以保存和传播。他所做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称六艺)
特殊贡献: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春秋时期教育为奴隶主贵族垄断)
代表作品: 《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一书虽不完备但史料价值很高。)
3、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他为何被称为思想家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课件:孔庙照片)在9月28日孔子的诞辰之日,我国许多地方举行祭孔大典。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个月前在孔子老家山东祭孔大典的新闻报道(链接新闻http://)通过前面的资料,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自由评价孔子)师:是呀,孔子就是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他首创了私人讲学,对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并凭借着学问、道德和精神赢
或得了弟子对他的爱戴。他的弟子把他的谈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编成一部名为《论语》的书(课件)。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研究孔子的思想。我们这堂课开头的两句格言就是出自这本书。虽然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书里的许多思想至今对我们仍然有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中的一些话吧。(课件出示。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论语 季氏篇》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同学们说说看,孔子说得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看待交友这个问题的?(生自由发言)师总结:人生在世,怎能没有朋友相伴。朋友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正直的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 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诚信的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有网络,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各种形式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
首先那种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不能交。
大家还记得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大奸臣和珅吗?他对乾隆皇帝百般逢迎,奴颜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孔夫子说,和这种人交朋友,太有害啦!
为什么?和这种人交朋友,你会感到特别舒服、愉快,就像电视剧里乾隆皇帝一样,明知道和珅贪赃枉法,却还是离不开他。
因为好话听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以为很了不起,目中无人,失去了对自己公正的评价。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 了。
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第二种朋友是典型的“两面派”。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呢,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
你要是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许多错误,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这种人也不能交。
第三种人生就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得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不由得人不相信。可实际上呢,除了一张好嘴,就是没有真才实学。
孔子从来就非常反感花言巧语的人。他认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他最看重的,不是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一个人做了什么。2000多年前的孔子教他的学生要交怎样的朋友,要做怎样的人,这些话至今对我们仍然有用。他的名言可多了。比如:(课件:孔子名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讲求的是正义之道,小人讲求的是利害关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对未来要有谋划,目光要看得远,否则就会不时受到困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求别人去做)德不孤,必有邻。(有德行的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人陪伴他)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要言而有信,做事果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再小的错误都不要犯,再小的好 事也要去做。)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这些名言为我们做人、做学问指明了方向。
孔子对待不同的学生还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呢!让我们再看看《论语》中的另几句话:(课件出示。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
先进篇》)子路问:“知道了一个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可以知道了就去做?”冉有问同一个问题,孔子却说,“知道了就去做。”公西华很疑惑,请问为什么会给这两个人不同的回答。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子路一向好胜而鲁莽,所以我要求他请示父兄再做,是有意压压他。)同学们说说看,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师小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论语》折射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北宋宰相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另一句为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所说:“一部《论论》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希腊七贤”是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先师”(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受过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不少帝王都亲临阙里祭孔,如汉高祖、东汉光武帝、到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清乾隆帝等都拈香祭拜,其中乾隆帝八次到曲阜朝圣;现代中央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李鹏、江泽民、朱镕基等等也都“视察”过曲阜。孔子不仅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国外,人们是怎样评价他的呢?(有没有同学收集到外国我对孔子的评价的资料。交流资料。)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在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著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著“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名言。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得(德国哲学家)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
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课件: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宰相赵普)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所说:“一部《论语》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爱默生)
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联合宣言)
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位杰出的智者,是我们的骄傲,他的精神和成就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布置作业(课件):
1、阅读《孔语》
2、写写我最喜欢的孔子名言
第五篇:国外大思想家一览表
思想家一览表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二世纪
泰勒斯(Thales,约前624-约前547,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前610-前546,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前588-约前525,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色诺芬(Xenophanes,约前565-约前473,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学派第一个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约前480与470之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爱非斯学派创始人)
克拉底鲁(Kratylos,前五世纪,古希腊爱非斯学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六世纪末-约前五世纪中叶之后,古希腊埃利亚学派唯心主义哲学家)
留基伯(Leukippos,约前500-约前44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说奠人之一)
阿那基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前500-约前428,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芝诺(埃利亚的)(Zenon Eleates,约前490-约前436,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学生)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前490-约前43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修辞学创始人)
高尔吉亚(Gorgias,约前483-约前375,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前481-约前411,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与留基伯并称原子说创始人)
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约前435-约前370,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创始人)
亚里斯提卜(Aristippos,约前435-前360?,古希腊哲学家,昔勒尼学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弟子)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 多德的老师)——《理想国》、《政治家》、《巴曼尼德斯篇》、《柏拉图对话集六种》
第欧根尼(锡诺帕的)(Diogenes o Sinopeus,约前404-约前323,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形而上学》、《工具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物理学》、《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全集》
皮浪(Pyrrhon,约前365-约前275,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
伊壁鸠鲁(Epikouros,前341-前2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芝诺(季蒂昂的)(Zenon Kitieus,约前336-约前264,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创始人)
罗马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五世纪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
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约前55,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物性论》
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Rhodius,约前一世纪,古希腊逍遥派哲学家,因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而著称)
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怀疑论者,皮浪的思想继承者)
斐洛(Philo Judaeus,约前30-约后45,古犹太神秘主义哲学家)
塞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前4-后65,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爱比克泰德(Epiktetos,约66-?,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
琉善(Loukianos,约125-约192,一译卢奇安,古希腊散文作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21-180,古罗马皇帝[161-180],新斯多葛派哲学家)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约二世纪中叶,古罗马哲学家,怀疑论者)
德尔图良(Tertullianus,150-160年之间-约222,基督教教父之一)
奥利金(Origenes,约185-约254,基督教神学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ërtius,约200-约250,古希腊哲学史料《名哲言行录》的编纂者)
普罗提诺(Plotinos,约204-约270,古罗马时期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的最重要代表)
波菲利(Porphyrios,233或234-约305,古罗马时期生于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门徒)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主要代表)——《忏悔录》、《论自由意志》、《独语录》、《上帝之城》、《教义手册》
希帕蒂亚(Hypatia,约370-约415,罗马帝国女数学家、天文学家,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
波伊提乌(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约480-524或525,古罗马晚期唯心主义哲学家)
中世纪:公元五世纪—十四世纪末
埃里金纳(Johannes Scotus Erigena,约810-877,欧洲中世纪前期经院哲学家)——《论神的预定》、《论自然的区分》
安瑟伦(Anselmus,1033-1109,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实在论主要代表,有“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之称)
洛色林(Roscellinus,约1050-约1112,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
香浦(Guillaume de Champeaux,约1070-1121,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实在论者)
阿伯拉尔(Petrus Abailardus,1079-1142,中世纪法兰西经院哲学家,“概念论”者)
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1193或1206或1207-1280,中世纪德意志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天主教多明我会僧侣)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6-1274,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天主教多明我会会士)——《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西格尔(Sigerus de Brantia,约1240-1281至1284,尼德兰哲学家,阿威罗伊主义者)
爱克哈特(Meister Johannes Eckhart,约1260-1327,中世纪德意志神学家和神秘主义哲学家)
邓斯·司各脱(Johannes Duns Scotus,约1265-1308,中世纪苏格兰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牛津论著》、《巴黎论著》
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或Ockham],约1300-约1350,中世纪苏国经院哲学家,唯名论者)
胡斯(Jan Hus,约1369-1415,捷克爱国者和宗教改革家)
文艺复兴时期:十五世纪初—十六世纪末
但丁(Dante Alighièri,1265-1321,意大利诗人,恩格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1374,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驱之一)——《秘密》
薄伽丘(Geovanni Boccàccio,1313-137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十日谈》
保尔(John Ball,?-1381,英国民间传教士,瓦特·泰勒起义的领导者之一)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约1320-1384,英国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行者)
尼古拉(库萨的)(Nicolaus Cusanus,1401-146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哲学家,枢机主教,泛神论者)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哲学家)
彭波那齐(Pietro Pomponazzi,1462-1524或152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约1469-1536,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文主义者,原名盖哈尔脱·盖哈尔兹(Gerhard Gerhards),生于荷兰鹿特丹)——《愚人颂》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共产主义者)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
闵采尔(Thomas Münzer,约1490-1525,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的领袖,德意志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宗教改革家)
加尔文(Jean Calvin,1509-1564,法国人,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加尔文宗的创始者)——《论仁慈》、《基督教要义》、《信仰指南》、《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集》、《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
特勒肖(Bernardino Telesio,1509-158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
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1592,一译蒙台涅,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思想家和散文作家)——《蒙田文选》
沙朗(Pierre Charron,1541-1603,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哲学家)
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论原因、本原和太一》、《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驱逐趾高气扬的野兽》、《论英雄热情》
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空想共产主义者)
伯麦(Jakob Böhme,1575-1624,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神秘主义哲学家)
格劳修斯(又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荷兰资产阶级法学家,自然法学派早期理论家,对法学、神学、历史、文学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以国际法研究著称)
瓦尼尼(Lucilio Vanini,1584-1619,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
近代哲学时期:十七世纪初—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现代哲学时期: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今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崇学论》、《新工具》、《培根论说文集》、《新大西岛》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利维坦》、《论物体》、《论人》、《关于自由、必然和偶然》
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一译伽森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方法论》、《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论灵魂的激情》
勒卢阿(Hendrik van Roy,法文名Henri Le Roy,拉丁名Henricus Regius,1598-1679,荷兰医生,哲学家,早期机械唯物主义代表人物)
温斯坦莱(Gerrard Winstanley,约1609-约165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掘土派运动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
李尔本(John Lilburne,约1614-165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平均派领袖)
海林克斯(Arnold Geulincx,1625-1669,荷兰笛卡尔派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和马勒伯朗士并称为偶因论者)
斯宾诺莎(Baruch [后改名为Benedictus] Spinoza,1632-1677,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神学政治论》、《笛卡尔哲学原理》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人类理解论》、《论政府》、《基督教的合理性》
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真理的探求》、《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形而上学谈话》
培尔(Pierre Bayle,1647-1706,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彗星的信》、《对曼布尔大人的〈加尔文主义史〉的一般批判》、《历史批判辞典》
考尔德(William Coward,1656-1725,英国自然神论者)
梅叶(Jean Meslier,1664-1729,法国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空想共产主义者)
维科(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
托兰德(John Toland,1670-172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
舍夫茨别利(Anthony Ashley Cooper Shaftesbury,1671-1713,英国自然神论者)
柯林斯(Anthony Collins,1676-1729,英国自然神论者)
博林布罗克(Henry St.John Bolingbroke,1678-1751,英国自然神论者)
沃尔弗(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
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论自然和艺术的趣味》
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 Marie Arouet)——《俄狄浦斯王》、《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哲学辞典》
摩莱里(Morelly,笔名,本名不详,十八世纪中叶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
哈特莱(David Hartley,1705-1757,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心理联想说创始人之一,自然神论者)
马布利(Gabriel Bonnot de Mably,1709-1785,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孔狄亚克之兄)
拉美特利(又作拉梅特里)(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人是机器》、《彼涅洛帕的工作》、《心灵自然史》、《人是植物》
李德(Thomas Reid,1710-1796,英国哲学家,苏格兰学派即常识学派的创始人)
罗蒙诺索夫(Миxaил Вacильевич
Ломoносοв1711-1765,俄国学者,诗人,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
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不可知论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伦理和政治论文集》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忏悔录》、《风雅的缪斯》、《乡村巫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论教育》)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文学家,《百科全书》主编)——《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漫步》、《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论聋哑人书简》、《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谈话的继续》、《拉摩的侄儿》
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德国哲学家,沃尔弗哲学体系的拥护者)
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1715-1771,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论精神》、《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关于爱知识的书简》、《关于快乐的书简》、《关于理性的傲慢与懒惰的书简》
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1780,法国启蒙思想家,感觉论者,马布利之弟)——《感觉论》、《人类知识起源论》、《体系论》
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 Alembert,1717-1783,一译达朗伯,法国数学家、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曾任《百科全书》副主编)
霍尔巴赫(Paul Heinrich Dietrich d' Holbach,1723-1789,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揭穿了的基督教》、《袖珍神学》、《神圣的瘟疫》、《健全的思想》、《自然的体系》、《社会体系》、《普遍伦理学》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论永久和平》、《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剧作家)
多德维尔(Henry Dodwell,?-1784,英国自然神论者)
罗比耐(Jean Baptiste René Robinet,1735-1820,法国哲学家)
孔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1743-179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理论家)
雅科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德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狂飙运动(十八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德国资产阶级文学运动)理论指导者)
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英国伦理学家、法学家,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葛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英国作家、社会思想家,牧师出身,后拥护无神论和启蒙思想)
卡巴尼斯(Pierre Jean Georges Cabanis,1757-1808,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理论家、生理学家,庸俗唯物主义前驱者)
沃尔涅(Constantin François Volney,1757-1820,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家)
巴贝夫(Gracchus Babeuf,原名François Noël Babeuf,1760-1797,法国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
圣西门(Claude Henri de Saint-Simon,1760-1825,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邦纳罗蒂(Filippo Michele Buonarrotti,1761-1837,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原籍意大利,参加法国1789年革命,获“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称号)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全部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自然法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小逻辑》、《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艺术哲学》、《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书信集》
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1771-1858,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夏尔·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先验唯心论体系》、《论世界灵魂》
波尔察诺(Bernhard Bolzano,1781-1848,捷克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
卡贝(Etienne Cabet,1788-1856,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
库辛(Victor Cousin,1792-1867,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称其哲学体系为折衷主义)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德国诗人、政论家、思想家)
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德萨米(Théodore Dézamy,1803-1850,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
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基督教的本质》、《黑格尔哲学批判》、《未来哲学原理》赫尔岑(1812-1870):《自然研究通讯》、《科学上的浅尝派》、《致老友书》
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1805-1881,法国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
施蒂纳(Max Stirner,1806-1856,卡斯巴·施米特(Kaspar Schmidt)的笔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一,唯我论者,无政府主义的前驱者)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逻辑学家,詹姆斯·穆勒之子)
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共产主义者)
施特劳斯(David Friedrich Strauss,1808-187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之一,以对基督教的批判而著名)
蒲鲁东(Pierre Joseph Proudhon,1809-1865,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
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
别林斯基(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1811-184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艺批判家、哲学家)——《别林斯基哲学著作选集》
路易·勃朗(Jean Josehp Charles Louis Blanc,1811-1882,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历史学家)
赫尔岑(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цен,1812-1870,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
克尔恺郭尔(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
米哈伊尔·巴枯宁(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1814-1876,俄国无政府主义者)
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自称其哲学为“目的论的唯心主义”)
格律恩(Karl Grün,1817-1887,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
福格特(Karl Vogt,1817-1895,德国博物学家,庸俗唯物主义者,自称其哲学为“生理学人本主义”)
马克思(Karl 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经济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战友)——《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不可知论者、唯心主义哲学家)
摩莱萧特(Jacob Moleschott,1822-1893,荷兰生理学家、哲学家,庸俗唯物主义的代表之一)
毕希纳(Ludwig Büchner,1824-1899,德国医生,庸俗唯物主义代表之一)
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派别的首领)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英国博物学家)——《美丽新世界》
宇伯威格(Friedrich Überweg,1826-1871,德国哲学家)——《哲学史概论》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早期的新康德主义者)
约瑟夫·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德国社会主义著作家和哲学家,制革工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1828-1889,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批判家、作家)——《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国文学界戈理时期概观》、《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原理》
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一译丹纳,法国文艺理论家、史学家、孔德实证论哲学的继承人之一)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最初属于新康德主义,后转向生命哲学)
杜林(Karl Eugen Dühring,1833-1921,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
哈里斯(William Torrey Harris,1835-1909,美国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哲学在美国最早的传播者)
格林(Thomas Hill Green,1836-1882,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舒佩(Wilhelm Schuppe,1836-1913,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内在论的创始人)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实用主义创始人)
李普曼(Otto Liebmann,1840-1912,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早期的新康德主义者,最早提出“回到康德那里去”口号)
倍倍尔(August Bebel,1840-1913,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始者和领导者之一,车工出身,第一国际成员)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者,机能心理学创始人)
拉法格(Paul Lafargue,1842-1911,法国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1868年同马克思次女Laura Marx(1845-1911)结婚)
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创始人)
哈特曼(Eduart Hartmann,1842-190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1843-1896,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
梅林(Franz Mehring,1846-1919,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袖之一,政论家、历史学家)
布拉德莱(Francis Herbert Bradley,1846-1924,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
倭铿(Rudolf Eucken,1846-192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创始人)
毛特纳(Fritz Mauthner,1849-1923,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语言哲学的代表,出生于波希米亚)
伯恩施坦(Eduart Bernstein,1850-1932,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右派首领,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
舒贝特-索尔登(Richard Schubert-Soldern,1852-1935,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内在论的代表之一)
迈农(Alexius Meinong,1853-1920,奥地利唯心主义哲学家)
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首领之一)
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孟什维克首领之一)
毕尔生(Karl Pearson,1857-1936,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优生学的提倡者之一)
亚力山大(Samuel Alexander,1859-1938,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实在论者)
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者)
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
彼得楚尔特(Josef Petzoldt,1862-1929,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经验批判主义者)
欧根·狄慈根(Eugen Dietzgen,1862-1930,约瑟夫·狄慈根之子,父死后,利用其父哲学中某些混乱,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滚入反动哲学”——列宁)
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席勒(Ferdinand Canning Scott Schiller,1864-1937,英国哲学家,实用主义者,把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称为“人本主义”)
柯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一译克罗齐,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
杜里舒(Hans Driesch,1867-1941,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物学家,新活力论者)
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 Ульянов,1870.4.22-1924.1.21,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
波格丹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огданов,1873-1928,俄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穆尔(George Edward Moore,1873-1958,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新实在论主要代表之一)
秦梯利(Giovanni Gentile,1875-1944,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者)
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
Джугашвили,1879.12.21-1953.3.5,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施本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史学家)
德波林(Абрам Моиесевич Деборин,1881-1963,苏联哲学家,十月革命前曾参加孟什维克,1929年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三十年代哲学观点受到批判)
施利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维也纳学派领导者,逻辑实证论创始人之一)
马利丹(Jacques Maritain,1882-1973,法国神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
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奥地利唯心主义哲学家、逻辑学家。18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剑桥大学任教)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希特勒统治时期曾任大学校长、教授等职,拥护纳粹主义)
毛泽东(1893.12.26-1976.9.9,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方法论若干问题》
西蒙娜·德·波伏瓦(Beauvoir Simone de,1908-1986,法国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
梅洛·庞蒂(Merleau Ponty,1908-1961,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存在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