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进人才资源 提高行政能力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引进、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是提高党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提高政府施政效能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人才资源是提高行政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政府面临全方位、深层次的挑战。当前,我国政府的行政能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并存,偏低的人力资本质量导致了较高的行政成本。这一状况如果得不到扭转,将严重影响我国政府的素质和活力。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兴则诸业兴。面对新形势,各级政府应广泛吸收和使用优秀人才,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水平,规范行政行为,提升行政能力,建设勤政、高效、务实、服务的新型政府。资源开发的重心由物力转向人力,是人类对自身价值认识的升华。公务员作为政府行政职能的直接承载者和执行者,其整体素质与政府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准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十分必要。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知识结构有待调整,整体水平急需提高。各级政府除了应加强公务员的培训,还应主动引进、吸收更多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充实公务员队伍,积极探索提高党政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政府效能的途径。引进人才资源,提升整体素质改善干部结构。政府部门引入人才,有利于改善党政干部队伍整体结构,符合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发展方向,能够从整体上增强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法治意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公务员不仅要了解、熟悉国家法律法规,还要坚持依法行政,有效地保护国家和公民的正当利益。引进人才资源,提高公务员队伍法律素养,能够有力地促进依法行政,保障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提高决策能力。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其决策必须公开、透明,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设开放、务实的阳光政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政府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具备宽阔的视野、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专业技能,以及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大胆创新的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公务员作为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实施者,其素质决定着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引进人才资源,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为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透明度提供条件。着力做好几项工作创新发展思路,树立新型资源观念。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各级政府都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眼于长远建设与发展,从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入手,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营造良好环境,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环境也是生产力,人才资源开发管理的环境建设要体现出人性化色彩。一方面,各部门应本着“进得放心、干得舒心”的原则,落实好各项激励措施,调动和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建立“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逐步完善人才资源退出机制,使人才资源的配置与流向更为合理。结合实际特点,积极稳妥地招贤纳士。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做好开发人才资源的工作,特别是把好“引进关”,建立和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坚持文化知识、业务知识考试与其他方面的考察相结合,结合实际特点,积极引进人才资源。
第二篇: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真正把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优先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规划,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全面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根据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提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改革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机统一,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掌握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人才的动态发展,保证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规划的全面性、前瞻性、科学性。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具体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路子。教育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提高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辈出的重要前提。要着眼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各类人才的头脑,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发扬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要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特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改进方法,丰富载体,增强实效,引导各类人才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第三篇: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这次会议传递出的一系列新精神,让人们对“人才”二字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但究竟何为“人才”?
中国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关于人才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标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才的吸引、使用、培养等便无从谈起。
我讲的是国家人力资源发展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谈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三个观点: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观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观点。最后这个观点好多人不理解,我到科技部做一个报告,领导也提出来,人才怎么还要党来管,实际上样领导同志解释这个观点的时候有三句话: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管人才就是党兴人才;党管人才就是党聚人才。
第二个问题,树立实践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第一个提出来的人就是胡锦涛总书记,片面的人才观不仅影响到干部人事制度,而且影响到我国的教育事业,甚至已经影响到全社会。我们认为树立科学人才观有三个突破:第一个就是人才内涵的突破。这里提出了四个不唯:不唯学历、不唯
职称、不唯资深、第二,人才标准突破。字邓小平的标准叫“德才兼备”,江泽民的人才标准叫“靠得住、有本事”。这次讨论当中,19稿的时候改了八个字:品德、只是能力、业绩。第三个,就是统计方法的突破。提了“分类统计”的思路,领导同志讲了两句话:淡化人才重量的概念。
第三,加强人才资源建设。这里我提了四条:第一,切实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我统计了十年,中国教育占GDP的比例在3%左右,最高没有超过3.5%,最低是2.7-2.8%,我从1997年统计到2005年。人力资本投资有什么问题呢?三个投资主体都不到位,国家投资主体不到位,企事业单位投资不到位,个人投资相对好一点,但是也不到位。第二,把人才强国战略列入国家规划。我们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九个五年计划都有失误,第一个到第九个五年规划都没有把人才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十个五年规划才有了人才规划。第三,构建两大教育体系;第四,加强三支队伍能力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主要是三大机制,薪酬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
第七,完善陈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总书记人才工作决定里改了七个地方,这句话是他改的地方,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是我国分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里有三点:鼓励有
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第二,探索建立人才资本积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第三,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的配套体系。
第八,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中央提出来六个机制:第一,人才培养机制;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句话我们起草文件的时候也讲过中央领导听,情况如此严重。有的同志说我们国家改革最后一个堡垒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第二个堡垒。第二,人才评价机制;第三,选拔任用机制;第四是人才流动的机制;第五,分配激励机制;第六,社会保障机制。贯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才观,关键在于改革体制。如果过去三十年人事工作是靠政策推动的话,未来的二三十年应该是制度创新。
第四篇:行政能力
法律与行政能力
通俗的讲行政能力就是指的构成行政工作的各方面的能力,行政职业能力是国家机关单位选拔公务员职业必考的一门课程,在全国各地考生中享有非常高的声望。主要包括行测历年真题、行测模拟试题、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资料分析等。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承担着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对于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持、公民权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务员作为国家的公仆、人民的公仆,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培育和弘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公务员精神,需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真正把新时代公务员精神内化为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以更好地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种。今天,法律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方式被称为法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写道:“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其中一种区分的方式便是分为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有些国家则会以他们的宗教法条为其法律的基础。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种,通常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法律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工具。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说明法的阶级性。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②、法只能属于统治阶级的。法只能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阶级,即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③、法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不是统治阶级中个人意志的体现,也不应是统治阶级个别或部分(阶级、阶层)意志的体现。
④、法是统治阶级的基本意志的体现。不是全部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要靠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去体现、去贯彻。法不可能包罗万象。它只规定和调整有关统治阶级基本利益的和社会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会关系。
⑤、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的决定,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统治阶级所代表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①、法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但统治阶级意志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为法。由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定或认可,才能成为法。
②、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之所以采取国家形态是为了取得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①、一切行为规则、社会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法所具有的强制性是最强的--即不执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不执行--轻者剥夺权利、重者剥夺生命。
②、国家强制力的物质形态:即一些列的国家执法组织:法院、监狱、军队、警察等保证实施。
4、法的社会性
①、法的基本属性--阶级性。
②、法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法在实现统治阶级职能的同时,还“执行由一切社会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职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进步,法所具有的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社会职能,在有关经济、科技、环境等法律部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正日益取得发展。
我们的各级公务员要不断增强法律素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积极开展公务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把公务员的法律知识水平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依据。公务员要从自身做起,切实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严格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把该做可做的事情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真正做到依法律、按规定、按程序办事,把执政的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任何人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要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从本地区、本部门抓起,严格依法办事,规范行政行为,以实际行动来维护法律的尊严,通过学法守法执法来树立领导权威,不断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行政是推动国家和社会法治化的需要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为此它要求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公务员法律意识的提高,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知法、懂法、遵法和守法的氛围。这关键又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因为行政机关是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关,只有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规范、文明的依法管理,才能使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也才能在全社会起到良好的尊重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
依法治国要求各级政府及公务员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治化。行政机关是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关,我国行政机关要承担80%的法律、近90%法规的执行任务,大量的法律、法规要靠行政机关去实施、去落实,可见依法行政能力是政府关键的行政能力。只有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规范、文明的依法管理,才能使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实施,才能在全社会起到良好的尊重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示范作用,才能有助于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才能有助于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权威,从而推动整个国家法治化的进程。为此要求公务员要提升法治理念,成为知法、懂法、遵法和守法的模范,公务员是政府行政能力的直接体现者,因此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重要的一点是提升公务员的法治理念。
公务员作为行政权力的具体执行者,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还是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关键一点,就在于公务员是否具有依法行政的理念。用法律来约束公务员的行为,是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防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升公务员的法治理念,不仅是反腐败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有力保障。
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无不是把法律奉为圭臬、视法律为“上帝”,做法忠实的践行者和忠诚的卫士。法律至上要求公务员按照法律法规行事,学好和用好法律,在行政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规则办事,要求公务员必须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够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克服以人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树立法大于权,依法行政的观念。广大公务员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即人民主权的理念、法律至上的理念、尊重人民权利的理念。树立依法行政的法治理念,要不断增强公务员的依法办事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明确行政过程中的“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行为是属于不依法行政的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依法行使权力;要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切实的保护,经济和社会秩序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各种社会矛盾能够得到有效防范和解决。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有法可依。改革公务员的选拨机制,建立一套吸引人才、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选拔机制;改革公务员的考核机制,将依法行政水平列入考核内容;公务员要养成认真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提升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公务员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尊重和保障人权,廉洁勤政,文明执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努力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要严肃法纪,严格管理,从严治政。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公务员要养成认真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提升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公务员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尊重和保障人权,廉洁勤政,文明执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努力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不断提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要严肃法纪,严格管理,从严治政。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加强对公务员的法律培训和管理,对于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确保各级公务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重视增强公务员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强化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法治理念。
第五篇:提高乡镇政府行政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乡镇政府行政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AA乡人民政府 XXX
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乡镇政府职能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强化行政意识、提高行政本领、改进行政方式、增强行政效力。
--强化行政意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乡镇政府行政意识转变的程度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一要增强发展意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乡镇政府应充分把握发展大局,树立正确发展观,客观辩证地认识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劣势和差距,把握市场方向,认清发展潜力,立足于将潜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指导和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二要增强责任意识。乡镇政府既是一个基层政权机构,又是一个基本社区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综合经济组织。在群众心中是全能的,什么都能做;在上级心中是全责的,什么都该做;在实践中又是全方位的,什么都要做。只有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在致力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竭心尽力,在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上履职尽责,直面解决。才能切
实担负起行政辖区内的促发展、保稳定、建和谐的历史责任。三要增强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有创造力,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乡镇政府应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敢于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善于运用新机制、新举措、新思维,来推进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化解复杂矛盾。
--提高行政本领。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和基层民主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有所降低,但对乡镇干部的素质要求却更高,不少群众心中渴望的好干部不仅要懂科技、懂经济、懂信息,而且要讲政策、讲法制、讲民主。目前,还有一些乡镇干部还难以适应这一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文化素养、知识结构、思维层次还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都与执政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中仍然是“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管用”。因此,乡镇干部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要加强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提高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本领。要重点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农村实用科技的学习,全面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领导艺术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改进工作,推动发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要吃透政策。关键要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学懂、弄通,在落实和执行政策上,不当“睁眼瞎”,不犯低级错误,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三要熟悉下情。关键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改进行政方式。促进农村发展应是乡镇政府第一要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以转换政府职能、改进行政方式为突破口,树立全新理念,改革传统方法,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政府职能应由大包大揽转变到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上来。应根据乡镇情和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求,并遵循市场法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办法,广泛征求群众和专家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实施。重点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本建设等项目的规划布局,抓好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的协调服务,抓好政策落实、市场规范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转变。二是工作方法应由行政命令转变到说服教育、机制引导、依法行政上来。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法制原则,尊重农民自主权,通过思
想教育的方法、民主公开的机制、利益导向的手段和依法行政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政府抓发展、农民得实惠的目的。建立村社群众“一事一议”、财政捆绑投入引导、激活民间资金参与的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管理投入机制,坚持“量力而行、群众受益、程序规范、定向使用、张榜公布”的原则,修建村社公路,兴修水利,建设信息网络,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发展活力。三是服务方式应由遥控指挥转变到深入一线、典型示范上来。农民零赋税以后,乡镇工作重点由从前的催粮催款转变为围绕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应走出机关,深入一线,把技术送到家家户户,把样板树到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想,实现农民赚,促进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增强行政效力。乡镇行政能力的最终体现,是看农村是否得发展、农民是否得实惠。一要营造和谐的执行氛围。团结才能出战斗力,团结才具有执行力,团结事关全局发展,事关政府整体形象。乡镇政府一班人首先要搞好团结,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相互信任,坦诚相待,维护党委的核心,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上来,努力营造和谐的干事创业氛围。二要完善配套的执行机制。要进一步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确保各项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个方面抓落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三要抓好惠农政策宣传、政策兑现、政策督查,确保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落实到户;目前应认真执行“三个取消”,逗硬
落实“三项补贴”和农民负担管理“四项制度”,重点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灾救济、税费改革、退耕还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直补等农村政策的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