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时间:2019-05-13 05:3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第一篇: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故事,宛若清泉

—— 关于故事类课文的专题教学研究小结

一、什么是故事类课文?

什么是故事类课文,其实没有准确的定义,也没有什么科学的划分,我们权且认为是内容具有很强故事性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一个故事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述一个故事的课文。这主要是区分诗歌、写景状物类和说明议论类课文而言。

1.有哪些故事类课文

选入教材(以苏教版教材 为例)的故事类课文,除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教学另论)外,大致可以 分为:

神话故事:如《开天辟地》《普罗 米修斯盗火》(四年级上册),《嫦娥 奔月》(五年级上册)。

民间故事:如《九色鹿》(四年级 上册),《牛郎织女》(六年级上册)。

名著故事:如《三顾茅庐》(四年 级下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五年 级上册),《船长》(六年级上册),《三 打白骨精》(六年级下册)。

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三年 级上册),《祁黄羊》(四年级下册),《负荆请罪》(六年级上册),《螳螂捕 蝉》(六年级下册)等。

成语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 点睛》《伊索寓言》(五年级上册)等。

现代美文故事:如《金子》(三年 级上册),《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 亲》(四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五 年级下册),《爱之链》《最后的姿势》(六年级上册)等等。

名人故事:如《徐悲鸿励志学 画》(四年级上册),《爱因斯坦与小 姑娘》(四年级下册),《少年王冕》(五年级上册),《司马迁发愤写〈史 记〉》(五年级下册),《小草和大树》(六年级上册),《莫泊桑拜师》(六年 级下册)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一 些名人传记,虽然也讲到一些故事,但整体语言风格是介绍的笔调,不是故事式的讲述,暂不归为故事类的课文。

2.故事类课文的共同点

这些文章在编入教材时,大多数经过了修改加工,具有一些共同点:

情节单一。考虑到教材的典范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类课文一般主题集中,情节单一,内容富有情趣,学生喜读、爱读、能读。篇幅较长的《牛郎织女》这样,短小的《成语故事》也是这样。

结构简单。这些故事结构比较 简单,一般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交代清楚,一目了然,便于学生阅读。

形象鲜明。故事往往重点刻画一两个人物,人物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不枝不蔓。即使原本较复杂的人物,在本篇课文内也是集中笔墨 呈现其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比如在《水浒传》里,林冲的性格有着多 重的矛盾性,选入课文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个片段,主要突出了林冲武艺高强、善良谦让的特点。再比如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集中描写的是爱因斯坦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3.故事类课文的不同点

故事类的课文由于题材与体裁不一样,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从内容上看,神话故事讲述的人类演化初期的故事,借助想象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赋予 自然力以形象,侧重于表达人们的 猜想;民间故事是群众集体口头创 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侧重反映了劳动人民 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 民的思想感情;名著故事是名著的 精彩片段节选,侧重于塑造典型事 件中的典型人物;成语故事、寓言故 事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侧重于阐述道理;现代美文故事一般记叙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以表达某 种生活认识和人生感悟;名人故事常常讲述名人成长、成功的经历,侧重弘扬逆境成长、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

从语言表达上看,这些故事各具特色。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语言简单浅显,口语化特点明显,常 常采用反复的手法,用相同的句式 来描述。比如《开天辟地》第二自然段这样写:有个叫盘古的大神,昏睡了一万八千年。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 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大神见身边 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 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 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轻而清的 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段话,一共用了多少个 “一”? 十一个!这是典型的口语表 达的方式。“一天、一看、黑乎乎一片、一使劲、‘咔嚓’一声„„”读起来响亮富有节奏感,仿佛在说话。这一段最后一句,前后的分句格式一模一样,好读好记,朗朗上口。像这样的句子在这篇神话里还有很多:“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第七自然段中,写到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变成了”连续用了九次。

民间故事语言也极富口语化,善于铺陈,娓娓而谈。如《牛郎织女》 尽管在选入教材时,已经做了大量的删减,仍然可以看出这个特点。第二自然段这样写:“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也 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 牛郎与老牛的亲密无间写得细致入微,有概要讲述,有细节描写。

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是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说理是核心,这就要求故事短小精悍,但又不失生动。因此,成语寓言故事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准确传神,字字考究 的。比如《自相矛盾》: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 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 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如果是一般的课文,完全可以写写他的矛是怎么样的金光闪闪,他的盾如何的坚固厚实,还可以写写他说话时的得意神情,等等,这样似乎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但寓言故事不需要,需要的是写清楚最利于揭示寓意的语句—— —“我的盾坚 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而且,故事往往是戛然而止,绝不再多说,留给读者的是思考和启迪。多余的词句在寓言故 事就是画蛇添足。

名著故事在教材里选用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片段,三大名著写作的时间在明清期间,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

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后来,经过了一些学者的修编,选入教材时又经过编者的加工处理,文章除保留少数文言词语外,大多数句子是学生能读懂的“白 话文”。这几篇课文都注重人物形象 的刻画,采用白描的手法,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上颇为传神。

现代美文故事,语言清新朴实,生活化气息浓厚,善于营造氛围,注意细节描写,《番茄太阳》《第一次抱 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都是这样。比如《爱如茉莉》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 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 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多么温馨的画面,多么清新的语言,多么美好的感情。

名人故事由于选材多样,写作 的方式多样,其语言特色各不一样,需要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二、从咬文嚼字到创造性复述

本学期,故事类的课文也有许多,《三顾茅庐》《生命的壮歌》等。《天鹅的故事》这篇文章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天鹅,在人们心目中是那样高贵的动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它们团结一致,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它们有着人类一样的灵性,它们的那种精神感动了老人斯杰潘,使老人斯杰潘放下了手中的猎枪,从此再也没有动过。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一课时,周老师、白老师领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咀嚼字词句,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去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从而达到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1.咀嚼字词句,感悟文章内涵

本文篇幅较长,我们抓住故事叙述中有两处重点语句,即,两处对老天鹅舍己破冰场面的描写。这两处语句,词句内涵深刻,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来讲,一时之间较难理解,白老师采用了指导学生“读——感悟——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读采用了多种方式:个别读、自由读、齐读等。此外,还让学生在多种形式读的基础上,进行批注圈划关键词句,帮助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奉献精神,斯杰潘老人为什么后来不开枪。从而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感情朗读。读写老天鹅舍己破冰的语句,要读出赞美、敬佩的语气,要读出他心灵所受到的震撼,内心的感动。

老天鹅破冰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一段文字,白老师抓住“腾空而起”“重重地”“像石头似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坚决、勇敢、奋不顾身,以血肉之躯撞击冰面。两位老师让学生反复诵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世界中去感悟、品味和探究。

2.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

当学生读到老天鹅用自己的翅膀扑打冰面这一壮观的场面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大胆想象,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这么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生命在一次、两次、无数次地扑打冰面,你会对它说些什么?你又会怎么做?”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流露出对天鹅的敬佩之情。这样,让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3.适时激发学生的再创造。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由于小学生的表演欲极强,由于学生喜欢带有故事性的课堂,小学阶段的此类故事性课文恰好能满足孩子这个愿望。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为学生搭建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表演舞台。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创造性地复述这个故事,也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本次课,白老师引导同学先小组说,再全班交流。先后几位同学,说的越来越能突出老天鹅英勇破冰和天鹅群齐心破冰的场面。

总之,在故事性课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故事简洁、朴实,体会表达深刻道理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述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小学故事类课文基本教学流程

在此次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它应立足与我们以前研究的一般记叙文教学,完成好字词句章的学习,进行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最具特色的应该在“说”上下功夫。读懂课文是如何“说”故事的,训练我能怎样“说故事”。

初步总结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依题激趣,导入新课(一般把题目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激趣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梗概。(概括故事主要内容,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及读通课文的任务)

(三)精读课文,理解故事

(四)总结反思,体会道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引伸意,感受做人做事的道理)

(五)口述故事,创造表达。(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篇: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

中年级童话、寓言、神话故事类文本教学

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类的文本。这些文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感人,因此,它们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一、故事类文本的基本教学流程 在此次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特点,它应立足与我们以前研究的一般记叙文教学,完成好字词句章的学习,进行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最具特色的应该在“说”上下功夫。读懂课文是如何“说”故事的,训练我能怎样“说故事”。

初步总结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依题激趣,导入新课(一般把题目的事物作为主要的激趣点)

(二)读故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梗概。(再读故事的基础上,概括故事主要内容,随之完成认识生字新词及读通课文的任务)

(三)讲故事,精读课文,理解故事(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内容)

(四)总结反思,体会道理,并能进行演故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的引伸意,感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能够演出来)

(五)写故事,口述故事,创造表达。(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二、故事类文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故事类文本的共同点

故事类课文,其实没有准确的定义,也没有什么科学的划分,我们权且认为是内容具有很强故事性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一个故事的课文,或者说内容就是讲述一个故事的课文,但这些课文又有一些共同点:

1.情节单一。故事类课文一般主题集中,情节单一,内容富有情趣,学生喜读、爱读、能读

2.结构简单。这些故事结构比较 简单,一般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多少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交代清楚,一目了然,便于学生阅读。

3.形象鲜明。故事往往重点刻画一两个人物,人物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二)故事类课文的不同点

故事类的课文由于题材与体裁不一样,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1.概念不同。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常采用对自然物作拟人化描写的手法,情节曲折神奇、生动浅显,以适应儿童心理爱好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用简单的事实表现较深刻的道理的带有劝喻、讽刺意义的小故事。它大多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马克思

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

2.产生的时间、起源不同。

童话最初也是群众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而成为文学的童话,中国始于辛亥革命时期。其时有孙毓修等编纂的童话集多种。当时对于童话的概念还是模糊的,认为它无非“儿童的话”。真正赋予童话新的内容,培植、鼓励童话创作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的是现代作家郑振铎。西方童话比中国略早。十九世纪中期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颇受读者的青睐。

寓言的产生比神话略晚。它是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已逐渐深化时产生的。它是人类自觉的以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种种形态进行艺术加工。最初它来自于群众的集体创作,后经过文人收集,提炼形成优美的文学作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发展最为兴盛,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著名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神话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它的创作与远古时代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最早的神话。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人们对自然界的虚幻而有趣的认识。在中国古书中,如《山海经》、《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故事,外国神话较有名的如《荷马史诗》等。

3.特点不同。

童话常常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大多涉及超自然因素的神怪鬼灵。童话中的形象时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极大的夸张性。

寓言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是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们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一般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

三、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童话的教学策略

在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中就不能以简单的课文分析、乏味单调的认知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内在的对文学形象感知、体悟与理解的心理过程,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而且使其不能获得真正的文学美的熏陶。提出童话课文教学的主要策略。

1. 引发想象 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所以,童话的文本分析在兼顾语文基本的字、词、句、篇的同时,应该着重于童话的幻想性在人物、情节、环境等叙事文学要素上的反映和体现,关注童话如何通过幻想手段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审视和评价。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的情节(面前出现了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在了解内容、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抓住适合展开想象的句、段,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如教学《七颗钻石》,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在头脑中想象钻石变化的样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如可设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学生的合理想象,既能丰富对童话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童话思想意义的认识。

2. 理解寓意 理解寓意是童话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寓意理解的主要教学思路是:

(1)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如《小蝌蚪找妈妈》《丑小鸭》《七颗钻石》《去年的树》《渔夫的故事》等课文。

(2)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如《小壁虎借尾巴》《自己去吧》《酸的和甜的》《陶罐和铁罐》等课文。

(3)从分析关键性的词语中揭示寓意。如《酸的和甜的》《我是什么》《小鹿的玫瑰花》《巨人的花园》等课文。

3. 学习语言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保持了口语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有着积极的作用。

(1)听说。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学生在听故事时,个个聚精会神。在开始教学时,可以让孩子质疑激趣,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激活思维,产生兴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地球爷爷的手》《风娃娃》《巨人的花园》等课文时,都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题产生质疑,然后再听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述。通过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最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个童话。“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说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低年级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读、说为主,通过读、说促进感悟。

(2)朗读。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的有效办法。童话的朗读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教师的读。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以及蕴涵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二是学生的读。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童话,要用接近口语的语气,速度放慢一点,要读得亲切,表达出应有的情感。有些童话,还可以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受到教育,学习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3)复述。由于童话是故事类文体,又保持了口语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口头复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与小鱼、黄牛、燕子的对话,非常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口语特点。童话是富有幻想的故事,因此可启发学生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又如《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四次对话,有情节、有想象,课堂教学时可以安排“复述”的环节。一般认为,童话是训练学生复述能力的好文体。

(4)习作。童话的幻想趣味及情节的离奇曲折会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冲动,寻找特别的习作角度,变换写作的形式,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童话教学中“写”的三种主要方式如下:

一是“仿写”。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就接触到不少课本里的童话故事,这为写的训练提供了模仿的机会。如可以以《小壁虎借尾巴》来仿写《小兔子借耳朵》。同时,也可以借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书、卡通片来仿写。情节可以有所改动,但要把事情的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础中上的同学就能利用掌握的知识开始自编一些童话了。

二是“改写”。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学习的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去改写童话。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大胆想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例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等。通过这样的改写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是“续写”。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象习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行角色的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内心的感悟。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失为童话教学的好方法。

4.个性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童话内容和寓意,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童话所传达出的文学意蕴。与此同时,逐步养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生活的习惯。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答案。首先,文学意蕴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的特点。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读,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应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而更要关注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更为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其次,教学的终极目的也不是答案,而是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说:“智能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能,而不是储存记忆;是培养出智能的探索者,而不仅仅是博学之才。”因此,要鼓励学生发表具有“个性”的独立见解。

5. 多样训练 小学童话教学,除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外,还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1)辨。童话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幻想、虚构,教学时要处理好幻想与真

实、虚构与现实的关系。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分清幻想、虚构部分和真实、现实部分。如《小壁虎借尾巴》写小壁虎想借尾巴是虚构的,写动物的对话是虚构的,写妈妈告诉小壁虎的话也是虚构的。但写小壁虎能到处爬是真实的,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功能是真实的,还有小鱼、黄牛、燕子等尾巴的作用也是真实的。这样,不但引导学生领悟了童话的特点,而且可以培养其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比。把原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原作在成为教材文本的修改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具有幻想艺术特殊趣味的细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童话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在教学准备环节或教学结束后安排课文与原作的比较阅读,对学生理解作品有积极作用。

(3)演。带有幻想性的童话对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各个年级的学生对根据课本内容开展戏剧表演有强烈的兴趣,在复述甚至自编台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对童话角色的分析和体验,进而深入理解童话作品的内容与表现艺术。童话因其故事的生动有趣、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深深吸引着学生,童话又往往以拟人的手法来叙述故事,使得学生对其中的故事倍加喜爱。前面的读,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只有演,才能使故事情节、故事语言、故事寓意得以内化。在童话教学中,可以适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试着把童话演出来。澳门的一位教师就是引导学生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完《去年的树》的。

(二)寓言的教学策略:

1.充分感悟寓体,让认知得到升华

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画面展示来创设寓言情境,在儿童进入情景之后,可通过扮演角色来强化情境。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形象。如《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体验乌鸦眼睁睁地看到狐狸把自已嘴里的肉衔到洞里去了的极其懊恼的情绪,得出不该听狐狸奉承自己的花言巧语的判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乌鸦错在哪儿,狐狸狡猾在哪儿,从而揭示出“不能听别人的讨好奉承的话”的教训,这样揭示寓意,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伴随形象、伴随情感进行,得出的概念也才是有血有肉的,寓意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2.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台阶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

设计,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理解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3.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象走近本质。

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常会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为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如《猴子煮瓜》这则寓言最后以猴子的一句话结尾:“为什么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对,有时就不对呢„„”这里就是一个空白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谁能解答小猴子的疑问呢?又如《渔夫和小鱼》这则寓言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渔夫把小鱼带回了家,可小鱼还是不想死,带着最后一线求生的希望再次请求渔夫,他会怎样请求呢?结果又会怎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对寓意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另外,寓言故事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简单的故事进行扩写,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加深寓意理解的作用。

4.多元化理解寓意,让思维走向开放

我们在教寓言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向,想以最快的速度来达到明白寓意的目的,学生思维稍一偏离,马上制止,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只有在个性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对比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自己安排好的直线思维中前行,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其实“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站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多元解读文本,《扁鹊治病》这篇寓言,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故事也同样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可以从“飞卫”的角度来理解,即严师出高徒;可以从“纪昌”的角度来理解,即学习一项本领,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这样理解,只有把一个个的小目标、阶段目标看大,做好,才可以更好的接近大目标,实现大目标。当然学生理解到这一层次是不容易的。教师就应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有多元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这样教学的过程中才可以因势利导,顺学而为,在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助学生“一臂之力”。

(三)神化的教学策略:

1.抓朗读,促想象,感受神话的神奇。

对于神奇的一切,儿童都有好奇心。神话的神奇正迎合了儿童的这种心理。在执教过程中,应顺应童心,和儿童一起经历神奇,获取一种神奇的神话体验,表露自己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儿童年一起分享神话的“桃花源”。神话是属于梦想的,如《盘古开天地》,关于创造天地的想象。天地未分开以前,宇宙是混沌一片的,这混沌的一片,并没有天,也没有地,而盘古,用自己的生命和意志,劈开了这混沌的宇宙,形成了天地,他做了前人没有做也不敢做的伟大的事业。如果说这样的事业,不属于创造,那么天地之间,还有什么是称得上创造的呢?梦想给了儿童诗意,也给了他们自由,儿童是以神话为主体材料进入他们自由的想象王国了。因而,孩子们有如此精彩的想象,是因为神话为孩子们提供了灿烂的梦想天地。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盘古的创造精神,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这一让孩子们自由飞翔的教学环节,相信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神话的种子。

让孩子通过仿写来激活想象,属于比较外显的想象训练。事实上,在本课书的教学中,想象是贯穿在课堂始终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想象的另一个策略,就是有感情朗读。大刀赵六先生在评说此课的时候,指出:“张老师意识到了神话应该用想象的方法来教,教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想象,但在操作过程中又回到了阅读课上习惯了的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去了。看来,这种意识的得来主要是靠张老师的直感,缺少学理上的自觉。”

表面上看,上述诸多环节,确实在“赏析语言”。但,细细追究,“赏析”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的。语文学习活动,没有纯粹的“想象”与“赏析”之分。如教学中,教师让孩子们“将盘古抡起斧子”中“抡”改为“砍”这个细节,表面上看,是在品味“抡”这个词语;事实上,学生脑海中,是存在着画面的。如果学生脑子中没有出现“盘古抡斧”的图像,他们是不可能准确地说出“砍”字不合适,而应该用“抡”字的。

可见,有时候,“赏析”需要“想象”来激活,“想象”能促进对语言的“赏析”,“赏析”能进一步引发“想象”。在本课教学中,“想象”与“赏析”,通过“朗读”这一手段,较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如前所述,在《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感情朗读”与“想象画面”,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想象的朗读是不存在的。朗读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还原画面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想象力贫乏的孩子,能很有感情地读出文本的韵味?从本质上说,想象是“入”,朗读是“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批文入情,情动辞发”。在此段教学中,我通过营造各种情境,想象激发、入境体验、情境演示等策略,让学生浸淫在神话的情感磁场中,感情朗读才能更加表情达意,形神兼备,神话的无穷魅力才能得以领略。

2.抓复述,促迁移,再现神话的神奇。

“成年人写的神话是幼稚的,只有经过儿童的再创作,这些神话才能成为真正的神话。”(荣格语)儿童在课堂上的对话再现了神话真实的情境。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抓住神话的特点,让课堂充满神奇的诱惑,让创造得到延展,让灵性在神话的世界,让神话与儿童天性之间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亲缘关系”,使他们好奇心与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事物的天性得以张扬。

因此,在神话的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诱惑”儿童,让他们参与神话故事的重构,让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神话故事。

3.抓语言,细品读,领略语言的精妙。

神话题材的课文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着魅力。而这魅力,一方面有赖于想象,另一方面,更有赖于语言的“诗性”。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着力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而忽视了语言表达的“诗意”。因此,教学中要透过对语言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人物是如何被刻画的。老师的语言除了感情投入之外,更需要理性的介入。

《盘古开天地》一课,有这样一句话“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课文中 “渐渐”、“缓缓”、“慢慢”、“逐渐”,都表示速度慢,时间长。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天地形成时间之漫长,盘古开天辟地之艰辛,都蕴含其中。我在教学此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语放在上下半句里,读起来特别的有味道。来,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有滋有味地齐读)

师:其实,这句话中,还有一组意思相近的词语,大家发现了吗?

生答略

师:缓缓和慢慢既然都是速度很慢的意思,那么能不能将句子这样改: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缓缓下降,变成了地。

你觉得这样改好吗?

生答略

师:是啊,重复了,读起来感觉就不好了。其实啊,在这篇课文里,表示慢的词语还有,请大家到课文里找找。

学生找到“渐渐”“逐渐”

师:大家找得很好(教师把带有表示“慢慢”意思的全部语句子打在屏幕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写文章很注意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生:我还感觉到天地分开真的很不容易。盘古很艰辛!

„„

教学中,教师因为注意了挖掘独特的语言现象,领着孩子们反复朗读,让他们读得有滋有味;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孩子们很自然地领略并发现了对偶句的魅力;尔后的词语品析,孩子们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和洞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老师巧妙地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都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到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正如 潘新和 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总之,在故事性课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故事简洁、朴实,体会表达深刻道理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述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

第三篇:小学历史类故事课文教学方法

小学历史类故事课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除了一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编写而成的外,绝大部分是从我国一些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中节选改编而成的。它们把历史和传说浓缩故事化了,具有现代故事所必备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必须依据这类课文的特点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知背景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活动的,然而,这类课文由于体裁所限,不可能对人物活动的环境作详细的介绍和描写,由此,在向缺乏一定历史知识的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适当介绍历史背景,显得十分必要了,否则就将削弱这些形象的感染力。可采用教师介绍或学生课前收集,上课时交流的方式进行。

二、知梗概

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训练其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三、抓特点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分析人物的形象,感知故事中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先找后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四、悟情感、重迁移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故事中的主人公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就是故事本身要向学生传达的真善美,回到现实生活本身,教导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四篇:课文故事

课文故事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ɑ字歌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它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跳着,发现了自己在溪水中的美丽的倒影,便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几只刚学会游水的小鸭子听到歌声也都往这边赶过来,它们也来参加这场清晨音乐会呢!

第五篇:山水类课文如何教

山水类课文如何教

——《山水语文与语文山水》大型湖湘语文公益活动之现场研讨会实录

(本文系《湖南教育》编辑吴秀娟据现场录像整理)

主持人:黄耀红博士(湖湘语文首倡者,总策划)时间及地点: 2013年5月18日上午,湖南师大附小

研讨问题:1.如何看待中小学语文教材里山水题材课文独特的教育价值?

2. 您认为当下中小学语文课堂上对于山水类课文的教学存在哪些普遍问题?有何困惑?

3. 对于语文教材选择山水课文有何建设性的意见? 发言实录

1.衡阳县樟树乡语文特级教师 谭青峰

(1)在语文教材中,山水类的课文对于学生健康审美精神的成长,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想讲一种现象,我接触到长沙市一些小学、初中的孩子,他们写作文,哪怕是作文写得比较优秀的孩子,喜欢不懂装懂,喜欢故作高深,以为一篇文章中这么多人,这么多事,这么多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无病呻吟;以为把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那就是一种美。我觉得,这不纯粹是文风的问题,还有个审美意识的问题。因为中小学生看非主流的文章看得比较多,还有孩子看悬疑小说看得比较多,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种审美意识。所以,山水文章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培养一种健康、阔达的审美意识是很重要的。

(2)我住在银盘岭大桥西那个地方,现在正在大搞建设,在建一座公园。公园的主体景点是一个湖,湖上有一条坝,坝上有形状怪异的石头,还有其他的山水。我到工地上去,碰到一个年轻人,他实际上是公园的设计者之一。闲聊中,我就问了一句,我说,“你学这个专业,语文教学对你有什么影响没有?”他说,“那当然有影响啦!公园里的这些景点,虽然都是人工的,但是它也渗透了设计者的审美意识在里面。在小学里学的《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就很大。我小时候,就喜欢在河滩上,用泥巴堆砌桂林山水的那些景点,于是我就产生了一种感想。”也就是说,山水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虽然在课堂上你看不出来,他将来在审美方面会创造出什么成果来,但是走向社会之后,有可能你创造出比较惊人的审美性的成果来。

(3)有关山水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思考:现在最大的困惑还是应试性的训练。繁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影响了山水文章的阅读。我邻居的一个孩子,读五年级,我问他,《索溪峪的“野”》那篇文章,你能不能够背出来?他说,怎么背得出来?你不知道,我们这些学生过得好苦呀!他举了个例子,国庆节放了7天假,就做了6天的作业,最后一天的下半天是在学校里过的。我还有时间读书吗?这对语文的整体阅读有影响。怎样改进这样一种现象?

我觉得,从陈老师的课堂上,我总结出了两点:第一,山水美文的阅读,有声阅读很重要。读这篇文章,我首先就被题目上的“野”吸引了,于是我默读了一遍。之后,发出声音来读,读了五、六遍,我真的被这篇文章中的美景感动了,被文章抓住“野”字的主要特点,然后再具体进行描述,这些写作方法,以及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有了理解。当作家的思想感情进入到这样一种境界之后,我觉得自己生活中的不愉快真的没有了,这就是一种享受。所以,山水类美文一定要有声阅读,让学生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之后,有声阅读相当地重要。

(4)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性训练。语文教学,知识性的教学是很重要的,因为要考试。但是,纯粹去教知识,比如这篇文章的知识脉络、文章的结构特点,这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这些知识怎样变成学生创造性的表述?这是应用性的问题。我很欣赏黄博士上的《伯牙绝弦》那篇文章的教学,今天这堂课也有这样一个环节,比如说让孩子们说说岳麓山的美,说说橘子洲的美。我在边听的时候想了这样一个题目,请在“橘子洲的景色很诱人”这句话后,写上50字以上的短文,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具体描写一下橘子洲的景色。这样,文章不但有知识性的训练,而且知识通过运用变成了一种语文的能力。

(5)关于人教版山水类教材的选用问题。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笑话——我说现在我们的学生很喜欢书店里的范文书,为什么喜欢?如果我们把范文书中那些最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选作教材,弄不好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因为那些文字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山水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是写名人、名景、名胜,现在的教材能不能改一下呢?能不能挑选一些名人写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看得到的一般景物,这样可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语文课文中山水教材对学生审美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2.开福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吴春花

(1)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山水文章的文本价值,我觉得可以分为这样两类:

第一,像古诗词那样描写山水题材的文章,可能更多的是表达他独特的生活情趣和生命感受,这应该是文本最核心的价值。

第二,目前选入课文里的现代散文,它最核心的文本价值可能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习得他的一些表达方式。比如说,今天陈老师在课堂上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她概

括出了“抓主体特点,表独特感受”的这样一个写作特点。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对岳麓山的山水描写,该怎样抓住它的特点。我觉得这样一种选择方式是非常好的。

(2)我是这样感觉的,孩子们对于索溪峪应该说是非常陌生的,对于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他们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我们今天的孩子,因为远离自然,远离乡村,可能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感受,不像我们这一代人,我们可能会更敏锐一些。面对这样一篇课文,如果是我进行教学的话,有两种方式来进行设计:

第一,以表达方式作为文本教学的核心设计,但我在设计上会有一些改动。当孩子们看到那一段张家界风景的时候,是有感受和体验的。是不是可以把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放在我们入课之前,就让孩子们有这样的了解。甚至于看了之后,让他们马上进行自己的表达,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在学习了别人的表达以后,再看视频,再做一次提高性的表达。虽然课文中说了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不拘一格的美,其实孩子们没有体验,有一点贴标签的嫌疑。不好意思,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我实话实说,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需要说真话。

第二,把丰富学生对于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来作为核心价值设计。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觉得可以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昨天晚上,我正好看了一组文章,那组文章的主题是声音的好奇与想象,其中,选了这样四篇文章——《父亲的歌》,就是说,他的父亲怎样带领他去聆听自然的声音;第二篇文章是《表里的生物》,孩子发现手表发出声音,他以为里面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样的种种猜想正是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一篇是选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文章的名字叫做《在音响的森林中徘徊》,就是表现约翰•克里斯多夫第一次听到钢琴时,对声音的奇妙感受和尝试;还有一篇文章是《鹰的世界》,选自一位日本盲人的作品,他在失明以后,对于生活中的声音和自然中的声音,各种奇妙的感受。这样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读的话,我觉得,真的是充满了想象和好奇。

像《索溪峪的“野”》这样一篇文章,像草原、天山,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如果说,孩子们通过它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我们可以采用一篇带多篇的方式。比如说,《索溪峪的“野”》里面描写了山、水,老师是不是可以选择相关的描写山、水的一两篇文章,补充到课文里面来丰富学生对于山和水的体验,我觉得这也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3)关于山水课文编写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山水课文中的现代文,我不是很喜欢。就像《索溪峪的“野”》这篇文章,有点像学生的一篇范文,而这些山水文章更多的是应该带给学生细致的观察与感受,发现奇妙的自然,获得一些细微、真诚、独特的生命感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3.南雅中学老师教科室主任 杨骐文

(1)自然之趣,包括山水,它蕴含着一种秩序,是人性秩序的一种根源,是知识的根源,是文化的根源,是人的活动的根源。“天地人心”这个词,我觉得特别有意味在里面。

人心,包括知识、道德、文化,但只有从山水自然之中生发出来,才能够获得它的鲜活,获得它的丰富性。

举个例子,孔子关于社会的种种秩序,他的礼、他的规格,他实际上更多地是发于《诗经》之中的草木鸟兽,山川自然,包括那些没有被异化的,非常自由洒脱的场景,这自然之中的场景,是生发于此的。所以,他的道德、秩序,是鲜活的,而不是教条的。但是,我们后来的人,遗忘了这种根源,这种生发,所以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教条,和束缚人生命的一种东西。人心只有随着自然秩序去展开,才会和谐和健康。

(2)就山水语文这方面而言,第一,只有充分的、浸润式的朗读,文字的信息,包括文字之中的那种音韵节奏,山水的气息,文化的气息,生命的气息,包括作者的气息,朗读者本身的气息,才能与生命的诗意去交流、融合,和谐相生。

第二,想象。想象一定要基于文字本身,通过文字打开想象的窗口。我觉得,今天陈老师的这堂课处理得非常好,她是通过文字展开想象,视频的展开是在文字的想象基础之上获得它的意义,不是一开始就用视频束缚他们的想象。

第三,互动。互动要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要在天地行走之中、天地自然之中展开听说读写。其实,有很多这样的资源,可能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运用。要让学生在山水之间去领悟,去体验,去听说读写。这些山水方面的文本,是不是可以适当地、有意识地整合书本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效应,做一些专题式的教学。

第四,无为。山水方面的文本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但是不要太有意地进行审美教育,不要有意地去培养健康、阔达这些品格和心性,而是纯粹地通过文字去体味文字所表达的,山水本身的美和它的情趣。

第五,对接。文字只有和生命,和自然相对接,才能够获得它的丰富性,它的相互性。那么,生命、生活它最深处的气息应当是自然的气息。

陈老师这堂课的文字,调皮、阔达、磅礴,实际上它就和生命,和自然对接起来啦。我们在体味调皮、磅礴这些词的时候,会别有一番意味在里面。

4.株洲市石峰区先锋学校校长 刘建辉

语文教材中罗列的22篇山水文章,包括了山、雨、湖、桥、泉等多种多样或高或低、或深或浅、或平静或澎湃、或辽阔或优雅的自然山水。为什么我们的编者会选这么多篇山水文章进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呢?我想,其中一个最总要的原因就是,山水对于我们人来说,它可以出入自由,而且可知可游。

具体地来说,人可以自由地遨游于天地之间,可以出入自如地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正是这种意境和心境的山水关照方式,就构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山水精神。我特别喜欢有个人说的一句话:“自然山水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一座山都是一卷静止的书,我在山的身上悟到了这些。经年累月的风雨洗礼,成就了它们正直伟岸、顶天立地的青松气质,历经沧桑的岁月磨砺造就了它们荣辱不惊、执着挺拔的谦卑傲骨。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静下心来读山,我们就能够读懂什么是持之以恒,什么是平和仁厚,什么是淡定从容。

水是一册流动的书,柔弱灵动的多变性格,彰显着它们温顺畅达、随机应变的若水智慧,静水流深的丰富个性,蕴藏着它们机智潇洒、随遇而安的自然人格。如果我们能够静心地去读水,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什么是稍纵即逝,什么是淡泊宁静,什么是有容乃大。

山和水就是这样完整地,以它们不同的风格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感受。这就是我们非常推崇的一种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境界。在人的一生当中,我们都会经历一个烂漫的童真时代,那就是我们的童年。在童年当中,我们的孩子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滋养,可以从山水身上得到一些营养。

作为家长也好,作为老师也好,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去亲近山水,聆听山水。作为语文老师,能够用好山水教材,把山水文章背后所蕴含的关于生命的追寻,关于人生的体悟,在孩子心中播下一些种子,让他们今后能够像山一样地伟岸,像水一样地包容,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有情感、有情怀的人。5.湖南师大附小特级教师 赵挚

(1)追根朔源,山水诗文的写作,其实是一种贬谪文化。那时候的人能够去关注山水,都是在官场里面混得比较失意的。包括苏轼,他那么有才华,他一直被贬到天涯海角。他从20岁被欧阳修贬为第二名,实际上他是第一名,欧阳修觉得苏轼的文章像他的学生的文章,后来才知道是苏轼,就把他屈居第二。这么有才华的人,最后只能够寄情山水。包括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范仲淹、欧阳修等等。人们去关注山水,不是因为他们喜爱山水。首先,从诗歌的发源来看,《诗经》是关注现实的,《离骚》是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汉赋》、《诸子百家》,一直到晋朝陶渊明,因为晋朝还没有举行科举考试,那时候的士大夫还是世袭制。比如说,谢灵运,他的爷爷就是一个大将军,他当时只有19岁就能被封为公爵。他们刚开始都是很有政

治抱负的,后来才寄情于山水。

(2)我讲一下陶渊明。这么多寄情山水的诗歌中,我很欣赏三个人。

第一是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那个时候29岁,从29岁出来当官,到41岁的时候,一会当官,一会不当官,41岁以后,完全隐居在山林。陶渊明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唯独真正喜欢山水的人。因为他喜欢田园躬耕。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很看不起劳动者,以劳动为耻,只有陶渊明真正地荷锄带月。他喜欢这种劳动,他是发自内心的,他守住自己的志向。

还有一个我比较欣赏的是王维,这个人很聪明。他做到右丞相,他本来一直干得很不错,在安史之乱那段时间,他到伪政府里面当过官,后来回来又当官。他觉得自己有污点,不清白,他也隐居山林,这是一个非常赤诚的人。

再讲一下欧阳修,他写的《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做到非常大的官,位居丞相,他为什么也急流勇退呢?因为他想到,秦始皇的时候,李斯很有才华,但他一旦得势以后,就焚书坑儒,李斯帮助秦始皇建立那种非常高压的制度,最后,自己也是死无葬身之地。他觉得,以李斯为镜,如果走仕途,将来也是一条很凶险的路。所以,欧阳修很智慧地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最后要讲到王安石。王安石也做到丞相,宋神宗每次没钱花,就喊他来变法,有钱花,就把他踢出去。当时,司马光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角色,和王安石针锋相对。王安石要改革,必然涉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别人就要踩他。他后来觉得,当官也没有一点意思。所以,他寄情于山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所以,我认为,古时候的人写山水,他不像是我们今天游山玩水那么闲情逸致。

李白这一辈子都在游山玩水,李白是唯一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杜甫是参加科举考试没考上,辛弃疾是打了一辈子仗,没有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是极有才华的人。所以说,很多时候,最有名的人他并不是通过考试出来的,这是题外话。说到李白,他游山玩水,接触到很多朋友,他最终还是想去走仕途,后来由于自己的性格原因,他只能游走于山水之间。

我想说,古时候的山水话题,比我们现在要沉重得多。建议大家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向经典去低下头,经典是条母亲河,我们还是要通读中国文学史。语文是诗意的课堂,最明丽的老师,至少小学语文课文里的80首诗,你应该还是要背一背。多读书,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

6.株洲市石峰区教研室名教研员 杨飞霞

(1)我觉得,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篇写山水的文章,一定是蕴含着作者个体的情感,甚至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我想,他可能也是一个走近作者内心,了 6

解地域文化、民族风情的一个窗口。比如说,就像今天的《索溪峪的„野‟》,这个“野”,可能是作者个人的眼光,也可能是其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大家的看法会不一样。但是,大家反过来想一想,很多山水中的自然,是否与人依存。索溪峪是在湘西,湘西的民风是比较彪悍和野性的,也许这就是互相依存的。

在教山水文的时候,尤其是中高年级,在一些特殊的文本里面,是否可以考虑在引申的时候,给学生以人文滋养和精神成长,由山水风光到风土人情。我们所说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生活,能不能在这样的渗透当中给他们无形的滋润。

(2)看到《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我就在思考,这样的美应该是磅礴的美、惊险的美。也许是我个人对于“野”的理解过于狭隘,我想,磅礴的美这样大气,是一种美吗?

就我个人,我觉得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很多地方,山不是那么地野。从亭亭玉立到窈窕淑女,淑女还“野”吗?我想,这是要进行文本批判的。

在教山水文章的时候,要结合你的点去选择,更有价值、更合适的内容作品。比如,《索溪峪的„野‟》在水这一段更加有野趣,我觉得从这些地方可能更加能够让孩子走近索溪峪的“野”。

(3)在教材的编写上,也有一个建议,就是多一些异域风光、异国风情的文本,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早一点有国际化的视野。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上,山水文章中总分总式的、四平八稳式的文章过多。7.长沙市高新博才小学教科室主任 彭晓明

在山水教学中,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在我们的课文教学中,有这种山水教材就可以了。如果说还要更加完美一点,我建议它分组编排。比如说,像写庐山的,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白居易的“山寺桃花始盛开”,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将其独特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其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存在。如果说,我们的教材当中,能够把这一类全写同一个景点的文字编排到一起的话,我想,可能学习起来会有另一番天地。

中学教材中,王维的作品用苏轼的评价——“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魔诘之画,画中有诗”,如果说能够真正地把这种山水诗人的作品,从中学下移到小学,我想,肯定有山水的味道。

路在脚下,我们行走中就有感悟,实践中就有方法,碰撞中必有火花。我相信,我们的交流不止于今天这一场活动,活动结束以后,还会有进一步的探讨与交流。

8.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英才小学 唐玲娟

我想谈一谈从老狼这堂课中得到的关于教学的感悟。在听老狼的讲座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多的记忆开始复苏。在他的课件和声音里,在他的讲解里,我会想把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种微妙的、不可觉察的声音,甚至是那种细微的、感觉不到的气味一一地存在我记忆的宝库里。它慢慢地让我所有的回响、我生命的体验开始一点一点地复苏,但这仅仅只能够成为我的一种记忆。因为我没有去西藏体验过,当我听到老狼不停地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一直觉得自己词穷。对于一个文学功底如此了得的人,他一直在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你想看,自己去看。所以,我觉得他的那些行动和语言在我的心中点燃了一盏灯,这盏灯激励着我想去看看,一定要到西藏去走一走。这盏灯,照亮了许多想前行的人。

我们的老师在教山水课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像老狼这样,只是点一盏灯,点一盏照亮孩子前行的灯。我相信,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念念不忘的话,那么,这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许,回响在文字里,但是,更多的回响应该是在他的脚步里,在他的体验里。9.长沙市开福区国庆小学陈佳

在山水语文里,做老师的应该要野一点。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的滋养是必不可少的。那堂课,陈老师在放视频的时候,我就能够感觉得到,孩子们一定很受震撼,孩子在山水中的浸润在那个环节体现出来。

我在想,为什么陈老师没有把它放在课前?我在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对电子媒体的依赖相当严重,一堂课,如果你光是嘴巴讲,或者粉笔写,好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很喜欢那种声光电色、充满诱惑的东西,很难深入到文字里去,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反过来,正是因为孩子跟那些景色很有距离感,所有他们很难进入那个情境。我在想,是否可以这样,在之前先放一段索溪峪的山歌,只让他们听到声音,没有图像,或者是配上恰当的音乐。然后在中间的环节,再把它呈现出来,学生就会发现,我听到声音之后的想象,跟文本的实际是不是一样,有这样一种印证。一个老师要上好一堂课,不管是什么题材,其实他要非常广博的积累,可能包括了影视、音乐、图画等各门类的艺术。在课堂里,你不能是只看到文字,要用更多的方式帮组孩子理解文本。

老师的第一个“野”,就是要博学一些。老师读书,除了古诗文、小说、文学类的东西,哲学、心理学,甚至包括管理学,都是需要涉猎的。

第二个“野”,就是关于这堂课,教材中的现代文好像是更加方便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来切入。我非常认同“用一篇带出一串”这样一个概念,一课时这样的时间容量可能不太够。我想,陈老师是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它是一个独立阅读课文,而且是为孩子的写作做铺垫的,所以,她会从这个角度去切入。

我在想,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是不是也能够“野”一点?不要跟着教材编者的意图亦步亦趋,完全可以把它上升为两课时,把其他的元素带进来,处理的时间更长一些,当然,可能也不是今天这个场面所能呈现的。这就是我所想到的,在山水语文里,做老师的不妨“野”一点。

下载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历史故事化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故事化教学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对故事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区,具体表现为: 1.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故事化教学,而认为故事化教学就是单一的......

    故事类写作

    戏剧故事写作 戏剧故事写作 一 含义 戏剧故事为编写故事和编讲故事,它要以人物( 比如秦川雨)为中心,以事件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进行展开. 戏剧故事的知识来源和材料来源主要是......

    《光电材料与器件》类课程教学研究[合集]

    《光电材料与器件》类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从高校开课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方面对《光电材料与器件》类课程在国内高校的本科教学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以......

    写人叙事类课文

    安徽省“省培”淮北师大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送培送教讲稿之二 中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教什么,怎么教 今天上午,我与老师们交流的话题是:中年级写人叙事类课文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专题讲座 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在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程上,传记散文是一朵翘翘早开而又久盛不凋的奇葩,以它独特的丰姿华彩,向人们展现着隽永的艺术魅力。 一.该主......

    小学写景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写景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探讨记叙文从内容上来分,一般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它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写景类的课文文笔优美、意境深远、情感深......

    读书故事类美文

    1 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 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

    销售心态类故事

    营销总监是怎样炼成的? 营销——是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营销总监作为一个公司主管销售的最高负责人,在公司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三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