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总结报告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总结报告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中学的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必须进行深入改革,因此,历史教研组以《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结合实践、深入研究、全员投入、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历史教研组的全体教师热情高涨,主动参与,经过2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确定研究课题,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认真确定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纵观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依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立足历史教研组的实际,我们先后组织了多次的教研组会议,开展讨论,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一致同意确定《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我们历史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并呈报学校,作为校级教育科研课题。
2、认真讨论课题报告。
确定《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后,我们又组织了全组的教师进行讨论,认真地、详细地、系统地撰写了《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报告。
3、充分分析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从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中学教学的现状看,探讨创新教学十分必要。第一,新时代的呼唤。当代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科学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融和互动极其明显。科学发展的新时代需要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第二,突破中学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学教育末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观念老化,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三,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育,中学的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学的质量,要提高教的质量,关键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第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历史创新教学是一种师生互相适应、互相激励的全新教学模式,教学重心的转移,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和高水平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第五,适应我校创新教育整体改革的需要。学校创新教育的整体改革方案已出台。创新教育的整体改革是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看,每个子系统即学科教育深化改革,是构成整体改革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是适应学校整体改革的一部分。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开展中学历史创新教学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是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这个课题来带动
相关课题的探索和研究,真正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认真讨论和论证,分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我们通过明确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确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分析教师素质的优势,认为进行《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可行的。
1、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探索性。长期以来,历史教学受传统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落后,历史教学改革面临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探索,一定能改变现状,一定能取得成效,这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2)实践性。我们是第一线的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遇到了许多教学方面的困惑,也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工作经验。明确教学研究的方向,把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研究,并通过研究总结经验,进一步指导教学工作,这是课题研究的立足点。
(3)开放性。我们把课题研究置于一个民主和开放的环境之中,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我们提倡各尽所能,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研究的特色。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有选择的余地和发挥个性的空间,这是课题研究的发展轨迹。
2、课题的理论依据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作为新时期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理念,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追求。不过,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育思想要具有前瞻性,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掌握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勇于探索和创新,以积极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投身于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具有现代性,以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既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到历史教学中去,构建直观、形象、互动、探究的学习的平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人类通过语言交流经验、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的过程。创新学习是人的本能。
第二、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是构建创新教学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若干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我们探索创新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三、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
第四、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刺激的特点和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活动手段,可以使整个教学机制得到自动运转,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五、学生中心理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感情和智慧,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牺牲学生人格、个性而换取学生未来成就的做法都极不人道。
第六、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辅相成,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整体素质。
3、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
历史教研组是一个精诚团结的集体,是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优势和个人的特长,这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优势。
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我历史教研组的部分老师已经开始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取得一些体会和成效。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必将成为带动课题研究的助推器。
三、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深入进行探索和实践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我们根据教师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使课题研究顺利地进行。
(一)准备阶段(本学期的2002年3月初至2002年6月初)。
1、认真分析,确定课题:根据学校创新教育整体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历史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总课题,作为本教研组教研的主攻目标,并呈报学校,作为校级科研课题。
2、根据实际,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我们把课题再分解: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理论依据、中学历史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比较、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目标、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原则、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模式、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课堂结构、中学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创新教学与现代技术的应用、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科学评价等等。我们根据总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形成本课题的主要框架。力图构建上述创新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的主要框架。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我们认真组织学习了有关邓小平“三个面向”的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陶行知的“教
育即生活”理论、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我们还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学习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习的革命》《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走进新课程》等等刊物和专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举行开题报告,修定课题方案。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举行了《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会的领导和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我们在吸收与会教师的建设性意见以后,进一步对《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报告进行修改,使《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报告得到充实和完善。
5、建立网站,管理和推进课题研究。2003年3月我组具有独立国际域名的网站“春秋风”(http://)顺利开通,建立网站的目的一是把课题置于网络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上传公布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二是搭建网络互动教学与学习的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二)实践阶段(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
1、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
根据教师个体研究的课题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形成新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林德田老师举行的省级公开课教学课《评价郑和下西洋》和校级公开课《‘殖民≈罪恶’还是‘殖民≈文明’》,林晓彬老师举行的晋江市历史校际组公开课教学《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王明镜老师举行的晋江市历史校际组公开课教学《初三历史总复习》,郑清伟老师举行的校级公开课《世界格局的变化》,都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手段和理念,深受各级专家和老师的好评,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实践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开展以历史学科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张楚雄老师的《美国9•11事件透视》、林晓彬老师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林德田老师的《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和《殖民主义的评价》、陈霞老师的《国际恐怖主义的产生根源与发展趋势》等。这些课题紧紧抓住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又与课内知识的学习紧密相连,取得了良好的研究和学习效果,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林德田老师的研究性学习论文《WebQuest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开发与应用》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4期和研究性学习课例点评文章《谁看得更远》发表在《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第3期。
(3)互动式教学模式。蔡仲瑜老师举行的公开课《亚洲经济的发展》,通过提纲导读、问题导思、作业导练,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形成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益。
(4)中心问题教学法。苏红霞、陈波、陈霞、张楚雄、林颖等老师主要是探索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问题,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2、在群体合作中交流体会。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及时地组织教研组会议,开展说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共识。
(三)总结阶段:(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
1、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实践。
本课题组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创新教学课堂模式加以完善。2003年10月课题组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我们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前阶段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一些成效的前提下,我们进行新一轮的教学实践。其中2003年11月林德田老师举行的省级公开课教学《郑和下西洋的评价》,获得省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该课被评为“优秀”。
2、在取得阶段成效的基础上展示成果。
最后,我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并以教育教学平台(春秋风网站)、教学实践课、教学论文、学生小论文、课件(CAI、CAL、WebQuest)等形式展现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其中“春秋风”网站被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评为特色网站;公开教学课省级1节,晋江市级2节,校级14节;教育教学论文CN级6篇,省级2篇,泉州市级5篇,校级5篇,获全国一等奖1篇,泉州市级奖3篇;学生小论文获奖两人次;课件共15个,2个课件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文渊多媒体光盘》。
四、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课题研究的理性反思
经过历史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研究已经完成基本任务,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的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1、取得课题研究成果的原因
我们能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一些初步成果,主要原因一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依据实际拟定课题研究报告;二是全组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大家热情高涨,积极投入;三是勇于探索,富于创新;四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效。
2、课题研究过程存在的不足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范围较广,似乎有些宽泛,教师的子课题研究不集中;有些子课题的研究还不深入;有些经验总结还缺乏理论深度;有些子课题的研究不平衡。
3、今后努力的方向
为了高质量地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深入进行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有关新的课程目标和新的历史课程方案的学习和探讨,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二是结合历史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总结前期的经验。四是对尚未完成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争取取得新的成果;五是及时了解新的教改动态,提供教改借鉴,加大教改力度。
践》课题组
2004年4月18日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的研究和实
第二篇: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孟村镇袁丽萍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 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背景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来,众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习作教学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积累了不少经念,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习作难教、习作难写仍然是语文教学界谈论的焦点,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农村的学生在习作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明显比县城的学生差,学生作文水平低,习作中出现了抄袭、内容空洞、说假话、想象脱离实际的现象,学生作文采用“拼、凑、压、挤、抄”等“合作”方式。习作语言晦涩,作文素材匮乏,缺乏真情实感。作文题材不新,写的内容都是,人见亦见,人感亦感,没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价值。语言呆板干燥,缺乏生活气息,罗嗦,不精炼,容量小,机械套用模仿。一到作文课人人手中不离《同步作文》或各种作文大全,改头换面,死板硬套,根本没有我手写我心的真实感,思想肤浅,脱离生活,缺乏观察和感悟,写的东西缺少新意和创意,雷同痕迹明显,不能用独特的眼光观察、感知、创作。
二、研究意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读和写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其具体目标:阅读能力应该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写作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的从其自身特点看,学生习作就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想象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习作的过程就是学习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鉴于上述原因,我们选择了“小学创新作文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作为作文教学的突破点。
三、研究目的
1、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树立写作自信心,掌握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会说会写。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现作文内容上的创新。
3、通过创新作文教学方法,转变教师作文观念。
4、在愉快作文,创新作文的基础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复合新课标精神及新教材内容的完整的作文教学的方法及理论并推广使用。
5、从我们已有的作文教学经验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实验研究基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作文教学的操作模式,包括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系,作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作文教学的手段,及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等。
6、随着创新作文教学的研究带来的学生作文的积极快乐高质的效应,建立一种一作文教学为基础理论的现代教育观,并实现小学作文整体层次的一个飞跃。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是“创新作文教学探索”。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本课题的研究运用当代创新理论和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理论、建构以创新为目标的作文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使学生爱习作、会习作、习好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创新能力,我们确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
1、进行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的研究
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是建构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它对作文创新教学模式的运行发挥着导向作用。本研究要注意诸如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教育等教学思想如何在创新性作文教学中加以运用;要特别重视接受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指导,例如感悟他关于“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以及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等等有关创造教育的涵义并迁移到作文教学中来;特别重视叶圣陶关于“教是为了不教”等教学思想对作文创新教学的启迪。
2、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制定作文创新教学目标体系的探索中,除了要站在创新的高度来审视之外,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按照低、中、高不同年级构建递进层次目标。教学评价既是调控教学范式运行的手段,因此作文的教学评价也必须创新,要摒弃影响创新教学和学生习作积极性的评价方法,转变评价观念。
3、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作文创新教学理论为指导,对低、中、高各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过程及常规步骤进行改革,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小学作文创新教学范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落脚点。
⑴有效地利用本校的已有资源,为学生的写作服务。例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络、班级图书角等以及校内外的其他可以进行实践的基地,使学生的积累不断丰富。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外出采风、体验生活场景等,到社会大舞台中去观察事物,城市重大建设和细微变化,农村面貌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各行各业服务水平的优劣,人们的环保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勤俭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关心帮助他人意识、尊老爱幼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科学文化意识等;在学校、在课堂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演讲、竞赛、办报、班队会、读书活动及课堂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有意义事情等。⑶探索一条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作文的写作模式。尝试以下的写作流程:实践的积累和体验——素材的整理和加工——集体的点评和完善——新作的成形和展示——认识的提升和发展
⑷师生在共同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自己的写作方法。师生应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学会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变化,勤练笔,用独特的笔法记录自己的真实体验,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写的东西要有血有肉,不拘一格。⑸师生在共同的写作中不断涌现出创新之作,成果明显,形成彼此的作文专集。各年级具体内容如下: 低段(1—2年级):
1、写话兴趣的培养。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积累习惯的培养,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习惯的培养。
4、学会使用简单的标点符号。中段(3—4年级):
1、培养留心观察,乐于动笔的习惯。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学会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高段(5—6年级):
1、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学会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五、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法:研究创新教育理论,主要包括陶行知创新教育理论和最新创新教育理论;收集叶圣陶作文教学理论和相关最新作文教学信息;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形成合力,提升作文教学效果。
2、理论指导法:用创新教育理论和作文教学理论及新课程理念指导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作文创新教学范式,并围绕初步摸索的范式反复验证,主要通过课题组教师的日常教学、教研活动和公开教学,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
3、总结推广法: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对阶段性成果及时作出处理,写出相关随笔和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省级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
1、准备阶段
2013年9月——2013年10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制定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
①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诊断界定阶段。带领省级骨干教师组通过自主学习先进理论知识、读书笔记、集体学习、交流等形式寻找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2014年1月——2014年5月,设计策略阶段。根据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创新,针对问题设计出一套新方法,通过听、评课,上公开课、研讨课、开设专题讲座,向教师推广新方法。③2014年6月——2014年7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学生优秀习作,自制学生优秀作文一本,撰写结题报告。④2014年8月——2014年9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一份。
2、《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相关论文一篇。
3、《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相关教学案例一篇。
4、自制学生优秀习作集一本。
八、课题组成员: 组长: 组 员:
第三篇:中学历史故事化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故事化教学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对故事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区,具体表现为:
1.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故事化教学,而认为故事化教学就是单一的讲故事课,一堂课就是教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的过程,故事讲完了,课也就上完了;或者认为故事化教学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学,认为历史是科学,是高雅的理论学问,故事仅是故事,是普通的闲话谈资。甚至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因担心降低了自己的教学档次,而在教学中刻意回避历史故事的运用。
2.没有真正认识到历史开展故事化教学的必要性,没有认识到故事化教学对于历史教学是不可或缺的。认为中学历史教学更应侧重于理论修养,不能过于通俗和简单。故事化教学不适合中学教学。
3.没有真正认清历史教学的现实,而过分追求故事呈现的方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看不到教师讲故事恰恰是故事化教学中最直接、最普遍、最朴实的故事呈现方式,甚至把开发故事呈现的方式作为故事化教学的唯一任务,仅仅研究如何让学生课前演讲,如何让学生表演历史剧,或者如何给学生播放电影资料等等,而忽视了对教师讲故事本身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
历史故事是构成历史信息的重要内容,也是传递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历史和故事具有朴素的联系。故事教学属于历史情景教学法,要求尽可能真实而全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现象)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历史,克服历史学习的障碍,符合中学生需求层次和学习心理特征。这个年龄段 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通过讲故事能有效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能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使历史课走出“听”、“划”、“背”的误区,体会到自己是历史知识的体验者、质疑者、感悟者。同时故事教学又有一定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如现代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故事教学正是这种理论的表现形式。
故事教学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手段。《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关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故事化教学
故事化教学,就是以故事为主要的教学素材,以故事搜集、故事呈现、故事评价等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组织、设计、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既是教学内容的故事化,又是教学形式的故事化,它既适合于不同的学科,也适合于不同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人文艺术学科的故事化教学显得更为普遍,而小学、中学阶段的故事化教学则显得更为有效。
2、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必要性
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就是以历史故事为主要的教学素材,以史料史籍的搜集整理、历史经过的回顾再现,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历史规律的总结借鉴等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历史学科,尤其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3、历史故事
①关于历史故事的时间范畴
故事根据发生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指现在发生的故事,比如新闻故事,一种是指未来发生的故事,比如科幻故事,还有一种是指过去发生的故事,比如成语故事。一般来讲,历史故事肯定是指过去发生的故事,只是历史故事的“过去”和新闻故事的“现在”究竟如何区分。其实,要做出这样的区分,十分困难。人们常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就说明在新闻故事和历史故事之间是可以转换的。有的学者把历史和新闻之间的区间认定为“一代人”,但“一代人”的时间跨度依然十分模糊,难以把握。所以,本课题的历史故事,是广义上的历史故事,它既包括发生时间久远的故事,即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故事,也包括发生时间较近的故事,即新闻故事。
②关于历史故事的真假
历史不可能被完全还原,我们只能无限度的接近历史的真实,所以本课题所探讨的历史故事的真,都是指相对意义上的真。只要是在历史典籍、文物古迹、口述资料等历史载体中查有所据的,而不是教师上课信口开河,添油加醋的,都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而对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文学作品,虽然它们会带有很明显的加工创作的成分,但却可以理解为是对历史的真的某种反映,因此也可以作为故事化教学的素材。比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反映了商朝的图腾崇拜;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秦朝的暴政;阿Q反映了中国近代贫苦农民的无知和悲哀;而范进中举,则反映了明清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危害等等。
(四)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本课题将对故事化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解释,破除长期以来,教育界对故事化教学的偏见和误区。
2、本课题将对历史故事进行全面的界定和分类,纠正人们对历史故事的狭隘理解。
3、本课题将把故事化教学从重要性的层面提升到必要性的层面进行研究,将研究历史与历史故事的天然内在联系,通过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和特点等方面,论证中学历史学科一定要开展故事化教学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本课题将积极搜集苏州地区的历史故事,为故事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丰富、有效的地方史故事素材。
5、本课题将从如何设置悬念、如何提升语言魅力、如何深入历史等方面,对教师讲故事,这一最直接、最普遍、最朴实的故事呈现方式进行研究,以提高课题的实用价值。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针对历史学科的本质和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要求和现状,阐明历史和历史故事的内在联系,强调故事化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研究开展故事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为初中历史的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研究内容
1、什么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
2、中学历史学科开展故事化教学的必然性。
3、中学历史学科开展故事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a如何搜集故事素材?
b如何选择、运用历史故事?
c教师讲故事技巧和方法。
d走出校园的故事化教学
(3)研究重点
a、解释什么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破除对中学历史学科故事化教学的偏见和误区。
b、从学科性质、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等方面,论证初中历史学科开展故事化教学的必然性。c、搜集和整理苏州地区的历史故事素材,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d、重点研究教师讲故事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技巧,为广大教师开展故事化教学提供更为实际、有效的参考。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以学校历史教研组组建课题组,从文献研究、实践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修正,由课题组成员及时把成功经验推广到自己所在学校,推动本校历史教学的发展。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填写申报评审书。
第二阶段:完成论文《论中学历史学科开展故事化教学的必要性》。
第三阶段:完成论文《论中学历史学科开展故事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阅读相关论著,获取有价值信息。分析其中对本课题的启发和立论根据,并对所有信息加以整理、分析。
2、实践研究法:将实践和研究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探索科学合理运用历史故事的方法和策略。并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分析,改进,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提高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七)反思和启示
1、历史故事教学法应服务于历史教学目标,故事的应用要有选择性。
在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法时不能忽视了根本的教学任务,历史课失去了“个性”,不成为历史课了。历史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能是随性的、漫无目的的,更不是单纯的着眼于课堂活跃或“热闹”,为情景而情景,而是必须有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我们选择故事的主要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以故事为思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引领学生实现思维的深刻化,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神入”特殊的历史人物、特定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在选择故事时除了要考虑其趣味性和真实性,更要注重其针对性。
2、把握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法的时机。在什么时候开始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法,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运用历史教学法,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来了解的。我总结了关于时机把握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已经预想到这一部分,运用历史故事教学法之前可以提前进行必要的和充分的铺垫,讲完之后也可以组织讨论和进一步引申,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二种则是没有预先设计的情况下,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临时穿插,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能够比较娴熟的应用历史故事教学法的技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教有方法,但无定法。在探索中,教师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挖掘,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才能更科学、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四篇:创新实践总结报告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摘要】信用卡消费方式在我国的出现时间并不长,在国内大学生中流通只有四年左右,但却为大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现状如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调查背景
(一)信用卡的概念
信用卡是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基于个人资信状况而签发的、用于在指定的场所消费和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提取现金等业务的一种信用凭证。按其功能可分为借记卡、准贷记卡和贷记卡,在本处指的信用卡即为贷记卡。
(二)信用卡的发展与前景
信用卡于1915年诞生在于美国。在引进我国以后,信用卡呈高速增长之势,以标准贷记卡为例,2004年增长83%,2005与2006年都达到了100%。到2008年3月底,全国银行卡发卡158650.22万张,同比增长29.1%。其中,信用卡发卡量10472.96万张,占银行卡发卡量的6.6%,同比增长92.9%。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末,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18亿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为1.42亿张,同比增长57.7%。
从目前来看,中国信用卡市场整体还处于发育阶段。据VISA国际组织的调研报告称:保守估计,中国目前信用卡的潜在目标人群在3000万至6000万。同时,据麦肯锡预测,中国的零售信贷市场将呈指数增长,而仅仅信用卡,2013年利润将达到130亿~140亿元,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第二大零售信贷产品。因此,中国的信用卡发行者都将有机会分享到潜力巨大的利润,国内信用卡市场正在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三)大学生信用卡的产生及流通现状
大学生信用卡的产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大学生信用卡的供给方来看,银行为了拓宽业务渠道、扩大市场份额与提升竞争力,必然要不断开拓未开发的市场,而大学生市场正是银行开发市场的目标之一。从大学生信用卡的需求方面来说,大学生有着比较高的消费欲望与一定的消费实力,市场潜力巨大,且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大学生信用卡应运而生。第一张大学生信用卡于2004年09月20日由金诚信用和广发银行联正式发行。凡是正规全日制高校在校生都可以个人身份申领。之后,中信银行也在大部分高校进行了学生信用卡试点;随后,农行和兴业银行的校园卡也分别走进了四川和上海的部分高校。
2005年10月,招商银行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国内各大城市,同时推出了国内首张面向全国发行的双币学生信用卡“Young卡”。至此以后,大学生信用卡就开始在各大高校中大范围地宣传开来。
信用卡在大学生中虽然流通时间还不是很长,但却已经开始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产生了影响,与传统消费理念相比,信用卡拥有的新型消费理念正在逐渐被一些大学生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逐渐开始使用信用卡的各项功能进行消费。
二、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状况调查
(一)调查概况
1、调查形式:问卷调查,相关数据搜集
2、调查方法:随机抽样
3、调查内容: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状况
4、分析与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
(二)大学生基本信息
1、性别
在调查中,男生中持卡的比率为54%,女生中持卡的比率为56%。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对大学生持有信用卡无明显影响。
2、年级
大一学生中持卡的比率为52%,大二学生中持卡的比率为60%,大
三、大四学生中持卡的比率为57%。由此数据基本可以看大二的持卡率是最高的,这和银行对大二学生有针对性的售卡方式有关。其中大
三、大四中可能有毕业等因素的影响持卡比率比大二的低。这些数据基本反映出大学生的持卡比率相较信用卡银行的促销还是有些低。
3、大学生经济来源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仍然来源于父母,这类大学生的人数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75%。而主要靠贷款、奖学金和打工获取经济来源的学生数量之和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26%。根据数据可知,目前大学生消费资金主要还是由父母提供,而完全自食其力的大学生还是相当有限的。
4、大学生生活水平
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在300-500之间的同学占了多数(47%),500-800的也为数不少(35%),而约有7%的同学每月只有不到300元的可支配收入,有约2%的同学在1000以上。以上简单统计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月收入水平整体较低,而其中绝对角度的贫富差距不大。
5、社群规范性影响
受到社群规范性影响的持卡大学生比例要高于不受社群规范性影响的持卡大学生比例。用信用卡进行刷卡消费作为一种时尚在大学生中流行,与大学生的趋同心理和从众心理相关联。趋同心理是青年思维还没有完全独立和成熟的一种表现,不同个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通过群体互动,相互认同于相同的文化范式之下,形成大致相同的心态和行为倾向。这是刷卡消费得以流行和发展的基础。
(三)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基本信息
1、大学生信用卡知识
高校大学生对信用卡的各项条款中最清楚仍然是年费及如何免年费;排在第二位的是转账、异地存取等于续费;排在第三位的是挂失、销卡等业务。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信用卡的了解没有绝对突出的方面,不过,前两项的总比率超过一半,说明大学生对信息用的最基本的服务还是有一定的掌握,尤其是有接近两成的学生利用信用卡免费用转帐和异地存取。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大学生对信用卡的功能的了解不全面。大学生信用卡知识来源主要来源于发卡银行主动进行普及教育,占总量的38%,排第二位的是向周围的亲友询问相关知识的占总量的27%,排第三位的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自学的占总量的2 7%,而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学习信用卡知识占到了总量的12%。
大学生信用卡了解信用卡知识的渠道,主要来源于主发卡银行主动进行普及教育,这种方法能够给大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但缺点是信息感知较为散乱,不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财观念和知识。其结果是,大学生对信用卡的各功能了解程度低,阻碍了对信用卡的使用。
2、大学生信用卡功能使用
根据调查数据,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功能用于“刷卡消费商品”的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33%,“在本、异地存取款”占有30%,如“网上支付”“分期付款、理财”等特色服务总和也只占了37%。很显然,大学生使用信用卡还是多用来消费商品和本异地取款业务。但是,大学生喜欢创新,希望有与众不同的体验,也尝试了不同的功能和服务。因此,信用卡发行机构还是须深入挖掘提供更多的复合大学生消费特征的服务。
3、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途径
在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途径中,经身边老师同学介绍而办理的占29%,在银行促销中办理的占28%,而直接到银行内办理的仅占20%,其它途径占23%。由此可见银行外办理占80%,银行直接参与推动的信用卡申请占48%;结合校园的特殊性,利用同学间销售比银行促销跟有效,商业银行应对校园内学生代理人的推销方式有足够的重视;还有,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途径多样且无占绝对优势的途径,银行应多管齐下,开拓创新多种途径。
4、大学生信用卡办理原因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真正为满足需求办理只占38%,办理过程的不理智成分较大,至少占36%;同时,面对办卡推销时的直接利益时大学生的办卡成功率更高,即“领取礼物”占到12%而大于“学习理财”10%和“刷卡折扣”4%。同学间推销成效明显,占到25%。
总体看,大学生办理信用卡大部分人都是不理智的。很多大学生是从众心理加之银行的促销而产生的办卡行为。
(四)大学生信用卡消费使用状况分析
1、大学生信用卡拥有数量分析(1)大学生信用卡拥有数量
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58%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只拥有一张信用卡,而42%的学生拥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平均拥有信用卡的数量为1.60张。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持有信用卡数量大多数集中于1张、2-3张区域,大学生拥有信用卡的数量是比较少的。
(2)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数量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数量受其生活水平影响比较明显,不过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数量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各种持卡量的人数比例比较高的主要是集中在消费区间300元-800元之间。这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信用卡认识的不深入、从众心理,并受银行促销活动影响较大。
而高消费区间的大学生持卡量达到5张的百分比最高,这也说明生活消费较高的同学的信用卡的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数量总体上受性别因素影响比较明显,在1张、2-3张区域,男女生持卡数量比例差距不大但在4-5张区域男生持卡数量比例小于女生,在5张以上区域男生则明显大于女生;男生持卡数量总体上高于女生持卡数量,同时由于男、女生持卡比率分别为55%、54%,基本一样,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男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数量对信用卡持有数量的影响比女生大,男生持卡数量比女生较多。
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数量总体上受年级因素影响比较明显,大二的学生是信用卡持有数量的主体,大一次之,大三及大四所占比例最小。这也说明大学二年级学生是最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他们刚刚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包括银行的信用卡促销活动,因此,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成为持卡数量多的主力军。
(3)小结:
①高校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开发仍不够。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数量较低,无论是从潜在顾客数量上,还是现有顾客发展潜力上,仍存在大量的市场空间,应该加强市场推广和促销策略,扩大市场。
②大学生信用卡持有数量受生活水平、性别年级因素影响比较明显。生活水平在300-800元区域即中等生活水平的大学生构成了大学生中持有信用卡的主体人群;男生持有数量高于女生;大二的学生是信用卡持有数量的主体。
2、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频率分析(1)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频率:
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21.43%的学生自从办理了信用卡后还没有使用过,办卡不用卡比率为21.43%,21.43%的学生平均每年使用信用卡的频率是1—5次,每年使用信用卡频率在6次以上的人数占总体比重仅为57.14%。
这说明在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信用卡的总体使用频率还是比较低的。(2)高校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频率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频率受其生活水平影响比较大,生活水平中等的大学生的信用卡使用频率较高,生活水平较低和较高的大多数大学生的信用卡使用频率较低;但生活水平为300-1000元的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平均有22.84%的学生没有使用办理的信用卡。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频率受性别因素影响比较大,女生信用卡使用频率高于男生,男生“死卡”比例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信用卡使用效率比男生高。
大学生信用卡使用频率受年级因素影响比较大,大三、四学生使用频率最高,大二次之,大一最差。这说明年级越高,信用卡使用频率越高,信用卡的功效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3)小结:
①发卡机构发行的大学生信用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状况并不是十分理想,“死卡”(办卡不用卡)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相对提高了信用卡发行成本,所以发卡机构要做好充分的客户(现有和潜在)分析,优化客户维系策略。
②大学生信用卡使用频率受生活水平、性别、年级因素影响比较大。生活水平中等的大学生的信用卡使用频率较高,生活水平较低和较高的大多数大学生的信用卡使用频率较低;女生信用卡使用频率高于男生;年级越高,信用卡使用频率越高,信用卡的功效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3、学生信用卡月平均消费金额分析
(1)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65%的学生平均刷卡消费金额/月为0-100元,16%的学生平均刷卡消费金额/月为101-200元,而每月刷卡消费金额在200元以上的大学生比重为19%。
(2)小结:
在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刷卡消费金额比较低,大学生刷卡消费市场总体交易额比较小,刷卡消费观念大学生没有成为主流观念之一,刷卡消费在大学生中普及度不是很高,没有形成一种习惯性生活方式,只是作为一种时尚新潮追求和体验,但也有35%的大学生平均刷卡消费金额/月在100元以上,正在慢慢融入刷卡消费生活方式,最终刷卡消费会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4、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结构分析
(1)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使用信用卡主要消费在日常消费、服装方面,占总体消费结构的53%,同时其它、网上支付如教育(高水平考试)支付、网购等也占较大比例,为总体消费结构的35%。
(2)小结: 大学生刷卡使用信用卡消费除了主要消费在日常消费、服装等方面,在网购、教育培训等网上支付方面也有较高的份额。各银行应该针对自身状况(目标和资源),做好市场细分,制定市场定位,根据大学生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与消费场所如商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品牌专卖店、教育机构、网上交易平台等合作,推出真正适合大学生的信用卡,以降低成本和资源浪费。
5、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超前分析(1)超前消费分析:
超前消费指消费水平超过实际收入水平的一种现象,也用来指提前消费。当前,有许多同学使用信用卡刷卡透支超前消费,对于大学生使用信用卡超前消费这一现象,高校学生的不同态度所占比例也各不相同,大学生对使用信用卡超前消费既不表示非常赞同,也不是强烈反对,持一般态度者居多,占到了总体的68%。大学生刷信用卡超前消费有利有弊,只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把握消费的额度。
(2)过度消费状况分析 ①过度消费:
目前,有51%的学生持有信用卡,其中有利用信用卡合理消费的,但也有同学使用信用卡过度消费,不利于大学生科学消费、合理理财。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6%的学生生活费主要来自于父母提供,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301——500之间的居多,占到了总数的47%,再次就是月生活费在501——800之间的学生也占到了35%,9%的学生在801——1000之内,只有3%的同学在1000以上,也有6%的学生月生活费仅仅在300以下。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并且每月平均刷卡消费金额在300元以上的学生只有1.14%,这说明大学生过度消费的现象存在但并不严重。
在办理了信用卡的大学生中有11%的学生经常使用到透支功能,27%的学生偶尔使用到,即由38%的学生使用了透支功能,而在这些学生中,不能及时还清的占到12.5%,偶尔不能还清的也占到了10。28%。
这说明,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还款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存在信用问题,有部分学生不顾自己的承受能力而刷卡消费,不能及时还清导致过度消费,影响个人信用度。
②过度消费原因分析
自制能力差,理财能力差,盲目跟风是导致大学生过度消费的三大主要原因。它们也正好反映出了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自身弱点。
三、大学生信用卡消费调查结论
(一)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市场分析
1、大学生信用卡市场是一个十分具有前景、潜力的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8年我国全国高校普通本专科招生10836万人,1999年起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招,以后每年以50万左右的幅度快速增长。截止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形成了一个极具开发潜力的信用卡潜在消费群体。调查显示,已经有51%的青岛高校大学生持有信用卡,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58%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只拥有一张信用卡,42%的学生拥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平均拥有信用卡的数量为1.60张,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吸引力。
尽管多数大学生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但多数的消费行为却是大学生自己做主。以青岛市大学生每月平均消费600元(调查显示,已办卡大学生每月可支配收入在700元左右,未办卡大学生则在500元左右)计算,一年的支出将达到7200元,单就2007年一年测算,大学生消费市场整体规模就达到1944亿元,这个诱人的市场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都不能忽视的。
2、大学生市场具有很大的信用卡潜在需求
信用卡需求主要可分为消费支付、预借现金、循环信用和心理需求四种。虽然大学生对信用卡循环信用功能的需求较弱,但对信用卡的消费支付功能和预付现金功能均有客观需求。《2008年中国大学生民生调查报告》显示,每月购物、娱乐以及交际等费用花费最大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9.71%,尤其新入学的大学生很多需要购买个人电脑等较为昂贵的用品。据《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有10.55%的大学生需要经常借贷,信用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预付现金需求。
调查显示,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平均刷卡消费金额/月在100元以上,在消费结构上,在外出聚会就餐,购买电脑、手机、MP3等时尚用品以及服装这类新型消费用途上,已办卡大学生明显高于未办卡的大学生,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在新型消费有潜大的消费心理需求和市场需求。同时,61%的被调查者认为商业银行向有必要在校大学生发行信用卡,高校大学生对信用卡接受度比较高,也就是说大学生对信用卡有很大的潜在心理持卡需求,为发卡机构向大学生发行信用卡提供便利的条件。此外,调查显示,在未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有24%的大学生有办理信用卡的意愿和倾向,存在很大的潜在市场容量。
此外,从主观层面分析,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厌倦一成不变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求新是他们的一个普遍心理,而同成熟的社会人相比,大学生还保留较强的模仿、攀比、炫耀的心理倾向。因此信用卡这种新型消费方式可在一定层面上满足大学生心理主观需求。
3、大学生是银行的潜在优质客户
各大商业银行发行大学生信用卡,主要是看好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学生未来的良好前景。这些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前景好、创业成功率高、预期收人相对较好。一部分大学生可能会成为未来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高消费阶层。而这一阶层人士正是商业银行所青睐的对象。据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开拓大学生市场可以说是一件双方得利的事。银行通过大学生刷卡带来了丰厚的手续费收入,而以后消费者用卡所需支付的年服务费和透支利息,也会成为银行卡业务收入的两大重要来源。
其次,大学生的高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信用卡业务是无抵押担保方式的高风险银行业务,发卡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一个重要经营指标就是降低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持卡人恶意拖欠信用卡透支款增加了信用卡的业务风险,同时也容易引起信用危机。
调查显示,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有64%的学生透支后能够每次按时全部还清,19%的学生基本能全部还清。所以,在大学生中发行信用卡不必太担心用户透支后的还款问题,大多数大学生的还款信用是比较好的,为发卡机构向大学生发行信用卡提供了较好的信用保证。
据建设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学生信用卡的恶意透支率只有万分之几,大学生群体的高素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信用卡业务风险,也可以简化信用卡的审批手续,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
4、信用卡业务的高盈利预期 据有关方面预测,国内发一张信用卡能够使银行获取高达18.25%的年利率(具体换算下来,每一天的利率就有万分之五。也就是如果你透支了10000元,那么每一天都要付给银行5元钱的利息),这相比于5%到6%的普通贷款利率是相当诱人的。而且发卡银行还可以从客户刷一次卡的过程中得到1.6%的提成(国际上有通用的8∶1∶1法则,就是说,商户在提供刷卡的时候必须扣除2%的手续费,其中的80%交给发卡行,10%交给收单银行,还有10%是给中介机构)。
调查显示,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中有35%的大学生平均刷卡消费金额/月在100元以上,而且这一数额还在继续快速增长。截止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调查显示,已经有51%的青岛高校大学生持有信用卡,也就是说全国约有1000多万的大学生持有信用卡,35%的已办理信用卡大学生数量为400万左右,他们平均刷卡消费总金额/月为4亿元,一年为48亿元,光这一保守计算的信用卡消费金额就保证了商业银行的高额信用卡收入。
当前,在经过了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国内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开始步入盈利阶段。广发银行、招商银行等都已尝到了获利的甜头。招商银行从2006年开始盈利,当年第一季度即实现盈利6000万元。这些利好的消息无疑给了正准备大张旗鼓扩充信用卡业务的银行十足的信心。
目前我国大学校园内的“E世代”们正处于品牌偏好和消费习惯的形成期,大学经历会深刻地影响其品牌意识和品牌忠诚度。大学生信用卡为大学生们提供了第一次的金融服务体验,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数年金融服务商的选择。因此商业银行对未来优质客户的争夺将会越发激烈。
(二)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问题分析及建议
1、大学生信用卡使用中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但是,信用卡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信用卡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信用卡了解程度低
主要体现在对信用卡的办理、使用功能和费用等知识了解不全面,同时了解渠道较少,甚至部分大学生了解积极性偏低。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部分人对信用卡的了解仅停留在年费和异地存取款等这些基本功能上,而对于透支免息期、还款利息率和各种理财工具这些信用卡特色功能,大学生的了解程度偏低。
在大学生对信用卡的了解途径中,27%的被调查者是向周围亲友来了解相关知识的,而且1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主动了解信用卡相关知识。这说明商业银行缺乏对信用卡市场的培育,在宣传渠道建设不力,没有有效利用自身信用卡一线工作人员的优势,未使其在引导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同时,树立银行形象。大学生信用卡销售渠道,主要以商业银行由专门的销售人员在校内所设的营销点为主,通过这一方式可以进行购买地展示、样品赠送等促销,能够给大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但缺点是信息感知较为散乱,不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财观念和知识。其结果是,大学生对信用卡的各功能了解程度低,阻碍了对信用卡的使用。
(2)面向大学生的信用卡功能服务设计不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特点
信用卡功能在客观上存在浪费。大多数大学生使用的信用卡功能主要集中在刷卡消费、异地存取款和网上支付。但各发卡银行在发行信用卡时还附带一些增值服务,形成了客观上的浪费。
许多银行虽然推出了专门面向大学生的信用卡,但信用卡功能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特色时尚服务较少,而且比起信用卡使用优惠,大学生更关注其使用成本。
(3)过度消费
各大银行在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为赢得消费者,许多银行提高了信用卡透支额度,如招行面向大学生提供的透支额度高达3000元,且信用卡申请手续越来越简便,审核门槛不断降低。许多大学生面对透支的诱惑,出现了过度消费的情况,即透支过度,难以还款,一不小心成了“卡奴”。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大学生正处于消费观和理财观念的逐渐成型时期,自制力较弱,面对诱惑容易出现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行为;二,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信用卡消费的系统认识和成熟的态度;三,银行为扩大市场份额,盲目提高信用额度同时缺乏有效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以及对大学生正确理财观念的引导。
2、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建议(1)对大学生的建议
①对信用卡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现代经济社会中,刷卡消费、在线支付等信用卡消费方式越来越普遍。所以,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用卡知识基础,具备起码的概念基础和辨别能力。②有选择地理性地办卡。面对营销人员的鼓动和游说,我们要保持理性,选择与自己消费结构、生活水平、消费方式相适应的银行办卡。一般要选择到网点多、还款方便、信用度高,办理和使用成本低的银行办卡。
③养成良好的消费和理财习惯。发挥信用卡的种种便利,从学生时代起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随着我国个人诚信系统的日益完善,信用状况会越来越影响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借贷结果。充分利用信用卡给大学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信用卡的合理透支是能尽量享受最长的免息期和不同的优惠商户和优惠活动;按时还款,不但能减免利息,还能形成良好信用记录。信用卡主要是用于消费,要尽量少取现。
⑵对银行的建议
①银行在进入高校市场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对大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偏好进行市场细分,找准市场定位,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避免同质化营销。
②加强对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培育加大信用卡知识普及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广告宣传和与大学生距离等优势,此外,根据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同辈群体之间的示范效应,在开展信用卡营业推广过程中应注意利用不同的媒体加大对校园里具有示范性作用群体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以增进大学生对信用卡的“认知”和“认同”
③银行既要重视“量”又要重视“质”,“量”是市场份额的表现,“质”是银行主要利润的源泉。从而减少“死卡”,减少资源的浪费,控制成本。
⑶对政府和学校的建议
①政府。政府当前还是须加强对发卡银行的监管,并且应该控制大学生信用卡的发行数量,加强对办卡大学生生活、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考察。政府主要应该监管银行发行信用卡的风险问题。
②学校。大学生,尤其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是信用卡办理的主体,也是信用卡使用存在死卡、过度消费等方面不合理的主体。这对学校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消费尤其是信用卡办理和使用的监管和指导,并加强对学生理财观念的培养与指导。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状况的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目前所处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您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最多两个)
A、父母提供B、贷款C、奖学金或助学金D、打工或勤工助学E、其它 4.您平均每月生活费大约是
A、300以下 B、301~500 C、501~800 D、801~1000 E、1000以上 5.您是否持有信用卡? A、是 B、否
6.您没有办理信用卡的原因是?(可多选)
A、对信用卡不熟悉 B、不需要C、办理手续麻烦D、手续费偏高E、担心使
用信用卡花钱太多F、担心用卡支付不安全G、其它
7.您目前持有的信用卡数量是?
A、1张 B、2~3张 C、4~5张 D、5张以上 8.您目前使用的信用卡属于哪些银行?(可多选)
A、中国银行B、工商银行C、建设银行D、招商银行E、华夏银行F、其它 9.您是通过哪种途径办理的信用卡? A、身边老师同学的介绍B、银行的促销活动C、到银行办理D、其它 10.您办理信用卡的原因?(可多选)
A、真正需要信用卡来满足自己购物的需要B、为了领取发卡银行的促销礼物C、为了帮助是信用卡代理的朋友完成定额D、想学习理财E、跟风随众F、刷卡有折扣 11.您平均一月使用信用卡的次数? A、0~2 B、3~5 C、5~7 D、7次以上
12.您每月平均刷卡消费(不包括现取)金额月多少元?
A、0~100 B、101~200 C、201~300 D、301~400 E、401~500 F、500以上 13.您一般用信用卡进行哪些消费?(可多选)
A、购买手机、MP3、电脑等B、服装C、外出聚会D、日常消费E、网上支付F、购买股票基金G、其它
14.您每月生活费主要用在(可多选)
A、日常饮食及日常消费品B、MP3、电脑、服装、化妆品等时尚品消费 C、话费,网费等通信费用D、外出聚会就餐E、学习用品F、其他 15.您平均每年使用信用卡的次数 A、0次B、1-5次C、6以上
第二部分:
1.您觉得银行向在校大学生提供信用卡服务有必要吗? A有B没有
2.您选择申办某家银行的信用卡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可多选)A透支额度高低B银行形象C安全性D网上支付 E存取款便利性F国内外通用便利性G卡面外观H其它
3.您一般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得信用卡的相关知识?
A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自学B发卡银行主动进行普及教育
C向周围的亲友询问相关知识D没有必要专门学习信用卡知识 4.您对所办的信用卡的各项条款清楚的是(可多选)
A年费及如何免年费B转账、异地存取等于续费C透支金额免息期 D过期还款利息率E挂失、销卡等业务F各种理财工具 5.您使用过信用卡的哪些功能?(可多选)
A在本、异地存取款B刷卡消费(如透支)C转账结算D网上支付 E延期交款F分期付款、理财G用户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H其它___ 6.您对超前消费的态度
A不赞同B一般C非常赞同
7.您认为造成过度消费的原因是
A自制力不强B盲目跟风C理财能力差
8.您认为大学生使用信用卡有什么弊端?(可多选)
A签名刷卡消费的安全性不高 B养成铺张的生活习惯
C刷卡的支付形式易产生过度消费 D透支诱惑,背负巨额卡债 E形成盲目消费相互攀比之风
第五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误区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教学改革的轰轰烈烈、教学观念的巨大飞跃、教学模式的潜心挖掘、教学手段的不断开发,都是令所有关注历史教育的人士所欣慰的。笔者在此谈谈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出现的三大误区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误区之一:与历史教学论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历史教学界对历史课程论的重视不足,导致研究成果极其匮乏,从而任根本上限制了历史教育研究的视野。
自历史教育学理论框架建立之初,历史课程论与历史教学论就成为历史教育学中的核心研究对象。探讨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课程论研究的是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目前关于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多,发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数量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总体上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情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笔者决非想否定目前关于在历史教学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价值,而是认为,仅仅靠这些“外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的历史教育危机,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较强的推动,笔者一直持怀疑的心态。其实历史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我们许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对此往往表现出了过于的乐观。
“从本世纪(20世纪)末到下世纪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这是目前几乎每个国家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思索的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为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确定了方向和基本目标”(参见马卫东师编著《国外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述评》,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是很深刻的。简要他说,这正是历史课程论所要研究和探讨的根本问题。其次,初高中的历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编排等,也都是历史课程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与我们在历史教学论上的研究成果相比,这方面的成果真是少得可怜。所以笔者认为,要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必须站在历史课程论的高度,来进行新世纪下的历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研究,自然要比纯粹就“历史教学”研究“历史教学”的效果更能取得实效。换言之,我们的历史教师,不但要研究历史教学改革、更要了解和研究历史课程,而对于后者,显然不少老师所具有的意识还很薄弱。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我们教师的课程理论素质,无疑也因该成为教师进修的重要内容。
误区之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刻意追求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方法的创新的现象,从而忽视对历史教学目标的研究,进而有损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实现。
笔者曾仔细统计过目前历史教学刊物上介绍的历史教学模式种类不下数十种。根据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一书中将教学模式的要素分解,其中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七顶。依此来探讨历史教学模式,就会发现其中有相当多所谓的“教学模式”,或者没有理论基础,或者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教学模式混同,或者缺乏评价的最终关键环节,等等。可谓是问题多多。可是为什么还请那么多的人热心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教
学模式呢?笔者拙见,这是时历史教学模式误解的产物。
我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当然很重要,但是我更认为,无论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都掩盖不了不少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思维训练的单一的现状。从根本上来说,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它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可是教学实践中,潜意识地把教学方法(模式)置于比教学目标还要重要的地位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时下流行的历史公开课,就更让我们担忧了。
笔者认为,目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惟教育技术主义”的倾向。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在的教具确实是越来越现代化了,从起初的图片、小黑板,到后来的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激光光盘等,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显示了教育发展的广阔道路和美好前景。不过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教师竟然把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和竞赛课)搞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展示会,各种“轻重武器”一齐上场,自己也弄得手忙脚乱,好像用得越多效果越好,不用现代技术就不是一堂好课似的。这样历史教学的目的反而被忽视了。另外,人文学科教学较之于理科学科教学,更重视师生之间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和“眉目传情”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回应、反思、质疑等,都有助于丰富并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由此出发,让人担忧的在于,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即意味着一步步在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师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空间愈来愈被挤压。
笔者并不是反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在此结合自己所接触的一些所见所闻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第一,必须把握好教具必须服务于教学并有助于教学效率提高的原则,教学目的是课堂上师生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手段应处于辅助的地位。第二,必须遵循恰当适度的原则,教学内容决定是否要用现代化的教具。其实有些课件设计只起到了替代传统录音机、电视机和投影仪、小黑板等常规教学手段的作用,课件和开发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目前,市场上的教学课件在数量上并不少,但是在质量和品种上确实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课件制作者与教育工作者二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第三,相当多的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误区之三:历史教学评价过分量化趋向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欠缺人文性,从而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陷入困境与我们对历史学科性质的模糊认识,甚至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历史学科其自身的人文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以历史为背景,以最终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核心。然而历史教育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成为所有关注历史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值得欣慰的是,由教育部于2001年7月制订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二)》(实验稿)都明确提出中小学历史教育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认识和进步啊!言历史教育的任务,无论是提知识传授为主、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都与我们的教育目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客观的历史知识如果只是纯粹被学生所授受,而不能为学生所内化和认同,那只能是一堆死的知识。正如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陈思和先生所说的,知识的传授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
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全部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因此我的主张是,无论是传授知识、能力培养,还是思想教育,都必须考虑到历史学科这一人文性的特点。必须将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任务的实现中去。
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这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实际上我们的历史人文教育并没有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对历史中所蕴涵的巨大魅力毫无知觉。我们所进行的学习,正如某专家所批判的,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涉及记忆和思维,只是一种纯粹的认知学习。其实诸多的历史教学模式,基本上也是为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服务的,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发展方面,效果似乎极其微小。
正视历史教育现实,将本应该是充满神秘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历史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则是最大的问题。工业革命以来惟理性教学模式和惟科学教学模式纵横贯穿于历史教学领域。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意念和审美情趣的介入;使本来人性化的历史教学评价向标准化、机械化、统一化传向,从而导致历史课的人文精神的缺乏,使最具人文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教育变成了一种纯技术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机械训练。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B.S.Bloom)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模式,尤真是他的认知目标分类,成为主宰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的主要形式。由于“情感目标”缺乏客观的测量标准供操作,评价者在实践中往往对此视而不见或者忽略。可是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其局限性就很明显了。因为我们在制定评价目标时尽可能使用可量化的模式;如果非量化、不可测量,则反而以为有不客观、不准确之嫌,人文学科的评价也在朝量化方向发展,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其在于,人文学科课程中大量的人文方面的资源,那些具有丰富教育价值、对于人生具有终极意义的,然而又不能用可量化、可操作的定义去界定的知识,就有可能被排除在课程评价目标之外。这自然造成教学评价的不公正和不科学。这对人文学科教学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目前的历史教学评价也存在着类似的误区。
历史教育是一种以历史丰富的内容,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情感人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育。而我们今天的历史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承载了过多的基础教育对其要求的任务,去死记一些他们根不就不能理解的知识,在此不坚实的基础上还要强化他们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真正的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由于历史教育中存在的过多的形式主义过程,使得学生丧失对历史探究的兴趣,对真理的热爱和找寻,历史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离历史教育应该给人的思想解放的目标似相差太远。
选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