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规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笔者谈几点想法。
第一,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来源于法律授权,公共服务主要是政府依据社会公共需求,通过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城乡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管理的权利被赋予相应的义务,政府机关的权利来源
于法律,行政权利的行使必须要依据法律,法律行政机关的准绳也是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依据,因为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
一是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当遵循职权法定原则,政府行政权利由法律明确规定,行政权利来源于法律的明确授权,无法律即无行政,政府权利与公民的权利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每一个公民来看,法无明文禁止的就可以干,对于政府机关人员来说,法无明确授权的就禁止。行政权利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要让群众遵守法律,政府必须首先遵守法律,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
二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应当体现行政合法原则。根据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具体行政相对人或一般行政相对人,行政行为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根据行政行为的内容,可以分为:行政立法行为和行政许可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政审批行为、行政处罚行为。无论哪一种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也就是行政主体要适合,行政主体要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只有同时具备这几个要件,政府的行政行为才具有合法性,才能够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应。政府应当依法行使权利,防止滥用权利,比如政府设定和实施行政审批就依照法律权限范围和调节程序。
三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应当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有权必须尽责。行政机构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因违法行政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政府制定规章应当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权利的同时,应当规定它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政府及其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责的时候,违法和不当行使权利或者行政不作为,都要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四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应当实现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政府履行职能行为应当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实现最佳的服务效果。公共服务职能要体现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责特点,充分考虑公共服务的效能,使公共服务更好服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规章,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来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政府应当抓经济主要精力放在各类经济服务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上面。
第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当着重解决群众最紧迫的问题。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把权利交给政府机关行使,是要求政府机关是用它来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就是按照法律化的制度处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牢记手中的权利属于人民,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例如在公共服务方面,按照公平、公正、覆盖面广泛,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公共服务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推进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体系。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稳步提出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方面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有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或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对公共服务行为的监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应当是强化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公共生活设施这四个方面的服务。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性,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要实现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的转变。
第三,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当接受监督和制约。为保障各级政府行政机关,正确行使公共服务职能,应当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利运行机制,从决策、执行等环节强化对权利的监督,使权利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一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接受人民和社会的监督,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什么形象?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应当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利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
二是要完善重大事项的决定程序,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国有资产重组并购等等。这些重大事项等应经过领导班子具体讨论作出决定,按照遵照程序来办,并且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议制度。
三是改善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机制,把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四是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检查、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司法机关、行政、监察、审计部门应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反腐败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形式,既相互协作又各自行使职权,更好的形成查办和突破大案要案的整体合力。
五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透明度,健全重大事项的公告制度,推行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发挥民主监督、健全信访举报制度,推进信访公务制度,发展电子公务制度。在公共信息网上,发布政府职能办事指南,实现网上办公,提高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和对公务员行政行为的实时监督。总之,要努力建设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使政府的一切工作方针、政策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只有依法履行才能最大限度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而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具有依法规范,才能保证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手中的权利不会被滥用,以及避免最大限度的减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公共职能只有从决策、执行环节加强监督,才能真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利运行机制,包括把人们赋予的权利真正用来为人民谋权利。谢谢大家!
第二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政府公共服务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内在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在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四个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社会利益不断分化和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中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并把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冲突限制在可以有效控制的范围内,从而在社会的进步中起着导向作用。因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是其价值追求。1982年,万德莱和古德塞尔等教授在《黑堡宣言》中指出:“公共行政不是简单的工具,也不是价值中间的手段,它应追求崇高的目标和道德承诺,应考虑长远的全面利益,应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和追求公平、效率和民主为职责。”而和谐社会是一个良性运行与发展的社会,是民众能够得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的社会,是民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得以表达和实现的社会。它与政府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的各级政府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人民的公仆,是天然的“服务者”,因而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和积极的推动者。从根本上说,和谐社会本身即是我国政府内在的价值追求。
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不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障碍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从根本上说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说到底就是人的各种合理需求能够得到极大满足的社会,这就要求政府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以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社会矛盾更加复杂,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大社会风险程度。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并会由此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断或倒退。由此可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意识差。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公务人员服务意识差,,如自视为高人一等的管理者,“父母官”对民众的公共需求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行政行为仅从本部门或个人的利益出发进行价值判断,对于己无利可图的事情不不闻不问,无所作为;固守落后的行政观念,重管理控制,轻服务等,导致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层出不穷。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官民对立和冲突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会使我们丧失群众基础,失掉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成为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实现和谐社会了。
2、公共服务效率低。在管制行政模式下,政府将其职能触角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政府部门对权力的分割而支配,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同时,政府机构规模不断扩大,层级和程序繁多,机构之间扯皮推委现象屡见不鲜以及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和竞争机制的缺乏,导致公共服务的质量不高,效率极其低下,难以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这些现象的存在势必会恶化政府形象,造成政府诚信危机,这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实现。
3、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充当了经济建设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却忽视了公共服务的提供,国家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的公共服务的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矛盾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不足,客观上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和谐社会的难度不断加大。
4、公共服务分配失衡。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我国的公共服务的分配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1)地区失衡,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城乡失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对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体现在家庭转移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上,即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比重比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低。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出现了因教育返贫和因生病返贫的问题。(3)贫富失衡,广大低收入者及生活无法得到保障的弱势群体得到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与高收入者与强势群体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彻底解决,必然使社会各阶层、地区、利益群体间的差距的拉大,冲突和矛盾更加激化,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那么,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是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还是社会管理,其本质都是公共服务,因而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最根本的职能,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最优的服务。随着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而适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应从观念创新入手。世界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指出:“当今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观念支配行为,行为体现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观念的后果。任何管理上的突破,都是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首先,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政府及其官员应认识到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人
民的“公仆”和“服务员”,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观念。必须认识到,满足公共需求,提供公众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是衡量一个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指标。一个国家公共服务效率、水平如何,关键在政府。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着眼,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从宏观上着眼于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把未来理想社会描述为“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邓小平也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加强经济建设是我国在现阶段一项重要任务,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其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这必然要求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对市场监管的能力,以及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能力,解决政府职能“缺位”的问题。加大政府宏观调控、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在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好各个社会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征地补偿安置、城市房屋拆迁、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都是直接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作为最广大群众的利益的代表和人民的公仆和服务员,着力解决和满足这类群众反应极为迫切的需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干群关系,改善政府形象,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必然要求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通过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一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项目的范围,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二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不同群体的覆盖范围,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公共需求。三是要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区域的覆盖范围。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失衡问题。
5、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关键要落实到制度建设上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关键,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确保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持续性,使之不因人为因素的改变而改变,防止其“失常”和“失信”。(1)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和完善政府回应机制。政府要搞好公共服务,前提是认真了解公众意愿及其真实需求,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共利益表达机制。同时,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及时的回复。
(2)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3)建立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通过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来确保其水平和质量。同时,通过行政问责机制,追究政府行政机关和官员在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失职的责任。(4)建立公共服务的应急机制和保障机制。政府要提供完善的公共
服务,应能有效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共服务。同时,还不应遗漏低收入者和各种弱势群体所需的公共需求,应给予充分保障。
6、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要推进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公共服务。应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推进公共服务项目的技术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提供手段,优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当前,积极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拓展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空间,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
第三篇: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推进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行政法律法规体系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公共服务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现有行政体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必须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相适应的政府治理模式,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必然要求。
公共服务型政府主要职责在于服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政府必须动员社会一切力量监督自己,将政府的公共服务活动在阳光下进行。这要求一方面必须加强行政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将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规范透明、灵活高效、廉洁自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不断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和限制行政权力,使权力在法律的笼子里运行使用;使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能有法可依。强化约束机制,把依法行政落实到实处。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将政府的公共服务置于全社会和老百姓的监督之下,避免官员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行为。在进行重大公共决策和重大事项时,提高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证制度。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使行政服务便利化,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数量,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优化行政程序,缩短行政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使行政机关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以及制度化。建设电子政务也是政务便捷化的有效途径。
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将全能管理型的“无限政府”向服务型的“有限政府“转变。政府应该公共服务范围有所收缩,保留基本的公共服务职能,将一些具有竞争性、盈利性的公共服务业大量的交给市场和社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针对性的基础公共服务中去。打破垄断,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支持鼓励国企、集体企业、私企以及私人参与公共事业经营,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化,实现公共资源最优配置以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监管和宏观调节。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为参与公共事业的私营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支持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政策,加强政策上的宏观调控,减少微观干预。同时要对市场加强监管,使公共事业宽进严管;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保证公共事业投资者和用户各方的利益,保证公共事业健康发展。
通过健全和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规范透明、廉洁自律、灵活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市场和社会化,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优化公共服务质量。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型政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四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保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保(2007.8.28)
政府职能就是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公共领域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作为的有限政府,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譬如: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就业的指导和扶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适度的范围;逐步把公共医疗服务对象扩大到所有的城乡居民,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加强对文化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的财政支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供给,加强环境保护等等。而社会保险是民生之福、安国之策,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和谐的“安全网”、实现公平的“调节器”,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我省社保经办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加强扩面征缴确保待遇发放为目标,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近年来,我省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便民意识,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克服了社会保险业务量剧增、复杂程度较高、管理难度加大等困难,以贯彻粤府〔2006〕96号文为契机,以开展利民便民服务为主题,以确保基金安全高效为宗旨,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加强业务建设,实现了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止2007年上半年,我省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收入继续保持“双增长”的良好势头,稳居全国排头兵地位。截止今年上半年,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98万人(其中:在职1849万人,离退休249万人)、医疗保险1886万人(含农民工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1241万人、工伤保险1972万人,生育保险474万人,前四个险种的参保人数均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1254万人,占全国的一半。全省共征收社会保险费378亿元,同比增长19.1%;当期社会保险基金结存201亿元,同比增长22.2%;历年滚存结余1709亿元,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强。截止今年6月,全省249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保持按时足额发放,连续10年无拖欠。在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经办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精心打造法制、文明、诚信、和谐的社保形象。我省率先在全国实行“五险合一”的经办管理模式,将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个险种综合统一管理,避免各个险种单一运行、重复建设、业务交叉重叠,容易顾此失彼的情况。各地不断完善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社保统筹层次,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至目前止,全省社会保险系统227个机构,其中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机构183个;总编制5893人,五个险种累计参保人数7670.4万人,人均管理业务量为1.28万人次,人员配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不断完善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系。部分地区配合市级统筹的实施,实现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垂直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统筹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健全内设机构,优化机构职能,相继按“综合”“参保”“待遇”三条线、及“前台服务”“基金管理”“信息技术”三个层次设置内设机构,建立起“纵向指导、监督,横向协调、制约”的业务运作机制。改变过去按单位性质设置业务部门的块状管理方式,实行按关系管理、待遇核定、基金核算等业务种类设置业务部门的条状管理方式,形成了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了日常业务的有序运转和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以切实提高经办能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社保队伍。社会保障事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以急风暴雨式解决社会保障紧急问题的应急性工作方式,已逐步转变为更加深入细致的制度完善、机制建设和能力提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社保机构,我们注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把切实提高经办管理水平作为工作的根本大计,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重点增强如下四方面意识:一是责任意识。强化干部职工“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戒“三浮”,破“三老”,发扬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精神,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接好每一个电话,接待好每一个参保人,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办理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加强社保经办能力建设。二是执政意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社会保险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社会保险业务的承担者,更是广大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的落实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执政意识,学好政策、吃透政策,在具体操作中严格把握政策分寸,按政策办事,维护执政的尊严。三是拼搏意识。社保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同时社保工作复杂难度高、工作量特别大。它要求每一位经办工作者必须发扬拼搏精神,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用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各项工作。如信息清理、做实个人账户工作等,都是时间性和政策性较强、工作量和历史跨度较大的工作,没有拼搏精神、没有顽强的意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四是创新意识。要求每位社保工作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用辨证和发展的观点全面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正确判断发展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对于社保关系转移难问题,只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症结,从完善制度入手,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改革现收现付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大力创建文明窗口,为参保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社保机构承办的每一项业务,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疏漏,责任重大。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要求每位社保工作者必须努力做到“三优服务”:
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把服务工作作为社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倡导以诚信为本,为群众提供“真情服务”;以创新为本,为群众提供“快捷服务”;以勤政为本,为群众提供“高效服务”如去年以来,省社保局利用月结和节假日休息时间,组织业务骨干主动上门服务,共为928个单位12480人核定了视同缴费年限和临界工资,企业和职工拍手称好。严格禁用服务禁语,要求工作人员挂牌上岗,主动接受参保人监督。我局坚持定期评比“季度服务之星”,深入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发挥了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了社保部门的良好形象。
要求业务经办窗口公开向社会承诺,凡参保单位和群众到我局经办“窗口”办理相关业务,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一次告知、二次办结”,不管何种原因,凡第二次不能办结的,第三次一律上门服务。明确了 “首问责任制”,规定首问责任人对被询问事项负有落实到底的责任,避免互相推诿的现象。“一次告知、二次办结、三次上门服务制”和“首问责任制”等服务承诺的出台实施,是我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创新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五)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配合国家“金保工程”的实施,我们在顺利实现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全省联网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与工商、税务等其他相关部门信息数据实时传输和资源共享,目前信息化技术应用已基本覆盖到全部业务经办和管理环节。为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系统功能,达到方便查询、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我们又在互联网公共服务系统中引入CA第三方身份认证,有效地保证了网上业务办理的真实有效性。与此同时,将参保增减员、待遇申报,个人信息资料修改和等重大业务转移到社保网站上办理,有效地减轻了前台业务压力,降低了人力成本。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6月,光省直一块,参保单位累计通过网上办理参保增减员92764人次、待遇申报2204人次,个人信息资料修改5054人次,申报缴费工资40万人次,分别约占相应业务总量的18%、6%、24%和23%。下一步,我们拟充分利用金融行业的成熟做法和社会资源,通过银行终端设备和业务前台打印和查询,为参保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树立社会保险与时俱进和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良好形象。
(六)完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努力实施规范化管理。在去年 “旭日工程”活动中,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各地社保经办机构意见、反复研讨修改的基础上,制定了《广东省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机制、管理、监督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形成内控管理有标准、部门设置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督、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的内部操作管理体系,使各项业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七)建立行风监督员制度,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为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积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我们要求各地从参保单位优秀经办人当中聘请行风监督员,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请他们对社保机构在执行社会保险政策以及工作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收集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反馈意见,不断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社保经办机构作风建设。省社保局从2003年开始建立这项制度,已坚持多年。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保机构,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离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一是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地区扩面征缴工作进展与全年计划差距还较大。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保险的扩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二是基金支付压力日趋增大。由于调待幅度较大,加上退休人员增加较快,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将面临新的压力。三是经办队伍能力建设和工作条件还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人员编制紧张,工作经费不足,办公环境较差,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影响了工作效率。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五个险种累计参保人数近7670.4万人次,平均每个工作人员管理量12884人次,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养老制度改革新增大量工作,特别是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启动和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经办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四是基金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虽然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但不少地区管理手段仍然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社会保险基金准金融管理的要求和为参保人员服务一生、账户记录管理一生的要求。全省大部分地区,2000年以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个人账户未准确、记录未及时以及社保、地税、财政三部门征收数据账账不符等问题,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克服并加以解决。
三、继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实现由“社保大省”向 “社保强省”的重大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着力完善民生保障、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省今后推进发展与和谐的重要目标。随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启动,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下一步,我们将以继续实施“十一五规划”和落实社会保险的各项改革措施为重点,积极、稳妥、全面地推进社会保险工作。
(一)在继续确保待遇发放、强化扩面征缴的基础上,让更广泛的人群获得社会保障。要在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按时完成今年待遇调整任务的基础上,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保工作为重点,全面完成扩面计划。力争到2007年底,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00万人、1600万人、1250万人、1910万人、495万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人数达到1000万人、1150万人,让更广泛的人群获得社会保障。
(二)认真清理并做实个人账户,实现规范化的基金管理。清理核实个人账户信息是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今年全省要全面开展个人账户信息清理工作,确保个人账户信息完整准确,同时要组织开展视同缴费账户的建账信息清理。要严格按要求规范个人账户记录的管理,确保账实相符。组织力量对参保人员的视同缴费年限进行核定,2007年底前至少完成核定任务的40%。要在全面执行《广东省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的基础上,推行规范化的经办流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钱,形成按章办事、按程序操作,规范办理各项业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不断提高基金运行水平、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要树立“数字社保”理念,在初步建成养老保险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保险运行监测体系、基金预警指标体系、评价反馈体系、待遇核发月报体系,形成包括规划预测、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在内的多层次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基金的收入、存储、支付和增值情况,加快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升级换代,积极推动全省集中式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以及容灾系统的建设,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四)实施 “五个统一”,在强化队伍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在努力统一机构名称、统一形象标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行业用语、统一服务规范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专业化的行业形象,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经办操作办法、监控标准体系,并在全省逐步统一服务大厅建设标准和形象标识。同时按照劳动保障部要求继续推进惠州、东莞、河源三个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试点的建设,创建社会保险“三化”建设示范工程单位。继续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基金安全、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教育,加强对地市级以上经办机构负责人培训,组织精算等专业人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高效型”的社会保险工作队伍。
总之,政府职能是国家治理和管理社会的主要形式,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是国家实现社会控制、确立规范化社会秩序,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多数人享有更加公平的基本保障,我们的社会面貌才会发生新的变化,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程度才会有更大的提升。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继续当好“排头兵”,切实推进社会保险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三化”建设,实现社会保险事业新发展,努力实现广东由全国“社保大省”向全国“社保强省”的重大跨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第五篇: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创新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电子政务与服务 型政府二者的内涵及二者在交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讨论,指出二者都体现了相同的服务行政的核心价值理念,而电子政务是推动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力量之一。进而提出应该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电子政务所具有的新方法、手段、观念的作用;发挥电子政务对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起到的促进作用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作用。
关键字:电子政务创新 服务 政府引言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政府将政府办公、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实现政务工作电子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电子政务既包括各级行政机关系统的政务工作信息化,也包括执政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协等机构的政务工作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政府、企业、个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电子政务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而我国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起步较晚,但目前的发展形势很好。因此,加快和完善我国电子政府建设迫在眉睫,电子政务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现实价值。建设电子信息政府,可以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改善服务的质量。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全方位服务,把政府承担的各类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的方法等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公布。在政府提供的网络窗口,可以使广大单位与公民个人简便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办理各种业务。建设电子信息政府,可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行政机关的信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的有效共享,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创新服务的主要内容
2.1电子政务引领政府服务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服务。它是一个有机体系,包括政府提供或生产服务的物理环境、服务的中心内容、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消费者”对于服务的反馈和评价等要素。政府服务体系是各要素共同运作的过程,每个要素都与服务的质量息息相关。政府服务的可靠度、回应度、信用度、移情度和有形资产等决定了政府服务质量的优劣。电子政务为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特质设备与技术支持,并引领政府服务创新。
首先,电子政务为政府服务创新搭建全新的平台。功能完善的政府体系,运行协调的电子政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电子政务要对政府各类职能和管理行为进行界定、分类、重新设计流程,使其软件化,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协调和不断完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实施,给现代政府构筑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新平台。但这个平台的意义绝不止于工具的层面,它整和了政府职能转变、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的多重价值。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政府的服务具有高度的集成化,政府服务的运行原理、实现机制和具体
手段都与传统的政府运作有着显著的差别。
其次,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在于变管理为服务的过程。政府创新就是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观念,把原有的管理工作更多地转化成公共服务,并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开拓。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永恒主题,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常常要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实施,不是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就结束了,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可以说,从公共行政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政府的改革创新和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创新就结合在一起了。现代行政要求规范、科学、效率、成本降低和公正透明的政务流程,这些目标要通过创新和电子化得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电子政务也需要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最后,电子政务为政府服务的内容、类别、服务机构与人员提供了选择权。政府服务有无选择是管制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区别。服务型政府模式下,服务的成立条件则是被服务者的要求与自愿。因此,杜绝强制是服务型政府的服务所实现的根本变革。这是服务的性质问题,而不是服务的内容问题,更不是服务量的多少问题。
2.2 加强与群众的良性互动
电子政务使政府与公众的联系更为紧密和直接。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在全社会的共享程度, 普通公民借助互联网可以彻底摆脱信息的闭塞。在传统的政府垂直决策模式, 决策信息从上往下流动。决策最高层很难了解最底层的基本情况, 而政府管理的中间层则缺少横向沟通。诸如政出多门等弊端由此而生。互联网降低了中间管理层次的中转作用,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高层的决策直接发表意见, 政府高层可以直接获得这些反馈;政府部门之间经由网络加强了联系, 其决策意向也可以上网让公众进行讨论和选择。电子政务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政府部门将有效率的个体整合在一起,在群体合作、信息处理、时间管理和决策制定方面更加迅捷,其所独具的交互式、开放性、直接性,提供了有效畅通的利益表达方式。
2.3 促进了政府决策方式的创新
首先,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决策的分散化。信息社会的决策数量激增,非常规化、非程序化决策增多,使分散决策成为必要。同时,对问题的快速反应和快速处理,也依靠即时决策、就近决策,这就要求决策权必须分散在各个问题发生地。另外,政府权威的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之上,而知识和信息的分散性决定了权威的分散性,进而决定了决策权的分散化。基于信息的组织和传统的官僚机构同样以规则为依托,基于信息的组织可能更加高度合理化。其次,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电子政务建立后,将会有一个专门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政府可以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还能够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网上直接畅通的交流为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和政府与“外脑”的及时沟通提供了最佳手段和最优途径。便于政府集思广益,听取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管理决策,防止个人专断,从而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2.4 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主要是面向管理和控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则主要是围绕公共服务展开的,电子政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这一重大转变,因为电于政务的基本特征就在于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丰富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促使其服务绩效趋于最大化。与传统的政府服务相比较,电子政务着眼于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社会需求的合理化和现实化,它为民众获取各类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了更
广阔的准入。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电子政务不仅能够以方便、快捷、多样化、个性化等方式满足民众已有的服务需求,还能够通过对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整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服务需求,所以构建电子政务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和政府服务能力的增强,进而使政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回应力和创造力更多、更好地满足民众对其公共服务品质不断增长的需求。电子政务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3.1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
电子政务带来了公共服务的局部改进,但创新不足和创新无效的问题依然严重。也就说,当前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创新中所起的作用大多只是技术的改进,或者甚至产生一些没有价值的创新。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盲目跟风,贪大求全,疯狂上项目,计划用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设备,实现最全面的功能。结果或是受限于内部人员对电子政务的态度和必需的技能,或是受限于公众的文化水平和传统习惯,造成电子政务建设本身进退维谷,处于尴尬境地,就更谈不上公共服务的提升与创新了。
3.2电子政务尚未全面推动政府转型
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相对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财政能力长了十倍,但是给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并没有增加。所以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是缺乏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然而,重视市场、崇尚民主的电子政务并未使政府由过去单一的经济建设向公共治理转型,未能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体制。现实生活中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和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政府转型的严重滞后。从整体上看,一方面政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另一方面,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强化。政府没有通过基本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全体老百姓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3 电子政务的整合性有待完善
具备整合功能的政府门户网站不仅应包括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连接,还应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制度性设计.将各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出版品或数据库予以分类整合起来,并在统一的基本架构下各自发展,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使社会公众在电子政务的使用上更为简便.而不需要重新去了解各网站的内容架构,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但目前许多政府部门内部的计算机业务信息都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互联性差,信息孤岛现象也十分严重。
3.4 电子政务的可使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子政务的可使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于该项服务能否以互联网直接在线完成:二是该项服务是否由专人负责,并能作出快速响应。如果政府能通过电子化手段把传统的政府服务直接在网上在线完成.对广大公众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不能在网上直接完成的事.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做出快速回应。并能告知目前处理的阶段与回复的期限,公众也能给予理解和支持。但目前在线提供的电子政务很少.公众的咨询也很难得到及时的回复,在一些地方。电子化服务成为对社会公众没有实际意义的摆设。结束语
电子政务是一项新生事物,要让其快速、健康发展。只有持续的推崇创新,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作为创新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政府的改革、有利于公众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的电子政务项目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坚持。推崇创新,鼓励应用,就是要求政府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肓目的贪大求洋,而应紧紧围绕公众的需求开发相应的服务系统,向社会提供合适的电子政务项目。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信息化与科学发展,EIJI.中国信息界,2005;(2).
[2]王润理.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徐晓林.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N].光明日报,2003-10-16
[4]陈祥荣.我国电子政务应强化信息服务[J].中国信息导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