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网站应注重公共服务
政府网站应注重公共服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更新时间:2004-8-1
1专访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组长冯晓哲
记者:四川电子政务何以在本次调查中评价如此之低?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冯晓哲:四川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在27个省区排行中名列17,电子政务实现度35.2%,21个参评城市中有4个政网空缺城市,属起步型电子政务。网站规划水准低、内容充实度低、互动程度低、在线事务处理能力低、政网空缺率高、政网发展失衡度高,是影响四川总体排名位次的主要成因。四川多数城市政网还仅仅是信息发布平台和形象宣传平台,而不是新型政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同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目标存在一定偏离度。
记者: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冯晓哲:一是观念问题,政府决策层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电子政务实现政务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政府形态从管制到管理、从管理到服务的变迁和政府职能转变缺乏认识,政网建设流于形式;二是规划问题,缺少专家系统对城市政网内在结构和服务功能的理性规划,规划随意、盲目;三是导向问题,政网向技术而不是向政务倾斜;四是基础问题,部分地区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政网建设滞后;五是运营问题,缺乏对信息资源和在线公共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
记者:该如何来消除这些问题让四川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水平跃上一个台阶呢?
冯晓哲:必须以服务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必须从政务决策而不是技术决策入手;必须理性规划、循序推进。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也是政府门户网站的价值坐标。
第二篇: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政府公共服务创新
摘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创新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电子政务与服务 型政府二者的内涵及二者在交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讨论,指出二者都体现了相同的服务行政的核心价值理念,而电子政务是推动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力量之一。进而提出应该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电子政务所具有的新方法、手段、观念的作用;发挥电子政务对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起到的促进作用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作用。
关键字:电子政务创新 服务 政府引言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政府将政府办公、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实现政务工作电子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电子政务既包括各级行政机关系统的政务工作信息化,也包括执政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政协等机构的政务工作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政府、企业、个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电子政务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而我国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起步较晚,但目前的发展形势很好。因此,加快和完善我国电子政府建设迫在眉睫,电子政务的研究也越来越具有现实价值。建设电子信息政府,可以提高政府提供服务的效率,改善服务的质量。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全方位服务,把政府承担的各类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的方法等向社会及时、准确地公布。在政府提供的网络窗口,可以使广大单位与公民个人简便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办理各种业务。建设电子信息政府,可以实现一定区域内的行政机关的信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的有效共享,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创新服务的主要内容
2.1电子政务引领政府服务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素是政府服务。它是一个有机体系,包括政府提供或生产服务的物理环境、服务的中心内容、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消费者”对于服务的反馈和评价等要素。政府服务体系是各要素共同运作的过程,每个要素都与服务的质量息息相关。政府服务的可靠度、回应度、信用度、移情度和有形资产等决定了政府服务质量的优劣。电子政务为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特质设备与技术支持,并引领政府服务创新。
首先,电子政务为政府服务创新搭建全新的平台。功能完善的政府体系,运行协调的电子政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电子政务要对政府各类职能和管理行为进行界定、分类、重新设计流程,使其软件化,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协调和不断完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的实施,给现代政府构筑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新平台。但这个平台的意义绝不止于工具的层面,它整和了政府职能转变、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方法创新的多重价值。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政府的服务具有高度的集成化,政府服务的运行原理、实现机制和具体
手段都与传统的政府运作有着显著的差别。
其次,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在于变管理为服务的过程。政府创新就是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观念,把原有的管理工作更多地转化成公共服务,并在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开拓。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永恒主题,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常常要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电子政务的实施,不是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就结束了,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可以说,从公共行政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政府的改革创新和电子政务业务流程的创新就结合在一起了。现代行政要求规范、科学、效率、成本降低和公正透明的政务流程,这些目标要通过创新和电子化得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和电子政务也需要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最后,电子政务为政府服务的内容、类别、服务机构与人员提供了选择权。政府服务有无选择是管制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区别。服务型政府模式下,服务的成立条件则是被服务者的要求与自愿。因此,杜绝强制是服务型政府的服务所实现的根本变革。这是服务的性质问题,而不是服务的内容问题,更不是服务量的多少问题。
2.2 加强与群众的良性互动
电子政务使政府与公众的联系更为紧密和直接。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在全社会的共享程度, 普通公民借助互联网可以彻底摆脱信息的闭塞。在传统的政府垂直决策模式, 决策信息从上往下流动。决策最高层很难了解最底层的基本情况, 而政府管理的中间层则缺少横向沟通。诸如政出多门等弊端由此而生。互联网降低了中间管理层次的中转作用,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高层的决策直接发表意见, 政府高层可以直接获得这些反馈;政府部门之间经由网络加强了联系, 其决策意向也可以上网让公众进行讨论和选择。电子政务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政府部门将有效率的个体整合在一起,在群体合作、信息处理、时间管理和决策制定方面更加迅捷,其所独具的交互式、开放性、直接性,提供了有效畅通的利益表达方式。
2.3 促进了政府决策方式的创新
首先,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决策的分散化。信息社会的决策数量激增,非常规化、非程序化决策增多,使分散决策成为必要。同时,对问题的快速反应和快速处理,也依靠即时决策、就近决策,这就要求决策权必须分散在各个问题发生地。另外,政府权威的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之上,而知识和信息的分散性决定了权威的分散性,进而决定了决策权的分散化。基于信息的组织和传统的官僚机构同样以规则为依托,基于信息的组织可能更加高度合理化。其次,电子政务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电子政务建立后,将会有一个专门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政府可以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还能够大大提高行政决策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网上直接畅通的交流为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和政府与“外脑”的及时沟通提供了最佳手段和最优途径。便于政府集思广益,听取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管理决策,防止个人专断,从而改善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2.4 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从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主要是面向管理和控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运作则主要是围绕公共服务展开的,电子政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这一重大转变,因为电于政务的基本特征就在于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丰富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政府的服务能力,促使其服务绩效趋于最大化。与传统的政府服务相比较,电子政务着眼于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社会需求的合理化和现实化,它为民众获取各类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了更
广阔的准入。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电子政务不仅能够以方便、快捷、多样化、个性化等方式满足民众已有的服务需求,还能够通过对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整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服务需求,所以构建电子政务意味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和政府服务能力的增强,进而使政府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回应力和创造力更多、更好地满足民众对其公共服务品质不断增长的需求。电子政务的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3.1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
电子政务带来了公共服务的局部改进,但创新不足和创新无效的问题依然严重。也就说,当前电子政务在公共服务创新中所起的作用大多只是技术的改进,或者甚至产生一些没有价值的创新。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盲目跟风,贪大求全,疯狂上项目,计划用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设备,实现最全面的功能。结果或是受限于内部人员对电子政务的态度和必需的技能,或是受限于公众的文化水平和传统习惯,造成电子政务建设本身进退维谷,处于尴尬境地,就更谈不上公共服务的提升与创新了。
3.2电子政务尚未全面推动政府转型
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取决于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合理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相对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财政能力长了十倍,但是给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并没有增加。所以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是缺乏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然而,重视市场、崇尚民主的电子政务并未使政府由过去单一的经济建设向公共治理转型,未能建立合理的公共服务体制。现实生活中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和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政府转型的严重滞后。从整体上看,一方面政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另一方面,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强化。政府没有通过基本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使全体老百姓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3 电子政务的整合性有待完善
具备整合功能的政府门户网站不仅应包括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连接,还应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制度性设计.将各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出版品或数据库予以分类整合起来,并在统一的基本架构下各自发展,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使社会公众在电子政务的使用上更为简便.而不需要重新去了解各网站的内容架构,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但目前许多政府部门内部的计算机业务信息都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互联性差,信息孤岛现象也十分严重。
3.4 电子政务的可使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电子政务的可使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于该项服务能否以互联网直接在线完成:二是该项服务是否由专人负责,并能作出快速响应。如果政府能通过电子化手段把传统的政府服务直接在网上在线完成.对广大公众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不能在网上直接完成的事.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做出快速回应。并能告知目前处理的阶段与回复的期限,公众也能给予理解和支持。但目前在线提供的电子政务很少.公众的咨询也很难得到及时的回复,在一些地方。电子化服务成为对社会公众没有实际意义的摆设。结束语
电子政务是一项新生事物,要让其快速、健康发展。只有持续的推崇创新,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作为创新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政府的改革、有利于公众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的电子政务项目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坚持。推崇创新,鼓励应用,就是要求政府部门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忌肓目的贪大求洋,而应紧紧围绕公众的需求开发相应的服务系统,向社会提供合适的电子政务项目。
参考文献:
[1]朱高峰.信息化与科学发展,EIJI.中国信息界,2005;(2).
[2]王润理.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徐晓林.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N].光明日报,2003-10-16
[4]陈祥荣.我国电子政务应强化信息服务[J].中国信息导报,2003,(3)
第三篇:政府公共服务党课讲稿
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界定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政府公共服务,简单来讲,即政府满足公共需求的行为,是为公共利益提供的一般性或普遍性服务,其突出特点就是体现在“公共”二字上。
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经阶段。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
二、我区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望及满足现状
让公共服务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更是百姓的热切期盼。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关注度是改善民生的晴雨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区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望及现状,我从服务种类的角度,在城区X社区内做了一次小范围的公共服务关注度调查,调查项目为八大类基本公共服务,调查对象为50名社区居民代表。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的关注度最高,约占调查人数的七成。因为调查范围小,获得的数据具有局限性,但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区群众在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程度与满意程度。
一是社会保险。今年3月初,松陵镇直港村村民陈阿姨交了2万多元,把自己的农(土)保转成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从4月份起,她每月就领到近700元的养老金了,以后还可以享受养老金的正常上调。农民也可以领退休金,这是陈阿姨的心愿,也是我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的真实写照。
二是医疗卫生。家住**小区的周阿姨,每月定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血压、测血糖,不出小区门便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免去了市区医院排队挂号的麻烦。目前,我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率已达100%,居民能在15分钟内步行到达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在扩大站点覆盖率的同时,对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受益人群不断增加。此外,吴江各镇(区)职工医疗报销窗口于今年年初实现全覆盖,普通门诊费用和低于1万元的住院费用都可以直接在各镇(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办理。
三是住房保障。如果一个人奋斗一生买不起一套房子,或终生就为一套房子奔波,那么就很难谈得上幸福生活。小杨,是汽车租赁公司的一名职工,一家三口与父母同住在73平米的房子里,家庭人均收入1980元,符合我区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2012年,小杨通过审核公示,申请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实现了买房的梦想。
三、我区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上的实践亮点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从服务举措、服务理念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改革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百姓自家房檐下微小却又确定的生活一部分。1.人性化网络互动,打造公共服务新窗口。政府网站作为政府运用信息化手段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平台,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在《吴江读本》上有这样一段故事:
“远离就好!昨天的雨和风太大了,还是要为气象鼓掌!”——网友“xjiji2”
“嗯,新闻发言人很积极,赞一个!”——网友“zangma100” 这是“吴江气象”在东太湖论坛上发布的帖子“‘海葵’实时动态信息”中网友的热烈回复。台风“海葵”袭击吴江的三天内,吴江气象局持续发布了“‘海葵’实时动态信息”等帖子13篇,为吴江网民提供台风最新动态和预防建议。论坛上网友反响热烈,点击率超过15000,有关回复近300条。为迎战5年来波及吴江的最大台风“海葵”,吴江市气象局除了利用媒体平台、气象局网站、预警显示屏、短信、传真等多种传统途径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外,还使用了手机全网发布、气象局微博、东太湖论坛等新手段加强信息的发布,为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2.多元化主体参与,吸纳公共服务新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既吻合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精神,又是在深入推进社会转型进程中,吸收各国社会管理先进理念的创新之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以志愿者为例说,“一个社会没有志愿者,那是不可想象的。
**年,**注册成立区志愿者总会,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事业逐步发展、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志愿者活动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态势,不仅促进了吴江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也成为吴江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有力支撑点和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巨大力量。在城中社区,就有这样一支由党员同志及热心居民组成的民情志愿者队伍。3.统一性求助平台,增添公共服务新色彩。“12345便民服务热线”在吴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四、关于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首先,强化服务意识,把微笑带回家。公共服务不是一个时髦的标签,也不是一个运动的口号,它是实实在在满足公众需求的活动。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它所体现的是政府执政理念和伦理文化的更新,既要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软件的建设。一支公正廉洁、乐于奉献、一心为民的服务队伍是软件建设的核心部分。
其次,优化供给模式,让优势显出来。近年来,公共服务的供给不断规范化、合理化,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公共服务的供给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最后,落实监督管理,使公平看得见。在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健全的法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力量,也承担着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责任。
第四篇:什么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什么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涵盖大多数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社会服务等主要公共服务领域。
2.非营利组织是公共服务购买的重要承接主体。
3.购买类型一般分为核心合作或长期合作以及短期项目支持两种。
4.在购买方式上,公开竞标是最典型的模式。
5.资金拨付流程有多种形式。
6.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立法规定健全。
7.公共服务购买有一系列较为严格的操作程序。
8.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管制度。
9.除签署合同购买服务外,公共财政资金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持还有三种形式:资助、竞争性或随意性拨款、减免税的间接资助。
10.国际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内生型和外力型两种模式。
11.服务购买也与向社区地方转移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的趋势相关。
12.目前各国公共服务购买中体现出的问题与公共服务的难测度性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特性有
第五篇:案例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案例分析: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广州市政府目前在20个街道办进行购买社会服务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福利与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社区矫正、劳动就业、医疗卫生、青少年教育、残障康复、婚姻家庭等领域。
第一家进社区的社工机构是广州阳光社会事务中心,设在越秀区建设街。它是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5个教师发起成立的,理事成员全都是老师,理事长朱静君是系主任、副教授。
2009年年初,建设街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区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大胆创新,以居民自治为切入点,向广州市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购买服务,建立了“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率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开展专业的社会服务。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成立后,在街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接收、发展了多名社工党员,并于2010年6月正式成立了“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党支部”,深入开展了“自律诚信比贡献,服务社会当先锋”行动。阳光社工站党组织和党员以低保低收入家庭、边缘困难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和独居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以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为服务目标,通过采取“四种方式”,推进“四个培育”,实现“三个转变”,并取得了可喜成效: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畅通了,社区的服务品质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了,自治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
2009年阳光社会事务中心刚成立时,越秀区政府尝试性付给它28万元,用于购买建设街的社区自治服务。随后两年,中心获得了市、区两级财政超过500万元购买项目,专业社工由5人发展到40多人。2009年在30多个社工机构评估中获得第一名。
广州市民政局一位处长说,在购买服务之前,政府社会服务的具体事务,基本上都是交给社区居委会做,如果不将这些社会服务“外包”出去,居委会实际上是做不好的。一是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计生等130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居委会工作人员根本无暇开展有效服务;二是社区的专职社工缺乏专业的处理问题的手段和能力,有“专职”,而无“专业”;三是居委会被群众认为是“衙门”,专职社工被认为是政府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无论好坏都经常受指责。而社工都是社会问题处理专家,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处理手法截然不同。
日前,湖南省邵东县综治办与邵东县保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夜间治安巡逻协议书》,将县城城区夜间治安防控承包给了保安公司。这在当地引起争议,并引发了关于把治安外包是否妥当的讨论。
如今,公共服务购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政府也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公共资源协调者的角色转变。而摆在这个协调者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可以购买,什么样的不能?”
从理论上说,公共服务市场主体比公共部门具有更强的成本意识、更严格的管理和更灵活的反应能力,也就更能够促进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成本。
但现实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共服务市场发育困难,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形成。
这个市场主体可以是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等。在一些公共服务购买比较成熟的国家,主要是非营利组织,因为其宗旨更适合从事公共服务的生产。而在我国却多是企业,并且为数不多。
例如人口超过1400万的广州,公共服务购买洽谈会仅有34家社工服务机构出席。而人口不过700万的香港,却有超过1万家民间组织,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功能。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倪星曾向记者表示,一些政府官员常向他抱怨,没有合适的、值得信赖的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政府的选择非常有限,竞争难以充分开展,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就难以保障。
阻力:与既有利益格局的冲突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精细化要求就越高,公共服务购买的需求就越强烈。从全国来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广东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可谓走在前列。但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目前全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金额占预算支出的比重仅为10.4%,规模还不大,覆盖面也不广。
造成这种现象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与其他一切改革一样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与既有利益格局的冲突。
公共服务购买时遭遇利益冲突是一种常态。因为我国大部分公共服务曾由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垄断提供,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既得利益者受损或者不安。
西乡街道向物业公司购买服务,委托它们代行城市管理之后,公众和原有的管理服务机构居委会接触的几率大大减少。“现在来居委会办事的人少了许多。”居委会工作人员率先感受到了这种“冷落”。这不仅仅是感情上的难以适应,在现有体制下,事权的减少更意味着可支配资源和权力的减少。
深圳的情况并非个别。在江西省乐安、兴国、宁都三县实施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也曾因为分流了三县原有政府扶贫部门掌握的扶贫资金而受到三县扶贫办的抵制。
自选角度,展开无领导小组讨论,形成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的见解和看法,在全班进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