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倾注了大量财力,实施浩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通过扩大内需,必将克服金融危机,拉动和繁荣经济社会大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国家审计面临一次严峻挑战,管好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是我们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
课题。
一、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缺陷。
目前,我国政府投资主要实行“代建制”和“自建自用(政府投资公司)”两种体制。一是“代建制”,现行政府投资的较好办法,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二是“自建自用(政府投资公司)”,实质是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即政府组建的“指挥部”、“领导组”或政府投资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主体,这种管理呈现出临时性和自营性的基本特征,带有明显的官办色彩,缺乏竞争机制、不符合国家“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分离和互相制约的原则。
(二)重形象轻效益。
政府或部门为追求政绩,把争取上级政府投资项目纳入党委和政府目标考核范围,政府投资项目变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形象轻效益,重项目轻管理”。往往伴随决策不民主、不科学,举债建设,增加政府负担,造成财政风险,项目效益差。
(三)管理程序不合规。
一是程序不合规。政府投资项目往往属于特事特办,形成“建、管、用”合一。二是“三边”(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突出。三是超概(预)算投资较为普遍。建设单位为争取项目立项,采取“钓鱼”手段,少报投资额,增加的概算投资,又没有报原审批部门予以批准。四是擅自改变计划。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审批调整,随意修改投资项目。
(四)招投标管理薄弱。
一是化整为零规避招标。将项目化分为若干个小项目,以逃避招标,从而采取邀请招标的形式,或直接发包。二是部分建设单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先进场施工后招标投标。三是施工单位资质虚假。施工单位出钱“借牌子投标”普遍,建设单位对投标施工企业资质审查把关不严。四是“围标”“串标”较为常见。同一施工企业分别代表几家施工企业投标,人为控制投标价。五是招投标组织不严密。标书泄密,监督不到位,出现“暗箱操作”。
(五)财务监管弱化。
一是没有严格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混合核算。二是挤占挪用工程款,损失浪费现象较突出。三是违反现金管理条例,直接以现金支付工程款。四是是用收款收据作支付凭据,或以建筑材料发票抵冲工程款导致对方漏缴税费等。五是监督机制乏力。财务监督不到位,致使挪用、贪污、损失浪费。
(六)现场施工管理和监理管理不力。
一是工程监理缺位。有的没有聘请工程监理中介机构,管理单位缺乏工程管理专业人员,导致无人监理。二是监理工作力度不够,监理工作不履职,对工程质量、计量、变更事项、进度和投资控制把关不严。签证不规范,签证不及时,甚至弄虚作假。三是建设单位对监理的监管不力。有的建设单位聘请了监理单位就撒手不管。
(七)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效能不强。
政府投资项目往往列为当地党委政府的重点项目,政府及其部门参与其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造成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等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监督,职能部门难以严格监督,违法、违规等问题也很难得到及时纠正和制止,难免会出现违纪违规或腐败现象。
(八)合同管理混乱。
一是缺乏合同管理理念。施工合同不被重视,习惯于行政管理取代合同管理,不善于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合同方式处理经济关系。二是合同不严密。合同条款表述不正确,责任不明确,权利义务不对等,调整的原则与范围、履行等重要内容含糊不清,埋下隐患。
(九)审计的力量不足。
一是审计力量不足。“人手少、经费缺、任务重”,缺乏工程造价专业审计人员。二是审计的设备和手段落后,缺乏工程造价的仪器和设备。三是对聘请工程造价中介也缺乏经验,监管有难度。四是审计范围受限。《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仅限于工程造价决算,对全过程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监督依据。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政府投资管理的法规。
首先,健全法律法规。清理和废除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不一致或的法规。加快“代建制”立法,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非营利性项目“代建制”。其次,将政府投资纳入审计全过程监督范围。促进审计监督制度设置
第二篇: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自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统一纳入招投标平台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应该说是步入正轨,越来越规范化了,所取得的成效也是较明显的:一是社会各界树立了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公开招投标的意识,建设单位也不同程度提高了依法进行招标的自觉性;二是建设项目采用公开招标的比例明显提高,在招投标过程中建设项目招投标能够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使得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的制约;三是实行招标的项目不同程度地节约了建设投资,保证了建设工程质量,提高了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无须讳言,目前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完善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规范招投标运作是当前需要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部门重视程度问题。根据招投标法规定,招标项目由业主负责,但是相当部分部门的领导对自身的职能和招投标中心性质认识不清,认为工程已通过招投标了,监督管理与己无关,如出现问题,都认为是招管办或招投标中心的问题。但实际上,招投标法贯穿于工程招投标始终,每一环节都需要监督,标前是有关部门的审批,标中是招管办监管,标后是业主和行政主管 1 部门直至司法部门的监督。
(二)招标单位借口规避招标问题。一是肢解工程规避招标。按照《XX县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单项合同估算价在30万元以上,或项目总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必须进入县招投标中心进行招投标。有些单位为了逃避招投标程序,把应进入招投标中心招标的工程进行分拆或肢解,从而达到规避进中心招投标的目的;二是主体工程招标附属工程规避招标。一个工程往往分为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配套设施)两部分,部分建设单位就钻这个空子,对主体工程进行招标,附属工程规避招标,而且这种做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三是借口时间紧、任务重,将工程定义为“献礼工程”、“形象工程”、“抢险工程”、“安保工程”等指令性项目,以行政会议、党内会议或联席会议的形式确定施工单位,以集体决策为幌子规避招标,将应公开招标的项目采用直接发包,或采用工程联系单的方式随便增加工程量,变相规避招标。四是有的工程招投标走过场,私底下设臵特殊门坎,限制潜在投标人参加投标。
(三)投标单位不正当竞争问题。一是串标。一些投标人组成临时联盟,联合行动,相互串通投标报价,在私下达成协议,帮助对方取胜,排挤其他投标人的公平竞争,这次你中标,下次我中标,各方都有机会,利益均占;二是借用资质挂靠参与投标。2 在现行的招投标活动中,投标人借他人资质参与招投标的情况很普遍,由于其手续的合法性,招投标中心对其也缺少相应的制约措施,而且为提高中标率投标人往往同时借多本资质,相当于多家投标单位相互串标,以非法的手段参与投标竞争,损害国家的利益;三是弄虚作假。如挂靠高资质企业,伪造企业发展状况、经营业绩、经历等,骗取中标。2006年我们联合县监察局、县交通局查处的新58省道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第一中标候选人XX路桥工程有限公司、第二中标候选人XX桥梁建设有限公司就存在着在投标过程中提供伪造虚假业绩证明材料,骗取中标候选人资格等行为;四是明招暗定请人陪标。这种招标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该办的手续都办了,该走的程序都走了,招标人打着招标的幌子,热热闹闹地举行招标仪式,其实多数投标人都是陪衬,只不过是陪着中标者演完这出戏,故而出现了底价中标,高价索赔等现象;五是中标后非法转包、分包。有的企业中标后即将工程分包、转包,从中收管理费或赚取差价,以至一级企业中标而实际施工可能连三级企业都没有。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难到位。从法制环境看,虽然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法规体系日益完善,但由于《招标投标法》出台较晚,缺乏长期实践考验和及时修订补充,3 使法规体系存在不配套、不细致、不完善和不严谨的问题,目前尚没有与《招标投标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等法规制度。从操作层面看,由于招投标法实施时间不长,实践经验不足,再加上对《招标投标法》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运作中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使不法行为有机可乘。我国现行招标投标管理体制,对招标投标活动过程的行政监管由行政管理部门各自负责,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容易引发矛盾和相互推卸责任,造成监管不力。同时,招投标工作业务量大、专业性强,负有监督责任的有关行政部门力量有限,只局限于某几个环节的监督,使部分环节成为监督的真空。
(二)法制观念淡薄,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领导对招投标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高度来认识招投标工作;二是部分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往往用行政手段来干预招投标工作;三是部分建设单位认为招标手续繁琐,要求复杂,办理各项手续需交纳费用,费时费力太麻烦。再者,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投标不受地区、行业限制,应给予所有潜在投标人以平等的竞争机会。但由于部分领导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建设单位在招标过程中,制定各种限制条件,提出苛刻要求,堵卡外来企业。在地方保护主义者看来,一个工程项目可能救活本地一个企业,肥 4 水怎能流入外人田?对于某些掌管项目审批权力的个人而言,招投标堵住了他们取得好处的一个重要来源,因而必然遭到一些人明里暗里的抵制和反对。
(三)效能监督机制缺乏,惩治力度不大。一是招投标管理、监督体制没有理顺。我国现行招标投标管理体制,对招标投标活动的行政监管由多个部门负责,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容易引发矛盾和相互推卸责任,造成监管不力。同时,招投标工作业务量大、专业性强,负有监督责任的有关行政部门力量有限,只局限于某几个环节的监督,使部分环节成为监督的真空;二是执法的薄弱,由于招投标活动中的不法行为是在私下进行的,少有知情人,即使有知情人,也由于心存顾虑而不愿、不敢举报,缺乏群众监督基础,这给打击规避招标的不法行为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招投标领域的违法违纪现象难以得到遏制。
三、解决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一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工具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有关招投标法规文件,使广大建设单位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对招标投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宣传于实际工作中,招投标中心要通过咨询、答疑等服务形式,将招标投标工作的有关规定深入地向招标 5 投标双方宣传,使他们理解其要义,掌握其精神,并能熟练运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使招投标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对招投标中心工作人员的法纪教育,注重利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其廉洁自律的意识和依法行政的意识。
(二)健全制度,规范运作。一方面建议要加快招投标法制建设,尽早出台与《招标投标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要从法律层面来堵塞招投标领域中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要健全规章制度,净化招投标市场。一是建立对业主行为的监督制度。对必须招标而未招标、将工程肢解发包等行为要严肃查处,视情节轻重,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或不准开发新项目;二建立诚信档案,完善廉政准入制度。对有假借资质、违规挂靠、违规转包以及在招投标活动中有其它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人员列入黑名单,使这些企业或人员在市场准入时受到限制,以加大违法违规的成本;三是建立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通过加强企业年检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注册等管理手段,对达不到规定要求以及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坚决依法予以降级或清出建筑市场。
同时,要规范招标投标中心的运作,修订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程序,杜绝串标行为。首先,要严格资格预审。不仅审查其履行合同的能力,还要审查投标单位的业绩、信 6 誉;特别要审查投标单位之间是否存在着关联关系。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例如:母公司、子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间)、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对于有关联关系的单位同时投标的,只允许其中一家投标,或者在评标得分上打折扣。其次,要规范评标过程,严格执行招标文件作出规定。工程计价类别为比较投标价格统一了口径;评标的原则和方法为判断是否有内定中标的行为提供了依据。第三,要完善评标方法。目前,投标报价是主要的竞争手段,容易造成过度低价竞标的恶性循环和随之而来的串通竞标。所以,应以合理底价中标为好,合理低价不仅考虑了投标报价,还发挥了评标委员会的作用。评标时应综合考虑技术标、商务标,尤其应以技术标为核心,不应片面追求低价。
(三)强化监管,通力合作。一是要加强对建设单位行为规范的监管,要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代表人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负总责,并建立项目法人责任追究制,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和工程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不但要追究项目法人单位责任,还要依法追究项目法定代表人的责任;二是要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管,有关招投标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 7 能,针对招投标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监管,堵塞漏洞。要积极推行交易员亮证公开交易制,严格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特别要实行招投标责任制追究制度;三是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管。工程建设单位和监督部门要对工程建设实施跟踪管理,建议实施项目经理抽查制,明确规定在工程建设中项目经理到场次数不足的处罚办法,以杜绝借资质、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纪行为;四是投标管理部门、招标管理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联动,上道程序未完成,下道程序不得办理,形成环环相扣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
(四)加大力度,严格执法。抓好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是保证招投标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一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鼓励群众对招投标工程中的违法操作进行举报,建立对举报有功人员的奖励制度,以净化招投标市场;二是要严格实行谁中标谁负责,控制乱投标、挂名投标及转包等情况,对招投标过程中“陪标”、“补手续”等违规做法,实行严厉的经济处罚,对主办单位、建筑企业违规情节严重的直接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于贪污、受贿的,要依法严惩;三是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研究参与招投标工作的方式方法,对招投标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要依纪依法追究当事人的纪律、法律责任,以有力的执法监督保证招投标活动的规范运作;四是各有关部门 8 要加强执法检查,注意挖掘案源,加大查处力度,对那些弄虚作假、少批多建、不报建、不按规定招投标的人和事一律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有关主管等部门配合、进行认真、严肃的处理。触犯刑律的交司法机关惩处,对那些隐瞒不报或少报,以及串通、欺骗、袒护、对抗的,除从重惩处外,还要在社会上曝光,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起到警示作用。
一个健康的招投标制度应该是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针对当前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完善法规、明确职责、健全机构,强化过程监督等措施,才能更好地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从源头上遏止腐败,净化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篇:林业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专题
林业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主要内容
一、《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精神
二、林业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前期工作、建设实施)
三、关于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精神
8个方面:指导思想、改革目标、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决策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改进建设实施方式、建立投资监管体系。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1、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2、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3、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4、培育规范的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
5、健全投资宏观调控体系,改进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
6、加快投资领域的立法进程;
7、加强投资监管,维护规范的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 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三)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中,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和减免税确认手续。对于企业使用政府补助、转贷、贴息投资建设的项目,政府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四)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中央政府投资除本级政权等建设外,主要安排跨地区、跨流域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五)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坚持科学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都要经过符合资质要求的咨询中介机构的评估论证,咨询评估要引入竞争机制,并制定合理的竞争规则;特别重大的项目还应实行专家评议制度;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六)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合理划分审批权限。按照项目性质、资金来源和事权划分,合理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的项目审批权限。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从投资决策角度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审批开工报告,同时应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 初步设计、概算审批工作;采用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方式的,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
(七)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改进建设实施方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增强投资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
(八)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完善政府投资制衡机制,投资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能分工,对政府投资的管理进行相互监督。审计机关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完善重大项目稽察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监督。
二、林业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项目前期工作重视不够,普遍存在前期工作达不到深度要求的情况。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多数仍然是可批性研究报告,而不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解决项目可行不可行的问题;项目前期研究与实际建设,建设单位与勘察设计单位同时出现¡°两张皮其根源在于大部分项目单位重资金争取,轻项目管理,多有侥幸心理,认为项目可研报告批复后可以随意进行调整。
2、项目建设方向把握不准。一是项目储备战略高度不够,缺乏前瞻性,按规划储备少,临时项目多;二是不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的有关规定,许多建设单位不是把精力放在保护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上,而是热衷于新建楼堂馆所、购置小汽车,从项目申请方向上与中央关于严格控制楼堂馆所的规定不符。其根源是对生产、生活建设的统筹把握和宏观把握不足,或者是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3、项目建设内容重复申报,多头申报。战略上打政策的擦边球,战术上内容模糊不清,不落实建设地点,不明确项目法人,规避技术审查。其根源有二,一是项目建设单位或项目法人对国家投资法规的严肃性的认识不足,二是凸现出当前项目管理体制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
4、勘察、设计质量存在缺陷。设计单位不按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范把关,建设单位怎么要求,设计单位就怎么做,布局与内容设计、建设规模和投资测算不结合项目区实际,不结合需求关系或市场关系,不遵循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甚至有的设计单位不勘察现场,闭门造车,生搬硬套项目设计文件,千人一面,不能为建设单位出思路、想办法,没有真正的负起设计单位应负的责任。其根源有二:
一是当前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进程缓慢,导致市场竞争意识不足,有的出现人才严重外流、断档,技术把关人员匮乏;
二是部分勘察设计人员自身思想品质、专业素质差,缺乏事业责任心。
5、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文件组成上缺项、漏项较多。没有项目法人组织方案或方案不符合规定;没有供需或现状分析;没有具体建设地点;仅考虑项目建设,不考虑项目运行,没有项目组织保障措施;缺少项目招标方案,投资估算过粗,效益评价上经营性项目与非经营性项目不分;缺少相应的附件,如项目的位置图、现状图、建设布局图;自有土地缺少相关土地证或林地林权证,需要征地的项目缺少地方土地部门的预审意 见;需要地方配套的项目缺少地方配套资金证明等等。这里既有建设单位的原因也有设计单位的原因,表现基本同上。
6、此外,还存在越级申报、越权申报,以及超范围、超等级勘察设计的问题。
(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10个主要问题。总体上看,许多单位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运行管理和监督管理的问题,反映了林业行业对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意识淡漠、管理不善、自行其事的问题。近年来,通过项目稽查,我们发现以下一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有的省区和单位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在稽查和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的建设单位在没有项目开工许可证或初步设计批复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有的单位无视国家批准的项目概算,随意扩大建设规模;有的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能按规定实行招投标、监理制和合同制,甚至有的购买物资、设备既不实行政府采购,也不签订合同,工程结算无相关依据,使工程建设处于无序状态,势必造成工程质量低下和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
二是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调整、更改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计划、投资计划和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从我们近年来的稽查情况看,大部分单位存在此类问题,而且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转批计划时就存在随意调整的现象,建设单位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擅自调整现象;另外,一些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我局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随意改变或扩大经费使用方向和使用范围。国家下达的工程建设计划和投资、资金计划属指令性计划,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擅自调整,如确需调整必须履行相关的报批手续。
三是工程建设不能按期竣工,相对滞后。通过对相关省市的种苗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工程进行稽查时发现,个别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工程不能按期施工,导致项目不能按期竣工和发挥使用效益,有的项目2000、2001年国家林业局就下达了投资计划,并在项目批复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工期,但到现在有 些省市的项目尚未竣工,有的项目甚至还没破土动工,只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的发挥。
四是违规滞留、截留、抵扣工程资金,用林业重点工程资金抵拨下级单位应上交的育林基金、管理费等。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资金拨付方式的改变,在检查中发现违规滞留工程资金既有林业主管部门的问题也有财政部门的问题;截留、抵扣工程资金,用重点工程资金抵拨下级单位应上缴的育林基金、管理费问题在天保工程实施初期比较严重,通过近年来的监督、检查,该问题明显好转,但在2003年的稽查工作仍发现个别林业局用防火资金抵拨各林场应上缴的育林基金,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专款专用和财政预算资金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影响了计划内工程的顺利实施。
五是挤占、挪用资金,将工程建设资金挪用于非工程建设内容,甚至建楼、堂、馆、所。通过稽查和检查发现个别单位将国债资金拨付给基层单位后再要求基层单位转回其基本户的做法,将国债资金挪作他用,用于发放职工工资等应由本单位事业费开支的一般性支出,无视主管部门下达的投资计划和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工程资金成了唐僧肉,林农造林后拿不到钱,既侵害了林农的利益又影响了林业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六是弄虚作假,虚列工程支出,通过做假账等方式套取工程资金用于管理性质的支出或计划外建设。有的单位为了达到其挪用资金的目的,采取伪造工程合同、工程结算单、造假账等方式骗取工程资金;有的张冠李戴,将计划外工程的施工合同、发票等以计划内工程的名义报账;这种做法性质恶劣,既违反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也违背了《会计法》关于。诚实守信的要求。
七是转移、转存工程建设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个别建设单位将工程建设资金从专户中调出,转到非工程建设单位,有的单位通过做假账将工程资金形成账外资金,或采取定期存款的方式从中谋取利息,形成小金库。
八是在种苗采购等资金支付过程中大量提取现金。一些单 位在工程建设和物资、种苗采购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大量提取现金,有的一次达上百万,而且资金在支付过程中手续不健全,有的几万元的开支仅凭个人写的收据(白条)入账,这种做法不但给资金管理增加了难度,还给某些人违法乱纪提供了条件。
九是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混乱,会计人员素质低,基础工作薄弱。随着六大工程的实施,根据林业建设的特点,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相继下发了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并举办了会计人员培训班,但通过近年来对林业重点工程的检查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单位会计人员无证上岗,账务处理混乱,有的应该按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核算的会计业务却与本单位事业账混在一起,且存在记账依据不足、会计档案资料不全的问题。
十是工程竣工后不能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根据财政部制定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要求,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并在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2003年通过对种苗和防火工程的检查情况看,部分项目竣工后迟迟不办理竣工验收手序,不仅容易造成建设成本与生产成本的混淆,影响建设成本的核算,而且影响了工程项目及时发挥使用效益。
三、关于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批的对策与措施
(一)总体要求从制度入手。严谨、科学、规范、可行。
1、实行建设项目行政领导责任制。林业项目的建设与管理要建立层层负责的主管部门领导责任人制度。如项目在工程建设质量、资金使用与帐务管理、项目招投标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除追究项目单位法定代表人、当事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监管责任人、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在项目建设监督管理工作中失察的责任。
2、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所有林业建设项目在立项之前必须明确项目法人,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承担林业建设项目的事业(企业)单位法人为项目法人,也可以根据项目的实 际需要按照政事(企)分开的原则组建项目法人。各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原则上不能作为项目法人。
项目法人对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建设实施与资金管理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全过程负责。对于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没有按国家招投标有关规定将工程发包给有资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或在招投标过程中进行违规操作的,要追究项目法定代表人的责任。
3、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要明确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监管责任人和项目法定代表人。未批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不能列入投资计划,未批准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的项目不得开工。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项目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应报我局备案。
不得随意调整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性质、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等,如确需进行调整,必须报原批准部门审批。对于擅自变更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内容的,责令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未做出改正的,撤销该项目,追回中央投资,同时按以上两条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进一步加强林业项目前期工作。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完善项目立项、评估、审批制度,建立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前期工作质量。一是从程序上,二是从责权上,三是从体制上。从履行程序上
1、按规划储备。
各建设单位(项目法人)申报立项的项目必须纳入本地区林业发展规划和本单位发展规划,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搞可批性项目、政绩工程、或压低投资以小报大搞钓鱼项目,或将一个项目分解为几个项目,不能将限上项目压缩为限下项目。
2、科学评估、科学决策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未经有资质的咨询机构和专家的评估论证,有关审批部门不予审批。重大项目的项目建议书也要经过评估论证。咨询机构要对出具的评估论证意见承担责任。对评估论证意见严重失实的,要依法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3、按权限审批
严禁任何部门、地区和项目法人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和超越权限、化整为零进行项目审批。
对前期工作达不到规定要求和工作深度的项目不予审批。从责权划分上
1、项目主管单位(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林业项目的预审工作,严格把关。凡串通项目建设单位弄虚作假,或由于把关不严造成预审意见在一年之内累计有三次以上不能达到项目前期工作质量要求的,将视情节暂缓或全面停止该地区(单位)林业项目的审批。
2、项目咨询、设计单位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等级资质,并对其咨询、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设计文件不能达到国家规定深度要求的,一律不予受理,退回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原单位;对出现严重勘察、设计质量问题的,或同一项目设计文件经2次以上修改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深度要求的,提请有关部门对其资质做降级处理,直至吊销资质。
3、项目决策审批单位必须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严格把关。串通项目主管单位、设计(咨询)单位和建设单位,隐匿被审查项目重大问题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4、项目建设单位以及咨询、设计单位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文件、资料、数据的;拒绝、阻碍审批人员执行任务或打击报复审批人员的;干扰、影响审批人员廉洁从政公正履行职责的,建议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体制改革上
5、深入贯彻国家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精神,积极推进林业勘 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进程,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与思路,规范勘察设计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完善的林业固定资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三)切实规范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制度管理
以质量控制为主线,整顿、规范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引进先进的工程管理机制。
一是项目法人责任制;
二是招标投标制,勘察、设计、咨询、施工、监理、设备采购等方面;
三是工程监理制,设计、施工,尤其要对营造林项目进行试点;四是合同制。
2、强化施工管理。
工程建设要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禁搞三边工程,以及豆腐渣工程、胡子工程。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有保证质量的措施;建立健全现场质量自检体系。对工程的重要结构部位和隐蔽工程要有质量预检和复检。加快代建制项目的试点。对于营造林项目,要建立专业施工队伍。
加强资金管理。
一是强化意识,完善工程预决算报审制度;二是加大工程稽查、资金审计力度;三是完善财务制度(会计核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
加强项目的实施投产、竣工验收、达产达效等环节的追踪问效管理。
谢
谢!
第四篇: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免疫系统”理论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跟踪审计充分地发挥了审计预警、揭露、抵御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多年政府投资审计和近几年开展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实践经验总结,从跟踪审计概念和重要现实意义入手,综合分析目前跟踪审计实践中存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审计定位不清、介入时点模糊、深度难以把握、审计监督和参与建设各方责任难以划分等主要问题,探求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推动跟踪审计的发展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监督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是国家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国家资金正常、合规、高效使用最有效的检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政府的服务职能体现的更加明显和重要。公共工程逐步成为政府投资的核心工程,政府投资规模不断地扩大,建筑领域的腐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纳税人对政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力度和深度显得特别重要。
随着政府投资审计的不断向前发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深度和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开展的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就是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不断深入发展的具体实践体现。跟踪审计改变了以往采用的事后进行竣工决算审计的方式,从事前审计开始介入,更加重视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审计。实践证明,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能够为政府完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节约政府资金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建设资金运用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能促进建设项目规范管理,有效遏制投资与建设领域的腐败行为,防止经济犯罪等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由于审计机关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实践时间不长,相应的法律、法规等配套建设尚未跟上,不能满足审计形势发展的需求。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持。处在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边发展、边完善的过程之中,全国各地有着不同认识和做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解决。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
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对跟踪审计有着不同的认识,跟踪审计的概念也有多种表述。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开展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可以表述为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要求,按照规定程序,对包括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竣工结算等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连续、全面、系统地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工作,通过发现和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有关部门纠正偏差,以实现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与控制。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中体现五个方面相结合的特点:一是审计监督与过程服务相结合。在审计监督中体现审计服务,在事前事中提供咨询意见,供决策管理参考,在工作中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功能”作用。二是审计依据合法与合理相结合。审计依据既要符合一定的程序,进行集体决策,还要做到客观合理适当,坚持程序到位与其合理性并重。三是依法审计与防范风险相结合。在工作中做到依法审计、实事求是。找准跟踪审计关键环节和控制点,视问题的重要程度采用全面或抽样审计方式,注重识别和审计风险防范。四是资料审计与现场勘察相结合。工作中在对相关资料审计的同时,加大对隐蔽工程等的现场审计监督深度力度,严防偷工减料和高估冒算。五是真实合法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在做好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着重抓住投资决策、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和投资效果四个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跟踪审计的现实意义
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很好地体现了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理论,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充分发挥审计 “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充分地体现了审计预警、揭露、抵御功能。审计人员进驻施工现场跟踪审计,能随时掌握建设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抵制各种风险的发生和扩大。对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随时纠正,及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意见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纠正工作中的偏差错误,促进其提高管理水平。定期汇总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形成专题信息,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为领导决策服务。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把审计服务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充分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更好地体现国家审计责任、公正的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完善监督体制,增强决策透明度,防止滋生腐败行为。跟踪审计形成工程投资、管理、监督等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体制。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大多已难以改变和挽回,而实行跟踪审计,审计机关从投资决策开始就参与到对建设项目的监督之中,随时就发现的问题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及时揭露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舞弊、违纪、违规行为,制止不正之风,促进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相互配合,正确运用权力,实施科学决策和管理,提高建设工程实施的透明度和公信度,遵循国家有关规定,防范产生错误和腐败行为。
2、严格贯彻和执行国家对建设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审计机关及时参加项目建设的每个主要阶段和关键环节,能清晰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应当适用的法律、法规,并能从整个法律法规体系出发做出恰当的判断,避免理解和执行的偏差。
3、规范建设项目管理。通过跟踪审计,对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各个系统进行监督,将审计监督贯穿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直至竣工投产的全过程之中,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招投标、合同管理、承发包、现场管理、投资控制等建设环节中常见的或苗头性的问题,督促建设单位加强内控管理,强化责任意识,有效遏止对建设项目实施中的一些瞎指挥、乱签证、随意变更等现象,促进建设单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运作,科学管理。
4、提高建设项目投资绩效。跟踪审计贯穿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人员深入到项目建设现场,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实时监督,强化建设项目参与各方在其履行各自职能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及时梳理建设项目进行中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方在建设项目实施中处理有关问题的依据和规范,从而最大程度的引导和规范各方的行为,防微杜渐,整体上提高建设投资绩效。
5、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重点工程、重大民生项目已成为领导关心、百姓关注的热点。跟踪审计通过对建设项目立项、论证过程的事前监督,阻止不合理投资项目的立项,提供关于投资项目效益的重要信息,促使政府在投资活动中慎重行事,经济有效地使用国家建设资金。
二、跟踪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跟踪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监督模式,现阶段缺乏关于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审计依据不足,缺乏衡量标准,审计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上,实施标准不一,弹性过大、没有一个统一的做法。跟踪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都缺乏具体的规范,导致跟踪审计工作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受到挑战,审计部门有时处于被动的局面,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工作定位不清、内容难以合理界定
审计机关处于双重领导体制下,各地政府对跟踪审计的定位和期待有所不同,导致各审计机关的工作定位、工作内容差别很大。立足于监督为主还是以服务为主,这是导致不一致的主
要原因之一。在跟踪审计的过程中,建设单位对审计存在过分依赖心理,经常利用眼前的“审计资源”为他们解决本该应由其自身解决的问题,凡事要取得审计认可,把审计当作“保险箱”。有时,审计人员也有意无意地充当了他们的参谋和助手。又因为事实上监督和管理难以明显区分和把握,监督权容易演化为行政管理权,造成审计缺位和越位,给审计工作埋下风险隐患。
另一方面,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出台关于跟踪审计的具体规定,对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收费标准等方面也无明确规定。因此,审计机关利用社会审计资源进行跟踪审计,合同签订时,经常是只注重收费项目的谈判,而相应的工作内容和缺陷责任认定及处理难以进行明确规定,如具体内容、协审工作质量等。造成协审单位提供的服务内容不符合要求时,却又找不到相应的合同依据,审计机关对协审单位的工作质量难以进行合理约束。
(三)审计介入时间点模糊、深度难以把握
跟踪审计针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究竟是从项目决策阶段介入,还是从招投标、施工阶段介入,各地做法不同。由于长期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都是采用竣工决算审计的方式,对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审计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跟踪审计大多未涉及可行性研究、设计质量和概算审计,项目前期审计基本上是一个盲区。目前的做法大多集中在施工阶段介入,就建设单位而言,也认为审计的主要成果体现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上。实践表明,在施工阶段介入,仍然有很多缺陷不能得到弥补。按照法律规定施工合同应是对招标文件进行实质性的响应。忽视招投标阶段的审计,施工合同和建设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将得不到解决。不进行设计概算的审计,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由于概算文件是政府对项目进行总投资控制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一份完整准确的概算文件应对后期的项目投资起到最高限额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概算不完善,或是因设计深度不够而编不准;或是编制概算单位责任心不强、计算不准确;或是未考虑市场的材料价格变化没有进行主材调差等原因,只能在期间不断地调整,结果变成概算随着项目进展跑的尴尬局面。实际是本末倒置,甚至造成投资失控的严重后果。
跟踪审计深度难以把握。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的介入进行审计,提出审计意见建议,容易导致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目标,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四)审计监督和参与项目建设各方的责任关系不易划分
跟踪审计对投资项目参与各方的监督是基于各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和具有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的。但现实中,审计监督与各方管理的责任关系却难以划分。跟踪审计要深入到项目中的各个环节,责任不清将会使以后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难度加大。项目建设中涉及的主要单位是:建设单位、代建、监理、施工、质量监督部门等。就监理单位的职责而言,是“三控两管一协调”,即对投资、质量、进度的控制,对合同、信息的管理以及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监理的职责来说,涵盖了所有的项目建设目标,但由于目前的建设管理体制问题,也由于监理市场的恶性竞争、优秀人才的流失,监理并未尽到相应的责任。代建是近几年来的新生事物,代替业主行使项目管理职能,对于工程质量和投资的把握、控制,代建也有自身的责任,既然都有责任,其中相互交叉和重叠的部分就不易于分清。建设项目参与管理的单位多却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审计监督到最后被推到了一个重要的把关人位置上,而且,很多党政主要领导也把审计机关当成最后的把关人,造成审计责任、风险加大。
(五)审计人员短缺、结构单
一、知识面窄
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跟踪审计活动贯穿项目建设整个过程,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并能综合运用工程、财务、经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审计质量水平与审计人员的知识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审计
机关中能够胜任这方面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跟踪审计的发展。
三、解决的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跟踪审计需要制定一整套系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运行,使跟踪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定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准则、跟踪审计指南,明确跟踪审计定位、审计内容、审计方式方法等,解决在涉及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职能交叉和审计执法主体对社会中介机构有效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健全防范审计风险制度体系建设。
(二)准确把握审计介入时间、合理定位和工作深度
资料表明:工程前期阶段影响造价的可能性是20%-75%,工程施工阶段影响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25%。建设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目前受审计能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建设项目前期阶段跟踪审计只能从投资决策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论证和评价,或者从基础数据入手,评价数据的采集工作是否真实、数据来源是否可靠,计算是否准确。我们认为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进行选优、从价值工程的角度来评判设计方案的优劣,由专业的规划局和审图机构完成;跟踪审计选择建设项目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概算审计作为跟踪初始切入点比较符合实际。准确、合理的概算对建设项目总造价起到统领作用,保证建设项目的正常实施,易于控制建设项目总投资。当然,不同建设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项目的规模、重要程度、审计人员情况、审计的成本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找准适当的时点介入。如果是国家某一阶段具有重大意义和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项目,也可以从决策阶段、设计方案阶段就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
跟踪审计始终要把握好审计合理定位,审计不能介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始终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保持审计依法独立监督职能。在审计与监理的职能划分上,应当从本质上界定两者之间的区别、联系,真正明确各自职能与设置的目的。应该说,监理与跟踪审计一定程度存在职责上的重复,但跟踪审计应重点对于工程量和造价予以控制,监理则应把工程质量作为控制重点,监理和跟踪审计的结果可以相互参照,实现资源共享。
对于质量方面的审计,从检查制度建立和运行情况入手较好。通过对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内控制度进行检查,熟悉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检查总监的到位和履职情况,并结合现场检查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涉及定价,而是咨询服务建议。
(三)把握跟踪审计内容和关键环节
由于跟踪审计任务重,历时长,一定要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找准审计的重要内容、关键环节。一般是建设项目的概算、招投标文件、合同、进度款支付、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隐蔽工程、重大设计变更等方面。
1、招标、投标和合同审计。重点进行招标文件和合同的审查,重视对一些关键性内容的把握,特别是一些重要条款是否严密、有无缺陷。如工程质量标准、奖惩措施、价款支付、工期是否合理、合同主要条款、有无对潜在投标人的不合理限制条件、合同文件组成及解释顺序等是否合法合规,全面准确表述招标项目招标人的实质性需求。合同有无违背招标文件精神,质量、工期、进度、奖罚条例等方面条款是否明确,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和竣工结算中扯皮现象的发生。
2、施工过程中监控。审计人员重点关注设计变更、隐蔽工程、现场签证的合理性、真实性情况,防止虚报、虚增工程量。工程变更是施工单位在工程谋取暴利的主要手段,投标人为争得项目,投标时故意压低报价,中标签订合同后,就想方设法去变更设计图纸、增加现场签证,审计人员应对其必要性、真实性及变更价格进行重点审计,并明确在变更前报审计部门备案。审计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密切关注隐蔽工程的施工,参与重要隐蔽工程的验
收,掌握真实情况,防止弄虚作假导致工程造价的失真。
3、进度款支付和工程价款结算审计。两者是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重要环节。工程价款结算直接与项目总造价相关。必须根据合同和招标文件的规定,对工程量计算、材料价差调整、套用定额的准确性、措施费用是否合理进行详细审计。
4、竣工决算审计。竣工决算是反映项目最终投资的文件,是投资控制的最后关口,涉及项目从筹划开始到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费用。确定每一笔费用是否按规定列入,计算是否准确,有无多算、漏算。最后,工程要有竣工图、工程造价指标及与分析材料。考察和评价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项目的竣工决算进行分析,可以回顾和总结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前期工作、实施情况及营运情况与项目最初的筹划情况进行对比,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进行原因分析,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四)正确处理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关系
审计机关应当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变“亡羊补牢”为“防患未然”,并严格按制度执行,履行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同时,实现“审”与“被审”各方互动,加强建设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有效沟通。审计人员自身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工作经验、职业判断和表达能力、谈话技巧在跟踪审计中尤为重要。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时,要讲究语言艺术,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实现对被审计单位审、帮、促方面相结合,使被审计单位主动配合支持审计,积极采纳审计意见建议,及时纠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审计部门与监理、代建等单位做到资源共享;与其他建设项目监管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合力。
(五)采取多种途径,充实审计力量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涉及的审计事项复杂、专业性强,而跟踪审计人才短缺,审计人员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已经给跟踪审计工作发展提高带来严重影响。审计机关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一是外部引进人才,引进所亟须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内部培养人才,通过各种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开展跟踪审计工作的需要;三是建立外部人才网络,与社会中介、咨询机构中的专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他们参与跟踪审计工作;四是公开招标,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社会中介机构作为协审单位,协助审计机关实施跟踪审计。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解决了事后审计的弱效性问题,强调事先预防和控制,体现监督、控制、鉴证和评价多项职能。它在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由审计发展水平以及审计环境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充分结合当地政府投资项目和审计力量的实际,确定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渐进式地组织实施。应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知难而上,克服跟踪审计任务重、难度大、基础薄弱的困难和受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因素影响的矛盾,对跟踪审计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经验,开拓创新,逐步塑造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第五篇:浅谈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 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是促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利国利民的政策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的必要措施;也是全面提高我国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政治环境稳定和谐,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这与我国政府强大的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但与此同时,我国某些基层政府执行效力不强、执行主体缺乏道德素养、扭曲中央政策精神实质、附加执行中央政策等现象还是经常出现。本文重在研究基层政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发展。
【关键词】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问题;对策;
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政府执行力是指各级政府决策、执行决策、监督决策执行所表现出来的行动、操作和实现能力及效力。我国政府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五层级行政组织体系,依次为中央政府一省级政府—市级政府一县级政府—乡级政府。本文所涉及的基层政府行政组织主要是指县、乡两级政府。
基层政府执行力是指基层政府基于合理落实上级政府各项政策并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这个作用点下,在保证执行方向正确、执行强度有力,有效克服执行阻力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综合能力和手段的合力。
一、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基层政府执行力总体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政策执行 过程中,表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附加性执行,替换性执行,象征性执行;或者机械执行,野蛮执行;或者是该作为而不作为,乱作为,不该作为却乱作为等诸如此类的形式,以至于导致愈演愈烈的执行表面化、执行局部化、执行扩大化、执行全异化、执行停滞化等现象的出现。基层政府执行力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态度方面
在公共政策传递到基层政府组织或部门中时,极有可能被基层政府执行主体部门进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过滤”或者“政策解释”以至于政策权力化,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这样必然形成推托敷衍、阳奉阴违、断章取义、擅自发挥、滥用曲解政策的行为与方式,导致执行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缺失。
(2)执行速度方面 这主要是指基层政府执行速度快慢对执行力的影响。一项政策的执行一般具 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基层政府快速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执行落实政策内容,但是事实情况却往往是基层政府会有意识的对有关政策进行排队,如果上级领导压得狠,催得急则马上办理,否则一项政策的落实则可能仅仅限于向基层的传递与告知,随之被束之高阁,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执行力减弱。
(3)执行尺度方面
所谓“尺度”是指基层政府是否按照政策的要求与标准执行。就基层政府执行层面而言,表现为地方主义或部门本位主义导致政策的执行标准被篡改、扭曲、变形以有利于局部利益的思想;传统的“人情关系”和“寻租”谋私的“幽暗心理”使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标准被模糊化、复杂化,政策执行标准成为基层执行人员“送人情”和谋私利的工具与手段;此外基层政府执行人员自身素质低下,导致对政策认识的不彻底、不深刻,结果标准被不适当执行。
(4)执行力度方面
基层政府执行主体的主观态度和客观条件会影响到执行力度的强弱,进而影 响基层政府执行力的优劣。首先,由于基层政府执行主体的主观认识肤浅,没有认识到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或者由于上述的消极地执行态度,致使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没有做到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地执行政策,使得执行力度弱化,执行力不高。其次,基层政府的执行职能的内涵非常丰富,几乎要承担上级政府交办的一切事情,而同时基层政府的执行资源如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相对而言比较缺乏,这样基层政府不可能完全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再者,基层政府的执行工具、执行策略、执行方法与手段选择范围有限,导致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弱化,执行力降低。
(5)执行效度方面
基层政府执行效度问题是和我国政府行政组织体系整体的评价标准联系的,我国政府在进行预算与评估时,不是将政策“利润”作为推动和评估的标准,而是将执行规模如成立了多少机构,配备了多少人员,开了多少次会议,调拨了多 少资源等作为绩效评估的标准,这样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割裂状态影响基层政府 在执行过程中不注重执行成本的控制,反而有意识的扩大执行成本,以显示本级政府对政策执行的重视程度与资源投入力度,这种现象在实际过程中表现为以成 本投入计算执行效度的方法,而同时结果导向的执行效度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较 差,我们无法同时计算某项政策执行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际收益,无疑会 助长执行成本增加的趋势。(6)执行满意度方面
基层政府的执行满意度实质上是执行的价值本质,而基层政府执行过程中的滥用职权、暗箱操作、侵犯公益、强奸民意、贪污受贿等不良的执行现象根本无法获得人民发自内心的服从、遵守、认同与支持。
二、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对策
尽管有多种因素造成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基层政府执行力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提出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
第一, 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 必须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确保政令畅通。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 把统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作为一切行政活动的基本准则,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 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更不能将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全局利益之上, 必须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政府权威,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通过确立法治的权威来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杜绝政府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切实转变政府的理念和方式, 增强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 依法实施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事务, 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提高执法水平和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政府机关职能执行机制, 形成行为规范、有章可循的执行制度和责任明确、高效执行的执行机制。
第二,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必须牢固树立全新的执行理念。要牢固树立刚性化的执行理念, 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追求圆满;要牢固树立效能化的执行理念, 形成只争朝夕求进步、埋头苦干抓落实、力争上游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牢固树立精细化的执行理念。培育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紧盯细节、步步为营、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人本化的执行理念, 用严格的制度、团队的精神。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第三,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加强基层政府信用建设,提升基层行政人员的素质。基层政府首先要大力改进执政方式,积极回应民意,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其次,提高基层执行人员的素质,提高其对行政组织理念的认同。县乡级政府基层执行人员的个人执行力强弱将严重影响中央与上级政府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通过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其形成积极的执行信念与服务的态度。
第四,提高政府执行力, 必须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完善政府内部监督机制, 使行政监督无处不在, 形成强大的内部监督压力。同时, 通过制度设计如听证制度、咨询制度等保障和发挥各级监督主体如人大、普通民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的外部监督,强化对执行不力和行政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
三、小结
通过对我国基层政府执行力现状的研究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如果只说不做,政令不畅,各地自搞一套,必然会消减实现总体目标的实力,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必须将政令落实到实处,强力实行,并加强监督,提高基层政府的工作效力,使之真正实现为民服务。
参考资料:
[1]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报告[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刘家用:《我国乡镇政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乡镇经济》2005(6)。[3]宋鑫华:《论基层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与提高的对策》—《岭南学刊》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