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2
论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
23.2.2 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开发环境
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掌握各种制作和著作平台。例如,在媒体素材制作方面需要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动画制作和处理软件(如3Dmax);在网站制作中需要掌握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s2000等);在资源管理方面需要掌握数据库软件(SQL,Access)等。
利用校园网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教学的一个基本的特点是可以实时交互。在实现实时交互时,由于网页只是为信息的呈现提供了舞台,而数据库是存储信息的后台,所以数据库技术是关键。如何将数据库与前端浏览器的WEB页连接起来,实现动态网页是实现动态交互网站的基础和关键技术。
要实现动态交互网站,目前有许多技术。CGI(Command Gateway Interface)、ISApI(Internet Server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等是早期实现动态网站的技术。它们允许Web服务器运行外部应用程序,通过外部程序来访问数据库,并生成HTML文档返回浏览器。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开发成本高,编程复杂,功能有限等。
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开发动态网页的技术,是一个Web服务器端的脚本编写环境,使用它可以将HTML语言、脚本语言和ActiveX构件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交互的Web页面和基于Web的动态的、交互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ASp中的脚本和命令是在服务器端解释运行的,服务器将完成所有的工作,包括产生动态生成的Web页面并送到客户端浏览器。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调用ASp文件时,同时启动了ASp.Web Server开始调用ASp,将被请求的ASp文件读出并执行,然后动态生成一个HTML页面并送到浏览器。应用Asp开发网络资源主要有以下优点:
1.由于ASp是在服务器端运行,所以开发者无须考虑浏览器是否支持,这样就解决了浏览器对各种脚本语言不兼容的问题。并且由于只有脚本的结果返回到浏览器,因此服务器端的脚本不易复制,开发者不必担心别人下载程序从而窃取程序源代码。
2.ASp技术完全与HTML集成,因此易于生成。只需掌握一门脚本语言,如VBScript、JavaScript就可以方便地使用。
3.ASp可以通过使用ActiveX技术,方便地扩展脚本语言的能力。脚本语言不支持数据库的连接,不能使用网络或访问服务器文件系统等,而ActiveX Server Components通过提供一个可重用的获取访问信息的机制扩展了脚本语言的能力,可以从任何支持Automation(ActiveX ServerComponents)的脚本语言中调用构件Components.ASp本身自带了五个ActiveX Server Components,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数据库访问构件ADODB和文件访问构件File System Object。此外,为了满足一些特殊需要,还可以使用UB和VC等开发工具自行设计出一些构件,或购买、下载一些已经开发的构件。
4.ASp技术目前还支持WINDOWS 95/98平台下的pWS。因此可以在单机上进行资源的开发,使用任何文本编辑器都可以创建ASp文件。
因此我们在开发网络资源时,采用ASp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开发环境,结合文字、图像、图形、网页、数据库等制作软件,开发动态交互式的校园网教学资源。
3.2.3 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开发流程
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既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又要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基础,从而提高网络资源的开发效率和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浪费。因此,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合理设计,详细分工,加强协作。
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一般主要包括五个阶段,即初步分析、设计规划、具体制作、测试评价和修改。如图1所示。
初步分析
设计规划
具体制作
测试评价
修改
需求分析
可行性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设计
脚本编写
素材采集与处理
程序编码
教学应用
技术测试
运行维护
结构设计
网页界面设计
与教学支持环境的整合图1 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图
1初步分析
初步分析阶段是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决定后续工作的开展。该阶段主要进行教学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和学习者的需求分析,论证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对所要开发的网络资源功能进行定位。
其中,需求分析主要考虑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教学需要,市场前景如何;可行性分析主要考虑技术力量、资金、设备、开发队伍的人员结构等方面,能否达到预期的设计和开发目标。这些工作应该从广泛收集资料入手,对当前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仔细调查,分析优缺点,明确发展趋势,从而确定选题。
2设计规划
在完成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并确定了选题以后,就要根据教学资源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等进行设计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脚本的编写。设计工作主要包括资源的教学设计和软件的系统设计。
(1)网络资源的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网络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基础,以学和教的有关理论为据,根据教学资源的教学性要求,通过对学习者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知识体系的结构,并根据具体知识单元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期能够使设计出的教学网页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网络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目标应指向学生的学习,即必须符合现代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在指导思想上,要对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进行客观、具体地分析,取长补短,既要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确定教学任务
分析学习目标
分析学习者特征
协作学习设计
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
知识结构体系的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主动性策略
社会性策略
情境性策略
学习评价设计
修改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本文提出网络教学资源设计模型,其流程如图2所示。图中存在两条分支,左分支主要考虑自主学习设计,右分支主要考虑教师的指导作用。
图2 教学资源设计模型
1)分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够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分析学习目标就是要按照教学大纲和任务的要求,确定学习的主题以及通过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预期水平。学习者通过了解学习目标,可以明确学习的方向,并作为指导学习过程的原则和对自我认知监控的依据。
2)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学习准备情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起始能力”,即学习者对相关学习内容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基础、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二是“一般特征”,即影响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等。可以采用调查或测试的方法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这样,通过对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的分析,建立学习者模型,为确定教学起点和选择自主学习策略提供依据。
3)协作学习设计。协作的意义正如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可能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同一事物,因此对事物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协作环境的设计,可以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和组织学习活动来完成,例如通过Net Meeting, BBS, ICQ, E-Mail, Chat Room, Internet phone等工具,学习者可以参加各种类型的协商、讨论等活动,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使学习者对事物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4)信息资源的选择与设计。目的是为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从而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设计方式主要考虑为学习者提供相关资源的链接,如扩展型阅读材料、学科发展前沿和概况、资料出处、有关的网站、网址等,以及有助于知识学习和知识构建的工具,例如:字典、词典、计算器、制图工具、绘画工具、网页开发制作工具、虚拟实验室等。
5)自主学习设计。自主学习主要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应用较多的自主学习方式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学习等。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设计清晰的导航策略、生成规范化的评价系统等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自主学习的设计方式主要通过给学习者提供所需要的认知工具(交互工具、导航工具、作业提交等),帮助学习者将学习的意向从记忆转向理解、应用和发现,提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
交互工具支持学习者与学习系统间的交流(人机交互)、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人际交互)。实现人机交互的中介设备是键盘和鼠标等,实现交互的方式包括:利用图表、按钮、热区、热键、热字、菜单、文本框等。人际交互的方式有E-mail.BBS、聊天室、网络会议系统等多种方式。
导航工具方便学习者在知识点之间进行自由跳转,提供信息搜寻和检索,防止学习者迷航。常用的导航工具主要有:①检索表单。提供学习内容的检索信息,帮助学习者迅速找到所要学习的内容;②目录索引。让学习者了解学习内容的信息结构,尽快达到所要学习的内容;③在线帮助。对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帮助页面的形式给出指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习者进行学习,避免迷航;④线索导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和浏览路径,让学习者可以按照原来路径返回,也可以预先设计浏览的路径,提高浏览速度;⑤导航条。提供到各级页面的导航等。
作业提交指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一种交互。提交的信息一般为教师提出的需要学习者解答的问题、布置的作业或者思考题,教师对学习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学习者向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及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回应,学习者创造性的提议等等。作业提交为学习者提供畅所欲言的环境和相互交流的另一种途径,有利于学习者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6)知识结构体系的设计。教师或教学资源的设计者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针对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个性与学习风格等因素,对选定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按照细化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逐级细化,从而将系统性的学习材料进行结构化重组,组织成以知识点为单元的层次网络结构,形成一个既有逻辑,又符合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学习者在体系中重新划分和建立自己的知识点。对知识结构的设计,必须把握“以基本知识点为核心”的原则。
7)教学策略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为了支持和促进有效的学习而安排教学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序和方法。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学策略分为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情境性策略,具体包括抛锚策略、认知学徒策略、十字交叉形策略、建模策略、教练策略、支架淡出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小组评价策略、反思策略等。在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采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教学策略创建一个引导学习者学习的路径,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识内容,进行自我控制。
8)学习评价设计。网络教学注重在线学习,强调利用网络作为自我评价的工具。因此,网络教学系统应该为学习者设计出一套针对性强、含疑量适度、具有一定梯度的强化练习,以便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达到对知识意义的有效建构。
(2)软件的系统设计
网络教学资源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的系统,因此软件系统设计就是根据教学设计,对系统的结构、系统的功能模块、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连接以及界面呈现方式进行设计。该过程主要包括系统结构设计和网页界面的设计。
1)系统结构的设计
软件的系统结构对应于教学资源的知识结构层次,它决定了软件的系统设计方法,也决定了软件系统的使用方法。软件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网页的逻辑关系、首页和目录页的显示方式、各知识点的链接方式以及页中各种控制等。
软件系统中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逐级细化得到。
在结构图中,每个框对应一个网页,在网页中讲解相应的知识点内容。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被尽可能地细分,以便每个知识点可在一个网页文件中容易的完成其教学任务,避免频繁的跳转。
线性结构
树状结构
网状结构
复合结构
图3 网页结构形式图
结构的设计也是撰写稿本的重要内容,知识结构框架的各组成部分将作为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微教学设计对象,而且后面素材的采集、处理和整合工作也主要围绕知识结构框架展开,因此知识结构的搭建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类似,网络教学资源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结构形式一般有四种:线性结构、树状结构、网状结构和复合结构,其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是“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如图3所示。
树状结构就是整个站点有一个主页,在主页中列出主要专题,建立站点的主要链接,在每一个专题的页面中再建立次一级的链接,这种结构的站点条理清楚,容易查找,但略显单调;网状结构的网站有一个主页,在主页中又有各主题的超链接,进入每个主题页面,都可以找到其他主题的超链接,它的最大优点在于符合人脑的联想记忆和思维方式,能充分发挥人的学习潜力,但它存在导航能力弱、容易迷航的缺陷。所以在选择组织结构时,可以从学习者特点、学习资源特点、教学策略和导航设计等方面考虑,各种方式可以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以便更加适合学习者进行学习。
2)网页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是对教学资源中的各种界面构成要素进行设计,最终形成教学界面。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主要是在界面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因此,网页界面应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对象特点,力求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保证教学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应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诸多特点和优势,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处理和整合,使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导
航
图
标
区
页面内容提示区
基本功能按钮区
信息浏览区
页面标题区
提示信息区
索引图标
主页图标
图4 网页界面设计图
设计时要根据媒体元素的内容和屏幕设计原则,对屏幕界面进行布局,将屏幕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通过各种媒体信息的完美结合,使各种功能部件都能对操作做出恰当的反应,从而科学准确地呈现教学内容。要保持界面的统一性,使用规范的界面元素,使用相对统一的信息表现方式和系统功能图标,如在字体、标签风格、颜色、术语、显示提示信息等方面要保持一致。这有利于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新的信息内容,避免因屏幕格式的纷繁变化对学习过程的干扰。界面信息布局要合理,标题、提示等信息要醒目,信息密度要适中,力求简洁清晰,同时交互、反馈和导航功能要强。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按照统一的风格设计页面,通常首先要设计好网页的模版,这样也有利于加快课件的制作过程。比较典型的网页制作模版如图4所示。如果我们的课件资源系统是按照标准的网页制作模版制作的,那么学习者在学习时就会感到十分方便。当然模版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设计合适的形式。
(3)脚本编写
脚本编写阶段是由面向教学策略的设计到面向计算机实现的过渡阶段,是教学资源制作的直接依据。从所描述的内容来看,脚本分为文字稿本和制作脚本。
文字稿本是在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编写的,用于描述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一种书面表现形式。一般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一线教师或教学专家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资源适应对象和使用方式的说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描述,包括知识体系结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描述等等。
制作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特征和技术性能紧密相关、体现教学软件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水平,并作为软件制作的直接依据的一种书面形式,由专门从事教学软件设计和制作的人员结合计算编程技术进行编写。编写制作脚本时,首先应该明确教学资源的系统结构、链接关系,然后对应于知识结构图,以页为单位进行编号,描述出每页教学内容。
通常制作脚本以卡片的形式对页面进行描述,卡片的基本格式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卡片的基本格式
从表1中可以看出,制作脚本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总体描述,文本内容的说明,解说词、背景音乐的说明,拟采用或需绘制和设计的图形、图像、动画的描述,视频内容的说明,以及网页中的控制和网页间的链接控制等。实际中,每个页面所包含的媒体元素内容较多,可以将它们单独做成各自的清单,并进行编号。
3具体制作
这一阶段就是实际操作阶段,需要根据制作脚本,进行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程序编码,并实现与教学支持环境的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
(1)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加工与处理。多媒体素材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不同的素材采集处理所采用的工具如表2所示:
表2 媒体素材工具
1)文本文件的制作还有一些操作简单、兼容性强的文本抓取工具,如SnagIt,一次获取的文字可以在任何Windows文字编辑器中应用。文本文件格式的选择尽量要与课件集成软件的识别格式相对应,以避免文本素材无法插入。如纯文本格式(*.txt)可以被任何程序识别,Rich Text Format文件格式(*.rtf)也可以被大多数程序识别。
2)图像素材的采集主要通过扫描仪和数码相机以及屏幕抓图软件、图像创作软件等来完成,图形素材的采集除以上途径外,还有数字化仪(用于工业设计中采集工程图形)输入等。
3)动画制作软件很多,目前十分流行的二维动画技术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出品的制作软件Flash。该软件以矢量图形为基础,可以用来制作高压缩比率的有声动画电影。用它制作的SWF动画文件,可以嵌入到HTML文件里,也可以单独成页,存储量极小,在几百到几千字节的动画文件中,可以包含几十秒钟的动画和声音,其中的文字图像都能跟随鼠标的移动而变化,可以制作出充满生机、交互性很强的动画文件。而且支持流技术,在网上浏览时可以边下载边播放,增强了动画的实时性。
4)音频素材的采集和制作主要有以下方式:利用一些软件光盘中提供的wav或midi格式的声音文件;通过计算机中的声卡,利用MIC采集语音生成wav文件;通过计算机声卡的MIDI借口,从带MIDI输出的乐器中采集音乐,形成MIDI文件;或者用连接在计算机上的MIDI键盘创作音乐,形成MIDI文件;抓取CD或VCD光盘中的音乐,生成声源素材,然后通过声音编辑软件对其进行剪辑合成,生成所需要的声音文件;通过格式转换软件,将Mp3, VQF等高压缩比格式的声音文件转换为所需要的格式文件。
5)视频素材采集比较常用的方法,一种是使用视频采集卡结合相应的编辑软件采集录像带上的素材。目前数字录像机的应用比较普及,可以通过数据线直接获得DV格式的高清晰度的视频素材。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超级解霸、金山影霸等软件截取VCD上的视频片段,获得*.mpg文件或*.bmp图像序列文件;或者把视频文件*.dat转换成Windows系统通用的AVI格式文件。另外,如果计算机配置较高,还可以用屏幕抓取软件(SnagIt/32, HyperCam等)记录屏幕的动态显示技术操作,以获得视频素材。
(2)课件资源设计、编程。网络教学资源设计最常用的载体是网页,因此,媒体素材准备完成后,根据教学软件的设计要求,需要将各种素材进行集成,合成为教学网页。
用于网页制作的软件很多,经常用到的主要有Microsoft公司的Frontpage 和Macromedia公司的Dreamweaver等。Frontpage简单易学,有许多功能可以自动设置,而且提供了很多模版、页面样式、页面风格,常用于制作静态网页,制作动态网页的功能不够强。Dreamweaver提供了网站设计、开发和维护整套解决方案,具有直观的页面设计特点,而且支持分层功能,制作动态网页简单方便,是静态网页、动态网页以及数据库驱动的网页制作变得更加容易。制作网页时,为了增强课件的交互能力,还经常要用到编程语言,像HTML, Javascript, VBscript脚本语言和服务器端的CGI, ASp脚本语言等。网页制作好以后,就可以发布到服务器上,供学习者共享使用。
在制作网页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的要求,还要考虑网页的通用性,即网页对各种浏览器的兼容性。各种工具各有所长,可以综合使用集中工具进行制作。
4测试评价和修改
初步完成的网络资源需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运行、测试调整,这是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步骤。
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一般包括以下过程;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成立各学科的资源评审小组以及综合学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学科教学专家、资源用户(教师、学生、家长)、技术人员、统计人员(对资源评审抽样结果进行统计)组成。其次,根据评审目标确定资源评价方案,对评价的依据标准、方法途径、实施程序等做出设计和安排。第三,设计教学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确定评价要素、建立评价标准、确立价值取向的原则以及指标加权等。由于教学资源的种类繁多,评价指标也会因为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的不同而不同。第四,实施评价,通过编写和发放问卷或调查表,收集评价数据。问卷发放对象的不同,内容也有所不同,应该根据资源建设专家、学科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的资源使用者,进行相应的调查和数据收集。第五,整理和分析数据,包括对资料的评分处理、统计、分析和解释等。
本文以上讨论的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基础过程,而具体到某一类型的资源,其开发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2.4 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
根据上文论述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流程,在现代教学思想和有关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遵照《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我校的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经过有关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已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下面结合我校的资源建设实际,将设计开发过程做以阐述。
在我校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按前文阐述的五个阶段要求,根据我校实际,又细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需求分析、目标设计、结构设计、模块设计、资源准备、开发制作、测试与修改、后期维护等。
一、需求分析。根据教学设计思想,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设计校园网教学资源时首先也要进行需求分析,要明确校园网教学资源的教学性质、特点及系统建设的需求和条件等,对网络化教学环境进行准确地描述:在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校园网服务类型、网络的功能、技术设计的原则等方面的要求。我校是初中起点的三年或四年制的中专(包含大专)学校,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小学教学。据此我校的校园网教学资源要体现教学性、师范性、科学性的统一,网络化教学环境要提供符合小学教学需求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具备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功能模块,根据我校的资金实力做到适用与实用相结合,技术与应用相协调的原则,并参照其他学校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充分考虑资源建设的市场前景,做好分析。
二、前文所述的规划设计,以网络的系统设计和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根据我校的网络规划,又进一步细分为目标设计、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体现了网络教学设计的两条主线,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
1)设计目标 确定设计目标也就是校园网教学资源定位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将各种不同应用的信息资源通过高性能的网络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校园内部的网络系统,对外通过路由器接入广域网,共享信息。当前校园网教学资源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建设一个以网络化教学为核心,将学校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广域网相连;在网上获取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系统设计充分体现系统技术的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以及建设的经济性。
2)结构设计 根据设计流程,设计时分别考虑到三层体系的结构特点。
在客户端,采用Windows98内含的IE5.0浏览器,它支持扩展的HTML标准和XML标准,支持Java Script Java Applet和ASp。利用标准HTML(或XML)可以提供数据输入输出界面。在登录到系统中时,使用Java Script(或ASp)做数据合法性检验和初步处理,另外,ASp还能加强页面的动态性效果,如用户输入非法的数据时(如用户名不对等)弹出提示窗口。
在WEB服务器端,采用NT4.0中文版作为操作系统。微软公司的I IS4.0(Internet InformationServer 4.0)可以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在制作过程中,结合开发的实际情况,可以应用微软的pWS(personal Web Server)服务器,在Windows 98系统中建立虚拟路径编程,从而实现在单机环境下编程,在运行时发布到网络服务器上。
在数据库服务器端,考虑到用户直接操作文件时,面对众多不同类型的素材或课件,检索查询复杂,而且安全性差的问题,我们采取了数据库管理方式,配置ACCESS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存储用户信息库、试题目录库、试题标准答案库、试题答卷库、教师教案库、学生作品库、作业库及教学素材库等组成。各数据库根据访问者权限来控制其能否访问、修改,例如,1)开放方式的师生公用区:在服务器中为每个教师和学生划分出个人专用空间,教师可以任意存放教案和个人教学资料,学生可以自由读取查看。2)有限权限的教学资源存储区,主要提供教学、教研相关的资源,比如音频库内存放的各种音效文件,用户可以以只读方式访问、复制,管理员可以添加、删减资源。
学校历史
备课室
学习室
网上区
课外活动
联络方式
学校介绍
历史成就
建设规划
教师资源
教师论坛
备课功能
教师答疑
授课功能
学生资源
自主学习
自我测试
网上考试
网上答疑
网上讨论
课后作业
网络记事
网上实践
网络交流
小组学习
友情链接
网络投票
站点列表
回到首页
站点地图
站点导航
站内搜索
特色栏目
站点总述
自我心理测试
最近更新
校园新闻
交流园地
在线评价
网络实践
网站功能选项图
图
53)模块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网络资源的设计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网络教学平台是管理教学资源的接口,教学资源是以模块形式存在的,各个资源模块利用HTML文件的超文本链接功能放置到网络平台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用户可以方便调用各功能模块,进而访问网上教学资源。在功能上,我们设计模块如图5所示,共有11个主功能模块。
1.教师备课模块: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如何完成教学是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要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优秀教案、教学素材等)供教师使用,并将教师开发出的网络电子教案自动保存在备课服务器中,与其他老师共享,从而将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网络资源开发模块:校园网发展的关键是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发展,资源的建设必须发动广大师生,根据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搜集和整理教学资源或自己开发教学资源。因此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开发的环境,方便教师和学生开发符合自己教学与学习
特点的网络资源。
3.教师授课模块:网络教学并不否定老师讲授的重要性,而是要求教师要精讲、少讲,为学生进行引导。因此要在网站中设立教师授课模块,以方便老师教学。
4.学生自主学习模块:网上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自主学习模块,可以让学生登录学习界面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或学习方式(探索式学习、多媒体演示学习等)等。学生利用该模块自主学习时,要求教师做大量工作帮助学生自学,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消除传统教学中等待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惰性心理,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探索知识,真正深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若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网上教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5.答疑区模块: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系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将本学科最常见的疑难问题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放到学科知识库中,当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通过网络登录答疑中心提交问题,系统将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对学科知识库进行搜索,将对该问题的解答呈现给学生。当在知识库中没有检索到对该问题的解答时,系统将通知学生,并将问题公布在答疑布告牌上或将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主持这门课程的答疑教师,当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后,系统将自动将解答发送给学生,同时将对该问题的解答归纳到学科知识库中,以便其他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能给予自动应答。问题资源的完备性将随着知识库的不断扩充,而不断得以扩大。
6.讨论区模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通过协商、讨论进行学习。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因此设立讨论区。在讨论区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进行学习。
7.检索资源模块: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在空间上分散、组织上松散,对于学习者来说,检索和利用已有的资源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教学资源检索系统和导航系统,从而可以引导老师和学生检索相关资源网站,防止在网络资源内迷航等。目前,网络资源可以提供的导航方法有:
1).导航地图:网站设有资源的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网页间的联系要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在网页中应有到资源起始页(Home)、前一页、后一页、上一层、相关内容的超链接,应提供由关键词(基本概念)和目录树查找相关网页的快速跳转功能。对于描绘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也要提供查询和直接显示功能;
2).直接导航:对一些重要的导航点,如当前学习单元、当前学习目标、学习单元的结束、前进、后退等,在主界面的导航中心提供直接导航,只需用鼠标单击导航的超链接,便可直接进入对应的界面之中:
3).导航条导航:以提供到顶级页面、上一级、下一级、同一级页面的导航;
4).帮助导航:对一些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用帮助页面的方式给出指导,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习者不致迷航。
5).框架结构导航:对结构比较复杂的软件设计可采用这种方法。
主框架可以是学习区,副框架则可用作动态导游图,以显示当前的学习进度,并可以点击导游图直接到达某个位置。
8.在线评价模块: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进行的测量与评价,是促进学习者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也是教师实施个别教学辅导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模块以题库为核心,根据出题人或答题人的要求自动生成试卷,计算机自动评判客观试题。评价范围可以有知识点测试、单元测试、学科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心理测试等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知识点测试。测试后的成绩可以存在数据库中,供老师和学生查询。在网站中,学生自学完某一知识点后,进入测试区,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试卷进行自测;学生提交已完成的考试试卷后,教师可调学生的测验试卷进行判卷,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打分,主观题由教师给,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出评语;学生可调出教师批阅过的试卷,查看自己的考试成绩、自己做题的答案、标准答案、教师评语等详细信息。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查询、浏览试题详细内容,删除不适合的试题。
9.作业模块:作业与考试是教学质量控制十分重要的因素,也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网上教学过程中,作业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在网上留练习和作业,学生可以在网上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在完成作业后可以提交作业。作业题中的客观题部分计算机可以自动判断,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主观题部分可以由老师批阅,学生可以查看老师批阅的结果。所有的作业成绩都可以存入网上数据库中。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
10.课外实践模块:利用计算机支持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求发展学生个性、增强智力与锻炼技能.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或称条件性的因素,使这种可能性因素转变为现实性则主要依靠主体参与各种水平的活动。在课外实践活动区,学生可以参加一些课堂以外的活动,如制作网页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拓展所学知识,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然后从不同角度去启发、感染学生,让其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
11.其它辅助模块:教务管理模块可以进行学生档案管理、学校财务管理、学校教学管理等。家庭教育模块利用联网电脑可将学校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利用网上电子通讯手段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学校可为家长开通学科知识答疑、心理咨询等服务项目。社会教育系统模块利用网络系统,可将校内空间与校外空间连为一体,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密切结合:让学生与外校同学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学习经验:在网上开办团队和班级园地,开展校际教学交流。
三、资源准备,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资源(CAI软件库、实时课程直播等)、多媒体素材资源、教育应用软件资源、题库资源等。准备教学资源一是要根据网上教学的需要收集、制作。同时,还要将收集和制作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并整理存入数据库,可以根据学科分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物理、体育、音乐、美术、生物、政治、化学等;或根据年级学期分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等:还可以根据资料类型分类,包括视频、图像、动画、声音、文本以及课件、虚拟光盘等。分类后的资料存入数据库后,还要建立方便的查询系统,将资源按照学科、类型、年级、关键字等分类,方便查询。
四、软件的编辑与开发,教学平台与模块设计好后,就要进行教学平台和功能模块的开发,软件的制作开发体现在教学平台和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与技术实现。在技术实现方面,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采用大公司开发的现成的软件,如:联想传奇(paraSago)电子教室、海航的电子阅览室、中教的课件制作系统等软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开发校园网教学平台,然后在教学平台中集成其他功能模块,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网教学资源系统。在我们开发的校园网系统中,主要是利用Html, Vbscript, Asp等技术,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集成各功能模块。在开发过程中我们遵循地开发原则是:1)网络平台操作的简单性;2)网络资源管理的方便性、科学性:3)网络资源的安全性等。为此我们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网络资源页面结构。
图6 网络资源页面结构图
网络平台设计好以后,要进一步开发实现各功能模块。学校校园网中有许多功能模块需要实现,这里以在线评价模块为例,说明模块教学资源的开发技术与实现方法。
根据教学理论,在线评价模块要提供不同类型的测试、对不同权限的应用者要设置不同的权限。因此设计时分别设计了教师登录区和学生登录区,教师与学生在输入自己的姓名和密码后,分别进入不同界面的测试中心,在测试中心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管理界面查看学生的成绩、编辑学生信息、更改考试课程、修改试题内容等,如图7所示的教师管理界面图。学生登录在线评价模块后不但可以完成教师组织的测试试卷,还可以自主选题、自我测试、查看测试成绩、查看老师的评语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交互考试的应用。
从上面提到的功能来看,实现在线评价的关键在于数据库技术支持的动态网页技术。根据本章第三节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环境的分析,我们采用ACCESS数据库,运用ASp环境的AD()数据访问技术实现动态交互。如某个学生要进行在线评价,可以登录到测试中心,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进行考试。在技术上是采用如下方法实现的:在浏览器端,首先利用表单技术编写一个网络选题界面,学生选择要考试的内容,按下提交按钮,通过提交按钮后面的SQL语句,连接到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端。
图7 教师管理界面图
在网络服务器端,首先判定SQL语句的合法性,若合法则连入后台数据库,否则在浏览器端发出错误提示,提示学生再次输入正确的信息。在数据库服务器中,根据SQL语句的要求,检索数据库,将符合条件的数据检索出来,通过网络服务器,利用HTTp协议,返回浏览器端。在浏览器端,利用HTML语句生成考试界面,学生在浏览器端填写考试内容,在学生考试过程中,设有计时器,一旦到设定时间,系统将自动提交,学生测试完毕后也可以单击提交按钮,进行手动提交。网络服务器将浏览器端的信息连入答案数据库,答案数据库将学生的答案与数据库的标准答案相比较,得出学生的成绩,将成绩添入数据库中。学生可以在浏览器端查看自己的成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登录考试数据库查看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与统计,从而评价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学生自主考试过程。
3.3 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应用
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创造一种环境。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学习理论,基于网络的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诊断具体的学习需求,通过网络组织、指导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和利用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教师“教”的内容、教的方法和技巧发生了变化,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求教师给学生提出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准备好丰富的资料等,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教师备课时,可以登录网站进入教师备课区,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参阅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案,写出教学目标、准备教学素材,开发出自己的网络型电子教案。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电子教案保存在教案区,与其他老师共享,也可以在以后用到该教案时,直接从服务器的教案区调出教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学生学习时,登录网站选择学习科目,单击该科目名称就可以进入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中包括老师准备好的教案、教学资料等。学生在教师教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站中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前,学生可以先进行自测,以便根据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决定学习策略;也可以先进行学习,然后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浏览内容进行学习或通过作练习学习等。由于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不同,若学习者不满足于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时,可以到学科教学资源库中检索浏览一些课外参考资源,探索和体验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计算机屏幕,没有了教师面对面的解释和演绎,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网络通过答疑系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学生学习时遇到障碍,通过网络登录到答疑中心,检索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及解答,消除学习障碍:如果答疑中心没有该问题,学生可将该问题发布,发布后的问题可由在线答疑教师回答,系统将教室的答案发布到答疑中心,从而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讨论有助于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深刻认识。在讨论区里,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并通过跟踪学生学习讨论,学生通过BBS系统进行网络的实时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这种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语言表达过程,会使得新旧知识更加交融整合,扩大了新知识的应用层面,有利于知识的转移和内化。同时学习者还会根据别人正确的观点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高层次的思维,是一种智慧的共享。如果是教师在主持讨论,要注意调控讨论方向,在关键的时候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表争鸣观点,引导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的参与深度。在网站中将记录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数据,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系统作为学习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时,学生学习了很多内容,但对教学内容究竟掌握得如何呢?这个问题不但教师要了解,学生也想知道.所以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不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评出等级,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前面的学习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或离预期目标还有多少距离,为后续的学习提供调整补救的依据。教师在备课时,在网络资源中设定有评定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测试,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后进行测试,测试采用及时反馈的形式,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知道自己哪部分未能掌握好,以便加强相应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查看数据库中的学生的测试结果,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而对于学生测试中 出现比较集中的问题,则由教师集中处理。
完成形成性练习之后,学生还需要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来巩固和复习知识。作业是教学质量控制十分重要的因素,也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要一环。在网上教学过程中,作业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督促学生学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因人而异,既要使后进的学生得到提高,又要让优秀的学生得到发展。在网站中,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在设定作业名称及类型,组成几份难度不同的作业,并存储在数据库中,供不同需要的学生练习。学生进入作业系统,会看到教师布置的作业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入联机做作业界面,在相应的位置中输入答案后,便可提交自己的作业。教师调出学生所做的作业答案,根据 学生做题的情况,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学生可以访问作业模块,点击作业名称,便可调出作业成绩,服务器数据库将详细地显示学生做过的答案、标准答案等详细信息。另外,学生做作业时还可以将已完成的作业发布到作业个人区中,供学生之间交流。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符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开发网站的目的。
第四章 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思考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定位问题
开发校园网教学资源时,教育本位与技术本位本末倒置是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从事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的人员,IT技术人员占据相当的比重。而且在视技术为生命的工T界,更容易将技术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倾向是极其危险的。教育是技术要完成的目的,技术是教育所应用的手段。目的决定手段,而不是手段决定目的,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教育。但是目前有许多从事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的人才还是以技术为本位,用纯技术的眼光,不是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而是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中机械套用大学校园网模式,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实际,结果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缺乏立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忽视校园网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结果造成许多校园网上“有路无车”、“有车无货”,其结果必然造成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应认识到,教育技术并非指单纯的物化技术,而是以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为理论依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时,应首先要注意解决教育问题,从教育本位出发,而不是从技术本位出发。
4.1.2 网络教学的理论化问题
毫无疑问,网络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如果缺乏科学、完善的理论为指导,片面夸大网络的作用,就可能对教育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全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超越地域的局限,对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
作用。但教育远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递,网络加上多媒体,在表示与传递信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多媒体教育网络是现代高新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它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引导独立思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有助于使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这个学习主体
自己得到发展。要充分地认识到,网络目前虽能实时交互,但它所能够实现的交互支持能力总是有限的。网络媒体优良的信息递送能力似乎将远在天涯的师生联系到了一起,但是这种联系与常规学校中的师生交流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网络媒体这样一种工具或环境能够从多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决定于使用它的人。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教师仍然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多媒体教育网络有助于教,但它不能代替教。教是为了学,助教导致助学,助学不能代替学。采用的技术只是使教学从狭小的受众发展到广泛的受众中去,同时使学习的决定因素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但即使我们进入了网络多媒体时代,教学活动的核心依然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尽管“电脑是人脑的延伸”,“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但技术就是技术,机器要靠人制造,靠人操纵,技术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教育技术本身的发展,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也是靠教师来完成的。所以人的作用是不可能被其他技术所能替代的。克拉克(Clark, 1994)指出,媒体只是一种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它本身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真正影响成绩的是工具所传递的内容。网络化教学的科学体系尚未建立,对于网络化教学中的各组成要素的作用还要充分探讨,只有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理论,产生和完善适用于网络化教学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网络化教学的发展。
4.1.3 开发队伍的建设问题
网络教育产业是IT向教育界延伸的产物,最先从事网络教育产业的是IT界人士,由于缺乏深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深刻的教育从业背景,他们对网络教育缺乏足够理性的思考。而教育界人士对工T这一新生事物也同样缺乏理性而深刻的认识。隔行如隔山,工T界人才与教育界人士进行有效沟通,是非常困难的。虽然IT界人士后来逐渐认识到一定要有教育界人士参与网络教育产业,但是由于沟通桥梁相当匿乏,导致了网络与教育没有在深层次上相互渗透和融合。其表现之一就是,网络技术不知道究竟如何运用,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教育不知道如何应用网络技术,才能体现网络技术的优势。根据南国农先生的教育思想,校园网建设包括“建网”(网络硬件建设)、“建库”(网络资源建设)、“建人”(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建人是根本,是关键。软件质量的好坏与高水平的软件开发队伍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网络资源开发时,首先是教学软件开发队伍建设,开发者不但要掌握开发技术,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与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
4.1.4 网络资源的标准化问题
网络资源开发本应是系统化的建设,但现在许学校各自建立的网站却是简单的网站或网页,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之间、教学资源库内部的各学科信息资源之间标准不统一。如果不制定一个统一的网络资源标准,就会造成将各种信息简单地堆积在一起,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形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收集、筛选、整理、储存、管理和使用信息源的规范,包括音频信号处理,静态图像数字化、压缩、还原的规范,视频的压缩、还原的规范,超文本、超媒体集成技术的规范,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规范等,从而开发出标准的、统一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信息的真正共享。
4.2 网络化教学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信息社会中,网络与计算机结合形成的网络化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基于校园网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教学将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网络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将大有作为。未来网络教学资源能做到真正的智能化,能做到适应个别化的学习需要;教育的目标是要帮助教师扩展创造思维,从而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摆脱课堂束缚的目的,而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学科、多领域、多
方位、多层次上增强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风格得以自由发挥的优越性,是其他常规电教媒体所无法替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将在教育领域中不断壮大。
2、网络化教学在继续教育方面大有可为。未来的信息社会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学校教育己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网络化教学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使受教育这不但在青少年时期受教育,而且可以在一生中任何时间接受教育,从而实现终生教育。
3、网络化教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网络化教学打破了校内、课堂、书本的限制,让学生进入广阔的学习、实践空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4、网络化教学在特色教育方面将大有作为。未来的社会要求学生是全面十特长的人才,因此特色教育十分重要。在中国数以千计的教育网站中打出一面属于且适合自己的旗帜,用自己的长处,创造性地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推动特色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化教学有许多优点,有很强的生命力。从长远来看,随着网络的发展,校园网教学资源势必成为实用型软件中的主力军。但是,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更多学校和教师参与,需要有全国性的资源网络的支持,这样才能使它丰富起来,只有资源库实用丰富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校园网也才能物有所值,真正为教学服务。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论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并结合实际对资源的开发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国内网络教学的发展以及资源建设的研究来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到了一个比较规范的阶段,但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网络教学资源的内涵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到专题学习网站,不断地在资源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学习模式上更加突出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习者为本的思想。总结来看网络教学资源将在以下几方面发展:
1.资源更趋丰富,服务更趋多样。网络教学资源门类齐全,专题性强,涵盖面广,面向各种层次和对象,学习者可以在网上快速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
2.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过程为中心。注重网络教学设计的动态性、个体化和个性化,注重环境的构建,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体现以学为主、学教并重的思想。
3.注重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协作学习的专题学习网站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4.更能体现学科特色,体现教学规律,符合新课程标准。
5.资源开放性、共享性进一步得到实现,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6.资源网站的设计更加注重教育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界面设计以人为本,交互性能更强。
总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原则,以专业化流程进行开发,结合网络教学的实践,力求资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持续稳定地推进这项网络教育基础建设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01-02-09
[2]何克抗《发达国家的网上教育》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02-09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形式》电化教育研究2001-8
[4]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12-2
4[5]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12-26
[6]周志风 李华伦《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电化教育研究2000-
3[7]张从善《教育技术学讲稿》200
1[8]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教育技术通讯2001-10
[9]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10]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GCCCE'98学术论文集香港1998-6
[11]祝智庭编著《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12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模式探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1-10-2
2[13]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0-4
[15]张珠龙《网络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未来教育的影响》http://www.xiexiebang.com
[16]刘成新《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评价》电化教育研究2000-3
[17]何克抗《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的课件脚本设计》1999
[18]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 2001
[19]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1-1
[20]韩锡斌 程建钢 赵淑莉 陈刚 马勃民《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2002
[21]柯清超《基于专题学习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专 题研讨会会议报告2003年1月
[22]谢幼如尹睿《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3-1
[23] 华南师大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络支撑平台开发小组《专题学习网络支撑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24]孟祥增《网络技术及其教育应用》2001
[25] 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 主编 高文 徐斌艳 程可拉 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译
[26] 刘汉一 梁洪武 《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几点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3(4)
[27] 王保顺 主编 张炜 等编著《校园网设计与远程教学系统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1月
[28]陆群 《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建设》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
[29] 孙杰远 主编 何克抗 主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30] 戴维.H.乔纳森 主编 郑太年 任友群 译高文 审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译
[31]丘辉麒 《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分析》[莲山课~件 ] 电化教育研究 2005
[32] 张大均 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7月
[33] 刘远航 刘文开 丁启芬 陈辉 编著《现代远程教学系统原理与构建》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年10月
[34] 刘杰 李正滋 主编《研究性学习解读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年5月
[35] J.莱夫 E.温格 著 王文静 译 高文 审校《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2002年译
[36] 李香敏 主编 夏守川 黎丽 编著《多媒体教学系统组建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37] 吕世虎 编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年5月
[38]MAVIS G.SANDERS 《Schools’ programs and progress in theNational Network of partnership Schools》from
[39]Gene Ammarell 《Network Newsgroups as a Teaching Toolin the Social Sciences》from
[40]Marcia C.Linn 《Network Science a decade later: Theinterne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from
[41]Jan van der veen1 《Network Applications for Group-basedlearning: Is more better?》from
[42]Ann lieberman;Diane R.wood 《From Network Learning to ClassroomTeaching》from
注释
1.《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原则》 贾义敏 教育信息技术-2004(1)-24-26
2.《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资源建设与研究》 黄志丹 安晓飞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式2004.6(1)
3.《关于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王竹立 叶美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
4.《用ASp技术构建小型B/S模式网络教学资源库》谭业武李建磊 福建电脑 2004.2
5.《论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沈宁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03(3)
6.《课堂网络教学资源的创设与优化设计》庄永东 福建教育 2003(02A)
7.《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朱巧荣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8(1)
8.《以校园网为平台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楼天良 电大教学 2001(3)
9.《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刘成新 电化教育研究 2000(3)
第二篇:论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
论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
中文摘要
当今的信息社会要求教育必须实行素质化、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和网络化等。在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中,要实现上述要求,就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改革,完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发展起来的网络化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教学资源。校园网是实现网络化教学的基础,通过它可以享有Internet上的丰富教学资源。网络化教学使信息化教育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校园网实施网络化教学,开发出符合各自学校实际情况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当前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任务。
本文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实践和当前网络化教学的现状,系统的论述当前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开发原则,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的基本方法和应用,以及能够有效提高网络化教学效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服务。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结合国内外网络化教学的发展,介绍当前进行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可能性、紧迫性。第二部分“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提出指导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教育思想、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课程观、现代学生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学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各阶段,每一种学习理论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应当以强调学习者内部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二者的结合形成了构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基础,网络化教学应当基于“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第三部分“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及应用”,这一部分概述了网络教学资源的概念、结构、特点、资源建设的模式及现实意义。论述了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开发原则、环境选择、开发流程等关键问题。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流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即初步分析、设计规划、具体制作、测试评价和修改,并结合我校资源建设实践做了具体介绍。第四部分“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提出目前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网络的定位、网络化教学的有关理论尚未成熟、网络教学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网络资源的标准化等等。尽管如此,网络化教学仍将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化教学将在个别化教学、继续教育、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 校园网 网络化教学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t presentrequires the educators must lay stress on making education more quality,sociable, life-long, and individual and adopting the network teaching.In sucha great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above-mentioned goals, we must use the contempor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deepen the education reform to reach the goal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The network teaching which isdevelop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um may bring into play thestudents’ initiative to the utmost and let the students choose the education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desires.The net in school is the baseachieving the network teaching and the rich education resources may be enjoyedon the internet by means of it.The network teaching makes the informationeducation confront a new development.How to utilize the net in school todevelop the network teaching suited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ifferentschools is a basic task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techniques.In the hope of increasing thenetwork teaching effect, in the interest of the information education, thethesi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theories, the rules, the means and theapplication which can be adopted to develop and practice the network teachingi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fundamental rules of themodern education idea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network teaching inthese schools.I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In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the writer introduced the necessity, probability and urgency of developing thenetwork teaching in schools uniting 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In thesecond part, the writer discussed the theory base of developing the network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It includes the modern education ideas,the learning theories and the teaching design theories.The modern educationideas chiefly consist of the ideas about education, teaching, students, schoolsand talents.The learning theories have been developed undergoing the periodsof behaviorism, cognitive doctrines and constructivism etc.Each learningtheory can provide the specified guidance for the network teaching and in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cognitive doctrines and constructivism shouldbe emphasized.The teaching design theories have been developed from centeringon teaching to learning, and the unity of these two has formed the educationpattern “teachers-----students”.The network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ispattern.The third part is about developing and practicing the network teaching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First, the writer introduced its concept,construction, features, patterns, and meaning, then discussed the rules, theenvironment, and the process.The process chiefly consists of five parts:initial analysis, designing plan, concrete build, testing evaluates and mends.The last part is about the problems which li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application prospect.The problems include the location, some imperfecttheories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gathering a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able tofinish the work and standardizing the network resources etc.In spite of allthese, the network teaching is till important in the basic education.It will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dividual education, continuous education,special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in full scale etc.Key words:Modern Educational Theories;School Intranet;The network teaching
正文
论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章 前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表现在:第一、教育的功能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终生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以往主要在青少年时代接受教育,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要求人们的教育观念必须改变,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行终生教育;第三、学校教育要走出传统的校内、课堂和书本的局限,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必须开放教育空间、拓展教育渠道,教育资源高度共享,实行开放式的教育。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国人口众多,一个国家要想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必须面对这个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要想实现上述要求,教育必须改革,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根基,基础教育改革更为重要,那么如何改革呢?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全新教育环境,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完成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本课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旨在通过对现在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实际出发,探讨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过程,并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效地应用于学校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中,最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自主地进行学习,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时间、学习方式,还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在中小学,网络教学的实现,离不开校园网。校园网是实现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基础。所谓校园网,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各项管理工作和各类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是一个集相关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于一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宽带计算机局域网,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和通讯的综合性网络应用环境。现代的校园网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很容易地接入Internet, 能共享Internet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校园网本身具有运算速度快、资源可共享、网络安全性好等优点。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教学发展很快,很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和研究网络化教学,校园网的建设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制定了各种行动纲领。
在美国,几乎所有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并与Internet连接,学校和政府部门、大型组织一道,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许多教学、学习、讨论和交流的园地。
在日本,人们积极地借助因特网进行教育革新。早在1995年,日本文部省和通产省就联合实施了一项试验研究项目:“100所中小学校联网试验研究”,该项目不仅让试验学校师生了解和学会使用Internet,而且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现在,这一项目已在全日本范围内实施,产生了巨大的教育效果。
新加坡在2002年就达到每两个学生中至少有一台计算机,所有的幼儿园都拥有电脑,所有学生都可以方便地上因特网。
在我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各种实验目前已经在许多地区广泛开展。2000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在讲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时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一是在学校中普及和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二是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三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以此为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但是,我国的网络化教学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中小学校虽然已经建立了校园网,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尤其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出现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学校没有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放到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因而由于人的观念、认识和技术能力等方面落后,而使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成了“课本搬家”、“黑板搬家”式的教学软件,使校园网难以在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在现代化观念和理论指导下,开发和建设适应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中小学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第二章 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实践都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离开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最终是要失败的。现在,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网络化教学,正是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而这个实践又是以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而展开的,因此,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对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理论,本章就对此做专题阐述。
2.1现代教育思想
目前,基础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基础教育影响较大、也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课程观、现代学生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具体来说就是:
1、现代教育观: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教育不仅是青少年、儿童的事,而且是每个人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基础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基础教育要培训学生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互动过程。教师的“讲”变为“导”,学生的“听”变为真正的“学”,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通过教学,获得的是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得到发挥,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学。
3、现代课程观:现代课程观强调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将更利于学生的适应性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信息社会,由于信息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知识总量扩充的无限性与传统的教学内容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更新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日益显著,并成为现代教学体系改革的焦点。现代多媒体技术以人机界面的更加友好和更贴近人们的自然习惯为优势,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和展示教学内容,因而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和适应性的培训。
4现代学生观: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相对于教师来讲,学生是客体,相对于学习来讲,学生是主体,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5、现代学校观:全日制学校、面授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有墙的学校,是正规学校;业余学校、远距离教学学校、实行个别化教学学校、无墙的空中学校,也可以是正规学校。现代学校观打破了以往单一的、面对面的集体授课方式,而发展为个别化教学、小组交互学习和集体交互学习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与结合使用。
6、现代人才观:现代所需的人才是创造型、复合型的人才,不是模仿型、单一型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
总之,传统的教育思想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彻底改变“学校即教育”的狭隘教育观,强调学习社会化,社会化学习的大教育观。应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出满足现代教育思想要求的校园网教学资源,加大对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营造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学环境,进而培养出符合现代信息社会要求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信息社会的要求。
2.2学习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根据其发展和变化情况,可分为三种: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0年代末兴起的认知学习理论;80年代末迅速发展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也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主义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重视对学习者外部行为的研究。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种,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习者灌输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对于一些良构的知识领域来说,例如对事实、概念等的学习,按照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传统的以线性教授方式为主的学习,具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特点。但另一方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主要的问题,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忘记了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创造性的人。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崇拜教师、崇拜权威的思想观念,学习过程中不习惯问“为什么”,也不知道怎样问“为什么”。其结果,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被束缚,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因而也就无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斯金纳的强化学说所提供的软件设计原则、交互环节和模式对CAI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对练习型、操作型和游戏型软件的设计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行为主义是在动物行为变化的基础上来解释人的学习,仅仅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中的生理机制而忽视了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远远不能揭示人类学习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所以它在指导教学和软件设计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环境),也强调学习者内在的主观因素(认知结构),把重点放在两者之间的结合上。认知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认知加工的观点。认知学派认为,人的知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与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心理需求、兴趣、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及过去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与经验),学习过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外界刺激主动做出、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因而,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对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加工的主体。认知理论提出的软件设计原则,对处理认知学习内容,尤其是概念和命题的学习给予了极大帮助,在CAI软件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性质的变化(图式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新知识。因此,“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协商”与“会话”是协作学习的主要手段,协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群体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即真正完成意义建构,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对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向他们机械地传授和灌输知识。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较传统教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全新教学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经开始实际应用于指导基于网络的建构主义教学环境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意义建构,这对于非良构知识领域的教学,无疑具备独到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往往忽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有可能使学生的学习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目前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发展,建构主义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经历了学习理论发展的若干阶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理论的发展完全是以后者替代前者。在各类教学实践中,无论哪一种学习理论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资源建设,其目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平台环境和资源,它既要让教师实现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又要能够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提供自主的或协作的环境,所以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应当以强调学习者内部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3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的一门科学。它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规划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并进行教学应用、评价试行结果和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的系统规划过程。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最优化为目的,因此也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都是一个基本理论基础。
在教学设计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模式:一种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另一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不同,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其优点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不足之处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探索,容易偏离甚至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两种教学设计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教学设计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更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把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教学设计模式称为“主体—主导”教学设计模
式。网络教学应当基于这种教学设计模式:在整个教学进程中,积极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通过以上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以适应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发符合现代教育特点的教学资源,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必然。
第三章 中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与应用
3.1网络教学资源概述
3.1.1 网络教学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从广义上说,教学资源是指“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基于网络的教育环境、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人员。本文所讨论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基于网络的教学材料,即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所谓信息化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它既包括基于CAI的教学软件,也包括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即网络教学资源,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
网络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教学系统中的信息体系,是实施网络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网络教学服务,便于学生在网上自主地进行学习,便于教师组织网络教学材料,便于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与评测。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具备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共享性的特征。科学化是指教学内容要科学、准确;标准化是指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从而保障网络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结构化是指资源结构要合理,从而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动态化是指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与维护,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
3.1.2 网络教学资源的分类
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所有网络教学系统支持运行的学习材料。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界定,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各类网络媒体素材、网络题库、试卷、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指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信息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音频类、图形(图像)类、动画类和视频类。
2.网络题库。题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测试题目的集合,是在教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因而所有学科的网络题库都应遵循经典测量理论的指导,都要严格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教学模型开发题库管理系统、组织试题。
试题的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题库建设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学科的知识点结构。在按学科知识点结构组织试题时,还需要注意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例如语文、英语等学科,整个学科知识点之间逻辑性不强,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包括很多知识点;而物理、数学等学科则不同知识点之间有很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一个知识点往往代表某章或某节的内容,不会包含在其他章节之中。在组织试题时,尤其在设计题库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并适应这种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
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运用媒体信息的整合技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的不同,课件可划分为网络课件和单机运行课件。网络课件应该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实现共享:单机运行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网络课件库中的软件应该能够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自成体系是指网络课件要涵盖所选定课程或教学单元的所有内容范畴,不能遗漏;独立使用是指网络课件的设计要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设计出适合本单元需要的软件,并能够独立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5.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呈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网络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既要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又要通过网络实施整个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区别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网络课程主要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支撑环境。
网络课程的设计要基于远程教育的特点,即教师与学习者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因此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要完备,知识的呈现方式要规范、合理,符合本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呈现时,要采用合理、有效的导航方法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注重基本学习环境的设计。
6.教学案例库。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案例库中的案例至少应包含实事描述、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与评价、相关应用领域、教学建议等组成部分。
7.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以及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3.1.3 网络教学资源的结构
1.物理结构:传统的两层结构体系即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无论是在设计开发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求Client端安装相应的软件,<莲山 课件 >维护复杂,升级困难,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网络的应用。目前随着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向Internet/Intranet的迁移,WWW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Web数据库应用即Browse/Server(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这种模式也可称为三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实现了信息从静态发布到动态发布的转变,便于软件的升级与维护。三层WEB结构的模式的优越性如下:在前端浏览器用户方面:
(1)统一、易用的浏览器界面;
(2)用户只需学习简单的Web页面与超链接操作;
(3)可以大大降低学习障碍和培训成本。
在服务器方面:
(1)用户端不需要特殊的设置与软件安装;
(2)应用软件集中在服务器端开发管理;
(3)减少维护成本,加快连机过程。
2.内容结构:传统的书本教材采用层次结构来组织学习材料。依据教学大纲,按章节顺序展开教学。学生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学习,自由度较差。而网络信息的组织为网状结构,该结构具有一个主页,主页能通过链接到其他网页,各网页之间又有许多链接,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网络。学生可以通过链接自由访问网络上的资源,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采用了三层物理结构和网络状内容结构,大大加快了网络资源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网络化教学的发展。
3.1.4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模式
当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地区性教学资源库、厂商开发资源库、学校自建资源库、教育互联模式。其中教育互联模式是资源库建设的必然趋势。
由于课程改革的特点——教材一纲多本,变化快,要做到资源的实时更新,只有第三代资源库建库模式能适应,第三代资源库就是“教育互联”的模式。教育互联核心理念是:“教育·互联·共享”,其目标在于实现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共享、交流。
“教育互联”倡导的是资源的有偿共享,“让教师富起来”是“教育互联”的使命,“教育互联”解决了资源合理流动的根本性问题:机制和管理。
“教育互联”实行教育资源集约化开发,打破了国内教育行业资源壁垒、“资源死水”的现状,带动整个国内教育资源的流动共享,营造教育部门、学生、家庭三方互动的平台,建设高度共享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教育大社区。“教育互联”作为教育服务的核心载体,旨在建设互联互通的中国教育大平台,实现全社会教育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享、用户资源共享。
第一次解决了资源合理流动的根本性问题:机制和管理,把资源建设落实到共建共享。面向全国骨干教师共建,全国教师学生共享的教育门户网站。
第一次尊重教师的创造力,并提出让教师“富”起来,让教师的知识丰富起来,让教师的沟通渠道丰富起来,让教师的知识转化为财富。调动学校和教师创新资源的积极性,截止到目前,“教育互联”已积累 6 万条资源记录,200 G 分类资源,部分教师已经实现资源创新价值,逐渐富起来。
第一次创造性的实现网上资源展示、交易平台。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的优秀资源,通过教育互联,可选择有偿或无偿方式让全国教育工作者共享,教师或学校可以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教育互联购买一批有助于教学的资源。学校不再用花昂贵的价格购买一次性打包销售的“几百 G ”所谓“教学资源”,节约的资金通过教育互联平台,支付给原创资源的教师或参与建设的其它机构。
3.1.5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实意义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字化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
1、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地迈向信息化社会。在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的超媒体化、数字化、高速化等,这些变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信息和知识作为发展经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重要财富的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力,都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环境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从而能动地改造世界。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世界各国都将教育的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视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国策。
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也正大力推进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例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旨在使全国90%的中小学师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的“校校通”工程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于网络环境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课题。
2、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创造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社会需要创造型的人才素质,我国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革新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应当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设计策略、提供指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通过自学、协作、探索等方式实现意义建构和能力发展。而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将网络纳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性意识、主体性意识、创造性意识、协作性意识等,从而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得到综合培养和发展。
3、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学习中。显然,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拥有适合于各学科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就成为其前提和保证。没有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而要使教学资源适合各学科教学的需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要求,信息技术所创设的资源环境必须是一个蕴涵了丰富资源的多元化和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信息资源的互动性和非线性组织方式,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资源,以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实现,而网络教学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为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和知识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特别适合于他们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因此,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必然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源,也就无法建构起理想的教学环境,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3.2 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3.2.1 开发的原则
开发校园网教学资源是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环境。理论指导实践,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时,要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将设计着眼点放在用户身上开发的软件应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体现“网络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的思想,保证网络资源内容的科学合理性、可更新性等要求。因此,开发校园网教学资源同开发其它教学软件一样,需要遵循一定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教学性原则是一切教育软件需要遵守的首要原则。校园网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南国农先生认为:现代教学观强调教与学的辨证统一,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互动过程。因此,开发的校园网教学资源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要明确校园网教学资源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网络虽然是一个很快很好很方便的媒体,它的发展可以为教学提供优良手段,但归根到底仍然是一个实现教学的工具,如果过分追求技术,可能做出来的网站很漂亮,但就是教学效果不好。因而,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其教学功能。
2.控制性原则:在运用校园网教学资源时,老师和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使教师和学生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软件的调试和控制上,因而要求校园网教学资源的操作要简便、灵活、可靠,有良好的导航和操作界面,师生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可以灵活使用。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无疑是软件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校园网教学资源中,科学性包括网络资源内容的科学性、网络管理的科学性、网络设备的科学性等方面。当然,艺术性也是科学性的某种体现。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放性原则:一方面要保证硬件设备的结构合理与先进性,如硬件可以升级换代,可支持宽带多媒体业务等;另一方面网络资源内容应该可以方便地添加、删减,也就是软件内容的开放性。在网络中要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源的网址,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总之,开发校园网教学资源时,在保证教学性的前提下,还要将科学性、开放性和可控制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篇:中小学校园网建设
中 小 学 计 算 机 校 园 网
——合理“规划”是校园网建设的关键
摘要阐述了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合理“规划”是建
设好校园网的关键及如何规划校园网,结合实际讲述了遂昌中学
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校园网规划IC卡Internet素质教育
21世纪即将到来,教育革新和发展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任务。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一次新的革命性的飞跃,给人类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让计算机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资源的利用率。已有一些学校初步建成或正在建设校园网,而更多的学校也在酝酿或筹建校园网。本文将就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性、校园网建设的关键、如何规划校园网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时介绍一下遂昌中学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情况。
一.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性
计算机中最适合学校教育的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多媒体具有活泼生动、交互性强的特点;通过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给人们的视觉听觉等带来全新的感受;它实现的是一种信息表现方式。而网络技术具有信息交流方便、易于统一管理的特点;是人们共享信息、交流信息的全新模式;它实现的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利用网络方式来传递多媒体信息,利用多媒体方式来表现网络信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结合智能(IC)卡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校园计算机局域网——校园网,功能则更强。
依靠校园网,教师能利用电脑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举凡各种文字、图形、影像、声音、视讯及动画等资料,都可用来当教材,使授课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包罗万象。加上网络连线的运用,能使教学工作更加事半功倍、得心应手。老师也不必再花费很多时间写黑板,或是来回巡视教室,学生更不必再挤在一起,围在小小的屏幕前观看老师的示范。还能分别实现集体教学,分组练习与个别辅导的教学环境,使普通的电脑教室与高级演示、视听、语音教学融为一体。
依靠校园网,学生能利用电脑进行学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通信技术全方位多角度集成的各种信息载体的、先进的、交互式的教育手段——多媒体网络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它能提供非常直观的学习任务环境,和大量的信息供学习者使用,提供自我验证和一种非常容易的信息重组、移动以及随意组合的功能,促进学习者知识的结构化,并在已有的信息和新信息之间建立内部连接,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应
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开僻了一条新路子。
依靠校园网,学校领导则能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增加教育的宏观控制能力,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比如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中,校长对教师的评价只能依据其所教学生的成绩或通过几节观摩听课来进行,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及每个学生的情况,只能看到局部或通过间接了解。有了校园网的监控系统,校长随时都可以通过监控网来了解任一教师的授课水平,了解课堂秩序、校园环境秩序,并可以录相。为学校对教师的评估和教学秩序的掌握提供第一手资料等等。
其实校园网的作用远非如此,它除了用于教、学、教育管理外,还能用于后勤服务管理,疏通学校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实际上起到了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作用。
总上所述,不难看出,校园网对加强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快捷性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变集中式管理为分布式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好校园网的关键在于“规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点,对校园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原因是校园网的建设投资较大、时间较长,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十分迅速。
近年来,尽管各教育部门不断增大教育投资力度,但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投资需要。缺乏资金往往使校园网的建设不能一步到位。当然,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快,校园网的建设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必定有一个逐步更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建设与校园网建设时有一个眼前打算与长远计划——即“规划”。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刚刚建好的校舍由于要布网线或安装网络结点而到处挂满明线,甚至搞得千疮百孔。”或者是“刚买不久的网络设备,由于不够扩容而不得不重新购买。”更有甚者,一位朋友告诉我,“某银行学别人的样,在建房时就化了50多万元布下了性能不错的网线,而单位居然不知道网络的多功能用途,在后期的配套设施建设中造成大量的重复投资”等等。
一句话:要建设高性价比的校园网,关键在于合理“规划”。
三.如何规划校园网
首先,应确定校园网的总体要求,也就是对校园网的最后功能与性能进行定位。一般地,功能上要求既能利用校园网实现多媒体教学、校园内部的教育管理,又能实现并控制校园内部与外部世界(Internet)的信息交流。控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对学校教育不利的站点的仿问,同时防止网络Haker(黑客)的侵扰。在性能上,则应以规划内“够用、够快”为原则。
其次,根据总体要求确定网络类型和网络结构。这应从网络的规模、今后的扩展性、是否与互联网连接、较好的人机界面多方面考虑。校园网中较常用的操作系统有:Novell网络和NT网络。Novell 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好,操作管理
相对较困难;而NT网的用户界面比较友好,易于操作管理,但安全性方面较差。而网络结构,则应看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分布式结构较能发挥网络的优势,但增加了网络维护与管理的难度。
然后,根据总体要求与学校的经济情况、教学与教育的需要,确定校园网阶段性计划。对于新建校舍,一般应首先考虑安装规划好的网络布线,再考虑急需的规划好的网络投资。而对于不建新校舍的学校,则可根据规划,需要什么先上什么。
最后,还有一个网络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局域网与互联网连接,为防止Haker的闯入破坏数据,必须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常用的有两种安全机制:一是“防火墙”技术,这主要是通过一些软件设置限制非法闯入,可有效地保护数据;二是“虚拟IP法”,通过网关与局域网屏蔽的设置,可以实现内部的节点能访问外部的信息,而外部的接点却访问不到内部的节点。这样同样可以保护内部的数据。
还有三点需要注意。一点是: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比较大的投资,并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对规划若能先进行可行性调查、分析和论证,必能节约大量的重复性投资。对于新置软硬件,特别是硬件均应有超前意识,一般应考虑在三到五年内不被陶汰。如能这样,早期服务器、交换器、HUB、路由器等在三五年后,仍可作为工作站使用或作为分支服务器使用。另一点是应考虑网络安装的延续性:因为网络是分阶段建设的,而国家对集团采购大宗商品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出现在不同建设阶段有不同的施工单位。而不同施工单位往往只管自己施工的项目,不考虑整个网络,这往往就会降低网络的性能,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维护的难度。因此,在招标过程中应考虑网络安装的延续性。第三点是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软件的建设。好的硬件,没有与之适应的软件相配套,往往不能发挥其应有功效。
四.遂昌中学校园网的规划与建设
(一)校园网总体规划
我校于1998年开始筹建新校舍。早在新校舍规划时,校领导就将校园网的建设纳入了校园建设之中,并对校园网的功能与性能进行定位。
校园网的功能,主要包括校园内外信息管理、教育管理、多媒体教学管理、图书资料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五大块。与之相适应的网络系统有信息管理中心骨干网、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子网、多媒体教学管理子网、图书资料管理子网、后勤服务管理子网。
性能上,对内要求整个网络将分布在全校各个部门科室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传输或共享学校及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学生在校园内统一使用校园IC卡,在一张卡上实现学生证、出入证、阅览证、借书证、就餐卡、医疗卡、上机卡、查询卡等功能。在校园管理方面,形成一种简捷、高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对外要求将校园网联入Internet,并能利用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协议FTP、环球网WWW信息检索等工具获取资源更多、范围更广的网络服务。
在服务教育与网络安全方面,要求既能实现校园内部管理,又能实现并控制校园与外部世界(Internet)的信息交流。控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对学校教育不利的站点的仿问,同时防止外部世界的侵扰。
(二)根据总体目标,规划校园网阶段性计划及计划的实施
一、1999学年计划与建设:
1.在新校舍建设的同时,投资30万元,购置网络设备,预先完成网络布线工作。网络采用以太网星形拓扑结构;2台网络服务器用于信息管理中心骨干网,1台网络服务器用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子网;传输介质:对外联系采用DDN(数字数据网)专线,校内主干线采用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光缆,分支线采用5类双绞线;网络带宽采用100Mbps交换或共享。
2.投资40万元建设2个学生机房,服务器并入校园网。
3.投资20万元建设1个多媒体语音教室,主机并入校园网。
4.投资5万元建设食堂IC卡售饭系统,主机并入校园网。
5.投资18万元建设了2个综合多媒体教室,主机并入校园网。
6.在1999年底前初步完成整个网络中已有设备的联结。对内要求整个网络将分布在全校各个部门科室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以传输或共享学校及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对外要求将校园网联入Internet。
二、2000学年计划与建设:
1.暑假里已为每位教师配上电脑,现已联入校园网。
2.计划再建2个综合多媒体教室并联入校园网。
3.计划为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仪并联入校园网。
第四篇:论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与建设
论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与建设
计算机网络使诺大的地球浓缩在几秒钟,使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的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即使在偏避地方的人们,也能很快地了解世界发展的动态,及时跟上世界的潮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信息时代的逼近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众多的小学纷纷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去,而架构在网络环境上的“校园网”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焦点。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现代教育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建设校园网,以使学校的教育实现现代化。如何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在目前,至少在国内并没有成熟的经验给我们借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为此,本文将从校园网的认识、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和建设三方面进行一些论述。
一、“校园网”的认识
“校园网”这个名词的出现,也就是近几年的事。由于人们对“校园网”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偏差,导致了中小学在校园网建设上暴露出种种问题。如有的学校只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导致设备使用率不高。有的学校有先进的网络设备、强大的服务器,却没有一套应用软件系统,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也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情况的信息管理系统,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学校“校园网”网上信息陈旧,甚至网上无信息可流通,造成大量设备闲置,只能作为客人参观时展示的门面。还有些学校由于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加之校园网的生产企业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少企业的售后服务跟不上,造成盲目投入,建网后的维护费用和改造费用相当高,而且可扩展性和升级性差,学校重复投资的现象严重,浪费较大。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校园网”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建设“校园网”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深或存在误区。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1999年8月30日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校园网”是在校园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可在校园内将许多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连接进行数据通讯。“校园网”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校园网”的开通,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用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在应用“校园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浙江大学沈莉萍给“校园网”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校园网”是指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学校办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是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网络化教育的重点并不仅仅要让师生了解和使用Internet,更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校园网”建设,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从一种辅助手段跃升为基础手段之一,或称之为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即WBI(WebBasedItruction)。CAI是一种静态的改良,WBI则是一种动态的变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校园网”建设,引起了传统学校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到教学内容的巨大改变,通过现代视频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将极大改变学校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Internet上的教学系统,具有快速传递信息的教学功能,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不再受到时空限制。国际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成一体,它以数字网络为信息载体,几乎可以发布现行所有媒体可以发布的文字、语音、图像、影视等资料,成为信息集散中心。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校园网建设与应用全面纳入规范化管理,避免“校园网”建设首期投入过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避免造成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就有可能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条件来设计教育,或者说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实现教育的创新。
二、“校园网”在中小学中的应用
校园网是学校的龙头、核心设备,校园网的开发利用对教育的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利用校园网实现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校园网功能的开发利用,利用校园网和计算机教学平台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以网络化的强大信息量,电子化、声像化的生动情景,实物显示,人机对话,不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师生的素质,也促进了教育思想的更新。国际上已明确提出:"教育是学习,教
第五篇:论建设资源节约
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
摘 要: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国情分析与国际竞争的视角,阐明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根据;指出了城市在贯彻两项基本国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将其贯穿于城市长远规划和日常城市管理中。
关键词: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城市规划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立足我国国情的两项基本国策。我国的资源蕴藏量和国土面积分别居世界各国的第四与第三位,从总量上看,“地大物博”是称得上的,但从人均指标看却恰恰相反。以人均国土而积看,我国为0.8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29 %;人均耕地0.11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45种主要矿产资源计算的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具体就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铝土矿而言,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1%、4.5%、42%、18%和 7.3%。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环境容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值;与此同时,我国按国内生产总值、按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单位产出的资源占用量和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却远高于发达国家。显然,日前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为了可持续的发展,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就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的选择。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能耗、物耗高,这“一低一高使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重要矿产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高。据有关部门顶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2%,锰、钢、铅、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达到38%、82%、52%和69%。同时,在矿产进口谈判中我方尚未真正掌握话语权,在进口价格年年攀升(如进口铁矿石价格2005年比上年上涨 19 %,2006年继续同比上涨30%左右)。进口原料上涨导致的工业成本上升,降低了我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一系列重要矿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力方式转变和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切入点和抓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需从国家、城市和区域、企业与社区三个层而同时推进,城市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城市-方面要贯彻国家的两项基本国策,落实上级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同时要结合市情,制定规划,将节约和环保同城市社会发展各相关方面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全市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全体市民具体实施。
统筹系统规划的重要性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工作的广覆盖、高渗透与大跨度的特点。首先要抓好城市规划这个”龙头“,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确定城市规模与总体布局,使其与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相匹配,充分体现”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同时加强规划管理,将国家有关节地、节能、节水……等要求与重点推广的举措纳入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真正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功能,决不能听任中外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重大、甚至难以挽回的损害与浪费。从覆盖面看,它贯穿生产、建设、运输与流通,直至最终消费各环节;从节约对象看,它涉及到土地、水、能源、各种原材料等等;从工作环节看,包括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贯彻落实,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种有代表性的示范工程和相关的制度建设(如能效标识制度、节能
降耗产品认证制度,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等等。而上述节约、环保工作又需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任务紧密结合、互联互动,才能落实:
----和城市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结合,对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实现结构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
----和城市产业与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相结合,淘汰落后工业窑炉,更新改造低效工业锅炉,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余压,实现技术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
----和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相结合,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再利用与资源化;
----和合理控制投资增长、调整投资结构相结合,提高并严格执行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以及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评估审批,从源头上把好节能降耗减排关口;
----和科教兴市战略相结合,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抓紧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相关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普及相关科技知识:
----和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相结合,发展、提升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水平,实现产业化,形成”静脉“产业链;
-----和倡导扶贫济困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通过社区”爱心超市"等方式,使还有使用价值的被弃生活用品等循环利用,等等。
从一个时期看,上述方方面面不可能平推齐进,而应根据不同的市情,找准各自的切入点,力求重点突破;而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和相应的资源消耗结构、污染排放物结构,那些投入量大、节约空间大,污染扰民危害重的方面,宜作为重点突破的切入口。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突破口,创造不尽相同的经验、做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就可能以最低的代价,将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各种成功经验在中小城市普遍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城市走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行列。
竭泽而渔之路不能走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竭泽而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讲的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鱼倒是全捕着了,但湖水排干了,就再也不会有鱼了。它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同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消费的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忽视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那就等于竭泽而渔。
我们党十分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并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怎样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与此同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怎样理解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贸易站楼兰,极尽繁华。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却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黄沙中。不少研究者将吞噬楼兰文明的祸首归结为环境的急剧恶化。楼兰的悲剧警示我们:环境是无情的,只有与环境和睦相处,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文明才能不断延续。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
面对严峻的形势,必须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
期性。我们党紧密结合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天地人和,物我为一。”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整个自然界的环境,人就不可能生存、繁衍。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人的自我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一种环境伦理观念的普及,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贯彻执行,为环境的友好、自然的和谐作出更多的努力。
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
2006年4月中旬,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间的环保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落实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展望“十一五”,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紧迫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谱好资源、环境、发展的协奏曲呢?
一是要大力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和环保意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勤俭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要增强全民环保意识,调整和改造不利于环保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加强环境伦理、环境文化宣传,培育环境友好的理念。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养成做起,厉行节约,保护环境,努力形成人人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责出力的良好风尚。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无论是研制、引进节能技术,还是治理环境污染,都需要投入,早投入事半功倍,晚投入花费翻倍。要加大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改造升级的投入;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三是要有制度作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长远的,能够使资源、环境、发展保持协调前进。要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保工作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还应当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四是要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近年来,资源环境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普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因此,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保
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逐步完善“中央监察地方、地方监管单位、单位法人负责”的监管体制。要提高对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的监测能力和水平,严厉查处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违法行为和案件,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科学技术。要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循环经济之路怎么走?
在一般人的眼里,垃圾只是生产生活废料,不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费钱,还容易污染环境。可是换一种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使用得当,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还会成为其他行业的能源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我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重点行业 建设济钢、宝钢、鞍本钢、攀钢、中铝、金川公司、江西铜业、鲁北化工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产业园区 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及园区集中供热和废物处理中心,建设河北曹妃甸、青海柴达木等若干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建设湖南汨罗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加工示范基地。再生金属利用 建设若干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示范企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 建设若干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示范基地。
再制造 建设若干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机和轮胎翻新等再制造示范企业。
这种对垃圾的循环使用,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理念。由于循环经济具有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双重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我国的循环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循环经济毕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十一五”规划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对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要求。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从工作上说,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倾向。把推行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并抓紧制定相关专项法规。国家发改委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要避免“竭泽而渔”的做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更好地造福子孙后代,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