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阶效应在各个规范中的理解与区别
关于“二阶效应”的总结【《砼规》,《抗规》,《高规》】
“二阶效应”分为“重力二阶效应P-Δ”和“挠曲二阶效应P-δ”
重力二阶效应P-Δ:在地震等水平力作用下结构侧移时重力作用产生的附加内力
挠曲二阶效应P-δ:偏心受压构件(主要是长细比大于17.5柱)由于自身挠曲产生的附加内力
★《砼规》中的规定:
《砼规》7.3.9条给出两种考虑“二阶效应”的方法:
1)《砼规》7.3.10条的偏心距增大系数法
存在问题:此法只针对于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主要是柱),而且不论是否时地震工况,对于长细比大于17.5的偏心受压构件均应考虑。虽然条文说明中认为此法可以同时考虑上述两种二阶效应,但从其增大系数的计算公式可知,此增大系数对挠曲二阶效应反映得较为充分,对重力二阶效应反映的则不够充分,或者不够准确,因为偏心距增大系数计算公式与结构的侧移量大小没有关系。
2)《砼规》7.3.12条的折减构件弹性抗弯刚度法(仿照美国规范)
存在问题:《砼规》认为此法是“一种精度和效率较高得”考虑二阶效应的方法,是“一种理论上严密的”方法。但是刚度得折减系数得取值很难精确,在不同荷载组合下,不同得构件得开裂程度都不一样。取统一折减系数得方法,只能大概反映二阶效应的影响。而且在程序实现时也会有新得问题,比如刚度减小,导致地震力减小,位移算是弹性还是塑性位移等等。
★《抗规》中的规定:
《抗规》3.6.3条及条文说明规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考虑方法是简化的内力增大系数1/(1-θ),θ是稳定系数,即附加弯矩占初始弯矩的倍数。同时规定,对于混凝土柱,本条与《砼规》7.3.10不同时考虑。
★《高规》中的规定:
《高规》5.4.1~5.4.3条规定,在水平力作用下,不满足5.4.1条刚重比的高层建筑,需要考虑水平力作用下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内力和位移的影响。其计算方法是5.4.3条的内力和位移增大系数。增大系数计算公式隐含的内容:计算位移增大系数时不考虑结构刚度的折减,计算内力增大系数时考虑0.5倍的折减系数,而且结构内力的增量控制在20%以内。
考虑了P-Δ效应的结构侧移也要满足规范规定的位移限值。
★ SATWE的解决方案:
虽然《抗规》3.6.3条文说明中规定,对混凝土柱,P-Δ效应与《砼规》7.3.10条不同时考虑,但是《高规》宣贯培训教材建议,不论是否考虑了P-Δ效应,对于长细比大于17.5的偏心受压构件,仍应按照《砼规》考虑P-δ效应。体现了分别计算P-Δ效应和P-δ效应的思想。
1)程序内部自动按照《砼规》7.3.10条考虑P-δ效应;
2)无论是否高层,都按照《高规》5.4.1条判别是否需要考虑P-Δ效应;
3)P-Δ效应的计算,satwe、tat、pmsap没有采用上述三本规范中的方法,而是采用“等效几何刚度的有限元法”,也是一种近似的方法,其特点是刚度矩阵中增加几何刚度部分,会轻微改变结构的自振周期,Etabs中也提供这种方法。Etabs中除了这种方法也提供高规中的系数增大法。
一般情况,多层结构的P-Δ效应很小,可以或略;大多数高层结构的P-Δ效应的影响在5%~10%之间;超高层结构的P-Δ效应的影响将在10%以上,必须考虑。P-Δ效应对超高层的影响,上下部位的楼层小,中间部位的楼层大。
第二篇:贝尔效应在管理学中的实践
贝尔效应在管理学中的实践
贝尔效应是指个体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越具体越接近实际上的想法与念头,而且个体付诸于行动,就会越接近成功,最后达到目标,取得成功。想着是一种信心,是一种胆识,但不是空想和不着边际与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
我们对着历史人物来诠译与理解贝尔效应。
例一:李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为郡县小公务员,有一次,见到单位宿舍里的厕所里的老鼠吃的食物,都沾屎尿不洁。厕所里生活的老鼠,见到人与狗,就表现出惊惶与恐惧。李斯又到粮仓里,观察生活在粮库的老鼠。老鼠吃好的粮食与居住在干净的大房里,没有人与狗的打扰伤害。于是李斯叹息说,人的出息就如老鼠一样,区别在于所处的环境。李斯就立志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跟荀子学帝王之术。这帝王之术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管理学与国家治理学。后来,李斯为秦国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成为秦国的总理。
例二: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少年时,经常给别人做佣工,种田。农活忙后体息时,坐在田垄上,怅然很久,感慨很久,跟其它做佣工的人说,有朝一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伙。其它佣工们嘲笑陈胜,讽刺陈胜。说陈胜你现是个打工仔,如何富贵?陈胜大声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回应讽刺他的佣工们。陈胜后来与吴广联手反抗暴秦,把貌似强大的秦国,搞得奄奄一息。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例三:汉高祖刘邦,沛县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刘邦性恬仁而爱人,爱好慈善,开朗大方,为人大度,不治产业。年青时,为小公务员,职位是泗水亭长。有位职位比他高的公务员,经常对他轻慢侮弄。他好酒贪杯,还特别爱好女色。刘邦经常被派往首都咸阳服徭役。他在人群中看过秦始皇的威严与气派。喟然叹息说,大丈夫的出息要象秦始皇一样才不枉此生。后来,刘邦成为西汉开国皇帝。西楚霸王项羽,姓项名籍,字羽。下相人。父亲是项超,他的叔父是项梁。祖父是楚国着名将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国将军,封地在项城,故姓项氏。项羽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与叔父项梁观看秦始皇的仪仗队与皇帝的气派。项羽跟叔父说,我可取而代之。项羽想要取代秦始皇当皇帝。后来,项羽灭掉秦国,自封西楚霸王。权力相当于皇帝。
例四:朱买臣,字翁子,吴郡人。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到山上砍伐树木,作为薪材卖给别人,以此为生。有时他喜欢边担薪边育读书。他的妻子觉得跟他过日子很羞辱,没面子,要求离婚。朱买臣笑着说,我到五十岁,必然富贵。我现在四十岁了,你再等一些年,我富贵后,报答贤妻的功劳。妻子大怒,象你这种人,最终饿死在山沟里,怎么能富贵?朱买臣知道留妻子不住,与其离婚,任其嫁他人。朱买臣照样卖薪材为生,继续读他的书。原妻子嫁给予别人后,跟后夫一起上坟,见到朱买臣饥饿,给予饭菜他吃。后来朱买臣官至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位列九卿。前妻觉得有眼无珠,羞愧自尽。
例五: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先祖是马服君赵奢。子孙后改赵姓为马姓。是马服君的缘故。曾祖父是马通,以军功封为重合侯。因受到兄何罗谋反,受诛连被杀。故马援再世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分别是马况、马余、马员。这三位哥哥,都有才能,在王莽时代为二千石官员。马援12岁为孤儿,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后来因军功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
例六: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班彪之少子。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孝谨、勤苦、不耻劳辱。口才很好,读书涉猎较广,比较喜欢人物传记。他的哥哥班固成为皇家校书郎小官。班超与母亲也跟随到洛阳居住。因家里很贫穷,只好为官府写写文字,赚得润笔费谋生。写文章是很辛苦的事,尝辍业把笔扔在地上大声叹息,说大丈夫没有其它志向,应当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外交成就来封侯,安能长久从事文字工作?左右的同事秘书们听了他的叹息与志向都嘲笑与讽刺他。他对秘书们说,你们这些人怎么知道与理解我的雄心志向?后来,班超在西域从事外交管理工作,任职射声校尉,封定远侯,食邑千户。射声校尉,汉武帝置。八校尉之一掌待诏射声,秩比二千石。所属有丞及司马,领兵七百人。
例七: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陈蕃年纪15岁,尝闲情逸致地独处一间房子,而庭宇杂草丛生,灰尘垃圾堆到四处都是。他父新朋友同郡人薛勤来到他家中,跟陈蕃说,小伙子你怎么不把卫生打扫干净来招待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应该为国家埽除污秽,怎么能只埽除一室?薛勤知道陈蕃有清世志向,甚奇之。后来,陈蕃官至太傅。
例八: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诸葛亮早年是孤儿,诸葛亮与弟弟跟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一起生活,后来汉朝用朱皓代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又带着诸葛亮兄弟前往荆州投靠旧朋好友刘表,依附刘表。诸葛玄去世的,诸葛亮边种田,边读书,喜欢唱葬歌《梁父吟》。他个子比较高,每次都把自己比如成管仲,乐毅。当时的世人,没有承认诸葛亮的才能能比得上管仲与乐毅,不相信诸葛亮,有人还认为诸葛亮自吹自擂。只有博陵崔州平与颍川徐庶跟诸葛亮关系很好,他们俩认为诸葛亮讲的是真话,确实能跟管仲,乐毅不相上下。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官至蜀国总理,封武乡侯。这样的历史人物案例举不胜举。成功的规律离不个人的志向与自信,还有为成功所付出的行动与努力。当然,在中国历史上是以当官为成功目标的。那个时代,是农业经济时代,人的成功与成就,也只有当官一个途径。虽然现在社会这种封建残余思想还很严重,但是社会在进步,在发展,思想观念是前进的,是不会倒退的。我们现在处于是的后工业化时代。农业与工业,都离不开商业。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敬爱的温总理讲过,年青人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其实,很多人应该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去在各行各业打拼,成为行业出类拔萃者。又或者去创办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与企业帝国,解决就业,为国家增加税收,用钱去帮助与救济别人,多做慈善事业。而不是想办法只为了当官而当官,而去贪腐,而去向老
百姓耍威风。如果当官是为了真诚地服务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这样的成功人士是值得赞美与赞扬的。湘潭市村级直选村长与居委会主任,当地许多群众选民都表现出了一种热情,不但积极参与,而且还积极称赞共产党这样做是一大进步,群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指数提升很高。成功是离不开贝尔效应的。贝尔效应是管理学中的一条重要的、经典的管理法则。作为管理者,要了解贝尔效应的激励作用与主观能动作用。让自己或者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成功标的,去创造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篇:心理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心里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与原始社会相比,当今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交流沟通与人际关系。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沟通。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心里效应在影响着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影响着别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使我们形成的印象往往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别。因此正确运用心理学效应可以留给他人一个好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克服这些效应的消极作用。下面谈谈几种心里效应的成因及应用
一、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初次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往往不太可靠。但首因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不可回避的,它决定交往是否延续,并影响今后的交往质量和结果。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力求在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后摄”作用。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如某人平时表现很好,可一旦做了一件错事,就容易给别人留下很深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也要注意克服近因效应带来的认知偏差,要学会用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眼光看待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是先入为主、凭第一印象一锤定音的结果。它所产生的认知偏见是一种明显的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看全面的认知现象,往往会歪曲一个人的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晕轮效应,相信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交往中多了解对方,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另外,在交往中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法国人是浪漫的,英国人是保守的;女性是温柔的、细心的;男性是理性的、豪爽的、粗心的等,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也叫自我投射效应。自我投射指内在心理的外
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为他人也应如此,结果往往对他的情感、意向作出错误评价,歪曲他人愿望,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有的人对别人有成见,总以为别人对他怀有敌意,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色彩。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掌握交往中的心里效应 正确运用心里效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
第四篇: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班级管理的新策略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系统论引进教学论,使教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飞跃,这给了教育者一个很好的启示:有效的整合也能创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要想产生原创性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将两种或多种现有的事物进行巧妙的整合,创新就会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不同,许多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将企业管理思想运用到班级管理,将经济学、文化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等等。基于这种整合创新思路,我校开展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实验研究,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创造了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策略,使班级管理的气象焕然一新。
一、对心理效应的基本认识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它具有普遍性。心理效应尽管很微妙,很难觉察,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心理效应的种类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它具有多样性。同一种心理效应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程度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效应,它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对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会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种类众多,功效也不同,我校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效应进行认真的分类研究,把它们辩证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1、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比如见好第一次面,准备好第一次讲话,上好第一次课,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总之,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亲切、务实、负责、可敬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2、利用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
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与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谈得来。这就是自己人效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观点、态度与对方比较一致,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你。正如管理心理学中所说:“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自己人”,如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运动,一起探讨难题,一起谈笑风生等等。当 学生把教师看成了“自己人”,也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便于交流沟通。而且,有的学生如把教师看成知心朋友,还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为了这位教师,其动力十足。相反,如果师生间是敌对关系,问题就很难解决。
3、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动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几十名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事实上,这几十名学生当初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他们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我是有前途的,我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更加自信,也更加用功。这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倾注心血,唤醒他内在的信心和动力,每个人都会有显著的进步。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班级整体而言,教师的经常鼓励、期待会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和亲近感;针对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善于发现、褒扬每个学生的长处,能促使学生更求上进,更愿意公开展现个人才华,更能大胆标新立异表现个性,同时自觉克服自己的缺陷。尤其对差生,教师热情洋溢地肯定其某方面的优点,能鼓起其积极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也尝受到被人承认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情体验。
4、利用过门坎效应,确立和实现班级目标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但是 他一旦对于较小的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倾向于接受这种请求,为避免给他人留下前后不一的印象,他对随后提出的较大要求也会倾向于接受。简单地说:一个人若一旦接受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小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方面更大的要求。这就是过门坎效应。班级管理中应用门坎效应, 主要用于新接手班级,初接手一个班,班主任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摸清学生情况,然后针对实际分层分级按阶段设“门”,使班级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形成系统的优化整体。这样,班级工作的各项指标就会呈螺旋式上升。相反,如果目标遥不可及,要求学生一蹴而就,学生就会体验挫折和失败感,最后倾向于放弃。过门坎效应还用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上。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班主任可建立差生档案,分别制定不同的“门”(即要求学生阶段时间内应达到的指标)。让学生从最易做起,逐步逐项克服自己的缺点,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品质的渐次完善,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5、利用组合效应,改善和优化班级结构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马木留克兵与一百个法国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能打赢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兵。这就是组合的威力。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要素不变,组合结构改变,系统的功能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组合效应,合理处理班级人员的搭配和组合,比如安排座位时采用“优差混合”,使后进生“近朱者赤”;分配任务时采用“男女混合”,使学生各自“英雄有用武之地”。而且男女组合还能产生异性效应,使 男女双方互相学习和约束。总之,良好的组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态度影响良好,而不良组合则会出现“烂柴倒一起”的现象,甚至产生不健康的“小集团”、“小帮派”。
6、利用鲶鱼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竞争氛围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船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鲶鱼效应。它给教师的启示是: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提高生存能力。也就是说,要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此外,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可让他们充当干部的角色,使他们既以干部角色要求自己,又以模范行为带动他人。
(二)避免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
1、避免晕轮效应,全面地认识学生
晕轮是一种自然现象,指月亮周围有时出现一圈晕轮,致使人们在看月亮时,便模糊不清,产生泛化。在对人的认识上,人们往往根据某人的一个或少数的品质,对人作出总体评价,即“一俊遮百丑” 或“一丑遮百俊”的现象,这就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反映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容易产生这样的认识误区: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一方面滋长了好学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后进学生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该全面地认识学生,应知道太阳里面也有黑子,沙子里面也有灿烂的金子,不溺爱好生,也不歧视差生。这样才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进步。
2、避免定势效应,发展地认识学生
定势效应是指某个人或某一类人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影响到对人的进一步深刻认识。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心理,即不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容易把人看死,不轻易改变对他的看法。比如后进生,教师的印象往往是“思想差、学习差”,难以有新的发现;而且还认为其是“老油条”、“老革命”,忽视后进生的变化和进步。当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时,有些教师甚至产生“是不是作弊”的想法,这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容易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恰当激励,才能导引其走上成功之路。对于一个组织,教师也应该发展地看待,因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组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差班有可能变好班,好班也可能变差班。只有避免定势效应,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3、避免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学生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马太效应的代表格言。马太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比如名人和凡人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会得到肯定和赞扬,各种荣誉和利益接踵而来;而后者往往毫不起眼,甚至被压抑和诬陷。再比如有钱人会越有钱,而没钱人会越没钱。马太效应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常见的“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好学生享受表扬、鼓励和优秀的教学资源,而差学生则遭忽视和冷落,甚至回答问题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教师的“偏心”,也是教育中的不平等,只会导致两极分化,而不是共同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在关心、爱护好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和扶持其他学生。
4、避免权威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说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反映在班级里,就是教师的言行往往成了权威,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这不利于学生发展 各自丰富的内心世界,造成沉闷的班级气氛和统一的个性心理。权威效应也容易抹杀学生创新的苗头,使学生丧失自己的想法,成为“听话的孩子”。因此,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避免“一言堂”、“家长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5、避免禁果效应,巧妙地教育学生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效应,称之为“禁果效应”。逆反心理是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的人类的天性反应,每个人在某段时间都可能变得倔强而固执,对某人压制过度肯定会导致反抗。当班级的管制过于严厉,当教师的行为常常不一致、不公平,当教学和生活内容过于枯燥,学生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学生美好的想法得不到认同,学生充沛的精力得不到必要的发泄,他们就会用违规行为以示反抗。逆反心理的特点是越压制越反抗。一般教师都给学生下许多“禁令”:禁止打电游;禁止吃零食;禁止学生外出旅游等等,其结果是越禁止的,学生违反的越多。为什么呢?因为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尝试的冲动,另一方面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的心理。“禁果效应”告诉我们:知之深方能行之正。教育学生,切记粗暴硬性禁止,应该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这样,“知行”才能协调一致,禁果效应才能降低到最低限度或避免。
6、避免超限效应,合理地教育学生
据说有一次马克 吐温在教堂聆听神父摹捐演讲,首先他觉得神 父讲得很好,于是决定捐一大笔钱;过了一阵,神父还没讲完,他觉得浪费时间,于是决定只捐一半;又过了一阵,神父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再过了一阵,神父还没收场,他烦得不得了,不仅没捐钱,反而从摹捐箱偷走了一些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这个效应启示教师,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尤其对于后进生,在批评教育中不能“新老账一起算”,在布置任务时不能“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否则会物极必反,事倍功半。
三、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运用中的效果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一项比较新的研究,(一)、班级管理观念创新。不单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重视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班级管理目标创新。不单是瞄准表面事物的处理,而是关注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力量,树立了人本观、发展观、系统观和质量观。
(三)、班级管理方法创新。不单是运用制度规范和说理教育,而是注重心理氛围的营造,注重行为的心理分析,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因此,在研究中,我校获益匪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德育优良率达96%,后进生转化率达91%,违法犯罪率为0,文化成绩合格率达99%以上,体育锻炼达标率96%,优秀率35%。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奖励。
(二)、班风、学风明 显好转。在学校“班风量化评比”中,100%能获得“文明班”称号,30%能获得“优秀班”称号。学生自我管理蔚然成风,在学校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上,各班百花齐放、表现突出。
(三)、一些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特别头疼的学生得到转化,比如,原六年级有个男生,学习态度和成绩都很差,家长和老师都无可奈何,新班主任利用自己人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组合效应对其进行教育,后来,这位男生以良好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四)、教师在研究中获得成长。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科研水平都得到提高,其中一人获“南粤优秀班主任”称号,多人的相关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五)、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学校连续被评为“镇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获得“东莞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等市级荣誉,今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四、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运用中的启示
心理效应还有很多,上面叙述的只是在班级管理中比较常见和典型的。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反映在班级管理观念的转变上,我们认为,为了有效地对班级进行科学管理,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效能,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观
班级管理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不同,学校内外环境会不同,学生精神世界和个性心理会不同,班级的结构状况和功能特征也会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总是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总是以老方法解决新问题,不能总是以老资本应对新局面,而要 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观,不断吸收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探寻新方法。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即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来。其实还可以将经济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去,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心态,我们才会不断探寻创新的方法,提高管理的实效。
(二)必须坚持自主参与的人本观
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重视心理效应的研究就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表现,因为把心理效应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教师会改变以往见事不见人,见表面现象不见内心世界的管理误区,教师会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这样会唤醒学生内在的巨大潜能和力量,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自我管理和相互管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必须坚持全面关照的系统观
班级管理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若干个要素、具有特定功能、处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目标控制系统,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学生个体,又要关注学生整体,不牺牲个体发展整体,也不破坏整体发展个体,要把班级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为这个系统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也很好地体现了系统管理思想,重视个体心理效应是对系统要素的研究,重视交互心理效应是对系统结构的研究,重视集体心理效应是对系统环境的研究。有了这种全面的人的系统观,教师才会更好地研究管理目标系统、管理组织系统、管理过程系统和管理方法系统,不断改善系统的状况和功能。
(四)必须坚持事半功倍的效益观
效益是管理的灵魂,是管理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就的最终标准。有的教师可能会说,我就凭自己的老经验,也把班级管理的服服帖帖,井井有条,其他什么研究只不过是花架子而已。确实,通过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能取得不错的管理结果,但是,这种投入和产出比是多少?学生是不是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是不是得到共同成长?等等问题,我们都得考虑。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坚持效益观,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这就需要科学管理,创新管理。
第五篇: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班级管理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听过讲座中提到的各种心理效应后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对于各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将其运用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发现只要心理效应运用得当对班级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暗示效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采取间接的、含蓄的、抽象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致使人按照某种暗示去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和思想。
我们在学校每天与学生交往频繁,在对其教育的同时,更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暗示效应,比如:我们在表扬学生和批评某种错误现象时,就要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得到一种鼓励,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期望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在1968年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做了一次一般性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意抽取其中部分学生,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8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竟然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的成绩提高许多。于是,心理学者便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一些学生的优点及发展趋势,故意给他们“戴高帽子”,即给一些荣誉称号,或封给某一“官职”,(尽管他离这些称号、职务仍有一段距离)但这一举措却给学生以激励,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称号、职务的最佳境界努力,并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班干部。(班级管理)我还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活动,让那些在班级中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同学同样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每月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最守纪律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就用这些“高帽子”来约束学生,效果也是不错的。只要学习有进步,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成功效应
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们心理的一种要求,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成功心理效应”。
比如:对善于表达的学生安排他们主持班会;对肯动脑子、点子多的学生安排做值日班长;对有书画特长学生任黑板报美术设计;对热爱文体活动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放手让他们表现。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所以恰当地将心理效应融入到班级管理教育工作中,对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