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个心灵富有的人
每日名言
这个世界只不过是我们的想象的画布而已。
每日自励
我改变自己有害的习惯。
每日短文:做个心灵富有的人
在 1946 年时,我爸爸已经过世五年,他没留下什么钱,兄姊也都已结婚、另组家庭,家里只剩下妈妈和我们三个小女孩。
记得在复活节的前一个月,教会牧师宣布,希望大家都将身边的钱节省下来做特别的奉献,去帮助教会中一个贫困的家庭。所以,回家后,我们三姊妹就商量好,节省家中不必要的开销;同时,姊姊也去做临时清洁工,我和妹妹则做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到街上贩售,盼望能对那不知名的「贫穷家庭」有些许的奉献。
在那个月之中,我们三姊妹共赚了 70 元,也是我们收入最高的一个月。复活节的前一天,我们将所赚的许多零钱,换成 3 张二十元及 1 张十元的新钞;那一夜,我们三姊妹兴奋得难以入眠,一直迫不及待地想到教会,去奉献那「辛苦赚来的70元」。
星期天早上,突然下起大雨,我们没有带伞,所以全身被雨淋得湿透,鞋子也因破洞而积满了水;但是我们走了超过一哩路,到达教会后,很兴奋、也很骄傲地奉献出那「70元」!当时,我真的感觉到,自己是非常的富足啊!
从教会回家后,妈妈对我们的行为感到高兴,特别买了一打蛋,也炸了薯条给我们吃。当天傍晚,牧师开着车子到我们家来,给妈妈一个信封袋;当袋子倒出来时,发现里面是「3 张二十元、1 张十元的新钞,以及17张一元的钞票」。妈妈低着头,把钱放回信封内。那时,我们三姊妹都没说话,只低着头看着地板,我的眼泪掉落到地板 上--我们才知道,牧师宣布的贫困的家庭,竟然就是我们家。
我低着头,看着拆缝过的衣服和磨破的鞋子时,我突然感到好羞愧--我不想再去教会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是教会中「最穷的家庭」。
在一星期中,我们家没有人谈论此一话题,直到周六,妈妈才打破沉默,问我们要如何使用这笔钱?我们不知道,因我们觉得「自己不是穷人」,不晓得「穷人会如何使用这笔钱」?然而,我们只知道,我们不想再去教会了,不想去被别人当成穷人看!可是,妈妈还是强迫我们一定要去。
隔天,星期日,虽然出太阳,可是我们三姊妹徒步走到教会,一路上都没说话,心情很坏、很沉重、很冰冷!
那天,教会来了一位宣教士,他说,非洲的教会是用晒乾的土块建造,但需要钱「买屋顶」;只要 100 元,就可以为非洲教会铺盖一个屋顶。宣教士在台上对大家说:「我们能不能献出金钱,来帮助贫穷的非洲人?」
这时,我们一家人相互注视,并露出这星期来的「第一次微笑」。在奉献时,妈妈把上星期牧师给我们装有「87 元的信封袋」,全数投入奉献袋中。清点奉献后,牧师宣布:今天奉献,超过一百元一点点。宣教士很兴奋,因他原本并不期望,会在我们小小的教会,获得这么多的奉献所以他在讲台上大声地说:「你们教会中,一定有人很富有!」
听到这句话,我妈和我们三姊姊,都泛着泪光--原来,我们是这个教会中「最富有的家庭」!宣教士不是这么说吗?从那天起,我和我的家人,都不再是穷人了!
一个人是否「富有」,往往不在于钱财的多寡,而在于心灵是否快乐、饱足?我们看到大家眼中的有钱人,拥有那么多东西时,常会羡慕、嫉妒他;但如果我们想到他的心灵享受那么少,又怕被偷、被抢、被绑架,天天提心吊胆时,则又会可怜他了。
所以,每个人都知道,「施比受有福」,当我们将手中拥有的,奉献给更需要的人时,心中自然欢喜快乐。就像本文中的三位穷姊妹,当她们将辛苦赚来的钱,奉献给教会的「穷人」时,心中的「自我价值感」,就自然提升;虽然她们「将钱袋倒空」,但内心却被「爱和喜悦」所填满啊!
但愿我们也能和三姊妹一样,快乐自豪的说:「我们都是心灵富有的人!」
每日书摘:幸福就是不断前进
有人因为“终于实现目标”而兴奋不已。一般人也会赞美这些成功者说:“那人已攀上了人生的高峰,实现他的目标了。”或者说:“他是那么成功,再也不缺少什么了。”
事实上,“成功者”往往会感到寂寞,似乎遗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那是因为推动他们跨越高峰的原动力——动力、精力或刺激已经变得淡薄。对于实现目标,不再像过去那样感到刺激和兴奋。随着最终目标的完成,努力的方向不再明确,即使胜券在握,也毫无喜悦之感。
一位成功者这样说:
“我的人生已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我不必再像过去那样辛劳工作,也不再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有位著名的企业家,是几家著名大公司的董事长,他的事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他年方35岁,就已在竞争激烈的商界赢得极高的地位。到了40岁,他对一切已感到厌倦,在他45岁时便宣称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切,他的全盛时代结束了。
他这样感叹道:
“今后,我所能做的只是设法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被别人取代。现在想来,努力奋斗寻求发展的时代,要愉快得多。那是我人生中的黄金时期,现在再也领略不到那种乐趣了。”
可是,也有生活方式或思想与他全然不同的人。他们达到一个目标后,又接着设定下一个新目标,再度接受挑战,完成这个目标。过去的梦想实现后,又抱着新的梦想,向更大、更能专心投入的目标努力迈进。
他们对生活、工作和获得成功永远能感受到相同的喜悦,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精力充沛、日新月异地昂首向前,不论在任何时刻都不会丧失热忱和创造力。
对他们来说,“目标都已达到”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他们无时无刻都在为自己新的目标奋斗不懈。
真正的兴趣、永无止境的快乐和幸福感是在朝着目标努力拼搏时才能体会到的,而不是在达到目标之后。确定新的目标,以不变的斗志和进取心,再度面对挑战,这时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永远能感受到幸福的人,是对追求新目标保持兴趣、永远在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那些人。不少成功者常会满足地想,好不容易获得成功,终于可以安心了。可是,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再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也会失去向目标努力的乐趣。
第二篇:做个心灵富有的小贵族现代散文
2012年7月13日,正值暑期,我到学校值班,门卫王正忠递给我6张学生的稿费单。考虑到领款截止日期为当年8月15日,若等开学后发给学生肯定会过期,我决定按照学们生登记的家庭地址前往。当时老婆笑我如此小事还用亲力亲为,我淡然一笑,说:“就当出去兜风,了解社情民意。”
经过三五番询问,我七绕八弯地找到了塘市吴家宅。吴琦琪同学见到我,起先有点吃惊,随后很开心。她边给我泡茶边向我汇报:“暑假在家做做作业,干干家务,空了翻翻书,那本《红楼梦》看过两遍了。”我拿起书,随手翻了几下,全是繁体字。心想她比我厉害,有耐心、有韧性,因为我也看过几遍《红楼梦》,但总喜欢挑白话文、简体版看,而且以浏览为主。印象中,曾见过吴琦琪写的一篇小小说《香》,故事情节起伏悬念。当时我很疑惑:初中学生竟如此老练?现在想来是有缘由的,于是我向吴琦琪竖起了大拇指。
回去的路上,我想起初中时学过的《黄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因为借来的书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因此黄生就会挤出时间,用心用力去读完从袁枚家借来的书。年轻时的袁枚也有黄生一样的经历,可后来袁枚发达了,拥有的书籍很多,但由于事务繁忙,看书的时间少了,阅读的兴趣也就淡了。最后就发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感慨!我想那些被借的书是幸运的,而黄生能读到这些书更是幸福的。以此类推,那本古装版的《红楼梦》被吴琦琪所拥有,它一定会暗自庆幸。在我看来,吴琦琪似乎比黄生还自觉,因为没人逼她还书,自己的书照样书尽其用。
2013年6月27日下午,我和很多老师一样赶到学校了解中考情况,吴琦琪中考总分678分,是全校最高的,而当年的全市最高分为688分。当时有几名不太熟悉吴琦琪的老师质疑:怎么会是她呢?而我心里清楚这是天道酬勤。2012年9月,校长安排我负责图书馆工作,虽然我不再是吴琦琪的任课老师,但我仍一如既往地关注她,我确信她不仅是优质股,更是潜力股,她的上进发自内心,独立自主且朴素无华。
《孟子尽心上》说过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作为教师,有机会给吴琦琪这样好学上进、明理懂事的孩子上课实乃人生之乐事。
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不光要看口袋鼓,更要讲究心里富。一个人,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心灵富有,就会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贵族。
第三篇:做个有人情味的老师
做个有人情味的老师
——读《教学勇气》有感
钱华
126821013
面对着本月就要交的一篇读书笔记,我再次慢慢细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做个有人情味的老师,意味着不断得宽容他人,关心他人,关注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承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记得有位名人说过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要想成为学生都喜爱的教师,就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的。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教师的赞美与给予,教师还要做到给予不吝啬、赞美多一些,班级管理中处处体现出人情味。如:本学期我刚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座位调整上出现了意见,班级同学都不愿意和调皮大王一起就座,好象他是瘟神似的躲避他,多个家长也打电话给我,希望老师不要将自己孩子与其就座,家长的言辞激烈,我能理解。我一方面与家长协商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告诉家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一方面想办法帮助这位调皮孩子,我想我不能让每一位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我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于是我找这位孩子谈心说话,知道他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我肯定了他的进步。我就问他“班级中最好的朋友是谁?”他用充满疑惑的眼神看着我,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好朋友的名字,于是我征求了他好朋友的意见愿意和他做同桌,于是对他说:你进步了所以老师奖励你与好朋友同桌,你高兴吗?孩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就这样调座位**总算平息下来了。
班级中的问题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就更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儿童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灰色儿童”,这些孩子学习上较吃力,自己有一种被遗忘,被排斥的感觉。他们这样心理上的弱势需要,更多地被外在的极端行为所掩盖,因此愈加敌视教师,无视学校纪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歧视、轻视、藐视这群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多关心和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与信任,使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打开内心那扇脆弱的门,去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
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触及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使他感觉到我的关爱。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碰到过一位体弱多病的有“颠病”的男孩,他爱说谎且经常不做作业。父母不管他,因为他有病,所以他还有弟弟和妹妹,每次考试也是不合格。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丢弃他,尤其在他发病期间,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孩子温暖,使他信任了我。他开始和我说心里话,做错事能主动和我承认错误,我逐渐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使这位孩子在小学里健康地成长。其父母对我也感激不尽。
赞美、夸奖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任何孩子都需要在承担一定的责任时得到鼓励和帮助,教师应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例如:“真棒!”“你干得太好了!”“老师相信你!”“你能行!”„„
当我们找学生谈话时,那含笑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而回答不出时,微笑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了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笑容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生做了有益的事时,笑脸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
从小学一开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惧的事。从当学生起,我身处太多充满恐惧的课堂里,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习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作为一个教师,当我让恐惧占上风时,不管是教学时我恐惧学生,还是弄得学生恐惧我,我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常因恐惧而疏远;恐惧几乎渗透进所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关系中;而且恐惧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种权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尽管我想把这一事实丢在脑后,那时我觉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袒露无遗,随时出丑,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学生,躲在他们的书本后面,匿名隐藏于人群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学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败,害怕不懂,害怕被拖进他们想回避的问题中,害怕暴露了他们的无知或者他们的偏见受到挑战,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恐惧就以几何级数递减——这样教育就瘫痪了。
只顾一个劲的责怪学生。听上去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这个比方帮助我理解了教学的一些重要的东西:我们诊断学生健康状况的方式决定我们提供治疗的方法。但是老师们很少花时间去共同思考我们学生的状况,很少花时间去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够治疗的弊病。
假定学生的大脑是死的,这种假定导致了一种使他们的大脑麻木的教学。当我们采用把信息注入到学生被动的躯体的方式教学时,这些入学时本来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生就变成了知识的消费者;等他们毕业离开时,已经变得死气沉沉、麻木迟钝了。而我们似乎对这种自我应验的教训总不记取:我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
学生为何会这样,学生恐惧:在教室里宁愿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责的危险,这有何奇怪?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
为了避免和学生的学科下面交锋,教师和学生同样可以躲在乔装的客观性后面,学生可以说:“不要让我去思考这些问题——只给我事实。”教师则说:“这些是事实——不用去思考它们,直接记住就行。”为了避免和我们自己下面交锋,我们可以学习与自我疏离的技艺,学会一种过分裂生活的本事。
为什么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如此多的困难?为什么我们以一种会导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可怕方式来诊断学生的状态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的内心恐惧并找到帮助他们克服的方法,而是责备他们的无知和平庸呢?
面对学的恐惧,我还想教好书的话,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地成长。
现在我懂得莫顿所说的这句话的涵义了: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的说话。
倾听学生尚未发出地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堵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第四篇:做个心灵的守望者
做个心灵的守望者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当今世界如果要选出一本关注青少年心理的名著,那就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家长们阅读这本书,可以增加对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则可以增加对世界的认识,使自已提高心理应变能力,选择一条独立自主并且自尊自爱的道路。
做为一名教师,阅读完本书后,我更深刻体会到了青少年那彷徨矛盾的心理状态,仿佛自己又回到了曾经的懵懂岁月。把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的霍尔顿与自己的回忆结合一想,原来我们所谓的“令人讨厌的职校学生”也曾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只是有的人幸运地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而有些学生只是正处于寻找人生方向的道路上。社会无情地把青少年分成“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小孩这两类,在我看来教育如果仅此而已,则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霍尔顿复杂的性格。有受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的一面,但他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四次被开除出学校?那是因为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近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搞下流的小集团……”。他不愿与所谓的“现实”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的一次次的离开,独自去体验整个越发混沌的社会,虽然四处碰壁直至头破血流,他也不后悔自己为心灵的解放所做出的努力。这是令人佩服的意志力,这也能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
上找到共同点,或许我们陪伴他们找到自己性格与人生的出路,他们会感谢我们一辈子的,简单地给他们一个及格换来的也许只是片刻的安慰。
我认为以霍尔顿为代表的所谓“问题少年”有着他们自己表达感谢、悲伤与愤怒等等心情波动的途径,如果按照常人的眼光看待,这将是令人痛苦的过程。例如霍尔顿可以为了想象中的心仪女生与舍友交往而与他大干一架,心里充满了对他的仇恨,这些都仅仅处于猜测的环节中;他帮助舍友写的文章主题是个棒球手套,看是无聊的描述,却完完全全灌注了他对自己因为患白血病而去世的弟弟的深情思念,做为教师还能随意忽视问题学生的作业吗?他们真的是我们口中情商缺失的坏学生吗?看完本书我想问问自己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是其中的两个。
本书有段点题的文字——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麦田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完以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反问道我们亲爱的霍尔顿到底是个“问题学生”还是我们心灵的导师?如果我们能做到拯救一个悬崖边的学生,不让一个个霍尔顿在危险的地方徘徊,这将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小事,这难道不比培养一个清华或者北大学生更令人兴奋吗?
最后我想用本书的题目“The Catcher in the Rye”来结束我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做一个学生心灵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of Heart”.
第五篇:关于《富有人》报稿酬暨通讯员管理办法
江苏富有实业有限公司
关于《富有人》报稿酬暨通讯员管理办法
各单位、各部门:
根据总公司办公室管理规章制度规定,特制定《富有人》报稿酬暨通讯员管理办法。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内刊《富有人》报在反映公司发展进程、营造员工积极向上、愉快工作、幸福生活和谐稳定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各子公司、部门宣传报道和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工作,提高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特制定本办法,并从2013年5月1日起执行。
一、通讯员制度
(一)、各单位、各部门科室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保持通讯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要积极为宣传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学习,为通讯员进行业务学习、采编稿件以及了解信息等提供尽可能的便利。作为对公司工作方针、工作动态较为了解的单位负责人,有义务指导通讯员正确把握公司的工作动向,并向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通讯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定的新闻写作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善于观察,广泛了解、收集工作中所发生的新鲜事物和感人故事;勤于思考,能够及时发现和总结出身边的新闻、工作中的管理经验;勇于写作,积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把身边的好人好事、好的经验宣传出去,为企业文化建设及公司的管理、发展服务。
(三)、选拨的通讯员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能够较为准确领会公司及上级指示精神;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工作作风扎实,密切联系群众,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感,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四)、通讯员的职责和权利
1、负责收集、整理本单位的新闻线索,及时将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写成稿件或信息。
2、按时(每月8日前)按质上报本单位的新闻稿件、信息及其他稿件。
3、对本单位其他人员写作的稿件进行把关,帮助提高本单位的稿件质量。原则上,本单位所有稿件统一由指定的通讯员收集、校对后上报编辑部。
4、主动积极承担起内刊的宣传和报道工作,回访、收集关于改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内刊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向编辑部反馈。意见、建议既可以是对内刊发表的某篇文章或某一方面报道的具体反映,也可以是对内刊内容、版面、栏目设置等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5、有获得稿件稿酬及公司奖励的权利。
6、有优先参加公司先进工作者的评选。
二、稿件报送要求
1、新闻稿件及工作信息要真实、简练。其他类型稿件要主题鲜明、语言生动。
2、稿件报送要按时按质,月刊截稿日期为每月的8日之前。(注:涉及客观时效性及特殊情况的可顺延,但最迟不能超过12日)
3、稿件写作要认真负责,不得敷衍了事,不得上报虚假信息,不得抄袭他人作品。稿件报送时要注明是否原创及作者的单位、姓名。单位负责人是稿件的第一责任人,通讯员是稿件的直接责任人,要对稿件的真实性负责。
4、通讯员要密切关注所在单位、部室遇到的重要接待(例如:省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的巡视、检查等),重大事件(例如: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公司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等),通讯员要及时报道,不能出现漏报或误报。
5、稿件一律通过电脑网络报送,报送电子邮箱:334561243@qq.com,书法等无法输入电脑的可先扫描以图片形式报送。
6、稿件报送任务:每月各单位、各部、科室至少不少于3篇,通讯员个人不少于1篇。同单位的稿件在形式、内容上要尽量避免重复。
三、奖励考评标准
1、所投稿件一经采纳发表即付稿酬,稿酬由总公司支付,具体由内刊编辑部发放。
2、根据正式刊发稿件的字数、内容、是否原创等分别给予稿酬奖励。
3、新闻类稿件500字(含)以内每篇80元,600字以上每篇100;理论学习类稿件800字(含)每篇80元,800字以上每篇100元;文学类稿件600字(含)以内每篇80元,800字(含)以上每篇100元。凡简讯类附图片的稿件每篇幅50元,摘录的(即非投稿者原创的)稿件,每篇给予上述对应档次稿费的40。(注:稿酬支付以稿件质量及刊出篇幅字数为准)
4、优秀作品、积极分子评比,每半年进行一次优秀文章、作品评选,由编辑部组织进行,每期将评出优秀文章作品2篇,奖励现金100元(不含稿酬)。
5、每年进行一次评比总结,根据一年来所投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及在推广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作的成绩评选出优秀通讯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的将获荣誉证书和一次性奖金。其中:一等奖一名,奖金500元,二等奖两名,奖金3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100元。
6、对各单位、科室宣传工作开展和完成情况实行考核,年终进行总评。并根据调查各单位、科室一线员工反馈的意见、报送稿件数量和质量情况等作为参与评优的参考指标之一。
四、本办法由总公司办公室负责解释。
江苏富有实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二〇一三年五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