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年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中试卷
繁昌县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公共政策概论》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陈庆华学号:1434001203625得分: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1、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b)。a.拉斯韦尔 b.伊斯顿 c.戴伊 d.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a)。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
a.功能取向 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 d.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b)。
a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d)。
a.合议制 b.合议、三权分立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c)。
a.拟定政策方案 b.评估政策方案 c.确定政策目标 d.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d)。
a.象征式政策执行 b.残缺式政策执行 c.替代式政策执行 d.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d)。
a.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政策效能 d.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c)。
a.阶段性周期 b.功能性周期 c.反复性周期 d.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c)。
a.学校 b.工会 c.行政机构 d.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c)。
a.脚本写作 b.头脑风暴法 c.博弃论 d.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b)。
a.政策评估 b.政策制定、c.政策执行 d.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c)。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d)。
a.立法决策 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 d.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a)。
a.政策执行 b.政策研究 c.政策制定 d.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b)。a.沟通功能 b.管制功能一 c.监督功能 d.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c)。
a.林德布洛姆 b.西蒙 c.德洛尔 d.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a.政策问题的认定 b.政策目标的认定
c.政策方案的认定 d.社会问题的认定
19、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b)。
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 b.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c.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 d.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
20、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b)。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公众议程 d.社会议程
21、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d)。
a.政策制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延续 d.政策评估
22、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a)。
a.政府 b.功能 c.组织 d.政策
23、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c)。
a.正式评估 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 d.非正式评估
24、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是(d)。a.政策均衡 b.政策终结 c.政策持续 d.政策调整
25、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c)。
a.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 b.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
c.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
d.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e)。
a.人大决定 b.基本法律 c.一般法律 d.地方性法规 e.宪法
2、政策依其涉及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类型(a、b、c)。
a.政治政策 b.文化政策 c.经济政策 d.基本政策 e.元政策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b、d、e)。
a.选民 b.立法机关 c.利益集团 d.行政机关 e.领袖人物
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a、b、e)。
a.关联性 b.主观性 c.单一性 d.静态性 e.动态性
5、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a、c、d)。
a.政治环境 b.自然灾害 c.经济环境 d.社会心理环境 e.生态环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答:
1、它是有关民主主义的学问;
2、逻辑实证主义是它的哲学基础;
3、它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4、它是学者与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5、它是以社会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3、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答:
1、含义: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正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4、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答:
1、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2、向决策者提供新思想观念;
3、评估政策结果,提供有关信息;
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专家与官员;
5、对公众进行公共政策教育。
5、简述”头脑风暴法"运用于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
1、突出主题;
2、充分重视并讨论各种意见与建议;
3、改进并综合提出的方案;
4、创造自由讨论氛围;
5、发言简练,即席发言。
四、论述题(每题 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确定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通过任免、质询、视察等对政策过程实行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通过裁定制定政策的过程与原则、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合法,对各项政策内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政策有关的各种举措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纠正。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对下级执行机关工作进行指示、检查、部署、监督、评估,以及通过行政监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通过成员的参与,主导立法和行政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所控制的大众传媒,制造社会舆论,达到监控的目的。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等方式,在国家和社会之间起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通过关注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政策评估是否准确,监控公正政策过程。
2、联系实际,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五、实例分析题(10分)
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省倒数几位。199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有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两千元,第三胎罚款五千元,第四胎以上罚款一万元。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考虑到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两年后,县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纳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在所不借。有的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外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金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起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请从政策质量、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这一案例中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答:导致该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1)政策质量:主要是政策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村,乡村罚款收入提成,实际是对村、乡干部鼓励计划外生育起到诱导作用。
(2)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者的思想觉悟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与原政策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3)政策对象,群众的思想观念与政策目标差距较大。
(4)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措施;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第二篇:公共政策概论试卷
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3、完全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行动是或者应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5、下列关于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社会组织层级化)。
6、公共政策策的强制性经常与(奖励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7、政策的调控能力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合法性),即鲜明的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8、在拟定公共政策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
9在某些人是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1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11、新型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12、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13、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14、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时的失效。
15、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16、公共政策是(政府)为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8、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智囊、信息、监控、决断)等子系统。
19、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体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20、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多变化、民主化、高效化、科学化)。
21、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2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3、公共决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4、决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多样性、动态性、交叉性、突发性)。
25、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政策信息评价)。
26、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顿悟、判断、灵感、直觉)。
27、决策执行系统是由(基恩、斯科特)提出来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1、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2、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管理 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地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2、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有那几种态度?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
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4分)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3分)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3分)
3、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
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许多社会可以自身完成而且可能比公共组织完成得更好的事务,公共决策就不应当积极介入;许多需要待以时日才可见分晓,需要长期观察才可以作定论的事情就不应当匆忙地下结论、作决策——在这些情况之下,公共决策者必须注重无为思维的运用。
但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4、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2分)(2)超前性;(2分)(3)层次性;(2分)(4)多样性;(2分)(5)合法性。(2分)
5、政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3分)
(2)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设计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3分)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2分)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方案的力度标准用以评估方案的力度是否适宜。(26、简述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4分)
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4分)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2分)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公共政策的功能有哪些?
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3分)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政策的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上。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4分)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3分)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3分)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3分)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离开了“究
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4分)
2、追踪决策与一般决策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追踪决策与一般决策相比,具有一下特征:
(1)回溯分析。一般决策是在分析当时条件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优。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之上(5分)。
(2)非零起点。一般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而追踪决策所面临的对象和条件已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非零起点。非零决策的含义是,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即把原决策作为零,从而考虑实施结果与原决策标准之间的距离。(5分)
(3)双重优化。一般决策的优选是从几个并列的方案中一次选优即可。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化的特点。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诸多新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以获得最佳效益。(5分)
(4)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追踪决策的影响更为强烈。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已经实施而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变化。所以,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各种利害关系。(5分)
3、试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1)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创新,从而使人们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4分)
(2)公共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本目标。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是效率优位,知识经济时代,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公共政策作为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价值目标页应当是公平优位。(4分)
(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主体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3分)
(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仅仅指政策方式的民主化,而且指政策目标的民主化。(3分)
(5)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断提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3分)
(6)创新超前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要高度前瞻性地预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还必须树立创新观念。(3分)
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八个方面:
(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3分)
(2)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分)
(3)效率。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3分)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2分)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2分)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2分)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3分)
(8)社会发展总指标。(2分)
第三篇:概论试卷A(本科)(推荐)
2009—2010学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本科)
(A)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 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上面表格中)请注意:答案一定要写在上面的答题卡中,否则本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A.科学发展观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
2.当代中国的旗帜是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4.党的()在党章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七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于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
A.实事求是B.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D.求真务实
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B.人民大众的参加
C.反对帝国主义D.反对封建主义
9.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A.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改革、发展、稳定D.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10.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
A.合作化B.国家资本主义C.和平赎买D.暴力剥夺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A.1956年B.1949年C.1976年D.1978年
13.十六大报告指出,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创新B.实事求是C.发展D.廉洁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政治保证是
A.改革开放B.四项基本原则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党的领导
15.党的十七大重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A.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其最鲜明的特征是()。
A.改革开放B.与时俱进C.快速发展D.理论创新
17.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4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D.1992年党的十四大
1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现代企业制度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科学的宏观经济调控制机制D.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19.在下列收入分配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
A.个体劳动者的收入B.集体企业职工工资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D.外资企业职工工资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B.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C.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21.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是()
A.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B.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C.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22.()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A.生活宽裕B.生产发展C.乡风文明D.管理民主
2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民主集中制
2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起来。其中()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A.坚持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C.人民当家作主D.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
会主义()是一致的A.物质文明B.精神文明C.政治文明D.社会文明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
27.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推进和谐社会建
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科学发展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
28.“一纲四目”的“一纲”是指
A.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B.香港必须回归祖国
C.澳门必须回归祖国D.祖国必须实现统一
29.反分裂国家法是在()审议通过的A.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B.十六大C.十七大D.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30.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
A.劳动B.知识C.人才D.创造
二、多项选择填空
1.以下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范畴的是()。
A.官僚资产阶级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就是()
A.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B.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C.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采用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D.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
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
4.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官僚资本主义 B.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D.封建主义
5.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包括()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D.充分发动群众
6.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7.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
A.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 B.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
C.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上述六个方面体现了()
A.民主与法治的统一B.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C.活力与秩序的统一D.人与自然的统一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中,“两手抓”指的是
A.一手抓繁荣 B.一手抓物质文明 C.一手抓管理D.一手抓精神文明
1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政治协商B.民主监督C.参政议政D.权力执行
三、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答:不正确。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中国进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时才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正确。
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
邓小平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我国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那次革命而言的。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的强国富民之路。
3.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
答:错误。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不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
四、论述题(26分)
通过学习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
(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切忌只对事实描述
没有理论分析;回答问题要具体,切忌空洞无物;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四位一体”包括的内容(6分)
2.“四位一体”之间的关系。(10分)
3.谈感想、感受(10分)
2009-2010学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本科)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B2.D3.B4.C5.C6.D7.C8.A9.B10.B11.C12.A13.C14.B
15.C
16.A17.C18.B19.B20.C21.B22.B23.B24.C25.B26.C27.C
28.A
29.A30.A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AC2.ABD3.ABC4.ACD5.ABC
6.ACD7.ABCD8.ABCD9.AC10.ABC
第四篇:2013春电大本科行政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小抄
2013春电大本科行政管理专业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小抄 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接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政策的超前性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3)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还有主次之分(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3)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
3、哪些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1)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这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和伦理道德(2)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4)。模型。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5)。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但大量的是非货币(6)。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7)。效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反之无效(8)。环境。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还包括外在环境,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9)。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工作。
5、简述公共政策主题体系:(1)核心主体:执政党、政府(立法、司法)、行政(工商、民政、税务、环保、教育、卫生)(2)准主体: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3)公众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事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事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
显得更加困难更具挑战性(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就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调控社会各种关系(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须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是公共政策。
7、论述提升政策主体的必要性:(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展。
8、论述提升政策主体的途径:(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转变政策理念。①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着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③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④要具有前瞻性,注意“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2)必须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①提倡公共道德,强化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②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③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9、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10、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利集中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
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物,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质(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人。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集体。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11、简述信息系统职责:(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及时获得准确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的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偏差或失误,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12、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1)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①总统制国家:总统制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政策都直接出资总统之手。美国是典型总统制国家,为协助总统制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总统办公机构大多数是和决策的咨询部门,内阁各部门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在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着的作用。②议会制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政府首脑地位突出,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最后决定(2)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①联邦制国家:美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利在立法权上采取二元结构。在美国中央与各州权利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②单一制国家:英国是实行单一制国家,各郡、区地方政府权利来自中央政府,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利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
13、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
体现者和执行者(1)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如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等。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日常事务,总理对决策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国务院下属各个部门如教育部商务部等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中药店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2)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区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有地方政府的省、市、县、乡四个层级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扩大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政策时要把中央的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
14、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行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在选举中各个政党竞选纲领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胜利。执掌政权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重点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在野党的执政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不得不或多或少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西方国家政党活动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
15、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
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行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都是首先由当指定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思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产党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已实现组织上的领导。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当自上而下的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地方各级组织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大致包括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
16、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17、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在我国公共决策参与团体划分如下①职业②群众团体③工作团体。我国群众团体除了要
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还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工、青、妇群众组织还通过全国的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各个基层,在不同决策层次上参政议政,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由于传统的全能的政治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太成熟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18、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②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③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19、决策方案内容: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20、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1)效益标准。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2)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设计的各种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一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力度要合适。
21、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1)回溯分析。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上(2)非零起点。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3)双重优化。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方案中进一步选优(4)心理效应。要中分考虑当时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变化。
22、举例说明浴盆模型: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称为浴盆模型。+<早期失效时期存在着相当高的是效率,偶然
失效时期,政策进入正常状态失效率最低;耗损失效时期失效率逐步上升,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23、简述史密斯模型: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史密斯模型与已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它三个因素。
26、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服从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低层次。某些人为了避免惩罚会从总体或形式上服从政策。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
27、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1)社会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通过比较衡量,人们会认识到执行政策有什么好处不执行会带来什么麻烦。(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对政策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
28、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1)社会因素;(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
29、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1)多样性。任何一个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其施加影响(2)动态性。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3)交叉性。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还突出表现在交叉作用上(4)突发性。环境因素的这种特征大量的表现在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上。30、我国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几类?执行者对上级政策的态度:(1)抵触型。采取多种拒绝执行政策(2)僵化型。盲目地照搬(3)滞后型。思想上落伍在政策执行上犹豫不决(4)折扣型。有利就执行无力的不执行(5)结构型。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三种态度:一是求神似,二是不求神似,三是即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
31、公共政策评价在政策运行中发挥作用:1)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2)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3)有利于监督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4)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其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着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32、现代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它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从1951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概念以来,经过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的不懈努力政治课学已逐步完成其学科化(2)当政府外部动力。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3)政府内部动力。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4)技术手段的完备。
33、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评价活动的区别:(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主题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就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分配和落实。
3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包括哪些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即依据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3)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力,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35、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地改变实现的,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的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相互配合。
36、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吗? 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种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37、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巴拉姆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使他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他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而到底把它拿出来做什么,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和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至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时间。基本方案有:(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到底有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政收入是个问题(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新面貌。但现在政府办公条件不是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引起社会议论(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综上,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38、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1)整体性。它认为公共政策对象、事件和过程是一个合乎规律的有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2)综合性。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看到个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还要看到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动态的(3)最优化。(4)可行性。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多种可用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
39、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1)系统分析首先把研究的食物、现象和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领域(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5)系统分析为公共政策主体提供一种反馈机制,借此可以弄清什么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或应该发生的情况,并对两者加以比较分析。
40、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1)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2)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3)在决策中其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4)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5)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6)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
41、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质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只是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与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42、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1)知识化与信息化。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注重信息的作用,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2)民主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高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大大加强(3)科学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强调创新,有创新的政策就带有一定的风险。为了把政策风险降到最低必须确保政策的科学性(4)高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造就了扁平式的柔性组织结构,他纵向级较少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政策信息的传输和决策主体的快速反应。
43、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
容?(1)人本观念。知识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2)公平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就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石,公共管理更追求公平(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注意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政与大众化时代。政策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大众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5)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不断以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6)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要高度前瞻地遇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
44、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思?(1)突显以案论理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理论的发展与深化(2)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3)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4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46、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体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即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47、如何全面的认识公共问题?(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与公共性
(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层次维度
48、如何培育公共文化?从本质上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一般来说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上:(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他们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49、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民主化(5)公共政策科学化
名词解释题
50、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5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5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53、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4、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55、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56、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57、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58、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59、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①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②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60、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61、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62、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63、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64、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65、非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66、完全理性思维:他们认为, 决策者可以搜集到完整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67、经济合理性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68、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69、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在取得一致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
70、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7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提出的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72、德而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73、系统: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74、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75、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科特和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76、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77、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78、公共决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79、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8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81、社会问题: 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如垃圾分类、资源短缺 82、公共利益: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83、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84、管理理论:政策执行的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同样具有管理问题。
85、系统分析:最早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五篇: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21.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4.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25.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6.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27.“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28.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2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30.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1.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2.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5.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6.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构成基本政策的主要因素。(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
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6、社会非法权主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政府议程包括界定问题议程、规划议程、议价议程和循环议程。
10、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11、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
12、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13、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指既定政策的两种属性:即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传统。
1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15、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多余的、不必要或无效的政策的过程。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具有双重的地位。
16、政策议程:称之为政策日程,通常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17、政策问题:是指由于客观情势发生了变化,特定的主体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并由于自觉价值标准、经济利益、自我意识等受到伤害而发生困惑、不满、愤怒等,于是向政府提起有关政府公共政策的既定诉求。
18、政策诉求:是指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上述某一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
19、政策分析:是指政府面对复杂的政策诉求和复杂的价值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起以政策问题专家为主体的政策分析者的组织,而政策分析者会根据一定的理念、应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预测研究、可行性研究,并以此作为政策选择和决定的选择基础。
20、政策选择:是指在政策分析者所提出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基础上,政策决定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人生态度、谋略思想判断客观情势、权衡利弊、确定价值,择优选择自认为最佳的政策方案。
21、政策决定:是指政策决定者最终作出的、用以“确立公共政策行动的法律地位、指导公共政策的活动方向、确定公共政策的活动内容的决定”。
22、政策宣示:是指在政策决定最终作出之后,通过一定的法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方式。
23、政策规划:指的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系列可接受的方案或计划,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过程。
24、政策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执行所需要的基本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认同和努力,可以属性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