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宁夏省管县改革探讨

时间:2019-05-13 05: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宁夏省管县改革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宁夏省管县改革探讨》。

第一篇: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宁夏省管县改革探讨

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宁夏“省管县”改革探讨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省管县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2009年中央将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全国八个省直管县试点省区之一。“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时期,更是推动省直管县改革重大突破的时期。因此,从加快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角度,加强省直管县改革的战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与规划中多次提出省直管县改革。省管县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自2009年以来,省管县体制改革已经先后在不少地方开始试行。从各地实践情况和理论界讨论来看,人们比较关注的是省直管县改革在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减少行政层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对省直管县改革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探讨比较少见。2009年7月,中央编办将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为全国八个省直管县试点省区之一。试点工作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总体看,宁夏省直管县改革推进力度还比较有限,也遇到了一些改革瓶颈。“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时期,更是推动省直管县改革重大突破的时期。因此,需要从加快城镇化发展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角度,加强省直管县改革的战略研究。如何加快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建立适应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的行政体制,促进宁夏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富裕新宁夏,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成为我区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在新时期新阶段,加快城镇化发展与省直管县改革,既要结合我区实际,更需要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

一、宁夏“省管县”改革背景及意义

2005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2008年12月,中央明确要求宁夏要“全面推进自治区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探索经验”。2009年6月,财政部要求,在2012年底以前,力争在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推行财政省管县。2009年7月,中央编办将我区确定为全国八个省直管县试点省区之一,并且要求试点工作由自治区党委、政府负总责,自治区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工作。同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选择吴忠市盐池、同心两县以扩权强县改革为切入点,启动了自治区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以进一步扩大试点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力。2012年1月在召开的全国编办主任会议上,中央要求已确定的试点省(区)要对试点工作认真研究,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加快试点工作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实现省(区)对试点县直接管理。

中央将我区确定为西北唯一的改革试点省区,有其独特性。主要是由于宁夏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总面积为6.6万多平方千米。省小县少、各县、市间距离近,行政区划少、管理幅度不大,与大省区相比实行省直管县的行政体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我区属经济欠发达的民族自治地区,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后在西部落后地区推广,促进省管县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现实意义,为此中央对我区的改革试点工作抱以很高的期望。我区在同心、盐池两县改革实践已经证明,省直管县体制这一探索,有利于将改革的红利向县域和农村倾斜;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社会;有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破解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而推动我区整体经济加快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宁夏“省管县”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层级与行政层级格局产生的矛盾。由于市对县有行政管辖权,县必须遵从市的规划和政策,而且市有权调整县的领导班子,这样,县就处在了自治区和市的两面“夹击”之中,两头都不能得罪。可以说,县的经济管理权限和干部人事管理权的自治区和市分管,是阻碍县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在经济管理权限下放之后,不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自治区管县改革,就会严重束缚县的发展,行政体制改革也很难全面开展。反观一些省直管县阻力较小,推进改革比较顺利的地区,比如海南和浙江,都是干部人事制度方面先行一步的地区。“省管县”改革是对旧体制下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尤其涉及到众多官员的切身利益,加之省直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事权、财权难以界定,在没有中央统一规范的政策下,新的摩擦和矛盾势必造成新的内耗,改革阻力大、困难多。

2.县域经济自主权的增加导致无序开发的隐患。宁夏是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欠发达县域经济自主权扩大,由省级财政给予的扶持和补助资金增加,缺乏有效机制监督约束县级政府的行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工程,大兴土木,建设体育场、展览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导致这些城镇的开发热、建设热。有可能破坏县域与区域经济结构及产业布局之间的协调互补,导致重复建设和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恶化产能资源在某些行业和产业过度集中。如果地级市发展的动力、空间和政策供给大大减少,发展势头就会受到抑制,很有可能出现人口、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将会受到影响。

3.经济加快发展后,人才匮乏的局面将更为严峻。宁夏是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生活水平低、条件差,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导致行政、管理、经营、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外流成为欠发达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省直管县改革以后,由于县域经济的自主权增加,经济开发和建设步伐加快,对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及教育水平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欠发达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管理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人才匮乏的局面将更为严峻。人才瓶颈将成为开发与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

4.“省管县”考验自治区政府管理半径和能力。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最直接问题就是行政层级的压缩和管理幅度的扩大。虽然说,政府的行政层级和管理幅度同一个组织内部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宁夏是一个小省区,管理幅度不算大,但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的对称性及适度性却是一个共性问题。行政管理层级太少,会导致管理幅度过大,使行政管理失控;而管理层级过多,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管理信息传递的失真。省级政府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各个县的情况而做出反应。

三、对策建议

1.把“省管县”改革置于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目标,也是世界趋势。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27%,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城镇化率将可能达到75%左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样,今40年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提高质量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推动省直管县改革重大突破时期。在城市的发展方向上,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原则。正在试点的省直管县改革要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要适应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要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宁夏地处祖国西北部,也是我国回族聚居地,如何尽快缩小与中东部地区差距,走出一条既符合宁夏实际,又具有宁夏特色的兴区富民发展的路子?自治区提出了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构想,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带动整个宁夏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到2020年,沿黄城市带的人口将达到500万,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宁夏将迎来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黄金期。省管县改革要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着力点,我区在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时代特征、社会环境,把省管县改革置于城镇化大背景下,这需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2.统一规划,防止改革“碎片化”。省管县改革要统一规划、有序进行,要注意防止表面化问题、碎片化倾向。目前,我区省管县改革更应该注重实质性的提升和拓展,否则会带来经济、社会和其他方面的低效率。正因如此,改革需要加强设计,使之有序化。怎样理解这个“序”?上面要求下面的改革要有序,但究竟什么是“序”却没有说清楚。改革还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满足于发几个文、开几个会,缺少实实在在的举措。难免出现一个怪现象:上面认为某个改革还可以,就说是有序的,允许继续搞;如果觉得不太合适或触动了某些部门的既得利益,就说是无序的,马上叫停,这就使改革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一种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制度,不仅在于它运行起来缺乏效率,还在于它会沉淀下很多既得利益,形成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因此“序”是要有规范、要有设想,要把边界划清楚,然后在边界许可的范围内,允许大家进行探索,这才是正常健康的改革。试点县对上级的部署和其它省的做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宁夏实际创造性的借鉴和运用,将省管县改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整体设计、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3.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加大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重大意义的宣传,强化干部对“省管县”改革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吃透中央精神,成立自治区直管县体制

改革试点工作高规格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政府主席任组长,党委、政府有关领导任副组长,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已经于2012年5月成立),为“省管县”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借鉴海南和浙江好的经验,再结合宁夏的具体实际,我认为,宁夏应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一方面配合扩权强县,落实好县级政府升半格,书记县长的帽子直接由自治区直接管理,级别为副厅级,以此避免对全县干部和全县经济的束缚;另外,县的机构设置和人事编制由自治区直管,认真研究和区分自治区与县不同的职能,避免机构上下对口的简单重复和人员肿胀;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推进县级领导干部和人事制度的自治区直管基础上,建议减少地方干部的行政级别,实行市县平级的工资待遇,以利于加大市县干部的交流力度,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扎根基层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对试点县的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国际经验表明,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因此,下一步改革还需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平等合作关系,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我区在维持试点县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将同心、盐池两个试点县由自治区直接管理,试点县委、政府直接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报告工作。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后,建议相应调整干部管理体制,试点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由自治区党委管理,其他班子成员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管理。进一步扩大试点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同步调整完善自治区以下垂直管理部门体制,并根据改革需要相应调整中央垂直管理部门,理顺条块关系。逐步建立适应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的行政体制,待同心、盐池两县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分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工作,最终全面实行自治区对县直接管理的体制。

4.探索调整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的调整,涉及地方权、责重新划分的重大问题,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财税运行、干部管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不仅体现为纵向的行政层级减少,也将体现在横向的省级行政区划调整上。要进一步推进省管县改革,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遵循逐步推进的原则,理顺各种关系,在加强诸多配套改革的情况下,探索调整与城镇化进程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行政区划体制。要综合考虑我区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域面积,省内市县行政单位数量、人口规模等因素,将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与发展县域经济、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省管县体制改革与相关的推进措施、制度配套。

总之,“省管县”改革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触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其中利益关系、权力关系的调整,必然会有来自原有体制、人和观念的种种障碍。一项新的制度安排能否得到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绩效,除了该项制度创新的社会需求,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因素条件外,制度变迁过程的整个社会制度环境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者:韩立雄

参考文献:

[1]陈国权,黄振威.省管县改革中的党政领导干部管理问题[J].时事观察,2009

[2]王长江.防止改革“碎片化”[J].同舟共进,2010(12)

[3]陈囡囡.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2(02)

第二篇:城镇化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面临问题分析(范文模版)

城镇化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面临问题分析

摘要: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城镇化的转型,就是要改变过去大规模造城、粗放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把重心从“城”转移到“人”上来。在城镇化过程中,经济不断繁荣,社会不断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而对医疗卫生领域来说,未来人口老龄化,医疗保障体系配套完善发展,对医疗服务需求迅速增长,这些问题都给公立医院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调整发展经营战略,深化体制改革以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医疗;公立医院;改革

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发展,同时也使得地方政府财力紧张,居民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公立医院主要面临着两大现实问题: 一是如何解决现有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问题; 二是如何增加新的医疗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问题。对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投入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02 年以来的实际选择都是大力发展社会医疗保险。《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这一政策取向力图通过扩大覆盖面来不断提高补偿比例进而提高居民看病就医的支付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政府资金拉动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资金共同为医疗服务筹资。对于如何增加医疗资源的问题,《意见》已经明确提出了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的好处是利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医疗机构,缓解公共资金投入不足的压力。

1.当前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的问题 第一,公立医院总体布局不合理,城乡间和区域间都差距较大。尤其城乡人力资源差距大,合格人力资源不足、水平参差不齐。根据2009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2005年,我国执业医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1.6%,本科大专学历的占44.7%,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53.6%。农村和基层缺乏合格人力资源。第二,政府办公立医院机构数量所占比重不算太高,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拥有量比重高,公立医院机构规模过大。根据2009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 年全国共有19712 所医院,其中公立医院(指政府办和社会办医院)占医院总数的比重为80.28%。全国医院共有288.29万张床位,其中,公立医院占全国医院床位总数的94.3%。全国医院共有298.5 万卫生技术人员,其中,政府办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为79.6%[3]。随着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医疗服务需求还会快速增长,公立医院的服务压力会继续增大。但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大医院是否继续扩张,这是当下面临的问题。

第三,政府对医院的公共职能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公立医院运营和发展严重依赖药品和高新技术收入。2008 年全国卫生部门所属城市医院和县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的8.8%,其中基本支出补助占总支出的5.4%,这往往还不够离退休人员费用的支出。公立医院承担的传染病报告、传染病疫情防控、突发事件救治和无主病人救治等公共卫生任务的大量资源消耗,都是由医院的业务收入来补偿。第四,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关系不清晰,缺乏对公立医院管理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公立医院拥有投资决策权,但是缺乏成本控制机制,运行和发展模式粗放。公立医院依靠外延扩张增加收入是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第五,医务人员按“干部” 管理,医院人事制度与医疗服务活动的特点不相适应。医院管理者缺乏对员工的人事管理权。医生不能合理流动,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上述问题既有结构性问题,也有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而且往往是三类问题纠结在一起。如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看起来是结构性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形成也是由体制原因造成的。因此,调整结构性问题,除了加强政府间转移支付,给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以必要投入外,还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问题。

2.公立医院应进行五方面改革

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处于社会经济空前大发展的时期,国民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近年来社会医疗保险快速发展,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医疗服务需求迅速增长。社会发展对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影响是需求剧增的压力,并带来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和办医体制调整的机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服务业第二个大发展和大调整的机遇期。这就为公立医院提供了难得的在发展中进行改革的历史机遇。在这样的外环境下,公立医院改革围绕公平和效率,应重点考虑解决以下5 方面问题: 转变机构运行经费的投入方式、改革医疗机构基本建设的投入方式、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改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和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2.1 转变机构运行经费的投入方式

卫生投入的两种不同投入方式并不是所谓的“投供方”还是“投需方” 的问题,而是按资源投入还是按服务投入的问题。按资源投入即按机构、床位、人员投入。这是效率低下的投入方式,它造成了运行成本高、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按服务投入即按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投入。

这是根据人群的公共卫生需要和医疗服务需求确定资源消耗并购买服务的方式。这一方式根据不同服务类型采取不同购买方式,这既有利于保证公平又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一旦弄清了两种不同投入方式的本质区别不是在于“投供方” 还是“投需方”,而是在于按资源投入还是按服务投入,卫生部门也可以按服务投入,即代表需方购买服务,而不是采取“包工资” 的做法。

对于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应承担公立医院履行公共职能的投入责任,包括公共卫生任务、无主病人救治、突发公共事件救治等。这部分服务的资源消耗不属于也不应该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应当由政府按项目予以直接补偿,这也是政府主导的体现。这是因为公立医院是政府职能的载体,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职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体现的是政府的公益性。在政府对公立医院履行公共职能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与其责怪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不如说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职能缺失。

对于医疗服务投入,公立医院在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机制调控下展开服务竞争,这属于在政府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医疗保险对公立医院的支付也是公共资金投入,根据调研了解,目前在三级甲等医院的收入中,政府的直接投入大约占不到5%,但是,来自公费医疗和职工医疗保险等公共资金支付的收入约占70%; 县医院收入中来自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也能占到50%以上。但是,目前社会医疗保险对医院的支付和调控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没有通过预付的方式对医院形成相对稳定的支付,因而需要逐步改革社会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逐步实行定额支付和按病种付费,并通过支付方式 调控医生行为和医院行为。总之,机构运行经费的投入方式应区分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不同性质,对公立医院履行公共职能和提供

医疗服务采取不同的购买方式。按照这一投入思路,政府同样可以支付民营医院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 务。

2.2改革医院基本建设的投入方式 目前,我国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在政府投入仍然有限的情况下,应在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实行多渠道筹集医院基本建设资金的制度,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区域医院设置规划应包括民营医院在内,地方政府应根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政府财力举办公立医院。在遏制公立医院盲目外延扩张的同时,应鼓励民营医院来补充医疗资源的不足,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发展民营医院,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民营医院。应制定促进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办医的优惠政策。对营利性民营医院应免除不合理税收,如免征营业税,对其服务于社会医疗保险患者所获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以促进形成公立医院良好运行的公平竞争环境。

对于现有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应主要由政府投入,也可以部分私人参与投入。借鉴国外公立医院改革的做法,公私合作也可以成为民营资本参与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可行路径。应当允许民营资本在合作期内获取合理回报,对公私合作的公立医院免税,对民营资本获取的回报依法征收投资所得税。但是,需要细化操作办法: 第一,为了有利于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省级和国家级医院不应作为民营资本进入的合作领域,而向民营资本开放地市级和区县级公立医院作为投资合作领域,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地方卫生事业发展;

第二,民营资本投资公立医院,应主要限于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领域。应根据公立医院实际运行和发展情况,引入民营资本投资。引入的民营资本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三,民营资本投资公立医院应是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而不是直接与公立医院合作。地方政府与民营资本在具体公立医院的合作项目上应约定合作期限,可考虑15~30 年的合作期。在合作协议中应约定合作结束时的资产归属,民营资本可收回投资,也可将投资捐赠。对所捐赠资产可给予一定的税收抵扣,逐步引导民营资本做公益事业。第四,在公私合作办医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主导公立医院的办医方向,加强对公立医院管理者的问责。2.3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目前,公立医院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平均在45%左右。今后的改革方向是要通过降低药品收入控制不合理用药,这就需要解决公立医院的补偿问题。公立医院补偿无非是财政补偿和价格补偿两条途径,而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是按价格支付的。无论哪条途径,都应当先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使医疗服务的价值得到真实体现。只有当价格合理了,价格信号才能有效调节医院、医生的服务提供行为和患者的就医行为。医院的收入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来自政府投入、医疗保险支付和患者自付费用3 个渠道。近年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直接投入平均仅占医院总收入的8%左右,而各类社会医疗保险对各级医院的支付资金已约占50%~70%,越是大医院,公共资金支付的比例越高。在各类社会医疗保险已覆盖我国85%的人口和医保补偿比例逐步提高的条件下,已有条件逐步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通过各类社会医疗保险的报销,调价并不会给患者增加过多负担。因此,调整收费结构以解决医院药品收入减少带来的亏损,在控制医院药品收入的同时,对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服务项目,如诊疗、护理、手术等适当提高价格,并相应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就可以实现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情况下调整医疗收费结构,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目标。价格体系理顺了,医疗技术劳务价值相对合理了,价格信号就可以有效调控供求双方的行为。在价格体系合理的条件下,再来调整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进一步调控供需双方的行为,然后,再确定国家对全民提供福利的水平和对贫困人群提供救助的范围及水平才是公平和有效的。否则,未必是贫困人群受益。

2.4 改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

近期公立医院改革应根据公立医院的社会功能定位着手完善自主化的治理,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问责。改革开放30 年来,在公立医院两权分离的改革中,我们已有广泛和长时间的实践,可以发现总结其中的问题,规范和完善两权分离的操作办法。同时,由于实现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对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可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探索法人化的治理。

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是关于政府、公立医院以及公立医院管理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化安排。公立医院改革如何解决公立医院的治理问题? 世界银行专家提出可从目标、监督结构和竞争环境考虑。具体的说,从目标上,要将所有者的目标转化为清晰的、可测量的管理绩效标准,尤其是社会目标的测量。从监督结构上,监管的权利授予专业组织,如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对责任和义务有明确认识,监督经济效率和社会目标。从竞争环境上,创造市场竞争环境或提供标准帮助政府评判管理绩效。资金根据绩效分配,管理职位、薪金与绩效挂钩。

在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治理方式受到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的制约。如果实行非营利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最先要解决的就是董事会成员参与决策的动力问题,并要厘清权责,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而在目前国情下,公立医院不一定都采取董事会或医院管理委员会的治理结构,也可以通过完善的绩效合同的激励约束和加强问责的治理方式实现有效监管。首先,建立对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开招聘院长,明确院长承担的责任,明确其经营管理权限,包括人事权、分配权、经营权。政府与院长签订委托经营协议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使公立医院管理者能够依据具体的要求,追求政府的社会政策目标。其次,明确院长的合理报酬,建立对医院院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医院院长的个人收入分配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院长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发放个人绩效工资或实施年薪制。实行院长审计、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通过经营绩效考核、审计和职工问卷调查对院长的工作进行评估,兑现奖惩。应充分调动院长抓医院管理的积极性,激励院长带领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总之,要通过制度设计激活院长这个重要资源。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四篇: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内需。它与房地产业紧密相连。城镇化伴随着城市人口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过去过度倚重于“房地产战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新型城镇化则将重心由土地城镇化转移到人口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为主导的消费型增长点,这也许意味着房地产在城镇化中扮演的角色将有所削弱。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推进给房地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率;房地产业;房地产企业

1、新型城镇化背景

城镇化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

2012 年,我国按常住人口概念的城镇化率达到 52.6%,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而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为 59%,欧洲为 80%,美国高达93%。并且我国城镇化中超过 1.59 亿的农民工,由于没有城镇户籍,处于 “半市民化”状态,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去除“被城镇化”的这些农民工,我国真实城镇化率不到 40%,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为房地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房地产业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各项物质基础和保障[1]。作为与城镇化关系密切的产业,房地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推进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业的走势

2.1未来十年住房需求近160亿平米,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3.9亿人,城镇化率为61%,城镇总人口约为8.4亿,按人均35平方米住房计算,住宅总存量约为295.1亿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我国住宅存量约为202.9亿平方米,加之现有存量住宅中约有64.8亿平方米面临折旧改造或拆迁,则2011-2020年需新建住房约157.0亿平方米。

2.2城镇化进程放缓,房地产业需求释放更为平稳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或将放缓至略高于1%,而数据显示,城市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新增2000万城镇人口[2]。新增城镇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的增加,其实际购房能力不高,所以未来房地产业需求的释放将显得更为平稳。

2.3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市场发展更为均衡

中西部城市群依靠政策倾斜优势,其中心城市潜力趋于后发。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之近年来经国务院批准的主要区域经济规划,中部和西南地区城镇人口占比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新增城镇人口对房地产业带来的发展红利将为中西部地区带来后发的潜力优势。

2.4土地、保障房等长效机制逐渐形成,房地产行业更加健康

(1)推进农村工业化及土地改革制度,就地新增城镇居民住宅需求旺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农村建设和产业升级,农村居民当地就业趋势将更为显著,这将为包括三四线城市在内的广大小城镇地区带来更多的购房需求。

(2)城镇郊区购房负担相对较轻,利于解决新增居民住房需求。

从上图房价收入比来看,由于近年来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较为明显,城镇居民购房负担非降反增。但随着农村工业的不断发展,农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工将更多地向靠近农村的城镇郊区聚拢。农民收入的提高加之郊区相对较低的房价,未来城镇郊区的中低端购房需求将趋于旺盛。

3、新型城镇化进程背景下的房地产开发

3.1新城镇化中房地产开发要理性

曾经房地产市场的疯狂扩张造就了中国的城镇化局面,然而城镇化最大的动力是工业发展,并不等于单纯的高楼大厦的房地产开发建设[3]。因此,房地产的开发必须理性。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房地产业应该从过去十多年来所扮演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当配套产业的角色.为新型城镇化服务[4]。它的开发建设必须要与百姓的需求、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超前会导致房屋闲置、资源浪费;房价过高,对进城人口又有挤出效应。

房地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也必须要求房地产业能平稳健康发展[5]。李克强总理曾专门撰文强调,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城镇化稳步向前推进”[6]。

3.2房地产企业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道路

如果说以前的房地产竞争是拼土地,10 多年后的现在,房地产企业已进入设计和品牌的竞争,未来则必须完善自我,形成综合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竞争力应融合区域规划、综合设计,也包括了服务、管理所形成的规模化、高效化、标准化的复合优势。

中国在未来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大量的农业人口和农业从业资金、土地面积将会转入城镇化通道。房地产企业作为参与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争取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大而奢华的产品,是房企和相关行业在未来几年需要思考的问题,还应有低碳、节能环保等技术的应用。

4、结语

新型城镇化为未来十年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房地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然而,未来的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土地城镇化,因此意味着它并不必然支持房地产业的继续高速粗放增长。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说,建设生态城市、宜居住区、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推广运用低碳技术应当作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好。

我国的城镇化仍在继续,新型城镇化之路也还刚刚开始,房地产对于整个房地产业而言,未来的博弈将更加深入、更加细化。

参考文献:

[1]邱峰.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J].上海房地,2013(05):22-24.[2]陈柳钦.新型城镇化赋予房地产业新活力[J].改革与开放,2013(02):7-9

[3]忠历.新型城镇化,房地产市场的新梦想[J].中国西部,2013(02):86-87

[4]刘维新.新型城镇化不能搞成新的房地产化[J].中国地产市场,2013(03):26-27

作者简介:

李丽(1988-),女,重庆大学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房地产业发展。

王霞(1989-),女,重庆大学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如何寻找有效的产业切入点,实现“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点。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具有资源消耗低、关联性强、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高等独特优点。本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了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指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要从深度促进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改善和提高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引言

十八大后,国务院领导层明确提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包括了产业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旅游强大的动力价值及区域综合发展协调能力,决定了其将在这一进程中,尤其是乡村旅游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是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李克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0/c_116470367.htm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向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的特点也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其焦点主要集中于促进市民化、城乡统筹、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等问题。

1.以人为本是核心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城镇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但在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群体中,仍有2.5 亿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待遇,此外还有 7000 万城镇间流动人口也面临着公共服务差距2。不公正的待遇表明传统城镇化单纯追求的是居民数量规模的变化,而并没有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受益群体不仅仅是现有居民,更主要的是广大的农民。

2.城乡一体化是重点

传统城镇化盲目追求城镇化进程,在快速城镇化中的过程中造成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问题,由此造成的城乡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问题面临井喷。推动农村发展跟随城镇化的脚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是新城镇化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型城镇化要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

3.生态文明是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以工业化为依托的传统城镇化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情况。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4.就地城镇化是出路

就地城镇化,就是使更多的农村人口住在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也能享受到优质公共资源,圆“城镇化梦”,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 2 李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的公共服务,拥有同样的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致力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大型城市、中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等整个城镇体系的合理化,着力于解决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三农问题”3。

三、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

(一)旅游业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旅游业是实现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作为典型的第三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特点,现代旅游业已经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旅游企业围绕着核心吸引物集聚,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外围还围绕着对这些企业起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有关组织、团体、机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业的集聚形成结构完整的产业集聚,包括产品供应商、客户、销售渠道和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并拓展到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等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因此,旅游业能为城镇集聚产业、集聚资金、集聚人口,是新型城镇经济聚集效益的重要途径。

2.旅游业引导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旅游业一般以当地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为依托,或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创建新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业是以地域文化挖掘为核心的,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维持和强化地方性,引领城市特色化发展,激活城市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促进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由于大量旅游产品的区域整合集中,可以迅速扩大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区域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同时,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活动,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转变为吸引物,使游客感受、体验,并迅速的传播出去,形成目的地品牌形象,吸引社会大众前来,进行消费、留下记忆,推动城镇向个性化、品牌化发展。

3.旅游业促进城镇经济的生态化、集约化发展

提高城镇化质量,遏制高扩张,高耗能城市化病,成为当前最强的声音。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与资源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旅游就是选择绿色城镇化,旅游产业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基础及 3 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配套设施建设,引领游客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宜居、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另外,旅游发展大多依托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其能耗比重远少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4.发展旅游业能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

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层次多,领域广,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本地的条件和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农村和小城镇的产业、劳力、设施、生活等就地城镇化,有助于减轻压力,缓解城镇化深层次发展的矛盾。与驱农进城相比,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的城镇化,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核心的特征。没有老中幼三代的骨肉分离,没有留守儿童和老人,没有进城务工后寄人篱下的卑微,人民家庭幸福,社会关系的和谐,农民能从城镇化过程中真正受益,幸福指数得到提高。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新型城镇化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城镇是旅游业最有效的依托,如果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以城镇化的发展为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就高,旅游活动内容就丰富,旅游业发展就更迅速。旅游活动一般总是以城镇为集散地和连结点,城镇构成整个旅游过程的核心空间和活动中心。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发展基础,成为旅游迅速发展的有利平台。同时,城镇化能够使城镇的系统功能日臻完善,产业门类不断增加,特别是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产业、休闲产业能够获得广泛发展,进而能够加快旅游产业链条广泛延伸。

2.新型城镇化助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旅游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科学开发及利用,以免因开发不当造成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从建设生态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科学利用地区资源对城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促进旅游景区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层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看重城市品牌和城市特色文化,利于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这会对我国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化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管

目前,不少旅游目的地的政府对旅游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还不够,旅游业没有得到最优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社会法律法规会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健全。城镇化拉近了政府与居民的距离,毕竟在旅游城镇化的发展中,当地居民也是利益主体之一,居民的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建议,对自己利益的保障机制的申请建议都能更便捷的提交给政府部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政府支持及政策保障。

四、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接待设施的供求错位

乡村旅游接待主要分布在旅游景区周边、都市郊区和老、少、边、贫地区,这些地区的接待设施呈现出两种倾向: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卫生设施设备缺乏,卫生观念落后,严重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游后评价;另一些乡村旅游地过分追求接待设施的城市化,农家旅馆外观设计及内部装修均向星级宾馆看齐,与乡村整体景观不一致,同时也难以满足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追求乡情野趣的愿望,这种倾向在城市郊区乡村旅游接待中比较典型。

(二)旅游产品单一且文化含量不高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总体上有以下三类:一是农家乐模式,旅游者参与农村耕作劳动,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风味;二是地域风情文化模式,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人文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与当地风俗民情相整合,形成特色鲜明"文化与生态色彩浓郁的乡村旅游地区;三是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以现代农业为特色,农村聚落景观等为特点,或者是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或者把观赏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提供给游客,包括观光农园、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苗圃等,或者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旅游项目4。但这三类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形式却比较单一,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以开发和利用。

(三)营销观念及手段落后

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当地村民,他们无论在文化素质上还是经营理 4 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218-221.念上都难以与城市里的大企业相比拟,在宣传促销手段上或者出于资金不足或者出于方法不当,总体上还停留在投入资金少、专业水准差的状态,依赖朋友介绍和口碑宣传,发传单和名片是最常见的手段。这些宣传促销手段对于旅游者的决策行为起不到太大的影响作用,有限的信息渠道及信息量也让旅游者难以作出长久的旅游计划。

(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遭遇瓶颈

在乡村旅游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通常只是以旅游服务业廉价劳动力的形式,在旅游开发、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只是一个局外人角色,成为乡村旅游业开发的客体而不是主体。如西藏吉沙村的村寨旅游开发,纯粹从经济利益和保护物质环境角度制订旅游规划,忽视了当地居民的要求,当旅游者大量涌入时,给村民造成了诸多不便,最终遭到当地居民和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5。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虽然引起了学界、政府的重视,但是具体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五)重乡村旅游经济收益,轻乡村旅游文化及环境消极影响

首先,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所具有的强势文化对来自乡村的居民所具有的弱势文化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其次,乡村旅游的开展毕竟是商业活动,出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开发商和旅游经营者为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必然会对乡村文化加以切割、包装,进行商业化运作,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生态的韵味,沦为文化快餐;最后,乡村旅游的开展让乡村居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钱的“重要”,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因为商业竞争而不复存在。

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深度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场所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的农业劳动中,其主体参与者主要为农民,在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后,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城市居民向乡村旅游所在地流动,劳动主体由一般农民扩展到农民和参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从业人员的劳动内容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只从事农事活动,转变为既从事农事活动又从事服务活动,有些农民完全从原来的农事活动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旅游的接待服务工作。5 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5):426-430.农业在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所在地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只是农民生活的乡村扩展到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因此,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要消除排斥力,完成硬件、软件和内容三个方面的大提升。首先在硬件方面,乡村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是来自城市,他们参加乡村旅游活动,希望体验农事劳动、乡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吃苦,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的习惯生活,尤其是一定要保证干净、卫生,因此,硬件设施更要提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们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但是绝不是“一样化”,在保证游客在享受舒适的硬件设施的同时一定要让其感受到“乡土化”。其次在软件方面,在硬件完善的同时,促进当地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从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业旅游体验经历的评价。最后在内容方面,城市居民文化程度较高,品位较高,所以在旅游产品内容的发掘上,必须以目标市场的喜好为导向,以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注重产品内容的体验性,实现在内容方面的提升。

(二)密切关注农民利益分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最本质的是要实现农民身份性质的改变,所以在此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兼顾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公平问题,使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在最大受益者。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民参与的积极引导,包括对农村旅游从业者和经营者的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学会如何参与、怎样参与、参与什么,只有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会改善自身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被动地位,最终实现从个别参与向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及全面参与的转变。

(三)全面加强旅游规划制定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生态文明”为前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保护环境基础之上。乡村与城市在自然环境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吸引城市旅游者的根本因素,如果这种差异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消失,必然会使乡村旅游走向“自取灭亡”的道路。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工作,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一切旅游开发都要做好环境评价,对于旅游区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严格做好乡村旅游地区废水、废物的回收处理工作,做好环境监测,对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制止。

(四)强化营销和品牌建设

在竞争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必须改变以往保守的营销观念,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力度。加强旅游、宣传、文化、新闻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本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中远程市场,培育潜在市场。积极举办品牌节庆活动、参与旅游推介会,发展旅游微博、旅游网站等在线宣传营销平台,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调动旅游社等旅游企业积极性,利用“美丽乡村旅游专项基金”实施相应奖励。

参考文献:

[1]戴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115.[2]龚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人民论坛,2014,08:90-92.[3]葛敬炳.城镇化背景下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284.[4]林峰.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5]石洁,桂橙林.旅游业导向型“新型城镇化”发展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71-72.[6]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周诚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J].中国社会科学,2013,07:59-76.[7]张红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研究[J].城市,2013,06:16-18.[8]周继霞.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4,08:39-40.[9]周兰芳,贺江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及政策建议[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0:61-62.

下载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宁夏省管县改革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宁夏省管县改革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闲置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闲置问题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命生存和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运用政策、经济及技术......

    城镇化背景下幼儿园新教师培训工作初探

    转自发表吧 论文范文发表论文 城镇化背景下幼儿园新教师培训工作初探 作者:王德英 [摘 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启蒙教育,也是幼儿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性教育。幼儿......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小学美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美术课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原住民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选题领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策略以及社区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黄凯 郭希盛 摘要:目前国内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普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近年来,休闲农业、会展农业正在以一种新的业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乡良性互动”。3月15日,在北京昌平博......

    浅谈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5篇

    浅谈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 论文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

    在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化

    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战略重点,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这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将造福9亿农民,大幅度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走......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纳税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纳税服务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放管服”指的是简政放权,创新并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