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江堰中学德育简讯25期
都江堰中学德育简讯
10—11学年度下期第01周 第01期总025期2011年2月21日
2月13日,政教处召开例会,讨论新学期德育工作思路,策划开学典礼。
2月15日上午,政教处召开例会,安排开学及开学典礼的相关工作。
2月15日晚,政教处组织召开校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大会,布置新学期工作,强调新学期工作要求。
2月16日,组织召开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校长何忠友做重要讲话,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杨怡宣布受表彰学生名单,副校长、工会主席叶智成宣布受表彰老师名单,副校长王守望在“高三百日冲刺誓师大会”做动员讲话,开学典礼由副校长张庆刚主持。
2月16日,政教处接待教育局新学期工作检查,教育充分肯定了开学工作。
2月16日,组织全校开展教室、寝室卫生大扫除。 2月17日,政教处组织安全大检查。
2月17日,政教处召开例会,在会上,进行了本学期的具体工作并进行了分工。
德育特色: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谐发展
第二篇:德育督导简讯
教 育 简 讯
第二期
巴扎中心学校教导处编二0一二年五月三十日————————————————★ ——————————————
正视问题,认清差距,不断推动学校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巴扎中心学校顺利通过全县初中德育工作督导评估验收
2012年5月28日,互助县人民政府督导室评估组一行六人对我校德育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综合督导评估。评估组通过听、看、查、议、访、谈等形式,对我校德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计划总结、德育环境、德育实施、德育效果、档案建设与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肯定了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新做法,对我校的德育工作效果和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客观公正的指出了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说明我校的德育工作与其它乡镇学校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为发现问题、找准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健康有序发展,针对评估组反馈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校结合实际,及时组织人员针对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的进行了整改,不断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相信,只要我们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够实现学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本期报: 巴扎乡中心学校办公室送: 本校教导处,各组组长,存档 —————————————————————————————————————————— 签发:李生林校编:颜维武打字:袁平泰
第三篇:中学德育
尖字沽中学
“日行一善,创文明和谐校园”德育实践活动
实 施 方 案
“人之初,性本善”。“莫以善小而不为”。“善”,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步培养广大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决定从2011年10月开始,实施“日行一善,创文明和谐校园”德育实践活动,以“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使我校的德育工作体现学校特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身心更加健康发展,具备一颗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反思之心,懂得并践行“积善成德”的道理。为使本项工程扎实开展,取得实效,制定方案如下:
一、释义
日行一善,即每天做一件好事。多做善事好事,积善成德。出处:古代有位葛繁日行一善,后来官至太守职务。有人请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说:“比如这里有条板凳,倒了碍人走路,就弯腰把它扶正放好,即是一善。”“别人做了好事,心生欢喜,真诚的赞扬,就是一善。”(说明:多做好事,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使人们更加尊重你,必然提升你在人们的心目中和社会上的地位,生活工作随之顺利,因为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帮助了自己。)
二、指导思想
当代青少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过度关爱,缺乏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反思之心。针对当代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特点,以“进步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主线,践行“公民道德建设20字方针”和“八荣八耻”,开展“日行一善,创文明和谐校园”活动,让学生每天坚持做好事,并从所做好事中挑选一件记录下来,使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汇小善,为大仁,养成道德自律的意识。以正确的道德意识提醒自我,约束自我。努力使学生体会到做好事的快乐,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日行多善”,再到“天天行善”,最后达到“善行一生”的目的。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三、口号
日行一善,创文明和谐校园。
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积善成德,善暖人间。
四、活动时间
从2011年10月份开始。
五、实施原则
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2、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
5、坚持突出特点、体现特色的原则。
6、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六、活动内容:寻善源、存善心、发善言、行善事
“日行一善”德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个从学善、行善、思善到扬善的过程。学生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感受、体验,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善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活动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寻善源:就是培养和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善念,发现善源。存善心: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向善、从善、行善的心理品质,怀有感恩之心、富有责任之心、拥有反思之心等。
发善言: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会理解别人、安慰别人、鼓励别人,真心赞扬他人的善行。
行善事: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觉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凡是一切真、善、美的意识和行为,凡是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意识和行为,都属于“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七、活动对象: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
善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上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快乐成长,心理自调,行为自律、情感自控。
善待他人:正确认识别人的长处与不足,接纳他人,乐于助人,宽容他人的过失,忍让他人的过激,能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能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
善待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八、活动范围: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
善在学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合格的学生。
善在家庭:孝顺父母,生活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待人热情,做合格的主人。
善在社会:正确认识和面对社会,主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护环境,追求和谐,做合格的公民。
九、活动过程:
“日行一善”是一个从想善、言善、写善到行善、思善、扬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升华的过程。
想善:就是每天在心中回想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言。
言善: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每天说一些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言;一层是语言文明。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等,不断送给他人温馨与热情。
写善:就是把每天想的善事、说的善事、做的善事、看的善事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是形式上积善成德、厚积薄发的一个过程。
行善:是善的落脚点。能积极为他人做好事,对人有礼貌,与人和睦友好相处等。行善就是方便他人、善待自然、和谐社会。行善也可以是改掉自身存在的缺点,修正已有的错误,做到不给他人添麻烦,不给环境添污染。思善:是想善、言善、写善的思想升华,是自己内在品质提升的重要过程,自己通过对善事的感悟和反思,将善变成自己优秀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支配自己的行为。
扬善:就是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向周围的人宣传行善的好处,讲古今中外行善积德的名人故事,宣传行善积德对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诸事众物的相生关系,引导大家都明白行善于人于己都有利的道理。
十、活动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0月)
2011年10月上旬,举行隆重的活动启动仪式。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方案和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1年11月开始)
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学生《“日行一善”成长手册》,通过看、读进行体验并记录下来,定期在一定的范围内汇报,各班要及时组织总结,开展总结评价,发现闪光点,将突出的人和事加以推广。
发动学生通过看、读向善从善的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和善人善举的故事。组织开展优秀事迹报告会,表彰做善事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通过校报、黑板报、视频、橱窗等途径宣传优秀事迹,把做好人好事作为学校的一种校园时尚。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阶段(每学期末)在各班级总结的基础上,学校将结合活动,对“日行一善”活动的情况进行阶段总结,表彰奖励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
十一、活动措施及要求
1、宣传发动。要深刻认识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宣传栏、视频观摩等媒体,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在学生当中认真做好“日行一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良好氛围。
2、全员参与。积极组织各班学生将身边一点一滴的好事,记录在《“日行一善”成长手册》上,然后利用每周班会进行总结,表扬坚持每日做好事的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部分,到大部分,到全体学生全部参与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日行一善”活动中去,努力形成“知行善、学行善、比行善”的良好局面。广大教职工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善行来感动和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每日以学生课业辅导、心理辅导为主,开展“红烛献爱心”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家庭,献出自己的爱心。
3、有机结合。寻善源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校本课、综合实践课、诵读活动等结合。存善心要与音乐、美术、体育及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纳善言与语文的摘抄、周记等结合。行善事要与平时的一举一动结合。总之要把“日行一善、创文明和谐校园”德育实践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坚持把“日行一善”工程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不断扩大社会效应,增强影响力和覆盖面,营造“学校主抓、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
4、活动推动。为了进一步培养广大学生从小养成做好事、做善事、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学校将经常性地开展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和事迹报告会。
5、成果展示。学校团委要在全校各年级举行“日行一善”主题班会,检验开展“日行一善”活动的总体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6、总结表彰。为了倡导“人人向善、人人崇善”良好道德风尚,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校将定期总结表彰一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和班集体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十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本项活动的组织领导,特成立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
组 长:李 松 副组长:孙希学 李卓明 柳海龙 张 涛
工作小组
组 长:李 松 副组长:柳海龙 张 涛 成 员:全体班主任
十三、活动资料收集
本活动以培养师生心灵美、行为美为终极目标,同时也要形成明晰的痕迹,来检验判断我们的工作指令是否正确、过程是否真实、轨迹是否清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收集相关资料:
1、政策性依据资料
不断收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以保证活动的方向和行动依据。
2、过程性资料
(1)“善思集”通过看、读将感悟(包括家长、学生、教师)汇集成册(2)“善源集”优秀故事选(收录古今中外优秀行善故事)和古今中外向善从善的名人名言集,挖掘提炼学生中的优秀行善故事、行善格言,家长、教师行善故事、行善格言,学校装订成册。
(3)“善行集”优秀事迹报告材料。每学年评选几名教师、若干名学生,其报告材料装订成册。
(4)“日行一善”活动影像集,装订成册。
3、活动评价性材料:包括各种总结、表彰、论文、统计表,每学年集一册。
“日行一善”实践活动基本要求
1、按时到校,带齐作业及用品。
2、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3、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坚持使用文明用语。
4、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善待他人的过失和不足,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
5、学会自护,文明游戏,远离安全、伤害事故。
6、自觉保护环境,见到纸屑杂物主动捡起,见到污渍主动擦拭。
7、爱护公物,保持课桌椅、墙壁等整洁,轻拿轻放桌椅,轻开轻关门窗。
8、外出、回家主动和家长打招呼。
9、主动做扫地、洗碗、晾收衣物、购物等家务。
10、鼓励表扬身边的人多做好事。
11、了解学校周边、国内外新闻。
12、文明上网,远离网吧,做健康网民。
13、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14、努力摒弃自身不好的习气、经常反思自身不足。
第四篇: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要使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代科学家、实践家李冰的人格魅力,从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中汲取思想精华,学习他们的奋斗和实干精神。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教学重点】1.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多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教学难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精读与略读的结合,归纳要点。2.带着课后练习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思考和领悟。第 一 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2.分析第一部对比手法的运用 3.分析第二部分对水流的生动描写
一、导入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 散文 戏剧诗歌)本文是游记(属记叙文)
二、作者: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四、分析课文
(一)师范读第一部分
粗略提问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明确:长城和都江堰(欣赏有关都江堰和长城的一组照片)
2.作者是用什么来描述长城和都江堰的? 明确:对比手法
(二)学生朗读课文 具体提问
1.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第1自然段是单句还是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是单句,将都江堰与长城作比,突出都江堰的激动人心。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和加深句式的知识。2.生读第2段,思考: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描述长城的景观特色,指出长城是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3.生读第3、4、5自然段,思考:这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指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历史作用。、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初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4.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表格。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和加深对“比较”这一写法的了解。比较对象
比较项目
长 城都
江
堰
五、课内小结:在这一节课所讲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开宗明义,指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比长城更激动人心的工程。众所周知,长城是世界古代七大建筑之一,甚至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但在这部分中,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比较,得出了上述结论。这里,作者并非贬低长城的价值,只为强调都江堰的更为、最为激动人心之处,同时也吸引了读者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究竟,引人入胜的效果十分明显
六、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都江堰水流有何特点?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第二部分水流特征 2.理解作者对李兵父子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 要点:突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历史作用。
师:既然都江堰有如此大的历史作用,那么它的具体情形如何呢?请看
(二)二、学生读第二部分问:
生: 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壮观)
(1)问:这一部分抓住都江堰的什么特点?明确: 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壮观)(2)问“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明确:拟人。
(3)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 明确: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脚步散散的。先抑后扬,从反面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作铺垫。
一、读第三部分:写李冰父子为民造福,建造、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伟业和高尚品质,并给予高度评价。
(1)第三部分的第一句的作用?“这一切”指什么? 明确:过渡和衔接,承上启下。都江堰的建造及效果。
(2)11—15:写李冰任蜀守郡和他兴修水利造福人发的伟大抱负。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 说明李冰兴修水利的重大意义”。
“他领悟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 —旱 ——水 可是有些人就看不到
(3)读16—19段问:李冰为修都江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及深远意义。明确:具体工作 叫人绘制水系图谱
总结治水经验 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意义—— 圭臬
(4)作者既是咏赞李冰,为什么又他“大愚”“大拙”?
明确: 这并非贬词,而是说李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才能造福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繁养生息这一真理。这一真理是质朴平凡的,又是千真万确的。
(5)20——24 写李冰父子的作为的历史影响及作者由此得到的启示。
对比 长城:
雄壮,蛮吓,残忍
壮胆,排场
都江堰:
智慧,仁慈,透明
清朗可鉴
以上题目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达标练习和课后题
第五篇:《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1识记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2理清本文的写作脉络,把握的结构;
3体会本文蕴涵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理清脉络,把握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时安排】2时【教学过程】第一时
一、导入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更多的是当地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这些传说与故事的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请同学列举名胜古迹及其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现在,我们一起去领略都江堰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相关知识介绍
(一)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浙江余姚人。著有学术专著《中国戏剧史述》、《戏剧理论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二)文化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关注现实的重要方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1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附:都江堰示意图)2李冰,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6-前2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三、解读文
(一)1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2标题:工程的伟大与不朽。3运用的写法:对比。(1)角度:修建时间、规模、社会功用、历史、文明特征。(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4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以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从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二)1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2标题:水流的强悍与驯顺。
3提问:作者怎样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听觉、感觉、视觉来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治理人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并找出其中排比句说说其作用。)4提问:这部分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体会作者紧张喜悦豪迈赞叹的丰富感情。)明确:先抑后扬的写法。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总结:同学朗读第二部分第二段,体会作者此刻感情。第二时导入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一个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受历史给予我们的那份凝重和激荡。
(三)1请同学默读第三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2标题:李冰的智慧与精魂。3第三部分写李冰,如何写的?(对比)明确:(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行为:实践。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品格:质朴、冰清玉洁。(2)实践中的李冰。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①长锸:实践,郡守;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②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实践内容:实践结果:(用原文回答)失败原因: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胜利原因: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如何延续:举例说明——汉代水官;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3)体会作者的感情:(文哪句可以看出作者此刻的感情?)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明确: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实践的核心内容)。——某种乐观。4找出这部分中拟人、排比句。(略)
(四)1请同学朗读第四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2标题:影响的巨大与深远。3为何写横江索桥?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李冰为何自信?明确:为民造福。自信的结果如何?明确:被人膜拜,成为神4什么样的是神?明确:实实在在为人民造福的升格为神。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参考: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四、写作特点(结合文提示讲解)1现代目光和理性的评说;2鲜明的对比;3生动传神洗练的语言;4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叙议结合。
五、小结(主旨)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六、作业1熟读文并完成后练习2(P23);2后阅读《文化苦旅》。附:板书都江堰
余秋雨
一、工程的伟大与不朽。(对比)思想
二、水流的强悍与驯顺。(先抑后扬)内容
三、李冰的智慧与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四、影响的巨大与深远。(为人民造福的人升为神)1叙议结合表现
2鲜明对比手法
3妙用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