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行政越位、失位
发言稿
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已载入国家宪法并深入贯彻,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正被着力推进,但政府行政行为现状与依法行政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研究。当前政府行政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失位;法定职责不履行或迟延履行,许多该监督管理的事项未监管到位,需要进一步正位和补位。二是越位;政府仍在替代市场做一些不应做的事,如过多的审批、“三乱”等,权力失控,需要进一步让位。还有缺位或错位;如把一些本应由行政机关行使的职能,交由政府下属机构承担,让它们变成了“二政府”。行政“失位”、“越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失位——即依法应该作为的不作为 所谓行政不作为是行政执法主体及执法人员有积极实施法定职责的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表现在:、政府行政“失位”,使经济秩序混乱、创业环境不佳
2、政府行政行为“失范”,致使“民告官”案件频发
3、政府行政“失位”,使各种“黑恶势力”乘虚而长 政府职能的“缺失”,一方面造成基层社会的失控,另一个可怕的现实是导致了黑恶社会势力的滋长。
(二)、越位——即依法不该作为的乱作为 大著名学者、经济学法学双博士钱弘道指出:中国法治的最大困难和最大危险就在于公权力的滥用得不到有效控制,在于公权力对私权利的肆意侵害。践踏法治原则,滥用公权力,破坏公平竟争的秩序,瓦解权力和权利的平衡结构,这对于正在转型而显得十分脆弱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正在挣脱人治传统的法治建设来说,不啻是一种致命的灾难。这决不是耸人听闻。表现在:
1、政府行政“越位”,导致的顽症是办事效率低下
2、政府行政“越位”,导致“三乱”增多
3、政府行政“越位”,使行政“权力”受到污染,在政府行政行为中,“决策失误”是典型的一种权力污染。
4、政府行政“越位”,使机关趋利演变成“公司”行政机关是办事的地方,应该是见事就上,可现实生活中,一些“机关”老给人以“公司”的感觉,由此出了不少闹剧。
失位越位缺位的原因
(一)历史与体制的原因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主要靠两个手段,一个是指令性计划,另一个就是审批制度。可以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管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长期以来,政府官员总以为他们比老百姓知道得多,错把服务对象当作管理对象。市场经济强调公权与私权的划分,公权不能侵犯私权。政府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边界,既有体制上的严格界定,也受个人知识的客观制约。政府不能仅根据自身的好恶和主观判断对民间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干预。
(二)、用人制度与公职人员的素质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的用人制度存在很多弊端,考察提拔干部缺乏透明度,由少数人在少数人的圈子里划定,最后又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真正了解其现实表现和德才情况的群众却没有多少发言权、参与权,有的虽然搞了“民意测验”、“民主测评”,也仅仅是过一下形式或供参考而已,以致出现了对一个干部,群众和领导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与评价。
(三)行政方式与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法律很少规定行政机关负有公开其文件、权力内容的义务,逐渐形成了“内部行政”“秘密行政”的方式与习惯,这在客观上为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失位”越权、贪赃枉法、幕后交易提供了“天然屏障”,加之舆论监督受种种限制,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使腐败问题日盛一日,腐败者日益猖獗。另一个容易产生腐败的行政权就是行政许可审批权。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大量的行政许可审批权,这些权力不仅涉及公民的衣食住行,也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由于每盖一章,每发一 1
照都“有利可图”,很自然,许可权成为某些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贪污受贿的重要手段。
对策
对策之一: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大力加强政府立法工作 市场经济要求打破以政府为中心体制,以计划命令为手段的经济模式,将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将经济规律作为市场运营的准则,它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在经济转轨、体制转变、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换的重要时期,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必须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制定战略计划、确立市场规则、向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促进市场发育、维护市场秩序的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管理。政府职能从传统的计划、审批许可、指挥、组织产供销向规划、制定政策、运用经济杠杆、指导、协调、服务转变。实现政府职能的革命性变革,必须依靠完备的法制。
对策之二:实行职权法定,逐步减少直至取消 “红头”文件 在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过程中,必须突出强调依法行政原则中的职权法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凡法律未经授权的,政府均不得为之。行政机关的职权是人民授予的,法律规定政府享有多大职权,政府才能行使多大职权。
对策之三:适应转变深化审改,实现政府工作全面“提速” 第一、政府行政行为方式要从行政命令式向以“顾客取向”的伙伴关系发展。第二.行政权力应从集权过渡到分权 第三.政府行政行为运作应从“公营”向“私营”发展。第四.行政管理应向信息化发展。
对策之四:规范行政行为,掐断行政权力与经济利益的联系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权缺少限制和规范是产生行政腐败的主要原因,所以防治腐败应当从规范行政行为入手,将任何可能滥用的权力限定在严格的范围之内并辅之以公开化程序化的措施,这是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对策之五:构建刚性的责任行政机制,坚决遏制行政腐败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是医治行政“失位”与“越位”的有效克星。监督,是一套制度中所必需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组织来说,强有力的内部监督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对行政组织来说,强有力的内部监督是为了防止腐败。任何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抓住行政“失位”“越位”的典型事例,适时进行曝光,对渎职者形成一种压力,通过曝光、追查、处罚等过程,促使行为者知错改过,也警醒教育他人不再重犯。为保证公共权力行使中的正当性,甚至不惜牺牲一些效率作为代价,行政内部监督虽然很费钱,但还是很必要。要加强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不断强化人大监督和政协、群众的监督,这都是遏制滥用行政权力和维护公民权利的“利剑”与“盾牌”。
参考文献:
中国新闻网
公共行政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第二篇:秘书不能越位
我们强调,秘书要准确地认知自己的社会角色,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克服“越位”现象,找到一个稳妥的出力方式。“越位”是下级在处理与领导关系过程中常发生的一种错误。其主要表现为:(A)决策地位。决策,作为领导活动的基本内容,处于不同层次上的领导者其权限是不一样的。在办事过程中,有些决策可以由秘书做出,有些决策则必须由领导做出。有的秘书人员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明明应由领导做出的决策,他却超越权限,自己擅自做出。(B)表态越位。表态,是表明人们对某事件的基本态度,一般与一定的身份相联系。超越身份,胡乱表态,是不负责的表现,是无效的。一般说来,单位之间交涉问题,对带有实质性问题的表态,应由领导或领导授权才能进行。而有的人作为秘书,却没能做到这一点,领导未表态也没授权,他却抢先表明态度,造成喧宾夺主之势,陷领导于被动。(C)干工作越位。哪些工作应由谁干,这里面有时也有几分奥妙。有的人不明白这一点,有些工作,本来由领导出面做更适合,他却抢先去做,从而造成干工作越位。(D)答复问题越位。有些问题的答复,往往需要有相应的权威。而有的人明明缺乏这种权威,却擅自答复,这也是越位。(E)在某些场合越位。有些场合,如同客人应酬,参加宴会,也应适当突出领导,有的秘书,张罗过欢,显自己过多,显领导太少,这也不好。我们常从电视里看到,中央领导接见先进人物,参加宴会,一般主要领导走在前面,给的镜头要多些;照相也都是主要领导处于显赫地位。这点,我们在处理秘书与领导关系时,很有必要借鉴。在某些场合,最好也要注意不越位。发生越位行为的原因很多。从领导角度说,有的单位或部门可能“兵强将弱”,领导控制不了秘书;有的单位或部门的领导可能对权力撒手太大,一些本来应由自己办的事也交由秘书办,缺乏及时的、必要的集权等等。从秘书角度来说,有的人是属于心理品质有问题,不把领导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比领导高明,因此凡事好为领导先。这种人为数极少,作为领导不可不防。而就多数有这方面错误行为的人来说,是由于不能准确认知自己的角色地位和盲目的工作热情所致。越位往往会对工作、对领导关系带来严重危害。首先从工作上看,领导和秘书是两个担负着不同分工职能的社会角色,尽管二者需密切合作和配合,但毕竟职责和与职责相应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不同。若二者不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而是互相替代,职责不清,就不可避免要带来混乱局面。有时从局部看,从个体看可能是多出了力,并有所收效。但从整体上看,由于这种出力突破了上下级的界限,又往往会影响别人的情绪和工作,影响领导协调职能的发挥,故而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领导从工作出发,一般是不允许秘书越位的。其次,从领导关系本身看。秘书越权严重,必然会导致领导偏离帅位,大权旁落,无法实施领导行为。因此,领导往往在这类问题,只要他还有能力来纠正,那么,他就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出来纠正。秘书屡屡有意发生这种行为,他就会视之为危险人物,对其处处警惕,事事留心,利用各种办法和力量来制约。在这种领导对你治之惟恐不及的情况下,作为秘书绝无良好的领导关系可言。三国时期,汉献帝屡屡要杀曹操,就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严重越权专权。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工作干了不少,就是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恐怕与没帮到点子上有关,过分了,越位了。结果影响了领导,影响了同事,从而引起他人的反感,尽管这里面可能有有意和无意之分。可见,作为秘书要处理好与领导关系,凡事不可不守角色本分,收敛和约束自己,注意防止和克服越位现象。我们强调处理与领导关系要防止越位,并不是说干工作可以不出力。出力,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永远是绝对必要的。问题是社会分工所决定的出力方式是有差别的。不承认或违背这种差别,就会影响整体效能。因此,在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中,我们强调要防止越位,是一种积极的措施,而不是一种消极的限制。来源:中华秘书网
第三篇:越位加盟意向书
“OFFSIDE越位” 加盟意向书
基本资料
填写日期:_______ 拟加盟区域:省市区(县)申请人: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电话:手机:传真:
联系地址:单位性质:□个体□公司单位名称:
单位人数:
拟加盟性质(请在意向处打√):
1、□单店加盟地址:
2、□潮流生活馆地址:
3、□代理商代理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公司公司住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开店铺情况:
店铺/公司面积预计:平米
人员配置(请在方框内打√):
店长/负责人—— □本人□亲友□外聘
售 货 员 ——□本人□亲友□外聘
市场拓展人员——□本人□亲友□外聘
售后服务人员——□本人□亲友□外聘
市场督导人员——□本人□亲友□外聘
资金及管理
合资人性质:□亲戚□朋友□同事□其他
预计管理投入:□全职□兼职
预计可投资总额:万元其中自有资金:万元
期望投资回收期限:
合作意向金
□加盟单店5000元□潮流生活馆10000元□代理商20000元□分公司20000元
计划开业日期:年月日前
投资回报后有何计划:
申请人签名
日
第四篇:从行政伦理失范分析职务犯罪
从行政伦理失范分析职务犯罪
行政伦理失范就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臵行政伦理的规范与原则不顾,把公共权力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或现实,从而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从本质上说,是行政权力的异化。行政伦理失范是和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经济类失范。这类失范包括贪污挪用、行政人员经商和隐匿财产。
2、政治类失范。这主要是官僚主义。
3、组织人事类失范。
4、失职类失范。在公务活动中,行政官员的失职、渎职是行政伦理失范的一种典型表现,造成行政伦理失范主要有以下原因:价值多元化的冲击、行政体制的弊端、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行政人员是追求个人利益(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行政伦理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行政人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等。
职务犯罪是行政伦理失范的一种具体表现,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修订后的刑法规定,检察机关管辖53中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划分为三大类: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伴随着阶级、1 国家、职务、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为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所不容。我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职务犯罪依然存在。
一、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基本特征,职务犯罪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具有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而表现出其比一般犯罪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危害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职务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管理,其对象涉及人数多,涉及面宽,如果职务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就会损害多数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有关主管领导或工程管理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按有关规定履行职责,或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就会造成工程质量劣,豆腐渣工程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导致工程不能用,甚至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等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严重受损情况的发生。
(二)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严重违反国家的财经纪律及有关法律法规,往往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为贪污、挪用行为人往往掌握有一定职权,掌握着数额较大的公共财产管理权、使用权等,如果他们私心严重,利欲熏心,就会不择手段违法违纪,侵吞、动用公款,就会造成大量公共财产的流失,就会造成比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更为严重的公共财产损失。
(三)腐蚀国家的肌体,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贪污贿赂、2 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不仅严重腐蚀国家肌体和人们的灵魂,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降低国家和政府的声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直接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削弱国家的职能。同时,职务犯罪还必然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干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的贯彻和实施,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主观原因。
⒈思想道德防线溃败,以权谋私。面对改革开放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经历,有些国家工作人员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丧失了党性,与党离心背德,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私欲观念和特权思想作祟,思想变质、道德防线溃败,不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反而处处以权谋私,最终走上腐败堕落的不归之路,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是从思想上变质开始,然后道德上滑坡,最后触犯刑律、落入法网。
2.自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职务犯罪者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使他们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导致他们在思想上贪得无厌,行为上放纵自己缺乏自律。为所欲为,视党纪国法于不顾,最终背弃了党和人民锒铛入狱。
(二)客观原因。
1.社会的负面影响。体制改革为我们党和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给一些职务犯罪者有机可乘,他们钻制度的漏洞,混水摸鱼,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大肆进行贪污受贿;贪官给人们树立了“腐败的领导人榜样”,社会分配不公,“不捞白不捞”,对贪官惩治不力,受贿数百万也不会被处死。
2.监督乏力,监督机制不到位。权力高度集中,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弊端,给犯罪者提供了犯罪的空间和条件。而失去制约的机制必将产生腐败。虽然已建立各级人大、政协、纪检、检察机关、政府的监察审计和人民群众监督等多层次监督体系,并已颁布《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但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大部分监督机关不敢于监督、不善于监督,尤其是对 “一把手”的监督形同虚设。
一是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民主和监督。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又由于民主集中制没有有效地贯彻执行,使权力过分集中到个别领导者手中。权力过分集中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容易产生特权现象,以及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软弱无力。过大的权力集中膨胀了一些自恃大权在握者的个人意志,他们为所欲为,自恃无恐,骄横跋扈,违法乱纪,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大肆进行贪污受贿。可见权力作为双刃剑,既是造福社会的手段,又是腐败的根源。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 4 如果权力失去制约,就必然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只能导致腐败。
二是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表现在:个别单位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有些制度形同虚设,制度不健全,漏洞多,空隙大,内部管理混乱,财务账目不清,从客观上给经济职务犯罪提供了空间;私设小金库,搞体外循环,账目不公开,“一支笔”审批,缺乏监督,客观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滋生腐败和犯罪的温床。这不仅表现在行政、事业、经济管理部门,就连不起眼的村一级也因私设小金库,财务混乱,监督管理不到位,而出现了守业贤之类的贪污受贿职务犯罪。
三是监督机构形同虚设,舆论监督不够。尽管我国设臵了诸多的权力监督机构,监督机构之多是世界上罕见的,几家监督机关的重复监督还不如香港廉政公署工作效率高。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致使监督机制不畅,监督效能不高,某些地方的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同时舆论监督也乏力,表现在群众对贪官的抨击常常很难转化为组织制度的有效制约,从而使得某些握有权力者的无所顾忌。现实中,对一些贪官的看法,群众意见归意见,提拔的还是照样提拔,助长了贪污受贿犯罪行为。
3.法网疏漏,执法不严,打击不力。
一是廉政法制不够完善。财产申报是廉政法制的重要内容,可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法律。即使已有的法律,也因为立法粗疏,5 概念模糊,可操作性差,也难以有效地惩治职务犯罪,特别是经济职务犯罪。
二是执法不严,打击不力。近年来,尽管查处了大批经济职务犯罪,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改变了过去“刑不上大夫”的做法,但由于立法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关系网干扰,查处力度相对薄弱,对经济职务犯罪发案不报,包庇袒护,打击不力,表现为立案少,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少,判决少,办案效果差等情况的发生,使得查处犯罪数与实际发案数相差很大。同时由于受“自古不打送礼者”观念的影响,司法机关比较少查处行贿者,这虽然是从考虑有些行贿者是为了办事方便,出于无奈才去送礼的,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职务犯罪的打击。由于执法不严,影响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达不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使违法犯罪人认为有利可图,胆子越来越大,助长了犯罪的侥幸心理,从而出现了经济职务犯罪上升,涉案金额大,大案要案增多等令人担忧的现象。
三、防治职务犯罪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思想教育是一个基础工程。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时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
2、提高道德素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不断提高道德素质。要把反腐教育与道德修养结 6 合起来,面向全社会,努力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能学法、懂法、守法,坚持“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荣耻观。
(二)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1、强化党内监督。要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评议制度等,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
2、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要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作用。监督其是否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对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有违法、渎职行为等依法进行监督。
3、强化行政监督。应当扩大政府监察部门的权限,同时要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制,使之能真正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或者个人的干涉。
4、强化群众监督。明确便于群众对于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监督作用。
5、强化舆论监督。要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营造不能犯的外部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
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对职务犯罪人员增设资格刑。预防和控制职务犯罪人员服刑后故伎重演,重犯新的职务犯罪。
(四)强化刑事司法,加大查处力度,震慑犯罪分子
1、确保刑罚的确定性。公检法、纪检监察、审计等执法执纪部门既要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打击查处经济职务犯罪,但又要明确职责,做到纪检等部门一旦发现公务人员有可能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就应立即移交给司法机关,以确保刑罚的确定性。
2、确保刑罚的及时性。案件能否及时侦破,直接关系犯罪人能否早日发案,不致再犯,而且也关系刑罚威慑效果的强弱。因而,刑罚具有威慑性与有效性,不可避免性和及时性。
3、严格执法。检察机关作为职务犯罪的侦察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即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又要有敢于碰硬的心理素质,在办案中敢于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如山。
4、打击行贿行为。行贿之风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从生病时要给医生送红包,到办各种证件要送红包,一直到集体性的“公贿”。行贿行为直接促成了职务犯罪的泛滥成灾,按照现行《刑法》规定,行贿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因而很有必要对行贿者给予打击。
5、加大对重点部门的打击力度。当前必须严肃查处行政、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建设、司法等热点部门的经济职务犯罪,重点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的贪污受贿经济职务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充当黑势力“保护伞”利用职便参与包庇、纵容、破坏经济秩序从中收受贿赂犯罪案件。通 8 过打击犯罪,震慑犯罪分子,有效地抑制经济职务犯罪率的上升和蔓延。
(五)深入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经济职务犯罪
经济职务犯罪的许多方面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从“思想反腐”过渡到“制度反腐”,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营造不能犯的外部条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足球越位判罚教学设计
足球越位判罚教学设计
龙头铺中学 黄顶恒
一、教材内容:
足球越位判罚(足球选项)
1、简介足球运动越位的概念
2、分析足球比赛中的各种情况是否属于越位。
3、越位判罚是在越位位置发间接任意球。
4、越位举例及图示。
5、其他足球小知识。
二、教材分析:
足球是趣味性与竞技性强,体能技能与团队意识要求高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足球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思想品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足球是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的必选内容。足球运动由于技术动作多样,攻防频繁,使之富有吸引力深受广大高中学生喜爱。通过足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中的越位判罚。越位是足球运动初学者最常见的犯规之一,是足球实践与理论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运用规则能更好更精彩的进行比赛,如直接得球门球、角球、界外球和裁判坠球的情况下无越位犯规。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运用这一技术。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判别有无越位的能力,巩固越位概念和判罚标准,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
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一153班学生,共22人。学生来自全区各个小学,体育的运动技能有差异,但学生总体思维能力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较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加上初中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举例、启发、引导、问答、合作分析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促使每个学生独立判定各种情况有无越位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建立越位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越位情况的判定和越位的判罚。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越位概念。
难点:越位情况的判定和越位判罚的掌握。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举例提问回答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完全按照课件的顺序教学,而以回答学
生提出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为目标,力求释疑解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讲解和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2’)
1、室内课堂常规:上课、师生问好。
2、教师宣布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 课题:足球越位判罚(校本课程)三. 学习目标:
1. 了解基本足球越位概念。
2.掌握越位的概念,能够在足球观赏和比赛时判别越位犯规。3.了解围绕越位规则衍生的技战术。
4.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勤于思考,踊跃发言。四. 重点与难点: 1. 越位的概念。
2. 越位情况的判定和越位判罚的掌握。五. 教法:
1.讲解示范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问答法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有关越位犯规的比赛片段
1. 同学们,在我们刚才看到的比赛片断里,为什么有的进球被判为无效?
2. 大家知道什么是越位犯规吗?想不想全面的了解越位规则,成为一名专业的足球迷或足坛高手呢?
(二)研讨课内容
1、足球越位犯规的概念(板书)
A 越位位置:比赛中,当队员处于下列情况时,即为该队员处于越位位置:
1)在对方半场。
2)较球更接近于对方球门线。
3)在该队员与对方球门线之间,对方队员不足两人。
上述三项条件中,若缺少任何一条,队员均不属于处于越位位置。
教师演示课件,让学生讨论接球队员是否处于越位位置,学生分组讨论。陈述理由。
教师最后结合课件画面给予综合讲解(1攻方某队员处于与球平行的位置,或攻方某队员处在与对方倒数第二名队员平行的位置上,则该队员均未处于越位位置。2判断队员是否处于越位位置的时间是同队队员踢或触球的一瞬间,而不是该队员接得球的一瞬间)。B 越位犯规
处于越位位置的队员,在同队队员踢或触及球的一瞬间,裁判员认为其就下列情况而言“卷入”了现实比赛中时才判为越位犯规: 1)干扰比赛; 2)干扰对方队员;
3)利用越位位置获得利益。
教师讲解什么是卷入“现实比赛”?
教师演示课件,让学生讨论接球队员是否越位犯规,学生分组讨论。陈述理由。教师最后给予综合讲解。2.越位位置和越位犯规的区别
启发学生,自己完整地总结越位犯规的概念,让学生回答越位位置和越位犯规的区别,分组讨论在自己观赏过的精彩比赛中有哪些引起争议的的越位犯规判罚,画出示意图,讲解。最后教师讲解。给予评价。
3.围绕越位规则衍生的战术
提问:“怎样利用规则实施造越位和反越位战术?” 1)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轮流发言。2)教师进行总结,给予建议性评价。
4.欣赏一段录像,指出其中的越位犯规和成功的反越位战术。(三)小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师总评。
(四)布置家庭作业: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搜集其中越位犯规和反越位战术的案例,并记录发生时间。(五)指定学生整理多媒体,师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