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行政执法失范的原因分析

时间:2019-05-15 00:1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行政执法失范的原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行政执法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一篇:基层行政执法失范的原因分析

基层行政执法失范的原因分析

基层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人们对基层执法问题日益重视和关注。然而,行政执法各个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滥用职权等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执法人员素质的问题,还有立法不完善的问题,本文试对之做些探讨。

一、行政执法体制不健全,执法权限不清

行政执法体制主要涉及执法机构设置和执法权限的划分。构机设置作为保障执法的源头所在,如果本身关系比较混乱,那么在实际中必然导致执法系统的紊乱,从而给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我国行政执法机构设置存在错位的问题,个别该设置的机构不规范,不该设置或可有可无的机构却可能得到大力推崇,导致实际执法中执法权真空与执法权重叠并存的尴尬局面。就行政机构内部而言,有行政机关随意设置符合本部门利益需要的执法机构,有的甚至未经法律授权便大胆使用权力越权执法,不但违背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更是给公民带来极大的利益侵害。可以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责权分离、功能错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行政执法质量。

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不健全带来的必然是行政权限划分不清。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是导致执法混乱的基础性因素,由于权限与利益直接挂钩,各执法机关往往会尽最大可能为本部门争夺利益和资源,缺乏协调又各自为政的执法机关之间必然引发利益冲突和执法争议,给行政执法带来负面影响。这种权限划分不清既包括纵向有隶属关系的执法主体间的权限划分不清,也包括横向的无隶属关系的执法主体间的权限划分不清。

1、行政执法权横向划分太过分散。目前仍有少数部门之间的职责尚未完全理顺,政府的执法权力都分散到政府的各部门手中,造成每出台一部法律、法规就出现一支执法队伍,造成有利益可争时大家一哄而上,几个相关部门争着管,形成职权冲突;无利可图时大家推来攘去,几个相关部门都不管,互相推诿扯皮,造成权力空白。职权冲突和权力空白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行政管理机制和谐、高效地运行。比如说,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只有一个,而管理部门却有很多,文化、广播、新闻出版三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公安、工商等部门又对文化市场齐抓共管,另外还有一些应政策出现而产生的非常设性机构也参与管理。由于众多部门管一件事,常常有好处的事争着管,而对于没好处的则互相推诿扯皮,影响了执法效率。

2、行政执法权纵向缺乏必要分解。在个别领域,同一系统上下级政府机关之间,执法职能未作必要分解。导致同一个违法行为,上至国务院的部门,下至基层的行政执法机关都可以查处,造成上下级执法机关的矛盾,也让行政相对人不知所措。这种隶属关系的混乱势必带来执法中的相互推诿、扯皮和变相的利益争夺,执法不力也就在所难免。同时,也无形中纵容了执法机关为解决利

益问题而不按程序合法办事,肆意践踏法律的程序正义,危害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某类行政执法简单地集中于一个部门。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在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问题。绝大多数行政执法部门都是从决策到执行,从管理、许可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部门自己给自己设定权力。结果,自己违法许可,自己又去监督查处,无法从制度上解决滥用权力、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行政执法的趋利性。

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责任缺位

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要保障政府的责任落实关键是监督,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任何责任的设定都是徒劳的。过去我们制定了那么多法律、法规、规章乃至规范性文件,也不乏对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行政责任的规定,但为什么落不到实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不到位,造成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事实上的有权无责。

1、执法监督体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是上下、内外、左右较为严密,但由于行政执法监督的组织体系相对零散,而行政权力本身涉及的范围很宽,主管部门机构繁多,监督主体多之分散,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不清,如行政复议、行政仲裁机构的重叠、行政监察组织与党的纪律检查组织的重叠等,直接导致了各监督主体在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职责、程序等方面的“扯皮”现象,即大量行政争议要么无明确的管辖机关,要么管辖冲突、重叠,因而在事实上并未真正形成一个强有力、有效的监督网络,以致监督无序,监督不力甚至流于形式,也正是因为监督体制上的不合理与不健全,无法保证对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强有力的监督,使得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追究和惩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得不到及时遏制。

2、执法监督制度不健全。有些监督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在行政执法监督方面大量依据的仍然是党的政策和行政文件,监督的制度化、正规化受到阻碍,往往是出现一起政府腐败、权力腐败、官员腐败的重大事件,才随即出台一些相关的规则、决定等制约文件,结果使对违法的治理处于事后“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即不能标本兼治,也失之于预防。此外,我国的有关监督法律法规,多为禁止性规定而缺乏制裁性的规定,造成法律的软弱,有禁不止,这实际是对违法的无奈和纵容。

3、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执法权限和职责分工,将执法职权和执法责任逐步分解、细化,形成具体指标和任务,落实到所属各执法机构、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并对其进行监督、评估、考核、奖惩的工作制度。①行政执法责任制其核心是通过界定和细化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职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实现行政执法的透明化、规范化、法治化,做到公开、公正,权责明确,执法严明,有错必纠。一些执法监督部门在监督中往往注重对事的纠正、整改,而对责任人习惯于搞“既往不咎、下不为例”,即使惩处也是不痛不痒。还有执法监督部门在工作中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这样的监督非但不能产生威慑作用,反而助长了不良执

法倾向,从而使一些地区和部门原本个别的执法违法问题发展成为整个地区、部门的普遍现象。

三、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执法效果

行政执法人员是行政规范的最终实施者,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直接接触的代表,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体执法水平和政府整体形象。执法队伍是落实日常管理的力量保证,要高质量的完成行政执法任务,不仅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但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复杂化,我国目前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并不理想,还有不少一线执法人员不熟悉法律,甚至有的行政机关还委托文化程度较低,又未经专业培训的社会闲散人员上岗执法,极容易造成执法违法现象的产生。

1、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长期以来执法机关在进人和用人方面存在把关不紧、考核不严等问题,造成了我国执法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这是我国当前执法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国行政执法人员来源复杂,军队转业、社会选拔、企业调干、临时委托的都有,相对于立法队伍、司法队伍素质状况和市场经济对执法队伍素质要求而言,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较低。有的执法人员文化低又未经专业培训,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作风简单粗暴,行为很不规范,社会形象差,难以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另外,高素质行政人员的分布极不合理,较高素质的行政人员主要集中在高层行政机关,地方基层行政执法队伍素质状况令人堪忧。

2、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道德素质欠佳。执法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是影响行政执法整体水平的首要因素。行政执法部门具体实施国家法律法规,执法人员与执行法律、适用法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万一使用不慎极有可能违背立法宗旨,造成执法违法,为此,具备好的法律素质是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应在此基础上培养法律责任感、法治理念,以使执法行为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符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近些年来基层执法人员在学历上有了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学风、办学质量及学习者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学历的提高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不完全对应,执法者的法律素质仍然不容乐观。就道德素质而言,一些执法人员遇到权、钱、情的夹击,公然拿法律原则作交易,甚至公器私用,把法律当作挟私报复的工具,“官本位”、“权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对待群众态度冷漠,服务意识淡漠。

3、执法人员受传统行政观念较深,难以在短时间转变。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根源上讲,就是行政观念转变不到位,仍有落后、消极的行政思想如权力本位、官本位等思想仍在作祟,深深影响着行政活动。习惯于过去权力主导的行政运作方式,认为法律只是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当法律对自己“有用”时就拿来用,对自已“无用”时就寻求法外特权,忽视了政府本身必须服从法律,接受法的监督和制约。目前我国执法人员的执法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执法文化观念的沿袭影响,加之目前社会新事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法治观念淡漠是存在于执法队伍中腐败观念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淡漠法治民主观念,取而代之以“自主”或其他主体观念。这样,在执法过程中势必以自身的利益取向、人情偏好为指向态意妄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乃至执法犯法。

第二,淡漠法治追究观念。在违法追究上,存在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尤其在我国法制责任追究建设上的不足,一旦某些个别违法行为逃避了法律追究,则加深、强化了进一步的违法冲动,周而复始,最终形成对法治的彻底淡漠。第三,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责任感的淡漠,导致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的整体责任感的淡漠,最终导致对法治观念的淡漠。

四、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不健全,纵容执法权滥用

程序性权利的存在构成了政府权力的界限,权力和权利的对接使相对人在无需借助其他国家权力的情况下,以其意志发动行政行为、参与行政过程、乃至最终影响行政活动的结果。由于程序性权利的存在构成了行政相对人参与的制度性前提,正所谓“参与是平等的核心”,②正是凭借公民在行政过程中程序性权利的强调,真正改变了政府和公民的力量对比关系,公民从消极的被保护者、行政管理的客体走向监督者、参与者、合作者,成为法律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并最终达到双方事实上的均衡、平等状态。由此,从追究程序角度来规范和监督行政行为不仅能增强人们的程序意识,更有助于监督行政执法。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整的行政程序法,这很容易造成法律之间的反复、疏漏、抵触,造成立法进程不统一,进而导致法制的不统一。④而通过一些部门规章、规定或者一些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规则来确认行政程序,具有较大随意性,不利于监督行政行为。就程序制度来看,行政公开制度、参与制度、听取意见制度、表明身份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等,尽管在各种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中会有所体现,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而这些制度的不完全落实却使权力监督乏力,纵容了执法权的滥用。

①孙如林、马太建.依法行政指南[Z].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②张晓光.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参与权[J].行政法学研究,2000.03.③王琼雯.人权保障视野下的行政程序法浅论[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08.④刘帅、徐健.行政程序法的法律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12.③邮编 413000

通讯地址:

湖南省益阳市委党校 丁 佳 收

第二篇:从行政伦理失范分析职务犯罪

从行政伦理失范分析职务犯罪

行政伦理失范就是行政人员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臵行政伦理的规范与原则不顾,把公共权力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或现实,从而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从本质上说,是行政权力的异化。行政伦理失范是和各个领域相互关联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经济类失范。这类失范包括贪污挪用、行政人员经商和隐匿财产。

2、政治类失范。这主要是官僚主义。

3、组织人事类失范。

4、失职类失范。在公务活动中,行政官员的失职、渎职是行政伦理失范的一种典型表现,造成行政伦理失范主要有以下原因:价值多元化的冲击、行政体制的弊端、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行政人员是追求个人利益(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行政伦理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行政人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等。

职务犯罪是行政伦理失范的一种具体表现,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处以行政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修订后的刑法规定,检察机关管辖53中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划分为三大类: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伴随着阶级、1 国家、职务、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为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所不容。我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职务犯罪依然存在。

一、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基本特征,职务犯罪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具有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而表现出其比一般犯罪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危害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职务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管理,其对象涉及人数多,涉及面宽,如果职务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就会损害多数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有关主管领导或工程管理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按有关规定履行职责,或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就会造成工程质量劣,豆腐渣工程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导致工程不能用,甚至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等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严重受损情况的发生。

(二)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严重违反国家的财经纪律及有关法律法规,往往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为贪污、挪用行为人往往掌握有一定职权,掌握着数额较大的公共财产管理权、使用权等,如果他们私心严重,利欲熏心,就会不择手段违法违纪,侵吞、动用公款,就会造成大量公共财产的流失,就会造成比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更为严重的公共财产损失。

(三)腐蚀国家的肌体,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贪污贿赂、2 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不仅严重腐蚀国家肌体和人们的灵魂,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降低国家和政府的声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直接危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削弱国家的职能。同时,职务犯罪还必然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干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的贯彻和实施,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主观原因。

⒈思想道德防线溃败,以权谋私。面对改革开放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经历,有些国家工作人员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丧失了党性,与党离心背德,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私欲观念和特权思想作祟,思想变质、道德防线溃败,不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反而处处以权谋私,最终走上腐败堕落的不归之路,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是从思想上变质开始,然后道德上滑坡,最后触犯刑律、落入法网。

2.自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职务犯罪者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使他们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导致他们在思想上贪得无厌,行为上放纵自己缺乏自律。为所欲为,视党纪国法于不顾,最终背弃了党和人民锒铛入狱。

(二)客观原因。

1.社会的负面影响。体制改革为我们党和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给一些职务犯罪者有机可乘,他们钻制度的漏洞,混水摸鱼,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大肆进行贪污受贿;贪官给人们树立了“腐败的领导人榜样”,社会分配不公,“不捞白不捞”,对贪官惩治不力,受贿数百万也不会被处死。

2.监督乏力,监督机制不到位。权力高度集中,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弊端,给犯罪者提供了犯罪的空间和条件。而失去制约的机制必将产生腐败。虽然已建立各级人大、政协、纪检、检察机关、政府的监察审计和人民群众监督等多层次监督体系,并已颁布《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但受“官本位”思想影响,大部分监督机关不敢于监督、不善于监督,尤其是对 “一把手”的监督形同虚设。

一是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民主和监督。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又由于民主集中制没有有效地贯彻执行,使权力过分集中到个别领导者手中。权力过分集中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容易产生特权现象,以及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软弱无力。过大的权力集中膨胀了一些自恃大权在握者的个人意志,他们为所欲为,自恃无恐,骄横跋扈,违法乱纪,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大肆进行贪污受贿。可见权力作为双刃剑,既是造福社会的手段,又是腐败的根源。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 4 如果权力失去制约,就必然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只能导致腐败。

二是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表现在:个别单位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有些制度形同虚设,制度不健全,漏洞多,空隙大,内部管理混乱,财务账目不清,从客观上给经济职务犯罪提供了空间;私设小金库,搞体外循环,账目不公开,“一支笔”审批,缺乏监督,客观上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滋生腐败和犯罪的温床。这不仅表现在行政、事业、经济管理部门,就连不起眼的村一级也因私设小金库,财务混乱,监督管理不到位,而出现了守业贤之类的贪污受贿职务犯罪。

三是监督机构形同虚设,舆论监督不够。尽管我国设臵了诸多的权力监督机构,监督机构之多是世界上罕见的,几家监督机关的重复监督还不如香港廉政公署工作效率高。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致使监督机制不畅,监督效能不高,某些地方的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同时舆论监督也乏力,表现在群众对贪官的抨击常常很难转化为组织制度的有效制约,从而使得某些握有权力者的无所顾忌。现实中,对一些贪官的看法,群众意见归意见,提拔的还是照样提拔,助长了贪污受贿犯罪行为。

3.法网疏漏,执法不严,打击不力。

一是廉政法制不够完善。财产申报是廉政法制的重要内容,可至今尚未出台相关法律。即使已有的法律,也因为立法粗疏,5 概念模糊,可操作性差,也难以有效地惩治职务犯罪,特别是经济职务犯罪。

二是执法不严,打击不力。近年来,尽管查处了大批经济职务犯罪,特别是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改变了过去“刑不上大夫”的做法,但由于立法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关系网干扰,查处力度相对薄弱,对经济职务犯罪发案不报,包庇袒护,打击不力,表现为立案少,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少,判决少,办案效果差等情况的发生,使得查处犯罪数与实际发案数相差很大。同时由于受“自古不打送礼者”观念的影响,司法机关比较少查处行贿者,这虽然是从考虑有些行贿者是为了办事方便,出于无奈才去送礼的,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职务犯罪的打击。由于执法不严,影响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达不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使违法犯罪人认为有利可图,胆子越来越大,助长了犯罪的侥幸心理,从而出现了经济职务犯罪上升,涉案金额大,大案要案增多等令人担忧的现象。

三、防治职务犯罪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思想教育是一个基础工程。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时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

2、提高道德素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不断提高道德素质。要把反腐教育与道德修养结 6 合起来,面向全社会,努力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能学法、懂法、守法,坚持“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荣耻观。

(二)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1、强化党内监督。要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评议制度等,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

2、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要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作用。监督其是否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对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有违法、渎职行为等依法进行监督。

3、强化行政监督。应当扩大政府监察部门的权限,同时要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制,使之能真正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或者个人的干涉。

4、强化群众监督。明确便于群众对于权力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监督作用。

5、强化舆论监督。要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营造不能犯的外部条件。

(三)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

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对职务犯罪人员增设资格刑。预防和控制职务犯罪人员服刑后故伎重演,重犯新的职务犯罪。

(四)强化刑事司法,加大查处力度,震慑犯罪分子

1、确保刑罚的确定性。公检法、纪检监察、审计等执法执纪部门既要通力协作,积极配合,打击查处经济职务犯罪,但又要明确职责,做到纪检等部门一旦发现公务人员有可能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就应立即移交给司法机关,以确保刑罚的确定性。

2、确保刑罚的及时性。案件能否及时侦破,直接关系犯罪人能否早日发案,不致再犯,而且也关系刑罚威慑效果的强弱。因而,刑罚具有威慑性与有效性,不可避免性和及时性。

3、严格执法。检察机关作为职务犯罪的侦察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即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又要有敢于碰硬的心理素质,在办案中敢于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如山。

4、打击行贿行为。行贿之风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从生病时要给医生送红包,到办各种证件要送红包,一直到集体性的“公贿”。行贿行为直接促成了职务犯罪的泛滥成灾,按照现行《刑法》规定,行贿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因而很有必要对行贿者给予打击。

5、加大对重点部门的打击力度。当前必须严肃查处行政、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建设、司法等热点部门的经济职务犯罪,重点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的贪污受贿经济职务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充当黑势力“保护伞”利用职便参与包庇、纵容、破坏经济秩序从中收受贿赂犯罪案件。通 8 过打击犯罪,震慑犯罪分子,有效地抑制经济职务犯罪率的上升和蔓延。

(五)深入体制改革,从源头上预防经济职务犯罪

经济职务犯罪的许多方面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从“思想反腐”过渡到“制度反腐”,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营造不能犯的外部条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中国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中国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一、中国现阶段行政伦理的价值标准

行政伦理实质上是指国家公务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在公共行政领域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称,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共行政人员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也包括作为群体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应遵循的行政伦理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伦理应包括以下内容:树立高尚的行政理想,树立廉政和勤政理想,将公正廉洁作为行政职业活动的价值追求,把实现“为人民服务”作为行政职业活动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行政态度,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不畏艰险、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树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先锋态度。培养优良的行政作风,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主作风,为人民办事的务实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塑造独立的行政人格,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树立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等现代化观念。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遵守誓言、忠诚努力、忠于职守、承担义务、完成任务的责任,切实做到“权责一致”,树立公正意识、仁爱意识、宽容意识、求实意识和节制意识等。严格遵守行政纪律、工作纪律、保密安全纪律、廉政纪律、财经纪律、行政道德纪律等。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树立公平精神、公仆意识,为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而努力奋斗。

二、目前中国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其原因

行政伦理失范就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为了私人利益而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利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利益,其本质即行政权力的异化。

(一)行政人员自身素质发展不平衡

历史和现实证明,行政人员是决定法律、政策能否完全、充分实现的最为关键的主体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价值观念和利益的多元化,一些腐朽落后的观念侵蚀着行政伦理人员,削弱了行政的权威性,导致行政效率下降,严重危害着社会稳定。在经济领域,挪用公款、非法集资、涂改票据、做假账、伪造证据、侵吞公款,甚至为了个人私利,以权压法;有些行政人员乱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产生“寻租”型失范行为,将公共权力当做交换的商品,为自己和亲友打开便利之门,无视法纪法规,从根本上背离行政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忽视了行政伦理非功利性和非交换性的特征,严重破坏了行政伦理的公平原则。行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该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务,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时,行政主体为了利益而无暇顾及行政伦理规范,从而造成行政伦理失范。

(二)行政行为不当,行政管理机制不完善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之间的争功诿过、拖延扯皮等官僚主义现象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行政组织中没有完善的责任制度,而恰恰是因为这种制度在注重抑制人性恶的一面的同时,把人的善的一面给抑制住了。所以在制度的建设上,要有机制调动行政人员的热情和活力。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领导干部的升迁与政绩息息相关,所以有些领导干部忙于作秀,大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扩大知名度,制造轰动效应,短期内有成效,一旦升迁,新的领导上台,政策不连贯,很多项目无法更新,导致民不聊生。管理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各自为政,执法未能形成合力,形成“大家都在管、大家都管不好”的现状。根本原因是各部门不明确自己的职责,不依法履行,行政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在行政执法中,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并非公务员,却行使着行政权力,比如城管、协管等等,他们被授予了权力,但能力有限,很难执行复杂的任务,而且执法方式是简单粗暴型的,由于是临时岗位,干得不好可以随时换人,但他们执法中的行政伦理失范行为已经危害了行政客体的权利,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所以政府需谨慎授权。

(三)行政监督缺位、滞后以及力度欠缺等问题严重

行政人员每年都会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同奖惩和工资等挂钩,按比例评选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许多贪污腐败分子,把权力作为荣誉的基础,用权力去获取荣誉,把荣誉转化为追逐更大权力的砝码、欺压百姓的“护身符”。尽管一路高升,荣誉众多,但是老百姓对之评价并不好,这时权威、法定的行政荣誉机制失去了客观性,失去了道德评价作用。行政工作注重定性考察,缺乏定量考察,对于考核靠后的行政人员除非出现重大失误或违法违纪行为,一般不会予以处理。再者,公务员是“金饭碗”,被辞退、降职的很少,输出管理滞后,所以作为政府内部的行政监督体制,也已名不副实。制度再完善,执行的人不遵守,那也只是流于形式。行政外部的监督体制很多,如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中国是党管政府,宪法中只规定了党对权力机关的领导,却没有规定权力机关可以监督政党的活动。人大监督缺乏权威性,真正有效的监督难以实施。司法监督有权威性,但法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限制太 多,缺少自主性。由于无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条文和人民直接监督制约政府的制度,再加上日前行政机关的行政运行过程透明度不高,这就导致公民对政府监督难以到位,只停在表面上。

三、中国行政伦理失范的对策探讨

(一)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行政人员自律意识的途径很多:行政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行政伦理学理论,树立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相适应的伦理观念,从而增强抵御腐朽伦理侵蚀的能力。行政人员通过慎独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省察克治,自我解 剖,不断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机关通过树立正反典范的方法,使行政人员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加强服务意识,减少特权意识。行政机关应定期对行政人员进行职业伦理培训,训练其道德选择能力,学习自我道德判断,接受道德的自我改造,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加强行政人员队伍的行政伦理培训教育、考核机制方面,可以借鉴俄罗斯公务员培训的招投标制,参标的教育机构只要具有国家认证的相应专业资格即可。引进这种竞争机制,将极大地提高培训质量、降低花销,有利于行政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严格考核,对不达标者进行再培训,直到合格为止,或输出公务员队伍,从而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实力。

(二)加强行政行为的道德法制化和制度道德化建设行政伦理失范现象折射出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滞后。把行政伦理要求纳入法制建设的范畴,实行权威性立法。“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有两个基本依据:其一,行政伦理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其二,行政伦理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对中国行政体制的立法工作进行修正与完善,严格规范行政权力的来源、运行方式以及行使范围,规范行政主体的伦理行为。改革干部人事选拔制度,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实行竞争选举。适当提高干部薪给标准,使其符合养廉要求,以便彻底废除薪酬以外的一切特权待遇。要真正把决定行政人员‘官运’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行政人员的上下、去留、升降,要由人民群众的意愿来决定。制度道德化方面,邓小平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行政伦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大众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护和保障。在中国,就目前而言,要减少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仅仅依靠道德伦理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道德“软约束”和法制“硬约束”结合起来,法治只是手段,绝不是目的。当忠诚、公正、仁爱、尊重等理论原则充分贯彻于行政体制之中时,就会大大弥补制度与法律作用的不足,从而起到制度与法律起不到的作用。

(三)加强行政监督体系建设

政府内部要建立“道德监督机制”,强化有权利的监督制约机制,利用外界压力帮助那些不具备自律能力或自律能力不强、不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改变其不道德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道德能力。对于绩效考评不合格者要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不改进者应严厉惩处。行政人员要自律,有自我约束机制,树立正确的行政监督观念。

建立行政信用制度。首先,建立行政主体个人信用档案,记录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的信用状况,完善行政主体的信用记录制度。其次,依法建立行政主体信用资源管理的中介机构,对行政主体的信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工作,如信用资料的采集、信用档案的管理、信用资源的披露和使用都必须要有强制性的法律为其后盾。最后,把先进技术手段引入行政主体的信用制度建设。如加快类似“电子政府”、“政务超市”等的建设步伐,以提高行政主体行为的透明度;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建立网上反馈机制,使行政主体更好地接受民众的监督,让贪官“上网”,从而使腐败者身败名裂,广大行政主体能更好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对于人大监督和政协监督,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赋予相应的权力,建立制约机制,完善法制监督。公开的行政有利于抵制腐败,民主的行政有利于公众参与、公众监督,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了加强群众监督,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机制,完善信访制度,通过专家咨询会、听证会等形式接受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的一种。新闻媒体应十分关注行政人员舞弊、受贿或以权谋私行为,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较强的监督威力。实践证明,强化群众监督将有利于弘扬正气、鞭挞腐恶,将更加密切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对治理行政伦理“失范”现象,促进社会整体进步起到重大作用。参考文献:

[1]李冲锋.俄罗斯联邦公务员培训制度及其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2009(6).[2] 陈胜.服务性政府之行政伦理构建的思考[J].重庆行政,2009,(6).[3] 黄剑宇.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行政伦理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 李楠.行政伦理分析———兴起的原因探讨与“失范”的对策思考:第 24 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第四篇:基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分析

作者:任维波 邢奇峰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4年第01期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基层农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存在问题的内容主要有执法人员职业素质地下、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农资经营网点不集中等,然后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对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农业行政执法 工作 分析研究

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制的最新变革,实行这种形式的执法,是由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文件进行规定的。我国的法律和相关的规定赋予了农业行政部门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的权利,且这种权利应该集中,由一个职能部门机构进行实施。

一、基层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及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从事农业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的要求是既要熟练的掌握与农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有知晓涉及农业的各项法律规定和主要法律知识。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大多是从事农技推广的基层工作人员,虽然在上岗前经过了集中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但仍然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知识,缺乏行政执法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必要法律知识和相应的执法技巧。但在开展实际的执法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执法人员不能按照要求执法,不善于执法和不敢执法。在处理相关事件时,不能准确的运用相关法律和规定进行执法,是执法水平不高,效率不快。当农民利益受到损失时,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

2.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

在实际的执法活动中,当被处罚人员受到处罚时,往往找各种借口和理由逃避责任和推卸责任,扰乱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之后,不知道或者找不到有效的途径进行维权,即使找到了农业行政执法人员进行维权时,由于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

3.农资经营网点分散,管理难以到位

农业行政执法与其他部门的执法不同,尤其是在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经营网点不集中,对相关事情不能做到全面而细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执法设备不全,在经营的网点缺乏辨别农业产品真伪、农资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查的设备和手段,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农资产品只能将其送往上级部门的农业执法部门进行检查,时间周期长、流程繁琐,遇到问题是不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其次,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的市场监管难度较大。

由于山区人员居住分散,经营网点不集中,给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资经销门店,农业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很难对其进行执法检查,还有处于县市交界处的无经营场地、经销小贩以及没有营业资格的个体经营者,市场管理和执法人员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执法,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树立农业执法形象

执法人员的各项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的整体形象、权威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招聘执法人员是应该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选用,采用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具体的要求是:首先,思想政治素养过硬,执法人员要拥护党,坚持党的各项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执法时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敢于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其次,全面的专业素养,基层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综合性很高的工作,要求执法人员具备全面的农业知识;再次,法律素养,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不仅要求懂得专业农业知识,还要熟悉与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主干法律,能够把握法律精神,准确的应用各种法律条款;最后,敢于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与不法分子斗争过程中,不能畏畏缩缩,要有胆量,敢于纠正不正当的违法行为,采用各种措施打击犯罪分子的狡猾性和隐蔽性的能力。加强农业执法宣传教育,营造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良好氛围。

2.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行政执法宣传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宣传制度。宣传途径主要选择那些具有公共影响力渠道,例如地方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并结合发放宣传单的形式向农户宣传国家的相关法律和相关惠农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向执法部门举报不法农资经营者。通过举办乡村农业培训班、农业专家讲座和市场宣传等方式,向农村的居民广泛的开展种子、农药和肥料等农产品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户积极宣传违法经营的后果,对导致农业产生事故的经销商追究其民事责任。

3.突出重点整治,保障农业生产

在每年的农资产品的销售旺季前,由地方的农资管理部门对市场上的种子、农药和肥料进行检查把关,凡是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农资必须将其送回上一级检查部门进行复检,然后将最新的检查结果同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对比,不符合要求的严谨其上市流通。基层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应该在农时季节对重点区域的市场、重点品种、重点经销商进行细致的执法检测。检查其种子、化肥和农药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看种子的标签是否规范合法,是否已经审定,是都适合本地区种子,是否报装与内在一致等;农药要查看其是否符合法律规范,是否是低毒农药,是否是过期农药,是否是假冒产品,是否为禁药;肥料主要查看其是那种类型,是复合肥、有机肥、微生物肥还是腐熟质肥,是否有登记证,是否在有效期内。通过细致的检查,如果发现有违规产品,应该立即停止其销售,依法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钱洪良.加强农业执法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07)

[2] 周晓涛.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执法的现状及综合执法的路径选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 刘启亮.开展基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6)

[4] 李旭东.我国农业机械化立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03)

[5] 韩晓旭.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分析[J].现代交际.2010(09)

[6] 许宗学.对加强木材运输管理的思考[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0)

第五篇: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本文来源 3 e d u 教育网

[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不力、科研量化评价模式存在弊端、科研经费的拨付和管理存在漏洞、社会转型期功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以及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关键词]高校教师 学术道德失范

[作者简介]丁海波(1972-),男,河南范县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河南新乡453002)[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2400440700)[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078-02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较为普遍。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惩处规则,但是收效却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治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本文将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不力

1.鲜有教师因学术道德失范而受到处罚。例如,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剽窃案被揭露后,沈某以损害名誉罪起诉揭露其剽窃行为的天津市语言学会,结果是天津市河西区法院判决沈某胜诉。在媒体曝光的大量抄袭、剽窃案中,除了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黎明、暨南大学教授金建、北京大学副教授黄宗英被取消学位、职称和职务外,很少有当事人被降职、革职或主动辞职的消息,风平浪静之后,当事人依然稳坐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在内的大学教授的位子。① 2.缺乏学术批评和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置学术道德于不顾。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教授干细胞造假案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陈进教授“汉芯一号”造假案作相比,前者被迫辞职以谢国人,媒体将这一事件定位为“韩国国家丑闻”,韩国民众也对此进行了反思;而对后者,公众却难闻其详,更不用说引起学术界的反思。

3.立法不足。首先,在民事责任上,我国现有的法律无法产生威慑作用。虽然我国已经有《专利法》《商标法》和《着作权法》等法律,但这三大知识产权法很少涉及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除了《着作权法》对署名、发表和剽窃问题的规定,《专利法》对侵犯非职务专利申请权及其他权益的规定外,基本没有涉及其他诸如学术贿赂、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再加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偏轻,其法律责任仅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与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其次,在行政责任上,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被揭露后,仍然可以申报课题、领取经费,这样的惩戒力度根本无法控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最后,在刑事责任上,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基本无法约束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以侵犯着作权犯罪为例,刑法规定这种犯罪行为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才构成犯罪。也就是说,即使高校教师有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只要没有大额的赢利,就不会构成犯罪。但学术道德失范带来的经济收益基本上都是间接的,很少有以营利为直接目的的。刑事制裁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失效,无疑是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纵容。我国刑事立法在惩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方面,应该向韩国学习。韩国法律规定对学历造假者要施以重刑,韩国东国大学申贞娥伪造学历案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据新华社2008年3月27日报道,申贞娥2005年被东国大学聘任为艺术助教后,被怀疑伪造美国堪萨斯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以及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韩国东国大学核实其学历系伪造后,将申贞娥解雇。此后,韩国检方因申贞娥伪造行为,将其逮捕。

二、现行的科研量化评价模式存在弊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重点(关键)岗位聘任、科研基金与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与评奖、业绩考核等方面,构建和实施了量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高校的实力与发表论文的情况挂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由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规格决定。而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导致很多高校教师避开挑战性强的课题,选择容易出成果的内容进行研究。

量化评价模式是一种片面的学术管理模式,会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这有悖于学术管理的规律,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现在多数高校将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领导政绩挂钩,有些学校在重点岗位聘任中,甚至明确要求教师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的数量。虽然量化评价模式对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评价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个人业绩和学术成果,而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体现不足,这种以功利性和实用性为主的政策导向会驱使教师更多地关注结果,较少地审视自己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诚信,是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三、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和管理存在漏洞

1.科研经费的拨付方式存在漏洞。现行的科研经费拨付方式是根据项目拨钱,由课题组负责专款专用。这种方式表面上程序周密,实际上弹性很大,不容易区分真伪。据山东省公布的2006年对所辖10所高校265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发现,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40.5%,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开支等占近六成。②由此可见,将科研经费转化成为个人消费的现象在高校中比较严重。

2.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漏洞。首先,部分高校未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科研经费到账后,学校按规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后,其余经费由科研负责人自由支配。尽管许多高校制定了详细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多元,学校不易监督和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学校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纵向科研资金和学校自筹专项资金按规定已纳入教育事业管理范畴,而横向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投资回报,学校不易控制。例如,有的课题组在校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账而直接转入公司账;有的将进入学校财务账户的科研资金以各种名义转移至校外;还有的利用学校资源接受校外科研项目试验等,造成科研资金直接或隐性流失。其次,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普遍。2004年审计署的审计发现,有13所高等院校共一万七千多个科研项目结题,但却没有按规定结账,结存资金达3.69亿元。再如,某高校2009年对本单位科研项目进行清查,清出结题项目305个,结存资金一千一百多万元,平均资金闲置率36.3%。嘬后,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意识不强的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的审计和效益分析。

总之,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学术上的“权钱交易”,给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政策导向下,一些教师就把争取经费当成目标,而无法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长此下去,必将影响科研水平,导致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四、社会转型期功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

在经济转型时期,功利和浮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难免会有一些高校教师依靠所谓的“学术名人”头衔赚取物质利益。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市场经济侵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下,有些人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金钱、住房、职称、官位、奖品、名声……他们抛弃了社会科学改造社会、净化人格的崇高使命,把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仅仅转化为商品的价格。有些人就因为只看到了这种价格,便在出卖学术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

五、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1.高校教师在学生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科协2008年9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这充分说明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仍是高校德育的盲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处长沈召前调查发现,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多没有上过学术写作规范课程,有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也是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时才涉及一些基本的写作规范,因此他们很难区分合理引用和抄袭剽窃。

高校教师在接受本科教育时的课程,小论文和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对他们继续深造和学术研究的影响很大。但如今,本科生的论文写作极其不规范。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凸显。高校教师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时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和对学术规范的遵守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学术道德的高低。但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却连基本的学术形式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大学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学术性,因此,学术道德教育应列入大学德育范畴。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所说:“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很多高校开设的学科研究方法等人门课程缺少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不了解学术行为的有关概念,不清楚抄袭和合理引用的界线以及违反学术道德的社会后果,对于科学研究中的着、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

2.高校德育内容空洞,缺乏道德底线教育。如果仅从高校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国家和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层次“倒置”的现象,追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如果一个大学生尚未具备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他又如何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 3.忽视学术素养和学术诚信的内化。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形成须借助于求学期间的系统训练,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基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具体的学术行为。大学生未来将在各行各业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特别是部分硕士和博士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在求学阶段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形成学术诚信品质,就必定会对其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1]黄安年,当前学术领域值得注意的官僚化倾向[J].政协天地,2003(4).[2]方舟子,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下载基层行政执法失范的原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行政执法失范的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的思考

    关于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的思考[关键词]行政;道德失范;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 行政道德是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日渐......

    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分析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道德失范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道德失范的现象及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强调了道德......

    关于我国现阶段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分析范文

    关于我国现阶段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分析 —感悟“王怀忠的两面人生” 摘 要:伦理对人们行为的控制作用大为降低。伦理失范也就应运而生了。因此,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有必要对行......

    外资公司企业伦理失范成因分析

    外资公司企业伦理失范成因分析 企业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与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及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质息息相关。然而很多在国外将企业伦理执行得非常好的外资公司在......

    师德失范自查报告

    关于师德失范行为的自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我中心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按教育局工作要求,对我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情......

    大学校园典型失范

    1、失范:调查课题:关于大学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调查研究 (一)教室不文明现象: 1、在课桌或墙壁乱涂鸦,踩脚印。即所谓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 有愈演愈烈之势 2、互相抄袭作业......

    新闻道德失范

    新闻道德失范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不同程度地违背职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和现象,影响了新闻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本文......

    网络道德失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干预 摘要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伐越来越快,特别是网络也紧随其后,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人们日渐需要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