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资公司企业伦理失范成因分析
外资公司企业伦理失范成因分析
企业伦理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与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及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质息息相关。然而很多在国外将企业伦理执行得非常好的外资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当中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一些优良的企业传统,这显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位管理者。外资公司所存在的企业伦理失范的成因主要是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1)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当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市场的自我调控,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就中国在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当中,市场体系还没能得以充分地建立起来,市场信息不对称、自由竞争不充分及市场隐性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仍普遍存在,为一些外资企业的不道德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一个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后,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有来自其他外资公司的竞争,同时还要遭遇一些中国本土公司的竞争。由于国内市场经济仍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很多中国本土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的商业伦理意识十分淡薄,在市场竞争中常常采用一些违背市场道德的方式。比如说侵犯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非法雇用童工,拖欠员工工资以及在办公中使用盗版软件等,由于在这些环节中节约了很多成本,使得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诸多严格遵守市场伦理的外资企业的产品有着很大的价格优势,从而对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产生了负面影响。200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毒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事件最终严重损毁了诸多国内食品企业的公众形象。然而在更多时候,很多国内公司违背企业伦理的活动并不为公众所知。尤其是它们侵犯外资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为甚至常常得到公众的鼓励,这样就将外资公司在与它们的竞争中推向了非常被动的位置,迫使它们也同样采用一些不伦理的经营方式以求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2)社会制度
在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的情况下,国家通过立法、执法来引导和监督企业行为是影响企业伦理的重要因素。就目前中国法制建设的情况而言,尽管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但是很多法律条款仍然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在这一阶段也极为普遍,制度的有效供给不足是促使商业腐败、反伦理行为发生的重要外因之一。
法律是保障市场经济正常有序运作的最重要的机制。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利用法律手段来组织、引导和管理经济活动、调整经济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先后颁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食品卫生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广告法》、《环境资源保护 法》等一系列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规范市场运作和保障企业经营道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中国商业法律建设仍旧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立法这一重要环节上,因为中国的改革模式仍旧处在探索的阶段,很难针对未来改革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条款,所以在很多方面是已有的法律法规所无法完善达到的,导致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外资公司通过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的方式来获取更大的商业回报。而在相关部门的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以及收受贿赂等现象十分普遍,企业伦理的有效执行就无法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外资公司的企业伦理表现低下并不是因为其内部的中国籍员工个人修养要比外国员工要差,而是由于中国商业法律执行中的低效力。
信用制度特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和企业资信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它包含了个人信用制度和企业信用制度两个方面。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复杂的信用关系网络之上的信用经济,交换双方都以信用作为守约的条件,构成相互信任的经济关系的。如果任意一方不守信用,平等交换的市场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而不平等交换在市场的作用下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因此,信用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一整套严格的信用制度作为保证。就目前来看,中国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缺少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而在商业交易中,一个企业的信用记录无法查证,企业之间相互隐瞒的情况非常普遍。由于市场上交易的双方都无法真实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直接导致对合同表现度无法准确判断,增加了合同违约的防范难度。很多外资公司处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或仅仅是单纯地保障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在商业交易中采用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3)公司内部制度
众多的事实说明,企业行为选择通常是与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的制度文化紧密相连的。如果企业将其所应当遵循的伦理准则规范化、书面化以形成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则可以在企业伦理的执行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通常都是一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它们中的多数在企业伦理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仍然有一部分外资公司并没有将商业道德明确地列入其中国分公司的各项规章当中。从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公司有明确的企业伦理行为规范”这一问题中,外资公司的平均得分为3.57。调查显示选择有点符合、符合和非常符合的人占被调查者总体样本的比例为57.8%。这便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企业并没有专门的企业伦理制度,或者其伦理制度不为员工所知,仅仅是一纸空文。伦理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内部成员在工作行为中缺乏道德参照系,当其参与遵循或者违背企业伦理的活动时也没有相关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激励,因此便为不符合企业伦理行为的发生埋下了种子。
(4)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负面的消息传播能力通常比正面信息更强。对于外资公司的伦理行为,中国的社会舆论常常呈现出一种负面反馈的作用。
通过随机抽取了261条新浪网、腾讯网和搜狐网三大门户网站从2009年9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发布及转载的涉及到在华经营的大型外资企业的报道,其中包含有负面信息的报道占 138条,占到了总量的52.9%;中性的报道为89条,占34.1%;而带有正面信息的报道仅有34条,只占总量的13%。事实证明,很多外资的大公司在中国所参与的环境保护、教育及慈善等公益事业的活动并不为公众所知晓31。媒体的监督对外资公司在商业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履行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是一味地负面报道在损毁了部分外企企业形象的同时也扼杀了很多外企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积极性。当企业在执行企业伦理责任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正面的反馈时,它们就将会回归一个商业组织的本质属性:最大限度地赢取利润。这便包括压低一切成本,包括在公益活动中所付出的成本。盲目排外的人经常使用互联网发布一些关于外企不伦理行为的虚假信息。根据梅根娜在2009 年对19个国家社会化媒体应用方面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在网络信息发布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是最低的,平均得分仅为0.29,远远低于排名第一位的荷兰网民的0.8432。而据《商业周刊》的报道,一些在中国经营的外资公司常常遭到中国国内同行竞争对手在社会化媒体上的诋毁。
相当多的跨国公司长期致力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社会公益事业,比如说蒂森克虏伯集团(ThyssenKrupp)长期向中国的残疾学校捐款,英国石油公司(BP)长期为减少中国地区污染方面的基金会提供支持,飞利浦公司则长期向中国的贫困地区免费发放通讯工具等,但是公众对于信息接收的选择性,它们的努力难以到公众的认可,而在一些时候由于企业内部资源有限性的限制,无法在第一时间参与履行公众所期望的某一特定社会责任,它们的声誉反而会遭到很大的损毁。企业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选择权的缺失以及对于被动公关活动的无奈也是企业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篇: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卖淫、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造成我国社会公德缺失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状况方面的原因: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们的行动受经济利益的支配。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导之下,分散的小农经济使我们的民族一直以来都缺乏公德意识,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虽然现在经过经济改革,小农经济的状况已完全改变,但是那种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依然影响着人们。“个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制约着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其次,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起码的社会生活规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人们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利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公德意识、公民意识仍十分匾乏.但是法制建设却明显的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道德的支持力度不强,影响了社会公德的进步。
再次,教育方面的原因:教育重心的偏离也是致使社会公德缺失的一个原因。道德教育是人类精神绵延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使人类能够在短时间内汲取几千年来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从而走向文明。但是,由于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公德建设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第四,社会方面的原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封闭式的单元结构住房,把邻里过去四合院之间的亲情隔开了;又由于受到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关注公共利益,认为社会公德与己无关,是多管闲事;加上长期的分配不公,造成人们心里失衡,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对过去分配不公的补偿心理导致一部分人的行为危及社会与公众的利益。
第五,传统伦理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创新其形式。在我国,过去以出身背景为基础的血缘、地缘的社会联系逐渐过渡到以居民身份为基础的社区联系,公共生活场所逐渐成为重要的生活场所。与此相对应.传统的大家庭的亲情伦理的家长负责制有排斥社会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地位的倾向,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民主和谐关系受到阻碍。其次,它只注重血缘、地缘关系.对有“关系”者恩宠有加,对无“关系”者漠不关心,甚至损人利己,从而导致不良风气的蔓延。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完善道德教育和强化道德实践
康德认为人具有有限理智,还不能把握普遍规律,通过责任观念才找到道德规律。长期以来,我们认为道德建设的唯一目标就是要宣传和推崇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一普遍发展规律,而不顾公民的实际道德状况、不考虑主体现有的道德素质和水准,导致社会主体普遍缺乏具体道德标准。因此现阶段我们道德教育必须强化个人德性的教育培养和公共道德体系的建设,使得人们实际生活“有德可依”。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深化道德实践的作用。党员及国家干部的道德规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公务员和国家干部要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先锋模范的作用,要为广大公民树立好榜样。2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而言已经过时了。因此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百年来却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原因在于,现代文明的标志被许多人误解为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强,文化就先进的错误观念已经深人人心,因此造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缺失了。与此同时,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只是间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指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反被中国人继承了,如重男轻女、官本位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再如儒家学说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德原则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使人们自然形成崇尚权利的意识。同时,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也使得人们交往的圈子狭小,社会公共意识淡薄,自私保守,缺乏创造性思维。因此,要想提升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巫需拯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3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
通过法制的强制性和制度性的权威性来促进社会公德向好的方向发展。应该承认,人的道德水平各不相同,道德教育并非万能,社会舆论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起作用,当人们对社会公德教育还不理解,遵守社会公德还不自觉时.就必须制定一些行政的或经济强制的方法甚至法律的手段,制度的建立包括行政手段和法律措施,它是一种约束机制,是对弱自律性行为的很好约束,同时又是对善行者的激励。行政和法律规范是“他律”,是靠外在强制制约.而道德则是通过“自律”.是靠内在的自觉性。社会公德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生活准则,通过一段时间制度化的约束.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就会逐渐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就会变为自觉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美丽的花园城市一新加坡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典范。因此,要形成、发展和巩固良好的道德风尚,必须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把公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把公德规范纳人法制轨道,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以打击歪风邪气。4发挥媒体作用,调动舆论力量
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中新闻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教育和监督功能,利用传媒信度和效率高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德规范深人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升华人心、扶正祛邪、弘扬正气。如厦门电视台有专门的栏目对违章的车辆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曝光,通过媒体舆论的方式告诫和提醒人们遵守交通法规。
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道德重建的工程也是如此。面对当前中国社会除旧立新的进程,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道德重建的紧迫性和长期性,道德重建路径需要在长期的探索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道德现状一定会逐步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第三篇:中学教师师德论文教师师德论文: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摘要: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了解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形成的原因,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教师教育、学校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个人素质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及表现。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师德建设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一般是指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教师的职业伦理和道德偏离了学生学习榜样和模范的标准。师德是教师人格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嬗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为师不廉、厌岗怠业、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师德失范不仅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在师德滑坡已成为不争事实的新形势下,客观冷静地分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形成的原因,对于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包括社会变革、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等多种因素。
一、社会变革中的观念冲撞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是导致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社会根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作为社会子系统领域内的失范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成因又有其独特之处。
1.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阶段,而这种“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是社会失范行为的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利用,种种不良
社会现象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道德的人产生于不道德的社会”,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们在不断滑坡的社会道德状况的裹挟之下,也会随波逐流,不断放弃自己的道德坚守。
2.教师行业竞争增大。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并根据入学人口变动情况不断调整学校布局和师生比例,这些举措加剧了教师面临的竞争压力。《京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中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93.1%的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50.8%的教师表示“如果有机会将调换工作”。可见,竞争机制的引入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而过重的压力使许多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极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效果,许多教师在工作中表现m缺少耐心、攻击性强、易激惹、对工作没有信心、成就感低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二、教师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教师教育基础差,继续教育不能满足需要。教师教育是影响教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1990年代之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缓慢,国家在师范院校的资金、设施及师资队伍投入上不能满
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受传统观念和教师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这就导致师范院校的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由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许多边远地区只能聘用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民办教师。虽然近几年我国在教师教育上的投入增大,师资队[五和生源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教师教育先天不足的情况仍极大地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另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但是,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在经济投入和时间安排上都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普遍缺少继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职后教育的不足造成许多教师在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我国正处于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也带动了文化教育的转型。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新教育观念之间的碰撞,教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冲突,教师职业竞争加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断提高等等,都给教师心理带来严重冲击。国家中小学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l4个城市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显示,有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刘晓明等学者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760名东北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常模[61。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是针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_T作在我国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心理健康是提高道德素质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后,使许多教师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解决,而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必然阻碍教师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三、单一僵化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温床 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是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获得发展的重要动因。然而,僵化的教学制度、单一的评价制度、不当的学校管理模式不仅阻碍了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僵化的教学制度和重复的工作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格尔克(Gehrke,1976)在一个关于教师态度的为期4年的研究中发现,厌烦是大多数教师在他们从事学校教学工作之后所列举出来的诸多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格尔克指出。那些已经将课程教过几遍的教师,那些教材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有新奇感或使他们产生兴趣。许多教师觉得,在应付高度格式化的、管理家务式的责任中,几乎得不到什么激励[71。河南省对省内22所中学的750名教师进行群体抽样调查显示,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组织因素中“制度的合理性”、“自主参与权”、“工作负荷”等对教师职业倦怠
影响显著,“课时”和“教龄”对情绪衰竭维度影响显著[81。以上调查说明,教学工作的格式化和内容的重复性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三尺讲台”意味着固定的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的学生和周而复始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环境、科目、教材、教学时间、教学进度和程序,周而复始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和填报表格,教师像机器一样 履行着固定的程序。这种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工作制度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2.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近几年,全国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大多数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上,不少学校把教师的工资、晋级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仍然做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日常管理中,有些学校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 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由此造成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的工作效果不取决于工作本身,而是以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来衡量,绩效评价的窄化导致一些教师形成“以分取人”的学生评价观,在教育中表现出偏心急功近利等不良行为;在教学中则形成“应试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与同事关系中,由于过分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而表现出相互猜忌、诋毁,甚至互相拆台。可见,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无疑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温床。
3.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教师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有较高的民主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参与学校管理的需要。但是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模式主要还是集权式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多是以领导和行政人员为中心,教师少有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会,缺乏有效表达自己意愿和利益的途径。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会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和创造性,而且它会让教师感觉自己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导致他们产生无力感,进而削弱了他们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意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教学评价制度、学校管理、教师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以往大量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职业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是职业道德失范形成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推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就必须全方位部署,多方面配合。参考文献:
[1]肖艳梅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0.
[2]杨金国.乡村、县城及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比较研究[『].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18—21 [3]谷玉端.中学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及时策[I]_教学与管理,2005,(1):26—27.
[4]杨金国,薛艳格冲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对策[『],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49—51 [5]陈英敏.教师职业枯竭及压力缓释.当代教育科学⋯,2005,(13):48~51. [6]张连云.从学校管理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教学与管理,2007,(2):18-19.
[7][美]D.G.阿姆斯特朗等著.高佩等译冲学教师实用教学技能[M].jb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317.
[8]邢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 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60—163.
第四篇:中学教师师德论文教师师德论文: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浅谈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
九龙中心校 陶祝领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一般是指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教师的职业伦理和道德偏离了学生学习榜样和模范的标准。师德是教师人格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嬗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为师不廉、厌岗怠业、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形形色色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师德失范不仅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在师德滑坡已成为不争事实的新形势下,客观冷静地分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形成的原因,对于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包括社会变革、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等多种因素。
一、社会变革中的观念冲撞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是导致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社会根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作为社会子系统领域内的失范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成因又有其独特之处。
1.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阶段,而这种“体制混变”和“观念混变”是社会失范行为的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利用,种种不良社会现象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道德的人产生于不道德的社会”,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们在不断滑坡的社会道德状况的裹挟之下,也会随波逐流,不断放弃自己的道德坚守。
2.教师行业竞争增大。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并根据入学人口变动情况不断调整学校布局和师生比例,这些举措加剧了教师面临的竞争压力。竞争机制的引入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而过重的压力使许多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极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效果,许多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缺少耐心、易激怒、对工作没有信心、成就感低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二、教师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教师教育基础差,继续教育不能满足需要。教师教育是影响教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缓慢,国家在师范院校的资金、设施及师资队伍投入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受传统观念和教师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这就导致师范院校的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由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许多边远地区只能聘用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民办教师。虽然近几年我国在教师教育上的投入增大,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教师教育先天不足的情况仍极大地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另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
快和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但是,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在经济投入和时间安排上都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普遍缺少继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职后教育的不足造成许多教师在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我国正处于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也带动了文化教育的转型。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新教育观念之间的碰撞,教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冲突,教师职业竞争加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断提高等等,都给教师心理带来严重冲击。国家中小学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教师的检测显示,有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是针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_T作在我国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心理健康是提高道德素质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后,使许多教师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解决,而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必然阻碍教师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三、单一僵化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温床
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是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获得发展的重要动因。然而,僵化的教学制度、单一的评价制度、不当的学校管理模式不仅阻碍了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1.僵化的教学制度和重复的工作内容。教学工作的格式化和内容的重复性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三尺讲台”意味着固定的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的学生和周而复始的教学内容。同样的环境、科目、教材、教学时间、教学进度和程序,周而复始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和填报表格,教师像机器一样履行着固定的程序。这种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工作制度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2.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近几年,全国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大多数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上,不少学校把教师的工资、晋级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仍然做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在日常管理中,有些学校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由此造成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的工作效果不取决于工作本身,而是以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来衡量,绩效评价的窄化导致一些教师形成“以分取人”的学生评价观,在教育中表现出偏心急功近利等不良行为;在教学中则形成“应试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与同事关系中,由于过分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而表现出相互猜忌、诋毁,甚至互相拆台。可见,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无疑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温床。
3.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教师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有较高的民主意识,他们有强烈的参与学校管理的需要。但是我国现
行的学校管理模式主要还是集权式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多是以领导和行政人员为中心,教师少有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会,缺乏有效表达自己意愿和利益的途径。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会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和创造性,而且它会让教师感觉自己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导致他们产生无力感,进而削弱了他们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意志。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教学评价制度、学校管理、教师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以往大量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职业能力、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是职业道德失范形成的内在原因,因此,要推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就必须全方位部署,多方面配合。
第五篇:道德失范
道德失范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分析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道德失范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道德失范的现象及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强调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治理道德失范的治理方法。关键词:问题、道德失范、经济社会、治理
一、社会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四大文明古国,她的文明与美丽是不可否认的。众所周知,中国拥有自然纯真的美丽,富饶的神州大地上,一座座青山相连起伏,一朵朵白云山间萦绕,一条条河流奔腾融汇,一片片花海绽放芬芳,一阵阵歌声随风飘扬,这就是中国自然纯真的美丽。中国的美丽不只在于她的自然,而且更在于她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然而,当我们为中国显著的成就骄傲自豪的时候,随之一些问题日益严重。曾经湛蓝的天空变得灰暗,曾经清澈的流水变得浑浊,曾经青绿的大山变得光秃,曾经放心的食物变得有害,曾经温热的人心变得冷漠,就连曾经应该尊敬的雷锋也被当成了“傻帽儿”,人们不禁的发问:这个社会是怎么了,让我们骄傲自豪的五千年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哪里去了?在传播正能量的当下,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能小觑的,小问题的集合便是建设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大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折射出在社会发展的途中我们忽视了哪些东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过度的获取自然的资源,从而获取利益,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追本溯源还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已经失去了约束自己的道德规范。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景区内随处可见游客丢弃的垃圾、城市河道内肮脏恶臭的浑水等,很多时候道德与利益比起来已经是微不足道了。人与自然是如此,人与人亦是如此。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扶不扶”就是最好的诠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温暖已经越来越淡薄,更多的是冷漠。雷锋精神是我们华夏儿女必须学习与传承的美德,但是不能否认,很多人把这种精神翻译成“傻”,可见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已经受到了严重的考验。
二、何为道德失范
在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严重的考验时,一个崭新的词语进入到我们的眼球里——道德失范。那么什么是道德失范?所谓的“道德失范”就是指旧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被普遍否认,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处在一种规范真空的社会状态中。也就是说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道德失范”中的“失范”二字,字表意思是“缺少规范”。他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他认为失范是一种“规范的缺席”,就是人们对现存的社会规范缺乏广泛的认同,从而使社会规范丧失了控制人们行为的权威和效力。同时涂尔干认为道德示范是病态的,是外在的和约束性的道德控制的离散。默顿认为,道德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手段的不平衡。简而言之,当人们能够用社会所肯定的手段以达到社会所认可的目标时,这时是平衡的,人们的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反之,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的缺乏等原因,人们不知道社会所肯定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有些人对这种目标不感兴趣,或者人们不重视达到这种目的所应该遵循的手段,这时社会规范的目标与社会所认可的手段发生不平衡,人们就很容易发生越轨行为。这种越轨行为,在我们当下社会就可以理解成我们所说的不道德的行为。
三、道德失范的成因
神州大地,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传承不息的中华精神源远流长,为什么还会出现“道德失范”呢?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短短的65年里,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科技的腾飞,世界瞩目可见。但在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利益的催化,管理及制度的不完善,外来文化的冲击,教育和宣传只浮于表面形式,还有社会成员“知而不为”的心理等等一些列的原因,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信任危机等道德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发展道路上的阻碍。道德失范的成因,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经济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是导致道德缺失的唯一原因,但是它是一个事实存在的重要原因。不能否认,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确实使得社会处于自由甚至混乱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道德规范和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有许多的规范及制度需要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去完善,还有许多的错误需要我们去改正。市场经济,经济为主,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去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一些政府部门及企业的领导一味的追求高产,在权利下,工人们只能放弃了产品的质量。在收获经济效益及美名的时候,却忘了应对消费者起到的责任与义务。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生态环境问题、信任危机等道德缺失问题都是经济不断发酵的产物,这也说明当下社会还欠缺长效的道德规范及有力的约束制度。
(二)、管理及制度的不完善
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扶不扶”,把有人摔倒了扶与不扶的问题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摔倒的人希望得到救助,理应第一时间有人来给予帮助,这是最寻常不过的了。可某些人利用同情心来诈取好心人的钱财,好心人不但没有受到感谢,而且财产和人格都受到了损失。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当社会制度不能长久有效的维护道德良知的取向时,好心人帮人救人被人嘲笑、质疑甚至诬告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温暖就会越来越淡薄,热心肠渐渐地变成冷漠。因为这样的道德成本真的太高了,而往往反诬的人却能得到丰厚的利益,导致了人们“知而不行”的现象频频发生。事实上,社会诚信的普遍缺失、假冒伪劣的横行,有很多的原因,但管理和制度的纰漏是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有力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能确保帮助他人的好心人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这样人们才能由衷、放心和真心的去帮助他人。所以,和谐社会不仅仅需要道德在人内心上的约束和正确指引,而且还需要有力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作为外在的强有力约束。
(三)、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的文化向外传播,同时大量的异国文化也涌向了中国。异国文化很大程度冲击了本土文化,不是否定异国文化的优点,而是说不同的社会环境应存在适合它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商业文化的前进,而商业文化很容易改变人们原有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氛围随之产生。最为简单的例子,拜金主义的女孩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那拥有享乐主义的人,每天沉迷于物质世界,物质会慢慢腐蚀掉他的精神世界,在物欲追求的过程中不仅迷失了自我,而且大大增加了社会治安的负担。西方很多社会学家认为,物质主义文化使得人类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物欲的膨胀,随时会使人逾越道德的底线或者忘记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那么是与非、曲与直、荣与辱、善与恶,人们不能分辨清楚,就会导致道德淡薄和道德缺失的后果。异国文化对本土文化有很大程度冲击不假,但是我们本土文化也存在一定问题,本土文化的不明确、储备不足都会让异国文化钻了空子。
(四)、教育和宣传只浮于表面形式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看,公众素质参差不奇也是现实存在的。那么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但现实社会中道德教育并不像学术教育那么的具体深刻,往往只只浮于表面形式,并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但家庭内部成员及社会成员很多时候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甚至用消极的负能量来影响正能量的传播。同时,正能量的传播不能简简单单的靠教育的手段,宣传也是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如今信息化社会中,媒体是一个宣传的好工具,但如何让媒体更多地发挥积极营造社会舆论的功能,是媒体应该深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人都有“从众心理”,而媒体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导向。所以媒体应大力宣传身边的道德楷模、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积极营造拥有正能量的舆论,而不是将很多负能量的新闻公布于众后就没有了下文,要利用舆论的压力和道德的批判将不良的社会现象加以改正。在道德楷模的领导下和舆论的氛围里,群众好心人帮人救人不会再被人嘲笑、质疑甚至诬告。
四、道德失范如何治理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失范的危害不能小觑。在经济社会的快速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地推进正能量的弘扬。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离不开道德支撑,和谐社会一定是建立在良好而又普遍的公民道德之上。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要依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只有形成完备的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道德失范的治理尤为重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向受教者灌输道德方面知识的同时,而且让受教者知道掌道德知识应该如何去践行。也就是说,必须教导学生具备道德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不懈辅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实践。这才是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首先,教育应从主导人群抓起。我国青少年人数占全国人数三分之一还多,而且青少年是我国发展的希望,是中国未来的主导者,他们的道德教育一定程度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道德发展的导向。除了青少年,领导班子也一定程度决定了道德发展情况,领导班子起到了领导带头的作用。所以,加大对主要人群的道德教育,能起到积极地推动正确道德规范向导作用。其次,注重教育的方法。道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教育,我们可以利用媒体的全面性,对全民进行道德教育。电视中,由影响力较大的影视明星主演的公益广告和动画公益短片,都是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还有道德楷模的评选及宣传,不仅能引起学习道德的浪潮,而且能诱导群众地域性自豪感,更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
(二)、完善道德制度体系
很多时候道德制度的缺失,使得帮人救人的好心人财产和人格受到了损失。那么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通过明确的制度形成强有力的外在约束。十八大结束后,很多地方都起草并通过了“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大大的保证了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完善道德制度体系,首先,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制度的不合理,会诱导群众不道德的行为,也给了不道德之徒趁虚而入的机会。其次,加大制度的惩戒力度,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对不文明行为施以严惩,是很多地区的普遍做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文明行为还是屡见不鲜。例如酒驾,自从加大了对酒驾的严肃处罚,酒驾下降了近50%。在道德制度的约束力和惩戒制度的威慑力双重保障下,人们会更加重视生活道德。所以建立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适当的将道德上升为法律,用法律来支撑道德建设,是很重要的。
(三)、全民共同努力
道德建设需要全民共同的努力,不仅仅是普通公民,而且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共同奋斗。政府有着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政府的威信和公正,有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发展导向。而且政府作为各项制度的编织和实施者,有权利加强违反道德制度的惩治力度,严惩违法乱纪行为。社会公益组织,积极组织社会成员参加各项道德实践活动,落实了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使正能量在社会中不断弘扬。作为普普通通的公民,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道德使命感,用他人的行为鞭策知己,用自己的行为约束他人,进而形成全民道德的良好氛围。三者要多沟通、多实践,唯有三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道德的社会。
总之,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神州大地才能繁花似锦。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将核心主义价值观归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正是我们心之所向的道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