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届全国政务中心工作交流会议情况综述(最终版)
一、会议概况
第四届全国政务中心工作交流会议于12月3日—5日在海口市召开。会议旨在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交流各地政务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新经验,探讨提高中心运行质量新举措,共谋政务中心进一步发展新思路。来自全国21个省、市(区)的50余家省市及县区政务中心的代表参会,会议还邀请了国务院法制办、国家行政学院和西
南政法大学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海南、四川、安徽、吉林、广州等10家单位做了大会发言、30家中心提交了书面交流材料,会议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交流,并现场参观了海南省政务中心。会议议定:成立全国省际政务服务协会筹备工作小组,由四川省政务中心主任牛建平担任组长,吉林、安徽、广西、海南省任副组长,各省级、副省级政务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筹备工作小组2009年3月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专题研究相关问题。下届会议由广西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承办。
二、各地中心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国有四川、安徽、吉林、天津、宁夏、甘肃、陕西、西藏、海南和广西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深圳、大连、西安、宁波等大城市建立了综合性政务服务中心。总体发展趋势呈如下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心成为政府改革创新转变职能的重要平台。海南省为成立政务服务中心,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数省考察调研,亲自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宁夏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运行6个月以来,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及其他自治区级领导到政务服务中心视察、调研、检查工作达20人次,其中自治区主席到中心调研3次。
二是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吉林省于2006年,在省市县三级全面推行了以“两集中、六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将部门分散在各个处室的行政审批职能相对集中到一个处室,成立行政审批办,成建制地集中进驻政务大厅,并做到了机构、人员、职能、授权、进厅、监管“六到位”。四川省在省编办、省财政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占审批总量90%的首批10个部门“两集中”改革方案于今年10月31日正式启动。海南省编办、省政务中心、省监察厅、省法制办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三是中心功能进一步拓展,综合服务平台已成潮流。去年以来,又有部分省及许多城市一些规模大、环境好的多功能中心投入运行,这些中心的共同特点是服务范围更大,服务功能更强,影响面更广,凸显了政府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的共识。一些地方将行政复议、便民服务热线以及政府采购与建设工程招投标等公共资源交易事项纳入政务中心。如四川、吉林、海南、天津市等政务服务中心都是集行政许可、便民服务与公共资源交易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平台。
四是大力推行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四川省安装了新的行政审批软件和电子监察软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中心的软件统一和互联互通。海南省政务中心按照“高起点建设、高效率运行、高质量服务、高水平管理”的总体要求,投入1800万元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行政许可审批由群众上门办理向现场提速办理与网上办理并行转变,行政许可审批由分散的部门自我监督向集中、实时和可追溯的电子监察转变。
五是不断创新审批机制,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创新是政务中心建设发展的主线。四川省把并联审批作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将涉及发改、经委、建设、国土等8个部门的14个行政审批项目,纳入首批投资项目并联审批范围,通过再造审批流程,搭建全省统一的并联审批网络平台。安徽省政务中心牵头研究绘制企业设立和项目审批流程图,确定企业设立和项目审批全过程所经过的部门、环节及所需材料与办理时限等,理清部门之间的审批和流转程序,从制度上规范审批行为,为企业设立和项目审批提供导航。
六是“一站式”审批模式向基层延伸,便民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大连市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行“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全市12个县区行政服务中心、152个街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全程办事代理制接待窗口,各社区、村屯普遍建立起代办员和协调会制度,覆盖全域的“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全公开”的四级行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安徽省17个市、绝大多数县区都建有行政服务中心,已有1192个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占乡镇总数的93%,约有1.5万个村级为民服务代理点,占总数的近80%。县、乡、村三级联动便民服务体系已初步构建。
第二篇: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交流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培训会议
*****召开全**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交流
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培训会议
为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近日,**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在马尔康举办了全**各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交流暨电子政务大厅建设培训会议。
会议认真学习了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有关文件,通报了近年来全**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及运行情况,并对下一步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作出了安排;会议对**、县电子政务大厅安装部署及操作应用进行了专题培训。
会议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结合**、县实际,稳步推进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平台建设。
一是继续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对国家和省已明令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再审批;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及时做好承接;对转变管理方式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完善监管措施,变审批为服务;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部门除涉密项目或不宜纳入政务大厅集中办理的事项外(须经**、县政府批准),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和由部门受理转报的审批事项,以及转变管理方式的公共服务事项,都要逐步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以增强公开运行的透明度,接受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对政府公布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实行动态管理,该取消的审批事项要及时取消,该保留的审批事项要做好办事指南的公
开。
二是稳步推进**、县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建设。按照全省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依据我**现有的条件,**、县政务服务中心场地建设面临困难较大,因此,只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建设,但是,审批事项、办事制度、服务类型和模式的标准化不能减。要尽力将办理事项较多,涉及企业和群众相对较多的审批部门纳入大厅,设立服务窗口。同时,各县还要结合实际,选择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积极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大胆探索适合我**的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运行服务模式。
三是进一步完善“两集中、两到位”。**、县政务服务中心要继续会同编委办、监察局等部门,督促各行政审批部门全力做好内设多个机构审批职能的归并和人员的调整。已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的部门,要努力将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窗口集中受理、办理,并按照签订的《四川省行政审批授权书》要求,向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办理到位。下一步,将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试行行政审批服务公开承诺制度,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对本部门的行政审批及相关服务事项的办理原则、办理方式、授权情况及办理地点等向社会公开承诺。
四是加快和完善电子政务大厅建设。电子政务大厅建设是今年全省行政效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我****级电子政务大厅已于今年6月底前与省联网开通试运行。下一步要加快**级电子政务大厅的完善工作,未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的**级部门要尽快熟悉操作应用,做到工作日时间保证有人员在线值守,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网上申请、预审、咨询等政民互动的服务功
能,确保申请人在网上能办事、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各县要加快推进县级电子政务大厅建设,力争年底前部分县完成县级电子政务大厅的安装部署,实现省、**、县联网式运行。
五是努力实现政务服务多样化。政务服务中心不仅要做好大厅窗口服务,还应当根据各自实际,主动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全程代办服务等,建立定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组建由政务服务中心牵头的政务服务小分队,主动联系辖区内的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和相关招商引资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搞好服务。要强化绿色通道服务,做到特事特办,提高办事效率。要积极推进并联审批,结合**、县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为项目审批服务提速。
六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政务服务中心这种集中受理、办理行政审批服务的方式,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对社会公众或是办事群众来讲还有一个认识过程(包括电子政务大厅的互动),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办事都朝政务服务中心跑,让他们尽快适应这种规范、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感受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创新成果。也可经常邀请社会各界参观考察政务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制作专题宣传片等,提高政务服务中心的知晓度。
第三篇: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材料
近年来,市建委围绕建设阳光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的目标,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透明行政、廉洁行政,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新路子,有力促进了全市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占有重要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一直把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水平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作为反腐治源,建设勤政廉洁机关的重要措施和环节,紧紧抓在手里,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自觉把政务公开作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主渠道,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这项“软任务”采取硬措施,逐渐使全系统各级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了高度统一。一是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明确市建委“一把手”任组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副职和纪委书记为副组长,靠上抓;其他副职为成员,协同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委纪检监察室、办公室、人事科、工会及委属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委属管理型事业单位也都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员。二是实行政务公开责任制。把政务公开的总体任务分解、细化、量化,明确落实到具体部门、科室,甚至人头,并且纳入有关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计划,与经济、业务等“硬指标”一同部署、一同考核,对政务公开不到位的,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并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通过建章立制,把政务公开推向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去年以来,依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建设行业实际,先后制订、修订了《市建委关于深化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市建委政务公开实施细则》,逐步规范和完善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机制,把政务公开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不断探索和丰富政务公开的有效形式。市建委除机关本身外,还有18个具有不同程度管理职能的下属单位,政务繁杂,涉及面较宽,需要公开的内容也相应较多。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和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最大化原则。除涉及国家机密、行政相对人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务,全部向社会公开,不留“自留地”,完全透明化。二是实效原则。按照所公开事项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实行事前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群众至上原则。与群众换位思考,认真研究群众想知道什么?关心什么?最迫切要求公开事项是什么?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开,为群众解惑答疑。根据政务的不同性质和内容,划分为法定事项、政务目标、政务进程和政务结果四种类型,因时、因事制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了公开。一是设立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按照实用、直观、群众易于理解的要求,由专业单位设计制作出具有艺术性的政务公开栏,安置在单位外醒目位置,便于群众查阅。公开栏上详细载明市建委及下属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以及服务承诺内容,并且随着职责的调整,及时更换公开橱窗,保证所公开内容的真实有效性。去年,根据市政府部署,原建设部门行使的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城市绿化、市政管理四项处罚权移交给综合执法局,市驻地市容管理交给市中区,我们及时在栏上进行了公开,让群众对这一变动及时得到了了解。今年,委机关西移至新城区。目前,新的政务公开栏正在设计制作中。除了综合性的公开栏,我们还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设置单项任务公开栏。如新城区的规划,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其他公开形式都因种种限制,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为此,我们一是设置了专门的新城规划展示栏,二是在会展中心制作了大型规划模型,供各界参观,让社会各界对我市中心城,特别是新城的规划有了直观了解。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进行公开。去年,在《枣庄日报》整版公开了市建委及委属单位的工作职责和服务承诺内容、监督电话。目前,正在对有关内容进行调整,拟在近期内,提交《枣庄日报》进行专版发布。除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介外,去年以来,在枣庄建设信息网、枣庄行政审批网开辟了专栏,使建设政务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了公开。三是充分利用集中行政审批宣传平台进行公开。市建委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置了八个窗口,率先印制了《建设行政审批服务指南》及各项审批服务事项明白纸,达8000余份,充分而且免费提供群众使用,在“指南”和“明白纸”上对建设系统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的项目、办理依据、办理程序、办理条件、收费标准、责任单位、监督电话实行了七公开,使原来复杂的基本建设程序简练化、通俗化、明白化,大大方便了群众。这一做法被审批中心推广到全大厅。市审批中心在《致谢信》中,称赞建委在行政审批服务方面“起到了导向和示范作用”。建设审批窗口连续被评为优秀服务窗口。四是广辟蹊径,巧借新的工作平台进行公开。近年来,除传统形式外,我们尝试了一些应时而生的新的公开形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广场进行规划公示。事前公告,在节假日游人集中时,进行规划方案展示,然后收集、归纳、疏理市民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使规
第四篇: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材料
近年来,市建委围绕建设阳光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的目标,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透明行政、廉洁行政,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新路子,有力促进了全市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占有重要位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一直把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水平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作为反腐治源,建设勤政廉洁机关的重要措施和环节,紧紧抓在手里,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自觉把政务公开作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主渠道,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这项“软任务”采取硬措施,逐渐使全系统各级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了高度统一。一是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明确市建委“一把手”任组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副职和纪委书记为副组长,靠上抓;其他副职为成员,协同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委纪检监察室、办公室、人事科、工会及委属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委属管理型事业单位也都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员。二是实行政务公开责任制。把政务公开的总体任务分解、细化、量化,明确落实到具体部门、科室,甚至人头,并且纳入有关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计划,与经济、业务等“硬指标”一同部署、一同考核,对政务公开不到位的,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并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通过建章立制,把政务公开推向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去年以来,依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建设行业实际,先后制订、修订了《市建委关于深化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市建委政务公开实施细则》,逐步规范和完善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机制,把政务公开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不断探索和丰富政务公开的有效形式。市建委除机关本身外,还有18个具有不同程度管理职能的下属单位,政务繁杂,涉及面较宽,需要公开的内容也相应较多。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和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最大化原则。除涉及~、行政相对人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务,全部向社会公开,不留“自留地”,完全透明化。二是实效原则。按照所公开事项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实行事前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群众至上原则。与群众换位思考,认真研究群众想知道什么?关心什么?最迫切要求公开事项是什么?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开,为群众解惑答疑。根据政务的不同性质和内容,划分为法定事项、政务目标、政务进程和政务结果四种类型,因时、因事制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了公开。一是设立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按照实用、直观、群众易于理解的要求,由专业单位设计制作出具有艺术性的政务公开栏,安置在单位外醒目位置,便于群众查阅。公开栏上详细载明市建委及下属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以及服务承诺内容,并且随着职责的调整,及时更换公开橱窗,保证所公开内容的真实有效性。去年,根据市政府部署,原建设部门行使的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城市绿化、市政管理四项处罚权移交给综合执法局,市驻地市容管理交给市中区,我们及时在栏上进行了公开,让群众对这一变动及时得到了了解。今年,委机关西移至新城区。目前,新的政务公开栏正在设计制作中。除了综合性的公开栏,我们还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设置单项任务公开栏。如新城区的规划,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其他公开形式都因种种限制,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为此,我们一是设置了专门的新城规划展示栏,二是在会展中心制作了大型规划模型,供各界参观,让社会各界对我市中心城,特别是新城的规划有了直观了解。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进行公开。去年,在《枣庄日报》整版公开了市建委及委属单位的工作职责和服务承诺内容、监督电话。目前,正在对有关内容进行调整,拟在近期内,提交《枣庄日报》进行专版发布。除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介外,去年以来,在枣庄建设信息网、枣庄行政审批网开辟了专栏,使建设政务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了公开。三是充分利用集中行政审批宣传平台进行公开。市建委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置了八个窗口,率先印制了《建设行政审批服务指南》及各项审批服务事项明白纸,达8000余份,充分而且免费提供群众使用,在“指南”和“明白纸”上对建设系统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的项目、办理依据、办理程序、办理条件、收费标准、责任单位、监督电话实行了七公开,使原来复杂的基本建设程序简练化、通俗化、明白化,大大方便了群众。这一做法被审批中心推广到全大厅。市审批中心在《致谢信》中,称赞建委在行政审批服务方面“起到了导向和示范作用”。建设审批窗口连续被评为优秀服务窗口。四是广辟蹊径,巧借新的工作平台进行公开。近年来,除传统形式外,我们尝试了一些应时而生的新的公开形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广场进行规划公示。事前公告,在节假日游人集中时,进行规划方案展示,然后收集、归纳、疏理市民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在遵重~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再如举行行政强制拆迁和拆迁许可听证会,通过充分举证、质证,让利
害关系人和其他群众了解建设法规和政策等政务内容,消化了矛盾,减少了阻力,保证了良好的建设环境。由于拆迁听证会在全省尚无先例,因此,这种做法受到建设厅充分肯定和推介。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对此进行了多次报道。
三、注重实效,做好结合的文章。实行政务公开,是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机关依法行政、透明行政、高效廉洁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为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做好政务公开与政务工作结合的文章。在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把政务公开与建设部门法定职责、工作目标、政务进程,以及政务结果紧紧结合在一起,靠政务公开推动建设事业的发展。一是对法定职责常年公开。主要靠公开栏来完成,让全社会了解建设部门的管理范围和法定权限与职责。二是对政务目标进行事前公开。每年年初或阶段性重大工程,都通过新闻媒体“和盘推出”,向社会交底,公开全年或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重心、工作难点和解决措施,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特别是在新城区建设上,不但公开了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计划,还公开了建设目标、融资渠道,以及吸引人气和资金向新城区聚集的优惠政策等等,引导投资人参与新城区建设,加快新城区发展。三是对政务进程进行全过程公开。如建筑市场整顿,房地产市场整顿和城市容貌综合整治,利用通告、宣传车、新闻媒体,以及各种会议,对整顿(治)的重要意义、内容、重点措施全部进行全过程式的、动态的公开,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并参与整顿(治)工作,有效扩大了活动效果。四是对政务结果及时公开。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热点”领域。如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设备材料招标结果,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审批及年检结果,各类行政许可,特别是资质类许可结果等等,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我们随时在第一时间内,将政务结果登报或在信息公开栏内公示,接受监督,对结果有异议或举报的,经查实作出相应的处理。
四、突出重点,公开关键环节。建设系统~、财权、物权、事权相对较多。目前,人事权由市政府统一管理,用人统一考试聘任,透明度极高。物权和事权相对于财权亦处于次要位置。而资金管理领域正是极易滋生~的高危区域,稍微不慎,则会“起一处工程,倒一批干部”。解开这个症结的唯一处方就是彻底公开,阳光操作。具体把好四关,即四个公开。.一是把住资金预算关。所有工程项目实施前,都邀请有关部门参加,进行充分调研,拿出资金预算,对预算进行公开;二是把住招标投标关。凡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政府工程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招标信息在网上发布,并邀请市纪委监察局、市检察院、市公证处等部门参与,确保公正、公平、公开;三是把住资金支付关。公开支付情况,根据工程进度和合同约定,严格资金支付,努力实现用最少的钱办尽可能多的事;四是把住决算关。所有工程项目竣工后都实行严格的审计决算制度,公开决算结果。由于严格把好了以上关口,市建委在实施诸多重点工程项目中,都实现了过程透明、工程优质、干部优秀。前不久,市审计局对新城建设资金的审计结果表明,“新城建设资金帐务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较为规范,坚持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的原则,注重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了新城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五、跟踪问效,加强“热线”监督。2000年开通了“96111”服务热线。去年,按照上级要求,更改为更加规范的全国通号“12319”热线,对公开事项跟踪督察,全力打造内部管理科学化、服务质量标准化、综合执法程序化、社会监督公开化的服务平台。具体工作中,与市长公开电话和创建文明城市热线联动,与《枣庄日报》、《鲁南晨刊》新闻联动,开通“110新闻直通车”栏目。建立了接话、接访、登记、调查、落实、反馈、备案等一整套工作制度,上下联动、各方协调。逐步完善规范了五个机制:一是“低门槛”受理机制,开通了“方便拨得通”的电话号码,建立了“随时连得上”的计算机联动服务网络;二是闭路式循环;三是现场处理机制,对供水、煤气、防洪等突发性事件第一个赶至现场协调处理;四是督办监督机制,规定电话交办的事项3天内回复,书面转办事项7天回复;五是归纳分析机制。截至6月底已受理来电来访12459人次,办结12422人次,办结率99.7%,反馈及时率100%。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是一项复杂而又经常性的工作。我们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部门的好做法,进一步扎实工作,探索创新,把政务公开提升到新的水平。
第五篇: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材料
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材料
近年来,市建委围绕建设阳光政府、法制政府、责任政府的目标,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透明行政、廉洁行政,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新路子,有力促进了全市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占有重要位置。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一直把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水平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作为反腐治源,建设勤政廉洁机关的重要措施和环节,紧紧抓在手里,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自觉把政务公开作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主渠道,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这项“软任务”采取硬措施,逐渐使全系统各级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了高度统一。一是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和工作体系。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明确市建委“一把手”任组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副职和纪委书记为副组长,靠上抓;其他副职为成员,协同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委纪检监察室、办公室、人事科、工会及委属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委属管理型事业单位也都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员。二是实行政务公开责任制。把政务公开的总体任务分解、细化、量化,明确落实到具体部门、科室,甚至人头,并且纳入有关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计划,与经济、业务等“硬指标”一同部署、一同考核,对政务公开不到位的,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并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通过建章立制,把政务公开推向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去年以来,依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建设行业实际,先后制订、修订了《市建委关于深化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市建委政务公开实施细则》,逐步规范和完善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机制,把政务公开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不断探索和丰富政务公开的有效形式。
市建委除机关本身外,还有18个具有不同程度管理职能的下属单位,政务繁杂,涉及面较宽,需要公开的内容也相应较多。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和遵循了“三条原则”。一是最大化原则。除涉及国家机密、行政相对人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务,全部向社会公开,不留“自留地”,完全透明化。二是实效原则。按照所公开事项的性质和特点,分别实行事前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全程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群众至上原则。与群众换位思考,认真研究群众想知道什么?关心什么?最迫切要求公开事项是什么?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开,为群众解惑答疑。
根据政务的不同性质和内容,划分为法定事项、政务目标、政务进程和政务结果四种类型,因时、因事制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了公开。
一是设立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按照实用、直观、群众易于理解的要求,由专业单位设计制作出具有艺术性的政务公开栏,安置在单位外醒目位置,便于群众查阅。公开栏上详细载明市建委及下属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以及服务承诺内容,并且随着职责的调整,及时更换公开橱窗,保证所公开内容的真实有效性。去年,根据市政府部署,原建设部门行使的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城市绿化、市政管理四项处罚权移交给综合执法局,市驻地市容管理交给市中区,我们及时在栏上进行了公开,让群众对这一变动及时得到了了解。今年,委机关西移至新城区。目前,新的政务公开栏正在设计制作中。除了综合性的公开栏,我们还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设置单项任务公开栏。如新城区的规划,是全社会关心的大事,其他公开形式都因种种限制,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为此,我们一是设置了专门的新城规划展示栏,二是在会展中心制作了大型规划模型,供各界参观,让社会各界对我市中心城,特别是新城的规划有了直观了解。
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进行公开。去年,在《枣庄日报》整版公开了市建委及委属单位的工作职责和服务承诺内容、监督电话。目前,正在对有关内容进行调整,拟在近期内,提交《枣庄日报》进行专版发布。除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介外,去年以来,在枣庄建设信息网、枣庄行政审批网开辟了专栏,使建设政务在更大的范围,以更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了公开。
三是充分利用集中行政审批宣传平台进行公开。市建委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置了八个窗口,率先印制了《建设行政审批服务指南》及各项审批服务事项明白纸,达8000余份,充分而且免费提供群众使用,在“指南”和“明白纸”上对建设系统所有审批服务事项的项目、办理依据、办理程序、办理条件、收费标准、责任单位、监督电话实行了“七公开”,使原来复杂的基本建设程序简练化、通俗化、明白化,大大方便了群众。这一做法被审批中心推广到全大厅。市审批中心在《致谢信》中,称赞建委在行政审批服务方面“起到了导向和示范作用”。建设审批窗口连续被评为优秀服务窗口。
四是广辟蹊径,巧借新的工作平台进行公开。近年来,除传统形式外,我们尝试
了一些应时而生的新的公开形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广场进行规划公示。事前公告,在节假日游人集中时,进行规划方案展示,然后收集、归纳、疏理市民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在遵重民意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再如举行行政强制拆迁和拆迁许可听证会,通过充分举证、质证,让利害关系人和其他群众了解建设法规和政策等政务内容,消化了矛盾,减少了阻力,保证了良好的建设环境。由于拆迁听证会在全省尚无先例,因此,这种做法受到建设厅充分肯定和推介。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对此进行了多次报道。
三、注重实效,做好结合的文章。
实行政务公开,是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机关依法行政、透明行政、高效廉洁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为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做好政务公开与政务工作结合的文章。在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把政务公开与建设部门法定职责、工作目标、政务进程,以及政务结果紧紧结合在一起,靠政务公开推动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是对法定职责常年公开。主要靠公开栏来完成,让全社会了解建设部门的管理范围和法定权限与职责。
二是对政务目标进行事前公开。每年年初或阶段性重大工程,都通过新闻媒体“和盘推出”,向社会交底,公开全年或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重心、工作难点和解决措施,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特别是在新城区建设上,不但公开了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计划,还公开了建设目标、融资渠道,以及吸引人气和资金向新城区聚集的优惠政策等等,引导投资人参与新城区建设,加快新城区发展。
三是对政务进程进行全过程公开。如建筑市场整顿,房地产市场整顿和城市容貌综合整治,利用通告、宣传车、新闻媒体,以及各种会议,对整顿(治)的重要意义、内容、重点措施全部进行全过程式的、动态的公开,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并参与整顿(治)工作,有效扩大了活动效果。
四是对政务结果及时公开。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热点”领域。如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设备材料招标结果,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审批及年检结果,各类行政许可,特别是资质类许可结果等等,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我们随时在第一时间内,将政务结果登报或在信息公开栏内公示,接受监督,对结果有异议或举报的,经查实作出相应的处理。
四、突出重点,公开关键环节。
建设系统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相对较多。目前,人事权由市政府统一管理,用人统一考试聘任,透明度极高。物权和事权相对于财权亦处于次要位置。而资金管理领域正是极易滋生腐败的高危区域,稍微不慎,则会“起一处工程,倒一批干部”。解开这个症结的唯一处方就是彻底公开,阳光操作。具体把好四关,即四个公开。.一是把住资金预算关。所有工程项目实施前,都邀请有关部门参加,进行充分调研,拿出资金预算,对预算进行公开;二是把住招标投标关。凡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政府工程项目,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招标信息在网上发布,并邀请市纪委监察局、市检察院、市公证处等部门参与,确保公正、公平、公开;三是把住资金支付关。公开支付情况,根据工程进度和合同约定,严格资金支付,努力实现用最少的钱办尽可能多的事;四是把住决算关。所有工程项目竣工后都实行严格的审计决算制度,公开决算结果。由于严格把好了以上关口,市建委在实施诸多重点工程项目中,都实现了过程透明、工程优质、干部优秀。前不久,市审计局对新城建设资金的审计结果表明,“新城建设资金帐务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较为规范,坚持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的原则,注重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了新城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五、跟踪问效,加强“热线”监督。好范文版权所有
2000年开通了“96111”服务热线。去年,按照上级要求,更改为更加规范的全国通号“12319”热线,对公开事项跟踪督察,全力打造内部管理科学化、服务质量标准化、综合执法程序化、社会监督公开化的服务平台。具体工作中,与市长公开电话和创建文明城市热线联动,与《枣庄日报》、《鲁南晨刊》新闻联动,开通“110新闻直通车”栏目。建立了接话、接访、登记、调查、落实、反馈、备案等一整套工作制度,上下联动、各方协调。逐步完善规范了五个机制:一是“低门槛”受理机制,开通了“方便拨得通”的电话号码,建立了“随时连得上”的计算机联动服务网络;二是闭路式循环;三是现场处理机制,对供水、煤气、防洪等突发性事件第一个赶至现场协调处理;四是督办监督机制,规定电话交办的事项3天内回复,书面转办事项7天回复;五是归纳分析机制。截至6月底已受理来电来访12459人次,办结12422人次,办结率99.7%,反馈及时率100%。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是一项复杂而又经常性的工作。我们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部门的好做法,进一步扎实工作,探索创新,把政务公开提升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