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19-05-13 05:0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篇: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滞以至不到位、不彻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正确、不稳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来自旧传统的非市场、反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正确推行市场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反而在一般结论上把改革与市场化指为各种问题、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标和基本战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挽救了中国经济,使之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事实。在改革处于最紧要的攻坚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以一些很具有社会鼓动性的言词来否定改革、笼统反对市场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危害?是在人民群众中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还是会瓦解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对立?进一步说,果真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批倒了,批掉了,中国还能不能有现代化?还会不会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要敬请人们三思的。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切实有效地针对具体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保持战略上的清醒与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从而真正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广大人民的福祉。

第二篇:加强妇联组织建设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妇联组织建设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廖林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妇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桥梁和纽带的妇联组织,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开创工作新局面是摆在各级妇联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经多方专题调研,本文从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优势出发,着重分析了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工作职能、模式、机制、方式、妇联干部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摸索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从发挥工作优势、建立良好机制、深化家庭建设、维护妇女权益、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妇联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路,让更多人的关注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让妇联组织更好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

关于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紧依靠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也必将造福于广大妇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妇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桥梁和纽带的妇联组织,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开创工作新局面是摆在各级妇联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近日,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基层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调研。

一、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妇联有着占人口半数的工作对象,有着与各级政权组织相顺应的工作网络,有着工作延伸到家庭的特点,妇联工作不仅仅与广大妇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妇联组织在推动和谐社会建立中,有着独特作用和优势:一是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妇联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社会支柱,在人民群众心中具有高度的信誉度和公信力,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的人民团体。二是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妇联是我国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妇女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了“半边天”的巨大作用,这使妇联工作的触角得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具有了其他民间社团不可比拟的整合各方面资源的巨大能量。三是有独特的工作优势,在长期的实践中,妇联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履行职能的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四是有特殊的载体优势,妇联牵头开展的“五好文明家庭”、“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来料加工”等各项活动,涵盖了妇女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好载体。五是有健全的网络优势,妇联组织有有一批专兼职妇女工作者活跃在妇女工作战线上,植根于广大妇女群众中,她们热心妇女工作,致力于妇女事业,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全心全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深得妇女群众的信赖,在长期的工作中,妇联已经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乡组织网络。

二、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妇联组织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但现有的工作模式、机制以及目前妇联干部的能力素质已不适应新时期妇女工作的要求,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工作职能错位。妇女工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远非妇联组织自身的义务。妇联组织只是群众团体,只是“桥梁纽带”,其职能、职责都不具备直接为妇女提供政策支持、培养使用,教育管理、解决问题等行政能力,对妇女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重大问题也只发挥民主监督、沟通协调的作用。妇联工作不能等同或代替妇女工作,二者除了在工作对象和目的性的一致之外,其内涵与外延、职能定位、工作方式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将妇女工作片面理解为妇联工作,使得妇女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错位”。

(二)组织模式陈旧。妇联组织是妇女工作的具体承载者,它必须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自行调整和适应,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规范合作系统。而目前,一些妇联组织与新时期开放性、社会性、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纵向来看,特别是在城市重心下移,下岗、失业、贫困妇女大部分积淀于基层,人们对基层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妇女组织体系应该放在基层。相对而言,基层妇联组织体系不够健全,基层组织的编制和经费少,基层妇联干部存在严重兼职情况,导致妇女工作在基层有弱化的现象。从横向来看,部分在妇联组织建设上,还没有树立“动态开放”地建妇联的思想,没有形成以妇联为核心的外围的组织体系。

(三)工作方式落后。以前,妇联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除了和自身组织密切相关的特色项目,如参与和妇女发展有关的法律政策的拟定与实施、妇女维权之外,更多的是响应政府号召、或者拾遗补缺。从而导致工作方式的较为呆板、保守。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妇联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妇联组织在工作方式上进一步创新,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行政化趋于社会化。

(四)能力素质偏低。当前基层妇女干部素质能力相对较低。乡妇联主席和村妇代会主任特别是村妇代会主任自身素质较低,对妇女工作认识不够,在工作目标、措施上没有超前性,不能把握妇女工作大局,有“就妇联论妇联”的狭隘意识,不知道该怎样去开展妇女工作,在服务弱势人群、帮助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上难想高招,对妇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向上级组织反映,没有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提高妇联干部自身素质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维权手段较弱。受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生儿防老、续继香火”等封建余毒思想的深入侵浊,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容易遭遇家庭暴力、性别歧视、遗弃等权益侵害,妇联在维权方面缺乏有效措施,事实上还处于工作上的薄弱环节。

三、妇联组织有效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几点建议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无论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利益关系、凝聚群众人心、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管理格局,都需要妇联组织发挥优势、承担责任、踊跃参与、履行职能。

(一)建立良好机制,科学的推动妇女工作发展。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给妇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我们必须用战略的思维确定妇女工作新的目标,用科学的思维推动妇女工作的发展。

1、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整合工作对象和社会资源,搭建沟通各界妇女的桥梁,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形成“妇联牵头、党政重视、社会支持,各界参与、共同推进”的妇女工作体系。推行妇女干部深入“一线办公制度”,驻村开展妇女问题调研,送技能、访贫困苦,倾听妇女呼声,帮助解决落实妇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通过向上争取带动一批、左右联手扶持一批、自主发展催生一批等方法,实施更多操作性强、灵活性强、与社会关联性强的活动项目。推进社会化协调机制,通过活动项目承办、联办等手段,借力、借题、借资、借智做好妇女工作,不断扩大妇女工作的联系面。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妇女组织化程度,拓宽联系妇女的渠道,建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妇女工作的长效机制。

2、创新工作方式。发挥妇女组织接触妇女广泛,有利接触社会,方便开展工作的优势,把妇女工作向各个领域的延伸,克服行政命令、简单划一,观望从众的工作定势,找准妇女工作与党政中心、与妇女需求的结合点,了解妇女群众的兴奋点、接入点。认识妇女工作人性化,柔性化、性别化的特征,深入研究其规律,探索妇女群众最欢迎、最愿意接受的工作方法,扩大凝聚力和影响力。

3、创新工作载体。切实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发挥妇女工作的各种优势,借助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妇女的政治引导、素质提升,全面服务。拓展知识传播的渠道,开设符合女性特点的各种技能培训,培养“技能型妇女”。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传播健康的文化理念。打造“家”字、“妇”字品牌。发挥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作用,大力营造妇女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深化家庭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妇联组织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把家庭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阵地。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积极开展家庭文化主题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素质。以“平安家庭”创建为重点,以“快乐、文明、学习、科技、健康”进家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家庭成员的广泛参与,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创建、积极开展“美德在农家”、“婚育新风进万家”、“三优(优生、优育、优教)进家庭”活动、家庭才艺展示、家庭风采大赛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和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人口意识,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推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儿童良好道德养成。妇联组织要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网络,创新家庭教育工作新模式,确立“以人为本”、“儿童参与”、“亲子互动”、“实践养成”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工作新理念。通过举办“科学教子”家庭教育讲座,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品质。通过打造服务未成年人的教育、培训、展示、活动四大平台,培养儿童健康独立的人格,形成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身教重于言教、提倡两代人文化反哺、在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中相互学习并沟通交流的现代家庭教育新内涵。通过实施“母亲素质工程”,不断提高母亲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双合格”活动,引导和带动家长以身作则,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从而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3、拓展文明家庭创建领域,促进和谐社区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的特殊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关心稳定、家家争创和谐”的良好局面,广泛开展“五防”、“七无”活动,传播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文明新风,倡导优良美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活动,使家庭创建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真正达到教育群众、引导家庭的良好效果。家庭文明创建活动要和乡村的文明创建活动相衔接,与文明城市建设相呼应,不断拓展家庭文明建设的领域,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家庭,建设新农村,奉献社会,争做良好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做和谐文明新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这其中包含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实现男女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妇联组织应该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妇女群众的利益作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探索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营造促进妇女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1、强化国策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男女两性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从“重在认识,重在落实,重在合力,重在持续”入手,探索建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促进妇女发展,努力推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积极协助政府实施“两法”、“两纲”,促进妇女儿童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

2、加快参政议政进程,拓宽妇女利益的表达渠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妇女发展纲要中有关培养选拔女干部的规定,主动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完善女干部推荐制度,加强女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推进党委、人大、政协女代表和女委员以及决策层、管理层女干部比例的提高,进一步做好妇女进区“两委”工作。充分发挥女党代表、女人大代表、政协女委员的作用,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的愿望和要求,把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的思路转为政策和具体措施。

3、关爱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高度重视和维护妇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重视对弱势妇女群众的帮扶工作,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在扶贫工作中引入性别意识,建立扶助弱势妇女群体的长效机制。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增强“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治穷与治愚结合起来,如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实施“贫困母亲救助”、“春蕾计划”行动,通过妇联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实施全社会援助的办法,形成部门齐动、上下联动的格局,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提高妇联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给各级妇联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妇联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工作水平。

1、巩固基础,提高妇联组织团结凝聚的能力。一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妇联干部是广大妇女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头雁,她们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我们事业的成败。为此,我们必需通过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塑造一支有学习能力、调研能力、谋划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的专业妇女干部队伍。二是建设良好的工作网络。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村妇女组织的巩固上,放在乡镇妇女组织职能的完善上,放在机关妇委会作用的发挥上等团体会员工作的互动上,放在新经济领域和新市民妇女组织的兴建上,不断扩大妇女工作的依托面。对妇联的组织覆盖不具备条件的领域,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联谊组织,加大与社会其他组织交流的力度,尽量填补妇女工作的“空白点”。

2、拓展功能,提高妇联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一是依靠妇女精英层。抓好创业型、科研型、技能型妇女人才的培养,优秀女企业家、女岗位能手、女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植,通过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训与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使妇联成为成功女性的加油站。二是联系妇女中间层。发挥“巾帼示范岗”的联动作用,通过组织观摩、结对、比赛等活动,激活争创的内驱力,强化争创的外动力,提高争创活动的层次。实施“凤还巢”行动,推动务工妇女返乡创业。建立创业基地、扶持创业实践等形式,使妇联成为创业女性的服务站。三是带动妇女最基层。真情关爱农村妇女,真心帮助面临困难的弱势妇女。开展以法律援助形式的实质性服务,帮助失困难家庭排忧解难,增强创业就业意识,提高创业就业技能,鼓励、引导、帮扶更多的妇女创业就业。

3、延伸领域,提高妇联组织统筹协调的能力。一是构建更加开放的合作模式。走出本地做妇女工作,加大与兄弟县市、兄弟乡镇、各相关组织间的互通。加快与国内先进地区妇女工作的互联,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妇女工作。二是构建更加开放的信息平台。走出八小时之外做妇女工作,充分运用网络,创新工作手段、活动方法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效能,扩大联系面,提高影响力,使之成为发现妇女、发动妇女、发展妇女的窗口,为妇女开辟学习的绿色通道。三是构建更加开放的评价体系。跳出妇联做妇女工作,召开重大项目听证会,邀请专家、学者、各界妇女代表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问题的解决。广泛听取妇女代表对妇联活动的评价与意见,让妇女群众全方位了解妇联工作,全过程参与妇联工作,全角度评价妇联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妇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广大妇联组织要从妇联独特的社会定位出发,充分发挥自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努力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共产党员要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共产党员要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当前,“和谐”已经成为在各种传煤上高频“亮相”的关键词,成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具有亲和力的词语,外界更是将其赞誉为“颇具东方智慧”。作为我们当的执政理念,“和谐”必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和谐”?为什么要追求“和谐”?在“和谐”大潮中,作为军人,应该把握什么、注意什么?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与大家共同进行交流探讨。

一、什么是“和谐”

每个人对“和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和谐”呢?

从字体结构上看,“和”字做“禾”右“口”,“谐”字左“言”右“皆”。我想,“和谐”一词是否可以理解为“人人都可以吃上饭,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这就是一种和谐。

和谐就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生活状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在民间就流传着“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说法,还有“天人合一”,都体现了和谐的思想。

和谐就是指官兵政治信念坚定、思想道德纯洁、部队风气好,民主氛围浓,官兵关系融洽,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强,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良好局面。我翻了一下字典对“和谐”的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不是可以将“和谐”理解为是一种自然、协调、顺畅、有序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杂乱无章、矛盾凸显、畸形发展的状态。把这种“和谐”的思想,表述在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形态中,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中,都包含有和谐的思想。比如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相处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其实就是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最高命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这种和谐的状态,都进行过更形象更具体的表述。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其实这里讲的,就是一种和谐状态。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贯穿其中的基本思想也是和谐。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

胡锦涛同志更加鲜明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任务,并把和谐社会形象地归纳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主席要求全军要作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拥护者、热情宣传者、积极实践者。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指示,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为什么要追求“和谐”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全新的主题,既留下了历史的烙印,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那么,大家能不能谈一谈,为什么要追求“和谐”呢?换一句话说,就是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为什么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呢?

党中央、胡主席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这即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式下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国家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不可能全面有序的发展,甚至会停滞或倒退;离开了和谐,人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和长寿。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同样也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空间。

和谐是我军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始终作到不畏强敌、英勇顽强,浴血奋战。这一切,靠的是从红军时期就形成的融洽、平等、公正的官兵关系和强大的凝聚力。而这些就是和谐在军营里的体现。

在讲“和谐”、求“和谐”,我想其中的原因无非两个:第一,和谐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发展极端重要;第二,现实中还有诸多不和谐的问题有待解决。

从和谐的重要性来看,我认为和谐是任何事物健康生存、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就一个人的健康而言,首先要求人自身的各个器官要和谐统一,同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还应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生存、健康长寿。

人是如此,任何其他物种也是这样。达尔文曾经说过:“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生物学家赫胥黎也有句名言,那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就说名,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只有通过自身的改变和主动的适应,来达到与外界的和谐,才能生存,才能繁衍,才能得到进化。这也正如我们中国的古话所言:“木秀与林,风必摧之;岸高于堆,流以喘之。”像恐龙这种威猛无比的动物,都在地质变迁中绝迹,而外表迁弱的大熊猫,却能历尽劫难而幸存下来,成为见证历史的“活化石”,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奇迹。

同眼,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也需要一个和谐的空间。因为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物质过程。只有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才能出现动态的和谐状态。很难想象,一个矛盾激化、动荡不安的社会;一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分崩离析的国家,能够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伊拉克曾经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强国,但经过海湾战争以后,国内局势一直不稳,宗派冲突和暴力事件不断,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恐怖的阴影之中,人人自危,经济也是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从不和谐的一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文明成果,也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恶果,人类一方面在享受这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时也在品尝着自己酿成的恶果。

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地破坏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我国历代的帝王将相,为修建宫殿,大兴土木,肆意砍伐,严重破坏植被,导致原来的森林和绿洲全变成了沙漠。楼兰古国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丝绸之路为什么会中断?我想与此不无关系。现在我们人类对和谐自然的破坏也是越来越严重。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出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一度断流了,我们的长江也快变成“黄河”了,洪涝、干旱、台风、海啸灾害连接不断,并且与日俱增,这些都是大自然回赠我们的深刻教训。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飞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更加的错综复杂,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比如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三农”问题以及上学、就医、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对此,党中央、胡主席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就是要高度重视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三、作为军人如何追求“和谐”

团结、友爱、和谐、纯洁是我军内部关系的基本要求,做得好与不好,事关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事关部队的安全稳定,也事关部队战斗力可持续提升。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促进社会和谐和军营内部和谐,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问题。请大家谈一谈,作为军人如何融入“和谐”大潮,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军营内部和谐做贡献。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关并解决实际困难。比如说,对于家庭有问题的要尽量施以援手,着力帮助解决;对于婚恋难成的,要创造恋爱机会,给予恋爱时间;对身体病残的,要体现组织关怀,落实待遇标准;对于工作负荷较大的,要组织安排休假或给予经济补偿。

作为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认真搞好尊干爱兵、拥政爱民教育,尊重官兵、理解官兵、关心官兵、依靠官兵,真心实意为官兵排忧解难,引导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形成官兵友爱、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同时,要积极参与和职员地方经济建设,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要和谐首先要安全,这是军营内部和谐的基础。没有安全,部队各项工作就没法正常展开,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科学的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我们指明了基本思路、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认为,作为军人来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全面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军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的一系列指示要求,自觉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军营内部和谐的大潮中。

首先,必须坚持一切行动听指挥这个原则。和谐不是不讲纪律,不要批评,不是一团和气,不要管理,更不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同意的武装集团,一切行动听指挥,确保政令军令畅通,是军队保持内部和谐的基础。一支行进中的队伍,只有听从统一的指挥,才能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才能走出威武雄壮的阵势。一个乐队,只有听从统一的指挥,才能音律协调、节奏一致,才能演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否则,就可能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锣齐鼓不

齐的局面作为军人,只有养成令行禁止的作风,自觉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和谐才有基础,才有保证。听从指挥,对于我们当代中国军人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听党指挥,这是强化“军魂”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新形式下部队建设必须紧紧扭住不放的首要问题。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始终做到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特别是在当前,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把我军作为进行政治、思想和文化渗透的重点对象,妄图动摇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根基的严峻现实,必须把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作为军队建设的根本任务抓紧抓好,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切实打牢官兵爱党、信党、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第二,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军队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军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对我们来说,就是要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人民军队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观念,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爱人民、学人民、为人民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部队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主动承担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安全保证,进一步巩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民鱼水关系,进一步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对军队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体落实到我们旅团一线指挥部,就是要始终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思想,把基层建设作为我们党委和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基层官兵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各种内部关系的和谐。大家都明白,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的基础,基层官兵是部队的主体,部队建设的所有成绩,都出自基层。对于我们领导和机关来说,就是要“想基层之所虑,急基层之所难,谋基层之所需”,就是要“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在实际工作中多做理解人、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鼓舞人、凝聚人的工作。

第三,必须见吃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标准。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根本要求就是英勇善战、能大胜仗。也就是说,要始终坚持战斗力的标准,这是军队履职尽责的根本所在,是军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我认为,必须把此作为核心内容。特别是现代战争,对军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靠过去那种“赤膊上阵”、逞匹夫之勇,不仅做不到英勇善战、敢打必胜,很可能海会发生“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我们所提倡的就是不仅敢打、会打,真正做到战之能胜。这就需要的是士气!

第四,必须坚持不断学习、与时具进的要求。大家知道,和谐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很多事物今天和谐了,不等于明天还和谐;现在和谐了,不等于将来还谐。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如果我们不注意学习,不努力提高自己,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成为不和谐的因素。毛泽东同志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要学习。”并比喻:“我们掌握的那点知识,今天用一点明天用一点就象一个杂货店货没了就办不下去了!需要进货而我们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当前,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新情况

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作为领导干部还要象重视自己孩子的学习那样抓好部署的学习,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为自己的成长进步、为部队的未来发展积累更多的知识才干这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计!

第四篇: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促进民企与社会和谐发展

○杨 忠 洲

民营企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促进民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四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产业发展与市场导向的关系,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是增强民营企业和谐持续发展基础实力的关键

建设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只有加快发展,增强实力,才能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的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产业与市场导向的关系,就是要确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民企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选择发展项目和产品,实施对发展产业的定位和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致力于消费需求与市场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坚持走以专求特、以精显优、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的发展新路,建立起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

我国的民营企业伴随市场经济萌芽和成长,就其总体现状分析,产业发展还不成熟,资本积累还不厚实,开放视野还不宽广,自主创新和自主增长能力还比较脆弱。这种状况,往往容易因市场信息 1

缺失、政策把握不当和其他影响因素而造成发展决策的失误,以至削弱或失去企业自身的发展基础。因而,做好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发展的文章,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后续服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成长中的民营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民营企业的产业选择与发展,应始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主动地应对和规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市场风险。首先,要加强市场信息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确立适应市场需求、有利生态环保、能够持续发展的产业主导方向及其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克服和避免主观臆断和跟风赶浪式的盲目发展。其次,要注重资本积累,增强自主投资和自主增长能力,克服和避免过分或单一依赖信贷,防止资金链断裂。三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注重开拓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经济合作,寻求与优势企业的“和合”双赢,克服和防止“单打独斗”和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所淘汰。四是要主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强技术、管理和品牌创新,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克服和避免技术低水平、产品低档次、管理低层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业主与员工的关系,树立以

人为本、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是增强民营

企业和谐持续发展内在动力的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和处理业主与员工的关系,是民营企业和谐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民营企业既要保证员工合法的劳动报酬,又要营造尊重员工及其劳动的环境和条件,还要为员工获取新的知识、增强发展能力拓展途径,以此促成员工与业主的相互信任,形成员工忠于企业、业主尊重员工的和谐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共振”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业主事业和员工追求的各自价值和利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也是决定性因素。在民营企业,业主作为

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和企业管理的决策者,在处理与员工的关系上,居于主导地位;员工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处于从属地位。然而,物质资本只有通过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产生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员工尽管有着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但他们的共同追求不外乎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在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的同时,获得人格上的尊严、价值上的认可和社会民主、公平、正义的权利。因而,居于主导地位的民营业主必须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企业发展与员工需求、个人事业与员工作用的关系,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充分兼顾员工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将此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实现业主事业与员工追求的“双赢”。

目前,在少数民营企业,由于拖欠职工工资、疏于劳动保护、忽视劳动保障等而导致的不稳定和安全事故,其根源无不与业主对员工人格权利的亵渎和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有关。解决这类问题,政府加强监管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民营业主要从道德和法制上树立起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观念和意识。首先,要把员工当主人,真诚尊重员工,自觉营造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起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的制度。其次,要增强诚信、守法意识,把依法维护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作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基本要求。重点是要规范集体劳动合同,保障员工合理的劳动报酬,加强劳动安全保护,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落实员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让员工充分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三是要尊重员工施展才智、享受教育培训、参与文化娱乐和社会公益活动的权利,不断提升员工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企业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四是要以个性鲜明、底蕴深厚、与时俱进、时代感强的企业宗旨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力对促进民企和谐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自主发展与政府支持的关系,寻求和把握企业发展与政策导向的结合点,是坚持民

营企业和谐持续发展正确路径的保证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发展的动力在自身,投资的风险要自担。但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投资决策,必须把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企业与政府的结合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市场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项目,是企业投资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国家运用供地、信贷、价格以及法律、行政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实际上是从宏观上改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也是为民营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条件。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把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主动应对,顺势推进。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只有契准企业发展与政策导向的结合点,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和谐持续发展。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从理论上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宪法也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特别是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把非公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提升到事关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了放宽行业准入、强化财税信贷支持、完善行政服务、加强引导监督、依法严格自律等方面的重要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难得机遇。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和谐发展,就是要遵循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民企发展与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适应度及协调性。

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立足自主创新,把政策引导和自主发展

统一起来,在创新中培植市场竞争力。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机遇、运用政策,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和项目,使企业的产业发展和运作方式与政府的支持政策和导向要求融合对接,形成市场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协调互动。另一方面,要坚持诚信为本,依法经营,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把企业的经营管理臵于政府的监督之中。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市场发展变化对企业发展战略和对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适时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形成企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积极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是增强民营企业和谐持

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源泉

企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对民营企业来说,必须着眼于社会和谐这个全局,规划和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目标追求和社会价值,并使之与社会和谐的整体目标相适应相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营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建设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及其业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方针,一批社会能人和精英,顺应时代潮流,抢占社会及市场资源先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勤奋劳动先富起来,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此,作为先富起来的民营业主,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一方面,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民营企业及其业主应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及其业主是党和国家“先富”政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理应致富思源、回报社会。两者不仅表现的是民营业主的人格思想境界,而且织就的是企业永续发展的社会根基。

民营企业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加快发展,增强效益,不断提升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和实力;守法经营,照章纳税,拓展产业,创造岗位,实现纳税持续增长,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依法规范劳资关系,关爱员工,合理分配,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扶贫帮困,捐资助弱,发挥带动作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这些方面,都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民营企业及其业主提出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尽管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还非常有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突出任务仍然是要加快发展、提高质量、提升效益,不断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实力。同时,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积极拓展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域和功能,探索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式,真正使民营企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系全国工商联执委、湖北省九届

政协委员、湖北蓝特集团公司董事长)

二OO五年八月

第五篇: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服务社会促进和谐

红花岗区忠庄镇志愿者

招募卡

1、扶贫帮困志愿者:面向辖区贫困党员、群众开展志愿服务。

2、三关工程志愿者:面向辖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开展志愿服务。

3、禁毒志愿者:参与辖区禁毒宣传工作,结对帮教吸毒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

4、救灾志愿者: 参与各种抢险救灾工作

5、其他志愿者:服务其他工作

联系人:胡守丽联系电话:8438799

下载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 舒绍福 2012-7-24 16:06:55 来源:2012-3-27 爱思想网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合理的、公正的、流畅的社会流动能够化解阶层矛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文章标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反腐倡廉是加强......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2010年3月16日)王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树立积极的稳定观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共5篇)

    树立积极的稳定观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苏荣)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改革发展稳定始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稳定的社......

    实行党内关怀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XX年年,对严淑彬等54位离任村干部来说是特别幸福的一年,因为瑞昌市委市政府将给予他们生活补助,从此,他们每年就可以享受到600至72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健......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_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巷道乡党委书记 张作忠 巷道乡地处城郊,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 157个村民小组,6832户,26110人,耕地面积47812亩,人均1.8亩。全乡形成温室蔬菜、......

    强化法律监督 促进社会和谐

    强化法律监督 促进社会和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大特征。民主法治作为首要特征,不仅影响......

    坚持群众观点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群众观点促进社会和谐四皓镇纪委书记孙荣军为了落实好“两群观点”主题教育,我通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实践活动,采取进村、入户调查、走访活动等多种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