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行党内关怀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XX年年,对严淑彬等54位离任村干部来说是特别幸福的一年,因为瑞昌市委市政府将给予他们生活补助,从此,他们每年就可以享受到600至72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瑞昌市委组织部积极做好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发放工作,妥善解决离任村干部生活困难问题,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为真实、准确掌握情况,瑞昌市委组织部对离任村干部进行动态管理。首先,由各离任村干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照《瑞昌市关于妥善解决离任村干生活困难问题的规定》,向所在乡镇党委提出申请,并填写《瑞昌市离任村干部基本情况登记表》。然后,由市委组织部根据各乡镇上报的名单进行书面审查,书面审查合格后再到各乡镇进行实质审查,通过实质审查的,将可以享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同时,对已经死亡的享受补助的离任村干部进行“注销”,真正做到有“进”有“出”。XX年年,共“进”54人,“出”50人。目前,全市享受补助的离任村干部共有536人。
社会在发展,物价在上涨,瑞昌市从关心老干部、老党员的角度出发,适时适当提高离任村干部每月享受的标准,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整,已由最初的每月20元、25元、30元分别提高到现在的每月50元、55元、60元。这些资金由市、乡、村三级按5:3:2比例分担。自XX年以来,瑞昌市在离任村干部补助方面,共支出了81.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支出65.6万元,乡镇承担了9.48万元,村级支付了6.32万元。另外,利用实行惠农资金一卡通的有利契机,已将离任村干部的补助纳入一卡通,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目前为止,全市离任村干部的补助已全部实现了一卡通发放。
瑞昌市通过做好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发放工作,让广大老党员、老干部体会到党的关心和温暖,进一步拉近了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距离,增进了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党内和谐促进了社会和谐
第二篇:共产党员要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共产党员要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当前,“和谐”已经成为在各种传煤上高频“亮相”的关键词,成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的“热点”和“焦点”话题。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具有亲和力的词语,外界更是将其赞誉为“颇具东方智慧”。作为我们当的执政理念,“和谐”必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和谐”?为什么要追求“和谐”?在“和谐”大潮中,作为军人,应该把握什么、注意什么?今天,我想就这个话题,与大家共同进行交流探讨。
一、什么是“和谐”
每个人对“和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和谐”呢?
从字体结构上看,“和”字做“禾”右“口”,“谐”字左“言”右“皆”。我想,“和谐”一词是否可以理解为“人人都可以吃上饭,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这就是一种和谐。
和谐就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生活状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在民间就流传着“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说法,还有“天人合一”,都体现了和谐的思想。
和谐就是指官兵政治信念坚定、思想道德纯洁、部队风气好,民主氛围浓,官兵关系融洽,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强,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一种良好局面。我翻了一下字典对“和谐”的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不是可以将“和谐”理解为是一种自然、协调、顺畅、有序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杂乱无章、矛盾凸显、畸形发展的状态。把这种“和谐”的思想,表述在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形态中,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中,都包含有和谐的思想。比如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相处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其实就是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最高命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这种和谐的状态,都进行过更形象更具体的表述。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其实这里讲的,就是一种和谐状态。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贯穿其中的基本思想也是和谐。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
胡锦涛同志更加鲜明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任务,并把和谐社会形象地归纳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胡主席要求全军要作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拥护者、热情宣传者、积极实践者。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指示,做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为什么要追求“和谐”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全新的主题,既留下了历史的烙印,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那么,大家能不能谈一谈,为什么要追求“和谐”呢?换一句话说,就是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为什么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呢?
党中央、胡主席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我认为这即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式下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国家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不可能全面有序的发展,甚至会停滞或倒退;离开了和谐,人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和长寿。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同样也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空间。
和谐是我军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始终作到不畏强敌、英勇顽强,浴血奋战。这一切,靠的是从红军时期就形成的融洽、平等、公正的官兵关系和强大的凝聚力。而这些就是和谐在军营里的体现。
在讲“和谐”、求“和谐”,我想其中的原因无非两个:第一,和谐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发展极端重要;第二,现实中还有诸多不和谐的问题有待解决。
从和谐的重要性来看,我认为和谐是任何事物健康生存、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就一个人的健康而言,首先要求人自身的各个器官要和谐统一,同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还应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生存、健康长寿。
人是如此,任何其他物种也是这样。达尔文曾经说过:“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生物学家赫胥黎也有句名言,那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就说名,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只有通过自身的改变和主动的适应,来达到与外界的和谐,才能生存,才能繁衍,才能得到进化。这也正如我们中国的古话所言:“木秀与林,风必摧之;岸高于堆,流以喘之。”像恐龙这种威猛无比的动物,都在地质变迁中绝迹,而外表迁弱的大熊猫,却能历尽劫难而幸存下来,成为见证历史的“活化石”,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奇迹。
同眼,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也需要一个和谐的空间。因为社会、国家、民族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物质过程。只有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才能出现动态的和谐状态。很难想象,一个矛盾激化、动荡不安的社会;一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分崩离析的国家,能够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伊拉克曾经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强国,但经过海湾战争以后,国内局势一直不稳,宗派冲突和暴力事件不断,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恐怖的阴影之中,人人自危,经济也是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从不和谐的一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文明成果,也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恶果,人类一方面在享受这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同时也在品尝着自己酿成的恶果。
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地破坏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我国历代的帝王将相,为修建宫殿,大兴土木,肆意砍伐,严重破坏植被,导致原来的森林和绿洲全变成了沙漠。楼兰古国为什么会突然消失?丝绸之路为什么会中断?我想与此不无关系。现在我们人类对和谐自然的破坏也是越来越严重。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出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一度断流了,我们的长江也快变成“黄河”了,洪涝、干旱、台风、海啸灾害连接不断,并且与日俱增,这些都是大自然回赠我们的深刻教训。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飞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更加的错综复杂,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比如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三农”问题以及上学、就医、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对此,党中央、胡主席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就是要高度重视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三、作为军人如何追求“和谐”
团结、友爱、和谐、纯洁是我军内部关系的基本要求,做得好与不好,事关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事关部队的安全稳定,也事关部队战斗力可持续提升。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促进社会和谐和军营内部和谐,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问题。请大家谈一谈,作为军人如何融入“和谐”大潮,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军营内部和谐做贡献。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关并解决实际困难。比如说,对于家庭有问题的要尽量施以援手,着力帮助解决;对于婚恋难成的,要创造恋爱机会,给予恋爱时间;对身体病残的,要体现组织关怀,落实待遇标准;对于工作负荷较大的,要组织安排休假或给予经济补偿。
作为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认真搞好尊干爱兵、拥政爱民教育,尊重官兵、理解官兵、关心官兵、依靠官兵,真心实意为官兵排忧解难,引导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形成官兵友爱、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同时,要积极参与和职员地方经济建设,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要和谐首先要安全,这是军营内部和谐的基础。没有安全,部队各项工作就没法正常展开,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科学的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我们指明了基本思路、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认为,作为军人来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全面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军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的一系列指示要求,自觉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军营内部和谐的大潮中。
首先,必须坚持一切行动听指挥这个原则。和谐不是不讲纪律,不要批评,不是一团和气,不要管理,更不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同意的武装集团,一切行动听指挥,确保政令军令畅通,是军队保持内部和谐的基础。一支行进中的队伍,只有听从统一的指挥,才能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才能走出威武雄壮的阵势。一个乐队,只有听从统一的指挥,才能音律协调、节奏一致,才能演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否则,就可能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锣齐鼓不
齐的局面作为军人,只有养成令行禁止的作风,自觉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和谐才有基础,才有保证。听从指挥,对于我们当代中国军人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听党指挥,这是强化“军魂”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新形式下部队建设必须紧紧扭住不放的首要问题。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始终做到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指挥。特别是在当前,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把我军作为进行政治、思想和文化渗透的重点对象,妄图动摇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根基的严峻现实,必须把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作为军队建设的根本任务抓紧抓好,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切实打牢官兵爱党、信党、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第二,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军队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军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对我们来说,就是要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人民军队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观念,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爱人民、学人民、为人民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部队优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主动承担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安全保证,进一步巩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民鱼水关系,进一步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对军队来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具体落实到我们旅团一线指挥部,就是要始终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思想,把基层建设作为我们党委和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基层官兵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各种内部关系的和谐。大家都明白,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的基础,基层官兵是部队的主体,部队建设的所有成绩,都出自基层。对于我们领导和机关来说,就是要“想基层之所虑,急基层之所难,谋基层之所需”,就是要“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在实际工作中多做理解人、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鼓舞人、凝聚人的工作。
第三,必须见吃英勇善战、敢打必胜的标准。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根本要求就是英勇善战、能大胜仗。也就是说,要始终坚持战斗力的标准,这是军队履职尽责的根本所在,是军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我认为,必须把此作为核心内容。特别是现代战争,对军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靠过去那种“赤膊上阵”、逞匹夫之勇,不仅做不到英勇善战、敢打必胜,很可能海会发生“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我们所提倡的就是不仅敢打、会打,真正做到战之能胜。这就需要的是士气!
第四,必须坚持不断学习、与时具进的要求。大家知道,和谐是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很多事物今天和谐了,不等于明天还和谐;现在和谐了,不等于将来还谐。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如果我们不注意学习,不努力提高自己,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成为不和谐的因素。毛泽东同志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要学习。”并比喻:“我们掌握的那点知识,今天用一点明天用一点就象一个杂货店货没了就办不下去了!需要进货而我们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当前,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新情况
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作为领导干部还要象重视自己孩子的学习那样抓好部署的学习,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为自己的成长进步、为部队的未来发展积累更多的知识才干这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计!
第三篇: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主要观点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这一要求,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的。
●增进党内和谐,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增进党内和谐,关键是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健全规范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党内管理机制,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按照党性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对全党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对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要求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由我们党自身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的。从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的角度深刻认识增进党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从党的性质角度深刻认识增进党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广大党员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和谐相处、团结奋斗,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进而成为社会和谐的表率。可以说,党内和谐是我们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作用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实际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党内和谐,并为社会和谐树起一面旗帜。
从党的宗旨角度深刻认识增进党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我们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它所涉及的一切工作都同全体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它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由全体人民共享。正因为如此,当前我们党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党内和谐与促进社会和谐是有机统一的。
从党的地位角度深刻认识增进党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而且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党同样担负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责任,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党的地位决定了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导向,只有实现党内和谐,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我们党要领导全体人民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理想变为现实,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党自身必须是和谐的。我们党明确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不仅是因为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党内和谐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增进党内和谐,有利于党更好地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就决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体现造福于民的价值取向。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增进党内和谐。广大党员尤其是基层党员广泛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和各个群体,他们不仅同各个方面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广大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各种愿望有着最直接、最真切的了解和感受。党内越是和谐,就越有利于把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意见主张通过广大党员传递到党的各级组织,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反映民情、体现民意;就越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而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增进党内和谐,有利于各级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力量。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各级党委要有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基层组织要真正起到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从增进党内和谐入手,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只有党内和谐了,党的各级组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内在的积极因素和创造潜能,在工作中自觉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求新规律、开创新局面;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凝聚到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才能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增进党内和谐,有利于广大党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更需要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此,就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促进党内和谐。这既有利于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又有利于广大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把增进党内和谐的工作落到实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自觉适应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把增进党内和谐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真正落到实处。
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能否实现和谐的决定性因素。增进党内和谐,最根本的就是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应积极探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程序,使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推动党内民主决策;积极探索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相互监督的措施和办法,使党内民主监督的制度和机制愈益完善。通过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使全党形成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和谐局面。
健全规范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党内管理机制。党内的和谐程度,是同党内管理机制是否健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离开了健全的党内管理机制,党内和谐就难以实现。着眼于增进党内和谐建立健全党内管理机制,一方面应突出规范有序的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格依据党内的规章制度加强党内管理,推动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应彰显充满活力的原则,增加党内管理中的民主,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同时,针对新形势下党员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改进管理手段,使党内管理通达灵便、高效快捷。通过健全规范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党内管理机制,使全党在秩序与活力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和谐。
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腐败问题是破坏党内和谐的消极因素。增进党内和谐,必须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加大力度。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进一步形成全党齐心协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局面;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加大对腐败多发易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从根本上铲除破坏党内和谐的消极因素。
按照党性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党内和谐,决不是在党内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那种表面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增进党内和谐,就必须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清除思想灰尘、纯洁党的队伍,在新的基础上达成新团结。因此,必须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促进党内和谐的思想武器来运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正视问题、揭露矛盾、动真碰硬。特别是对影响党内团结、妨碍党内和谐的各种不良习气,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和斗争,决不能任其泛滥。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全党在共同维护党性原则的基础上达成高度的团结和谐。
第四篇:试论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文章标题:试论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我们党执政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始终重视从各方面提高执政能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党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
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在领导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成效。我们党要完成执政使命,不仅要善于治国理政,而且要善于引领和推动社会建设。因此,必须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应当站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站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高度,来认识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学习、务实创新、增强本领,切实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
二、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党内要和谐
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实现和保持党自身的团结和谐,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为完成党所肩负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而奋斗。我们党是具有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先进性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来体现,也通过党的形象和表率作用来体现。只有实现和保持党的团结和谐,才能对社会和谐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党的先进性。实践也反复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创造力、出凝聚力、出战斗力。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是否团结、干部队伍是否和谐,对当地的民心和风气影响极大。群众看干部,干部看班子。如果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长期矛盾重重,内耗不止,那里的干部队伍就会离心离德,人心就会涣散,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坚持党的团结统一、实现党内和谐的重大意义,高度自觉地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三、增进党内团结和谐,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也是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必须认真坚持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把发扬民主作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制定和落实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班子内部议事规则和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同时教育督促党员履行好应尽的义务。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要靠纪律作保证。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首要的、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所有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提高遵守和执行政治纪律的自觉性,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保证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要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防止和克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和各行其是。严格党内生活,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处理好一把手和班子其他成员的关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之间的关系、新老班子新老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之间的团结和谐。一把手对班子的团结负主要责任,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善于团结各方面同志包括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通过领导班子的团结带动整个干部队伍的团结,营造相互信任、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
《试论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试论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篇:加强妇联组织建设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妇联组织建设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廖林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妇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桥梁和纽带的妇联组织,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开创工作新局面是摆在各级妇联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经多方专题调研,本文从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优势出发,着重分析了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工作职能、模式、机制、方式、妇联干部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摸索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从发挥工作优势、建立良好机制、深化家庭建设、维护妇女权益、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妇联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路,让更多人的关注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让妇联组织更好的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
关于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紧依靠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也必将造福于广大妇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妇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桥梁和纽带的妇联组织,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开创工作新局面是摆在各级妇联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近日,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基层妇联组织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调研。
一、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妇联有着占人口半数的工作对象,有着与各级政权组织相顺应的工作网络,有着工作延伸到家庭的特点,妇联工作不仅仅与广大妇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妇联组织在推动和谐社会建立中,有着独特作用和优势:一是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妇联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社会支柱,在人民群众心中具有高度的信誉度和公信力,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的人民团体。二是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妇联是我国最大的、最有影响的妇女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了“半边天”的巨大作用,这使妇联工作的触角得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具有了其他民间社团不可比拟的整合各方面资源的巨大能量。三是有独特的工作优势,在长期的实践中,妇联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履行职能的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四是有特殊的载体优势,妇联牵头开展的“五好文明家庭”、“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来料加工”等各项活动,涵盖了妇女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好载体。五是有健全的网络优势,妇联组织有有一批专兼职妇女工作者活跃在妇女工作战线上,植根于广大妇女群众中,她们热心妇女工作,致力于妇女事业,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全心全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深得妇女群众的信赖,在长期的工作中,妇联已经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乡组织网络。
二、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妇联组织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但现有的工作模式、机制以及目前妇联干部的能力素质已不适应新时期妇女工作的要求,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工作职能错位。妇女工作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远非妇联组织自身的义务。妇联组织只是群众团体,只是“桥梁纽带”,其职能、职责都不具备直接为妇女提供政策支持、培养使用,教育管理、解决问题等行政能力,对妇女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重大问题也只发挥民主监督、沟通协调的作用。妇联工作不能等同或代替妇女工作,二者除了在工作对象和目的性的一致之外,其内涵与外延、职能定位、工作方式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将妇女工作片面理解为妇联工作,使得妇女工作出现了一定的“错位”。
(二)组织模式陈旧。妇联组织是妇女工作的具体承载者,它必须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自行调整和适应,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规范合作系统。而目前,一些妇联组织与新时期开放性、社会性、灵活性、多样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纵向来看,特别是在城市重心下移,下岗、失业、贫困妇女大部分积淀于基层,人们对基层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妇女组织体系应该放在基层。相对而言,基层妇联组织体系不够健全,基层组织的编制和经费少,基层妇联干部存在严重兼职情况,导致妇女工作在基层有弱化的现象。从横向来看,部分在妇联组织建设上,还没有树立“动态开放”地建妇联的思想,没有形成以妇联为核心的外围的组织体系。
(三)工作方式落后。以前,妇联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除了和自身组织密切相关的特色项目,如参与和妇女发展有关的法律政策的拟定与实施、妇女维权之外,更多的是响应政府号召、或者拾遗补缺。从而导致工作方式的较为呆板、保守。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妇联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妇联组织在工作方式上进一步创新,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从行政化趋于社会化。
(四)能力素质偏低。当前基层妇女干部素质能力相对较低。乡妇联主席和村妇代会主任特别是村妇代会主任自身素质较低,对妇女工作认识不够,在工作目标、措施上没有超前性,不能把握妇女工作大局,有“就妇联论妇联”的狭隘意识,不知道该怎样去开展妇女工作,在服务弱势人群、帮助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上难想高招,对妇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向上级组织反映,没有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提高妇联干部自身素质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维权手段较弱。受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生儿防老、续继香火”等封建余毒思想的深入侵浊,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容易遭遇家庭暴力、性别歧视、遗弃等权益侵害,妇联在维权方面缺乏有效措施,事实上还处于工作上的薄弱环节。
三、妇联组织有效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几点建议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无论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利益关系、凝聚群众人心、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管理格局,都需要妇联组织发挥优势、承担责任、踊跃参与、履行职能。
(一)建立良好机制,科学的推动妇女工作发展。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给妇女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我们必须用战略的思维确定妇女工作新的目标,用科学的思维推动妇女工作的发展。
1、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整合工作对象和社会资源,搭建沟通各界妇女的桥梁,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形成“妇联牵头、党政重视、社会支持,各界参与、共同推进”的妇女工作体系。推行妇女干部深入“一线办公制度”,驻村开展妇女问题调研,送技能、访贫困苦,倾听妇女呼声,帮助解决落实妇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通过向上争取带动一批、左右联手扶持一批、自主发展催生一批等方法,实施更多操作性强、灵活性强、与社会关联性强的活动项目。推进社会化协调机制,通过活动项目承办、联办等手段,借力、借题、借资、借智做好妇女工作,不断扩大妇女工作的联系面。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妇女组织化程度,拓宽联系妇女的渠道,建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妇女工作的长效机制。
2、创新工作方式。发挥妇女组织接触妇女广泛,有利接触社会,方便开展工作的优势,把妇女工作向各个领域的延伸,克服行政命令、简单划一,观望从众的工作定势,找准妇女工作与党政中心、与妇女需求的结合点,了解妇女群众的兴奋点、接入点。认识妇女工作人性化,柔性化、性别化的特征,深入研究其规律,探索妇女群众最欢迎、最愿意接受的工作方法,扩大凝聚力和影响力。
3、创新工作载体。切实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发挥妇女工作的各种优势,借助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对妇女的政治引导、素质提升,全面服务。拓展知识传播的渠道,开设符合女性特点的各种技能培训,培养“技能型妇女”。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传播健康的文化理念。打造“家”字、“妇”字品牌。发挥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作用,大力营造妇女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深化家庭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妇联组织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把家庭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阵地。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积极开展家庭文化主题活动,提高家庭成员素质。以“平安家庭”创建为重点,以“快乐、文明、学习、科技、健康”进家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家庭成员的广泛参与,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创建、积极开展“美德在农家”、“婚育新风进万家”、“三优(优生、优育、优教)进家庭”活动、家庭才艺展示、家庭风采大赛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和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道德意识、人口意识,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推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儿童良好道德养成。妇联组织要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网络,创新家庭教育工作新模式,确立“以人为本”、“儿童参与”、“亲子互动”、“实践养成”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家庭教育工作新理念。通过举办“科学教子”家庭教育讲座,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品质。通过打造服务未成年人的教育、培训、展示、活动四大平台,培养儿童健康独立的人格,形成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身教重于言教、提倡两代人文化反哺、在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中相互学习并沟通交流的现代家庭教育新内涵。通过实施“母亲素质工程”,不断提高母亲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双合格”活动,引导和带动家长以身作则,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从而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3、拓展文明家庭创建领域,促进和谐社区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的特殊作用,努力形成“人人关心稳定、家家争创和谐”的良好局面,广泛开展“五防”、“七无”活动,传播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文明新风,倡导优良美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活动,使家庭创建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真正达到教育群众、引导家庭的良好效果。家庭文明创建活动要和乡村的文明创建活动相衔接,与文明城市建设相呼应,不断拓展家庭文明建设的领域,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家庭,建设新农村,奉献社会,争做良好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做和谐文明新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这其中包含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实现男女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妇联组织应该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妇女群众的利益作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探索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营造促进妇女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依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1、强化国策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男女两性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力度,从“重在认识,重在落实,重在合力,重在持续”入手,探索建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促进妇女发展,努力推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积极协助政府实施“两法”、“两纲”,促进妇女儿童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
2、加快参政议政进程,拓宽妇女利益的表达渠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妇女发展纲要中有关培养选拔女干部的规定,主动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完善女干部推荐制度,加强女后备干部人才库建设,推进党委、人大、政协女代表和女委员以及决策层、管理层女干部比例的提高,进一步做好妇女进区“两委”工作。充分发挥女党代表、女人大代表、政协女委员的作用,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的愿望和要求,把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的思路转为政策和具体措施。
3、关爱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高度重视和维护妇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重视对弱势妇女群众的帮扶工作,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在扶贫工作中引入性别意识,建立扶助弱势妇女群体的长效机制。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增强“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治穷与治愚结合起来,如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实施“贫困母亲救助”、“春蕾计划”行动,通过妇联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实施全社会援助的办法,形成部门齐动、上下联动的格局,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提高妇联组织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给各级妇联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妇联组织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妇联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工作水平。
1、巩固基础,提高妇联组织团结凝聚的能力。一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妇联干部是广大妇女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头雁,她们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我们事业的成败。为此,我们必需通过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塑造一支有学习能力、调研能力、谋划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服务能力的专业妇女干部队伍。二是建设良好的工作网络。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村妇女组织的巩固上,放在乡镇妇女组织职能的完善上,放在机关妇委会作用的发挥上等团体会员工作的互动上,放在新经济领域和新市民妇女组织的兴建上,不断扩大妇女工作的依托面。对妇联的组织覆盖不具备条件的领域,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联谊组织,加大与社会其他组织交流的力度,尽量填补妇女工作的“空白点”。
2、拓展功能,提高妇联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一是依靠妇女精英层。抓好创业型、科研型、技能型妇女人才的培养,优秀女企业家、女岗位能手、女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植,通过长期与短期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培训与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使妇联成为成功女性的加油站。二是联系妇女中间层。发挥“巾帼示范岗”的联动作用,通过组织观摩、结对、比赛等活动,激活争创的内驱力,强化争创的外动力,提高争创活动的层次。实施“凤还巢”行动,推动务工妇女返乡创业。建立创业基地、扶持创业实践等形式,使妇联成为创业女性的服务站。三是带动妇女最基层。真情关爱农村妇女,真心帮助面临困难的弱势妇女。开展以法律援助形式的实质性服务,帮助失困难家庭排忧解难,增强创业就业意识,提高创业就业技能,鼓励、引导、帮扶更多的妇女创业就业。
3、延伸领域,提高妇联组织统筹协调的能力。一是构建更加开放的合作模式。走出本地做妇女工作,加大与兄弟县市、兄弟乡镇、各相关组织间的互通。加快与国内先进地区妇女工作的互联,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妇女工作。二是构建更加开放的信息平台。走出八小时之外做妇女工作,充分运用网络,创新工作手段、活动方法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效能,扩大联系面,提高影响力,使之成为发现妇女、发动妇女、发展妇女的窗口,为妇女开辟学习的绿色通道。三是构建更加开放的评价体系。跳出妇联做妇女工作,召开重大项目听证会,邀请专家、学者、各界妇女代表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问题的解决。广泛听取妇女代表对妇联活动的评价与意见,让妇女群众全方位了解妇联工作,全过程参与妇联工作,全角度评价妇联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妇女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更加广阔的工作平台,同时也为妇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广大妇联组织要从妇联独特的社会定位出发,充分发挥自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努力开创妇女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