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政法机关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文章标题:发挥政法机关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市政法机关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化“服务型政法机关”建设,不断强化政法工作职能,提高执法司法水平,营造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
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严打”整治斗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是深入开展隐蔽战线斗争。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安全和确保政权稳固的意识,善于运用专政职能和多种手段,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加强对敌斗争和情报信息工作,加强反恐斗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制止各类非法宗教活动,防范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二是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要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经济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适时有效地组织开展“严打”专项斗争,重拳打击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的多发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市政法各部门要统一执法思想,善于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把“严打”方针贯彻落实到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有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三是重点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健全和完善治安混乱区域、单位和突出治安问题滚动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认真开展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对突出犯罪问题适时组织专项斗争,对治安乱点实行挂牌整治,促进治安状况根本好转。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取缔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正确履行执法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是提高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服务发展大局是政法工作的政治责任。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化解经济领域不稳定因素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配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挽回企业和群众的经济损失。把汽车产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电开发、襄渝铁路二线、十漫高速公路等重点产业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服务重点的同时,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服务经济建设和保护群众利益双赢,真正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二是提高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以案件形式进入到司法领域中来,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司法公正的关注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调节各种经济社会关系,保护人民的人身、民主和财产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人民法院要严格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严格依法办案的原则,执行调判结合的审判原则和主体平等、不偏不倚的精神,做好刑事、民事审判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调解工作力度,提高调解结案比例,力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强化立案、审理、执行三分离制度,依法扩大适用简易程序,方便当事人诉讼,提高诉讼效率;加大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式,提高执行效果;加强行政审判工作,促进依法行政。人民检察院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加强对刑事立案、侦查、审判和刑罚执行以及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的监督,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发挥民行监督职能作用,做好申诉案件的疏导化解工作,减少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提高普法和依法治理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法治国。政法机关作为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力量,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执法和司法,弘扬社会主义法制。全市政法机关要善于做好法制宣传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为推进依法治市、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法制舆论环境。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教育,着力宣传宪法、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扎实推进平安建设,促进和谐安定。一是要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政法工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督办通报和责任查究等工作机制,重点抓好乡镇(街道)综治委组织协调和落实工作,使矛盾纠纷在发生地得到化解。对可能引发信访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成刑事案件的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实施领导挂点督办制度。对因排查不细、调处不力而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恶性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的单位和责任人,坚决实行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加强基层民调组织建设,整合基层维护稳定力量,形成维稳工
作网络。加快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对三种调解衔接配合机制的研究探索,形成全社会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治安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二是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平安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按照加强人防、巩固物防、大力推广技防的思路,多方筹措群防群治经费,加大群防群治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技防投入,把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主要街道、商业繁华区、重点要害部位、治安复杂场所的治安防控工作之中,提高防范效率。加强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单位及地区之间的“阵地式”治安联防网络建设,坚持和发展“十户(店)联防”经验,有效遏制可防性案件发生。三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管理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政法机关要主动适应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要加大对重点地区、要害部位、公共复杂场所、特种行业、枪支弹药、爆炸物品、有毒有害物品的监管力度,查处隐患,堵塞漏洞。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路子,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出租房屋管理协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犯罪多发人群的管理,关心教育服刑人员子女、流浪儿童、闲散未成年人,强化吸毒人员的感化和管理,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消极因素。深入开展对网吧、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专项整治,规范运营秩序。加强对互联网的安全管理,有效防范、打击利用和针对信息网络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加强安全生产和农用车船的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特大恶性事故发生。四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最终要靠基层来解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大力加强各级综治委、办建设,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综治干部为骨干的基层综治工作网络。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和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发挥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作用。加强公安“三基”建设,以“三所三队”为重点,从干部任用、警力配置、物质待遇、经费装备以及奖励措施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保障下倾、警力下沉,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
《发挥政法机关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发挥政法机关职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篇:发挥劳动监察职能,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调研报告] 发挥劳动监察职能,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最近,我队就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问题组织了专题调研,先后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企业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险、劳动保护措施等劳动关系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座谈,并深入南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50多家单位实地走访。调查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多变性趋势,企业与劳动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利益上的矛盾,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与劳动者在用工方面的矛盾、工资分配方面的矛盾、社会保障方面的矛盾引发的劳动争议日渐增多。与此同时, 我县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问题,一些问题甚至还相当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当前我县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
我县90%以上企业属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以针织、鞋业加工类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恶意侵害劳动者权益较严重,劳动关系普遍不协调。我县是人力资源大县,也是工业欠发达城市,劳动力人数多与就业岗位少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由此造成了企业与职工在劳动关系上的不平等、不对等。用人单位恶意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
近年来,我县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之后,一些原先忽视劳动合同的企业开始认真执行国家规定,劳动合同签订率有所提高,但劳动合同签订率仍不足30%。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与员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其用工随心所欲,给员工多少工资,什么时间发给,什么方式支付往往只是口头约定,甚至是业主一人说了算,由于没有文字凭据,劳动关系难以认定,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因双方劳动关系及权利义务难以认定,如双方各执一词,劳动保障监察难以认定和查处。
2、拖欠工资现象还较严重
拖欠工资现象主要集中在针织加工行业及建筑领域两大类,针织加工行业属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在我县数量众多,约有二百来家,但规模较小、管理极不规范,企业业主与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工价不统一、不合理、不公开,工资往往要拖一二个月再支付。一旦企业经营困难,企业业方可能欠薪逃逸。业主为防止员工跳槽,往往恶意克扣辞工员工工资。
建筑领域大量存在层层转包的现象,施工企业在工程发包、承包、转包过程中,工程往往转包给了一些没有资质的包工头,有的包工头甚至再层层转包。这样成工程款支付环节及利润分配次数较多,农民工工资则必须等到包工头结算工程款后才能发放,一旦某个支付环节出现问题,农民工工资必将被拖欠。
3、绝大数企业未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及缴纳社会保险费。
4、有的用人单位不执行法律规定的劳动标准,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又不支付相应的报酬;有的企业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不到位,导致发生工伤,却又不愿意赔偿,使劳动者生活无助;有的企业随意收取风险抵押金。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劳动关系较紧张,劳资矛盾较尖锐,时有劳动者投诉或上访。
(二)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
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加上企业工资福利待遇不佳,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造成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
(三)大部分劳动者素质不高,法律保护意识淡薄
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劳动者占多数,他们大都法律意识淡薄、技能技术水平较差。大多数的劳动者不注重收集书面证据资料保护自己,不要求甚至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轻信老板的口头承诺,在出现拖欠工资时还不知道向老板索要欠据,不知道通过正规渠道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二、当前我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现状
(一)劳动保障监察力量薄弱,机构建设滞后。
随着我县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劳动保障监察的执法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劳动用工人数的增长与劳动保障监察力量不足的矛盾,执法范围的扩大与劳动保障监察建设滞后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共有各类企业千余家,劳动者万余人,而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实际工作人员只有4名(3人被借调),办公设备也不齐全,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任务非常繁重。由于监察力量薄弱,劳动保障监察检查覆盖面不高,劳动保障监察存在很多死角,例如乡镇企业及“四小”企业,全年基本上不能到现地监察。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编制人数、经费、装备等情况难以满足执法检查工作要求。
(二)县域经济不够发达,用人单位全面履行法律法规的条件还有所欠缺。新田县是国家贫困县,经济比较落后,在我县的许多用人单位履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能力不够,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去年,我县大多数劳动者的工资在每月800元左右,而社会保险的最低缴费基数是1164元,许多企业认为给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承受不了。
(三)劳动执法环境还不宽松,法律法规难以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影响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根本因素。我县位于湖南南部,毗邻两广,是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结合部,区位优越,县里提出了 “工业强县”战略和“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办好工业”的工作思路,把承接沿海产业内移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首选战略,大力招商引资,同时出于稳商、安商、富商的考虑,以牺牲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予投资商优惠政策。我县工业园区,对落户工业园区的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如:对工业园区或一些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要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入这些企业检查时,要先得到纪检监察和政府主管领导的同意,甚至发文件,明令招商引资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以宣传教育为主,首次违法不予处罚。这些保护单位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容易成为执法 监督的盲区,时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行为发生,我队往往事前不能进行检查监督,事后才能跟进处理,造成工作非常被动。
(四)劳动保障监察对象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抵触情绪大 目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只顾生产和经济效益,不重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对国家劳动保障法规政策臵若罔闻,存在短期行为,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放在第一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愿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致使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行为时有发生。劳动保障监察对象普遍具有法不责众的心理,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抵触情绪强烈,往往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事项或臵之不理,或到处找关系托人说情,或威胁撤资停办企业,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不予积极配合,使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常常处于尴尬局面。
(五)、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缺少强制措施、效率不高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主要法律依据是国务院2004年颁布实施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虽然为劳动监察执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但力度、强度还不能适应现在变化中的劳动环境,其执法力度和强度远远不能与公检法等部门相提并论,即使与工商、税务、城建、国土、林业等部门监察执法相比也还相差很大。劳动监察执法中,没有查封物品,冻结账户,没收违法所得,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等强制措施。对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劳动部门只能处罚,对企业负责人死拖硬赖就是不接受处罚,甚至转移隐匿财产,逃避处罚的,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由于申请法院执行程序复杂、执行期过长,且在企业普遍都存在违法行为的情况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不可能一一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劳动保障监察的行政处罚只能是一纸空文,而劳动者赢的有可能只是一场空头官司,长此下去,客观上纵容了企业违法。
三、对策与建议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好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真正使劳动保障监察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出稳定、促进、服务作用。
(一)因地制宜,逐步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劳动保障法规的制定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当前在我县难以全面落实,最实出的表现在用人单位不会或没能力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本地企业先天不足,没能力缴纳社会保险费,沿海迁移过来的企业看重的就是我县低廉的劳动力及不需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等优惠政策,不会缴纳社会保险费。强制执法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县政府也不会同意,不强制执法又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律的尊严也大打折扣,执法与发展无法达到辨证统一,这对我们招商引资都很困难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矛盾更为突出。县政府往往重经济发展,而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不重视,甚至是有意识的弱化。在此种情况下,建议因时因地制宜,降低劳动执法标准门槛,如: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按现阶段在我县的可实施性分为高中低三部分,对要企业办理社会保险等高要求暂不作强制性要求,对解除劳动合同给予经济补偿等中要求减轻处罚,但对恶意拖欠工资等严重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以后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整,逐步落实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此种做法,既有利于劳企的和谐、劳资的双赢,也能得到县委政府的支持。
(二)建立监察执法服务机制,优化企业投资环境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不仅仅是为劳动者维护权益,它还可以创造宽松的企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为企业提供多样服务。一要提前预防,主动服务。要牢固树立为企业发展服务、为经济保驾护航的理念,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把工作重心由管理转向服务,由事后监督转为事前预防。要在企业创办之初,就积极介入,指导企业做好劳动合同签定、社会保险费缴纳、劳动工资发放工作,从源头上减少隐患,消除问题。二要规范流程,高效服务。要多为企业着想,提高办事效率,在企业年检、用工检查时,实行“一窗口受理、一次性办结、一个人负责”的服务承诺制度,为用人单位和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企业和职工发生劳动纠纷后,要及时受理,妥善处理,坚决避免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的问题发生,人为增加当事人负担。三要宽严相济,文明服务。要遵循管理服务并重、教育整改并举的办案原则,坚持以调解为主、以教育为主、以解决问题为主,杜绝出现重罚轻管,只罚不管的现象。对职工举报的企业违法案件,只要企业能自觉整改,就以发放整改通知书解决问题;如果企业拒不整改,就采取措施严格执法。这样,企业才会信服,执法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建立监察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劳动用工管理
劳动保障监察量大面宽,点多线长,这样一种性质特点,决定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必须要整合和借助其他职能机关、社会力量,建立 执法联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的作用。首先,要上下联动。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监察既要按照管辖权限,做好用工年检、日常巡查、专项检查等项工作,又要及时沟通、共享信息,形成监察合力。对下级没有权限监察的企业,上级监察机构要及时授权,确保监察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其次,要内外联动。劳动保障监察要发挥主协调作用,与工商、城建、公安、法院、工会、妇女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工资清欠、企业年审、人力资源市场整顿工作,形成各负其责,定期协商,综合治理的喜人局面,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劳资纠纷。再次,要办案联动。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仲裁都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有力武器,工作中要紧密衔接,配合联动。对一般金额小、人员少、问题清楚的简单案件,由劳动保障监察及时处理,真正实现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对那些涉及人员多、情节复杂的纠纷案件,由劳动仲裁受理和处理,以减轻劳动监察执法负担,提高办案成效。最后,要左右联动。要加强与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技能鉴定等机构的联系,掌握劳动保障工作重点,积极运用行政执法手段,促进劳动合同签定、就业准入制度、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的开展,使劳动保障监察成为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力助手和抓手。
(四)加强宣传,提高劳动法律法规意识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提高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学会依法维权,有了问题向劳动保障监察寻求法律援助。因此,必须把劳动法律宣传放在重要位臵,以劳动监察为主,建立起 经常与集中、普及与重点相结合的法制宣传制度,使宣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当前,要特别突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宣传,不仅要宣传法律知识,更要宣传监察执法的作用,不仅要宣扬先进典型,更要曝光反面事例,使用人单位确立遵守法律、依法用工的观念,使劳动者增强学法信法、依法维权的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劳动保障法治环境。要善于借助宣传媒体,改进宣传手段,通过电视、报刊、网站、宣传车、文艺表演等多种宣传方式,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让劳动法律法规深入用人单位、进入车间、走近员工,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为更好地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奠定基础。
(五)建立监察执法支持机制,促进劳动监察队伍建设 随着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监察工作尤为重要。要建立一支适应形势任务需要,具备高素质、精业务、守纪律、网络化的劳动监察队伍,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监察执法工作的支持。一是要在机构编制上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落实编制、人员和经费,建立一支与工作量相适应,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保障监察员队伍。要加大对各种硬件设施的投入,配齐监察交通工具及录音、录像、照像等取证设备,统一服装,为及时准确查处案件,履行监察职能,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要在培训上支持。针对劳动保障监察政策性强,情况复杂的特点,要加强对监察人员的教育和业务培训,建立完善学习化、工作化、全员化的培训制度,把培训和使用、考学和奖惩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三是要在工作 上支持。各级领导要支持劳动保障监察独立开展工作,碰到困难主动帮,遇到关系不说情,鼓励他们依法行政,秉公办案。同时,各级劳动监察机构自身要下力气抓好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和作风建设,进一步规范程序,强化服务,提升质量,把劳动保障监察真正打造成为一支公正、清廉、严明的高素质执法队伍,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八日
第三篇: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社会治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积极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有力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了全旗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环境的日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现状
目前,全旗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平稳,各类刑事案件、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治安案件的发案和交通、消防安全事故等均稳中有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成效显著,98%的矛盾纠纷都能得到及时调处和化解。在2010年11月旗统计局与旗综治办联合举办的问卷调查中,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7%以上,群众对政法综治工作的满意率达97.5%,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支持率达到98.4%,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旗治安状况平稳,但距建设“平安土右”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社会矛盾纠纷趋于复杂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新矛盾,加上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矛盾纠纷日趋复杂,调处化解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治安隐患仍较突出。土右旗经济社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转型期,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极易引发新的社会治安问题。三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仍比较薄弱。由于社会治安资金投入不足,技防、物
防水平滞后,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治安防控能力不强。四是社会治安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治安管理方面,外来流动人口增多,公共娱乐场所和各类市场迅速发展,而管理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违法犯罪和治安问题突出。交通管理方面,随着全旗机动车辆的大量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违章行驶、超速超载、交通无序等现象大量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严重。消防管理工作方面,部分企事业单位消防设施陈旧、装备落后,特别是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安全隐患较多,消防安全防范工作与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一是要着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专项整治和打假活动,特别要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等方面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二是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组织引导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人员,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企业优化重组等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使城乡户籍管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认真开展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依法处理好涉及“三农”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引导、保护、发挥好农民投身农村改革发展阶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中之重。一是要努力提高对敌斗争的能力和水平。对各类邪教组织的捣乱破坏活动,特别是对各类非法家庭聚会活动,要努力做到预知预防,切实提高排查发现和防范打击能
力,牢牢掌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二是要努力提高防范、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全旗“大调解”机制,经常性加强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的排查,有效消除各类不安定隐患。全力推进涉法涉诉、重信重访排查化解和执行积案集中清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稳定。三是要努力提高严打整治斗争的能力和水平。要继续以侦破命案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打击暴力型犯罪的力度,深化打击“两抢一盗”、开展缉枪治暴、收缴管制刀具、追逃等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要以最大限度地收戒涉毒人员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无毒社区建设,夯实禁毒基层基础工作。四是要努力提高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开展“平安畅通旗”创建活动,切实维护辖区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的稳定。要进一步深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严格消防安全监督,减少火灾事故发生。要充分发挥护路联防组织的作用,确保全旗铁路大动脉安全畅通。要进一步强化公共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案,确保能够快速有效的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
(三)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始终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为重要载体。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大防控”体系,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继续加强和完善我旗立体动态巡控机制建设和城市报警监控指挥系统建设,整合“110、119、122”报警资源,不断加强全旗保安队伍建设,有力实现对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的有效控制;推进社区、单位防控工程建设,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和重点单位全部安装电子监控系统,着力提升全旗治安防控水平和防控能力。二是要全面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继续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乡镇综治委(办)建设、综治工作中心建设、社区(村)综治工作站建设、基层“两所一庭”建设和法检“两院”的基础建设,使政法单位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要强化流动人口的治安管控,逐步建立信息主导流动人口管控模式,实行管控效能的最大化。要强化社会管控措施,组织开展对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排查管控,有效预防、减少个人极端事件、案件的发生。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管理整治,重点加强对枪支弹药及危爆品的管理和清理整顿,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创新治安管理服务模式。坚持便民利民原则,不断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变“群众上门办事”为“干警下乡服务”,使农村、社区治安有新面貌、社会稳定水平有新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有新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新社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根本目标。一是要以“大学习、大讨论”和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把在政法部门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全体政法干警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深化广大政法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事关政法工作方向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牢牢把握政法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的政法队伍。二是要以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目标,继续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以张章宝同志为学习榜样,认真总结政法部门近年来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抓住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环节,进一步完善操作性强的执法行为规范,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真正使政法干警的各项执法活动、各个执法环节
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坚决杜绝执法上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检务、审务、所务公开,非涉密案件、各个程序要“阳光作业”,使群众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个单位、部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找准改革、发展、稳定的最佳结合点,整合好司法、行政、经济、教育等资源,真切依靠人民群众,大胆创新工作机制,尽职尽责做好治安管理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减少社会矛盾,营造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充分履行民政职能 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 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层基础
XX区民政局
近年来,XX区民政局在市民政局的有力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各项要求,以“健全自治体制、加强社区治理、强化服务功能”为重点,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全力打造共建共享的现代社区,为促进全区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推进社区体制创新,激发基层自治的内在活力
一是创新社区管理模式。调整社区组织设置,进一步明确社区党委、社区居民会、社区成员代表会、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职责和任务,形成了职能清晰、协同治理、相互促进的“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管理模式,为社区管理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实现了社区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增进了政府依法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是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研究出台了《XX区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意见》和《XX区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细则》,建立健全了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登记管理制度,明确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培育扶持和保障措施,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XXX街道实施的“6331”工程,即依托居委会6大委员会,培育发展治安维稳、公益服务、计划生育、文教体育等6类社区社会组织,重点做好访民情、做服务和搞活动3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目前,全区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465支,参加人数55463人,成为了社区服务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筑牢社区人才基础。实施社区工作者“素质修养工程”,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对社区工作者定期进行考核评比,举办“社区工作者十年历程回顾” 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组织社区工作者赴XX大学、XXX、XX等地学习考察,举办全区性社区工作者集中培训,提高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者做群众工作、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协调社会关系、为社区成员办实事的能力。
二、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一是在自治建设中扩大居民参与。总结推广XX街道XXX社区居民代表会议XX会经验,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自治工作运行机制的意见》,对社区居民代表会议XX会制度进行规范。授权社区居民代表会议XX会在社区居民会议闭会期间,代表社区居民会议行使对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讨论、决定社区居委会阶段性工作计划、重大活动工作计划、使用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的项目申请等;对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民主评议。解决了社区居民会议闭会期间社区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缺位问题,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二是在社区管理中扩大居民参与。积极引导社区加强与社区内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联系与沟通,把“开放空间”、“社区茶馆对话”、“市民论坛”等社区工作理念和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引入社区,吸引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社会事务管理,破解社区管理难题。如XX街道运用“开放空间”、“社区茶馆对话会”等工作方法,成功化解了南锣鼓巷地区商户与居民之间矛盾,完善了社区居委会办公与服务用房改造方案。通过开展各种参与活动,搭建社区交流平台,形成了以社区组织为载体、以协商讨论为途径、以居民自我管理为依托的社区参与式治理格局。
三、推进社区服务创新,构建共建共享的惠民体系。
一是实现服务设施全覆盖。在全区实施了“1中心2所4站1圈”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即街道建有社区服务中心,社保所、司法所,社区建有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警务工作站和文化站,形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成了区、街、社区三级服务平台,集 行政审批、政府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一体,实行“一门式”办公和“一站式”服务,做到了“服务面对面、便民零距离”。
二是实现服务内容多样化。依托社区服务站,全方位提供社区再就业、社区救助、社区卫生、流动人口管理等系列公共服务。在街道层面率先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站,与专业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依托三级服务平台,借助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形成社区行政事务受理、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等便民服务体系,社区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即可解决日常生活服务需求。
三是实现服务方式网络化。社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教育、居家养老、社区便民等涉及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社区服务,全部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居民通过96156社区服务线,在“拨一拨电话”、“点一点网站”中享受到周到、快捷的服务。
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解 放思想,总结经验、加强实践探索,学习兄弟区县的先进经验,为首都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昨天在京召开。这是一次关注基层,重视人才,宣传典型的会议,110个先进集体和96名先进工作者大多来自基层。82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和160个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的经验充分表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社会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当前,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党的领导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经常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挥好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合力。要注意用好考核、奖惩、一票否决等工作手段,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一定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快在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在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责任。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主要在基层开展,要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切实抓好整改。
坚持重心下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才能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要继续推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浙江“枫桥经验”,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要做好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使各种矛盾纠纷在基层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进一步完善排查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基层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时,要特别强调“依法”和“疏导”。处理各种矛盾纠纷,都要严格依法进行,都要依靠基层干部去做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在化解矛盾的同时,理顺社会情绪,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
依靠人民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要认真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更好地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要加强基层综合治理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的相关组织,把公安、民政、信访、社保等力量组合起来,既处理好社会治安问题,又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发挥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网络优势,确保综合治理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管得好。要加大投入,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我们相信,通过表彰奖励先进,总结推广经验,一定能够进一步形成抓基层、打基础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