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思总结法是校本培训的基本方法[小编推荐]
反思总结法是校本培训的基本方法
(2003-11-19 14:04:48)
一、反思总结法的含义和类型
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①我们认为,反思是指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根据Nexirow 1991年的研究②,可以把教学反思划分为三种类型。(1)内容反思。指从认知层面上去了解假设或问题本身,例如,我们可以问自己,我反思总结法是校本培训的基本方法的教学信念是什么,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2)历程反思。指借由与他人讨论或是反省的方式来思考这种想法与价值观。例如,我们可以问自己:我为何选择教师职业?社会对教师看法如何?如何才能获得最新的信息?(3)前提反思。指对问题的前提进行反思。例如,我们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要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为什么他们的看法是错误的?
二、反思总结法的作用
为了解在职教师心目中理想的教师职后培训方法,笔者于2001年1月对100名中小学教师做了问卷调查,题目是:“你认为教师职后培训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结果表明:选择反思总结法的只占24%,而认为理论总结法、自学研讨法、专题讲座法最好的分别占36%、40%、44%。王建华等人在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赞成系统的技能技巧训练法、理论培训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法分别占34.4%、26.8%、19.7%,支持教师自我反省和经验总结法的只有14.4%,赞成其他方法的为4.7%。③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一个明显的问题, 即在职教师都不重视反思总结法,他们的自我反省意识十分淡薄。大多数教师认为通过优秀教师、专家教师的“经验传递”,就可以快速提高一般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成为优秀教师、专家教师。许多教师教育的研究者和实施者也持这种观点,他们假定这一经验的传递过程基本是无条件的、有效的,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所处的时期、教师已达到的发展水平无关。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和做法在理论上违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在实践中是事倍功半。正如有学者所说:“为培养具有高学历的教师,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都非常重视。但是,教师教育效果并不都令人满意,反而受到很多抱怨与批评。”④我们认为,靠“经验传递”只能缩短一般教师与专家教师间的差距,但不能使他们成为专家教师。
因为专家的知识至少有三方面的特征:(1)专家知识是专门化的,而且限于特定的领域;(2)专家知识是有组织的;(3)专家所知道的大部分是缄默的知识。缄默的知识是指“智力行为的隐性基础”。⑤R.J.斯腾伯格把缄默的知识定义为“有助于达到有价值的目的,但环境一般不予支持其传递的知识”。“简言之,缄默知识是人们成功所需要的知识,它未被明显地教授,而且往往甚至不能用词语表达。”⑥也就是说,这种缄默的知识是难以形式化和通过他人的直接教学来获得的,而只能由当事人本人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实践经验中经过多次的反思总结去构建或创造,这种知识只能以其丰富的特殊性以及贴近实践者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因此,Rosner于1989年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TomRussell和Fred Korthagen于1995年也认为,训练只能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差异,而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却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校本培训以反思总结法为核心方法,是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要求的,表明校本模式在方法上与高师本位模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是因为高师本位模式的方法总的来讲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同时,辅之以自学研讨、反思总结、技能训练等方法。这样,体现了教师教育方法一体化的理念。
三、反思的具体方法
在教师“校本”培训中可以教给学员以下“反思”的方法:
(一)录像反思法。⑧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像,以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这种方法的步骤是:(1)学习录像反思法的理论知识,如内涵、意义和具体操作程序。(2)观看示范课录像,并分析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技能和策略及其理论依据。(3)写教案,教案中要详细说明每个环节所应用的技能和策略及理论依据。(4)上课和录像,听课人员有学生、教研员和其他教师等。(5)反思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和听课人员评价两个方面。(6)修改教案并总结出心得体会。
(二)对话反思法。⑨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具体操作程序是:(1)教师详细描述革新的内容;(2)教师阐述自己革新的理论依据;(3)教师与其他教师思想交锋,共同研讨革新的内容,尽量达成共识;(4)教师根据讨论结果重新构建教学方案,并写出新的认识和体会。
(三)关键事件记录反思法。
关键事件是指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可能是一次课堂教学,也可能是一次师生矛盾的顺利或不顺利地解决,还可能是一次与专家教师的研讨或看了一本好书、听了一句名言等。要对关键事件反思,首先要对关键事件进行记录,因为任何事件本身是无法呈现自身“意义”的,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才能断定它是否真是“关键事件”。因此,我们平时应注重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以便为事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素材。总之,我们认为在校本培训中要培养教师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使他们明确自己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其专业发展的现有水平,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心态。
注: ①⑦王建华、卢真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研究报告》,《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33页。②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72页。③王建华、卢真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研究报告》,《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31页。④白益民:《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⑤polanyi, M.(1967).TheTacit Dimension.Garden City,NJ: Doubleday.⑥[美]R.J.斯腾伯格、J.A.霍瓦斯:《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31页。⑧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70页。⑨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71~72页。
(.河北省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 张爱珠 《中小学管理》)
第二篇:校本培训反思
校本培训反思
“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本,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培训资源,为实现本校办学目标服务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教师培训形式,既能促进教师自主专业成长,又能节约学习成本,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校本培训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立足点在基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突破口在课堂,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实践。在我校对教师开展校本培训以来,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做得不够:
一、校本培训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进行校本培训管理首先需要进行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有一套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校本培训才能走上科学、有序、高效的道路,成为一项着眼长远发展的运行体系。我校到目前为止,没有真正形成校本培训制度体系,有些零散的制度也都作为摆设,没起多大实效。像教师读书制度、学分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师心中,因而也就无从谈起它们发挥的作用。
完善的制度是校本培训顺利运行的保障,进行制度建设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和资源的无意义的事情,而是事关培训整体的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学校要制订全面、合理、公正的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使我们今后工作需要着力考虑的一个方面。
二、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不够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所谓的校本培训就是搞一两堂业务学习、弄一两次教学研讨活动,仅此而已。他们对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认为是学校为完成上面交办的任务而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对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负担,他们没有真正站在提升自身素质的角度去思考,因而这样的培训也就很难取得实效。
其实校本培训内容包含诸多方面,可以是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教学方面的,还可以是科研、队伍建设、管理方面的,主要集中于教师胜任教育教学甚至是革新教育教学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包括有关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与班级管理、与学生的交往、对学生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新技术应用、教育科研能力等。国家教育立法和教育规划工作所倡导的重点内容更是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内容重点。而这些内容的背后隐含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这些培训内容交叉融合,使教师的教学、个人和学校组织都得到和谐发展。
三、缺乏对校本培训的评价
目前,我校校本培训为培训而培训,没有进行认真的评价考核,重在完成这样一个过程。因该说校本培训评价是校本培训的航标和控制器,它决定着校本培训的方向,并制约着培训的价值取向,因而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和培训过程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作用是调整、指导培训的实施。它是培训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组成部分,校本培训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效果的反馈。
第三篇:校本培训反思材料
新课程教学反思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可以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对本学期的工作略加回顾与反思。本学期以来我比较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鉴于传统教学教师灌输过多、学生主动性太弱的弊病,我在实际教学中努力使自己教会学生去学习。那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长时间以来,人们理直气壮地认为学生“会学习”,就是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所谓“教会”,不过是提哄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有理由认为,如果说,“注入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使应试教育不得人心,而这种“教会学生学习”的做法却给应试教育外加了“包装”,注入了“兴奋剂”,带来了某种“生机”和“活力”。
“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把“教会学生学习”变成了“教会学生考试”。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是“任务学习法”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察觉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难道不是也在完成着某种“任务”吗?一种隐性的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提高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这“隐性任务”,多是课前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可谓之“生成性”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隐性任务或“生成性”任务要比显性的既定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我发现这种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坚持下去就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也必将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校本培训反思
校本培训反思
芳草青青 2009-06-18 12:12 发表
近段时间以来,听了运河高师几位专家的讲座,我感受颇深,感到本次课程改革将使我们邹庄镇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因此,我在积极吸收专家们经验忙于充电、反思,希望在高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教育教学中。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着,而不是领导者。
当今社会的教师是促进者,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授之以鱼,不知授之以渔。”教育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着”的角色,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担当“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对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甚至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
二、一切以学生为本,心中装着学生。
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我班的孩子大都是六至七岁,正是学事的年龄,这群孩子很可爱,但也很可怜,我们是干炒之乡,他们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外,很少能与孩子相聚,所以我觉得我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临时父母,不仅要关注他们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我时刻心中都装着他们,装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幸福、关注班中的近段时间以来,听了运河高师几位专家的讲座,我感受颇深,感到本次课程改革将使我们邹庄镇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因此,我在积极吸收专家们经验忙于充电、反思,希望在高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教育教学中。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着,而不是领导者。
当今社会的教师是促进者,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授之以鱼,不知授之以渔。”教育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着”的角色,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担当“学习促进
者”的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对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甚至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
二、一切以学生为本,心中装着学生。
我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我班的孩子大都是六至七岁,正是学事的年龄,这群孩子很可爱,但也很可怜,我们是干炒之乡,他们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外,很少能与孩子相聚,所以我觉得我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临时父母,不仅要关注他们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我时刻心中都装着他们,装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幸福、关注班中的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在生活中我为他们包伤、擦泪、并鼓励他们学做勇敢的“小海鸥”勇于面对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加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在生活中我为他们包伤、擦泪、并鼓励他们学做勇敢的“小海鸥”勇于面对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加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继续教育是教师再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我积极参加并圆满完成各项教育任务,主动参与校本培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也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
一、端正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地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科学的教育观的树立,正是教师的立教之本。
通过《新世纪教师素养》一书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地位、作用、过程、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理性的认识。教育观念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深刻性、稳定性,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先进的教育观念能指导和促进教育的发展;落后的教育观念不但会贻误教育,甚至使教育产生负面效应。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时刻铭记“一切
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坚信:“每个孩子都很聪明,都有上进心和创造欲,让孩子更好地发展,这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愿望,把爱事业与爱学生相结合才是好教师。”
二、认真学习,掌握课堂教学技能
无论是校本培训、教研培训还是专家的专题讲座,我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一书的引领,使我意识到了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教师要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要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要乐于合作——做合作型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教师需要掌握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包含有:教学语言和教态、板书与板画、情景创设的技能、课堂提问技巧、课堂调控技巧、多媒体教学技能等等;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新技能包括:自主学习教学技能、合作学习
教学技能、探究式学习教学技能等等。
在认真学习体悟的基础上,我也积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教学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8年7月我参加了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省级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
三、学以致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在参与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使我学习和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上,我注重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去观察去体会,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
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表达能力。
四、及时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我感到在教学工作中善于积累,勤于积累,积极反思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针对继续教育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在课堂教育中的感悟与收获,及时进行反思,这也是一个积累与
完善的过程,更是我们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
年轻教师,要通过平时多听课,多向老教师请教,把他们上课的优点、特色、经典的话语适当记录,针对课后对当天教学的感悟,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教学的得失进行反思总结,使自己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翻开我的备课笔记,那一行行书写工整、有感而发的教学反思正是我对自己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成功与不足的感悟,我想这也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捷径。在参加校本培训活动中,我总是能认真听取别人给我的教学建议,并做好教学反思,总结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面对其他教师执教的成功之处,我也能虚心向他们学习,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这些反思与体悟为我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同时也使我深刻地认识
到唯有不断地参与学习,认真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改进教学方法,有所收获。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使自己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我将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到继续教育活动中去,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
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第五篇:浅谈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模式
浅谈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和模式(转载)2009-10-10 13:56:46|分类: 教育感言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摘要]“校本教研”是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策略和关键环节。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整个校本教研过程之中。
[关键词]校本教研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革命”,不仅是教材的变革,还涉及到课程功能、教学方式、课程评价以等方面的变革。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和深入,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还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基层学校和教师层面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教育部把“校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策略和关键环节。
“以校为本”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学校、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而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整个校本教研过程之中。
一、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和基本模式。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也只是转化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地落实。一般的反思重在对过去的整合。而校本教研所要求的教学反思则是对即将发生、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教学中进行反思和教学后进行反思。
1、教学前进行反思。是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调整性的预测。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教学前反思主要在我们的备课过程中完成。备课始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实践能力培养。备课所要涉及的因素很多,例如:大纲、教材和教参;学生个体差异和整体水平;专业理论及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现实社会生活;突发性事件的预设等。为了做好教学前反思,教师必须多读书,重点读些教育报刊、专业书籍以及读学生喜爱的书等,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广泛采集课程资源,反思自我,不断创新,做创新型教师。
2、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启发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进行质疑、探究和创新。要把案例学习反思,困惑问题反思与教学反思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在教学反思中学会反省,学会发现。
3、在教学后进行反思。教学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上完一个单元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助于今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为教师,要创设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敢于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敢于肯定和吸收学生发表的个人独特见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每节课结束,教师与学生座谈或采用问卷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征求同事的意见;教师还要注重自我反省教学过程,客观评价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目标是否达到完成,总结教与学的得失,写“教学后记”,做课后小结。
英国学者劳伦斯·斯坦豪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建立“教学反思制度”,极大地促进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样,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二、同伴互助促进教师共同进步。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探究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常规活动
学校要使校本教研制度化、常规化。可以是定时、定点、定员的集体备课,重点是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的剖析和实践的反思等;也可以是综合教研活动,重点是理论学习、课例观摩、专题研讨、案例评析等。这种教研模式会形成重研讨、重互助、重实践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会议交流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学校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其目的是给教师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共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活动可由学校组织,也可由教师自发组织,可以是同一学科的教师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教师交流。
3、课例探讨
同一篇课文、同一章节可以采取一人多轮、多人循环、同课异构等方法让教师进行教学。一人多轮是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这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明显;多人循环就是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内容一样,但教师不一样。每次上课都是在备课组或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讨论、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上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的过程的过程。多人循环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意义和魅力,能够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同课异构就是由于教师专业知识有高低,经验经历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对同一内容的课,各个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同课异构使教师可以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通过比较,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4、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就是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教育案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生的一个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教师分析和反思。内容上教育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中的有趣故事,可以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经历,也可以是教师、学生成长的经历。
我们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围绕“怎样改进更好、更有效”展开讨论,教师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遗憾,更有效地反思与重建自己的教学。通过案例研究,教师们发现,研究的素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是有心人,肯钻研,长期积累,一定会加速专业成长。同时,案例交流,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5、课题引领。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核心和龙头,也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课题研究要坚持校本研究为主,可以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以教研组和由几个教师组成课题小组,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要善于将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要坚持微观研究为主,力争“小题大做”;要不断从备课中、从教学和研究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集体教研活动,集中了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同伴互助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了合作意识,做到了优势互补,实行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提高。
三、专业引领潜移默化超越自我。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围绕“本校”的实际和问题进行的研究,但它不仅仅依靠本校的力量,还需有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领。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专家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构建。可以说,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的参与和引领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开展的根本保障。
为此学校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学校邀请靠专家、学者、和名教师作“走进新课程”“课改动态” “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等学术专题报告、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教学现场指导等等;同时学校定期开展课改实验的专题教学研讨、教学观摩、与兄弟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主动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参与者、积极研究者,他们带着疑问与困惑,与专家、学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对话,进行批判性反思,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学校必须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力军,在活动中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必定会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