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应树立的观点
谈市属高校教师应树立的教育观
李诚涛
(张家口教育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本文论述了市属高校教师应树立的学生观、改革观、学习观、教学观、科研观、服务观、健康观、师德观等八个方面的教育观。
关键词:市属高校教师教育观
加强市属高校教师现代教育观念研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对提高市属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市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现阶段市属高校教师应树立学生观、改革观、学习观、教学观、科研观、服务观、健康观、师德观等八个方面的教育观。
一、学生观
现在高校普遍存在师生关系淡漠或疏远的现象,这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是非常不利的。导致师生关系淡化的因素不少,例如,招生数的大量增加,生师比增大,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学习动力的不足,减少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教师头脑中学生意识的降低和不足,影响了教师主动接触学生的积极性;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普遍应用,自然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师德修养不够造成师德水平滑坡,使爱生这一师德核心内涵未能充分实现等。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新时期良好密切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师生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首先,教师要加强以爱生为核心的师德修养。加强师德修养是每一名教师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爱生是师德核心和主线,这也是好教师的显著标志。每一名教师要经常反省自己,学生观是否在头脑中扎根,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要象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发展。其次,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爱生的根本点是落实在教学上,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喜欢你教的学科,学生自然就会喜欢教师,这是建立和谐密切师生关系的基础。第三,做学生的生活导师。学生离开家来到学校开始独立生活,学生心中的困惑、忧虑乃至恐惧是经常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开导,教师要主动接触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改革观
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培养学生,但怎样培养好学生,是伴随教师教学生涯的永恒课题。尤其是教学的时效性,如何保证教学适合学生,出路就在教学改革,多年讲一本书、用同一份教案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断高涨的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学生需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改革观,永不停步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树立教改是教师发展途径的理念。名师的产生无不是永不停歇的教改的结果,心中装着学生,如何使课程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台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在改革路上,锻造成了大师、名师。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是教改的核心。照本宣科、满堂灌是最不可取的教学方式,必须摆脱教材的羁绊,按照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学生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学生的引导者即成为学生的导师。第三,以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是教改的关键。学生喜爱上你教的学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这就需要教学方法的支撑,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改革必须和课堂教学同行。
三、学习观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学习观是教师应有的品质。况且,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也决定了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紧迫感和孜孜以求的学习行动,才能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高等教育的目标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能
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学习。首先,教师要学习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经典著作,学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握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其次,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使自己知法、懂法、守法,做到依法从教。例如,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第三,要深入的学习学科知识,尤其是所教学科,这是高校教师要下大力气研读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最新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学习方法,让学生喜爱这一学科,教师如果对本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不能融会贯通、不能了然于胸,是不能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的。第四,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改革的理论和知识,使教师能够把握学生心理、学习心理、课堂心理,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不断的提高教学效果。第五,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计算机运用为主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第六,教师可以有自己感兴趣的业余学习领域,以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如,健身运动、书法绘画、花卉养殖等。
四、教学观
教学观是教师应树立的基本观点,也是最容易忽略的方面。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没有中小学那么明确有力,也缺少了社会及学生家长的监督,包括学生监督的校内监督效果有限,使教师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搞好教学的动力不足,逐渐就产生了轻视教学的思想,没有了教师应有的教学观。加上高校固有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作怪,从深层次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观实际上是质量观,要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要求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观。首先,必须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力争顺次达到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的标准。其次,课堂教学必须被学生喜欢和认可,目前,这可以说是判断教学优劣的金标准。第三,经得住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评价。
五、科研观
高校教师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研究性,也就是要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学需要科研的支撑,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广度、灵活度和吸引力,教师对教学的把握才会游刃有余、灵活自如,学生才会喜欢这样的教学;深度的教学也会给科研出题目,促使教师去深入的研究。况且,高校的功能也要求教师搞科研,为社会提供理论和应用成果,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两架马车。市属高校由于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氛围不够浓厚,教师存在畏难和盲从心理,影响着科研的开展。首先,高校要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形成教师搞科研的动力机制和宏观环境。其次,教师要从所教学科入手,开展问题研究、综述研究、教学研究,条件容许可开展实验性研究。第三,教师要参与纵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科研思维、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以致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
六、服务观
高校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功能之一,作为市属高校就是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也是开放性办学所要求的。但由于市属高校科研实力不足、开放办学意识不够,服务地方发展水平不高。作为教师,则局限于校园内的教科研工作,未能走向社会。教师服务社会的益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更多地了解了社会,尤其是了解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必将提高校内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使教师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将开阔教师的思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通过服务社会,将提高教师的自信心、荣誉感、责任感,必将促进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当前情况下,学校要建立机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是建立教师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制度,激励教师走出校门;二是学校要承担更多的校外科研项目,为教师提供服务社会的机会;三是
鼓励教师参与志愿性、公益性社会活动,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自觉性。
七、健康观
建立良好的健康理念是高校教师发展的基础。目前高校教师在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不少教师没有形成经常性锻炼的习惯;二是不少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体力及抗病能力下降;三是一些教师由于教科研工作的压力、晋升的压力、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产生精神和心理问题的隐患。学校管理层应关注教师的健康状况,建立增进教师健康的制度,教职工身心健康应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教师本人不论工作忙否或是条件如何,都要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建立经常性、规律性运动锻炼的习惯,促进健康。教师要以积极、向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姿态,去面对学生,去感召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和良师益友。
八、师德观
师德观是成就一个完美高校教师的核心理念,是教师的灵魂,是树立上述观念和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在师德观的引导下,不断地进行师德修养的实践,练就高尚的师德师风,使“为人师表”、“行为世范”落在实处,使高校教师成为感召大学生的精神和学术导师。师德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热爱祖国。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弘扬的基本道德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应成为爱国的坚强群体,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只有这样,党的教育方针才能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每一名教师要不断的加深爱国情怀,练就崇高品质,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成就高等教育事业服务。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二是热爱教师职业。爱教是师德观的基本内涵。只有热爱教师职业,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成为名师、成为大师。要从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工作做起,培养教学和学术感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教师的成就感,养成爱教的良好品质。三是热爱学校。这是师德观的特色。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校,才能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安心和乐于学校内的工作,才能在自己喜爱的校园内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爱校观是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基础。当然,学校管理层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四是热爱学生。这是师德的核心和落脚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必定是关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父母般感情的教师,他(她)也必定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她)必将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On the municip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a view of education
Li Cheng Tao
(Zhangjiakou Educational College,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ers of the municip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view of students,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the eight aspects of the reform concept, concept learning, teaching, research
concept, the concept of service, health outlook, Teaching Ethics.Keywords: municip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ereducational concept
作者简介:李诚涛(1963–),男,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张家口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第二篇:新课程教师应树立五种新观点
新课程教师应树立五种新观点
观念支配行为,观念的突围决定实践的突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五个方面的新观点。
一、新型学生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观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认识偏差。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确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构筑起“平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探究的人,忌讳教师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同时,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指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的问题,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课堂气氛,以求得新的发现。
二、新型学习观。我国基础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三、新课程教师观。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这也是确立新型学生观的具体体现。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作为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努力做到这样几个转变: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第三,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
四、新课程教学观。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它不仅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更应该是具体的、自觉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知识,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五、新课程评价观。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为主要标准,这种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新课程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二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总之,一切评价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激励学生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衡量标准。”
第三篇: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赛】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小学肖远义邮编:401332电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诠释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呢?笔者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粗表浅见,求诸同行与专家指点。
一、领悟“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信息能力、社交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现代人。这种种能力无不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思维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大语文教育观,即把语文教育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针对微观语文教育提出的一种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它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空间,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切切实实改进课堂教学。不再把语文教学简单地束缚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上,“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着重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需要“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则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作为语文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下观念: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的是人的能力培养和人的发展性教学策略的研究,确立正确的主体观,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三唯一”(即:以课本为唯一的知识源、以教师为
唯一的知识传授者、以课堂为唯一的获取知识的场所)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把一味的灌输变成不断的探究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充满创造的活力。
其次,要树立过程观念。
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率先为师发展到现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一直是“结果教育”,古代多少贤人“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时并不深谙其理,只有步入社会,经历人生几番挫折,才终悟所学乃至真至善之理。这说明“结果教育”只能使受教育者“知其然” 而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育对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大为不利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优化过程淡化结果。
第三,要树立语文学习新观念。
现在,很多学生乃至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只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才是语文学习,只有对语文教材进行的学习,对具体的语文知识进行的学习才是学习,而其它的,如阅读文学作品,看报刊杂志、看电影电视等,就不是语文学习。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宽度、广度和深度。
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内容都是语文学习。如商店里的海报、街上的广告、商品上的说明书、小说、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知”“情”融合,做到“三个为主”“四个让”即师生互动为主,语言交际为主和学生参与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坚实起来。唯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实现教学目标,也唯此,学生才能逐步学会学习,日渐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三、转变角色行为,践行“大语文观”。
首先,要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首先要求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能力。在教学中应不断拓展:听要广泛,不仅听老师讲课,还要听广播、看电视及进行社会交际等;说要增多,不仅回答问题要说,课堂讨论要说,社会实践更要说;读要变化,过去读一般是揣摩文意,现在读还要筛选信息;写要实用,既写供闲暇欣赏的华章妙文,更须写好社会交际需要的各种实用文体。所以,在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及思维技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大量课外阅读,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教学内容的延伸,既能补充教材的不足,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健全他们的人格。
面对21世纪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语文知识必须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统一,语文技能不单指听说读写和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的技能,还包括语言信息的获取、识别、过滤、检摘、评注、编辑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内外语言活动和学生个性创造的作用,把听说读写训练与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培养以及品质修养等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大胆超越,不断形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格,把学生培养成语文素养高、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其次,将语文学习延伸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语文学科既接纳各种信息,也放送着各种信息,这就要求学习者既在课堂上学,更在生活中学。语文无所不在,它在社会科学里,也在自然科学里;它在课上校内,也在课余校外;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尤其是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它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
“实践出真知”本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可传统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同程度的忽视或是脱离实践。许多小学毕业生写请假条、通知、留言条等错误百出,甚至连常用的条据便条都写不成。仅此,便可烛照出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纠正的途径就是加强社会生活需要的实践教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上学得的知识,还应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还应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结合社会生活,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很多知识只有和具体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去认识清楚,更何况还有许多知识只能到社会生活中去获取,在课堂上是根本学不到的。毫不夸张的说,学生在社会性生活实践中学到的某些知识远远超过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若干倍。所以,将课堂教学延伸进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将那些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中,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正在向我们招手,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倾注热情;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胆探索研究,勇于实践创新,语文教育的明天将会更辉煌。
(此文获《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论文评比二等奖)
第四篇: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教师应树立理念意识
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奇妙与乐趣,理解学习的意义,丰富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我想:我们教师要树立“理念意识”,用高度的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学生意识”真正地在教学行为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活动的角色;树立“服务意识”,教师树立服务与学生的服务意识,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树立“方法意识”为了学生更好的乐于参与学习,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鱼场”,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更要给孩子创设引起思维挑战的学习情境场,还要给孩子们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体验发现、探索、挑战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真正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
“理念的高度决定行为的宽度。”“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相信,在我们教师理念的转变下,我们的教学行为就会随之转变,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是有活力的,生命才是鲜活的。
第五篇:做一名优秀教师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做一名优秀教师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人们评价教师付出时,有人赞美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赞美说:教师像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知识分子,能体味其中的韵味。教师不是一个诸如蜡纸的成品,等待消耗,也不是一个从蚕——蛹——蛾的简单蜕变,而是一个经过不断“充电”,持续成长,可以长久照亮他人的“长明灯”,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可持续成长发展的过程。但人们在评价教师日常生活时:你咋这样做呢?你是教师呀,你是教师这你不应该做,那你也不应该做?难怪有人说,从来没有一项工作,能像教师获得这么多的尊重。但我要说,教师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得到了更多的约束,教师需要尊重和约束,更需要自己的尊重,老师不是蜡烛。因而,我更喜欢这一说法: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只有真心热爱,积极投入,才能充分 施展教师的聪明才智,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
现在的教师们是要实事求是多点,还是崇尚实用主义多点呢?毋庸置疑,崇尚实用主义多点。为什么现代教师崇尚实用主义多点?因为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而已。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老师们没有人敢承认自己是实用主义者,因为这会招来社会的审证和人民的非议。为什么呀?因为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像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啦。这个比喻太壮烈、太消极。有一种救死扶伤的意味。难道教师工作就这么可怕?试想,每一位教师都怀着一种壮烈的牺牲精神,校园里会充满阳光吗?长年累月,身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吗?带给学生的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需要无私奉献的教师,但更需要朝气蓬勃的良师益友。因此必须摒弃陈旧的对教师价值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实用主义中走出来。事实上,现行的素质教育正是需要这个目的。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这四点希望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一、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思想,是教师价值观的基本目标。
二、营造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的学风是教师实践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教师价值观的精髓。
四、修炼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情怀,是践行教师价值观的基础。
总而言之,四句话:为师须敬业,笃学第一著。创新勤反思,进取日日高。是为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