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思考
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思考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一是强调专业知识。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熟悉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当今社会知识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学习更新知识的课程更为重要;二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必要掌握。终身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因而,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技能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和反思的技能;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现在的体育教学,特别是与已经逐步展开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相关的体育教学,使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够。一句话,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当然,新的课程改革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现专业化的机遇,但对于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来说,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其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师必须将其突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二、当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或者说旧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基层学校听的随堂课较为普遍地体现着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①学生听老师讲解、老师的示范操作;然后教师让学生毫无思考地模仿进行练习,„„。尽管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进行模仿练习和动作操作,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没有大胆质疑的需求,更缺乏大胆提出自己独特想法和见解的勇气。
②老师设计的学习问题确实渗透着一种新的理念,但当学生不能正确、完整地回答出来,教师往往包庇代替,甚至一言到底。尽管教师已有了较新的教学观念,想改变课堂教学,但当自己的想法、观念由于自己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老办法就很快派上用场。
2、教师对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学习的轻视,不少体育老师认为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应付日常的体育教学应该够了,觉得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学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上还未必用得上。尤其是职称已经到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失去了动力,少数教师抱着舒舒服服“混”到退休的念头。
3.体育教师自己的心理定位太低
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都尽心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另一种心理也时时伴随着他们,那就是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教的是“小三门”学科„„这种自卑心理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总觉得自己只要上“好”自己的体育课、觉得对得起这份工资就是极大的满足了。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首先,就教育管理部门层面而言,尤其是负责教师培训的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改革培训模式,开放教师培训的内容、时间和空间。教师培训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其中,应包括对有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先进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运用的指导。相关部门应鼓励各高等院校参与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办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在职教师增强学科和学科外专业知识提供各种机会。如,开办培训班、研究班;开设教育论坛;举办大型教育教学展示活动;选派教师出国培训等等。其次,就学校层面而言,开发校本研训是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1.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每周安排半天固定时间,进行听课、研讨、交流,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通过学习型学校、学校型团队活动的推进,在体育教师中形成伙伴合作式教研氛围,促使体育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合作、勇于探究、开拓创新,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思想水平、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3.组织观课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内外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师看课、评课的能力,从而改变教师“重看轻评”的习惯。4.通过专题培训、名师指导等形式,帮助体育教师树立教科研意识,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让体育教师学会反思、学会研究,提升专业化水平,即用教育科研引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再次,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关键还是靠自己,关键是要实现“个人专业的自主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机遇,新课改中的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意识,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做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不要做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因此,作为自己应该:
1、要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说,教师不要作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开发、创造、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不仅使得新课程从理想变为了现实,而且也会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因此,新课改中教师应该记住这句话:教师即课程。
2、教师要拥有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应该将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当成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真正参与者。教师不要将教育教学研究“神秘化”“贵族化”,不要将教学研究活动当作外在于自己的“附加”行为。当然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主要应定位于“行动研究”,即“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要把握好以下特点: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3、教师要注重体育学科专业化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总之,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要具有科学研究意识;要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要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思能力;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要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要学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四、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世界所怀抱的理想、付诸的行动、伴随的焦虑、在实践中不断对目标的追求。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这些问题概念化,因而产生了与实践的隔离。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同时,创新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发展所含创新之义是在实践超越中拥有的。我们说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就是指,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如果没有教学的实践那么再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是一句空话。
2.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发展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有些教学问题的研究回归到教学活动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的思想切实运用于实践中。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意义的主动探求,会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教学思想,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或者说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而如果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地去理解教育、理解教学,使自己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体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形成自己教学的特色、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体育教师教学研究态度与能力是一个教师创造力的集中显现,是一个教师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同样,离开实践的研究也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应当把社会性的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中心。中小学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先驱者,而学校和社会应提供给教师必要的条件,使教师在学习、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4.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评价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评价的发展是在制度文化中进行的,这是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取向。像任何事物一样,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显现出阶段性,教师自身的发展中心是专业成长。这种发展的阶段,成长的水平,都需要由制度来保障。
评价教师的目的应是一种激励,这方面的指向应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和健身效果体现为宗旨。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满足教师的需要,要尽可能获取全面的信息,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保证评价的可行性以具体的量化指标说服被评价者。这种评价决不能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者是不合格教师的,评价更不能偏重于部分文化学科的教师。用评价的公平性、民主性和合理性来促进体育教师的工作激情;同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应与惩奖性目的脱离。一个好的评价方案不能具有双重目的。
教师的评价应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它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及教师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如果教师评价制度与惩奖性目的联系起来,那么这种评价制度就会与其应有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从更好地着眼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宜与惩奖性目的挂钩。
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广大教师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第二篇: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说明
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说明
1、所有适龄的任课体育教师必须参加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因伤病确实不能参加专业技能考核的教师要出据学校及医院证明,学校证明要有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
2、每名教师要参加两个项目的考试,不得无故弃考,否则按考核不合格处理并不得补考。
3、考核前各小组教师选派一名代表抽签确定本组考核的技术动作,抽签后不得更改。
4、双杠考核时可选择本组教师作保护但不能帮助完成动作,否则按该项目考核不合格处理;需要两人配合完成考核的项目可在本小组内自由组合参加考试。
5、各参加考核的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正式考核前可在练习场地练习;每个考核项目两次考试机会(成套动作第二次考核时经评委同意可只做失败动作)。
6、本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是对体育教师基本技能的水平测试,单个动作(或部分)不合格则认定为本次考核不合格。(如:球类项目考核包括技评、达标、犯规或违例三个部分,其中任一部分不合格则为该项考核不合格;体操项目成套动作中有一个动作不合格则该项目考核不合格。)
7、体操项目考试前要有标准的亮相和结束动作,球类项目考试前要向评委举手示意。
8、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补考,补考项目与本次抽签确定的考核动作相同,补考时间另行通知。
9、各学校考核结束后,教研组长要主动到检录处询问上交资料是否合格,不合格的学校取回继续整理,要求1月20日前交考研中心体育教研室。
顺义区教委体美科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范文模版)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再思考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一是强调专业知识。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熟悉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当今社会知识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学习更新知识的课程更为重要;二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必要掌握。终身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因而,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技能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和反思的技能;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现在的体育教学,特别是与已经逐步展开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相关的体育教学,使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够。一句话,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当然,新的课程改革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现专业化的机遇,但对于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来说,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其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师必须将其突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二、当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或者说旧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在基层学校听的随堂课较为普遍地体现着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①学生听老师讲解、老师的示范操作;然后教师让学生毫无思考地模仿进行练习,……。尽管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进行模仿练习和动作操作,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没有大胆质疑的需求,更缺乏大胆提出自己独特想法和见解的勇气。
②老师设计的学习问题确实渗透着一种新的理念,但当学生不能正确、完整地回答出来,教师往往包庇代替,甚至一言到底。尽管教师已有了较新的教学观念,想改变课堂教学,但当自己的想法、观念由于自己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老办法就很快派上用场。
2、教师对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理论学习的轻视,不少体育老师认为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应付日常的体育教学应该够了,觉得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去学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上还未必用得上。尤其是职称已经到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失去了动力,少数教师抱着舒舒服服“混”到退休的念头。
3.体育教师自己的心理定位太低
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都尽心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另一种心理也时时伴随着他们,那就是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学科的教师,始终认为自己教的是“小三门”学科……这种自卑心理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总觉得自己只要上“好”自己的体育课、觉得对得起这份工资就是极大的满足了。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首先,就教育管理部门层面而言,尤其是负责教师培训的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改革培训模式,开放教师培训的内容、时间和空间。教师培训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并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其中,应包括对有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先进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运用的指导。相关部门应鼓励各高等院校参与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办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在职教师增强学科和学科外专业知识提供各种机会。如,开办培训班、研究班;开设教育论坛;举办大型教育教学展示活动;选派教师出国培训等等。其次,就学校层面而言,开发校本研训是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1.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每周安排半天固定时间,进行听课、研讨、交流,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通过学习型学校、学校型团队活动的推进,在体育教师中形成伙伴合作式教研氛围,促使体育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合作、勇于探究、开拓创新,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思想水平、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3.组织观课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内外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师看课、评课的能力,从而改变教师“重看轻评”的习惯。4.通过专题培训、名师指导等形式,帮助体育教师树立教科研意识,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让体育教师学会反思、学会研究,提升专业化水平,即用教育科研引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再次,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关键还是靠自己,关键是要实现“个人专业的自主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机遇,新课改中的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意识,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做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不要做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因此,作为自己应该:
1、要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说,教师不要作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开发、创造、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不仅使得新课程从理想变为了现实,而且也会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因此,新课改中教师应该记住这句话:教师即课程。
2、教师要拥有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应该将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当成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真正参与者。教师不要将教育教学研究“神秘化”“贵族化”,不要将教学研究活动当作外在于自己的“附加”行为。当然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主要应定位于“行动研究”,即“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要把握好以下特点: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3、教师要注重体育学科专业化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总之,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要具有科学研究意识;要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要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思能力;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要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要学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四、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世界所怀抱的理想、付诸的行动、伴随的焦虑、在实践中不断对目标的追求。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这些问题概念化,因而产生了与实践的隔离。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同时,创新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发展所含创新之义是在实践超越中拥有的。我们说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就是指,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如果没有教学的实践那么再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是一句空话。
2.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发展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有些教学问题的研究回归到教学活动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的思想切实运用于实践中。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意义的主动探求,会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教学思想,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或者说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地去理解教育、理解教学,使自己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体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形成自己教学的特色、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体育教师教学研究态度与能力是一个教师创造力的集中显现,是一个教师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同样,离开实践的研究也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应当把社会性的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中心。中小学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先驱者,而学校和社会应提供给教师必要的条件,使教师在学习、实践、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4.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评价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评价的发展是在制度文化中进行的,这是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取向。像任何事物一样,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显现出阶段性,教师自身的发展中心是专业成长。这种发展的阶段,成长的水平,都需要由制度来保障。
评价教师的目的应是一种激励,这方面的指向应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和健身效果体现为宗旨。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满足教师的需要,要尽可能获取全面的信息,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保证评价的可行性以具体的量化指标说服被评价者。这种评价决不能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者是不合格教师的,评价更不能偏重于部分文化学科的教师。用评价的公平性、民主性和合理性来促进体育教师的工作激情;同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评价应与惩奖性目的脱离。一个好的评价方案不能具有双重目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两种目的相反的评价制度。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是对教师过去工作的总结,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表现对其作出解聘、晋降级、增加薪水或发放奖金等方面的决定;教师的评价应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未来发展,它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及教师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机会。如果教师评价制度与惩奖性目的联系起来,那么这种评价制度就会与其应有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从更好地着眼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宜与惩奖性目的挂钩。
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广大教师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第四篇:幼儿教师专业技能问题发展诊断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发展问题诊断
我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应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事业心,具有精神精神。
作为幼儿教师,强大的事业心是支持其从事幼儿保育、教育工作强大的精神力量。尽管幼儿教师在师范院校,在入职培训,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接受过很多不同层面、不同主题的职业理想道德信念教育,但每个教师对幼儿教师这份工作的职业认同感是不同的,每个幼儿教师的事业心也是不同的。有事业心的幼儿教师,发自内心热爱幼儿,热爱从事幼儿教师这份工作,在繁重的日常工作压力下仍会保持乐观、积极、饱满的情绪状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行动,愿意与幼儿、家长、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反之,没有事业心或事业心不够的教师,表现为对工作的缺乏热情,缺乏创新,甚至懈怠和厌烦,工作业绩平庸,甚至出现纰漏和事故。
所以,培养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至关重要,能够运用年轻人喜欢、愿意接受的各种方式持续激发老师们的事业心尤为重要,使老师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保育、教育的工作和教研活动中,努力让每位幼儿教师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焕发异彩。
二、有自信心、自尊心。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一种确信,深信自立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幼教工作是一项繁重而伟大的工作,要做好幼儿教师,高质量地完成保育、教育工作,必须有强大的自信心以支持幼儿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为成为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幼儿教师而才会更积极、更主动,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逐步实现做一克服艰难险阻、不懈努力!有了自信心,老师在教学、教研活动中名优秀教师的理想。而缺乏自信心的教师,在困难面前会失去奋斗目标,会动摇坚守幼儿教师岗位的信念,学习力和执行力都会比较欠缺。自尊心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该做到自尊自爱,能够全身心地、无私地爱每个孩子,相信自己能成为一个专业、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更不应该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影响所束缚,不应该像被某些社会人士所定义的那样只是充当保姆的角色。幼儿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充分认知自己的工作状态,充分肯定自己的专业技术人员职责,尊重自己、尊重幼儿、尊重家长、尊重幼儿园、尊重社会,在科学保育幼儿的岗位上做出业绩。
三、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幼儿纯真的心灵中,他们会深深喜欢年轻、漂亮、富有朝气的年轻教师,会喜欢和蔼、温和、像妈妈一样亲切的中年教师,会喜欢慈祥、耐心、细致、像奶奶一样的老年教师,更会喜欢阳光、刚毅、性格豁达的男教师。要让幼儿产生积极的向师性,幼儿对老师的初始印象尤为重要,所以老师的外在形象修饰应该符合教师的仪容仪表标准要求,着装端庄大方得体,女教师妆容优雅,男教师干练清爽,才能够给幼儿、给家长以亲切、真诚、值得信赖的良好印象。
四、要有爱心和童心
爱心,是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没有爱幼儿之心,教师就不会获得幼儿的爱,家长的爱,工作就会倍受挫折;没有爱幼儿之心,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开展保育工作的热情;没有爱幼儿之心,教师就不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就不会努力成为一名幼儿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没有爱幼儿之心,教师就不会积极作教研,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教育科研;没有爱幼儿之心,教师就不可能每天坦然面对繁重的工作;没有爱幼儿之心,教师就不可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幼儿、家长所存在的问题并化解;没有爱幼儿之心,老师就不可能认同幼儿园的管理和园所文化,就不会积极维护幼儿园的形象和权益。
做好幼儿园的工作,一切源于老师心底对幼儿教师这份工作的热爱,对幼儿最质朴的爱心。所以,让老师有爱心,保护老师的爱心,至关重要。
有了对幼儿的爱心,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富有童心。一师易得,童心难求。富有童心的老师,是最可爱的,是最有热情的,是最富有智慧的,是最有创造力的,也是最受孩子喜爱和依赖的。
五、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较强的沟通能力就体现了老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老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老师要能够和幼儿充分地沟通。老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表达,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幼儿的话语,明白幼儿的表达内容和意思,这样才能正常地开展保教工作,才能照顾好幼儿的吃喝拉撒,关注到幼儿的身心健康情况,赢得幼儿的喜爱。老师要能够和家长充分地沟通。教师能灵活地运用沟通技巧,和家长就幼儿的身体、活动等各方面及时达成共识和消息的互通,对于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教师对待家长要有礼貌,说话做到有理有据有节,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形象认识,将有益于自己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有益于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认同。
老师要能够和同事进行充分的沟通。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才能树立自己更鲜明的教学风格。教师要经常和同事进行沟通,无论是课间或是在各种大教研和小教研活动中都要真诚地沟通,关注细节,才能发扬自己的优点,才能规避掉工作中的风险,化解工作中的不快与矛盾,增添工作中的小乐趣,增进教职工之间的了解,促进教职工之间的感情。
老师要能够和主管领导充分地沟通。在幼儿园中,工作繁重,难免会有矛盾和摩擦,甚至一些误解、误区,教师也会有一些积极正面的想法,教师要就这些问题积极地和相关人员沟通,根据情况可以考虑一级一级逐层地沟通,不能无视这些问题,等待事故的发生,或者使工作停滞不前。
沟通的方式也可以更加宽泛化,不仅只限于单独谈话、口头交谈,也可以采取QQ、微信、电子邮件、短信、电话、书信等多种方式。
六、要有较强的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幼儿的一日生活即教育,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学习与幼儿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环创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活动。幼儿教师要能根据院所文化建设总体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同事分工合作,积极利用家长中的优质资源,将教室布置、区角建设做到美观、大方、活泼、生动,为幼儿提供积极发展的活动空间。
在接园、离园环节中,幼儿教师也应体现自己的组织教育能力。接园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及家长的心理,温和、真诚、热情地与幼儿和家长打招呼,使幼儿快乐的入园,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安心地离开。随着幼儿陆续入园,教师要能有条理地指导好幼儿进入各区角愉悦地开始自由活动,并巡视指导,管理好幼儿之间的秩序,和幼儿交谈并对幼儿的活动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离园时,教师要能指导幼儿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安静地等待家长,让幼儿开心地跟随父母回家。
在集体教育活动时,教师要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好教学环节,结合五大领域发展要点,能充分利用玩教具、多媒体、幼儿园自然条件等各种元素,带领幼儿投入而有序地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活动结束后,能组织带领幼儿收拾玩教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自理习惯。
户外活动也是体现幼儿教师组织教育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孩子天性活动好动,到了户外,他们会更兴奋、更无意识,这就需要老师创造一些小歌谣、小口令和手势语、体态语,综合考虑教室、走廊、过道、操场等这些区域的特点,能带领幼儿有序地抵达活动场所参加活动,并能组织幼儿做到自由活动、结合整队收放自如。
七、要有相应的业务能力。
1、教育教学技能方面还应具备:比如普通话、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和网络运用能力等等。
2、学科专业方面应具备:比如音乐、美术、科学、体育、语言、社会、英语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教学设计、实施与研究的能力等等。
第五篇: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与思考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研
究与思考
《体育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体育教学论》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体育组织教学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体育专业技能为目标,努力将《体育教学论》课程建设成为具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具有相对优势的精品课程。现将近年来《体育教学论》建设情况进行以下总结。
一、《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目标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系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生源主要是本省范围内招生,生源质量低于本省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体育院系。《体育教学论》在培养“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课程体系中属于主干课程。课程目标是:
1.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教学论》的目的、任务及其重要意义;掌握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合理地运用教学原则以及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2.努力钻研体育课程理论与体育教学理论,熟练地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应注意加强语言表达、动作示范、文字表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组织和自学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对学生掌握技能技术过程中各种矛盾与困难的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教法的能力。
3.通过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实践,体育社会实践与体育科研实践,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通过课程教学,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敬业精神。
二、《体育教学论》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一阶段:(1997年以前)
此阶段的以199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科教学计划》为依据,体育教学论作为主要章节被列入《学校体育学》课程之中,约30学时,主要讲授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任教师只有1人。
第二阶段:1998年至2002年
此阶段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以1997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参照南京师范大学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计划,重新修订了《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并开设了《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此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学,2001级教学计划中《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名称改为《中学体育教学论》, 2002级教学计划中《中学体育教学论》课程名称改为《学科体育教学论》,列入教育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作了一定调整,《学科体育教学论》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比较一致,突出学生组织教学能力为重点。主讲教师1人,并带青年教师听课,个别章节试教与批改作业,参与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等。
第三阶段:2003年至2006年
根据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2003年8月我系新修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从2003级开始开设《体育教学论》课程,修订了教学大纲,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践教学等方面与2003年新《方案》的精神与要求基本一致。主讲教师增至4人,分配担任有关章节的教学,指导学生参加体育教学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与体育科学研究活动。2005年《体育教学论》课程所在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被评为院级重点学科。2005年12月被学院评为一类精品课程。
三、《体育教学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体育教学论》课程负责人蒋荣,是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从事多年的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体育教育理论水平和体育教学实践经验。对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有一定研究,曾经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本课程组有8名主讲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7人,硕土学位1人。1人博士研究生在读,2人已经在研究生进修班学习期满结业,于2007年6月将获得硕士学位。年龄结构:50--55岁2人,41--49岁3人,31--40岁2人,30岁以下1人。本课程组团队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主讲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体育教学论、运动技术教学等不同的领域都有较深刻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有良好的教师风范,为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做出了贡献;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教师配备上,设有课程把关教师、骨干教师和实践性教学教师等课程岗位。
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方面,通过提高教师学历、在职进修、校内外短期培训、教师“老带青”、完成科研课题、社会兼职锻炼等途径,促使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情况
《体育教学论》课程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性教学内容相配套,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又来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教学技能。处理好与教育实习以及相关运动技术课程内容的关系。概括来说,《体育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体育信息量大,并体现与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程度较高的特色。
《体育教学论》课程理论部分(15章),实践共2大部分。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开课时先介绍本课程在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对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详细讲解;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校内外的体育教育见习、体育教学观摩、体育教育实习,提高学生的体育组织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课程教学组织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具体实施时,课内课外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的教学方式手段相结合。具体地有:
(1)讲授与演示法:教师通过对某一具体体育教学内容的讲授与演示,运用挂图、多媒体、声像资料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积极的直观思维与感知过程,加深对体育教学某一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要求,运用典型课例进行分析。
(2)示范与模仿法:教师通过向学生阐明所要掌握的某一项体育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步骤,并演示示范性动作,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技能运用的训练过程,并有被动模仿向积极主动掌握转化。教师及时对学生掌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与交流。
(3)情景体验法: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情感、认知与技能活动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采取描述生活情景、演示体育技术动作、设置问题、配置音乐等形式,组织学生进入角色、主动学练、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掌握情景体验法,教师让学生观看有关中小学情景教学的录像资料,并进行分析、讲评,指导学生完成体育情景教学设计。
(4)观察分析法: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体育示范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观
察的准备(观察记录表、课的内容、教师与学生情况);课中进行严谨的、全面的观察,做好观察记录;课后通过访谈、比较、技术资料分析形成观察报告,对观察材料进行多元的讲析,以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教学法: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合作、研讨为学生提供成分的机会,采用小组交流、全班研讨、小结评价以及运用提问、反思、讨论、抢答、辩论、选择、模拟、想象、举例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独立思考的意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增进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论》为盐城师范学院网络课程,列入体育系网页。《体育教学论》网络课程包括课程大纲、课程讲解、例题分析、即时练习、模拟测试、课程作业、参考文献、常见问题、教师信箱、交流园地等内容,能够满足学生通过网络完成本门课程的自主学习。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网络开发能力。学生具有较好的运用计算机与网络,获得体育信息与开展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能力。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江苏省高等院校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等对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1)运用声像资料: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播放省内外有关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的声像资料,促进学生及时了解与掌握实施新课标所要求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新模式。
(2)网上收集资料: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要求学生网上收集资料,及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并在课堂教学中交流,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与容量。以文献综述、课程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撰写能力,为完成学位论文建立基础。
(3)学生制作课件: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设计和制作体育教学课件,并结合进行说课训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牢固地掌握知识,为体育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4)教师运用媒体: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将现代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通过直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理论要点与方法。
(5)网络课程:《体育教学论》网络课程已于2005年在体育系网站投入运行,学生可以在网上做作业、提出问题与讨论问题,目前正在进一步改建与完善之中。
《体育教学论》课程考核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理论部分的考核,利用卷面考试考查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平时成绩加入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学设计等内容。
五、《体育教学论》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校内学生实行下系体育指导制度。校外在江苏省盐城中学等二十几所学校建立了体
育教育实习基地;在盐城市体育局体育科研所等十几家建立了体育科研基地;在盐城市亭湖区文峰社区等十几家建立了体育社会实践基地。由体育教学论课程任课教师为主,聘请其他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体育系学生实践性教学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在组织学生实践性教学时进行指导,并对学生实践情况及时反馈与总结。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赞助解决实践经费问题,要求从勤俭出发搞好体育实践活动。由体育教学论课程任课教师制定学生实践成绩评定方法与标准。课程组配置了计算机3台,打印机2台,移动投影仪2台,影视室1个(200座)。
《体育教学论》课程实践教学有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教学。(1)专题讲座:每学期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知名学者开设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系列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掌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要求。(2)下系辅导: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到各系院指导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广播操比赛,课外训练指导、组织竞赛等工作。(3)技能大赛:每学期组织有关年级开展体育技能竞赛活动,要求人人积极参与,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体育实践能力。(4)体育社团: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成立院系级体育社团,如:跆拳道协会、空手道协会、健美操协会、篮球协会等,定期举行社团活动。(5)体育说课: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说课学生,要求学生做好体育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说课与竞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语言能力。(6)教学设计:学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各种体育教学计划,并开展课时计划评优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教学设计能力。(7)教学观摩:每学期组织学生到重点中小学观摩体育公开课,要求学生做详细的听课记录,并参与分析讨论会,以提高学生的听课与分析课的能力。(8)组织实践:组织学生到周边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上课、课外训练指导、组织竞赛等,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005年、2006年在课程组教师指导下,两次获得学校说课竞赛一等级与团体奖。
六、《体育教学论》课程教材建设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获奖教材,具有权威性与适用性。蒋荣教授自编了《体育说课》、《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体育技能训练》、《体育课程理论》等讲义,供学生自学使用。
体育系建立了资料书,现有体育类期刊56种,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等图书1000多册,体育教学光盘40套。
七、《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效果
1、同行评价
《体育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我院有一致好评,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价也比较好;
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实习或工作的情况,也有较好的社会反响。
2、学生评价
我院学生对《体育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充分肯定的。通过测评,在校生对本课程教学表示满意的百分比在95%以上。
八、《体育教学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教材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从知识体系与实践体系的结合上还有不完善之处,尤其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内容方面需要体现可操作性。
2.实践环节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与提高。体育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何评价学生参与体育实践与教学的成绩,如何制定评价的内容与标准有待进一步探讨。
体育学院《体育教学论》课程组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