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满小静演讲稿
责任与奉献
驿南府中学 满小静
在这充满朝气的六月,在这美丽迷人的日子里,谢谢大家给我一个展示的机会。我很平凡,没有优美的文采,没有魅力的演讲艺术,但我的宗旨是参与,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与奉献》。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人们有着数不清的赞誉:“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铺路石,粉碎自己,平坦人生”,“教师是桥梁,头脚两岸,渡过路人”。然而,说实话,作为一名教师,听到这样的赞誉,除了感觉光荣而自豪外,还有感到深深的恐惧。害怕自己奉献不够,牺牲不够,对不起这样的赞誉,有辱教师这个称呼。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老师呢?这个话题,我和同事们时常谈论。有时我们自己觉得茫然,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前段时间,我潜心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及《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两本专著。读后,我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吗?在这里,我要大声告诉大家答案,那就是认清责任,与时俱进,奉献自己,付出爱心。
盖茨曾经说过:“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这句话讲得简单又实在。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教书育人。我们要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诚实的态度、合作的意识;还教会他们懂得爱,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俗话说:“教师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学会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其实,早在苏霍姆林斯基时期,就已经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而我国早在孔子时代就有终身教育思想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倡导终身教育。许多人说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
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开设多样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放松放松,哪有时间读书学习。但冷静下来一想,在当今飞速发展时代,我们的知识够用吗?我们能守着不变的知识教几十年的书吗?当然不能。
正如,郑杰校长所说:“如果教师不能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大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且失去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
因此,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只能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近你,使你永葆活力,使你有魅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时时默默耕耘,无私地奉献。毋庸质疑,这是我的职责。人们都说,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三尺讲台,就是选择了付出。那么教师的奉献是什么呢?郑杰校长,给了我们广大教师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对学生的全部的爱。正如老一辈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也就没有教育。”
学生不是老师的亲骨肉,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到了老师手中,同时,也就把信任和责任放到了我们的肩上。我们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灌注给他们全部的爱心。
我所教的班内有一个性格特别孤僻的女生,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有些自卑。这样的性格与心理使她的成绩越来越差。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提高她的成绩,我是绞尽脑汁:下课时我总是等她没有疑问时再离开教室。为了树立她的自信心,我对于她作业中的错误,从不轻易打差,只是细心地用红笔圈出来。有时为了让她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我有意将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先教给她,或难题的解决方法事先透漏给她,让这朵没有色彩的小花逐渐鲜艳起来,生动起来。一段时间后,学生越来越活泼,她的成绩从不及格到六十多、七十多,一直到了久违的八十多分。看到灿烂的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我感到特别欣慰!
还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平时他住奶奶家,奶奶很宠他。但他的性格倔强而又心灵脆弱,受不了别人的半点批评。有一次,他因为纪律不好被班主任批评,之后变得消沉、静默。有一在,他说对我说,他要转学了,家人已经给他找好了学校。从他的脸上读出了他的心事,他其实并不是完全想离开,只是心结没有打开。我觉得我有义务去帮助他,用爱心去感化他,让他自己清醒的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心灵。那段时间,不管是在教室里、花坛旁还是操场上,都留下了我们俩促膝谈心的身影终于。终于,他留下了,以坚毅的翅膀飞翔在属于他的那片天空。那时那刻,我知道了,那就是老师的责任。清晨走进校园,听到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白天学习时,看到学生们开心的笑容,夜深人静,欣赏学生们那些优秀的作业,我感到特别的满足,特别的自豪!也许就是郑杰校长所说老师的第三层幸福吧。不,不是也许,那就是。
美好的日子就在这分分秒秒的诲人不倦中流逝;如诗的青春就在这年年月月的三尺讲台上得到永葆。我快乐,校园成为我情牵梦萦的地方,这儿有我的学生;这儿是圣洁的沃土,希望的绿洲!拥有,我承担着责任;奉献,我体验着幸福;创造,我享受着生命。虽然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再认真细读两部专著,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但我要说,三尺讲台虽不宽,一间教室虽不大,只要我是一名教师,我一定会担负起我的责任,爱我的学生,燃烧自己全部的青春才华。在这一平凡而又神圣的教育殿堂,我愿做人梯,让学生踩着我的双肩向上攀登;我愿做铺路石,为学生的成功之路铺设坚实的路基!
总之,把工作当享受,我竭尽全力;把教育当乐趣,我信心满怀;把教学当成长,我勤奋努力;把奉献当快乐,我无怨无悔。
第二篇:书香满路,静待花开
书香满路,静待花开
对我而言,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自年少懵懂,我便与书结缘,终生不倦,一边阅读,一边成长。时光飞驰,往事如烟,倏忽之间,已度过不惑之年,担任教师也有十几个年头。但无论世事沧桑,红尘繁华,我有书卷在手,宁静致远,闲暇倾听雨打屋檐、风吹芭蕉,工作撒播知识花种,让它们在孩子的心田裂壳、破土、发芽,而我幸福的静待花开„„
一路书香一路行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能力供养自己求学。梦想中的大学宛如苍茫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美丽炫目却遥不可及。无奈之下,匆匆背上行囊,步入沛县师范。那时,心灵的天空忧郁而沉闷,阴雨淅沥,蔓草丛生。正是与许多伟人穿越岁月的“交谈”,驱走了心头的阴霾,让我的心灵找到了归宿。上班之后,教师的清贫,工作的辛苦,学生的调皮,让我的理想骤然幻灭,感觉前途灰暗无光。也正是借助于书籍,聆听到无数教育届大师谆谆教导,让我领悟到教育的真谛,逐渐爱上教师这个职业。
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告诉我:“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字字珠玑,拨动了我的心弦。让我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你用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作为一个人,必须有梦想和追求,那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牢骚满腹、怨天 1
尤人是软弱的表现,根本无济于事。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无论地位高低、身份卑微,哪怕我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也要如牡丹那样执著开放,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这个世界。或许,你的心有多大,你就真的能走多远„„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30多年教龄,是一个和蔼可亲又博学的智者。针对着我的苦恼与困惑,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建议我如何对待孩子,如何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明白了,要让学生对你的课产生兴趣,首先你要饱含感情的对待教材,如果对教材的理解达不到,那么你的课堂就达不到你所期望的高度。然后你要认真的思考,深度的揭示,一泓清泉,远观和粗看也仅仅是清清的溪水,走得进去,丁冬的声音,嬉水的游鱼,碧绿的水草,都是一种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于是,我努力采撷教材中美丽的“珍珠”,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
我在《教育文集》里与朱永新教授“交谈”,他对教育的诗性论述让我心潮澎湃,深情向往: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作为教师,正是文明的传承者,撒下知识的种子,静待花开。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位成功的教师培育出
无数杰出的人才。在她退休的那天,很多听到消息的学生赶来,每人为老师送上一束花,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办公室门前满满的鲜花,一个个曾经的学生,让老师饱含热泪„„于是,我想: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教育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使我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我阅读,我成长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是,和学生一起读书是我每日的精神食粮和乐趣所在。读《易经》,我们领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智慧;读江淹,体会“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离情;读庄子,享受“大道无形”、“遗世独立”的逍遥,读陈子昂,感受“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读苏轼,激起“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
每个学期,我都会向学生推荐书目,鼓励他们通过学习一篇课文进而阅读相关作者的一部作品,并且总结出来“九字”用来指导学生读书,然后开展“读书汇报会”,使学生学有所获。“九字”分别是:
“起点高”。要求他们读文学大家的文章,或者文辞优美的中外名著,还有抽时间背诵古文名篇,同级的作文选基本不推荐阅读,我认为,“取其上,得乎中;取其中,得乎下”,要取法“高远”,阅读也是如此,起点一定要高。
“有技巧”。读书如果没有技巧,便如蜻蜓点水、毫无效果。首先要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那些书需要粗读,不可能任何书都一丝不苟的从头读完。例如对于小说、或者科普著作,你只要大概明白大意就行;而对于思想深邃的美文、哲文,就需要反复阅读,甚至边读边思、边思边读,两者缺一不可。
“做笔记”。我建议学生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读书笔记,把好的文章抄录下来,自己的心得及时记录下来,对一些好的文章,还要对结构和技巧进行分析,想想如果自己写,会如何落笔,应该吸取别人哪些长处。我向他们展示了自己十几个笔记本,并同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让许多学生养成了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通过大量阅读,开阔了我和学生的视野,特别让很多孩子的心灵受到震动,思维得到开发,文学修养水到渠成地得到提高。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写作文感到困难的问题,我还创造了“训练四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是我十几年语文教学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训练四法”是指:
一是写日记。要求每个学生定时写日记,可以是读书的心得,也可以是最近的心情,或者遇到的一件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多长就写多长,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也为写大的文章积累丰富的素材。
二是练素描。讲一个场景,或者看到的东西,同学的相貌,学校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仔细观察、细腻描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是会想象。让他们想一想长大最想干什么、或者银河中有什么,你有了特异功能会干什么,让学生愉快的想象,思维自由的飞翔,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是抄写法。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总结出来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 “抄写法”,具体来说,对底子薄弱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要求他们每天至少抄写一千字左右的优美文章。抄写要有技巧,先看完一句话,默读几遍,然后完整的默写下来,决不能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只要坚持几个月,学生的写作水平都会显著提高,收获颇大,成长很快。
永远在前进
与书相伴,我感慨世界是如此的小,仿佛就在我的手掌;与书相伴,我惊叹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博大,蕴藏着爱与力量;与书相伴,我顿悟教学是一门伟大的工程,担任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与书相伴,我自己也在一天天成长,一天天前进,一天天离梦想越来越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假如人生是一次旅行,书籍便是那指路的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让我永不迷失。“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还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背起行囊,轻装前进,上下求索,超越自我,努力抵达教育的理想彼岸。
于是,2012年我为自己撰写的座右铭是:梦想依然在。永远在前进„„
或许,美景就在不远处„„
第三篇: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力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60多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鼻,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就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拿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法理、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夜色温柔,亲爱的柴静
这一生,那么长,我以为,它必须留下存在的痕迹。
这一生,又那么短,我以为,它实际完全没有印迹,一个普通人的行走,那么渺小,曾经的过程虽穷其一生,在浩瀚的时空中终将逐渐湮灭。
一个普通人的行走,在20岁之前,我始终不明确它对社会倒底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意义。直到20岁,在许多寂静的夜色里,听到了柴静的《夜色温柔》。
她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她说:一朵花中看世界,一粒砂中见天堂,红尘有我,请为我聆听。
她说: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她说:夜色温柔。
柴静,夜色温柔,夜色温柔,夜色温柔,柴静,亲爱的柴静。
黑夜里,她的声音那么忧伤,穿过厚重的夜,将人生的悲凉猝不及防地推陈出来;她也有明媚时,那是在为了安慰更忧伤和迷茫的人们时,但对她了解较多的人们却仍能够感受到她仍然远远地站在红尘外,忧伤地看着里面憔悴翻滚的灵魂,无助的难过。
九十年代的湖南,夜色降临后,商业与娱乐都收敛了起来,而文化开始呼吸生长,在貌似平静的夜里繁荣、漫延。
漫长的夜,却是灵魂盛大的舞台,夜色下迷离涌动的灵魂,借着黑暗游荡、碰撞,或者仅仅只是喃喃自语。
柴静,她在黑夜里,安静地点上一盏小灯,灯光虽然微弱,仍然有摇摆,却给清醒的人以温暖,给迷惑的人以方向,给坚持的人以力量,她的声音,虽然忧伤,却安定游荡的灵魂。周末的夜晚,从此清醒与明媚都始于十点半,在一个个周末夜,听着这个城市的心事,用黑色的眼睛在黑暗中看单薄的灵魂纷飞寥落,从此原谅了自己。
原谅了自己的羸弱,原谅了自己的肤浅,原谅自己成长中的一切,也明白了唯独不能够原谅自己的身不由已。从此,愿意在头顶的天空与脚下的身影中并不自由地一路前行,且自此在路上步履平缓,始终面带微笑,看到周围山花烂漫,金色阳光漫山遍野,生命在安宁快乐中互相握手至福。
是的,一个人能被另一个人如此深刻的影响,则斯人幸矣,自己的行为,气质必然会有她的影子相伴,而旅途不寂寞,生活的航灯对于每一个蹒跚前行的人代表着永生不灭的希望,而旅途的加油站往往来自于这些影响你至深的人.一个人能如此深刻的影响另一个人,则斯人更幸.自己的言行,思想不但为自己所践行,而且有千万人同行.柴静,应当抚心幸之,一个人的思想能够达到如此,本是幸事;一个人因其思想能够被追随,幸之又幸;而其思想能够影响这许多人,丰富和指导这许多人的人生,诚然是追随者之大幸,但亦是被追随者之幸。人生如此,当以立而抚心,微笑叹幸,更明媚前行。
第四篇:柴静演讲稿
柴静的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获得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特等奖,下面是我转载的演讲稿: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西藏。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的一个旅店里头,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她的床头有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柴区的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儿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为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道,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希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第五篇: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身边的人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要离开拉萨。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有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和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叭、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雄,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1.5元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这个人就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1.5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力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力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一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还是吃完以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力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34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60多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他从裤兜里面掏出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鼻,这个人18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个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这个人就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已经有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块钱拿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