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中学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
谈中学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课本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要在中学历史课上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老师除了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适当地增补一些乡土教材,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历史课教学的始末外,还应注意做到:
一、激发学生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学生的感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来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例如教学《中日黄海大战》一课时,为了突出邓世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勾起学生回忆影片《甲午风云》黄海大战的生动场面,再让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时指出邓世昌入水后曾被随从救起,但当他看到全舰战士都牺牲了,再次跳入大海殉难,临死前还高呼杀敌不绝,这种义不独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它主要靠教师语言的讲述,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概念。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应准确、精炼而富于感情和启发性,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百日维新》一课时,教师要生动形象地讲述史实,绘声绘色地展现意境,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献出生命,“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铿锵语言,在教师敬重、慷慨、深有感情地讲述后,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以表达谭嗣同不畏艰难,为人民、为国家敢于献身的精神,激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课必须改变照本宣读、一讲到底的旧模式,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导他们步步深入。教师犹似一位导游者把众多的“中游客”带到历史的百花园中去欣赏“奇花异景”。在教学中,我们在新课讲授前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在课堂上自学课文。对教材有初步理解后,教师再铺开叙述,启发提问,让中学生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理解。例如讲解《大泽乡起义》一课,我们列出三个思考题:为什么秦末会发生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这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这种按教材重点难点出示思考题,逐段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然后教师铺开叙述,既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可把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课外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只要不是野史,只要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就鼓励他们讲。他们从《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从书》等书中,学到不少知识,在课堂内外谈论。我们还开辟了“历史第二课堂”、“历史之窗”,让学生在这个园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进而也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第二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习历史课程,是青少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灵魂,加强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成为新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从教学方法方面作一简单探讨。明确史实主题,增强爱国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确主题,深化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例如,我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时,向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在经历了西方的坚船利炮之后,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农民阶级首举义旗,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建立“大同社会”的救国理想,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李鸿章、张之洞等领导了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但由于地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戊戌变法,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以救亡图存,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又希望用武装革命的方式走民主共和国的道路以救国救民,也都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以及反动势力的异常强大而失败,最终,革命任务落在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的梦想,并为实现人民民主和走向繁荣富强奠定基础。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主题:即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与尝试各种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认识到并深刻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这一论断的涵义了,也就自然的强化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的爱国情感。颂扬历史人物,树立爱国之心
通过教师对历史人物的讲述和对典型事迹的弘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感染,增强学生爱国意识。例如: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威震倭寇的戚继光;清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民国时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朝鲜战争中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部队而活活被火烧死的邱少云;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等等。这些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或先进人物,他们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共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中牢记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这正是教师在讲述这些人物及其事迹时,要向学生渗透的意识,对历史人物的颂扬,不失为树立学生爱国之心的有效途径。3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例如我讲八年级下册第12 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从情感上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后教师讲述香港、澳门是被西方列强一步步侵占的过程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信心。紧接着播放港、澳回归政权交接仪式视频,听着壮丽的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脸上洋溢无比自豪的笑容,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自然顺利实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对祖国的眷恋是不可改变的。作为历史教师要利用好这一阵地,深入挖掘,不断完善自我,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深厚的史学积淀,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交融,才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逯陇刚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们的”;还有人说“钓鱼岛也是他们的”等等。但与此相反,让人担忧的是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却也使一部分人(不乏一些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爱国情感缺乏,对国家毫不关心。就此形势,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相比较其他初中学科,历史教学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中学阶段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试谈一下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几点看法。
一、感知历史教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连续几年初中的各科教材都有一些变化,历史教材也在其列。平常的教学工作加上2012年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明确认识到初中历史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例如八年级的两册教材的编写。上册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再到日本侵华战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列强的无耻、残忍,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的情感。同时在其中详细穿插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以身殉国、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自豪感尤然而生,使学生能深刻感受,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产生爱国共鸣。下册从新中国成立讲起,全面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辉煌成就。从而达到使学生努力读书,树立加入国家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所以,感知教材,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
二、认识爱国,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负于了不同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它是反对侵略,保家卫国;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在现代,它是努力工作,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
其次,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最近几年,中国与周边的好几个国家摩擦不断;还有大国从中干预。历史教学中都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对整个事件加以说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一地区的史料,教师以引导,旁敲侧击,加深了学生对保卫国家疆域的理解,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比如:美国干预我国与他国事务。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的讨论,寻找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等等;从而通过时事讨论,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的道理。这样我们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学习了教材知识,也培养了爱国情感。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示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情感教育。这与当下的新课改是不相符的。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学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这恰恰也为我们更好地传达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契机。比如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搜寻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感受屈辱;《百团大战》《抗美援朝》体验激情;《焦裕禄》《邓稼先》理解伟大。通过这些影像,可以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举行爱国教育班会,在讲完抗美援朝战争后就邱少云,黄继光等先进事迹,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谈感想,说体会,如何爱国。还可以组织编排爱国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即增强学习的乐趣,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了历史,身临其境理解爱国主义。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结合当地实际亲近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乍一看,概念很大,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它需要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爱家乡就是爱国,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地方组成的。我们的家乡就在其中,相应的我们的家乡也成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千百年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国家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大量的联系当地的历史资源施教,把本来生硬的历史知识,亲切化、熟悉化。这样学生不仅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也能激起对家乡,祖国的热爱,进一步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爱国主义思想常驻学生心中。
第四篇: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春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观念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使国家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功能和学生认知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就是历史学,还历史学科一个本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中应当注意的。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可见,前人认为学习历史并非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更多地是从现实应用出发。我们学习历史并非只
是为了记住一些零碎的史实,而是为了从前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人提供治世的策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在培养学习独立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我想这就是我们进行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各学科被掩盖了学科本来应有的作用,而成了应试的工具,而学科本身最重要的作用却得不到体现。所以,我们应该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时候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如果是曹操取胜,那中国历史的局面又将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自然找到了答案,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消
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
一般来说创新热情来源于好奇心、独立性、想象力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好奇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从而提出问题,而创新又恰恰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可以说好奇心是提问的前奏,提问时创新的开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讲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秦始皇的兵马俑等人类历史的遗迹时,应尽量收集好网上制作好的CIA软件,将其建造情境呈现给学生,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探索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材“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内容。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功用,培养学生探索求异思维,拓宽思考渠道,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提问学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
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辛亥革命成功与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设思考的空间,拓宽思考的渠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从不同角度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新见迭出,创意扑面。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下空隙,让学生去填充,留下难点,引导学生去攻破,留下疑点,让学生去解释,留下隐线,启发学生去挖掘,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
四、精设习题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帆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
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如: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法国大革命”时,针对“拿破仑对内对外政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不拘一格,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更可以二者兼顾。但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的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
2、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3、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
第五篇:谈小学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_历史论文
谈小学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_
小学历史课本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要在小学历史课上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老师除了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适当地增补一些乡土教材,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历史课教学的始末外,还应注意做到:
一、激发学生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学生的感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来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例如教学《中日黄海大战》一课时,为了突出邓世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勾起学生回忆影片《甲午风云》黄海大战的生动场面,再让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时指出邓世昌入水后曾被随从救起,但当他看到全舰战士都牺牲了,再次跳入大海殉难,临死前还高呼杀敌不绝,这种义不独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它主要靠教师语言的讲述,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概念。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应准确、精炼而富于感情和启发性,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百日维新》一课时,教师要生动形象地讲述史实,绘声绘色地展现意境,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献出生命,“(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铿锵语言,在教师敬重、慷慨、深有感情地讲述后,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以表达谭嗣同不畏艰难,为人民、为国家敢于献身的精神,激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历史课必须改变照本宣读、一讲到底的旧模式,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导他们步步深入。教师犹似一位导游者把众多的“小游客”带到历史的百花园中去欣赏“奇花异景”。在教学中,我们在新课讲授前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在课堂上自学课文。对教材有初步理解后,教师再铺开叙述,启发提问,让小学生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理解。例如讲解《大泽乡起义》一课,我们列出三个思考题:为什么秦末会发生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这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这种按教材重点难点出示思考题,逐段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然后教师铺开叙述,既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可把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课外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只要不是野史,只要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就鼓励他们讲。他们从《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从书》等书中,学到不少知识,在课堂内外谈论。我们还开辟了“历史第二课堂”、“历史之窗”,让学生在这个园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进而也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