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谈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
也谈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
本文从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了解近期国内国际动向;重温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解读近现代史中国被列强欺辱的原因”等方面对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进行聊探讨。
爱国主义 思想政治 教学
G633.2 A 2095-3089(2018)02-0220-01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一个话题。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了解国家时政,学习哲学、经济学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学生是国家向前发展的后续动力,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国家命脉早晚要一批批的新学生接任,所以做好学生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确保爱国主义教育能够真正地进入课堂为学生们所接受。
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了解近期国内国际动向。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花朵,应当努力培养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人翁的担当精神。具体方法为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国内大事,如“两会”期间会议内容解读、新颁布法律内容的具体实施和意义、国家重大决策的颁布等等,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的日益强盛和美好。同时,向学生介绍国外大事和国际形势变化,了解到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外**的频繁发生,中国在国际上日渐重要的国际地位等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对比国内外形势,令其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重?刂谢?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解读近现代史中国被列强欺辱的原因。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灭一直流传下来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名见经传;也出现了四大发明这样影响世界发展的伟大发明。然而自1840年后,列国侵华,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占领我中华国土,屈辱我中华人民。这些历史都应该在思想政治课上让学生了解,并将这些铭记于心;认识到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认识到近代的屈辱史,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担任了无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明白爱国的深刻含义。
学习爱国英雄事迹,树立爱国英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之所以有现在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代人民的前赴后继;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让学生学习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英雄,学习他们那种为国捐躯、舍小向大的伟大精神;同时,学习新时期默默奉献在自己岗位上的无名英雄,学习他们那种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向他们致敬。他们无论名垂青史还是甘于沉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此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榜样引领,不断为国家发展尽力。
引导学生观看国家重大活动直播及视频音频。观看重大的仪式性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国力强大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如2018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学生看到这一幕,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类似于这种的视频、音频、图片应当多让学生欣赏、解读。尤其是音频或者音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力量非常大,上课前或者课程中穿插红色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缓解学习压力和惰性。
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革命的鲜血曾流经过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参观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这片土地留下的烙印,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了解时政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了解放新中国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在一件件实物面前,感受国家对人民的保护和爱戴,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为国家的更加美好奉献青春与汗水。
以上五点是我认为以学生为中心,超出常规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同时,在课堂上,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也应具备以下几点
教师应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理解并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任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传播者,首先应当政治理论水平过硬,其次应当对课本知识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和解读,只有这样传授知识时才能游刃有余。最重要是将爱国主义教育在生活中践行出来,学生在与老师接触时才可能被这种爱国精神所感动。
教师应当拓宽自身知识面,充分用好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化工具。现代资讯发达,智能手机更新换代迅速,作为自媒体客户端,教师应多关注手机新闻,如微信、搜狐新闻、中新网等软件网站,实时掌握重要时政信息,保证在给学生授课时言之有物,并且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这样每天浏览网页,费时不多,收效甚广。
多多参加学校或社会团体组织的培训或社会实践活动,增加阅历,开拓视野。现在学校重视素质教育,重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重视教师的再培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类机会,不断深造,不断提升个人政治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加深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校外团体组织举办的这类活动应注意甄别,有些团体是打着培训的招牌办的企业广告,所以在选择时应多加注意。
注意授课方式方法,努力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很多教师在宣传爱国主义知识时照本宣科,划重点要求背诵,不加解读;或者是很多教师不善于用ppt等电子教学工具,致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这是任课教师必须避免的。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更是利于学生成长的事情;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也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上是我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还请业内同仁批评指正。
[1]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漓江,2018年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2018年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2000年版
[4]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心理发展与意义,2018,(27)
第二篇: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14/5/27 10:26:25 人气:136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明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涵义,做“中国梦”的模范践行者,把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并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核心涵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之后,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的内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然而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高校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也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把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责任,而如何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涵义,做“中国梦”的模范践行者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理想。其价值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应当明确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实现“中国梦”还是我们的实践目标,只有将“中国梦”的理想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现其价值。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探索奋斗。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使“中国梦”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头脑,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内涵与要求,在自己内心牢牢树立“中国梦”的理想追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用自己对“中国梦”的真切情感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我们还应当将“中国梦”与“教师梦”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统一起来,站在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深刻认识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以自己敬职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从而为顺利开展“中国梦”教育奠定基础。
二、把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关“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符合大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坚持一贯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不是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以,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和集体梦想之中,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亦即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这样学生追求个人梦想才会有更好的方向,更光明的前途,避免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因盲目追求物质享乐而迷失自我。
具体而言,教师应当从各自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出发,将“中国梦”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从“中国梦”的实现对个人思想品质等条件的要求方面来落实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现梦想与个人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阐述“中国梦”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并从“中国梦”的实现对个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培养方面介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从近现代历史的实践验证方面来深化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使学生对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中国梦”的艰辛付出、无私奉献产生情感共鸣,更主动地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应当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探索选择方面来强化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特别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自觉地把自己的实践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当改变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将“中国梦”教育寓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外出参观考察、社会服务、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并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学习情况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加深对“中国梦”的认同、理解和体悟,提高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达到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在“中国梦”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选择一些与“中国梦”相关的图片资料来配合教学,如选取一些历史人物和当代先进人物的相片并配合他们的典型事迹来感染、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意愿;选取改革开放前后反映人民生活状况的照片并配合一些统计资料作个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合理性。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些精彩的纪录片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一些经典纪录片,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红星照耀中国》、《国情备忘录》等来配合“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体会“中国梦”的同时逐渐树立起“中国梦”。
四、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从一些调查材料来看,主要是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例如:2009年中国矿业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组回收的对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农学院5所高校635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评价为“一般”和“不强”的学生高达 94.1%;就“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54.4%的学生认为是理论脱离实际;就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选择灌输式的高达 67.0%,选择互动式的仅占14.6%,选择研讨式的占 9.7%。[1]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是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和灌输,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中国梦”的教育工作,所以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90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和表现自己,价值观更现实等特点。对于学习内容,他们喜欢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回避现实问题、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针对9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多结合现实问题,采用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就某个热点问题展开课堂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改变以往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的状况。此外,我们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特别是选取与90后大学生相关的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来论证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我们更应当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思想动态、感兴趣的话题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双向的交流,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我们可以选取汶川大地震中官员和民众的种种表现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作正确的价值判断,并思考自己遇到这种突发状况应当怎样做;选取中国民众在反对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游行示威中的过激行为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和怎样理性爱国。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将“中国梦”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当代大学生普遍树立“中国梦”,做“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者,为国家和民族的明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第三篇:将游戏融入教学
将游戏融入教学
小学生的英语课堂,特别是中低年级,大多趣味横生。为了符合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和好动的倾向。上课的老师们都会在课堂中加入很多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所以把一些活动类的元素也加入到了教学中,让游戏活动带着孩子们学习和掌握所学。下面简单谈谈我的做法。
首先,是课前游戏活动的创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三分钟的利用,有利于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唱英文歌、复习知识的小游戏等,可以活跃课前气氛,帮助学生热身,尽早的进入课堂,也可以全班性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所以,这个活动虽然不属于课堂内的40分钟,却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定可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第二,是课中游戏活动的创设
孩子的天性喜欢玩。游戏中的学生是自由的、放松的,它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游戏从目的、方法、形式上有很多种,设计和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游戏,既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能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长此以往,可以为长期的英语学习做好有效的心理建设。
(1)在学习单词时,可以进行猜拳说单词的游戏:师跟生猜拳,输的学生读单词。也可以玩说反语的游戏,比如,I say yes.You say no.(2)在教学词组、短语和难度高点的句型时,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竞赛的游戏活动,不单能够提升学生对所学词汇运用的积极性,也能够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
(3)在语篇或对话形式的教学和操练中,角色表演的活动或许会用的多些。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活动一旦被孩子接纳并认可,教学会很顺利。有的孩子因为课堂上的游戏活动深刻有趣,在课后也会和同学一起玩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游戏活动的时间,根据不同课的类型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只有迎合学生心理,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活动,才能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真正地为英语课堂添彩,为英语教学增效!
第四篇: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作者]安阳中心学校 焦晓瑜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字] 生活语文 语文学习“终身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化的课外活动。[正文] 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的确,生活如源泉,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语文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这个源泉,因为生活为语文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文、课堂教学,要切实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又用语文去装扮生活。
一、引导学生确立语文学习“终身化”的理念。
众所周知,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工作、生活的基础知识,但是一个人在学校毕业后,还要继续学习,不断增长和完善所学知识,才能适应今天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语文是我们的国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更应该终身学习。学习语文——使用语文——终身学习——使用语文,这应该是终身的任务。要帮助学生树立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也能学语文也要学语文的理念,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语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这样语文学习才有基础,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这积累来源于对生活每一件小事的记录。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有心人。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有心人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具体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观察活动、调查研究活动、采访身边的名人、出游、实验等,然后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实验日记、采访记录;同时要求学生随身携带记录本;还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并利用班级信息库,发行自己的报纸、杂志或文集,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观察生活并随时积累的习惯。
三、提倡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要实施语文口语训练“生活化”。新教材构造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口语训练的“生活化”,就是做 到训练应面对生活的实践,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说的内容、说的方法,给学生以充分说的机会,给学生创设语文“生活化”的情境。例如进行语文课堂内的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音乐化、故事化,从而达到对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另外,要尽量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营造日常生活的真实场面,不能为练习而练习,要为实际运用而练习。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作用,引导学生评论发生在身边、周围的人和事,或评论校园生活。
2、实施作文训练“生活化”的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强化作文训练“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写实感。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口语交际,先让学生亲自观察或亲身体验,然后再进行写作。比如,写某一处景,可让学生亲临现场,边观察,边口述;写一件事,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或再现当时情景,然后再作文;写一个人,我提倡写身边熟悉的人,可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再构思整理成文。所以,我认为作文不一定要在教室里上,教师指导作文也不一定用讲解法,作文课堂也不一定教师说学生听,可以成为舞台、座谈会场等。
3、从教材中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学《桂花雨》这一课,安阳没有桂花,更不会知道桂花成“雨”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由本地的花谈起,进而使他们想去了解桂花雨,了解家乡以外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自己到了开满桂花的地方会怎样,会思念家乡吗?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主题,同时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此外,还可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课,就可联系学生自己所处的农村环境,不仅可帮助理解课文,还可进行爱家乡的教育,一举两得。
四、组织语文化的课外活动。实施课外活动“语文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但要注意,课外活动,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或是课文内容延伸,或是提高语文能力,或是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且一定要有明确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五(3)班举办过的语文趣味活动就设计的非常好,有看动作猜句子,有故事,有笑话,有诗歌朗诵、有词语接龙等,学生兴趣盎然,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做到从生活中学语文,把语文用于生活。
第五篇: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到底
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到底
中国德育:胡局长,您好!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一体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胡绍华:爱国主义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国家自强不息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充分说明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现阶段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主题,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超越体制、文化的障碍,使全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广大青少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将民族文化的基因植入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学生孕育民族之魂,树立文化之根。因而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中国德育:既然爱国主义教育如此重要,那么,贵局应该如何进行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呢?
胡绍华:近两年来我们主要通过“三个三”来强化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三个三”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育、节假日教育、“五老”进校三种途径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力;通过开展“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诵读中华经典”“寻家族根源、访古村文化、传家风家训”三项活动,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通过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三个基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
中国德育:还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三个三”的内容。
胡绍华:首先我们讲“三个途径。我们将课堂作为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积极编写各种本土教材供学生学习。我们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编印了本土教育读本《生态文明新余》,要求每学期中学2课时、小学4课时开设课程;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编印了学生读本《文明新余 美丽家园》;契合抗战胜利70周年,编印了学生读本《历史的丰碑》,真正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课堂中。目前正在编写体现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学生读本《精美特新话新余》以及系统介绍新余历史人文地理读本《新余读本》,将分别于今年春季、秋季印发给学生使用。
各种传统节日以及重大事件纪念日,是我们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时机。我们在春节举办传统书画展和写春联活动,在端午节举办“端午诗歌会”,在中秋节举办“中秋赏月会”,在国庆节举办国歌传唱大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汇演……“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强化了师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再一个就是发挥“五老”作用。新余的爱国主义教育战线还活跃着一支特殊力量,他们是由市关工委组织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组成的“五老”队伍,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这些老同志自发组建了市关工委“关爱报告团”和“法制报告团”,常年进校入班为青少年学生讲述革命经历和法制故事,近两年来已作报告1800余场。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我市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
中国德育:那么,爱国主义教育的“三项活动”是什么内容呢?
胡绍华:首先我们开展了“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教育活动。我们通过这一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点开展了“唱响国歌,礼仪在心”系列活动,号召全市学生热爱、尊重国歌,学唱、传唱国歌,激发师生们的爱国报国情感。
其次,开展了“诵读中华经典”系列活动。全市学校广泛开展“书香新余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赛”“诵读大赛”和评选“诵读小能手”等活动,指导少先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经典鉴赏、诵读艺术及书写技能的培养;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学习沙龙、专题讲座、歌咏、表演等多种方式,努力使青少年在诵读中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实践中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再次是“寻家族根源,访古村文化,传家风家训”主题教育的开展。我们发动家长带领子女回自己家族所在的农村开展古村落“家族寻根之旅”活动。通过寻找家族文化的历史遗存,帮助学生实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各种风俗,了解家族独特的“文化基因”,通过查族谱、游古村,品古戏,探寻村庄历史,感受文化气场,发现文化遗产,进一步引导学生追溯家族渊源,体会家族家训,传承优秀家风,激发爱乡爱国之情。
中国德育:“三个基地”又包括什么呢?
胡绍华:新余具有罗坊会议纪念馆、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革命先辈旧居等革命遗迹,这些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我们依托这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寒暑假组织师生参观学习,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学生前往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举行多种形式的祭扫仪式,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先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增强历史责任感。
第二个就是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新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新余夏布刺绣被专家誉为“中国夏布第一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余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点、中国传统村落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入围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候选名单的有8处,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已经成为新余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三个是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新余注重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新余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抱石公园、大岗山森林公园、仰天岗森林公园、孔目江湿地公园、百丈峰森林公园等多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我市青少年学生开展生态教育、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2015年,我们又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并挂牌成立了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
中国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贵局遇到了哪些挑战?
胡绍华:长期以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偏重对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的挖掘,而对爱国主义的现实内容关注不够,过于看重教育内容的灌输而忽略爱国主义行为的养成,忽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特别是随着网络运用的高度普及,广大青少年学生在从网络世界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容易受到网上暴力、色情、淫秽、反动等各种不良及有害信息的影响,为我们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中国德育:看来,贵局确实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想必贵局应该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来突破这些难题。
胡绍华:我们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联动机制,构筑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统一,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配合,多层次、全覆盖、立体交叉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和体系。
首先,我们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从2015年开始,我们免费为师生放送爱国主义电影500余场次,充分发挥优秀电影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举办了“新余抗战烽火展”图片展,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巡回展出,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新余人民在抗战历史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提升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度和对国家的热爱。
其次,我们开展家风校风学风主题教育。我们在全市学校组织开展“家风家训”展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发动家长踊跃参加“家训”创作活动,从中评选“优秀家训”整理成册,作为独特的校本教材发放至每位学生、每个家庭,引导广大家长重视良好家风的建设。我们还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开展了“爱国读本进家庭”“家庭红歌会”等活动,鼓励广大市民在家庭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我们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求学校精心设计走廊、橱窗、楼道以及校园各区角,宣传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弘扬爱国精神。契合全市“全民阅读,书香新余”活动,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了文明养成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革命历史教育、法制教育等各种爱国主义主题活动。
中国德育: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正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贵局在运用网络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方面有哪些思考和实践?
胡绍华: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迅速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学习工具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广泛使用,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当前,新余正在高位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市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信息技术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面超过90%。新余还是全省唯一的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新余各级各类学校开通了“人人通”信息平台,成为家校教育互动的有效渠道。全市绝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定时发布学校、班级开展的活动信息,介绍先进事迹,传递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将“互联网+”运用到学校的日常教育环节中,不仅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的国家观念、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全市广大师生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媒体手段积极参与“新余好人”评选、家庭贫困学生“微心愿”征集、“新余有爱”志愿服务等活动。每年的清明和国庆前后,新余市教育局都会组织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中,通过互联网进行的“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教育受到了家长与学生的广泛欢迎。各种网络新媒体的运用正在成为新余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
中国德育: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下一步,贵局有何打算?
胡绍华:我们说,教育应该遵循知、情、意、行有机结合,统一发展的原则。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是要落实到学生是否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报国之才和报国之行上。为此,我们下一步要着力在“育才、陶情、培志、导行”上下功夫。
育才,就是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质量。一个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才,报国就是一句空话。现在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目前我市正在开展的“片区+盟校”改革、教师交流轮岗、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高中多样化发展工程都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将来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陶情,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多层次的,既包括爱国教育,也包括爱校教育、爱家乡教育。我们提倡从爱身边物、身边事、身边人开始,逐步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市各中小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史馆,在入学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陈列馆,让学生以校为荣。我们将深度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教育优势,继续深入开展“访家族根源,寻古村文化,传家风家训”等一系列主题教育,让全市中小学生在探寻新余文脉的过程中,懂得“鉴古方知今,爱国需爱乡”的道理,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培志,即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其关键是教育学生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刻苦学习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继续通过升国旗、唱国歌、读史书、诵经典、看展览,开展演讲、知识竞赛,利用讲座、报告会、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灵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纪念日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教育主题,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国家、民族认同感。
导行,即鼓励青少年学生把爱国情感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将继续大力开展“新余有爱”志愿服务活动及社会实践,将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社区与社会,让中小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公共意识和行动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责任编辑/孙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