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教师的道德
谈教师的道德
花加拉嘎学校孙彦春
作为教师,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作为学生, 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道尊严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替代。在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平等意识,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在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其主体性,这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走进学校,都会随时听到学生向老师打招呼的声音:“老师早!”“老师好!”,而老师回应学生打招呼的情况很难与学生“对等”。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的”,教师应热爱并尊重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教育实践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发自肺腑地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主张“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平时学生见到教师,或彬彬有礼,热情问候;或面无表情,漠然视之;或与同伴谈笑风生,对教师却视而不见;或不得已叫一声“老师好”,飞速走过;或干脆绕道走,唯恐避之不及等等现象,不一而足,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与学生的性格、习惯有关,但更与学生当时的心情和对教师的看法有关。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特别是高校学生,远离父母家人,在学校视老师为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敬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所以,教师的师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一个教师只有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则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
有人说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我们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人说我们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想我们没有这么伟大,我们不过是铺路人,是桥梁,是灯塔而已!教书育人,不误人子弟;以身作则,维护自己的声誉;关爱学生,感受孩子的一片真情,忙忙碌碌,寻找人生的一种乐趣!我想,我们不过是如此而已!
我从开始教学工作,教过很多届学生,虽然人上一千,形形色色,但作为学生而言,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生能在学校快快乐乐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努力都能获得自己所需要基本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接触和调查,我发现他们对许多教师的教学作风和能力不甚满意,甚至对高职称教师或名师亦不例外。
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每一位教师 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后我要说: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我们闻涛教育的蓝天!
第二篇:道德讲堂谈感受
道德讲堂-“谈感受”:
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感受。
听完吴师傅的事迹后,我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涌动,温暖由心而生。他朴实无华、助人为乐的故事蕴含着对人生互帮互助、亲情友善最好的诠释,让我的心灵再次得到了洗礼。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地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时至今日,道德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淡漠。我们需要道德榜样的力量引领我们回归本真,共同找回日渐遗失的道德温暖。
我有两点感想:第一,高尚的道德并不是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比如捐一次款、献一次血、给人让个座、给读者指个方向,为读者找一本书,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深有感悟,我会在下班时关上走廊灯,会在图书馆四周捡起一片废纸,这些小动作都能让我浮躁的心得到一份宁静,一份满足。我们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我想大家都这样做了,整个城市公民素质都会提高,那我们创建文明城市就有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 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工作而引以为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虽然现在是经济社会,我们个别人会对工作没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但我认为这是我们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我们的青春和精力,我们应该神圣地对待它,珍惜它,我们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传播文化,利国利民,因此,我对
我们的工作有自豪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踏实工作,创造未来。馆员们,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谢谢!
王雪峰
第三篇:道德讲堂:谈孝道
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她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围绕孝,我讲三个问题。
一、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顾我,长大些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十分生动感人,我节选几段,读给大家听:
“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哺乳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愤读圣贤。衣帽鞋袜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愤,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帐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
有一个故事,叫《母亲是“钟”》。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读小学时,家里没钟,为了能按时到校,他每天要到邻近的烟酒店门口,望一眼货架上的钟表。一次,他又去看钟,掌柜的没好气地说:“想看钟,买一个回家好好看!”他噙着泪水跑回家。母亲边替他擦眼泪边说:“孩子,咱人穷志不短,以后别去他家看钟了,妈给你报时。”上了中学后,时间就更紧了。每天天不亮就要步行到位于市区的中学上早自习课。为了不让孩子迟到,母亲总是不敢睡踏实,她要不时地跑到屋外,望望启明星移到了什么位置,听听远处的雄鸡已啼了几遍,再确定是否该喊孩子起床。望星空,听鸡鸣,这是一种原始的计时方法,母亲往往判断得八九不离十,使他从未迟到过。但是母亲也有失误的时候。一天夜里,天上阴云密布,没有星星,也没有听到鸡鸣,母亲沉不住气了,对孩子说:“天不早了,快起来吧!”孩子匆忙穿上衣服,洗一把脸,背上书包,一路小跑向学校奔去。到了校门口,只见大门紧闭着,传达室传出了“当、当”两下钟声,原来才凌晨两点。他犹豫了:“回家吧,来回折腾,不回吧,还能在校门口站到天亮?”阵阵寒风吹得他直打哆嗦。干脆,跑步吧。这个衣衫单薄的穷人家的孩子,在马路上来回不停地跑,直到天亮学校开门。放学回家后,母亲听完他的叙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放学回家,他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摆着一只崭新的小闹钟。他的母亲,脸色苍白,躺在床上。爱说话的小妹妹道出了实情:“妈妈卖了血,买了这个钟。”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两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婴儿的故事,催人泪下。在意大利庞贝古城,我看到,被火山灰覆盖的房屋被发掘以后,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婴儿的姿势都是一样的。在日本札幌,一个四岁男孩从八层楼上掉下,他的妈妈正在楼下晒衣服,她以惊人的速度跑过去接住,速度达到每秒9.65米,连当时的专业运动员也达不到。湖北有个“暴走妈妈”陈玉蓉,为了捐肝救子,每天暴走10公里,只吃3两白米饭,坚持7个月,走破了4双球鞋,体重减去8公斤,消去脂肪肝,捐肝成功,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志们,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在于对儿女的无私奉献。
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舍生忘死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
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老字的下半部省略了,就成了现在的孝字。《说文解字》上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先有老子,后有儿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孝字。孝是会意字,它的构成可以理解为:孩子小时,父母在上面呵护着,怕风吹着、日晒着、雨淋着;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又背着父母。总之,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亲情。
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子论孝,重点是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敬父母。如果光养不敬,孔子说,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由此可以看出:孝,也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最重要的,他又提出谏诤。在《孝经》第十五章中,孔子明确地提出,只要有不义的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并不是真正的孝。他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提出的养、敬和谏诤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的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们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化民众的伟大功勋,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
综上所述,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至于汉代以后把孝捧到天上,后来甚至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都是对孝的本意的歪曲,都不过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这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纯净的,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我们应当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有一种观点认为,孝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变迁,孝应当日渐削弱,甚至说孝的淡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孝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的确起到过协调家庭关系、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了,不需要老年人来组织领导生产了,难道就不需要孝了吗?唯物史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孝这种儿女对父母和长者的爱,是由父母爱子的天性和养育之恩决定的,而不是其他。所以,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只要人类还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就不会消亡。今后,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和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只能是更有条件把孝做得好上加好,而没有任何理由来削弱它。诚然,随着时代的前进,尽孝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在是“好儿女志在四方”,但要“常回家看看”;在老年人基本生活未得保障时重点是养,而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精神慰藉就成了重点;就是将来养老制度更加完善了,老年人不再需要年轻人直接供养,但老年人对亲情慰藉和天伦之乐的需求,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孝的形式可以改变,孝的本质不可能也不应该改变。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都要拿来,为我所用;对于我们的老祖宗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就更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了。
在这一点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给我们作出了榜样。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元旦在天津看望老年人时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温家宝总理逢年过节都要看望老科学家、老教授。他在澳大利亚访问时,让65岁以上的老年人坐着听他讲话,让随行的部长们站着,在海外传为佳话。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出了一个专版,题目是《弘扬孝道,共建和谐》。这是从1949年建国58年以来,我们的党报第一次把“孝道”提到全国人民面前。2008年,国家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让人民群众祭奠祖宗、追念先烈、感恩和怀念逝去的父母,受到人民群众由衷的欢迎。这一举措,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华孝道的传承
孝文化起源於何时呢?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所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男子地位上升,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随着“对偶婚”的出现,“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亲之外,它又确立了确实的父亲”。以后,“对偶婚进一步发展为一夫一妻制”。这是人类真正脱离野蛮状态,走向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周礼》上说:“有夫有妻,然后为家”。这种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共同的相依为命的生产和生活,将全家人联为一体。这样一来,亲情关系稳固了,自然也就有了辈分、身份和称谓。恩格斯对此特作说明:“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只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种义务总和便构成这些氏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是,人们在承担起各自在家庭中的义务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知有爱”又“知有礼”,从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这种伦常,又逐步升华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产生了孝的观念和孝的文化。
虞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二十四孝》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舜。他小的时候母亲死了,继母和继母生的弟弟对他不好,老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仍然孝敬关爱他们。尧帝知道了他的孝行,非常赞赏他的品德,不但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把帝位禅让给他。可见当时人们对孝德的重视。孝文化在夏商时期“由礼入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到了周朝,孝文化有重大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双重职能。《大学》中说:“治国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
孝什么时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呢?《孝经》的出现,是孝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标志。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著《孝经》,对孝这种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作了系统精辟的论述,把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孝道。《孝经》总共18章,1903字。书中孔子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极为精彩的论述,有八个观点,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进而把孝的内容归纳成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孝开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君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几千年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远大理想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传统孝道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人人都应尽孝,侧重有所不同。孔子认为,他提倡的孝道面向的是每一个人;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责;行孝不分尊卑贵贱,只不过不
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进行了论述。孝道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提出不同的行孝的要求,是应当的。这是因为,地位越高,影响越大,责任越重。
第三,实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他认为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这是天地间不变的法则。那么,在人世间与天地规律相应的不变法则是什么呢?是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儿女感恩和善待父母的孝道。孝道就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道德行为。
第四,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做得好才是真孝子。孔子说,作为一个孝子,在家庭日常生活起居中,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周到地照顾父母;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些做到,才称得上是事奉双亲的孝子。与此同时,在社会上也要“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就是说,一个在父母面前行孝的人,在外居官不能骄奢淫逸,在社会上不能为非作歹,在人群中不能计较争斗、惹是生非。不然的话,就会给父母带来麻烦和灾祸。这样的人,无论在家多么孝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孝子。《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真正的孝子,应当是家里外面都做得好,让父母放心,并引以为荣。
第五,广行孝道要讲究礼节。孝是人的内在的道德素养,它的外在形式,要反映在礼节上。孔子说,礼,诚敬而已。如果有人敬爱自己的父亲,作儿子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兄长,作弟弟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君王,做臣民的一定感到喜悦。敬爱一人,而使千万人喜悦,所敬爱的虽少,但喜悦的人却很多,这种以诚敬之心尊重每一个人的礼节,就是在广行孝道中所要采用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了。
第六,君子教化人民推行孝道,要身体力行。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需要亲自沿着家家户户讲述孝的意义,而是以自己日常的孝行感化人。君子通过言传身教,为民众作出表率,从而使天下儿女都能孝敬父母,使天下父母都能受到敬爱,这才是君子所要追求的最高尚的美德。
第七,君子在家遵行孝道,然后才能在外建功立业。孔子认为,君子能孝父就能忠君,能敬兄就能尊长,能理家就能做官,如此才能事业有成。总之,做大事者,要从修养自己的品德开始,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第八,一味顺从并不是孝。在第十五章里,孔子对谏诤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曾子问: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意思是:“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孔子接着说,从前天子有直言相劝的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封地;卿大夫有谏诤之臣三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乡邑;士有诤友,就能保住好的名声;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因此,父母如有不义之事,儿女就应当真诚相劝,一味顺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
总之,《孝经》是一部使人崇高圣洁的书,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是一部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诚然,书中的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也是很明显的,正因为如此,它又是一部需要我们下功夫认真学习研究的书。《孝经》,是一座需要精心开发的人伦宝藏。
愚忠愚孝起於何时呢?起于汉朝。汉朝是孝道昌盛时期。汉高祖刘邦认为,父子之道,人道之极“,大力倡扬孝道。汉朝从第二个皇帝惠帝起,所有皇帝的谥号都冠一个”孝“字,以孝号召天下。汉武帝刘彻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大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经典提到空前的高度。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以孝治天下“,把孝从家庭伦理观念扩展为社会道德规范,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从而使孝文化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汉代以后近两千年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到东汉时,在《白虎通义》这部书中把”三纲“法典化,成为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的工具。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是一种”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柔“的对应关系,此时成为绝对服从的关系。宋明时又出现”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王“这样的说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愚忠愚孝愈演愈烈。宋朝”精诚报国“的大忠臣岳飞,就死在愚忠上,因为他跳不出”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框框,含冤而死。可见”三纲“的危害之大。
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地位。皇帝(如唐玄宗等)带头,讲解注释《孝经》,书写《孝经》,诏令天下。清康熙皇帝时,刻出”满汉合璧“的《孝经》。雍正皇帝时规定儒童考试要根据《孝经》出题。乾隆皇帝为敬老大摆”千叟宴“,规模达到三千人。为了倡行孝道,各朝又制定典章法律,对不孝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隋律》、《唐律》把不孝列入”十恶“之中。在大力提倡和严厉惩处的同时,各朝又进行了极其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方面是表彰孝子、孝女,对他们的孝行(包括愚忠愚孝)大加宣扬;另一方面是在《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神童诗》、《改良女儿经》、《闺训千字文》、《名贤集》、《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普及读物和文学作品、地方戏曲、民歌民调中,处处渗透着孝道。元朝郭居敬编撰的古代24个著名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更是家喻户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把孝抬到了不适当的高度,大讲愚忠愚孝,这是孝道传承中的糟粕,是对孔孟孝道观的曲解。因而,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吸收。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先生曾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伟大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其历史功绩,彪炳史册。但对孝,也有矫枉过正之处。当代哲学大家任继愈先生在《谈谈孝道》一文中说:”'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是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更是把孝说得一无是处,孝子贤孙,孔孟之道,统统在打倒之列,把汉朝以来捧到天上的孝道,狠狠地踩到了地下。直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近百年时间,国人都不太敢谈孝。究其原因:一是”五四“以来一些人的矫枉过正;二是”文革“中的彻底否定;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重利轻义;四是有些人盲目学习西方。殊不知,这正是我们之长,西方之短。
在我们对孝采取否定态度之时,孝在海外却得到了较好的传承。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我们的港澳台,对孝的认识和实践,比我们要好。
纵观孝道传承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把孝道捧到天上,”以孝治天下“,或踩入地下,认为孝是罪恶之源,都是偏激的。孝道应当回归到公民道德教育基础的位置上来。”夫孝,德之本也。“孔夫子在2500年前对孝的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对孝的需求是那样迫切。如果把我们的祖国比喻成一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参天大树,那么,富强是根,民主是干,文明是花朵,和谐呢,是花的芳香。要使和谐的花香常盛不衰,关键是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这就要大力弘扬我们的国粹中华孝道。
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国1999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多,占总人口的12.5%,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占17%;2050年将达到4.34亿,占31%。在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已成为影响代际关系的世界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一些人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是包袱、累赘,因而对老年人采取冷漠、歧视的态度。为此,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老龄大会上,发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呼吁,要求人们公平友善地对待老年人,和老年人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在家庭关系上,由于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的滑坡和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涉老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从全国看,老年人因孤独、疾病、饥寒、受虐等原因,自杀事件屡有发生。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提供的材料,根据保守的估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约占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在我国老年人自杀的原因中,家庭矛盾引起的急性人际冲突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很多人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有些人不愿、也无力和自己的儿女打官司,自杀成了他们无奈、也是最后的抗争。2005年,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在全国进行抽样调查,结论是:孝道传承在农村出了问题。52%的人对父母麻木不仁;农村中吃的最差、穿的最差、住的最差的,是老年人。我认为,在农村,有两种旧观念影响着老年人的维权:一种是”家丑不可外扬“,老年人在家里受虐待,对外不愿意讲;一种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村干部明明知道,也不愿意管。因此酿成很多悲剧。这些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对国民加强法制教育和孝道宣传。对那些违法犯罪的不孝之人绳之以法,自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但在家庭矛盾中,更多的情况属于道德范畴,只有大力弘扬孝道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做儿女的自觉尽到自己的责任,才是更为积极有效的办法。建立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前提是发展生产,重点是两个保障:一是制度保障,二是道德保障。孝道教育,成本最低,作用很大,意义深远,是建立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的必不可少的道德保障。
我们的儿童需要孝。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庭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特别是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和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前面说了”孝“字,现在再说一个”教“字。”教“字也是个会意字,它的构成很有意思:左边是个”孝“字,右边是个反文,先学孝道,再学文化,德才兼备,才成其为教育。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一个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才可能
年人应当讲”三心“,即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进取之心。有感恩之心才有道德良心,有敬畏之心才不敢胡作非为,有进取之心才能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三心之中,感恩之心是基础。因而要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说到感恩,我要说:父母生养了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们,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条件,都应当感恩。有一本书叫《学会感恩》。书中说:感恩,人生的一堂必修课。学会感恩,不要忘恩负义;学会感恩,拥有谦虚之德。感恩的心,永远年轻!感恩的人,永远快乐!
有一个故事叫《感恩父母》。说从前有个商人,经商致富后,不以富有而自满,反而喜欢邀请博学多闻之士到家里做客,听听他们在各地旅游所遇到的奇闻轶事,或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的智慧经验。因此,他的好客之名远播四方。无论对待谁,他总是谦卑有礼,照顾有加。唯独对待他的母亲,却是粗俗无礼,动不动就恶言相向。每次他在众多宾客面前数落母亲时,大家都觉得母亲很可怜。也有人劝过他,但他总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虽然儿子如此无礼,母亲却无任何怨言,依旧勤快地四处招呼客人;被儿子斥责时,便默默无语地走开。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学者,说不远山上的寺院里来了一位精通佛法的高僧,前往请教的人络绎不绝。商人听了之后,马上启程,前去求教。在他还没有抵达之前,高僧已经从弟子那里听说了他的情形。这位商人来到高僧面前,请求开示。高僧语带禅机地回答:”开悟之道便在自己家中,无须往外求。“商人请求再多做解释,高僧说:”你现在马上回家,见到一个衣服穿反、鞋子穿错、神情慌张妇人,就会明白了。“商人赶回家时,已是晚上,他用力地敲门。母亲在睡梦中听到儿子的喊声,怕他生气,急忙跑出来开门,匆忙中将衣服穿反、鞋子穿错。商人一见到开门的母亲正是高僧描述的模样,当下开悟:慈母就是佛啊!从此以后,事母至孝。这个故事,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对我们最用心的人,往往最先被我们忽略。第二,家有一老,犹如一宝。问佛求道,不须千里之外,就在自己家中。当你用一片孝心,侍奉父母时,你的灵魂就会净化,你的人格就会升华。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父母爱子女,里面有一种本能的东西,不需要引导,就会自觉去做;而子女爱父母,不是本能驱使,它是觉悟,需要引导教育,才能把人的这种善性开发出来。孝与不孝,全在一颗心。这颗心,和教育程度无关,和受怎样的教育有关。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至关重要。只要教育,就有效果。比如,一对双胞胎,一个早出生几分钟,一个晚几分钟,早的就是哥哥,晚的就是弟弟。”哥哥要让着弟弟“,这种伦理教育,效果极为明显:哥哥越来越像哥哥,弟弟越来越像弟弟。这是悌道教育,孝道教育也是如此。我在大学讲课,对大学生们说,当你做到孝敬父母时,你的人格已经升华;当你不仅能敬爱自己的父母,而且能敬爱别人的父母时,你的人格就又升高了一层。同学们,好好孝敬父母吧!你们的成功之路,应当从这里启程。
市场经济也需要孝。我国正在实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法则。诚信和孝道其实是相通的。诚信要求在市场交换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孝道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是不会做假的。因而,在国民中进行孝道的宣传教育,对于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孝道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剂良药,是我们民族的”祖传验方"。我们应当十分珍视她,好好运用她。
同学们,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弘扬中华孝道,提升公民道德,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谢谢!
第四篇:道德公约大家谈
“道德公约大家谈”提纲
三中学生家长
(三年二班李欣悦家长)今天,我受三中学校委托,代表家长坐在这里与各位领导和老师共同就学习和践行道德公约的一起交流和学习。道德公约大家谈我单位也在搞这项活动。今天我做为家长,打算从家庭方面说一点体会。
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话题肯定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不是专家,也不是教师,更没受过任何岗前培训,只是孩子一出生我就自动上岗了!现在我的女儿上初三了,学校把她教育得很好,阳光、乐观,富有爱心,所以我一直非常支持学校,感恩老师,感谢陪她一路走过的所有老师!我和她爸就这一个孩子,培养好、教育好她自然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大的事。我们对孩子的愿望很简单,只希望她今后不伤害别人、能够对社会有用、健健康康的长大就可以了。
在学习道德公约、践行道德公约方面,我们希望自己能是合格的父母。
自从学校开展学习和践行道德公约以来,我从孩子身上感受到了一些变化。感觉她比以前对待学习更自觉,对父母更体谅,对待其它事项上责任感也更强一些。以前她这个孩子性格慢,做事好磨蹭,尤其在写作业方面,一点作业也能磨好几个小时,现在学习任务更重了,反倒好多了。我女儿在班里、学校团支部里都担任个小职务,好像是团的副书记吧,我不是很清楚。我觉得她对什么都挺负责的。无论是团里的活动,还是组织个班会啊什么的,每次她都认真的做准备,选主题、查资料、做幻灯片,非常认真。
道德公约也好,精神也罢,它们的目的都是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谐的氛围”比你一千句、一万句的说教要强得多,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
身教重于言教,让孩子以我们为荣。都说父母是孩子人生当中第一任老师,其实也是一生的老师。所以,道德教育,家庭责无旁贷!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天长地久的。对孩子而言,从小渗透文明教育、道德教育,孩子会打下优雅的童子功。对家长来说所谓教育孩子,实际上是教孩子怎样生活、怎样做人。陶行之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我们在教育孩子应该如何如何时,应该注意到我们自己是否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道理。孩子也在察言观色,他们会从我们身上学习生活,我们也可以从孩子的言行举止反观我们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孩子其实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做家长的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用文明的言行让孩子以我们为榜样同时也我们为荣。
第五篇:教师道德
热爱——教师最高尚的职业情感
内容提要: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热爱就是我们对兴趣的最大的执着与付出。而“教师”这个名词又总是与“付出”“奉献”联系在一起。因此拥有“热爱”这个教师最高尚的职业情感,会让教师把培养学生当做自己一生的最大的兴趣去热爱。
关键词:热爱 教师 高尚 职业情感
爱为师德之本,无爱便无教育。这句话表明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做到两点:一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这个岗位;一是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只要你怀有这种热爱之心,怀有这种最高尚职业情感,那么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这个岗位。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其职业岗位上,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一位哲学家启发我们: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就必须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让灵魂洁净,就必须用美德去占领它。这种美德,就是“无私奉献”,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有高尚的师德。
首先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任何职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否热爱岗位,决定着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积极性、表现和成效。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特殊职业,教师爱岗敬业有着更重大的意义,例如那些在小山村中教课的老师,那些在危房中教学的老师,那些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的老师,都是爱岗敬业的楷模,他们热爱这份职业,不,他们不仅仅把它当做一份职业,更是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份事业。
其次是严谨治学。现代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行为意识的倡导者,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治学,必须终身学习,好学不倦,刻苦钻研业务,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学科的前沿,不仅教会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更要教会他们发现真理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知识是有限的,能力则是无限的,让他们运用开拓创新的能力去建设我们国家的未来。
再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全过程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师表即教师在各个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无声的教员”,教师的行为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则是为人师表的最基本的要求。
2、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思想基础有一篇文章叫做《 21 世纪谁来当教师》,向我们提出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21世纪,到底谁来当教师?”目前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是否能保持住教育这一份净土,是否能稳定住自己这颗浮躁的心,耐得住寂寞。当一些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纷纷 “跳槽”时,试问我们的教育怎么办?谁去“传道受业解惑”?谁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明天的栋梁?此时,更可以看出,“热爱”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多么可贵的品质!例如:孙炯教授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就赢得了同学的尊敬和爱戴。正如他在宝钢优秀教师颁奖大会上讲的“教师是我最热爱的职业,我为我们这项崇高的职业,为我们是一名大学教师感到自豪,感到骄傲”。不仅如此,孙炯教授还认为要做一名好的大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处于本领域的前沿。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能够站在研究的高度,在基础课教学中给学生指出数学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创新性的思考问题。正因为孙炯热爱这个教师这个职业,他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如果一个教师厌恶自己的职业,他怎么可能认真的完成他的教学任务?如果仅凭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应付上课,这给学生造成的损失该有多大!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生中蕴积着众多人才,遇到良师会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但也可能被不安心从教、见异思迁的庸师贻误终生。二、一是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的爱,只能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只能是主观主义的教育。
1、热爱学生是教师最高尚的职业情感。首先,热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做为一名教育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面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当随时保持高度的敏锐性,经常进行细微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其次,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付出自己的精力去了解学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都用炽热的爱和教育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用爱的甘露去自润他们的心灵;用爱的钥匙,让学生敞开心扉,这样才能找到教育学生的良药,才能因材施教。再次,热爱学生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只有教师充满热情的教育,学生才能在“爱”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才能引导他们茁壮成长。特别应当重视的是,对于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后进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给他们以真诚的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引导他们成长。
2、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第一,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确,只有在他们的人格独立的前提下,他们才可能去独立的思考。否则只不过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而已。第二,了解学生。了解是教育的起点和前提。明白学生的问题在哪,我们才可能在我们的教育中切中要害,否则只是隔靴搔痒罢了。第三,关心学生。关心包括关心学生的身心、思想、品德等方面。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他们求知的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老师爱你们。第四,公正对待学生。公平地、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公正地、是非分明地对待学生的各种行为。学生是一个群体,是由形形色色地人汇聚而成,学生又是一个个体,每一个都各不相同,但不可以主观的把他们分割成块,应该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去教育。第五,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声色俱厉,而要严而有度,严而有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是要让他们改掉一些不良习惯,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爱学生绝不等于“惯”学生。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面镜子,经常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热情是短暂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减的,但是热爱不是,热爱是人们对这一份事业的执着与持久的情感。其他工作可以没有到“热爱”的程度,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职业,一个单纯的谋生手段,但教师不可以,没有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学而不厌、开拓进取”的精神,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说:“我极为珍惜热爱教育事业这神圣的情感,呼吁每位从教者都要凝聚这种真情。只有热爱,才会全身心投入;只有热爱,才能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真谛;只有热爱,才能担负起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一个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人,很难想象他在这一领域会取得什么成就。同样,一个不热爱教师这个岗位的从教者,要想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也只能是痴人说梦而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良好的素质则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培养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样的,热爱自己事业和学生的教师也一定会获得社会和人们的承认与尊重,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教师最高尚的职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