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杂感评职称
杂感评职称
2011.9.20
职称评定又开始了,早就听说评个高级职称得准备1万余元,心想别评了,真的很烦人。我自认为我是称职的,也是值得考察的,但是当角角落落都要像生意场一样的时候心里不知道是怎样的滋味!爱岗敬业的教师都是清贫的,因为心无旁骛。我哪有那么多的钱啊。很早就听到一个年轻的女校长在会上说:“报纸上说一个尽心尽力为教育的教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评不上该有的职称。我知道什么原因:他笨死了。不会上货啊。”于是,凡想评上希望职称的老师都知道除了准备应该有的继续教育学时和必备的荣誉证书时还需准备一笔钱。我惊讶极了。默默无闻工作的人不注意人际关系,清新执教的教师却偏偏要曲意奉迎。这多么难为情啊。如今,听说军队里升个三级士官都需要三万块钱做本金,不是你的素质高就需要留队,而是要看看你是否愿意把你一年的收入送到某些人的手里。评职称和士官升级,都需要评委。评委拿着国家机关发的工资呢,干嘛还要接受贿赂呢。干脆告诉参评者需要评审费多少,公平公正的为国家的教育负责多好,谁都爱意外之财的话,老师们是不是该征收学生的费用了。国家规定不允许乱收费,但是,潜规则中的步骤已经决定不贿赂没门!
潜规则,就像血癌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让人不寒而栗啊!
有多少废寝忘食的教师耕耘在教育战线上,不计报酬,不争荣誉。但是到评职称的时候他们的路是多么坎坷啊!难道非要“在人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啊,此类现象不胜枚举,内耗!国家集体组织在内耗!这是一种不易觉察的自失隐患啊!
要是我不遵守潜规则,评不上怨谁呢?我谁也不怨。一切顺其自然!只要潜心从教,问心无愧。相信总有希望在眼前。
第二篇:《三国演义》杂感
~-5-23 字数:1843东坡词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自认英雄的人或是自信即成英雄的人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摸爬打滚,四起干戈,却也渐渐被历史淘出了长河。英雄,此二字不知纠葛了几多逐鹿群雄、东征西讨的人的心绪。多少人又葬身名利场下?凡言“三国”者,即便未曾看过此书者也必知悉“卧龙先生”诸葛孔明的大名。书中,他是一位羽扇纶巾、谈吐高雅、自比管乐、有呼风唤雨之能、经天纬地之才的一代儒将。隆中定三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无数人心中,诸葛亮的文才武略、战术谋略,甚比“武圣”孙武而被顶礼膜拜。没错,孔明多谋而近妖,是个奇人;三国系一体,是个伟人;言归子底,他呕尽心和血,可惜却是个苦人,一世争战却未能打下那汉室江山。刘备尝夸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缘何其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只因他把自己一生命运捆绑于一个平庸王朝的戎马战车之上了。知刘禅不可扶而扶,人格固然可敬,而现实终究是悲哀的:一代贤相南征北战,心血呕尽,戎马倥偬,到头来却也不过是五丈原夕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而书中倍受推崇,集大义于一身的刘备,虽为汉室宗亲,当世皇叔,尽人和之利,而论起英雄,便如当时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一般,此酒也得脱手,难入口。书中刘玄德大仁大义,至孝至亲,满面忠厚之相,又有识人用人之才能,真可谓系古今圣主之德行于一身而无半点瑕疵。可惜透书而观,这却只能说是贯中为体贴顾念这位刘姓皇帝的面子而在其苍白脸上抹上些许胭脂而已。李宗吾所书之《厚黑学》中骂刘玄德之脸皮之厚更甚城墙转拐之处。刘备皮虽厚、心虽黑却终是心中无谋,而其皮厚心黑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刘备好哭,且会哭,哭得山崩地裂,日月无华。而其亦非干嚎,亦非嘶喊,乃是真正泗泪齐流,惺惺作态之中又不得不使人心服口服,以至于低声呜咽几声,似鲁肃这般忠厚之人便会跟着流下两行老泪。刘备之哭,把人心收买,孔明被哭出隆中,赵云被哭得死心塌地,左一声“刘大哥”,右一声“主公”,虽然没有拜过把子。玄德之心黑,胜于浓墨啊!其黑在于利用人近乎残忍卑鄙。白帝城托孤之时他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请自取。”这招欲擒故纵之技阴狠歹毒之至,好一声“君可自取”听得孔明汗流满面,热泪盈眶,手足无措,抽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刘备听毕必是侧脸叹息,心中却已笑足三万六千五百次了,可见刘备确是一个皮厚心黑的“忠厚长者”。而回头看看那些各路诸侯,吕布虽可独战三英,却只是个背信弃义、沉迷声色的三姓家奴,被历史唾弃;周瑜,虽然是青年俊才,深谋远虑,城府之深都和卧龙有得一拼,只可惜意气用事,心胸狭小。孙权,只不过依父兄基业,虽有任人唯贤之能,知人而用之才,却无争世夺天下之大才,而无半点建树;董卓乱政,擅自废立皇帝,擅自戳杀群臣,虽极大打击了皇权,却不过是在三分天下之路下扮演了一个清道夫的角色,为旁人卖力做嫁衣耳……青梅煮酒,酒亦冷。乱世枭雄,令诸侯。可以说,那英雄之能饮者唯曹公耳,曹操年少时便被断言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其城府年少时已然颇深。书中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遭人非议。而我却要说天下之大,能者居之,缘何唯有刘姓可称帝?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有远见卓识,他抓住“天子”这个有利筹吗,于乱世之中占一席之地,有何不可?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他以少胜多,一统北方,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同样为其子代汉建魏,为最终平蜀平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词之格匠心独具,豪情奔放洒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全都脍炙人口,为人所争诵。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刚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战总该有另胜负之写。“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人和的环境。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瑜,曹操总无愧于英雄之名。后记:英雄之说本无定论,每个人心中的三国都有一个英雄,但刀光剑影之下,鼓角争鸣之远却总躲不过一个满头华发,黄尘裹身。英雄,英雄之说本戏言耳。
此文虽非历史论著,但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新颖的观点:三国时天下真英雄唯曹操一人而已。围绕此说,文章采用对比映衬之手法,旁征博引,内容翔实,佐证有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文语言之简炼、流畅。文白相间,句句文采斐然。如若不信,何不即读?(孙梅点评)
第三篇:《古典音乐欣赏》杂感
《古典音乐欣赏》杂感
记得有人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不分国界的,那就是:美食和音乐。人们对待食物有一种出自本能的鉴赏能力;而音乐,比文字出现更早,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万年,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人们对于音乐的鉴赏也是一种本能的体现?我愿意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还有人说过,能够承载历史的,除了文字,便是音乐。可是文字存在着地域差异,而音乐不仅可以穿越历史流传至今,而且能够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无论我们身处历史的任何时期,世界的任何角落,当我们听到某一曲目时,我们和作曲家的灵魂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撞击,穿越时间和空间,在内心深处产共鸣。音乐,真正可以算得上是上天滋润人类灵魂的甘霖,而古典音乐,应该算是其中最醇香的一滴吧。在众多古典音乐类型中,我钟情于钢琴曲和交响乐;在众多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中,我又比较欣赏贝多芬。
钢琴,代表着一种力量。它上下两排琴键,黑白分明,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它被称为乐器之王,它所弹奏出的声音,既可以刚劲有力,也可以轻柔舒缓;在演奏交响乐时,它在最显著的位置,它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点缀,而是一种必需。我很喜欢贝多芬的钢琴曲,特别是他的《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好像月光一般。它是如此的梦幻,静静流淌在心田;又是如此的忧伤,不同于阳光的温暖和煦,澄澈皎洁却冷清如水;还是如此的美丽,让人忍不住靠近,随着它在欢快时微笑,在微笑后忧伤,在忧伤中叹息:实在是美的心碎!
我其实不太喜欢贝多芬这个人,他的性格偏执、狂躁、矛盾,有时甚至歇斯底里,但是一首《致爱丽丝》,把这一切全都弥补了——因为他的温柔,也像月光一般令人的内心变得柔软。(温柔,就好像小龙女袖中的七尺素绫,飘飘而来,宛若惊鸿,玲珑心纵有七窍,也心甘情愿被俘获。)
贝多芬的内心也渴望着爱情,可是等级的差距是他无法逾越的沟渠,只能与爱人隔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凝视她远去的背影。这么一颗渴望爱的心,一定也是充满爱的。
提到交响乐,我抑制不住对那些古典音乐家们心生崇拜之情。欣赏只需随着感觉的召唤即可,创作却是头脑和智慧的产物。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犹如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当欣赏交响乐时,我们的耳朵在各种乐器的奏鸣下享受着一顿饕餮大宴,但是大脑只能吸收、消化其中的一部分,远远不及它所呈现出来的严谨、变化、深远、宏大„„
在此,不得不说一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如果说《致爱丽丝》是朦胧的月光,那么《第九交响曲》就是一场瑰丽的日出。
在第一乐章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氛围。乐曲在弦乐器低沉压抑的演奏中展开,然后逐渐增强,好像千军万马,踏着黄沙滚滚而来;终于,这种压抑到令人窒息的低气压被冲破,霎时间好像“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斗士们为了自由、幸福和信仰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真是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第二乐章则相对明快很多,好像战士们占取了制高点,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时而兼有鼓点,使节奏趋于紧张。第三章曲调舒缓,恰如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战争过后的画面:在磅礴的雾霭之中,天际的太阳折射出紫红的光芒,战士们在废墟中相互搀扶,向着日光前行,步履缓慢,带着深沉的思考——这天边的红日,究竟是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还是逐渐下沉的残阳?那紫红的日光,究竟
是通往光明的指引,还是末路途穷的回光返照?忧伤、沉静、睿智,它包含的太多,值得我们闭目沉思。第四章是在一阵紧凑的鼓点中敲响的,前面三章的主题依次登场,但都被低音提琴或驱逐、或制止,直到欢乐颂登场——在重重迷雾中,红日冉冉升起,日光倾泻而下,宁静祥和降临人间。欢乐的主题实在太强大了,越来越明快,越来越响亮,让人禁不住要放声高歌——人声,只有用人声才能表达出这种无与伦比的光明和幸福:
欢乐女神
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
由独唱逐渐到合唱,我渐渐被这种庄严神圣、宁静祥和、自由博爱„„所感染。音乐,震撼到极致,连灵魂都要被它俘获!
总体来讲,这学期收入颇丰,了解到许多音乐知识,认识了很多古典音乐大师,欣赏了不少的经典作品,结识了幽默风趣、学识渊博的杨老师和一群古典音乐爱好者。缺憾的是课时太短,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不能完整的欣赏、讲解,古典音乐博大精深,我们也只算是探得冰山一角而已。不过既然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了,倒也不一定要通过课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己也可以留心体会。毕竟,音乐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灵魂来倾听的。
第四篇:读书杂感征文
读书杂感征文
中囯人民解放军是一座大学校,在这座大学校里,为推动广大官兵迅速成才,大兴学习之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一个新的学习热潮又在全军兴起。使我们感受到:清风劲吹,又闻书香。
我是一名军队离休干部,看到一批又一批学习成才的优秀指战员脱颖而出,心中无比的高兴。在这里我也想谈谈读书的体会,供青年战友们参考。
书是知识的源泉。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
我们祖先自古崇尚读书,从“开卷有益”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刻认知,从“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切体验,读书的重要和必要被阐述得淋漓尽致。
我从小喜欢读书,在我上小学时,经常去给教书的爷爷倒尿盆,打扫卫生。客厅里有一大书橱,装满了四书五经和各种通俗读物。在我打扫完卫生把手洗净之后,爷爷允许我取一本通俗小说,端坐在小板凳上,认真阅读,虽然有些字还不认识,但也能猜出书中的大慨内容。
我的中学是在战乱年代度过的。那时没钱买书,只有向进步老师借书。开始我读了巴金、鲁迅、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后来又读了一些禁书,思想上产生了质变,与同学一起闯过敌人封锁线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
在整天行军打仗、南征北战的战争年代,我仍然不忘读书。在行军途中、在老乡的土炕上,我打着手电筒读赵树理、田间、艾青、丁铃以及普希金、莱䝉托夫、奥斯特洛夫的作品。当时我想:革命胜了,有间房子,放个书橱,坐下来看看书那该多好,一等就是几十年,虽然也积了几箱书,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家时,我一把火全部烧光了,甚至连毛选四卷也烧了。因为我爱在书上作眉批,随意说三道四,怕造反派无限上纲,加重罪责,这又成了我的终身遗憾。
直到2007年末,在我77岁那年,喜迁新居,我与老伴二人住上了100多平米的楼房,还专门为我布置了一间书室,安装两个大书橱,装满了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史记》等历史书籍。中外文学名著占了很大的位置,还有《辞海》、《现代汉语》等工具书。按装一台电脑,茶几上摆放着长年阅读的四种杂志和四份报纸。
人逢喜事精神爽,走进书屋,顿觉眼前一片光明,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华。心中高兴,提笔赋诗一首:“离休又作读书郎/书报电脑摆满房/上网遍览天下事/展卷细读好文章/工余饭后忙笔耕/抒情言去慨而慷/从戎报国志犹在/人近八十血不凉。”书屋是我是我精神寄托的家园,每当我捧起一本好书,似品茶,如美食,悠然自得,便坠入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境地,一旦产生联想和灵感,便在电脑上敲打成文章发表,近几年已发表600多篇,每年都有七八十篇文章见报。老友们称我为书痴,我的回答是:读书快乐。
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会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天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这就是说,不读书会使人变得庸俗。
读书要学会品书,“品”是一种高级的阅读享受,一种清逸脱俗的求知境界。当你驾一叶扁舟航行于知识之海的时侯,观万顷波涛而振作,见天边帆影而快意,看海鸟飞翔而遐想,这都是“品来的愉悦感。”
读书还要学会读无字书。人们获得知识有两条道路,一是实践,二是读书。南宋诗人陆游,在他74岁时写了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告诉儿子,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浅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躬行实践。这就是古人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
读书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是我一生中难得的良师益友。它给了我激情、智慧和力量。古人说:“读书悦心。”这话的确有道理。十八世纪法国启䝉运动杰出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法国作家雨果也深有感触地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烤火一样,渐渐熔化。”的确如此,如果你不读书,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将会因为失去活力而动摇;好果你坚持读书,你的智慧在增长,你的综合素质在提高,你的烦恼在消除,你就会天天快乐。
读书关乎个体的成长,也关乎民族的传统和未来。读书能让人摆脱心浮气躁,潜心思考,让人得到性情的陶冶,智慧的升华。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一个人不读书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不读书也是没有希望的。
2013年4月3日6时写于常乐书屋
第五篇:读《白鹿原》杂感
读《白鹿原》杂感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开始接触《白鹿原》这本书是在我大二上选课《大学语文》时老师提到的,从老师那里得知:它曾经是一本禁书。有人说是因为该小说涉及过多的情欲描写,所以被列为禁书;也有人说它是因为政治原因。也因此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2012年上期,我系党总支响应学院党委号召,开展党员读书活动,在推荐参考书目中,我看到有《白鹿原》。不久,我下载此小说的电子书,并走马观花式的看了一篇,由于在看电子版小说枯燥无味,伤神伤身,也为了加快进度,我让同学帮我下载了影片,进行了影片观看。
《白鹿原》是由我国知名作家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是一部长达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样受欢迎的书曾经也是禁书???为此我进行了百度,得到一个我认同的观点。很多人以为《白鹿原》曾沦为禁书是因为过多的情欲描写,其真正的原因显然不是情欲。从历史书上或政治书上,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最终取得政权是有必然性的!但是在这本小说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最终夺取政权,必然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一个没实权、力量弱小、组织机制不完善的初生组织,在复杂的内忧外患斗争环境中,对该组织和组织成员都进行了“严峻苛刻的考验”:密集的争权夺利,各种背叛司空见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权,道德和信任极度缺失,党内的斗争不可避免的发生。
上述现象在我看来都是很正常的。在我百度过程中,我发现在这本小说出版后,作者陈忠实也对小说进行了几次修改,获得茅盾文学家也是在修改后。这是禁书的原因所在,还是巧合?我还是认同前面的观点。
不管电影还电子版小说,在故事中都流露出封建的味道。“我的婚事完全是一个时代悲剧!”是兆鹏作为一个先进知识青年对自己封建包办买卖婚姻的竭力无助的呐喊!“婚姻大事由不得你做主,我不同意,你妈也不会同意!”封建礼教就是这样,婚姻都是要求父母“主办”,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的,婚姻恋爱自由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是空谈,又冲破不了这道枷锁,所以兆鹏选择逃婚。这就是所谓的愤青吧!
其实,对这部小说更多的感受,还是我看电影的感受比较深。电影的开端不像小说那样以白嘉轩六娶六丧为开篇,而是向观众展现了一幅白鹿原人在一片广阔的金黄麦田收割的祥和景象,祠堂聚会、国民政府成立等事情相继道来,也就是在这一大块麦田,孝文跟黑娃分享儿时“贵的很”的冰糖,这两个纯真的小孩的对话,让我回忆起儿时的那份快乐。“你爸就是我干爸,你就是我哥。以后不管你遇到啥事,我卖房卖地都会去救你!”短短几句话,将小孩的那份纯
洁、善良、可爱给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们是非一般的朋友,还是跨越了血缘的兄弟呢?让人怀念自己的过去,也羡慕他们俩儿时那份兄弟情义!欣赏中带着点享受。
在电影中,黑娃在“农会”总头儿兆鹏的鼓动下,带人把祖宗祠堂给砸了!有这样一句:没文化真可怕!在砸祠堂的情景中,黑娃表露出的是一种对祖宗的“恨”,是祖宗的规矩害的他跟小娥两个相爱的人不能“正式”地在一起!黑娃砸的很是痛快,好像把压抑很久的一切给发泄出来!规矩是人定的,对一群石头和木牌出什么气呢???看着那些砸东西的人,虽然这事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但让我想到了“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当然包括前段时间的“九一八”打砸烧事件!为什么都不能理性一点对待呢?中国人都很重视孩子教育的,为什么一直以来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教育出来的人,最后砸了自己先辈的坟???还是,这是我一个没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无法体会??!问题的出现应该不是单方面的。
在影片中,鹿子霖说白嘉轩是个又臭又硬的人。其实不止白嘉轩,包括鹿三也是。死爱面子,知错不认错,纯一个老古板!看到片中的这几个老头跟他们的子女,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想起自己和父辈!当爸的急性暴躁,硬直;儿子的,血气方刚,任性;双方都互不低头!好一个中国版家庭经!同样是因为婚姻,但结果却不同。兆鹏逃婚,但最后回家后跟父亲能相处;黑娃最终却落得父子不相认的结果。如果双方都退让一步,看破多一点,结果
会不会不至于这样,或者更好呢?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给人看!在这本小说中,我看到了一个时代悲剧!在白鹿原这块出产小麦的土地上,出生过像孝文和黑娃这样的纯真善良小孩,犹如一张白纸;也有白嘉轩和鹿三这样“刀子嘴豆腐心”的古板但却淳朴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在这样的一块乐土,再美好也属于曾经。经过时间的洗涤后,却发生了: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孝子黑娃为匪,亲翁鹿三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等让人感到可悲的事情!事实多么令人伤感啊!
说到这里,不知道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接受了某些社会思想,跟以前的自己有了本质的不同呢?在时间的车轮下,经历了社会的“洗礼”,发现自己跟以前身边的人都在改变,趋向谙熟社会之道的人们所说成熟!有没有一种感觉:很喜欢以前的自己,却发现自己越走越远!想抓住什么,却无法握住什么!人们说这是成长——一个让人刻骨铭心、有苦有乐的遗失美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