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研究
杨晓丽1高兴邦2
(1.江苏省姜堰中学 225500;2.江苏省泰州市教研室 225300)
摘要在江苏教育“五严”新政的背景下,明确指出了高中化学课程中规范教学行为的必要性,调查分析了一个地区高中化学的规范教学现状,阐述了规范教学行为的区域性的实践措施和成果,并提出了两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规范教学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就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出台了“五严”规定。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规范学科教学行为,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文章很多,但是专题研究化学规范教学的很少。研究化学课程教学着重于一些操作规范问题,如,化学术语及化学用语的表达和书写是否规范、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是否规范、一些问题解决的程序是否规范等。而在新形势下,尚缺乏从化学教学管理和化学教学行为角度研究其规范性的论文。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的不规范现象。因此,积极应对“五严”教育新政,规范学科教学,或者在学科教学一些领域形成规范,从而提高学科教学效益显得很有必要。于是我们把 “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实践研究”作为区域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系指高中化学教学中遵循新课程理念,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省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对课外学习活动的合理安排。
影响高中化学教学规范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师德行为与师德规范相悖;教学理念与新课程要求相悖;学校教学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与“五严”要求相悖;教学内容与课标、省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相悖;低效课堂与“减负提质”要求相悖等。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我们确定下列实践研究的思路: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违背师德规范的现状,了解学校有没有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是否存在随意增减课时或随意增减教学内容等现象,收集各校课堂教学评价表。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泰州市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及与化学教学规范的有关文本,实践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2情况调查及现状分析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课题组成员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规范现象: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学校间化学课时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内容随意增减,不能很好地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提炼;分组与演示实验不能按要求到位;教师化学用语示范教学不到位;化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不能做到个性化和层次化。这些现象都与我们的研究假设基本一致。
3高中化学规范教学的实践措施
3.1研制有关教学文本,引导规范教学行为
由于各模块的教学难度、内容广度、考查要求都不一致,以及各学校和生源的差异性,绝对地或者教条地用36课时实施课程,效果不好。因此,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进行了调整,我们研制了“高中化学各模块36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并且放在泰州教育网()上供参考。
为了跟踪调研全市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市教研室每学期都要命制调研试卷。课题组参照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形式,制定“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综合检测调研考试说明”,明确各阶段检测的内容范围和能力要求,试图用考试命题的规范引领教学行为的规范,以防止无度地挖深和拓展。
课堂教学评价表对规范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借鉴他人优点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泰州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通过导向清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反思并规范教学行为。
3.2建构多元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和具体学情,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知识内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试卷讲评课)力求建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探究学习、合作交流。通过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学习负担。
3.3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突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强化实验教学功能,依据教学实际(实验设置目的、学生实验水平、实验室条件、实验的安全性)合理选择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注重实验教学的安全性,提高化学实验的“性价比”。
3.4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研制化学分层作业
依据四星、三星级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差异,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兴趣差异,将学生练习按知识内容分梯度精选、精编基础问题(达标)、拓展问题(创优)两个层次要求的校本练习,或分A、B、C三个层次要求的校本练习,策划并完成“主体参与”模式的教学案。提供练习的选择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发展需要,发挥练习巩固知识、训练能力、激发兴趣的多重功能。
瞄准奥林匹克竞赛,为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特长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制定合适的化学竞赛校本辅导方案和教程。
3.5利用网络技术,开发网上化学辅导课程
针对“五严”背景下,学生节假日自主学习时间增多、自主学习需求增大的特点,我们组织全市名优教师和课题组骨干成员制作一系列的专题辅导讲座,通过电教馆录播室向网上(http://de.tze.cn/)发布,并长期保存,既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又使他们间接得到名师指导。
4规范教学行为研究的效果
2011年底,课题组又组织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活动。这次调查中,依据李克特五点量表设计了分别针对教师、学生的两份问卷,抽取市内13所高中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员由所抽学校全体化学教师及各年级学生代表组成。共发放教师问卷153份,回收150份,回收率98%。发放学生问卷2001份,回收2001份,回收率100%。
问卷统计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主要就问卷中各题所反映的规范性情况、教学规范与成绩的相关性、教学规范与性别的相关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2011年本市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整体较为规范,其规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能按照课程标准所要求课时数开设化学课;化学课课堂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教师化学用语规范准确;教师能在课上进行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分组实验前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教师几乎没有占用其它课时授课的行为、基本没有有偿家教。
这说明,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施、反馈、调整与规范,目前我市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基本规范。
4.1规范高中化学教学内容,规范执行课程计划和课标等刚性文件精神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既是规范执行教学内容政策依据,也是实施规范教学的理论依据。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课标、教学要求、考试说明等文本,逐年对比研究,形成文本并在教学研讨会上解读,同时发表在《泰州教育》或“泰州教育网”上。市教研室提出要求,老师平时备课,要将课标、教学要求、考纲、教材、高考试卷等5种文本备于案头,甚至还组织有关考试,督查学习和研究效果。虽然规范课程计划使课时少了,但是研究文本使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任务也得以更好地完成。
4.2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创新建构并推广了一些教学模式
课题组成员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热情高,依托学科基地推介实验中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姜堰二中的“问题链导学”模式、泰州中学的 “3S”教学模式和靖江中
学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等。市教研室搭建平台,经常让他们展示教学模式,并在网上进行“互动式”观摩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3重新构建了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参考标准,形成规范评价机制
课题组重新制定了泰州市中学化学教学评价表,从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教学艺术、过程与效果四个方面引领教学行为的规范。
我们在教学常规评价中要求,教学目标设计:全面、准确、科学、合适;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有序性、合理性、实践性、教育性;教学方法:灵活性、适用性、直观性、启发性;课堂组织:要民主、和谐、活跃、互动。
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评价中要求,教态:自然、饱满、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清楚准确、生动流畅、启发性强、既要专业化又要通俗易懂;板书:设计合理、体现核心概念与主干知识、展示思维路线,书写规范有条理;示范操作:教学多媒体、教具使用和实验操作要娴熟规范;教学机智:驾驭教材与课堂、调控过程和节奏、善于运用生成和处理意外。
在教学艺术的评价要求:实——实际、实在、实用、实效;巧——巧设计、巧安排、巧分析、巧处理;精——精确、精炼、精辟、精当、精彩;活——活力、活跃、活动;新——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美——设计美、过程美、生动和谐的生命智慧之美。
在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中要求:具有发展性——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先进性——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的合理运用;民主性——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和谐、民主,体现主体性;探索性——促进学生主动合作、积极探究、不仅动手更要善于动脑,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性——创设学生体验的情境,提供活动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实践;合作性——培养主动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及时性——把握生成,适时指导、检测与相互反馈,合理评价;有效性——学生在过程中问题解决的正确率高,目标达成效果好。
为了引导教学评价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向行为,我们还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表,并多次在教研活动中使用。这为微观分析和科学评价教学行为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分析工具。
4.4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逐步实现规范化
课题组将实验内容分类重整,并制定了分步实施的教学策略。我们建议有关学校实行了化学教师兼任化学实验指导教师的制度,教师轮流值岗,使得学生分组实验基本得到保障。
实验教学的规范性,除了实验项目的落实,再就是强调实验教学中师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我们在《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中指出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利用现代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手段,运用身边物质开发家庭小实验;重视实验的客观性,细致观察,全面、准确、规范地描述。
4.5高中化学教师更加重视化学用语和化学术语的教学规范
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们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教学,课题组委托有关高考阅卷老师关注评价标准,收集有关不规范的失分案例,在教学研讨会上剖析,用鲜活的实例警醒师生,并提出了改进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评价中也强化相关内容的检测。
5两点思考
5.1对理论的再认识
规范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应该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不违背有关规范,这是我们追求社会化与人本化的理想模式。
一个理论的成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或者时代的检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命题大纲等作为规范教学行为的理论或政策依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有一个发展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并通过实践进行矫正。因此,我们要把握一个总的原则,一切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是合理的,但合理未必符合当下的“规范”。
如,由于强调教材以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部分教师出现了弱化教材现象,在教学中完全抛开教材,一部分老教师可能对教材的编写思想没有深刻领会,就依经验办事;一部分新教师喜
欢创新或者模仿,也抛开教材,用幻灯片或者教学案作为唯一的教学媒体实施教学。抛开教材的教学,必须依赖教学理论基础好,课程组织与控制能力强,学科课程理论体系完整,且具有很强的课程创造力的教师,才能进行,否则很难有效实施课程计划。所以,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规范”一点稳妥。我们对化学课程教材学习理解和研究还须进一步深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践者也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文本的课程资源要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课程,是通过师生共同建构的,对教材资源研究、开发利用能力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需要重视的一项修炼。
5.2对实践的反思
研究制定文本并非普适性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课题组设计36课时教学建议时还需要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制定的泰州市调研考试要求,只能是一般参照标准,不可能完全适应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制定的泰州市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是一个理想化的引导。评价时一级标准的使用比较方便,二级指标的内涵丰富全面,宜作为评价参考因素,提醒评价者和上课者需要关注这些因素,提醒评价者可以从教学中发现你其中的亮点,提醒上课者依据这些因素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些要素。最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在操作中,根据需要可以打分也可分出等第;制定的课堂观察记录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微观研究。完成这种项目可以运用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进行微格分析。若在现场同步完成这个项目,观察者则需要有一个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平时只是提供一个教学评价导向,不能仅仅依靠感觉,需要有定量的描述,用实证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规范和教学效率等等,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
教无定法,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不能因为强调规范,而不分学校、学科、学生、教师去追求统一!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多元化。在制定多元化学习活动方案时,要注意其内容及活动形式要切合学习者兴趣、年龄、先前经验与发展需要等;要注意活动形式多样化,否则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要注意在可以利用的时间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要注意可利用的资源要充足,要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能让学生感到进行这项活动非常困难,或可想而不可及;要注意设计包含多种智能的活动,不能只考虑某一种智能;老师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智能强项,又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实现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江苏省教育厅制订.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4]江苏省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制订.国家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
联系人:
1、高兴邦 gxbang@163.com***
江苏省泰州市鼓楼南路366号泰州市教育局邮编: 2253002、杨晓丽***
江苏省姜堰中学化学教研组邮编:225500
第二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浅析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浅析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对化学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同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教师不断地分析教学方法,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弥补不足,提升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94-01
1.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要转变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教师观念的转变,必须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我们一线的教师心中也有难言之苦,也想跳出这繁重的教学模式,但是社会认可的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一本上线率,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评价机制必须改变,不过那是教育行政部门思考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变“偏爱优生”为“重视学困生”,变“只教书不育人”为“既教书又育人”,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教师放心不下学生,老是想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吗?其实大可不必,只要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明确新课改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大家反思一下这些年的教学,其实学生在中学学习的知识到底在他们一生中留下了多少,很多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去运用。所以,在?W校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夯实基础知识
在高考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最初的时候先别急着疯狂地做题,因为只有当基础夯实以后,做题才会事半功倍。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考试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不好,成绩很不稳定,这其实就是基础不扎实的缘故。因为考得好的原因可能就是你做过类似的题目,而若没做过类似的题目,则成绩就会一落千丈。但是高考不是赌博,你不能去搏高考的题目就是你所做过的题型,并且这样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因此只有夯实了基础后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那接下来我来具体说说如何去夯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如何“花时间去学”。高二结束时已经完成了高中阶段全部化学知识的教授,夯实基础就可以从此时开始了!我们可以从两个平行的方面进行:看书与做基础题。翻出高一的化学书,仔仔细细每字每句地翻看一遍,我相信现在翻看高一的化学书时,同学们肯定会有一种初次接触这些知识时所没有的快感,许多高一时搞不清楚的知识点会迎刃而解,遇到遗忘的知识点,记忆会格外深刻。在边看书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做些基础的题目。比如可以翻看高一时曾经做错的试卷和辅导书题目,或者把高一时未做完的辅导书做完。同样,高一的书看完了就看高二的。这里要提醒同学们一句,千万别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夯实基础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不要觉得时间来不及,至少在寒假前,你都可以去做这项别人或许会鄙视的工作。
3.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为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所以要学好高中化学的方法,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明确告诉学生,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课前主动预习,养成仔细阅读每一节即将要学的内容的好习惯,做标注和预习笔记,在课前就搞清哪些知识是自己就能学会的,哪些是不会的或拿不准的。课上主动思考,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主动配合老师的教授。另一方面,重视课后的主动复习巩固,再结合课堂笔记阅读课本“把书读厚”。养成从高一一开始就记“错题笔记”的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难题,多与同学交流,逐步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养成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抓住课前预习的问题集中解决,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课后的复习巩固很重要,这是知识巩固、消化、提高的关键。通过这些环节的深入透彻的落实,明确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规律,使所学的知识成网、成串,形成知识体系是指日可待的。
4.同步随堂巩固习题,精选课后作业
随堂练习区别于课后作业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检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存在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们加强记忆,帮助学生们变理论知识为实际解题能力,能够为一节课的化学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一般课堂练习是有针对性的,老师讲完某个理论或某个解题思路后就趁热打铁给学生几道题目进行训练,帮助他们巩固刚刚所讲的知识。随堂习题的出题原则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检验学生在刚刚过去的一节课中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随堂练习应该紧扣书本或教学提纲,在考验学生们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适当检测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拓展能力。课后作业是一个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和强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思维发散和题型联想。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以免学生出现“应付”的现象,一旦发现有不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的应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
高中生面对种类繁多的课程,如果一旦松懈了对化学课后习题的练习就很可能出现遗忘现象,这样也会影响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目的的达成。
第三篇: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化学教学需突破传统教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学习新教育理论,在理论指导下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能够突显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自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理论学习,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并能指导实践,生成智慧,能够在课堂上科学而灵活的应对一些无法预见的问题并巧妙地解决。这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新思路、新教法。
1.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实施探究性、开放性教学时遇到的几个实际问题:
1.1教师角色转换问题
课堂教学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实施教学中赶抓进度,整堂课几乎由教师主演,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教学严重抹杀了学生畅所欲言,独立创新能力。教师教学“惯性”严重,怕高考“吃亏”,在教学中随意拓展外延、加深难度,追求以往“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造成学生“消化不良”,大多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可课后做题心就发怵”,更为严重者使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1.2学生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下缺乏主动性问题
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难以适应,学生自主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效不佳,使教学陷于无用功较多,费时,却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探索的意识。
1.3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备不足问题
实验设施,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学生无从取得探究材料,设计出具有创新性,能付诸实践,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探究陷于被动状态。
2.针对以上几点问题,作为新课程的一线教师,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法。
2.1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推进中很多教师均有顾虑高考“指挥棒”不变,教学能否改变?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高考试题也要随之改革。如果我们一线的教师还死守旧教学方法,不能接受课改新理念,在新旧交替,新课程下的高考,必定不是过去的翻版,我们将处于被动局面。例如:率先进入课改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在07年进行了新课改下的首次高考,这四个课改省的化学试题在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高考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依然是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均没有变化,更新的是情景知识载体,注重双基在新情境中的灵活应用。试题关注STS主题;试题注重联系现实、体验过程、总结方法、学会创新,而不是只记住结果;试题的研究性、探究性、开放性增强。为此,我们应勇于抛弃旧的教学理念,接受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创造性实施课程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化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杜威曾说过:“学生能听到多少,读到多少,并不重要——假如学生需要这种信息资料,并且能在他自己的情境中加以应用,那么这种知识愈多愈好。”即真正理解才是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是多元智能的教育观念。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恰当设置学习的情境,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新课改以改变学生学习“惯性”为突破口,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提出假设和方案,到验证假说并得出结论。对于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如:在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怎么判断是否有BaSO3沉淀生成?问题情境设计如下:1.将BaCl2溶液滴入Na2SO3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什么?
2.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是否产生白色沉淀,为什么?3.将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再继续通入
NH3后有无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是什么?4.写出上述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在情境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2.3实验教学上实施探究性教学。
在实验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实行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创新的思维。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验课题,自由进行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结果可以不一致。这首先对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实验设施要求较高。
例如:提供给学生以下实验课题:1.收集钠与水反应的气体,并点燃;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3.实验室制取Fe(OH)2;4.用NaOH和CO2制备纯净的Na2CO3固体;5.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学生在实行实验活动探究中因缺乏研究所选课题必备的材料,设计的实验方案比较简单而没有创意,有的甚至不可付诸实践。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就要求教师准备各种各样相对应的资料供学生研究。实验方案设计好了,一般只有对需要使用的实验设备要求不高时,此方案才可以实施,但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因实验设备不允许而很难实践,给实验探究实施带来极大困难,这就靠实验室尽快配置较新仪器设备,再则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仪器的改造,科学地对仪器进行可操作性组合,以满足实验要求。
总之,面对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上,教师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坚持新课程理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创新,勇于接受新理念,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或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开拓进取,形成符合新课程理论的教学思路和系统的教学方法。
第四篇: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生活既是高中化学知识的来源,又是化学知识实践运用的重要基地,目前的高中化学是与生活相隔离的,注重传授忽视运用,注重讲授忽视学生学习,使知识的学习机械化。本文在分析生活化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探究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运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学生主体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教育理念首先是由美国使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认为教育就是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在情境中进行思考、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自己,提高能力;我国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将生活教育完善为,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对学生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资源,引入到课堂中,丰富课堂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扩展知识巩固的方式,将化学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使化学知识不只是简单的化学公式、化学计算等的机械学习。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1)多样化地引入生活中的资源,形成系统的学习
化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高中阶段的很多化学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形,教师要通过充分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从生活中筛选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思考化学问题。例如,在《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中国的能源结构出发,了解中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消耗的结构图,了解到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耗是煤,石油、天然气也占据着一定的成分,学生根据尝试都知道这些燃料燃烧都会产生热量,但这些热量从何而来,激发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教师集合本国能源浪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化学反应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经过不断的实验了解到,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接下来,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开始探索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进而思考化学能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怎样提高燃料的利用率,降低污染。这个问题是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接触或者思考过,教师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研究主题与整节课的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学习。
(2)营造真实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反对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要求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和交流权,而引导学生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问题情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良的问题情境有时甚至会遭到学生的反感,从主观上放弃了对新内容的学习。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情境的真实性,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生活中的一个案例,台湾一个女孩突然无缘无故的七孔流血暴毙,经过验尸界定女孩因砒霜中毒而死,砒霜从何而来?经教授研究发现,女孩不是源于他杀,也不是源于自杀,不是源于砒霜这种毒品,而是源于“它”杀。女孩在死亡前吃了大量的虾,同时服用了vc,是这两种物质导致了死亡。这个情景是真实的情景,学生在生活中也听到过很多案例,因为食物相克而出现的问题,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了新知识的学习。
三、将课堂中学到的各种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高中化学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接受和吸收过程,而且包括知识的巩固过程,巩固方式决定着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传统的教学中采用的是试题的巩固方式,教师结合内容给学生试题练习,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完成知识的巩固,这样的方式使得很多学生的知识学习是机械的,但是当遇到真实性的问题,学生仍然不能够解决。生活教育提出,生活既是化学知识的来源,也是化学知识最终实践和运用的基地,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灵活性任务的组织,增加学生知识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垃圾资源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中,了解目前垃圾利用的一些新型的方式,包括垃圾回收站的利用,了解其中的原理和实施过程,建立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网络了解不同国家垃圾分类的方式,建立自己在生活中的翻译习惯;同时,教师发动一个主题“垃圾的资源化”,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小的发明的尝试,并在校园中进行展示,增加垃圾资源化意识的渗透。在这样的生活化运用,化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充分的扩展,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
综上所述,化学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样化地引入生活中的资源,形成系统的学习;营造真实化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展开关于问题的探讨;将课堂中学到的各种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心得
《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读书心得体会
根据这次科学领雁工程培训要求,在近期我阅读了《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教育心理学》三本书,感受颇多,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1、通过读书学习,提高了科学教育的认识
新的科学课程改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充分调动了各个层面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科学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网络互动学习方式等),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从学生层面看,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必然要开口说,动手做,产生参与活动的冲动,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课堂出现难控制的局面。但仔细分析这很正常,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
2、明确小学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主线
在读这几本书时,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呢?我想:首先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的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付的措施,然后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思路是这样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展开交流——拓展创新。其次要着眼“三探”——探究活动的引入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探究活动的过程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的结论要能促进儿童原有认知向科学方向发展。新课标中强调,科学课应该“以探究为核心”,现在,这个科学理念已经科学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在探究中素养得到提高,也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教师也得到了成长。
怎样才能进行科学探究,落实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呢?其中的一点,对我触动很大,那就是“以问题为核心,探究必须从真正的问题出发:
1、必须是真问题,也就是说必须是研究者的确不知道该问题的答案。
2、必须是科学问题。也就是说,该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必须是科学知识,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如语文、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3、必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取得成功的一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因此探究首先必须有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
3、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看法
随着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诸如:问题的提出牵强附会、科学猜想太过随意、科学探究过度自主、汇报交流杂乱无章、多媒体运用越俎代庖等等。通过读这几本书,我感觉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猜想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思维训练。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
理想的科学课堂教学应达到以下境界:
1、从教学层来看,体现“四个超越”:超越模式,摆脱束缚;超越教材,整合资源;超越课堂,关注生成;超越教师,尊重主体。
2、从课堂形态看,体现“三气”:大气,立体鲜活;人气,情感共鸣;灵气,放飞想象。
3、从教学特点看,体现“四有”:问题有悬念,思维有碰撞,感悟有挑战,探究有喜悦。
4、从教学风格看,体现“四味”: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
我们的科学教学要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总之,只有作好科学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