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世纪数学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论文摘要: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于三年前在山西、江西、天津三省市进行试验,去年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又增加了安徽等省市进行实验。至今,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按照国家教育部计划,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在2010年在全国实施。作为未实行高中数学试验教材,福建省将如何作好实施前的准备呢?笔者有辜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制定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进展状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对已实施高中数学试验教材的省市进行调研,提出了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能转变,旨在于为即将实行高中数学试验教材的同仁进行共同探究。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
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第二篇: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的转变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的转变
作者:戴彬彬
蚌埠学院09级应数2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着重强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们看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地确立起来,长期形成的、滞后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还在制约我们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简单化、片面化的认识,使得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掘、研究并加以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教育;素质;教师观念;转变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时代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动因之一,课程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数学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必然反映到学校课程中来,要求学校课程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各方面的要求,并全面反映未来社会的这些要求。而数学教育改革有着自身的规律性,数学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进行改革。2 数学课程改革和教师观念转变的意义
2.1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数学课程改革既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使全体学生都达到基本的数学要求;同时,又要体现发展性,注意创造性人才、尖子人才的数学发展需求,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数学上冒尖。综合考虑数学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过去考虑较多的是数学的工具性,考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实践服务。在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中,除了考虑这些以外,还要强调人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也即个体的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要通过育人功能来体现,公民素质的提高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才有了真正的基础。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言,数学课程改革的功能也应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特别应当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内涵“概念性知识、科学理智、科学伦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六个范畴,因此,“科学”(包括数学)学科的任务,不仅要传授作为事实性知识的“科学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论知识”、“规范性(价值性)知识”,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学会做人。
2.2教师观念转变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另一个积极意义是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教师队伍中的确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表现出依纲靠本、照猫画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而转变是良好教育的当然要素,转变意味着教师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意味着教师的大胆尝试、追求卓越,意味着教师经验的开放性和工作中丰富的动机。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要研究教学的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创设情境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的活动,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或与学生一起、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等方面。课堂生活因此而变得悬念迭起、趣味无穷,变得开放、幽深、鲜活和魅力十足。尽管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弊端 , 比如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 , 急于求成 , 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精神,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成就必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彪炳史册。数学课程改革国内外的现状
数学课程改革普遍受到各国数学教育界的重视,世界各国总结了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竞争的经验和教训,普遍认识到“卓越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培养出一批“拔尖人才” 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人们逐渐认同了“最好的教育是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最大程度地进步是教育的最根本的使命” 的观念,并努力向这个目标努力。在数学课程设置方面,他们提出的改革措施有以下几点:(1)允许课程要求有差异;(2)学生修业的年限不强求一致;(3)采取多样化的考试与评价形式;(4)对差生实施辅导与教导的计划;(5)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开设特别课程;(6)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欧美各国的基础数学教育在设置核心课程的同时,也为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的选修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选修内容涉及近现代数学内容和方法、数学文化、数学应用等。学科间的联系使得课程设置趋于综合化。世界科学技术与学术发展出现了新的综合化趋势。知识在分化中出现新的综合,不同学科之间边界逐渐模糊,解决人类社会所遇到的大多数重大问题都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而数学往往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方法。面对这一形势,要改革我国的数学课程,首先要有较为正确的课程观。我国的数学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就应该首先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而要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合理的数学课程体系,关键在于课程观的转变。根据国际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参考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主张彻底改造学科课程,从教育的最初阶段,就在课程中
引进学生能够接受的,与现代科学息息相关的一般原理和思想。教师观念的转变
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师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的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使整个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教学是一个知识技能活,但他更是一个思想艺术活,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从思想深处去去领会新课程思想,才能使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开展下去,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总结
因此,2l世纪的教育应该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和平衡。在设计数学课程时,考虑如何将数学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在设置课程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学材料,例如,数学的历史、思想与方法,数学中的美等,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数学课程的实施应该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符合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作为反映社会需要的学校统一要求是必要的,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即让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教育。而要完成这些,教师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新的课程实施必然会反映到教师教学观念上,而随着数学课程的改革,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尝试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因此,我国未来的数学课程的设置应该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多纲多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而教师观念的转变也势在必然。总之,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路还很长,教师也要时间去适应新的课程,关键是我们的改革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吴丽华,王艳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通报,2006.3
[4]王林全.数学教师职业发展需要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5.1
[5]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6]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7]任顺元.新课程北京下的教师专业育人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
第三篇: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角色创新
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角色创新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全面铺开,新课程也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其在思想理念,教材处理,以及对学生的评议等问题上的角色扮演,直接影响着新课程能否被正确执行到位的问题。
只有教师成为新课程理念最透切的领悟者,才能成为教学实践最有力的指导者。要解放课程,首先就应该解放教师。
一、教师要由纯历史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第二是人本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了----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段话也集中体现了民主和人本主义思想。所以,树立人本意识,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创新的首要任务。
二、教师要由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1、教师对新教材的开发和设计。
“以校为本”的思想为我们带来了必要的支持和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更新观念,主动出击,勇于承担起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任务,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开发设计出我们心中理想的历史教科书。让教科书给人的感觉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和风趣活泼的。其社会功能和教育价值在于:它是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史学,是全社会成员可以享用的巨大人文精神资源,而不仅仅是为了服务“鉴往知来”的政治工具。2、教师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
对新课程组织实施,这是教师角色创新的关键。不管新课程的设计是如何先进与科学,归根结底是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并严格执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历史课堂存在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最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
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者,也是新课程的组织实施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课程的开发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组织和实施,反过来,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又能促进新课程进一步开发。
三、教师要由考试的裁判者而成为学生求知和发展的激励者。1、把握情感性原则。
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中,不能像法官和裁判那样超然于对象之外,而应与之共同介入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体验之中,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只有这种用心灵呵护出来的爱心教育,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引入正确的情感轨道。2、把握前瞻性原则。
教育的滞后性警醒我们:不可能通过周密详细的计划,分门别类地培养每一个专业,每一种职业甚至每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设想,只能是善良的愿望。就像计划经济永远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一样。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3、把握差异性原则。
在传统教育机制和评价体系中,不少老师习惯于把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视为是天生的“笨”而毫无发展的可能。他们试图严格按照某种模式把众多的学生培养成理想中的“人”。其实,学校不是工厂,教师也不能像工人生产标准零件一样来培养标准的国民。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其总体思路中明显反映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总之,改革是永恒的主题。一门学科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人员的探索而不断得到拓展,这是学科发展史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它需要全体历史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创新角色,为推动历史课程改革不懈努力。
第四篇: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转变
知识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综合知识,做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观的转变。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尊重学生创造性,强调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的状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学行为转变:
传授向发展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统一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封闭向开发转变,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师生关系向朋友关系转变,教学手段向课件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第五篇: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必然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物理教师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一、为学生营造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营造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有趣的物理实验,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物理实验室中,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为学生创设良好实验环境氛围,使师生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探讨。
三、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激发潜能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联电路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这个结论,就是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特点,欧姆定律以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同,因此就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没有任何包办代替的言行,很好地发挥了参与角色的作用,积极创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愉快地学习知识。在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不断激发了学生潜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