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名家谈师德的最高境界
中国教师报:教育名家谈“师德的最高境界”(摘录)(2011-03-24 16:04:25)教育艺术
转载▼
中国教师报:教育名家谈“师德的最高境界”(摘录)
师德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爱!那么师爱的本质是什么?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师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说:是勤业爱生!那么勤业爱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是什么样子?大概每位教师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
谭长清:做个心中有“道”的教师。
一个偏僻乡村学校好不容易才邀请到一位特级教师来讲一节课。
特级教师来了,谁也没有想到竟是一位十分年轻的美女。特级教师随便走进一间教室,准备上课。
这间教室的讲台上散落着乱七八糟的粉笔,台面上有着一层白乎乎的粉笔灰。特级教师用目光巡视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讲台上散乱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转过身去,面对着黑板,轻轻吹去了讲台上的粉笔灰。
片刻的鸦雀无声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大家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讲课的途中,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过后,她又讲解了这几道题的做法。讲完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做对的同学笑一笑。”
……
课后,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教师是特级教师。
从这位特级教师身上,我想到了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面对着讲台上凌乱的摆设,视而不见,只要能腾出放讲义的地方就行了,至于清洁讲台,那是值日生的事情;有时担心厚厚的粉笔灰弄脏讲义,就用书尽力拍,吸一口气用嘴猛吹,顿时,坐在前排的学生就遭了殃,偶尔有几个学生往回吹,我还对他们吹胡子瞪眼的,认为这是对教师的极大不尊敬,从没想到过要换个方位;平时,对待那些做错题,或者完不成任务的学生,岂能让他们只是笑一笑而已?往往是恨不得痛骂一番才解心头之恨!
由此,我也想到钱学森冲破国外的重重阻力,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被称为“水交杂稻之父”的袁隆平,依然与当地农民一样,天天出没在田埂上;拥有亿万身价的姚明,从国外回来的接风宴,竟然是去单位食堂……这些名人之所以令人钦佩,首先,就是他们心中有“道”——追求自身人格的完美、道德情怀的高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不传,惑也难解。新课程倡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只有注重自身“道”上的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德高为师”!才能给予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关怀。我想,这便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师德的最高境界吧。
李友焱:做养马的“伯乐”。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人们大多知道“伯乐相马”,却不知道伯乐的本职工作是“养马”。
世人把对伯乐的关注全放在他养的是否是千里马,他能否发现千里马上;对马的优劣评判标准也只有能否日行千里这一个标准上。这一现象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太相似了,社会要求教师是“伯乐”,培养出来的都是“千里马”(即学习尖子);而很多教师也以培养“千里马”(学习尖子)为唯一目标。尽管千里马极少,却仍然按照千里马的标准去养马,造成的后果必然是绝大多数的普通马“屈死于„伯乐‟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如同马,不善跑的可能善拉,不善拉的可能善跑,不善拉、不善跑的可能善表演;于学生来说,有的善于学习,有的善于创造,有的善于管理,有的善于劳动,有的善于体艺,当初那些在学校的所谓“问题生”毕业后却成就一番事业,被邀请回母校做报告的事也不少见。所以教师不能扼杀和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把学生都按照成绩这一个标准来分类,什么样的马我们都要养,并且要根据不同的马的需要,用不同的饲料和方法喂养,让所有的马将来都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发挥它的价值。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最高的标准就是当好“养马”的伯乐——不管什么样的马都养并能因材施教的伯乐!
当好一名“养马”的伯乐确实不容易。首先,教师要真正摒弃唯成绩至上的评判标准,摆脱学校、社会、家长甚至教育主管部门以学生成绩衡量学校好坏、教师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摆脱“虚名实利”的诱惑。其次,“养好马”也要“善相马”,知道每匹马的脾气、个性、爱好和特长,用发展的眼光有针对性地喂养,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让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成为“好学生”的“陪读”者。在这里“相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养马”,而不仅仅是挑出“千里马”。再次,“养马”重在“养”,即培养。看到学生有某方面的潜力,引导其向这个方向茁壮成长。
如果不以速度的标准定义千里马——只要在不同领域能做出成绩,我们就把它称为千里马的话,那么千里马无处不在。
这样一名“养马”的伯乐才具有师德的最高境界!
赵桂海:最朴素的,也是最高尚的师德的最高境界不在那些上纲上线的条条框框里,也不在那些歌功颂德的豪言壮语中。它就存在于我们对待职业的朴素态度上,闪耀在我们平日里朴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有人常说:教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也有人说: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教师的职业并没有“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么悲壮,也没有如太阳般耀眼的光辉。无论人们给教师戴上多么大的光环,它也就是
一种职业,是当今社会千行百业中的一种。
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那么这个职业就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基础,我们要靠这一职业养家糊口,要在这一职业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更要在这一职业中寻找并体验生活的乐趣。也就是说,选择了这一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与之相依相存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远离了喧嚣和热闹,促使我们在淡泊名利中积极进取,在清苦宁静中乐观向上。于是教师便有了自己特有的精神面貌,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境界——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于是,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笑容便都带上了教育的符号。走在校园里,不经意地捡起一块垃圾;看到学生进步了,给予一个会心的微笑;说到不正之风的厉色声讨,见到正义之举的由衷赞叹……所有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教师的生活状态,也构建了一幕幕的教育场景——这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去创造幸福生活,而教师恰恰就生活在学生中间,学生就生活在教师的周围。生活是朴素的,朴素的生活境界亦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胡修富:我的马老师。
上小学时,全班同学都希望成为马老师的学生。她是我们这所农村小学里唯一的公办教师,更重要的是,在当时那个以体罚为主要惩罚手段的农村小学校园里,她以理服人,从不打骂学生。可是,好运总是降临不到我们的头上,我们上一、二年级时,她教三年级。当我们高高兴兴地成为三年级学生坐在教室里等待她来上课时,她却走进了二年级教室。好像故意与我们捉迷藏似的,不能作她的学生,但我却领略过她的“厉害”。
因与小伙伴一起偷梨,我被她叫到办公室里。她讲道理举例子,三言两语使我惭愧不已。以后我更加佩服她了。
于是,我时常想,如果我将来能当教师,一定要和她一样。
初中时,不知怎么没有了小学时的顽皮,性格变得内向了:见生人话很少,很少与女同学交往,更不用说与教师们主动交流了。一次与同学们一起到班主任鄂老师的办公室,马老师正好也在。要离开办公室时,我被马老师叫住了。她只说了一句话:“你这样可能不适应社会,以后要慢慢地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胆子要大些,多与同学和教师交流。”我点了点头,就走了。
她是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唯一除了关心我学习还关心我性格形成的教师。当我走出办公室时,我的心里一直充满着感谢。从那时候起我就想,如果我是教师,我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近日,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殷雪梅》之后,我豁然开朗,原来,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是这样:他平凡而伟大,他爱学生爱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会付出一切,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
徐延芹:自觉抵御诱惑。
讨论这个问题,许多人会说:用真爱去关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用宽容之心对待不同的学生;用因材施教之法去教育、感召每一个学生,这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以前,我也会这样认为,因为这是作为教师最起码的素质,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但时至今日,我认为在具备师德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经受住了种种诱惑的考验,才能谈得上达到了师德的最高境界!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绝大多数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大大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家长从知道孩子在哪个班上学开始,就不断地、“骚扰”老师,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为自己的孩子选个好座位,即使他的孩子又高又大,他也想让孩子坐在中间,上课挡着别人好像与他无关;设宴请客,想让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但谈话之间却流露出孩子从小没被打骂过,至于这个度,你老师自己去把握;变着法对老师进行“物质奖励”,甚至直接送现金,只为让孩子当个一官半职,至于他的孩子是不是具备这个素质,你老师看着办吧!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真不知现在的家长都怎么了!
不参加学生家长的宴请、不拿学生家长送上的红包……面对种种诱惑,秉公办事,对待孩子一视同仁的老师,我认为就足以达到师德的最高境界了,你们认为呢?
郭加强:做一名追求真理的教师。
正直无私,敢于捍卫真理伸张正义,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爱心固然是师德高尚的表现,但是,没有原则没有正义的爱,没有正直作为脊梁的爱,恐怕是经不起考验的。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时侵入圣洁的校园,我们的学生随时都可能遭到身心伤害。所以,爱学生,就要时刻准备保护他们,维护他们的权益,这需要教师具有正直无私的爱心。不跪着教书不跪着做人,这这才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当然,一个执着追求真理愿意为正义献身的人,必须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这样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化解各种障碍。因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智慧型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教材上的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索真理捍卫正义的方法,鼓励年轻人追求真理实现社会公正的勇气。做一名追求真理的智慧型教师,应是教师毕生追求的师德境界。
于建宏:谨言慎行。
央视名嘴崔永元在回忆他的学生时代时说,他本来数学成绩非常好,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就因为他的数学老师一句“你丢尽了全班同学的脸”而从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研究所佟乐泉所长在回忆他小时候读书的事时,也有这么一回:为了上学方便,他转至某小学读书,做课堂作业时,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极其小心,结果反而涂改了几处。老师课堂巡视至他的身后,他本以为能得到老师的夸奖,谁知道从老师鼻孔里哼出了这样一句话:“又是一个丙等生!”他失去了在这所学校继续读书的勇气,宁可多跑路,央求母亲给他转回了原来的学校。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读中学时物理特棒,因为眼睛近视,上课看不见板书,他先是用纸圈成圆筒状做眼镜,被制止后他又用双手圈成筒状,老师误以为他是故意调皮而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使贾志敏从此与物理学科无缘。
……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不说尖酸刻薄的话语、去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这些只要去做都不难,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师做不到呢?
能做到这两点的教师,大概也是师德达到最高境界了吧!
第二篇: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2012-02-09 10:53:14)[编辑][删除]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优秀分享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朱
熹
(宋代大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陆
游(宋代诗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陆桴亭(明末教育家,理学家)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十五岁前,使之熟读。叶圣陶(中国著名教育家)
从教育意义说,要使中学生了解固有文化,就得教他们读经、史、古文。
王光英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今天,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无疑表明了中华文化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走向复兴。我们这代人,从小就习读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一直教育我们,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操,即要通过自身修养,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人。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优秀成分对我们这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教化和推进作用。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季羡林(国学家)
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 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南怀瑾(国学家)
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它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过去,西方的教育方法,不
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
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轻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唱歌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
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小孩子背诵四书五经有益身心发展,它不同于“强记”,“强记”是填鸭式的教育,且容易忘记,对小孩的身心无好处。
杨振宁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任继愈
(国家图书馆馆长)
这个事情可以从娃娃做起,中小学生就可以做。我们体育运动可以从娃娃做起,文化也要从娃娃做起才会有根。古
代的东西是文言文写的,有些地方可能不大通,没有关系,小孩子记忆力好,先记下来,慢慢消化。古代经典经得起揣摩,经得起消化,不是念一遍就完了。有些故事,讲一遍,听过去就完了,可经典文化不一样,第二遍读过来和第一遍的感受不一样,第三遍过去和第二遍又不一样,可以长期起作用。
工程技术解决的是局部问题,人文科学提供的是宏观看法、全局观念。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文化没有暴发户,不能白手起家。“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科技大学办少年班,当时我提出要补中国历史教育,否则毕业后都给人家打工去了。
许嘉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我给博士生出过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许多中学生写的汉字还不如日本人,也不如台湾。多年极左的政治运动导致传统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惨痛教训。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我认为单是业余诵读还不够,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希望教育部门考虑。古诗文诵读还要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何况,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爱因斯坦讲得多么深刻,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美国八十年代诺贝尔资金获得者斯佩理的研究成果,也充分表明人文文化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对强大国家、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在此顺便提及,正因为考虑到人文文化对人的人格与感情、人的思维方式与水平、人的非智力因素等影响极大,考虑到一个民族的源头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我规定了我所指导的博士生,1998年入学的,必须学、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还得加上学《论语》、背《论语》的第一篇到第七篇,否则,不予论文答辩。王元化(著名学者)
不能想象,如果人民文化素质日益衰微,还能建设一个富裕、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提倡诵读古诗文,不是为了
复古,更不是企图通过它来抵消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在汲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考核和分辨,探索并找出适当的资源来和汲取过来的外来文化同流合轨,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汤一介(哲学家)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在诵读我们自己的古诗文的同时,能不能也从小用英文背诵一点外国的东西?如莎士比亚有些很短、很美的句子,雪莱的诗《致云雀》等也都脍炙人口。王财贵(台中师范大学教授)
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希望到那时,中国除了富强之外还是一个真正礼义之邦,人人都有高尚的文化教养。要达到这目标,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从现在开始,普遍地让下一代熟习背诵最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小孩子对背诵很热衷,很喜欢,一点也不困难,如果不给他们背诵有用的经典,他们照样要去背电视广告、去背流行歌曲。
饶宗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客座教授)
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
“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倍文曰讽。”“文”当然是指文学作品,倍即是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使有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教学法。
叶嘉莹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我认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得古诗?这观念并不正确。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刘国正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我赞成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古诗的教学,有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难教难学。
先说古。古老的并非都是陈旧的,麦稻菽粟,发掘远古的墓葬就有发现,但是至今仍然离不了它,离了它就会饿肚子。古诗中自有历古常新者在,其中涵蕴的爱国精神,热爱
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还有高妙的语言艺术,都是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代替的甘泉。我们离不了它。再说难。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渐染。教师只消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我幼时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背得烂熟但不懂,长大了才知道,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金
庸
(著名小说家)
适宜少年儿童诵读的古诗文应在情与理之间。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余秋雨
(著名作家)
谁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从一批大师重新挖掘和阐释古代经典作品开始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
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本人10岁左右时背诵了不少诗文,直到40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寻找这些诗文的述实地和写作实地,真是感受无限。
蔡志忠
(台湾文化经典漫画家)
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让我们能在做人、行为处事、治国等方面有所依据;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象空间。或许有人会怀疑,多看多读中华古诗文经典就使自己更能立足于未来的科技时代?不要怀疑古籍有帮助我们的能力。老子与宋代的张载就是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老子的宇宙观到今天都还证明他的理论正确无误。而最重要的是,令自己的大脑多啜取不同的思想可发挥想象力的自由度,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如果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世界上顶尖的人,这两样条件都是不可或缺的。布尔沃?利顿
(英国著名学者)
读科学著作要读新的,读文学作品要读最古的,古典文学往往是最摩登的。
笛卡尔
(法国著名哲学家)
阅读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 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个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就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第三篇:师德的最高境界是师爱
师德的最高境界是师爱
喜欢孩子的人,是发自内心的。正如不喜欢孩子的人,也是发自内心的。两种人互相难以理解。。
我终于理解了人各有志。
去局里坐了两天办公室,实在无法享受这种清闲。每天下班还是回去看看孩子,领导明鉴,找人把我替了回去。我心情激动,终于可以和孩子呆在一起了。骑车手被风吹得冰凉,浩宇说老师你的手真凉,说着就用热乎乎的小手给我捂了好一会。
有人说我爱孩子和能力是两码事,我为什么不告诉她有能力不爱孩子更等于零。师德的最高境界是师爱。有能力不爱孩子就是没有师德,不同样是缺失吗? 我选择了孩子吵闹,而不是办公室的清净。正如一个女人选择了一个别人不理解的男人。有人说这是有福不会享。可是我觉得孩子才是我的福气。妞妈说那么喜欢孩子自己怎么不生一个,我说嘴上说喜欢别人的现成的。而实际上其实就像一个为了工作放弃家庭的人一样,我为我的工作暂时不想考虑自己。只是我的工作是为人罢了。我的工作信条就是四个字:无以复加。爱孩子无以复加。两天没带他们,回到教室他们一股脑儿全扑上来,妮姐说:“看来他们很想你啊。”也许我的业务不是最好的,但我想我可以把我的爱做到最大化。
选择了什么样的另一半,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了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工作态度,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高中老师孩子都记得,但是未必念老师好。也许三年后孩子不记得我,但这三年他们爱我。常常说老师我爱你,今天沐宜还说老师我爱你。
我继续自己的坚持,花自己的钱买书给他们读,守信与他们,尊重与他们 ,倾听与他们,将心比心与他们,无论自己有没有孩子,对他们的认真就是对工作的认真。也许我不是狠抓常规,那是因为我相信他们即使我不抓他们长大也不可能在单位大喊大叫。但是我反复教育他们守孝道,要独立坚强,不浪费水,均衡营养,不乱丢垃圾,倾听他人讲话。做人这些才是最基本的。
人生没有那么多完美,不要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算别人都打击我,可是爱孩子没有错,我就坚强走下去。
教学体会:让师爱别样红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同一个孩子不同的时间段,爱的方式也不能一样.对于小学生必须要用不泯的童心走进儿童的世界。忍耐宽容——师爱在不经意中
“知心姐姐”卢勤说:“„包容‟能培养孩子的情怀,使他不回避错误又能善解人意。是孩子就可能犯错,我们要给他改错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
一个同学上思品课不看黑板却盯着抽屉里的课外书,我悄悄地走到他的跟前,一边继续讲课,一边若无其事地把他的课外书往抽屉里边推一下,又向他笑一笑。听说某个学生违反了纪律,我耐着性子暂时不找他,而是让其他同学转告他老师已经知道了,准备过几天找他谈话……
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我是老师。这样会帮助我们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学生谈话。教育无痕。我们应该学会忍耐与宽容,在不经意中让师爱别样红。堵截疏导——师爱在不怠慢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良好个性需要引导它更好得发展下去,可是,有的个性(应当说是任性、恶习)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长时间的放纵而形成了恶劣的习惯,发展下去,将会贻误终生后患无穷。作为老师要格外关注学生,时刻预想在某一个环境会出现什么问题,堵截疏导,防患未然。
健康成长、养成良好习惯对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作为老师要不厌其烦地提醒、训练,必要的时候,如对于课堂上不专心听讲又影响别人的同学,就要立即让他站起来,或对他进行严厉批评,让他明白做了不该做的事就要付出代价。
“呕心沥血”是老师的真实写照。因为我们面对学生必须时刻在堵截中疏导,疏导中堵截,在不怠慢中让师爱别样红。更换角度——师爱在不俗套中
所有的艺术都讲究变化,只有变化才有美。教育同样也是一门艺术,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多寻找教育的方法。
一个学期中,有很多学生的抽屉里或文具盒里出现我写的纸条,大多是表扬,抑或是委婉的批评。如“一鸣,你做作业的速度比以前快了,祝贺你!”“一鸣,你比以前关心集体了,老师为你高兴!”……以次给他们信心和勇气。他们很在意,从学生家长那儿得到信息,几乎每一个拿到我纸条的都像得到宝贝一样在爸妈面前炫耀过…… 小学生不能没有师爱的呵护,正如婴儿不能没有母亲,河堤不能没有树木的呵护一样,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充满活力的拥有童心的儿童,更需要老师在不俗套中让师爱别样红。
教育,师爱就是阳光和雨露
采访乡村教师,每当问及能够坚守山村,忘我付出的原因时,几乎无一例外的一个回答就是:爱学生呗,每当面对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总觉得只有尽全力把工作做好,这才能对得起良心。为了学生,再苦再累这都值得。
触目乡村教育的景象,看乡村学校这些年的变化,看老师们尽心施教的情景,看爱心呵护下学生快乐的笑脸,看一所所学校给乡村带来的神采,由衷的感受是,老师们的话不假,正是缘于良善的爱,使老师们忘我而无悔。
这世界有许多拿金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惟有阳光、雨露还有空气,是大自然仁慈的施舍,它们虽然无价,但弥足珍贵。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和空气,而教育更离不开老师们爱心的呵护,师爱就是教育的阳光和雨露。
可以说,基于爱就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茹毛饮血时期人类口手相授的生存技能传承,到民族危亡关头文化救亡大旗的高高举起,再到和平建设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正因爱的奉献,教育永葆了桃李芬芳的精彩。
正如许多老师所说,选择并坚守教育,最初因为理想的召唤,随后因为责任的驱使,最终因为一种爱的本能。跟孩子们在一起惯了,一走上讲台一切的烦忧皆忘,离开了学生反而觉得空落无依,这就是一种真实的职业积习。
毋庸否认,教育是神圣而艰辛的事业。言其神圣,因为它关乎民族、国家以至社会的未来。往小点说,它事关学生、家庭以至地方经济的发展。言其艰辛,因为它需要付诸艰苦的脑力体力劳动,负重前行就是教育的常态。
众所周知,目前的教育,正面对课程改革和升学应试的双重考验,两者并不完全对位的要求,常使一线教师面对抉择之艰难。而群众享受优质教育意识的觉醒,也使得社会对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尽其所能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在新与旧的权衡里寻求突围的路径;另一方面要恪尽教书育人的本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上升;与之同时,老师们还不得不以十二分的审慎,去应对诸多突如其来的教育风险。
正如农人田地里的务作,已经无法仅靠蛮力的付出确保四季丰稔,教育的成功,如今也更需要我们以爱为基的技能修炼做保障。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提升爱心执教的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每位教育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好在令我们无比欣慰的是,绝大多数的教育人能够努力适应这一形势要求,他们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苦练内功,忠诚敬业,朝着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艰苦努力,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成为自觉追求。
面对城镇化浪潮冲击下,乡村偏远校生源锐减组班教学难、乡镇中心校班额大工作任务重的“两难”现状,乡村校老师悉心呵护教育之根志不移,中心校老师任劳任怨挑重担,各级学校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稳步推进。
正是因为有了老师们真爱之心的呵护,正是因为有了全县教育人的辛勤奉献,更因为有了各级党政的鼎力支持,我们能够逐步落实精细化管理举措,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质量建设等方面,取得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新成就。
当教育布局优化工程以空前迅猛之势,改变着乡村学校原始落后的面貌,当我们以不断攀升的高考实绩,渐次跻身全市领先的位次,灵台教育人终于能够从实实在在的变迁里,感受到爱心当先、扎实努力、勤恳奉献的意义。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前,我县教育面对“巩固提升、高点突破”的新任务,年初的教育工作会上,县局提出了“质量为本,促进发展;规范为基,优化环境;安心为要,凝聚能量;安全为先,维护稳定”等工作要求。
在质量建设上夯底气,在均衡发展上求突破,以作风建设聚合力,以安全防范保稳定,即将过去的这学期,乘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东风,我们落实“凝心聚力抓、深入一线抓、突出重点抓”的四抓要求,力促教育新发展。
以教育人应有的执着,扎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在朴实的工作环节中融注爱心和诚心;按照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在学习对照、反思整改中优化提高。一学期来,我们的教育精细化管理,在持续扎实推进中迈出了新步伐。
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彰显新的发展活力,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进一步转变,安全保障的措施进一步落实,魅力校园活力绽放,莘莘学子厉兵秣马,正用激情和汗水,奏响理想圆梦的新乐章。
六月夏熟,布谷声声,南风悠悠;骄阳如火,原野流金,麦香四溢。伴着岁月轻盈的脚步,这一刻,家乡一派丰收景象正扑入我们的眼帘。而此刻,辛勤耕耘的灵台教育人,也正满怀无限希望,迎接着教育这一季的新收获。
春华秋实,是四季相伴岁月的旋律;学子梦圆,是我们献给时代的壮歌。有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有我们教坛耕耘的赤诚奉献,有全县XXXXX多名学子的发奋努力,相信天道酬勤也酬智,忠诚的师爱定能催开这一季的灿烂!
就让我们共同祝福灵台教育的好收成,就让我们在收获的喜悦中积攒发奋作为的热情,就让我们在诚挚的对比反思中激励比学赶帮超的锐气。师爱,就是教育的阳光和雨露,就让我们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增长爱的能力和激情!教育的蝶变和异化
一个毛毛虫幻化为蝴蝶,期间它把自己封闭在厚厚的蚕茧里,但等时机。
在黑暗的时空隧道里,在封闭的自闭环境里,它几乎无所作为。
先前的汲取与积累,若干的消化与嬗变,都只是一场准备。在别人看来,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一切都还遥远。它的梦显得那么遥远几乎愚不可及。
但是终于有一天它破茧而出,拍翅而飞了,挥动着一副几乎透明的幼嫩翅膀,在灿烂的阳光下,和着美丽的旋律,划着一条美丽的弧线,歌唱它的新生。
育之于人生,就犹如这场蝶变之路。有过懵懂无知,有过一知半解,有过醍醐灌顶,有过黑暗与焦灼,然后漫长的等待,最后终于重见天日,凤凰涅槃,在春天中御风高飞!
但是,也有胎死腹中的个案。由于外在的严酷的气候,许多生命没有躲过一波又一波的打击;由于内在的储备不足,历练不够,许多生命能量很快消耗殆尽,蜡炬成灰。
更有甚者,再过量的知识灌输下,在习惯性的求同思维作用下,在日复一日的激烈而乏味的竞争下,教育已经不是人生的幸福而是孩子们躲不过的磨难,他们憎恶学校和老师,他们蔑视说教和虚伪,厌恶学习,终于有一天开始拼死反击,以另一种形式叛逆我们的谆谆教诲,成为我们的掘墓人。他们的存在一再提醒我们,教育并不是纯粹的一壶美酒,过量的或非科学的饮用可能也会蜕变为一剂难以下咽的毒药啊。
适度的教育是享受,过度的教育是难受;
适度的教育是幸福的前提,过度的教育是灾难的伏笔;
适度的教育是浓度适中的醇酒,而过度的教育无异于饮鸩止渴!
以文化的方式来造就有灵魂的教师
区域背景:xx区7.3平方公里,经济非常好。其中一幢楼,每年政府报告中都要提到。每一栋楼都是一个经济实体。去年一年交给区政府一个亿的有多少栋楼,其中xx广场几个亿。xx区给了两千万给普贤区。我们对教育投入那么多,你们怎样来回报?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心理放松与治疗的机械。你有烦恼,他帮你解决烦;你要听什么音乐,他帮你播放什么音乐。我们教育局领导多次提出:xx教育,要搞经济教育。学校不多,规模不大,要小而精。12所小学。解放前,xx区有56所小学。主要是人少了。人到哪儿去了?到新建的新村去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住进去的人群不是原来的。周围原来七所小学,现在只有一所小学,规模800个学生,70个员工。虽然小,但是值得看。看了以后,有丰富的内涵。领导曾经说:如果上海要跟国际接轨,那么中心城区的学校要跟国际接轨。两年一次,校长到国外去考察。回来以后,大家都说:现在跟国外的差距大。实际上是软件差。我们去一所学校,看到一个细节,学生写的作文,画的画,贴在纸板箱上。我们不会这么做,我们要正规的广告公司来做。我很震憾。一个成熟的国家,它不讲究外表的豪华,它讲究内部的精致。哈佛大学,你不会感觉外表的豪华,你会感觉内在的文化,你会静下心来研究。我当了校长25年,我们追求文化办学。以文化的办学,以文化的方式来造就有灵魂的教师。什么叫文化办学?什么叫有灵魂的教育?
如果我们将常说的一句话变成现实: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实质上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大家都知道,也几乎都在说。如果真正实现了教育思想的领导,当教育思想指导教育行为,当教育思想在学校方方面面体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文化办学。这样的教育就是有灵魂的教育。这是教育理想的追求,我觉得只要是正确的,只要是美好的,都值得我们去追求。华师大有位教授,曾经在上海的《文汇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提出校长办学三层次理论:第一层次——以校长的个人能力魅力水平办好一所学校。可是,这位校长走了,学校很快发生变化。第二层次——校长以科学的制度来办学,依法办学,有章可循。第三层次——文化办学。我做好好几年文化办学的研究,是上海市的重点课题。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追求文化办学。一所学校开办之日,就是文化办学之时。方向正确,有思想、有意识的文化一定是先进的文化。所以,今天,我以这个主题跟大家交流。
2005年,我们出版一本集子《文化办学,有灵魂的教育》。在出版前和出版过程中,为了让研究成果得到认证,也就是成为带有普及性推广的经验,我请方方面面的领导与专家参与论证。这件事情,我觉得大家都要努力去做的。要借助专家、领导,外面的力量,使我们的成果更有价值。我刚当校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曾经看过一本书《有效的管理者》,看了开头,很有感触。特别是其中一句话,让我反复思考:一个组织的成果,产生于组织之外,而不在组织之内。我开始感到不理解,一个组织的成果在组织之内,怎么会在组织之外呢?它说:医院的成果,病人说了算;商店的成果,产生在顾客,顾客说了算;学校的成果,产生在学生身上,由家长与社会说了算。成果产生在组织之外。我后来跟朋友讨论:一所学校,一个校长,甚至教师,怎样才能持续发展,经久不衰。我的朋友说了三句让我铭记在心的话:第一,你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行不行,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要外面的人说。第三名话,说你行的人一定要行。所以,我首先请上海市教委分管基础教育的主任写序:万小提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参照”和“思想启迪。——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尹后庆 我很高兴,一个学校的成果有过程参照,有思想启迪,一定是好成果。我想:今天力求让大家有过程参照和思想启迪。
1、学校文化的形成:
@学校文化必须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
注重发展的校长一定注重继承。真正能够实现发展的校长,才会很好地去回 顾过去,继承前人的传统经验,来为发展谋划。不懂得继承,就没有发展。我们的国家现在经济发展了,短板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没有很好地继承传统的文化。1999年,我去台湾,在宾馆的房间里,看到一本《论语》,感觉很稀奇:这在大陆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知道要学经典。所以,现在我们精神文化非常饥渴,非常荒芜。党中央提出八荣八耻,是可以理解的。有的校长要开创自己的新时代,到头来发展不发了。
什么是文化?第一,文化是历史与未来在人身上的统一。要历史,要未来,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悠久的文化。光讲历史,不讲未来,没有激情去投身努力。我们学校18年发展的历程,作为案例,比较能说明文化的传承发展。1992年,根据当时的情况,我们建立了一个课题《学会参与研究》,核心思想是让孩子在发展中主动参与,参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好了就能更好地参与。这个理念放到今天也是不过时的。当时,这个课题在1995年获得了上海市第五届教育科研一等奖。这在当时凤毛麟角。朋友说:真不容易。我思来想去,没去再拿奖。因为我明白,这个成果是先进的,超前的,所以能得此殊荣。但是要把学会参与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让这样的要求在学生的生活中呈现出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跟老师们讲:要把获得课题的知名度转化为美誉度。知名度是可以炒作出来的,但是美誉度是持续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认真参与的教师,都发展得比较快,比较好。这说明:边改进,边实践,边反思,是教师的成长之路。这是科学实践观在教育中的体现。
第二个现象:班级学生参与性高,发展得好。这个班级的教师积极性,发展得好。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学校的发展基于教师的提高。课程改革,让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如果教师的能力不改变,学生怎么发展。全在于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的落实。教师也就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发展。2000年,我们推出课题《xxx》。实现教师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建设研究型教师群体,成为我们又一个追求。我们的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也是研究者。他要研究自己,还要研究学生。这个课题在2005年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又获得了一等奖。在这之前,所有的人说:你已经得过一等奖,还想拿一等奖,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由不可能变成可能?一位市里面的专家跟我说:你们那个课题成果,就有一种感觉,这个课题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那么多的老师参与课题,提供了那么多典型案例,那样有操作性的过程、方法,写是写不出来的。即使你去请华东师大的教授写,写不出这样带有草根味的研究成果来。一个校长,一所学校,十年两次获得成果一等奖,这是从来没有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仍在继续思考学校的发展。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的周期,何况,你做课题呢?怎样把学校引领到新的时期,是校长要思考的问题。我从两个课题上得到启发,在2004年建立了第三个课题《学会参与 主动发展——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从学生的学会参与,主动发展到教师的学会参与,主动发展转化成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要让学生、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完整范围的实践研究。1996年初,学会参与刚获得一等奖,有一天,几们上海市教科院专家不请自来。我明白:一所普通的小学获得一等奖,他们关注后续发展。一位专家说了一席话,让我很受启发。他说:如果哪一天,无论谁,不用校长介绍,你们学校是搞学会参与的,那时,你们就成功了。人人主动参与,个个是学校的主人。我听了这席话,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办学境界。我们的价值与意义全在追求之中。我让老师回忆,我们建设研究型教师中,人人参与,但是评上研究型教师的有几个。八个。七十几位教师,评上八上,十分之一。当老师们回顾这个历程:深深感受到,自己很值,自己进步了。其实这种追求在努力之中,是悄悄变化的。每学期,有全国各地的年轻校长到学校挂职。包括宁夏,也有年轻校长来挂职。不同的校长,在不同的时间,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学校那么多事情,老师们怎么那么自觉?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所学校,其思想理念,是在实践中延续。三个课题,前一个课题是后一个课题的基础。上海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洽元教授:万小给予我们的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一所不知名的学校。。。。
第二,学校文化的形成需要在现实与开放中。没有开放,不可能有先进与优质。如果不注重开放,不注重现实,就没有自己的文化主流。没有自己的文化主流是很可怕的。刚才我提到我们国家的文化主流,就有一些迷惘。一棵树的成长跟学校文化的发展惊人的相似。学校的文化必须从校情出发,我们的脚始终要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一棵树,要吸收阳光;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特征;一棵树需要吸收水分;学校要输入新的理念;一棵树吸收阳光、养料,经过自己的内化;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学习,通过自身的内化。这就是文化,以文化人。
第三,学校文化的形成要整合。《第五项修炼》这本书讲的是系统思考。检验一个校长非常关键的标志:能不能系统思考,实现方方面面的整合。我说了这些,大家想:我们是怎么组合的?我们始终一个思想: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发展,在发展中主动参与。以一个主题来引领,学会参与,主动发展,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学校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纳入文化的范围,包括学校的阿姨与保安。以一个目标来追求,建设学习型团体。我紧紧抓住一句话: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怎么化在一起呢?边实践,边研究,边学习,边改进。以一个重心来驾驭。以课程建设为重心。以一个特色来弘扬。以一个根本来奠基,研究型老师。以一个基础来保障。这是一个内部系统,还有一个外部系统。像一个有生命的人,至少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内在系统,五脏六腑;外在系统,手、足等。我们成果集里主要是六大方面的研究成果: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班队文化、研修文化、管理文化、校园文化。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院院长顾志跃说:万小让学校的每一次活动。。。
2、学校文化的推进:
(1)物质形态与思想渗透的结合。
环境文化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就是文化。要让人越看越有内涵,越看越有味道。一个人走出来,看上去很舒服,气质很好,有一种内涵往外透。思想与物质的结合。(2)制度规范与道德约束相互促进。(3)外在要求与内在要求相互转化。第一是外在的,第二、三是内在的。
先看物质形态与思想渗透的结合。一个学校的校园环境,犹如一个人,给人 的形象。优秀的学校物质文化是丰富和升华校园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的独特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社会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到一些学校去看,他们要让每一堵墙壁说话,墙壁都贴满了,甚至整篇整篇的规章制度都上去了,说得太多,说得太杂。不是把所有的标语贴出来,就成了校园文化。贴标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我们学校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学校校门口:上海市万航渡路小学,三本书的造型。为什么是三本书的造型?我曾经问三个小朋友,这三书怎么理解。一个小朋友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参与。另一个小朋友说:是要我们读很多很多的书。人人爱读书,读好书。个个学做人,做好人。理念很多,办学校读好书,做好人,是最重要的。教书的人不读书,书是读不好的。搞教育的人不研究教育,教育是做不好的。做文化校园,教师不读书,是做不好的。光要学生读书,教师不读书,是不行的。我们学校周围原来有七所学校,这个学校原来是万航渡路第二小学,教学楼上面有个初升的太阳,这是一本打开的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向光辉的未来,这是建筑文化。这喷水池,很普通,这是我们老局长的理念,学校一定要有水,水是生命之源,上善若水。我发动全校上下取名字,最后决定“智慧”两个字。智慧泉到处都有,但是你可以给它新的诠释。学校应该有智慧的集中,有智慧的流动。怎样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智慧有流动。当学校所有人的智慧像泉水一样流出来,这是最理想的。十年前,上海市召开三家校长论坛,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教育报刊,主题是《论校长的智慧办学行动》。你在有可能的范围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我的一个观点是: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校长,充其量是一个不断在思考,在思考中选择,在选择中行动的校长。智慧来自己思考中的选择。我想倡导的是思考。边思考,边实践,边研究,倡导的是思考,思考中的比较,比较中的选择。如果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那一定是我们最期望出现的学习现象。如果我们的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思考,学校就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对很多学校提智慧型学校。但是,很多还没有理解智慧是从哪儿来?聪明是先天的,但是智慧是从后天来。我们的喷水池里有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为什么这样设计?对孩子来说,学会参与,即使现在不行,以后一定能行。对于教师来说,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鹅。天鹅的头转过来,孩子带着智慧飞翔,飞现更广阔的天空。教学楼有个标志,像孔雀开屏。校训:学会参与,走向未来。校训要根植于办学的实践中,让师生理解、牢记。《文汇报》记者采访过一次我校的校训。校训不能搞得学生不能理解。山东有一个校长,校训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进步一点点可以了,积跬步以至千里。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抽象的思考变成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容易理解。探究太空的奥秘,让学生对太空充满兴趣。这是个星球上,星球上有两个人。这是一个空间站,这是一个太阳,地上的景观与墙上的画面融为一体。我们校园有屋顶花园,有垂直绿化。校园绿化,要触景生情。看到校园的景,我想起两句话:踞高位能下。教师师道尊严,在学生面前,能蹲下来说话,师生平等。“欲险在自持。”看上去,迎风飘落,摇摇欲坠,可是它很牢固。简而言之,环境建设遵循三个原则:思想理与表现形式要统一。局部精彩与整体风貌要相协调。有的学校局部看很精彩,整体看不怎么样。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位男士西装革履,脚上穿着名牌旅游鞋,不匹配。个性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一致。学校就是学校,小学就是小学。我感悟了一句话:一所学校环境文化的成熟,体现了这所学校师生的成熟度。什么叫成熟?借用一句广告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让你眼睛一亮,看一眼还不够,要继续看。有时候,让你眼睛一亮,第二眼就不想看了,那是不成熟。刚改革开放,很多有钱的太太,珠光宝气,很俗气。上海市教委苏忱处长说:万小校园不大,但你一进学校就会感觉到这就是读书的地方。就是育人的场所。因为举目望去包括学标志、文化设施、人文景观等所有的校园环境建设都在传递着教育的追求,述说着校长与教师们对孩童的期望。
如果说学校环境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气质形象,那么,我们关键的是要建设一种校园人际文化。学校文化更主要是体现在人的身上。如何让每位教师展现出自身的价值与成功,这是学校文化的关键。我1992年7月份到万航渡路小学,在此之前,在一所比较困难的学校担任校长,给这所学校带来一些变化。区教育局首次评年轻校,我被评上了。领导认为我有潜力,派我到万航渡路当校长。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矛盾,都有问题。在一次会议上,我表扬了一位中年教师,榜样引路,是校长的常见做法。那位教师班级管理井井有条,出乎意料的是那位老师说:校长,你不要表扬我,你表扬我,我的日子不好过。这时,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正气得不到伸张?怎么办?后来,我想:要办好这所学校,必须要有改良措施。学校的土壤是什么?风气。我跟年轻校长说:当校长,务必把这所学校的风气搞正。如果风气不正,邪气上来了,那学校干不好。好人不能抬头,不想干事的人神气活现,那不能行。一个人,要有志气;一个集体,要有名气。一个学校,要用正气赢得名气。
学校就是一个气场,校长就处在这个气场的中心。我们学校经常接受组织部门委派的其它学校的人员来挂职轮岗,研修一年。一次,一个挂职的同志要求留下来,担班主任,教语文。他说:这是他最愉快的一年,也是最有收获的一年。他不想生活在原来勾心斗角的环境中。学校要温馨。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他不是在重复着昨天的事情。他在边研究,边实践中每天有新的收获,他不会倦怠。学校要注重师生团队的生态,人际生态的和谐。生态决定心态,心态决定状态。昨天,我在协同教育学校搞三十年校庆,我做典评:我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实在,不张扬。在一个浮躁的环境中,能够耐得住寂寞办学的,是非常了不起的。心态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姿态。
接下来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要做到职责明确,权限适切,利益的对称。学校有一位青年教师,年龄稍微大一点。他长期以来,给校长做了一个规矩:只能上一个班数学,如果上两个班,就不干。他拿病假条出来。施之以度。千万不要有幻想,有了制度就解决了问题。旧的问题产生,新的问题出来了。当时,学校有一位群众领袖,常常会代表教师出头。这样的领袖,你抓住了他,有好处。把他招安了,就好了。他跟我关系还可以,跟我说:群众怎么说。老师们文化,张校长这个改革,那个改革,就看他怎么搞定一个人,这个人是学校的总务主任。他会搞关系,跟教育局相关科室的关系非常好。他很想接近我。我不喜欢,我们副校长不喜欢。他有一个特点:不干实事。学校的卫生不行,要他去改,他改变不了。一线教师要用教具,学具,他说:你自己去买,买来报销。厕所堵住了,打电话让宾馆来修。做为总务主任,你校长怎么对待他。中层拿平均工资,他怎么拿?校长改革,怎么改?我想的第一个办法是叫副校长和工会主席,去帮帮他。学校改革到这个地步,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他们去做了工作,说做不通。结果,我跟他摊牌了:我是校长,你是总务主任,你必须把总务范围之内的事情做好,这关系到学校的成败。过了几天,他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做校长,你是对的,你要求我这样做,我做不到。我从小不做这样的事情,这么多年都这样过来了,我做不了。我走。当时,教育局有个校办企业公司,愿意接收他。我说: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他走了,学校面貌因此而变。
外在要求。谈人物——要求每个教师选择身边最了解、最想写的一个人物,他身上的典型事件和他的品行,说出来。这个活动让老师热血沸腾,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喜悦。在大家谈人物的基础上,我集中选择三位人物。
《爱是教育的灵魂》的演讲稿
我是来自城关初中的xx。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一起分享为人师的幸福和快乐,我感到十分的荣幸。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爱是教育的灵魂》。
关于教育和教师名言佳句,在自古而今的世人传诵中,多的不胜枚举。而我,却独爱父亲的一句话:“爱,就是教育的灵魂!”
我的母亲是一名妇科大夫,特殊而忙碌的职业使她无暇照顾子女和家庭。我的童年,基本上都是跟着当教师的父亲在校园里度过的。父亲上课的时候,我坐在教室后面玩耍。看着父亲站在讲台上写写画画,激昂诵读,娓娓诉说,那么高大从容。父亲批阅作业的时候,我趴在他的背上淘气,父亲挥动着鲜红的钢笔在歪歪斜斜的文字上勾勒,那么威严苛刻。父亲跟学生谈话的时候,我就小心翼翼地立在旁边。父亲时而言辞激烈,时而情深意浓,时而笑如花朵。看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恭敬的鞠躬离去,父亲那么尊严高尚。
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早早播下了一颗教师梦的种子。大学毕业,我梦想花开,如愿当上了教师。
上岗前一天的晚饭后,母亲约父亲出去散步,父亲没有去。他坐在沙发上,似乎对我有话要说。我为父亲捧上一杯茶水,静静坐在他的身边。父亲开口了:“烨子,你选择做教师我和你母亲都很高兴。当教师是个清苦、费劲的差事,是要一辈子拿良心做的一件工作。我不知道你准备好了吗?”我使劲向父亲点点头,并问父亲“爸爸,当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父亲没有立即回答我,他慢慢地呷了一口茶,点燃一支香烟,腾云吐雾之间朗声如钟。“教育没有终南捷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是一件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做的工作。要问什么最重要呢?我也说不好,但我觉得,渊博的知识固然很重要,满腔热情固然也很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是你要永葆一颗爱心。爱这项事业,爱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更爱你的学生。其实说白了,爱,就是教育的灵魂!” 两鬓雪白的父亲如入无我之境,像在演说,似在诵读,如在感慨。神情庄重而恬静,语调质朴而真诚。磁性的男声一字一句在偌大的客厅里回荡萦绕,犹如涓涓溪流渗进了我心田。因为我多年上学而聚少离多显得有点陌生的父亲,此刻,那么高大挺拔,让我须仰视才能看见。父亲一直对我们说,他一辈子清贫,没有太多的财富要给我们。然而,拥有这些金玉良言,我难道还贫穷吗?
第二天,我以父亲同事的身份,像小鸟一样,跟着父亲奔奔跳跳走进入了城关初中这所温馨和谐的教育乐园。
这一年,父亲因浑身病痛和年龄偏大被安排到后勤做服务保障工作,离开了他30年如一日耕耘播种的课堂和讲台。但是,关于他的教育故事却在像父亲一样的同事中间口口相传,盈满我的双耳。
父亲爱学生。一年冬天,他以政教主任身份巡考时候,一位女学生单薄的穿着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女学生正在考试作文,他静静看着女孩子把作文写完。从这篇作文里,他知道了眼前这个瘦弱的小女孩家住贫困山村,母亲已经去世,家境贫寒。父亲不禁一阵心酸,当天中午就领着小女孩买回了暖鞋和棉衣。此后每个月,父亲都会雷打不动地给这位学生送去生活费和学习用品。而且一坚持就是五年,直到这个女孩子上完高中,最终走进了心仪的大学。这样的故事在父亲的从教生涯中有很多很多。拒统计,父亲从教三十年来,无私资助的学生超过50多人。他用爱心编织自己的教育花篮,用真诚演绎博大无私的师爱,赢得了太多学生和家长的爱戴。一名学生在给他的信中写到:“张老师,您像父亲,威严;你像母亲,慈爱。你的人格和做人的魅力,让您的学生永远贮满生活的信念!”
耳中的父亲让我敬重,眼中的父亲催我奋进。
父亲在单位不苟言笑,做人低调。但在工作岗位上却像一只永不疲倦的陀螺,时刻践行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承诺。
他爱学校。一年四季的风雨阳光里,父亲要么在花圃里除草浇水,要么在工地现场监管指挥,要么在校园的犄角旮旯里整理修葺。校园里每幢房屋的修建、每块草地的规划修整、每条道路的监督建设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多少次,民工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他亲自动手。多少次,他的双手磨起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血泡;多少次,他累得腰板都直不起来;多少个节假日周末,他都在学校里值班坚守。
我家离学校只有一墙之隔。2010年8月的一天深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父亲被隆隆的雷雨从睡梦中惊醒。熟知校园情况的他,不顾母亲的阻拦和右膝的伤痛,摸黑来到学校。眼前已成一片汪洋。原来由于雨量太大太猛,导致排洪口被杂草淤泥阻塞,校园处在危险之中。父亲挖淤泥,抠柴草,在大雨中持续工作了三个多小时。险情排除了,学校安全了,他拖着一身泥水和疲惫跌跌撞撞进了家门。我为父亲擦净泥水,换上干衣。那时那刻,我的衣襟却湿透了。然而,浸湿我衣襟的,不是雨水,而是我为父亲感动的泪水。
在城关初中,像我父亲这样普普通通,默默无闻,在清贫的工作岗位上播爱的老师太多太多。曾几何时,多少个年轻的女班主任日夜驻守学校,让自己幼小的孩子在家里孤苦伶仃;曾几何时,多少个中年教师将家务搁置一旁,却在三只讲台上一丝不苟;曾几何时,多少个老年教师伤病缠身,却仍然在书山科海中为学生掌灯。
身处其中,我被感动着、被熏陶着、被感染者。我真真切切懂得了父亲以及那么多像我父亲一样的师者们对教育事业那份沉甸甸的执着和痴爱。年轻的我,把这种爱贪婪地装满胸膛,勤奋地洒满工作的足迹:学生感冒了,我轻抚他们的额头,泡一包感冒药送到嘴边;学生迷茫的时候,我牵住他们的双手,用爱的暖流指引他们朝向光明;学生犯错了,我正视着他们的眼睛,用友善和蔼的目光对接激励他们崇美向善;学生成功的时候,我给予他们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最温馨的笑容。我就这样走着,走在我热爱的教育大道上。从容、富足、淡定,不知疲倦,不知苦累,丝毫没有感到生活的清苦和岗位的寒酸。因为,我从父亲们这些红烛的师者身上继承无穷的力量和真谛!
不知不觉,我在三只讲台上已经耕耘六个春夏秋冬。六年以来,我收获了太多的幸福和快乐。一张张精美的贺卡,一条条深情的短信,一次次甜甜的电话,太多亲昵的偎依和深深的鞠躬,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荣光。我也得到了很多荣誉,但是和父亲压满箱子的那一摞摞红灿灿荣誉相比,我还是缺了很多很多。“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的大道没有止境,爱的阳光就需要永恒延伸。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我自信我会奋马扬鞭,用我勤奋的双手,托起镇原教育明天的太阳!这是一名学生写在贺卡上的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当时光划过我的身边/我没有看见什么/当青春流过我的指缝/我没有抓住什么/可是,当老师您走入我们中间/我觉得生活平添了无穷的灵气/或许多年之后/我依然清贫如洗/但是我单薄的身上/却会独存您爱我的甜甜气息。谢谢大家!
第四篇: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管理真的像我们所想得那么复杂吗?我的答案是:NO!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某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们,使地球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灭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陷入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推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从这个小故事当中我们悟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事物的本质往往是非常简单的,只是人们总受把它们复杂化罢了。
管理也是如此。作企业和找老婆类似,很多人一开始都希望找个十全十美的老婆,也希望把企业管理做的尽善尽美。持这样观点的人,老婆是肯定找不到的,企业也肯定是管理不好的。
读书时,需要把厚书读薄,然后再读厚。管理中,我们以前都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还原简单。
再讲一个故事:一位富足的农夫,在努力了大半生后,终于实现了他最大的理想,拥有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牧场。
牧场开张后不久,友人纷纷前来祝贺,同时也分享牧场特有的景色。闲聊间,有人问及牧场主是否已为牧场取好了名字,牧场主得意地答道:“说到名字可就有意思了,我的大儿子建议用他的名字„杰瑞斯‟,我的小女儿坚持用她的名字„吉莲娜‟,我太太则认为在这里生活十分快乐,想取名叫„快乐‟牧场,而这是我一生的梦想成果,我想取名叫„梦想‟。最后我们一致达成协议,将牧场取名为„杰瑞斯吉莲娜快乐梦想牧场‟”。访客又问:“名字的确不错,但怎么在你牧场上没看到饲养的牲畜呢?”主人答道:“喔,以前是有的,只是那些牛呀、马呀受不了在它们身上烙那么长字的烙印,全给烙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复杂的名字是会害死牛啊、马啊的。以此类推,复杂的事情也有可能是会害死人的,复杂的管理也有可能是会害死企业的。
我们要倡导的就是简单制胜。
现在企业管理者为何那么累?身体为何那么不好?王均瑶为什会死掉?其中一个原因就出在管理这个环节,再说细点,就是复杂惹的祸。看看很多企业的总结啊报告啊,动辄厚厚的几十页,总是一二三四,要么就是首先其次再次,导致高层领导面前总有一大堆看不完的文件。很多做企业的朋友都抱怨,每天主要的精力都是在开会和看材料,仅仅是看材料就够他们辛苦。但事实上他们根本不必这么辛苦。
这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精确管理思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现行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九类基本问题:量化与悟、计划与聪明、积累什么、有限与无限、创新与破坏、过程与结果、控制的问题、递减的问题、能人的问题;作为企业领导会碰到以下九种现象:管理中的被动现象、管理中的黑箱现象、管理中的随意现象、管理中的十二月现象、振臂一呼现象、人性中的高估现象、天高皇帝远现象、本位主义现象、管理中的笼统现象,所有这些,都是精确管理所需要的解决的。精确管理的目的也就在于,让一切变得简单。
因此说简单是管理的理想境界,简单中才显现管理艺术。
第五篇:人生的最高境界
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是一个对人生很负责的人,是一个讲究个人修养的人,也是一个有哲学头脑的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精神贫乏,你能有这样的品质很难能可贵。人生境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古老而恒新的哲学话题。它包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处世原则等诸多的内容。不同时代、不同阅览的人见解自然不同,因此哦也没有标准答案。我这里给你介绍几种关于人生境界的知名看法吧,供你参考。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对人生境界的不同追求,使他们对人生采取了不同态度,或入世、或出世、或既入世又出世,这便绘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理论的多重色彩,同时也影响和造就了中国数千年来芸芸众生的多彩人生。A,孔子的圣贤人生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至今仍被许多中国人沿用和仿效的一段妙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描述自己一生修养经过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过程。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种大彻大悟而又大通的圣灵境界,是在知“真 ”、得“美”而又至“善”之后达到的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也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B,老子的无为人生 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人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应当一切顺其自然,即应当“无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人 生的准则是“惟道是从”,具体说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是效法之意。效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而为,不是有意去为,故称“无为”。C,墨子的兼爱人生 墨家创始人墨子,严于律已,注重实践,以“兼爱”作为人生的最高准则。一是博爱众生。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意思是,实行兼爱相利,是直接利人,同时也间接利已,自己也受兼爱之利。二是苦行救世。“子独苦而为义”。为实行兼爱目标,墨子栖栖惶惶,奔走各国,宣传“非攻”,即制止战争。三是勤俭节用,主张“节葬”。2,近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3,西方人崇尚理性。他们认为用理性驯服欲望、使欲望得到节制、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苏格拉底倡导“认识你自己”。柏拉图认为“哲学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的理性天然的高于情欲,因此应该成为统治者。尼采则强调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超人境界”。我记得某一存在主义先驱曾把人生分为三境界(我的记忆可能有些词句上的偏差):情欲境界(以一时的苦乐、欲望为行事标准,少年多如此),善恶境界(有是非观念,并能管住自己,以功利标准或是非善恶标准为行事标准,成熟的成年人多如此),宗教境界(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老练、安详,饱经风霜的老人多如此)。4,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其中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为争夺心理能量而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能量的提取与分配,不同人的心里能量在本我、自我与超我中的非配不同也就构成了不同人生境界的人。好了就写这些吧,我建议你读读姚新中 和焦国成著的《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冯友兰著的的《中国哲学简史》等书,它们通俗易懂、很有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