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建造师资格考试形势与对策
2014年建造师资格考试形势与对策
一、资讯
自2014年起,国家规定建造师考试将会有重大改革,最新两条资讯如下:
一、住建部新的资质标准已在征求意见,很快就会公布实施,新的标准根据国情取消了对“工法”的要求,但增加了对建造师数量的要求,因此,很多单位,甚至在大单位招聘上首先要求要有相关的建造师证书。
二、2014年的一、二级建造师教材会全面改版,其中二级建造师教材的改版已基本完成,2013年10份最终定稿,预计12月份出版发行。改版量大概是40%左右,特别是实务部分增加了不少现场案例,并且编委会一再强调今年命题要与工程实践进一步接轨,也就是会进一步增加通过的难度。
二、应对措施1、2014年教材全面改版,2月教材上市,5月24-25日考试,学习时间有限,名师指导,少走弯路。
2014年二级建造师考试教材改版的信息已经公布了,对于新考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东西需要弄懂弄明白,可是时间是固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有最大的提升,当然需要一个助手帮自己引导把关。对于老考生,面对教材及考试大纲的调整,该怎么备考,同样需要专业人士为自己出谋划策。参加考前培训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2、如果太忙,教材变化大,没时间备考,整理知识点怎么办?
时常要出差跑工地现场,是建筑行业在职人员的普遍情况,为什么别人同样的情况下能考出来呢?利用每一分钟可腾出来的时间,去看最精华的内容,用最短的时间吸收消化。2014年教材有所变化,需要掌握新的考点,有老师指点,备考会比较轻松,不盲目。
3、资料太多,无从下手怎么办?
教材是最核心的内容,应当读熟读透。考生应制定参考学习计划,“读薄课本,做准考点”,从精读考点,解读历年真题,到考前真实考场做题演练,步步为营。
第二篇:2012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
南京市关于做好2012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有关事项的通知
浏览次数:3694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12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函〔2011〕502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关于做好2012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人考中心函〔2012〕30号)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时间及科目:
2012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于2012年9月22、23日进行。具体时间与科目为:
9月22日 上午:9:00-11:00建设工程经济
下午:2:00-5:00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9月23日 上午:9:00-12:00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下午:2:00-6:00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二、考试科目及管理模式:
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共设4个科目,分别为《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其中《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共包括10个子专业。《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3个科目为客观题,在普通答题卡上作答;《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10个专业)为主、客观题混合卷,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报考人员应考时,可携带黑色墨水笔、2B铅笔、橡皮和无声无文本编辑功能的计算器等文具,其他物品应统一放置考场指定处。考场上应备有草稿纸供考生索取,考后收回。
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成绩实行两年为一个周期的滚动管理,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在连续两个考试内通过全部应试科目,方可取得执业资格证书。
“一级建造师相应专业考试”为单独列项考试,按非滚动形式进行管理,报考人员须提供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方能报考。
三、报名对象及条件:
(一)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参加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
1、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 6 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 4 年。
2、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 4 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 3 年。
3、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 3 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 2 年。
4、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硕士学位,工作满 2 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 1 年。
5、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博士学位,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 1 年。
(二)已取得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择《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科目的相应专业,报名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后核发国家统一制发的相应专业合格证明,该证明作为注册时增加执业专业类别的依据。
(三)报名条件中所规定的相关工作年限,其截止日期为考试当年12月31日。
四、报名工作:
(一)2012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采取网上报名、网上支付的报名组织方式。报名时间从2012年5月9日—5月31日,报名网址:)查询证书发放事宜。
七、教材征订及考前培训:
考试教材请应考人员到当地建筑书店等正规书店自行购买。
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二○一二年五月九日报名必看信息及网上报名入口
第三篇:中国周边形势与对策
中国周边形势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不断有大手笔,大作为,大布局。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一年来周边外交亮点纷呈,成果丰硕。然而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都存在重大问题,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民族分裂主义、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他们或是个体,或是组织,或是国家,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安定因素。所幸的是,我们一直在国际势力的围堵中进行艰苦的反围堵战斗,从政治、经济、外交与军事等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大意,而是应当时刻关注我国的周边形势。正如古人云:居安思危。目前我国周边形势具体表现为:
1、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对中国安全形成挑战,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金正日去世后,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大。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2、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近年来,中日关系波澜四起:中日关系撞船事件态度的强硬、钓鱼岛事件、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3、印度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近年来,中印之间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边境问题的磋商,两国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依然存在。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藏南地区)建立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加紧针对中国的战场建设,并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加速更新武器装备。帐篷事件便是威胁的显著证明。
4、海上矛盾激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不断升级,海上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资源之争; 在南海,南海领土争端就更加激烈,尤其是与越南和菲律宾,程度几近剑跋扈张。
5、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
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从未泯灭。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为插手中亚事务、遏制中国制造条件
面对如此严峻的周边安全局势,我们应该坚决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加速和平崛起的进程。
但真正的国家强弱在于其国民精神和国家意志而不在于其经济和国防实力。经济和国防的状况是 国家强大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了精神意志,国家可以由穷变富,由弱变强。国家的命运和其国际地位常常是通过战争来决定的,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强弱也是通过战争来体现的,而战争则是对国家的精神和意志的凝聚和提炼。中国在新时期尤其需要战争来恢复国家的精神意志,否则中国将永远没有可能在外交上逃脱失败的命运。
在以美国利益为主导的现有亚洲安全秩序之下,中国不可能取得战略主动权,因此中国只有不断给美国的亚洲安全秩序“制造麻烦”,才有可能为自己创造机会;只有同美国积极对抗,才 能增加自己手中的外交筹码;只有懂得用战争来作外交,才能在谈判桌上争得战略利益。美国一 直对中国采用“麻雀战”策略,用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不停地骚扰中国,给中国制造 了各种麻烦,结果中国被美国敲诈去不少利益和筹码。中国应该果断地拿出一些行动(台海战争、转 让导弹技术、出售武器等)给美国出难题,使美国作出利益的取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周边形势对策也必将不断续写更加恢宏的偏正,不断开创更加崭新的局面。
`
第四篇: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2013年07月22日 09:26来源:人民日报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时代主旋律,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作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的报告。
问: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请简要介绍一下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答: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从全球视野看,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英、美、日等国家曾发生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觉醒,出现过三本代表性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
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等四次世界性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延展。问:伴随着国际环境与发展事业,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经历了怎样的进程?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答: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保工作32字方针。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提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推进污染防治。
第四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重要变化。一是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85%,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14%提高到90%。二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2008年以来,环境保护部拒批332个、总投资超过1.1万亿元的“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项目。三是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四是深化污染防治。全国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2012年的64%;劣Ⅴ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五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中央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六是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
问: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准确加以判断和把握?答: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12年,十大流域中劣Ⅴ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Ⅲ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
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
问:造成我国目前环境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对外产品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第五篇:浅谈反腐倡廉的形势与对策范文
浅谈反腐倡廉的形势与对策
反腐倡廉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入推进这项工作,必然要科学分析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科学判断其发展趋势。这对于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决策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反腐败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甚至有的领域还在滋生蔓延。从总体上说,反腐败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有时还会出现曲折和反复。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必须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既充分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已经取得的显著成效,又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为此,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一、正确分析和把握反腐倡廉的形势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掀开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为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这些年来反腐倡廉取得的成效要充分肯定。但是,还必须看到现在腐败现象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比较严重,反腐倡廉任务还十分艰巨。第一,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但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
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手抓惩治、一手抓预防,反腐倡廉建设总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二是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进一步规范;三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四是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五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能力不断提高;六是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第二,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
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坚持以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推动了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了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三是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纠风和执法监察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四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以及金融、投资体制和司法体制工作机制等各项改革,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不断拓宽。但是,反腐倡廉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三,反腐倡廉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但推进的难度仍然较大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也更加具体。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继续保持惩治腐败强劲势头的同时,不断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针对产生腐败行为发生所依赖的公共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这三个必要条件,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构筑起牢固的动机防线、权力防线和机会防线。在具体措施上,要认真抓好《工作规划》的落实,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既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注重长远建设,对各项工作进行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实效性。当前,尤其要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一是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筑牢动机防线;三是加大制度建设力度,筑牢机会防线;四是加大监督制约力度,筑牢权力防线。推进上述工作措施的落实,对于不断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也感到有一定难度。
二、准确掌握和发现腐败现象的新特点
科学分析今后一个时期的反腐倡廉工作发展趋势,就必须对现实腐败现象进行认真考虑和准确把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腐败现象也在不断演变,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腐败主体由个体向群体衍化。近年来,公职人员个体腐败案件有所减少,而“窝案”、“串案”呈明显增多趋势。一些腐败分子往往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牵连瓜葛,形成具有人身依附色彩的“利益共同体”,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特征。一些地方和单位受本位利益驱动,集体决定行贿、私设小金库、私分公共款物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是腐败领域由局部向全局衍化。以前,司法、行政、经济、建筑等领域的腐败案件高发。发展到现在,几乎各个领域和部门都难以幸免,连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和学术研究、新闻出版等被视为“清水衙门”、“圣洁殿堂”的领域和部门,也连曝腐败丑闻。
三是腐败动机由享乐型向复合型衍化。腐败分子往往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于一体。表现为既贪污受贿,又贪图美色;既腐化堕落,又贪图虚名;许多腐败分子已不满足于用赃款消费享乐,逐步热衷于进行资本积累:或者利用职务影响投资入股(甚至入权力干股)、获取高额利润,或者先在国内捞钱、再在国外洗钱并用于经商办企业。
四是腐败类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衍化。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任人唯亲、买官卖官、官商官倒、“跑步(部)前(钱)进”等腐败行为将逐步减少,而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关联的金钱贿选、商业贿赂,以及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公共服务、评估审计和工程监理验收等方面的权钱交易行为将不断增多,在股票、期货、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领域以及国企重组改制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也将呈高发趋势。
五是腐败手段由常规型向智能型衍化。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腐败分子作案手法和技巧趋于智能化。如:将国内敛收的钱财通过网络渠道转移到国外化公为私;出卖国家和集体利益换取亲属出国定居、留学并借机洗钱;在国外从事经营活动时弄虚作假、内外勾结侵吞公有资产;利用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作掩护搞地下腐败;钻政策和法律法规缝隙搞“合法腐败”、“期权腐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管理缺陷盗取密码、修改程序、篡改数据而套取资金并销毁证据;将非法所得通过投资等方式进行洗钱活动;通过出国考察培训、送亲属子女移民或留学、注册国外分支机构等手段转移、藏匿资财等。这些腐败行为作案方式隐蔽,手段狡猾,查处难度大。
三、科学分析和探讨反腐倡廉的发展趋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工作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局面。这种局面总体上有利于防治腐败,但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并可能增多。反腐倡廉工作总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更加有效地治理各种不正之风,更加有效地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更加有效地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多角度、广渠道、全方位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政治环境。
(一)反腐倡廉工作的系统性要进一步增强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整体联动、综合防治、全面推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多年努力,一些地方和领域突出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得到了遏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比较成熟,反腐倡廉工作的系统性特征将更加明显。
(二)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民性是我们党党性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政权的根本属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无一不集中体现出人民性。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必将更加充分地彰显人民性。
(三)反腐倡廉工作的法制化水平要进一步提升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执政理念的深入推进与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加快,反腐倡廉工作的法制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四)反腐倡廉工作的创新要求要进一步提高
创新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的主要动力和根本办法。反腐倡廉工作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必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巩固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
(五)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各项改革进程要进一步提速
深化改革,消除滋生腐败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制度漏洞,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举措。虽然近30年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既是制约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改革,成为经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