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通知
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办公室
教务字(2012)003号
关于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接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我省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于2012年4月7日至9日举行,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对象:2012届非师范类有意申请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
二、考试报名:
1.报名时间:2012年3月2日8:00至3月23日17:00;
2.报名方式:登录江西教育网,江西教师网,进行网上报名;
3.报名缴费:在网上报名成功后根据网页提示进行网上缴费,考试费按每考生60元/科的标准收取。
三、考试注意事项:
1.打印准考证:2012年3月28日起至考试前在网上打印;
2.考前模拟练习:2012年3月28日起至4月5日登陆网站凭准考证进行模拟练习;
3.考生成绩查询:自2012年4月21日起,考生可凭身份证号或准考证号在网上进行查询;
4.证书打印: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即可在网上打印单科成绩合格证书,考试合格成绩2012年或2013年认定相应层次的教室资格一次性有效。
四、具体详细信息请查阅附件或者登录江西省教育厅教育网。
主题词: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报名主送: 院 领 导抄送: 各职能部门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务办公室二0一二年二月一十三日
附件:
江西省教育厅
赣教师字„2012‟3号
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有关中等职业学校:
我省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经研究,决定于2012年4月7日至9日举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组织管理
各设区市教育局要根据《关于做好2010年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工作的通知》(赣教师字[2010]7号),按照有关建立健全考试管理体制、考点和考场设置、考点和考场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五项要求做好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各设区市原则上在201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考点安排考试,如需调整,应当在开考前30天向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办公室申报,检查验收合格后确认。
二、考试对象
(一)非师范教育类专业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已毕业或应届毕业生(未按师范教育专业类教学计划要求必修师范教育专业类相关课程,未必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学校未安排、本人未参加三个月以上中小
学教育实习),在2012年度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人员应当报名参加考试。
(二)根据《关于组织2012届普通大专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转岗培训的通知》(赣教师字[2011]45号),2012届普通大专以上毕业生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转岗培训的应当参加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考试,考试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成绩折算。
(三)未经省教育厅组织的对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办学质量评估或评估不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其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应届毕业生需要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按照《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有关事项的通知》(赣教师字[2011]07号),应当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应届毕业生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心理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职两学考试”)才能取得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资格。
(四)已认定某一层次或种类教师资格,现申请认定另一层次或种类教师资格,不论是否属于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均应参加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相应层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
免考的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是指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按下列标准确定的学生:①所学专业列入省教育厅公布的《江西省高校涉及师范教育专业名单》;②在校学习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等课程列入师范教育专业类教学计划为必修课程,且考试成绩均合格;③学校安排毕业班学生参加中小学教学实习3个月以上,且有实习单位证明,并经学校鉴定合格。全部符合以上三项标准的学生,才可认定为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
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及教师资格认定指导机构,各高等学校,有关的中等职业学校,按规定的考试对象,做好考试报名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
三、考试报名缴费
凡户籍在我省的各类社会人员,我省境内各高等学校普通高招2012年应届专科、本科毕业或相关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2年应届毕业生,需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的可登录江西教育网,;于2012年3月2日8:00至3月23日17:00在网上报名,同时根据网页提示进行缴纳报考费。按照《关于核定教师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赣发改收费字[2007]591号)的规定,考试费按每考生60元/科的标准收取。报考人员可以在省内自由选择考点参加考试。
报考人员在报名时要认真仔细阅读网页提示和报名注意事项,考试实行诚信报考制度,要填写诚信报考承诺书,如因不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参加了考试或填报虚假信息不能认定教师资格,后果由报考人员自己承担。
四、打印准考证
网上报名注册后,报考人员可按照网页提示,从2012年3月28日起至考试前可在网上随机打印准考证。
从3月28日起,考生可凭准考证信息,在网上免费进行考前模拟练习,熟悉考试题型和操作方法。
五、考试内容
申请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以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准;申请中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教师资格以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教育部人事司教育
部考试中心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准。
“中职两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为教育部中职立项规划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小组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不举办也不得委托任何社会中介机构举办考前辅导培训班。如报考者要求参加考前辅导,应按省教育厅《关于公布申报认定教师资格人员补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培训院校(机构)名单的通知》(赣教师字[2007]9号)规定,自愿选择在有资质的学校培训。
六、考试时间和地点
考试时间自2012年4月7日至9日,其中4月8日下午安排“中职两学考试”,如报名人数过多,考场座位不足,顺延至下一天安排考试。考试在各设区市政府所在地设置的考点采用基于计算机的考试形式进行,每科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科考试连续进行(考单科者,按单科考试时间安排),60分及以上为单科考试合格成绩。
七、考试成绩
考试结束之后,自2012年4月21日起,考生可凭身份证号或准考证号上网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考生也可自愿要求通过手机短信服务获知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即可在网上打印单科成绩合格证书,此证书在2012年春季教师资格认定的现场确认阶段由相应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进行确认和审验。考试合格成绩2012年或2013年认定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一次性有效。
八、考试日程安排
1、网上报名和缴费:2012年3月2日8:00至3月23日17:00;
2、打印准考证:2012年3月28日起至考试前;
3、考前模拟练习:2012年3月28日起至4月5日;
4、考试:2012年4月7日至9日(4月8日下午安排“中职两学考
试”);
5、公布考试成绩:2012年4月20日17:00;
6、打印考试合格证书:2012年4月21日至2012年7月底(系统维护和数据整理的时间除外)。
九、考试纪律
教师资格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中有违反考试纪律的,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18号令)进行认定和处理。
十、其他
本文所指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二○一二年二月一日
第二篇: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维果斯基
D.马斯洛
2.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____________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形式运算 D.具体运算.
3.按照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法,学习者掌握概念间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__________。()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操作技能
4.教师自编测验的准确性指的是有效测验的_____________。()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5.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_。()
A.努力
B.难度
C.能力
D.运气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B.机械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机械的接受学习
7.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8.下列哪部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________?()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9.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______。()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10.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1、B,2、C,3、C,4、B,5、A,6、C,7、D,8、A,9、B,10、C
二、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人格
3、自我意识
4、强化
5、创造性
6、态度
7、心理健康
8、问题解决
9、元认知
10、心理评估
11、学科的基本结构12.教学策略
三、简答题
1、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⑴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⑵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⑶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⑷ 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有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的任务使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
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首先,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或反例。
其次,提供变式。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再次,科学的进行比较。因为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应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学生记忆或背诵,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3.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4.影响课堂管理因素。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四、论述题:
1、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喜欢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
3、举例说明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4、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差异?
5、怎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⑴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①
②
③ 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⑵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
②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⑶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⑷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
②
③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⑵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②吸引学生注
意力③教材的呈现④课堂练习⑤
家庭作业的检查⑥教学策略的应用
⑶ 课后评价的差异
6.促进迁移教学方案设计
五.案例分析
一名中学生其中考试成绩不好,其中考试后该学生在学习上投入较多的努力,但期末考试成绩仍不理想。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他积极归因,并说明理论依据。
第三篇: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串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基本内容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2、教育制度的形式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3、教育的演进
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4、教育学的演进
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 1: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2、狭义教育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 2:是指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教育学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2★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古代教育的特征 5(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的特点 5(教育民主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4、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6(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自由(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三)填空和选择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基本内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以及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动力作用以及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
4、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的特性和学生文化的特性。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 24: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2、学校文化 29★: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校园文化 30: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二)解答题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9★★(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1★★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2★★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3★★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人力资本理论。
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5(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6、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25(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7、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26★★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8、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27★
(1)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是教育,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2)网络教育的依据是兴趣选择,学校教育的依据筛选制度(3)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4)网络教育是跨时空教育,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
9、学校文化的特征 29★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0、学生文化的特征 31(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11、学生文化的成因 3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三)论述题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9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2
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25
4、试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6★
(四)填空和选择题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基本内容
1、个人身心发展的概念、动因和一般规律
2、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 36★: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遗传 39: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3、成熟40★: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二)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8★★(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1(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1★★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43★(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有哪几种观点49★★
(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烁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要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45(1)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青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三)论述题
1、试述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6★
(四)填空和选择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基本内容
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3、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含义和内容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51★: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德育57★:
3、智育57
4、体育57
5、美育57
(二)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52(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55★★
(1)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56★★
(1)我们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56★★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三)论述题
1、如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56★
(四)填空与简答题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基本内容
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社会地位
2、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人格特征
3、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形式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师生关系 7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二)简答题
1、教师职业的特点 67★:(1)传道者(2)授业、解惑(3)示范者
5(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
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68★★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69★★(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68★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六章 课程
一、基本内容
1、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的分类,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3、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4、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的结构
5、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课程评价的过程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76★: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合和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类型 76: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学校课程78: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课程设计 8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5、教学计划 81: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
6、教学大纲 83★: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教科书 84: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8、课程实施 85: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9、课程评价 87: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简答题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78(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2、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80★(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
3、义务教育教育计划的特点 81(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教科书的作用 84(1)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2)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5、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85(1)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考虑教育现状,注意适用性
(4)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不同学科的关系以及不同学段的衔接。
6、课程实施的结构 85★(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7、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87(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3)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三)论述题
1、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什么85★
2、试论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87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七章 教学(上)
一、基本内容
1、教学的概念和含义,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一般任务
2、教学过程的概念和含义,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的结构
3、教学原则的概念,我国常见的教学原则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概述,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教学 93★: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过程 96: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教学原则 10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4、直观性原则101: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所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启发性原则 102:启发性原则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循序渐进原则 103: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各门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教学方法 105: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得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简答题
1、教学的一般任务 94★★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97★(1)认识的间接性(2)认知的交往性(3)认知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知:学生(主体)——课程(教材)——教师(领导)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97(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过程的结构 100★(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01(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
8(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102★(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7、贯彻循序渐进性原则的要求103★(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8、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04★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9、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04★(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0、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05(1)教学目的和任务。
(2)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3)学生的特点。
(4)时间、设备和条件。
11、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05(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方法性。(2)注意启发。
(3)讲授要讲究语言技巧。
(三)论述题
1、如何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97
2、试述如何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98★
3、试述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99★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八章 教学(下)
一、基本内容
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2、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策略的概念、特征、类型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课的结构 112★: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9
2、教学组织形式 116★: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班级授课制 116★: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4、教学策略 119: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二)简答题
1、备课的内容111★(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113★★(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17★★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填空与选择题 第九章 德育
一、基本内容
1、德育的概念、意义、内容
2、德育目标的概念,我国德育的总体要求
3、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矛盾、规律
4、德育原则的概念,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的途径
5、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模式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德育125: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德育过程 129: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简答题
1、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要求132★
(1)热爱、尊重和信赖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2)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3)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2、德育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133★(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10(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3、德育的途径 133(1)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
(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4、我国德育常用的方法134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
5、运用表扬鼓励与批评处分应注意的要求 135(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三)论述题
1、论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130★
(四)填空与选择题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基本内容
1、班级的概念,班级组织的发展;
2、班级管理的概念、功能;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
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二、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班级 147: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班级管理148★: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级目标管理149: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的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
4、班级平行管理 149★: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二)简答题
1、班级管理的功能148(1)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148(1)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 11 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的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
3、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4、班集体的作用152(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如何形成班集体152★★(1)制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54(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艺术家
7、班主任如何管理班集体155★★(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三)填空与选择题
第四篇:小学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标自测题(教师资格认证)(模版)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错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C)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3.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A)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1.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错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C)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认识过程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
2.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C)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3.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D)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错
2.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C)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理智
1.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
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B)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错
2.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教育途径是(C)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3.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A)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1.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错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B
2.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B)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最近效应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A)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1.解决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对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品德评价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第10组题
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对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1.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对
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A)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1.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对
2.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学论
3.记忆过程包括(D)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错
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对 2.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对 2.“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B)
A.复杂性、创造性 B.主体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3.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原型启发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错 2.“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C)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3.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A)
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留有余地
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对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1.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错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C)
A.主体性 B.创造性 C.示范法
3.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错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3.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D)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1.行动研究法的操作步骤和程序一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对
2.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虚拟直观
3.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D)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对 2.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
A.《大学》 B.《中庸》 C.《春秋》
3.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B)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对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在全人类中,智力呈(A)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1.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错
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A)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对 2.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3.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A)
A.个性心理条件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对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3.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如下方式(C)
A.学习感知、生活感知 B.课内感知和课外感知
C.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D.形象感知、抽象感知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对 2.“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错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课堂教学
3.“矫正错误”是注意的(D)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和监督 1.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错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3.“灵感或顿悟”是(D)
A.创造思维 B.再现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
1.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错
2.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鲁班发明锯是借助(D)
A.定势 B.变式 C.问题 D.原型启发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对 2.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C)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后像
1.负强化就是惩罚。错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3.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D)
A.自我反思 B.同伴互助 C.专业引领 D.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1.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对 2.气质类型(C)
A.有好有坏 B.都是好的 C.无好坏之分
3.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D)
A.基于学校 B.在学校中 C.为了学校 D.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1.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对
2.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C)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3.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对 3.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
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对 2.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A)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效应
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1.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对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
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对 2.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B)
A.成立了班委会 B.形成了正确舆论
C.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开展了班级工作
3.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
2.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C)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A)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心理特征
1.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对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对
2.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A)
A.主体性教学 B.尝试教学 C.反思教学
3.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错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第五篇: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2014年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中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2.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的形成机制是()。
A.建构
B.顿悟
C.试误
D.强化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个体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年龄阶段是()。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4.某学生经常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运气。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运气属于()。
A.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B.外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C.外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
D.外在、稳定、可控的因素 5.某学生把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获得的规则运用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解决中。解释这种迁移现象的最佳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类化说
C.相同因素说
D.关系转化说
6.在读一首短诗时,某学生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随后他又学习了几分钟。这种刚好成诵的附加学习,被称为()。
A.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
C.过度学习
D.掌握学习
7.某学生的广播体操训练表现为: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多余动作有所减少,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但动作执行尚未达到自动化。从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来看,该生的广播体操技能处于()
A.操作定向阶段
B.操作模仿阶段
C.操作熟练阶段
D.操作整合阶段
8.某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考试中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了一番安排:先掌握试题中的问题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监控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计划策略
D.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9.“在规定时间内个体发散项目数量的多少”这一指标主要用来衡量发散思维的()。
A.灵活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独创性
10.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会影响观察者的行为。如果榜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观察者就会从中学会扬善抑恶。这种行为学习的机制是()。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内部强化 11.下列心理评估方法中,属于标准化评估方法的是()。
A.自述法
B.评估性会谈法 C.观察法
D.心理测验法
12.在布卢姆教学目标的认知目标层次中,处于最低层次和最高层次的分别是()。
A.知识,评价
B.知识,应用
C.知识,综合D.知识,分析
13.某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时最为适宜的处置方法是()。
A.言语提醒
B.有意忽视 C.非言语暗示
D.暂时隔离
14.掌握学习所说的“掌握程度”通常要求学生正确完成评价项目的比例是()。
A.60—70%
B.70—80% C.80—90%
D.90—100% 15.经常担心“学生喜欢我吗?”等这样的问题的教师,其成长阶段很可能处于()。
A.关注自我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二、填空题:
16.20世纪50年代西方兴起了程序教学,其理论基础是
所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17.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开始出现
思维。18.加涅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智慧技能学习、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学习。
19.马斯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为
需要。
20.按照奥苏伯尔的理论,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可利用性、和稳定性三个变量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影响。
21.所谓,就是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2.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
、过程具有简缩性。23.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策略,主要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策略。
24.在问题解决中,穷尽一切方案能确保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叫做
。25.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26.常用而有效的品德培养方法包括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和赏罚控制。27.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复杂的行为。即,对学生趋向成功的每一步都给予强化,以引导学生实现最终目标。这种行为改变方法就是。
28.发现学习有四大优点:有利于激发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有利于学会发现技能,有利于知识的保持。29.学生已经有三角形的观念,现在来学习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新知识。这种下位学习被奥苏伯尔称为
类属学习。
30.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就是材料本身必须具有。
31.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为三种不同形式的内驱力,其中,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内驱力。32.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这种教学评价就是
评价。
33.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并有预见性。34.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是
。35.维果斯基的“
”的概念使人们认识到:教学不能仅仅适应儿童现有发展水平,而应促进儿童认知发展,即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三、简答题:
36.简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37.简述促进知识有效概括的方法。
38.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39.简述影响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40.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思考问题习惯的主要方法。
四、论述题:
41.有人以为智力高的人创造性就高,试辨析之。(答题要求:先判断观点正确与否,再阐明理由)。
问题:试根据个别化教学的一般环节分析并指出,该教师的个别辅导中尚缺乏对什么的思考?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心理学家应一所学校的邀请,对该学校某些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诊断。他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并分别进行了单独访谈,发现每一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但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于是他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时做到:
(1)和这些学生一起分析学业失败的原因;
(2)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些难度不太大且较有趣味的问题;
(3)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给予具体的、及时的鼓励;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就其错误进行具体的、及时的纠正;
(4)鼓励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
问题:(1)该心理学家对教师所提的工作要求,主要调适的是学生哪方面的学习心理?
(2)分别指出这些要求各自所体现出来的具体激发策略。
2014年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心理学(中学)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D A B C D C B C D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6.斯金纳 17.辩证 18.认知策略 19.自我实现 20.可辨别性 21.变式 22.内潜性 23.组织 24.算法式 25.道德行为 26.价值辨析 27.塑造 28.内部动机 29.派生 30.逻辑意义 31.认知 32.常模参照 33.学生 34.练习
35.最近发展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家庭教养模式(2分)学校教育(2分)同辈群体(2分)
37.用好正例、反例(2分)正确运用变式(1分)科学地进行比较(1分)
启发学生自觉进行概括(2分)38.活动定向阶段(1分)物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2分)有声言语活动阶段(1分)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1分)内部言语活动阶段(1分)39.认知失调(2分)态度定势(2分)道德认知(2分)
40.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分)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2分)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答案要点:
1、不一定。(3分;持否定观点的回答都可计分)
2、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是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智力高的人可能创造性高,也有可能不高;(4分)个体的创造性还受个性等其它因素影响。(3分)42.答案要点:
(1)主要调适的是学生学习动机(回答学习积极性也可)(3分)?(2)第一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结果归因。(2分)
第二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以利于学生参与。(2分)
第三点,充分利用反馈信息。(2分)
第四点,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1分)
2014年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学(中学)
试题卷
一、选择题: 1.“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出自()。
A.《说文解字》
B.《学记》
C.《论语》
D.《大学》 2.苏格拉底问答法的三步是指()。
A.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B.定义、苏格拉底讽刺、助产术 C.定义、提问、发现
D.呈现、提问、定义 3.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成熟决定论
D.教育万能论 4.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特殊功能,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可控性和()。
A.实践性
B.随意性
C.开放性
D.专门性 5.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者应该()。
A.因材施教
B.培养学生的自信品质
C.及时施教
D.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6.在教育目的观上,柏拉图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文化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知识本位论 7.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表述不科学的是()。
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B.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特长的教育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8.对未成年学生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主要侵犯了学生的()。
A.名誉权
B.人格尊严权
C.人身自由权
D.受教育权 9.“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个体差异性 10.我国中学开设的“艺术”课属于()。
A.学科课程
B.分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 11.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德育
B.教学
C.管理
D.校园文化建设
12.教学过程中要区分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这主要是遵循()。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3.主张在教学内容上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属于()。
A.结构化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问题化策略
14.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多一些表扬、鼓励,少一些批评、惩罚,这主要是遵循()。
A.导向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正面教育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15.班主任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这种领导方式属于()。
A.权威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自由型
二、填空题:
16.我国古代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
17.杜威提出的现代教育“三中心”是指学生、活动和
。18.“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提出者是。
19.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证明了教育对的巨大贡献。20.“中学生行为准则”属于
形态的文化。21.“有志者事竟成”凸显了
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2.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总体特征,这是因为身心发展具有
特点。2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
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5.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规律。
26.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27.有些人在年少时淘气厌学,后来老师利用教育契机将其彻底转变进而成为大家,这说明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
。28.《科学课程标准》中设定的“科学探究”目标主要体现的是三维目标中的的价值。
29.教科书是依据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0.暗示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潜能参与学习,特别是传统教学不容易注意到的因素。
31.分组教学中的外部分组是指根据学生的 编班。32.
是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33.“润物细无声”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34.思想品德四要素中,是关键。
35.我国中学班级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常规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三、简答题:
36.说说你对“教育相对独立性”的理解。37.综合课的课堂教学通常从哪几个环节展开? 38.简述课程实施的动态结构。39.健全的班集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40.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四、论述题: 41.熊老师是某中学的政治思品课教师,教学中她总是注重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典型现实材料(或者是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或者是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件),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阐释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原理。
请问熊老师的这种做法主要遵循的是哪一条教学原则?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试论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42.王老师班上有几名男生总爱在教室乱扔垃圾,为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王老师在对他们晓之以理后,和他们约法三章:以后再发现乱扔垃圾就罚做一周教室卫生。这办法开始似乎有效,但没过几天教室里垃圾又泛滥,这次王老师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批评,之后教室又干净了两周。这天早上王老师去检查早自习,刚进教室就看到莫小华将一揉皱的草稿纸随手扔到了地上,她顿时火起„„
试用德育的相关原理分析案例中学生“屡教不改”的原因。在解决这些男生乱扔垃圾的问题上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说说你的理论依据。
2014年湖南省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学(中学)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C D A C C B A D B D A C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6.个别教学 17.经验 18.巴班斯基 19.经济发展 20.制度
21.个体主观能动性 22.阶段性 23.环境 24.德智体美 25.身心发展
26.教师的教学目标 27.可塑性 28.“过程与方法” 29.课程标准 30.非智力因素
31.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 32.教学进程 33.陶冶法 34.道德行为 35.平行管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1)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2分)(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具有历史继承性;(2分)
②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滞后性与超前性;(2分)37.①组织教学(1.5分)
②检查复习(1分)③讲授新教材(1.5分)
④巩固新教材(1分)⑤布置课外作业(1分)
38.①安排课程表
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特点
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⑥组织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以上七点每答对一点记1分,答对6点记满分)
39.①明确的共同目标(1.5分)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1.5分)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1.5分)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1.5分)40.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5分)
②热爱学生(1.5分)③团结协作精神(1.5分)
④良好的道德修养(1.5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①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分)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1分)
②该原则的理论依据:一是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二是教育目的。(2分)
③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一,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1分)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1分)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1分)四,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1分)
能展开分析论述记2分。
42.原因分析:一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所决定。(2分)二是王老师的德育方法有待改进;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单纯领先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和实施惩罚是不够的。(1分)
对策建议:一是要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如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连贯性原则等。(2分)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方法:如锻炼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会自我监督更为有效;综合运用品德评价法,表扬鼓励为主,惩罚批评为辅。(2分)
能展开分析论述,酌情记1—3分。
本题对策建议部分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