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课题报告
《教师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关注,而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相对被人们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工作和发挥创造才能的动力,同时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但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而且还会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只有让每一位教师都担当起学生心理保健的重任,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也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的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给教师更多人文关怀,引导教师更多的去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师生的良性互动,师生双方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题要针对教师的人格品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国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现状
国外教育界对个性心理品质的研究的起步比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而且对学生的成长关注比较多,对教师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但很多同行开始关注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关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党中央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要求人们在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要更多的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教师的成长。
研究的理论依据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第五条有明确规定: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国家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1
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再扛起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
研究目标
首先是了解教师不同的个性心理品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并对全校教师进行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调查,宣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由此掀起全校教师关注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减少不良心理品质对自身的成长和对学生的危害。
研究内容
1、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要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多少,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以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学生,以及是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2、收集并整理比较典型的心理咨询案例,探索如何更好的进行有效引导。
3、探索教师的心理状况将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对象
永春侨中从事教育工作的全体教师和广大的在校中学生。
研究条件
1、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2、课题组成员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学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个别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有专、兼职心理教师,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购置了《慧多丰中小学心理测验系统学校全版软件(网络版)》。能够很方便的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
4、资料来源:学校图书馆可以提供大量的图书和杂志,通过互联网也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的全体教师及部分学生展开调查。
2、案例法、由课题组成员特别是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兼职教师收集平
时个案咨询中的相关案例。
3、文献法、通过网络、图书馆收集相关的资料。此外还可以用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
研究步骤
课题组的老师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各自的特长,侧重于某方面的研究工作。各个小组的研究过程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明确目的,制定计划(2006.4~2006.8)。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是确定课题的研究对象,写课题申报表,小组进行分工。
1、由校心理咨询室专职王文圣组织心理咨询室老师负责对学校的全体教师及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调查。主要是了解我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发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组织咨询室教师在不违反保密性原则的情况下,收集日常心理咨询过程中有关的案例。以了解老师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处理师生关系。以及关于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情况。并在课题的第四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讨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比较全面的了解我校师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2、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
3、计划在中期小结后,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心海导航》为平台,专门出一期有教师心理健康的小报。
4、由王文圣老师负责给我校全体教师开设关于心理健康的讲座,并在每次全校班主任工作会议上给全校班主任开设讲座,帮助班主任更科学的管理班级,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5、写申请报告、中期小结、结题报告及结题申报表。
6、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
(二)调查研究,收集材料(2006.9~2007.6)。
1、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主要包括教师不同的个性心理品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以及不良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教师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等等。
2、心理咨询室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了解我校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3、在这一阶段,我们多次面向教师开讲座,这很大程度上在我校师生范围内掀起一股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潮。
(三)中期小结,及时交流(2007.6~2007.7)。
课题组全体成员召开会议,对前一阶段所开展的工作做一个中期小结,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认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表。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果。
1、收集的材料,关于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容、班主任的心理品质、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等等有关的内容。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给班主任的心理健康讲座,给全校师生印发心理健康专刊《心海导航》。并通过教师反馈上来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通过心理咨询室收集了一些学校师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案例。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小结及相关论文。
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材料还不是很全面,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知识还不够全面,同时也还没能很好的帮助教师更多的掌握相关知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有关问题还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还需要进一步收集材料,同时开讲座和讨论活动,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
还需进一步调动教师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是否科学。从07年秋开始计划增设《心海导航》教师专刊对教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宣传。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要有的放矢,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还必须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方面也是们今后的一个研究方面。
同时我们还须加强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广大班主任在工作中提供更多有效的心理知识援助。
(四)整理资料,分析研讨(2007.92008.1)。
1、这一阶段,我们主要是针对中期小结中存在的不足补充资料,特别是增加了如何帮助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的有关知识,并根据课题计划在《心海导航》中增加教师心理健康的知识。
2、咨询室对这一阶段所收集的案例进行分析。经过对案例的分析。
(五)撰写论文、完成结题报告,(2008.2~2008.9)。
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大部分课题组成员都根据自己的心得撰写论文,内容涉及各个不同的方面,我们将在结题材料中送上两份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份。(见终结性成果)
2、写结题申报表及结题报告,整理材料。(详细内容见相关材料)
(二)实践成果
、在我们一定程度上掀起全体师生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潮,特别是在教师群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会有意识的,多渠道的去学习心理知识,碰到师生关系处理困难,会懂得咨询室老师们的帮助,碰到学生有心理问题,也会建议学生找心理咨询老师。从这一角度,我们这一课题的工作应该是意义深远。
课题组成员通过这次课题活动,也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特别是提高了我们大家自觉心理维护的能力。同时也为我们以后进行其他课题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因为参与这一课题活动,有了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也得到的全体师生的普遍认可。
2、存在的不足
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材料还不是很全面,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知识还不够全面,同时也还没能很好的帮助教师更多的掌握相关知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有关问题有时还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要有的放矢,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还必须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方面也是们今后的一个研究方面。
课题组成员自身的心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课题研究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第二篇: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范文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张金键
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也就越加突显。
作为社会对人类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的一种结果,心理健康对在校生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普遍的意义,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校生是在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生和成长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受益者,但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受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在目前,我国在校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之高、范围之广,这是必然的现象。因此,从家长到学校、社会都相当重视,有关的研究也相当热烈。本文主要就教师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谈几点看法,以尝试揭示其中的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表面看属于个体行为,但对心理的研究表明,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在生长过程中本身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理变化。如遗传因素、分娩异常、发育迟缓,各种疾病等。内源性因素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对学生的作用比较直接、明显。
而外源性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不同于内源性因素,具有间接、隐蔽、难以控制的特点。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对在校生来说,社会因素由于学生用于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时间同家庭、学校相比毕竟相当有限,其影响还不是决定性的。家庭因素相对于社会因素,其影响力要大。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由于血缘的关系,学生从其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长辈那些接受的影响直接而细微,容易形成定式,不易改变。
学校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主要舞台。学校办学思想、文化氛围、物理环境、人际关系及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学生的行为培养、个性发展、生活和社 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由于教师是学生成长的直接培养指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教师的素质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又称之为教源性心理问题。
对学生心理问题,过去我们一向过多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源性因素不被重视。不少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咨询,也往往侧重于学生本身的原因。学生有问题到教师身上找原因,这种观点难以被人接受。但实际情况却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教师给学生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心理品质进行过滤,剔除不合胃口的,吸收与自己情趣相近的,使自己逐步向自己喜欢的教师靠近,形成与教师相类似的心理品质,这个道理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老师的笔迹都可以学得维妙维肖。
心理学上曾对教师的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研究表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但教师人格特征却能影响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个性。如:
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共享喜爱和感情,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于激励、生动活泼、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课堂上更能控制学生活动,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善于培养更多的探究性的人才。
公正、民主、合作的教师则易于培养具有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对人诚实、坦率的学生。
善于学习,对本学科性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师,受其影响学生在学业上较认真、专注,容易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风专制的教师,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焦虑、冷淡的性格,而且带有比较强的攻击性。教师在的时候学生毕恭毕敬,一旦教师离开则可能秩序大乱,不能自制。
对学生放任的教师,所带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缺少对事业的责任感。
其他如教师兴趣广泛,学生中也多有业余活动爱好者;教师情绪稳定、态度安详,学生也多心平气和,活动有序;教师偏袒、不公平,则学生多任性、猜疑、自负或自卑。
可见,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二、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显著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试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六、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 着重要作用。
七、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易导致孤僻、压抑、焦虑等心理疾患,这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形成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人际关系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相外时,信任、欣赏、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榜样的力量。学生的学习同样包含学习做人的道理,但他们的社会经历有限,难以提供足以学习的榜样。进入了学校后,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将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模板,这是教师职业所以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们还可以去月球,那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事,不过我们所该探寻最远的距离,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心灵是最博大的,教师的心灵尤其如此。
1.要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教师在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关键。管理者应该始终把管“人”放在第一位,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趣和爱好,明了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和依法参与管理学校的民主权利,努力保持教师的心理平衡,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积极的校园人际关系
“文人相轻”,这是一种容易形成效率衰减的人际关系。它使教师间的信息流难以沟通,教师心理上有隔阂,互相防范,影响团队效益的发挥,也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管理者应努力避免这种现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间的了解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变“相轻”为“相亲”。
3.采取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有效的心理训练,既能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问题,又能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方法有团队训练和个体训练,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专门训练和非专门训练三种类型。
团队训练指请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训练;个体训练是教师个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有形训练主要指借助直观的工具或手段进行训练;无形训练要求通过教师间的各种活动和交流达到疏通、融合各种关系的目的;专门训练是有针对性对部分教师集中训练;非专门训练则利用课余、工余时间进行。学校管理者应该对全校教师的心理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制订计划,采取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心理训练。并且主要地运用个体训练、无形训练和非专门训练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
学校管理者评价教师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却是不变的真理,那就是你永远都需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你的下属,这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的胸襟。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但教师是普通的。每一个教师都有一种希望自己的工作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的心理。如果我们“求大同,存小异”,充分肯定教师哪怕极细小的一点成绩,都会使之成为教师更为努力工作的内驱力。
5.知人善任,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
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与本身素质不相符合的工作容易使人的心理产生异常,如失望、暴躁、焦虑、烦闷等。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避免教师超负荷的劳动。
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们还可以去月球,那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事,不过我们所该探寻最远的距离,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心灵是最博大的,教师的心灵尤其如此。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只有每位老师能做到智力发达、情感丰富、意志顽强、人格完 整,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乐观精神,具有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观察能力,与学生密切沟通的交际力,能随时调控自己和他人心态,才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显著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试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易导致孤僻、压抑、焦虑等心理疾患,这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形成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人际关系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相外时,信任、欣赏、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与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一个心胸开阔、健康快乐的教师吧!
第三篇: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对人类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的一种结果,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也就越加突显。心理健康对在校生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普遍的意义,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现就教师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谈几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教师给学生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
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共享喜爱和感情,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长于激励、生动活泼、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课堂上更能控制学生活动,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善于培养更多的探究性的人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与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一个心胸开阔、健康快乐的教师吧!
第四篇: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而德育即品德教育,是以提高品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个性心理品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而又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性质、爱好、气质等心理品质。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和心理教育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尤其是在现阶段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学生的品德问题、心理障碍问题日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规范的、可操作、有实效的方法去感染教育学生。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正常的竞争心理。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下面试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品质
当代学生情感丰富,活泼向上,富有朝气,但又容易偏激,有时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克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上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做。
(1)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知情交融,情通理达。针对学生的消极情感,教师也要阐明危害,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知,从而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情感调节,培养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积极情感。
(2)教师要动之以情,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恰当地表达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亲近、热爱、信任、期望等情感,都会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助于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3)教师要努力训练学生的意志。必须培养学生的毅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自觉地以高尚的情感抑制庸俗的情感,用积极的情感战胜消极的情感,培育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和意志。
(4)教师要合理利用地方人文资源陶冶学生情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域环境,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民俗资源、自然资源中的教育成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他们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情感品质。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参观访问,到附近的名胜古迹观光等,培养“爱我汕头,建设侨乡”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总是有明确的目的,即能够清晰地意识到主体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意志总是能够对人的内部活动实行调节和控制,积极的健康的意志活动一般具有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韧和意志的自制性,并且这几种品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德育活动中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1)启发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应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具有普遍性,可以说,挫折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面对挫折,能做到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坚韧不拔,敢于向挫折挑战,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2)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精神。在殷实的小康社会,由于物质生活资料的充分和精神产品的丰富,学生往往缺乏危机感和上进心,不能深刻认识劳动果实的获得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认识不到生存竞争的残酷性。所以,弘扬勤奋刻苦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显得尤为必要。(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怕失败,自觉磨炼。
教师要鼓励信心不足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克服怯懦、优柔寡断等不良意志品质,培养意志的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特别要鼓起勇气,大胆参加班级活动,进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尽心格守本职工作。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立即纠正。不怕失败,失败了重头再来。雷锋说得好:“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坚持经受集体活动的锻炼和经受失败的磨炼,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增添成就感,提高耐挫力,激发和巩固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与合作精神品质
现代社会虽已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但竞争并不排斥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并不排斥团队的合作精神。现代社会的竞争应当是理性的,是实力的竞争,一个人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就必须具备利他精神与合作精神。社会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时,要努力纠正商品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会与人相处,从内心深处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真心诚意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1)培养学生善待他人,融洽人际关系。首先,要教育学生善于对师长和同学微笑。微笑是友善的信号,会给别人带来温暖和欢乐,也会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赢得别人与自己主动交往,使自己摆脱孤独感和寂寞感,内心充实,心情舒畅,不断产生信心和力量。其次,在与他人交谈时,适当、真诚地赞美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会使别人感到高兴,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夸赞你的闪光点,使你有如沐春风之感,信心大增。再次,在生活上、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宿舍、同班同学,进而帮助其他人,这样,不仅赢得了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赞扬和帮助,也使自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具备爱心。教育学生把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如当有人因家境贫寒,生活发生困难时捐钱捐物;学习成绩优秀的主动帮助学习一般的;班上同学生病住院,大家争着上医院陪护,使同学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窗情谊,使校园充满着团结协作,洋溢着爱。同学们平等相处、互帮互学,蔚然成风,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竞争心理,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培养了学生的利他行为与合作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互助合作是当今社会劳动分工精细化的后果和要求,而教会学生学会合作是二十一世纪交给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当今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在前几代人的关心和呵护下长大的,不少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向未来,深刻认识团结合作意识对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努力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和能力,将互助合作的品质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学生的心理品质各个方面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德育和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更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贯彻于学校德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德育中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但要与其它各育相互协调和渗透,使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求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协同发展;而且要把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
第五篇: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如果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能正确的对待学生一些偏激的行为,那么师生关系就能妥善解决。比如我就遇到过一件这样的事:
我教六年级语文,也是班主任,上学年有个女生学习也不错,但性格非常偏激,她一直都不认真听我讲课,和其他同学的关系也很差,无论我怎样鼓励都没有用,原因是她一直认为我和她五年级的老师讲课方式不一样,所以一直不肯接受。有很多次在作业中说些让我伤心的话,我还一如既往的去鼓励她认真学习。有一次她在作文《说说我的心里话》中写出了对我的所有偏见,我读了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批到:你是个坦诚的孩子,能够敞开心扉跟老师交流,老师真的很感谢你!也希望你能以后多多向老师提出建议。从此以后,我发现她认真听课了,毕业时还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说她以前对我有偏见,请我原谅她。我看了信舒心的笑了,教育原来就这么简单。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