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验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实验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基地
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坚持科学发展,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宗旨,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的,努力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省实验小学示范校的教学优势,加强校际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联谊,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提高到《科学课程标准》的最高层次。基地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出力献策。
二、学科组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科学学科在各级各类调研检测中,成绩在县稳居领先地位,这不仅得益于我校有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还得益于扎实有效的科学课题研究。校园内科学科研好的蓬勃发展,教育科研深入人心,促进了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科教研基地建设
办好科学学科教研基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校十分重视,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克难求进,按照《武邑县中小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扩大基地的示范作用和辐射
作用,努力使我校教育科研再上新台阶。
1.坚持制度管理
学校以“宏观规划,微观思考,健全制度,以人为本”为思路,规范科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一支务实高效、真抓实干、团结协作的学科管理队伍。
2.营造培训氛围
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实施抓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教师读好“教科书”、“专业基础理论书”、“教育理论书”,并从理论学习入手,认真做到:每天学一点,每周摘抄一点,每月写一点,每学期写一篇,引导教师成长。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科教研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保证,学校在教师成长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创造条件,达成三个目标:师德工程,建设一支奉献型的教师队伍;校本研修,建设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名师工程,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4.做好培训评价
教师教科研培训的评价我们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发展,注重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避免评价的负面效应。新型的评价体系包括职业道德、教科研水平、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不得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激励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第二篇:实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实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基地
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打造高效课堂”主题教研好的,充分发挥共同发展的优势,合理利用、整合、共享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并及时解决品德与社会课程操作中的实际问题,以研究品德与社会学科工作重点,努力挖掘地方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探索如何让小学生在自己乐意学习的课程中发展个性,培养特长,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基本原则
品德与社会学科基地的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服务教学的原则。学科基地的工作,要从有利于学科教学, 提高全县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使学科基地成为全县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研究中心,学生学习的资源中心。
2、通力合作的原则。依托县教研室,聘请县内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教师组成专家组,在他们指导下,集全县骨干教师力量,共同推进基地建设,保证学科基地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科研引领的原则。以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为阵地,贯彻新课改精神,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切实转变教
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4、自主创新的原则。教研组应重视理论学习,加强教研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在基地建设工作中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开展特色教学实验,在实践中勇于创造和探索经验。
三、建设目标
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授课内容与学生社会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到课堂教学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题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阶段
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由学校领导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研究具体工作。
2、领导小组做好基地好的具体计划。
(二)、实施阶段
1、按照活动方案、活动计划,精心筹划,认真落实。
2、实施办法:
(1)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及同学科任课教师必须全员参加听、评课活动。
(2)各教研组,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3)全体品德与社会教师上公开课、并进行说课、自评;与会教师参加评课、交流。
(4)教研员及校领导对公开课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三维目标”的结核性、达成度进行点评。
第三篇: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
加强科学学科建设 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如皋市**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汇报
如皋市***小学占地120亩,现在72个教学班,有标准的科学仪器室、实验室和教室。作为南通市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学校多年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以创办“特色鲜明的科技文化型学校”为办学方向,不断践行“以教育的智慧培养智慧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强化科学学科教学改革,大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彰显学校科技特色,促进科技教育的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氛围,凸显科学学科地位
1.强化管理力度,完善学科管理体系
科学学科教育多年来一直是我校的优势学科项目,尤其近几年,在科技教育的引领下更是得到长足发展。在学科教学管理上,学校根据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管理网络体系,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层层落实科学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强化各项管理的执行力度,确保科学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2.规范管理制度,提升学科管理效能
为进一步提升科学教学质量,规范科学教师教学行为,学校修订完善了有关规章制度,如《科学学科教学教研常规》、《科学学科教师业务分层管理意见》、《学校科技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为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提供了支撑,提高了学科教学效益。根据常规,校长室、教导处不定期对科学教师课堂教学及业务进行检评,及时督查通报。为进一步提高老师参与科技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学校每对在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总结表彰奖励,设立科技专项奖,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同时在评先评优、职称聘任等方面予以倾斜,使教师乐于科技教育,为持续推动科技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营造浓厚氛围,促进科技文化型学校发展
为把办学目标很好地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校的楼道内专门开辟了科普宣传展示板,内容丰富,突出介绍优秀的科学家事迹、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太空气象知识、科学发展史的成就以及其他科普知识。我们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断拓宽信息渠道,激活了科技教育资源。我们订阅了大量科普杂志,包括《小哥白尼》、《未来科学家》、《我们爱科学》、《科学大众》,做到科技组成员、各班科技爱好者人手一份;平时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如皋电视台“科普大篷车”栏目,周三下午各班利用网络组织学生收看校园电视台播放的科教节目。
二、强化学科师资水平,深入推进科普教育
学科建设发展教师是关键。学校在科学学科师资配备上坚持让事业性强、责任性强、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师。我校在这支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如皋市级的骨干教师4名,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辅导奖10多人次,任课教师全都达到本科学历。学校在科学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四抓”:
1.抓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技能
如何让科技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科技教学,如何让科技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以业务培训、教研活动为抓手,做了以下工作:
通过“三项培训”,达到了“四个转变”。我们抓了新课标的解读、自然学具的操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培训活动,在整体培训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挑选两名科学老师参加南通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一名老师参加江苏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科技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达到了“四个转变”:转变只重视书本知识和少数尖子学生的旧观念,确立一切为了学生,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习知识和能力相统一的新的教学观;转变过去没仪器也照样出人才的旧观念,确立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培养不出现代化人才新的装备观;转变过去教学只为升学服务的旧观念,确立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实现小康社会服务新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生优劣标准的旧观念,确立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新的质量观。科技教育呈现生动活泼,学生主动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还定期开展科技教研活动,每月一次学术沙龙,让科技教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谈话”,让科技教师将教学中的所得、所思在学术沙龙中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相互启迪,共同提高,促进科技教师快速成长。
2.抓骨干引领示范,发挥龙头作用
为深入开展科学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同时为全校教师搭建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科学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骨干教师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案,用心上课。骨干教师扎实的基本功,精炼的语言,灵活的教法,多元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我校“骨干教师”在科学教学上的引领作用,推动了其他教师认真实践新课程标准和新教育理念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3.抓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梯队人才跟进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直是我校的重要工作,为了推进学校科学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鼓励青年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精心搭建教学 2 舞台,让青年教师尽显风采。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中,不论对教材的把握,还是对学生学情的了解,青年教师都作了精心准备与充分预设,能全面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创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学校青年教师在课堂中的成长,更推动了我校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4.抓校本研修,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科学“同课异构、评课观摩”活动,通过“同选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展示------课后评摩互助”等环节,为科学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等,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这种校本教研方式有效地帮助了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积极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个人思考与实践、教研组研讨交流、学科中心组专题教研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以学科中心组研讨活动为抓手,举行主题性突出的教学教研活动,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环境。
三、重课程建设,整合开发教学资源
为了提高全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系列科学教材。由于参与主体为我校一线教师,因而其贴近学校实际、尊重了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开发的这套校本材料共分三册。
一、二年级版为《科学启蒙》,内容主要包括:“身边的科学”、“科幻画”、“植物栽培”、“小研究”、“小制作”和“获奖作品选”六大板块;
三、四年级版为《科学探索》,内容主要包括:“科幻画”、“动植物种养”、“科学实验”、“小课题研究”、“科技制作”、“金点子征集”、“动手设计竞赛”、“获奖作品选”八大版块;
五、六年级版为《科技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设计制作”、“创意设计”、“科技制作”、“发明创造”、“获奖作品选”六大版块。
这三个学段内涵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到深,整体呈螺旋上升趋势,体现“连续性、渐进性、序列性”。三个学段充分体现学生能力的阶梯性发展,低年级侧重于基础科普知识教育,包括认识事物、制作简单的事物、做简单的科技实验、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中年级课程材料在低年级基础上各方面加大难度,对科技道理的学习及实验研究都有深层次的要求。到了高年级,课程更多的侧重于科技探究发现、调查研究方面的内容。校本材料的开发,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
四、重特色建设,实现教学创新
科技教育是我校科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学校以科技创新为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1.拓宽教育路径,凸现亲身体验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学习科学,强调让学生“带着思索的头脑、发现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主动投身实践,进行科学活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注意点面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技素养的基础上,我们开设了班级科技兴趣小组、年级科技社团、学校科技中心活动社团,对他们进行有关科技知识的辅导和小创造、小发明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科学“尖子”,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注重校内外结合。在扎扎实实地开展校内科技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利用校外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科技活动领域,我们先后邀请了消防大队官兵来校做消防知识讲座,邀请如皋市科协专家来校做小发明专题讲座。先后分批组织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参观南通科技馆、恐龙园、如皋鲜花基地、花木大世界等,让学生感受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还注重让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鼓励学生与父母一起探究值得关心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开展小课题研究,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思考,为学生创设更宽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阵地,更有效的社会实践。充分利用我校的校外科技实践基地,到工厂、沟渠、养殖基地、种植基地、科技馆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日常的科技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当有心人,从不引人注意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确立小型研究课题,进而进行科学规范的问题研究。如学生看到村民乱倒垃圾,房前屋后、路边渠边到处都是,人被垃圾包围。学生对垃圾问题立项研究,通过阅读环境污染方面的书籍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垃圾的来源、种类、成分和日产量,针对垃圾问题向村民问卷调查,设计了各种对比实验,并将实验材料送交医院、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进行化验,最后形成了高质量的结题报告。
3.依托“学校科技节”,促进科技教育全面发展
学校围绕“科技在校园,创新在今天”的活动主题,按照“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总体要求,在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好科技活动方案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动员广大师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观察、科技制作、小设计、小种植、4 小养殖、电脑制作、电脑机器人、飞机航模等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每年一度的科技节或校内外各类科技竞赛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
在科技节里,学校组织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跃的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如在读书节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科普书籍活动,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学校的科技节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旺盛的求知欲和从小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几年来,共表彰“科技之星”“创新能手”456人。
4.把握竞赛契机,提升专业水平
我们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比赛这一契机,加强横向联系,不断扩大视野,提高自身水平。我们定期举行各类劳技活动和竞赛。近年开展的常规性的活动有:“科技夏令营”、“科技冬令营”、“报纸服装展”等;主体性科技活动有:玩具设计制作、纸模服装、布艺制作、明天的船、未来的桥等;美工类活动有:剪纸、泥塑、石头画、剪贴等;劳技竞赛项目有:小巧手大擂台、萝卜雕刻、盘拼装小发明小创造、劳技创新大赛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既深受学生喜爱,又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学校科技教育特色日益明显。我校师生在全国、全省科技比赛中成绩显著,一大批优秀科技教师及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其中钱光明老师2010年5月在全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荣获科学一等奖;6月在南通市首届“行知杯”中青年小学教师教学比赛活动中,荣获科学学科二等奖;2011年上半年参加教科版全国优课评比获二等奖;施留霞老师所执教的《肺和呼吸》在南通市科学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后又获省级二等奖;王小勇老师参加的全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说课比赛获二等奖。刘小龙老师参加全国“十一五”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师生发展》专项研究课题《学校科技馆与科学课程整合策略研究》已经结题。一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一篇论文参加如皋市论文评比一等奖,两篇论文参加省论文评比二等奖,一篇三等奖,2011年暑假参与编写了2011年如皋市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培训复习资料。2010年9月我校代表队在科学大众杂志社承办的金钥匙《校园之间》电视竞技活动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今年5月,在南通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中荣获小学科学学科二等奖。此外,学校科学教研组所辅导的学生参加江苏省“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等活动,两年来共有数十人次获奖。
五、存在问题
1.教师流动性大,专职教师不足
受教师均衡教育活动的开展,任课教师流动较大,专职科学教师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 5 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不断提高的科学创新能力需要与学校科学教师的指导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多优秀教师发挥积极作用。
2.基地建设缺少专家引导。
要想扩大基地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专家的引领和调控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除了市教研室的支持之外,基地建设基本上靠我们自己独立研究,有些工作显得盲目、低效。
我们坚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只要我们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定能将我校建设成为南通市名符其实的科学学科基地。
第四篇:建设优质教研基地 促进学科全面发展(范文)
建设优质教研基地 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作者: 发布于:2014-5-5 15:13:12 点击量:22
——2012年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总结
为了进一步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实施,积极稳妥地探索学科教研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先进学校优秀学科引领、示范作用,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信息技术组被批准为全县中小学第一批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从2009年开始,该组即在县教育局和学校的直接领导下,通过教研员与该校教师共同努力,一起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努力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和推介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骨干、示范作用,三年的奋斗有了可喜的回报,丰硕的成果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为我县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现总结如下:
一、严格的组织管理,夯实教科研基地
1.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学科教研意识,积极参与学科教研工作。
教育科研,意义重大,我校在莫立刚校长的指导下,教科室认真做好教科研的常规管理工作,目前,我校的校级领导正副校长4名,均主持或参加课题研究,例如:莫立刚校长主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六期课题《“构建高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研究》、王经军副校长主持市教科所课题《作文教学的创新性与学生作文的个性化研究》、朱崇珍副校长主持的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柏茂东副校长主持的市教科所课题《连云港市高中阶段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现状与政策调查研究》,学校中层干部也都做到人人有课题。他们指导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实施,并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
2.学校教科室运行情况良好,并在学科教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我校教科室根据学校及县教科室的工作计划,在市教科所、县教科室的指导下,认真履行教科室的工作职责,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促进“教研科研兴教”、“教研科研兴校”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进教研科研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巩固提高教科研成果,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积累与提升。具体地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⑴切实加强校本培训,收到良好培训效果。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制定和完善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把教师培训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到高一层次的“创新型学习”。(2)开发校本课程,深受师生好评。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学校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制定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新课程(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开发了二十多个校本课程教材,目前已在高一年级实施。(3)教科室认真做好教科研的常规管理工作,“十一五”结束之年,教科室邀请市教科所专家对我校的课题进行了结题论证;积极组织引导全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教科室积极倡导“教研科研兴教”、“教研科研兴校”的学校办学宗旨,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广大教师不仅要认真教书育人,而且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切实做好“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工作;积极做好各种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教科研成果丰硕。
3.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教研管理制度,并在实际的学科教研工作中正常实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科研队伍,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1)规章建制,提供研究保障。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制定了各类教科研制度,例如:理论学习制度、教学观摩制度、检查考核制度、评优奖励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规范了管理内容,为教科研检查、评比、督促、奖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逐步引导教师完成由消极到积极、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2)规范操作程序,提高研究的科研含量。科研必须植根于学校的土壤,必须植根于课堂教学的土壤,必须与当今的课程改革相结合,才能成为有效的教育科研、成功的教育科研,才能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与支持。对课题研究课的过程,我们主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课前课题组集体备课,按照课题组学期研究内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每位教师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意见,提出个人设想;上课时全体子课题组成员参加听课;课后实验教师说课,课题组全体成员评课;最后及时修改教案,并制成电子文本格式,在校园网公布;上课教师根据课题组意见,认真总结,形成课后启示与小结。通过扎实的工作,使每一节实验课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学校有一定的教研专项经费投入,学校形成了“发扬典型、奖励先进”的激励机制。
学校制定了“关于教科研工作的暂行规定(修订稿)”,要求全体教师都有权利和义务开展教科研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经费和必要条件的支持,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经费支持内容:①研究项目资料费(摘录、誊印、复印、复制、翻译、微机使用、必要资料购买等);②调研差旅费;③某些有重要学术价值研究成果的出版补助费。凡课题研究出色,受到有关部门表彰和奖励,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出台《教科研奖励细则》;制定《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条例》,学校每学年根据教师的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参评论文、校本课程的编写、校本课题的研究、参加教科研活动、教学一得的质量等的具体情况评选出学校的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在教科研成果奖中产生校级教科研先进个人。为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提升科研的辐射力,我们努力构建平台: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等,使其成为直正的校内“本土专家”。
二、务实的教学实践,拓展教科研基地
1.教研组工作有具体计划,且计划有创新、切实可行,每周有统一、确定的教研活动时间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的直接指导下,信息技术教研组每学期初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科研计划,例如《2011-2012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安排表》;每周三4:45以后为教科研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形式多样,有主讲人,有业务学习,组织学习各类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开展主题论坛,进行教学点评等;每月组织学术沙龙。期初由各教研组选题并申报至教科室,教科室进行题目公示,每位教师选择自己有感受、有经验的题目进行书面准备,最终以集体交流或以网上论坛的形式参与讨论。在此类活动中,教师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帮助解决了许多存在于大家心目中的困惑和烦恼,深受教师的欢迎。组织电脑操作技能培训。2.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有记录,每位成员按照“教学建议”写好备课笔记和教学反思
每学期初信息技术教研组都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每周六8:30-9:30为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在教学楼中间楼西二教室。由备课组长引领,对照教学计划,商量并确定下一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和主要活动。每周由一位教师作为主备课人,在备课会上,就下一周授课内容提出设想,其他教师提出建议,然后形成具体教案。重视二次备课,在上课之前,都会对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每次集体备课活动时,要对上周授课情况进行小结,做到超前备课和“课后分析”的交流。安排好教研公开课,组织好听评课活动,交流听课学习情况。反思研究,落实理念。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间的差距,把自我反思转化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要求每位老师在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意向、思维的激发程度、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情绪的调控等等作出恰当的评价,以及对后续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调整、修正或作出新的规划,并在每一教案后形成反思文字,精选出好的反思方法,形成反思材料。每月还根据课题研究活动写出总结材料与推广材料,上交教科室。
3.教研组教师互相随堂听课、评课每学学期不少于20次/人,全组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每学期不少于1次/人
根据我校教学规定,教研组40岁以上的教师听课不得少于20次/人,40岁以下的不得少于30次/人,信息技术组教师年龄基本处在40岁以下,所以每人每学年都均达30次以上。信息技术组共8人,基本每学期每人都开设公开课,潘宁、祁进老师更多次在全县乃至全市开设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4.教研组能够协助教导处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教研组长作为基地的具体负责人,抓好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建立相应考核机制,探讨问题,评比先进;教研组长每两周做好一次常规检查,并有书面反馈小结,教导处每月一检查。各备课组长有明确的职责和工作目标,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常规》,学习教学常规,落实好教师候课制度,切实抓好教师“备课、上课、布批、辅导、考试”等环节,突出抓好“实、活、细、严”。带领本备课组搞好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各学科基地成员,通过提高认识,强化基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务实创新,发挥自身优势,在基地建设工作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优化集体备课的方式方法。固化教学常规要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自能高效的自主课堂。充分利用“点评互动”课的良好契机,开好示范课和优质课,积极学习市教研室的学科课堂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把日常生活的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提高每一节课的质量,并及时对所上的课进行课后分析和反思。整体提升信息技术组的课堂教学质量。5.教研组能定期反思、总结本组的教学实践情况
信息教研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周都定期进行反思,不定期安排不同层次班级的老师介绍自己教学或者学生学习的情况,总结成功做法,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了解、检查并交流上周教与学的进度情况,二次备课和课后反思的撰写情况。了解、交流或通报上周教学案使用和作业批改情况。安排好教研公开课,组织好听评课活动,交流听课学习情况等。每位教师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并定期交流、互相促进。进行教师月反思(案例)评选交流。组织教师上好研究课,提倡一课一得。课后写分析总结。对于热点问题,可结合本组实际,随时展开讨论,达成共识。继续完善问题征集制度,改变以往为征问题而写问题的局面,对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持续研究,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再提出的步骤。
三、严谨的教学研究,成就教科研基地
1.教研组全体教师能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教科研是一项艰苦、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需要教师具有善于钻研、勇于探索、敢于改革的能力。信息技术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学以致用,指导课堂教学。教研组长引领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并做到“学用结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论教育等,采用精读、摘抄、写读书笔记等形式,提炼出名著精髓。通过反思,教师写出论文或心得体会,并将所学的新思想、新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研究中。主要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不断学习、实践、研究、思考,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把课堂作为自己的实验室,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学习、积累、反思、总结,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多年在全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合格率达到99.9%。2.教研组有省市级研究课题,并能很好地开展校本研究
信息技术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彰显教科研内涵。在教研组长的引领下,信息技术组教师组织申报省市级课题并取得圆满的成功,三年来,共结题四项,还有四项在研。
u 2011.05江苏省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所课题《信息技术素养与中学生未来发展关系研究》在研(祁进)
u 2011.05江苏省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所课题《城乡结合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干预策略的研究》在研(潘宁)u 2011.10年省教育学会课题《苏南、苏中、苏北中小学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在研(姜秀珍)
u 2010.07市级课题《教育资源与校本教研的研究》在研(姜秀珍)
u 2010.10年中央电教馆课题《苏北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构建》已结题(姜秀珍)u 2010.10年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网络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研究》已结题(姜秀珍)
u 2009.09市级课题《新教改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实验研究》已结题(姜秀珍)
u 2010.05市级课题《信息技术学科中如何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教学研究》已结题(姜秀珍)
3.教师借鉴、改造科研成果的热情高,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借鉴、改造本校及外来的优秀科研成果,且对教学实践产生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教研组在日常的教学中,组内教师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借鉴、改造兄弟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围绕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打造,结合我校实际形成了有一定效果的教学模式,组织以提高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过关率的提高进行专题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极承担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开展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研讨。
4.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在教研活动中起带头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为促进信息技术教研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加快优秀青年教师群体的培养步伐;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实现共同发展;以教研组长为首的信息技术组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实行每周一次业务学习。组织学习各类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开展主题论坛,进行教学点评等。每月一次校内学术研讨。每月两次到三次电脑操作技能培训。不定期的专家讲座。经常性的外出听课、交流。创设和争取各种机会让教师分批分期外出听课交流,开阔眼界,掌握教学新动态。尤其是每学期市骨干教师祁进老师都会在本组开设公开课和讲座,在教研活动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使青年教师得以迅速成长。5.教研组能够举办有市级影响的学科教研活动
u 2011年祁进老师在市信息学奥赛模拟赛中负责命题及讲评
u 2012年省赣中信息技术组已向省科协申办江苏省2013年信息学奥赛夏令营活动。
6.校际间教研活动联系紧密,定期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与研讨 u 2010年王维香在厉庄中学开设县公开课一节; u 2011年方绪东在赣马中学开设县公开课一节;
u 2010年祁进在全县中小学暑期骨干教师业务培训中,开设《有效教学策略》讲座一次;
u 2012年祁进在全县中小学暑期骨干教师业务培训中,开设《信息学奥赛辅导初步》讲座一次。
四、显著的发展绩效,展现教科研基地的魅力 1.学科教学成绩突出、影响广泛
u 2010年祁进老师被评为“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首批骨干教师”;2010.06市立体评教“优秀”;2010.08“基于信息学奥赛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市一等奖
u 2011.01祁进老师被评为县素质教育先进个人;2011.12县电教装备工作先进个人
u 2009-2011祁进老师连续三年被评为市优秀辅导教师 u 2010.12姜秀珍老师被评为市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先进个人 u 2011年姜秀珍被评为市优秀辅导教师
u 2009-2011年祁志强、方绪东、潘宁等老师多次被评为市优秀辅导教师 u 2011年方绪东老师的编程兴趣小组社团被评为县优秀社团
u 连续三年,赣榆高级中学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均达99.9%以上。2.形成鲜明的学科教学特色、教研特色
(1)研究生活信息技术,凸现学科教学特色,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性信息技术,开展富有生活情趣的信息技术教学,使我们的教学发挥出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特点,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2)研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突出其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开展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发现――探究”教学模式。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巩固。“自学――讨论――解惑”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共有两种教学流程:其一,“引导提问-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求解”。其二,“创设情景-选题自学-提出问题-讨论研究-交流求解”。(3)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教师和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 u 潘宁2009.12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u 方绪东2009.12市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u 姜秀珍2009.12市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u 郭祥兵2009.12市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u 2009年王圣钧等两人获国家级一等奖,4人获省一等奖; u 2010夏雨获国家一等奖,多人获省二、三等奖;
u 2011年董麒麟、李根获国家一等奖,陈政儒等6人获省一等奖,多人获省二、三等奖;
u 高二的董麒麟同学在2012年8月的NOI竞赛活动中,以全国铜牌第一名的成绩被复旦大学预科班提前录取。
4.教师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每年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u 2011.03《有效开展信息学奥赛活动三要素》发表在国家级刊物《NOI导刊》(祁进)
u 2012.04《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辅导活动》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信息教研周刊”上(祁进)
u 2009.01《远程教育应用近在身边的感受》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信息教研周刊”上(郭祥兵)
u 2009.07《巧搭WLAN 解决运动会大问题》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国电脑教育报”上(郭祥兵)
u 2009.08《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同步发展”》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国电脑教育报”上(郭祥兵)
u 2012.02《巧用EXCEL实现比赛快速准确排名》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信息教研周刊”上(郭祥兵)
u 2009.10《改革信息技术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表在国家级期刊《教育新视窗》上(郭祥兵)u 2010.09《两种方法轻松实现小位图变大不失真》发表在国家级期刊“江苏教育技术报”上(郭祥兵)
u 2012.03《巧用批处理设置机器编号为桌面背景》发表在国家级期刊“江苏教育技术报”上(郭祥兵)
u 2011.02《浅谈高中信息课堂教学》发表在省级期刊《新课程》上(方绪东)u 2011.B《机房管理之USB端口禁用》发表在《教育学》上(方绪东)u 2010.09《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问题》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信息教研周刊》上(王维香)
u 2011.05《基于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设计》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小学教育》上(祁志强)u 2011.12《苏北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初探》发表在国家级期刊《读写算》第12期、2011年(祁志强)u 2011.3《高中生信息素养调查报告》发表在省级期刊“教育研究与评论”上(姜秀珍)
u 2011.21《尝尽五味的课件制作》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上(姜秀珍)
u 2011.03《一张学生送的贺卡》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上(姜秀珍)
u 2011.04《作品如画——也谈主题式教学设计》发表在省级期刊“中小学电教” 上(姜秀珍)
u 2011.12《螺旋上升,目标达成》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信息教研周刊” 上(姜秀珍)
u 2010.03《最美的贺卡送给上帝》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信息教研周刊” 上(姜秀珍)
u 2010.04《江苏省赣榆县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现状调查》发表在省级期刊“教育研究与评论”(姜秀珍)
u 2012.6《十年磨一剑》发表在国家级期刊“文理导航” 上(姜秀珍)
u 2012.8《浅析校本教材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应用与研究》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理科考试研究” 上(姜秀珍)u 2010.05《苏南、苏中与苏北教育信息化调查报告》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信息教研周刊” 上(姜秀珍)
u 2010.06《贺卡制作》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信息教研周刊” 上(姜秀珍)u 2010.11《计算机动画制作初步》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信息教研周刊” 上(姜秀珍)
u 2010.19《让多媒体成为比赛的枪手》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上“信息教研周刊”(姜秀珍)
u 2010.20《我和周刊》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信息教研周刊” 上(姜秀珍)u 2010.09《师生冲突 热处理VS冷处理》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上(姜秀珍)
u 2011.12《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面面观》获“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二等奖(姜秀珍)
u 2010.5《苏北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现状调查》获省“五四杯”一等奖(姜秀珍)
u 2010.11《江苏省赣榆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现状调查分析》获省“师陶杯”二等奖(姜秀珍)
u 2009.05《《学生潜能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开发的理性思考》获省二等奖(姜秀珍)
u 2009.12《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尝试》“师陶杯”县二等奖(王维香)2009年以来,信息技术教研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不懈努力,频创佳绩,但我们深深知道,成绩属于过去,今后我们将更加积极有效地探索如何将课题研究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相结合,引领教师走进一个更加丰富美好的精神世界,去领略研究的风采,体悟创新的成功,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的凝聚力、提升力、引导力和开发力,使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省赣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工作小组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信息技术组
2012年10月14日
第五篇:长城实验学校德育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长城实验学校德育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校外活动,积极建立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制度,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二、工作目标
1、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具体途径,开展以“孝育”为主旋律的教育实践活动。
2、促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以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美德意识的形成。使学生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种道理,养成一种品质。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工作理念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四、教育主题
以德育基地为体验实践平台,组织和引导青少年投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角色扮演活动中实践、操作、体会、感悟,让青少年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养成热爱生活、勤奋学习、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尊师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德育基地为体验实践平台,帮助青少年学习换位思考,注重情感培养,努力促进个体内化,唤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了解自然,了解社会。
五、活动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体验,学会创造。
六、成立德育基地领导小组
为能更好开展德育教育基地学习活动,研究决定成立德育基地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具体如下:
组长:冯友常(校长)
组员:赵纯铭(副校长)廖荣(副校长)
黄俊杰(政教主任主任)阳东旭(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王衍民(思品老师)刘蓓(少先队大队长)
七、基地建设管理
1、基地选址
(1)西山烈士陵园
(2)德胜乡敬老院
(3)火盆山敬老院
2、基地建设
(1)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开展基地教育组织活动
(2)开展基地护理活动
3、基地使用
在每年的恰当时机学校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活动。
2006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