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保护也应受到关注及重视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保护也应受到关注及重视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社会所关注,然而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教师们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专家指出,过高的社会期望、单一的职业评价标准、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正使中小学教师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资料图片:为缓解工作压力,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的老师们正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拨河比赛。12月8日,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了《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目前中国17岁以下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丛中笑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却仍处于起步阶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然而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老师们如果遇到心理健康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记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有关专家。
升学让中小学教师压力很大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咨询室接到一个很长的电话,求助者是一位曾经参加过心理健康讲座的中年女教师,由于长期担任班主任,这位老师多年难尽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丈夫又刚刚下岗,儿子因为一次“家庭战争”已经出走近十天,而这位母亲却不敢向学校请假,因为她正带着80多名毕业班的学生准备高考冲刺。
“要做一名称职的中小学老师,就意味着工作必须超负荷。”张虹今年34岁,是北京市朝阳区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40名初二学生的班主任。聊起教师心理健康的话题,张老师切身感受颇多,“现在做老师压力太大了,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许多社会期望都集中到了老师身上,都希望老师教出好学生。一方面,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几乎是全社会的呼声,另一方面,升学考试仍然是衡量学生也是评价教师的最直接、最重要指标。结果,老师们既要积极改进教学理念,适应时代对教师职业的需求,又不得不沿用旧有的教学方法,应对升学对学生的要求。现在几乎所有老师都在被迫充电,各种所谓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和考试必须要参加,而且都要在正常教学和工作时间以外。至于孩子、丈夫、老人、家务,更是想都不敢想。”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乡村教师周丽珍对一线老师的压力同样充满感慨:“升学率是评价乡村中学教师的唯一标杆。每天5点跟学生一起出操直到23点才能回家,这对一名乡村教师是家常便饭。现在,班主任们又增添了一项新任务:到网吧找学生。”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孙丽华说:“我们许多老师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责任往往因为工作的缘故难以承担,需要配偶、老人额外付出。”
有专家指出,目前,过高的社会期望、单一的职业评价标准、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26岁至35岁年龄段的教师,自己对职业热情很高,而孩子等家庭压力又正处于最大的阶段,经济负担又相对较重,往往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教师有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
一项调查显示,教师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成天拥有愉快心情的老师,所带的学生性格普遍开朗;而爱猜疑的教师,班里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就多;有强迫倾向的教师,很容易让学生精神紧张。中年知识分子李女士讲述了一个自己孩子的烦恼:上小学5年级的儿子,由于家庭熏陶,从小便对国学、历史情有独钟。从上小学以来,孩子颇受班主任老师的喜欢,经常被推荐参加各种活动。但自从儿子所在班级由另一位老师接手后,李女士便感觉孩子开始厌学,性格也不如以前开朗,原来这位老师的脾气比较急躁,“满口之乎者也”的孩子经常被新老师评价为“油嘴滑舌”,老师的这种态度使孩子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在日前对北京近30所学校的31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后,公布了《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受访学生有近半数受到过老师的语言暴力伤害,其中三成学生在遭到语言暴力后会选择默默忍受、不对任何人说。调查同时发现,不同年级的孩子遭受老师语言暴力后的反应不同,当老师把家里教育子女的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带到学校的课堂上时,年龄小的孩子往往受伤害更大。
近来,时有教师体罚或伤害学生的事件见诸报端,一位从教三十余年的老教师对记者说:“最近看报常常揪心又伤心。如果极个别人的极端行为影响了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那我们老师可太委屈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晶指出,目前整个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之中,不少人都处于一种压力状态。各行各业可能都会出现一些极端的案例,不能仅仅通过一两件事来判断整个职业群体。教师群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应该受到整个社会群体更多的尊敬。而教师群体压力大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教师的压力长期得不到减轻,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最能影响孩子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教师心理健康保护要“长短结合”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推广和关注,但教师心理教育却得不到足够重视。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时常出现心理问题的现状,有人认为:应该引进一套专业心理学评估体系,对心态不合格的老师可以考虑调整岗位。
对此,多年从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的高晶研究员持反对态度:“不能把考察特定职业(如宇航员)心理素质的评价标准照搬到教育体系,这种干预机制往往是以否定作为前提条件,应用到教师群体中,容易起到负面作用。应该建立一套广泛的心理健康关怀服务机制。”
11月10日,一场题为“让我们拥有快乐的心”的主题报告在江西南昌一所小学开讲,一位心理专家正在演示一套缓解心理压力的动作,听众全部是老师,他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跟随专家比划着。据了解,许多中小学都在积极探索减轻教师压力的方法。
但是目前,这种做法的推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为老师们提供心理辅导,我们也很愿意。”沈阳市的一位小学校长说,“我们自己也联系过一些心理专家,可是他们的收费标准对没有这方面专门经费的学校来说,还是太贵了。而且如果只搞一两次心理辅导,并不能解决得了老师们长年累月形成的心理负担,但是如果占用时间多一点,那些班主任老师又没有时间参加。”
“现有机制下,给老师们减负很难,但作为学校领导,我们在千方百计为老师们减压。”孙丽华介绍,今年10月份,该校为5位教师庆祝30岁的生日,校领导精心策划了“三十而立、美丽人生”的主题活动,全校35岁以下青年老师一齐为5位老师点燃蜡烛,唱响生日快乐歌,现场的气氛融洽而热烈。
孙丽华说:“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仅是环境美好,设施齐全,最主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学校的教职员工能否快乐地工作,和谐的相处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也在千方百计为老师们的身心健康着想。比如,我们推行民主化管理,让所有老师都真正做学校的主人。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心理减压的,但在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下工作,老师们普遍感觉顺心了不少。我们还经常通过给教师家属写慰问信,打慰问电话等形式寻求教师家属们的理解,尽量化解家庭矛盾给老师们带来的心理压力。”
有专家指出,保护教师心理健康需要长效机制,但是不能仅仅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在教师入职之前,将心理资质作为考量因素的做法值得考虑。特别是在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允许社会各界人士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情况下,如果能在教师上岗之前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使未来的教师们在入职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这对教师个人、学校和学生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还有专家认为,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也要从现有资源着手采取短期措施。比如说,在中小学老师进修外语和计算机时,适当安排一点时间,进行教师心理素质的拓展。此外,还可以加强目前各学校心理教师的作用。“不少人认为中小学心理教师是专门为学生们配备的。”高晶说,“其实,我们在培训各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时候,也就教师心理素质拓展与心理健康呵护做了专项讲解。我们认为,为本校老师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及时发现并化解教师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是各个学校的心理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
第二篇:课外阅读也应重视
课外阅读也应重视
基础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应如何适应转轨要求,从而完成教书育人,提高整体语文素质的任务?我认为,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下面拟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作粗浅的思考与探索。
一、循循善诱,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1、上好阅读指导课。这是培养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特别在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时,要讲授中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要结合方法指导,说明课外阅读的重大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除此,阅读指导课上,教师可采用:或简述书中大意,或摘读文中的精彩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解释疑难词句等方法。如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简介《三国演义》的原著,并指出电视剧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全面反映原著,最好阅读原著,因势利导,以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介绍中古今中外苦读成才的故事。对于初中生来讲,这点更显得重要。少年毛泽东夜阑秉烛,读遍乡间能找到的书,几乎每页都有画上圈圈。高尔基读书时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著名教授张中行先生也是好读书的典范,极力提倡读书,这样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明确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伸和拓展。
3、进行“课前五分钟”读讲。即每天上课前拿出五分钟让一、二个学生“读”自己课外选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督促学生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4、举办小型表演会、故事会。学生阅读了某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后,表演会、故事会上说出来、演出来。
二、有的放失,指导课外阅读内容。
1、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引导阅读。引导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少年读物。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主要阅读对象,教师要根据其特点,积极给予引导。如《少年文艺》的作品贴近少年学生的学习。对学习写作方法都有帮助。《中学生阅读》等也是较优秀的少年刊物,都值得向中学生推荐。二是名篇名著。初中阶段是由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在坚持阅读少年读物的同时,也应开始接触名篇名著。《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家》、《高山下的花环》等现代名著可在作简要介绍后推荐给学生。三是报纸和知识性刊物。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坚持天天看报,养成及时了解时事的习惯,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对学生学语文有利,对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也是十分有利的。
2、结合课堂教学推荐。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学习,用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如讲到《盘古开天辟地》一文时,可在课堂上讲述《中国神话选》的精彩故事,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去阅读《中国神州选》一书。
3、结合重大节日推荐。如在建国50周年到来之际,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科学遗产、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祖国,加深爱国之情。
三、循序渐进,教给课外阅读方法。
1、“略读”法。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从略读入手,教师要教给他们略读的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先看序文、提要、导读、编辑大意和目录的习惯,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规模;其次要掌握新闻记者全文章节标题和段首句、尾句的方法;第三要学会浏览全文,纵观大意的阅读。最后使学生掌握略读。
2、“细读”法。在略读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段落、精彩片断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语句多读几遍,并按自己习惯加以必要符号,用心阅读,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3、“记忆”法。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记忆储存,或归类摘抄,或反复诵读,以丰富积累。
4、“写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是将自己读书时的感受、心得、看法、评价等记录下来。其最简单的形式是填写读书卡,可按“书名和作者”、“内容摘要”、“好词佳句”、“最喜欢的人和物”,等项目摘录。每读一篇文章,都应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四、融会贯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与“说话”课相结合。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故事会。规定故事会的内容必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兴趣选择阅读文章,这样说起话来便能自然、生动、有条理且中心突出,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把课外阅读与听说训练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2、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贵在应用,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是检查学生阅读能力和能否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有效手段。
3、与作文教学结合。一些作文较好的学生都有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多了,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人物和景物描写、材料安排等都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为使课外阅读更好地服务于作文,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做读书笔记,它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其次,组织课外阅读交流会,学生之间相互吸取课外阅读的好办法。
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但不能改变现行教材,加重学生负担,而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觉、愉快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三篇: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是一项非常神圣而且非常伟大的职业。教师的日常行为以及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今后作为教师一定要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调整好心态,使自己的言行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四篇: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社会不断发展,学生要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有赖学校、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其中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起主导的作用,特别是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正文:
200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同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中小学就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一、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学校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重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这一根本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具有示范作用,并自动地、随时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具有良好的素质,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只有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的学生,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二、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目前,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父母离异、经济特困等特殊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与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现象,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为主要任务,使学生们轻轻松松学习,健健康康成长,促进身心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就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2005年3月
第五篇:中小学课程教育应重视音体美
中小学课程教育应重视音体美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点,我国已基本做到。但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这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但事实上,一纸试卷考查得出的往往只是学生一段时间内的以及他本身的智力。考了高分的孩子,并非他的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试卷的得分里,学生的德、体、美、劳等方面是看不出多少的。
在全面发展的五要素中,体育包含的先天因素太多,受个人先天体质的强弱的影响,要拿来评价和量化,并把它拿来作为考查、选拔学生,这是不公平的。音乐和美术以及劳动这些学科,也是不具有评价的可操作性。
然而,恰恰是这几个难以量化、难以考检测教学成绩的科目却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成长和个人发展。
那么,是不是因为德、体、美、劳等诸方面不好考核,就放弃考核呢?
放弃对学生音、体、美以及德、劳的考核,学生每天就只是在拼智力。在拼智力的过程中,许多孩子逐步的就丧失了斗志,丧失了信心,甚至丧失了作为学生应该有的品行和操守。没有了艺体以及中国文化审美的熏陶,孩子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痛苦的。教师工作也缺乏了美感,育人过程成了操纵机器的过程。
许多教师之所以不把孩子的除文化课之外的其他学科当回事,就是因为这些科目不参加考试,比如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这些科目。这些科目也确实难以有具体的量化措施,正因为这样,这些科目的教师也就钻了空子,得过且过,很多课时就算开设了也没什么意义,而有部分音体、美教师因为要教学成绩,只好改行上文化课。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音体美教师缺乏。虽然说,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音、体、美天赋,不让具有音、体、美天赋的孩子丧失天赋,是对音、体、美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实事上,为了追求文化分数,许多具有这方面的天分的孩子,对音体美的兴趣总被扼杀在摇篮里。我亲耳听到一个喜爱画画的孩子被班主任责骂:画什么画,学习成绩是第一位!考不好,你的画,画得再好有什么用?
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个孩子,用一个标尺去衡量每个孩子的发展,这是错误的。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文化文数,还应看到学生音、体、美的表现,从中发现苗子,加以引导和培养,而不是对有特长的孩子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尤其是音、体、美教师。
首先,学校应该对有特长的孩子给予扶持。但如果要这样做,就必须要有章可循。学校或者相关管理部门要有具体的措施,相关部门监督执行。要大力惩治那些美术课不好好教学生画画,课外招生向学生要天价的教师。
其二,应制定一些对音、体、美教师可行的评价方案。许多学校,对音体美教师的考核没有单独的举措,而是以学校平均分作为他们的考核分数,这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干好干坏一个样,造成他们中有的教师上课混时间,出现各种不良课堂现象。也有的学校对音、体、美教师不仅不重视还持冷漠态度,认为他们没有什么成绩。造成许多音、体、美教师多年没有评得优秀,晋职就更谈不上了。一些音、体、美教师为了晋职的时候有据可依,干脆就转行上文化课,学校也为了配合他们,于是出现了数学老师上美术,美术教师上语文。所谓术有专功,对业务的不熟悉和不专业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产生了各种矛盾。曾有一个孩子就因为教他语文的教师换成业务不精的音乐教师,而导致听不懂,成绩大幅度下滑,在家长提出转班、转校时遭到教师和学校的拒绝而与学校产生矛盾,最后小事闹大,影响极坏。
要重视音、体、美的发展,须有一套对音、体、美教师可行的评价方案,一方面可以调动音、体、美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不会造成有音、体、美天赋的孩子的才能被埋没。还应该发动美术老师带头美化校园墙体,而不是另行投资,造成资金浪?M;丰富校园精神文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创办温馨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要全面发展不开音、体、美,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支持音、体、美教育事业,要为音、体、美教师提供所需设备和教学场地。学校要有专门的音乐、美术教室和活动场地,有必需的体育器材,保证学校音、体、美课程正常开展,严惩把音、体、美课程改作他用的现象。
(2)挖掘音、体、美教育资源。主动与文化部门、校外艺术社团等合作,经常举办一些音、体、美活动或比赛,让有才之人有展示的机会。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体、美教师队伍。目前许多学校缺乏音、体、美教师,有的因缺主文化课教师而调用音、体、美教师,造成音、体、美教师的紧缺。这些现象都应杜绝。
(4)加强对音、体、美教师的师德培养,有些音、体、美教师因为音、体、美没有重视考核,于是丧失了责任心和良心,让孩子在音、体、美课堂上学无所成,要加强对音、体、美教师的管理与培训。严惩课堂上消极怠工的教师。
(5)专门对音、体、美教师建立一定奖励和惩罚措施。
对美术教师的作业批发要有要求;对音乐教师教了多少首歌给孩子要有要求;有的学校几乎一年到头听不到学生唱歌。也看不到音乐教师给学生讲音乐知识。学生连最基本的乐器都不认识。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音、体、美的一些基础知识,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有所考核查,比如对体育教师的工作,大家也是看得到的,是否一个篮球一节课,教师到哪去了也不知道。学生最基本的坐立行走姿势、队列队行、广播操……体育老师教了多少?这个也是一个评价依据,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可以打分。这门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因为这科目上得怎么样,大家有目共赌,看学生体育成绩以及对体育教师匿名打分也是一些有效的评价措施。
总而言之,音、体、美的教育不容忽视,不仅要不要忽视,还应加倍重视。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