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时间:2019-05-13 07:2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第一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中小学的所有学科全部开始实施新课程。为了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几年来一直十分关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下边十个问题就是我们近一年来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所密切关注并最终锁定的问题。

一、怎样处理预设课堂教学目标与生成开放课堂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的、生成的、动态的。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生成、动态是否意味着不再强调教学目标甚至根本就不讲教学目标、不要教学目标?很多执教新课程的教师不能辨证地处理这一问题。实际上,我们既要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动态性,同时也不能不要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意识淡薄,不强调甚至不要教学目标,只是在课堂上一味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只是一味追求一些“表面的热闹”——看起来像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教学的效率的高低是可想而知的。

二、问“听懂了吗”好,还是问“还有问题吗”好?

在我们国家,老师们在课堂上经常问的一句话是“听懂了吗?”而在西方一些国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问的一句话是“还有问题吗?”两种问法究竟哪一种更好?这实际上体现了我国和外国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家知道,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它很多时候甚至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如果提不出问题,还谈什么解决问题,还谈什么创造性地解决问

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怎么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呢。

三、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就摈弃所有传统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特别是传统教学中那些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因学科制宜、因内容制宜,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我们不能不顾学科以及学科内容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地强调每节课都必须运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是否就不要传统教学媒体?

当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可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媒体都是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必须依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来考虑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并非每一节课都必须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有些学科中的教学内容还得慎用现代教育媒体,比如在进行语文学科时,不能多媒体的图解来取代学生的理解和感悟。2005年5月,笔者曾经参加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优质课赛课的评课工作,在评课过程中,我对教师们利用教学媒体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参加比赛的41名教师都使用了现代教学媒体,而同时使用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的教师仅有10人,其余31名参赛的教师都是在讲台上“点鼠标”。课件有优点,但也有缺点,比如课件一旦制成之后,要在进行课堂教学之时修改课件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即课件具有封闭

性,而板书相对于课件来说显然具有开放性。前边已经述及,现代教育和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的必不可少的特征乃开放性。由此可见,运用什么现代教学媒体还是传统教学媒体,必须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五、是“满堂问”好,还是问适量的有价值问题好?

现在的中小学常规教学特别优质课比赛、研究课展示,很容易发现一个“满堂问”现象: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学生只得答完一个问题接着回答下一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否有思考价值却考虑得比较少,如果作一番统计。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当中,很多都没有思考价值。实际上,课堂提问不在问题的数量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是否有价值。让学生思考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肯定比回答许许多多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好。

六、是要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闹,还是要表面看上去冷冷清清而实际上学生正在真正动脑?

在有些学校,现在一谈到有人听课(如优质课比赛、研究课展示„„)就“作秀”,表面上学生的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际上是在进行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这实际上是一种“空心磨现象”,我们应该坚决杜绝。

七、“双基”在新课程中是否重要?

现在一谈到新课程各个学科“三维目标”,往往就只偏重于大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不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实施

新课程的学校学生的“双基”都有所弱化,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八、重视激励性教学评价还要不要批评?

现在,我县有一部分老师认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力强调要发挥好评价的发展功能、激励功能,所以就不能批评学生,甚至对学生的不正确言论哪怕是错误观点都不予以评判。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但教师毕竟是教师,我们必须对学生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九、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急迫还是变革教育教学实践急迫?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都比较注意改革(甚至可以说变革)自己教的方式,也十分注重变革学生学的方式,即教师们都非常注重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改革,而不太重视甚至忽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有专家说过:“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之间如果没有落差,理念就不能成其为理念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虽然和教育教学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但没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的教育教学实践往往是不科学的实践,甚至是盲目的实践。我们也经常看见一些优质课大赛现场上,因为参赛教师(或者可以将其视为“演员”)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达到教案设计者(往往可以说是一个教案设计智囊团——“导演”们)所欲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水准而在实施“导演”们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时经常出现拙劣的表演甚至漏洞频出。由此可见,更新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当引导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修养,多读

经典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同时也要多读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并力争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始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之下进行。

十、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活动应当如何开展?

全国各个地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都在推行一种增强本校教师素质的有力举措——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现在,一般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教师人数很少,这样一个学校同一个学科的教师人数就可想而知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倒没有问题,而“同伴互助”实施的难度大家可以想象。据我们调查了解到情况,很多村小教师由于所担任的课程繁重,几乎都是“各自为战”。是否可以像以前那样,以镇为单位,一个镇组建数量适当的辅导点,以辅导点为单位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姑且将其称为“大校本教研”活动。

在实施新课程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并据此提出一些科学的决策,使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高效课堂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高效课堂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许传优

(一)备课中的问题

1.教师不是每节课都“备”的,一周只备一节; 2.不是人人都备课的,有的人可以连一节都不备;

3.备课实行轮流制,新教师、老教师,水平高的、水平低的,工作负责的、不一定负责的都要轮流;

4.重在打造“导学案”,一个好的“导学案”就等于教学的高质量;所有“导学案”循环使用。

有的备课是由个别教师以“教学案”的形式来完成,因而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个别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也许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但是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会草草完成交差。有的教师水平高,责任心也强,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应付了事。一旦用这样的“导学案”实施教学,师生会集体“受害”。当然兖州一中也有“集体备课”,通过汇聚集体智慧来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弥补可能存在的不足。但是,全组备课的教师只有1-2个,其他人都没有备课。在“集体备课”时,没有备课的老师对教材不熟悉,对目标、重点、内容、方法都没有内化、思考,他们能够提得出意见吗?也许有经验的老教师凭老经验可以说几句,但也不过是空话、套话、“普通话”,说了等于没说。多数教师因为他们没有备课,所有没有发言权,只能闷声不响,全盘接受。因为没备课的教师基础是“0”,所以别人备的课哪怕水平再低,再低效,他们也只能说一个字:“好”。也许有人说,教师为了上课,肯定会自觉钻研的。恐怕不一定。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不备课已经“合法化”的前提下,会有多少人自觉备课?教师自己没有备课,没有思考,连一道习题都没有做,就拿着别人编写的“导学案”上课,怎么能履行自己的教学责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恐怕只能实行“大放羊”“大撒把”的教学,于是干脆把自己降格为“学习者”,把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统统盲目随意地交给学生,并美其名曰“在教中学”。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过程欠思考,教学方法未掌握,怎么能取代老师发挥引导路程、把握方向、激发兴趣、正确评判的作用呢?再说,再好的“教学案”也要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也要根据任课老师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到教学中去,如果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案”就等于教学是高质量的话,那么教学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工作,全国的教师只要共同打造出一个好的“教学案”,甚至汇编出一个“教学案”集,优质课就批量产生了,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

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假如有人问:教师为什么要批改作业?可能有这样几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回答:A.批改是教师的职责;B.批改是上面的要求;C.批改可以防止学生作业不认真;其实“批改”的本质是“学情调查”。批改与学情调查的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A是站在教师本身的角度回答的,因而显得抽象性和表面化。B是站在领导要求角度回答的,言下更有着一些被逼和无奈。其回答共同性都是撇开了批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明白教师批改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教师在批改面前的态度是被动、消极、机械的,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职责、任务,因而会使批改缺少目标和动力,成为一个机械性的劳动任务。C虽然表面上是站在批改对学生的作用角度回答的,但是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其片面性表现在弱化了批改的作用,把批改的作用认定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作业的完成的数量掩盖了作业本身的质量、数量、完成时间等因素对学生作业的影响,更无视学生通过作业所得到的提高。

2.重学轻练。学的时间过长,而用于训练的作业主要在课内,量很少,时间很短,导致重学轻练。重学轻练能否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值得怀疑。学生“学”果然比较扎实,但是,从哲学上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兖州一中只有一个“反复”,即“认识到实践”,学生的“正确认识”能够完成吗?即使上课时完成了,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完成,因为“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例不十,法不立”。

3.要求宽松。一是不要求人人完成,二是不要求全部完成。“看起来很美”: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不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背负过重的压力,着重于训练的有效性。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1)削弱了学生与学习上的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见到困难就放弃,碰上“敌人”就“投降”,养成不完成任务的坏习惯。(2)“对学”、“群学”形同虚设。正因为中下等学生学习有困难,差生才热望优生解疑,优生才有机会施以援手。如果允许有差别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差生不练,优生不帮就变成理所应当。(3)因为部分学生、部分题目没有做,展示时,没有解题体验的学生必然没有参与的热情,参与了也昏天黑地,浪费时间。

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把批改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知道答题的结果。有时索性采用发放答案的做法,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意深入钻研,也不会另辟蹊径,多角度解题,创造性、求知欲受到压制。用预设的结果,压缩了学生奋力登攀的时间和空间,为有惰性的学生“抄答案”提供了条件。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批改一般没有记录,缺少思考,作业反馈时一是凭自己批改时的粗浅印象传递一下答题情况,表扬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批评几个不太认真的学生,随后就进入“讲评”阶段。由于批改时没有分清重点题、一般题,讲评时只好从头到尾,一题不拉地组织点评,使讲评重点不突出。又由于没有记录犯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名单,提问时往往盲目随意,有时会导致被提问的学生答案全部正确,或犯的是个别性错误而产生讲评低效现象。更由于批改时没有深入思考,想当然地评析,使评析达不到揭示原因、规律、方法的深度。

2.机械呆板。一个教学行为是否重要和必要的必须站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否有利的角度去判断。站不对角度,批改往往变成僵死的、无活力的教学行为。例如不管作业量多少,批改难度如何,批改时间是否足够……强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结果一是以大量的、机械性的批改时间,挤占了教师的备课、选题、编练习、个别辅导的时间,导致有的教师以“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为名,拿着别人的编写的教案仓促上阵,上课时只能“灌输”结论,并穿插一些空话、废话、普通话。有的教师编写练习时忽视“先做”和挑选,“捡到篮里就是菜”,让学生做了缺少典型性、数量多而收效低的“作业”,隐形浪费了学生的作业时间和教师的批改时间,上课的点评时间。而且教师一天到晚,为这样的低效劳动而忙忙碌碌,甚至疲于奔命。

3.目标偏移。批改的目的一是从总体上了解学生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寻找讲评的重点;二是寻找学生的错误类型,以便探究其错误的原因和避免错误的办法。但是,在某些教师的操作中,批改的重点不是放在题目上,二是放在评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尽力完成”。就学生的得益角度看,这样的批改只有思想教育的意义,没有学识与能力提高的意义,也就是说在“三维目标”中只落实了“情意目标”,其余两个目标都落空了,因此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批改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假如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自己无法选择,只好“由课代表临时指定各小组展示导学案的不同内容”,导致每道题都必须展示,一道也不敢不展示。这样就出现了低效现象: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的题,(甚至全班无误的题)也要展示,结果多数同学“陪绑”,浪费了时间。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也有的展示是只请差生,这样做,没有学习困难的“优生”受害最深,长此以往会出现“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再说,展示代表固定请差生,有可能导致其它学生不认真完成“导学案”。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应该说各有所长,可以灵活地在课堂上使用。但是有的学校却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导致了低效。比如,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吗?有的题,只要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一交换练习,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赖,何必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利用课间作展示准备呢?特别是内容较多,一次不能展示完毕,需要在课堂上第二次展示的时候,这样的展示会浪费多少时间?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在基础年级的新课教学中,有的老师课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块教了一块又一块,专题教了一个又一个,由于没有“归纳”,学生不知道专题、板块、课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诸多文本在头脑里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识,凌乱的方法、残破的观点……因而何谈形成运用、创新能力?在解题能力指导时,老师只满足于回答“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去深究错误的原因和满分的方法,何谈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是使用“演绎法”。有的教师也知道“归纳”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一味追求结论及其原因,属于低效或无效教育。但是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与“归纳法”相对的“演绎法”,即先把规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往往造成学科理论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脱节。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写作、解题等学习实践后,教师往往把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总结、、归纳、反思的机会剥夺掉,代之以教师自己的“归纳”,其理由是“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浪费时间”……这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的变式或翻版。

第四是急于求成。似乎某些规律、方法的归纳,一次就必须系统、全面、正确,以后就一劳永逸。不知道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个道理。于是片面追求“归纳”完美,造成脱离学生认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那么应当怎样实施“学生归纳法”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心中要明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道理。一定要在归纳法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二字,尽量为学生的归纳、反思提供时间和机会。因为只有学生对规律、方法的吸收和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归纳即使系统、正确、全面,即使能让学生倒背如流,毕竟属于“体外循环”,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题型、新情景面前“干瞪眼”。

其次,要学会实施“归纳”的方法。学习与归纳是紧密联系的,而学生的得益和提高又是一个学习与归纳不断反复而又螺旋式推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归纳要放在学习之后,即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容易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当然也可以在学习之前,先回顾相关的规律、方法,加深印象,然后进入学习实践。但是“回顾”的应当是之前的学习实际,而不是抛开学习实际去空背规律、方法。

再次,要容忍学生在归纳中出现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错误。有的规律、思路、方法,对教师来说也许是简单的、完整的、严密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往往是艰深的、破碎的、粗陋的,这是由学生的特定的学习阶段和特定的学习水平所决定了的。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归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肯定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规律、方法的正确认识。

最后,要让“学生归纳法”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从时间角度看,要组织学生每节、每周、每月、每学期、每阶段都实施归纳。从学习形式而言,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归纳、反思。学生个体的归纳反思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在辩解中凸显正确。也可以通过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还可以通过记录,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作业中要留有归纳反思的指定空间,迫使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习惯。当然归纳的任务必须具体明确,学生才好操作,教师才好评点。

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王金栋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差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 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气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于情意,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发兴趣,保持高效授课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语文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趣味,才符合学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学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所以我们尽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抛出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接受它,从而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三、遵循学科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

四、努力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练”出学生的真水平

语文课是语言运用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第三篇:篮球比赛中出现的问题

篮球比赛中出现的问题

一、提供了首发名单之后

(1)如果出现某队队员受伤,通过裁判员可以允许替换。

(2)如果在跳球开始比赛前发现非首发名单的队员上场,必须纠正并替换。比赛开始后,不纠,比赛继续并不给予处罚。

二、教练员负责制。

(1)球队席发生的问题由教练员负责。

(2)比赛期间只允许教练员在球队席保持站立。

(3)他无权和裁判员讲话,只能在死球期间有礼貌的到记录台询问技术数据。

(4)在没有与纪录台建立起视觉联系时,他必须到纪录台前请求暂停。

(5)他无权请求替换,只有替补队员才能向记录台请求替换。

三、比赛或节的开始。

(1)赛前不再选择球队席和球篮。秩序册中名字在前的队为主队,后面的为客队。主队坐在记录台的左侧,攻右侧球篮;客队反之。如果双方队同意,可以互换球队席和球篮,也可以只换其中之一。所有选择须在赛前20分钟决定。

(2)比赛开始,任一队少于5人不能开始比赛。如果球队因任何原因不能按时比赛,超过比赛开始时间15分钟后,均以20:0计负;没有超过比赛开始时间15分钟,并有合理的理由,不进行处罚。

(3)比赛或节的开始,如果出现双方进攻方向错误,一经发现立即停止比赛,只要不置某队于不利。在此期间发生的时间、比分、犯规均有效。

四、成死球的几种特殊情况

(1)A4投篮,球没离手。此时:

1.B4对A4犯规,判给A4罚球,2.B5对A5犯规,投中有效,处理B5的犯规。

3.A5对B5犯规,投中无效,处理A5 的犯规。

4.A5与B5发生双方犯规,投中无效,处理双方犯规。

(2)A4投篮,球没离手。此时:

1.24秒响后,紧接着B4对A4犯规:24秒违例在先,投中无效,B4的一般性犯规不处理。(除了技术犯规、违反体育道德犯规和取消比赛资格犯规)

(3)A4投篮,球离手,球在空中,24秒响后,此时,B4对A4犯规:

1.球不可能触及篮圈,2.球触及篮圈,3.球投中,4.B5对A5犯规,或A5对B5犯规。

答:

2、3情况下,24秒违例不成立,处理B4对A4犯规以及4中的犯规。

1情况下,24秒违例成立,一般性犯规不处理,包括4中的犯规也不处理。如果是技术犯规、违反体育道德犯规和取消比赛资格犯规,先处理犯规的罚则,再处理24秒违例的罚则。先罚球两次,不站位,一掷取消。最后由B队在罚球线的延长线掷球入界开始比赛。

五、形成争球的情况

(1)第一节跳球后,双方都没有首先控制球就形成了争球或双方犯规,由当事人重新跳球开始比赛,消耗的时间有效。

(2)最后一次罚球或仅有一次罚球时,球停留在球篮支架上一次跳球情况出现。其他次罚球,球停留在球篮支架上,是死球。按没有罚中处理

(3)在比赛中将球卡在球篮支架上,虽然球触了篮圈,只算一次跳球情况出现,24秒要连续计算。

六、脚踢球

必须是故意用脚或腿拦截球,没有膝部以下的概念,没有球碰脚、脚碰球的概念。拳击球按脚踢球的方法处理。24秒须回表。

七、掷球入界和球出界

(1)除了上场比赛的10名队员,其他人或物都是场外的物体,裁判员如同他所站位置的地面。

(2)篮板除了背面是场外部分,其他五个面都是场内部分。

(3)掷球入界必须使球直接传到场内,触及场内的部分和队员,球直接触及场外部分是违例。

(4)掷球入界时,直接将球从场内穿过,未触及场内队员,是掷球入界违例,由对方队员在原掷球入界地点开始比赛。

(5)投中篮或罚中篮后在端线掷球入界时,原则上不需裁判员递交球。只需在5秒之内传入场内。但是如果掷球入界的队员故意不去拿球,延误比赛。裁判员为了使比赛尽快的开始要去拿球,然后递交,传给或将球放置在掷球入界的队员可处理球的地点上,然后开始计算5秒。

(6)需裁判员递交的掷球入界,递交后不能更换掷界外球的队员。该队员沿界线在裁判员指定的掷球入界地点横向移动,双向累计不超过1米的距离。

(7)球出界、队员出界、队员使球出界。

1.在界线上或中线上,双方在争抢球,按争球处理。

2.人球分过,队员从场外跑进场内再触球,合法。

(8)掷球入界时,将球传到对方队员的背部,再跑进场内触球,合法。

(9)掷球入界队员持球的手超过界线的立体面,场内的任一队员都不能去拿、拍击该球。违反此规定,进攻队是违例。防守队先警告,再犯就是技术犯规。

八、运球

(1)队员没有控制球就没有运球的概念。

(2)只有两次运球才是违例。

(3)一次运球中没有步数和拍击数的限制。

(4)运球前后可以出现漏接,只要裁判员认为是漏接,没有次数的限制。

(5)运球后漏接中出现拍球击地后再拿球是两次运球违例。

(7)A4运球前,将球抛过B4的头顶,球落地后继续运球,合法。

九、带球走。

(1)队员没有控制球就没有带球走的概念。

(2)静止间,任一脚都可以成为中枢脚

(3)移动中,持球停步,先落地的脚为中枢脚。

(4)可持球单脚落地后再跳起,两脚必须同时落地,否则违例。此时两脚为单一的中枢脚,即球离手前,任一脚都可以做为中枢脚提起投篮或传球。

(5)允许抬起中枢脚投篮,球离手后中枢脚才能落回地面。

十、三秒

(1)球队在前场控制球,且计时钟开启时,才有此限制。

(2)以队员的双脚置于限制区外证明队员身处限制区外。

(3)当队员试图离开限制区;或他或他的同队队员正在投篮时;不获利时超出三秒时,裁判员要给予默许。

十一、球回后场。

球回后场违例必须具备的条件:

(1)该队控制球,(2)该队使球进入前场,(3)该队的原因使球回到后场,(4)在后场该队的队员首先触及球。

十二、8秒、24秒。

(1)场内控制活球开始计算。

(2)8秒和24秒同步连续计算。只有当球队没有对球失去控制,球进入前场又合法地回到后场,8秒重新计算,24秒连续计算。

(3)8秒违例要将球吹在后场。

十三、干涉得分和干扰

只有投篮和罚球的球离手后才有此限制。

(1)投篮的球在篮圈水平面之上,球开始下落,有可能中篮时,A/B队员触及球;投篮的球在球触及篮板后,球的整体在篮圈水平面之上,A/B队员触及球,是干涉得分。

(2)球直接触及篮圈时,A/B队员触及球篮,篮板是干扰违例。

十四、投篮动作。

(1)根据裁判员的判断,确定是否是投篮动作。

(2)投篮动作,球必须在手中停留之后。运球中没有投篮动作的概念。

(3)投篮的球触及了篮圈的下沿,24秒要回表。球整体从下方穿过篮圈,是违例;没有整体穿过,正常比赛。

十五、暂停和替换

(1)新增加两种暂停或替换的机会:

1.最后一次或仅有一次罚球成功后。它是一次完整的暂停或替换的机会,替换没有人数限制。

2.两罚一掷,两罚之后,不管罚中与否,一掷之前。双方都可以暂停或替换。

(2)第四节或决胜期的最后两分钟内,在后场掷球入界的队,请求暂停后,要骑跨记录台对面的中线延长线掷球入界开始比赛。球可以传到场内的任一地方。

(3)投中篮,非得分队暂停的首选权和最后两分钟内增加替换的首选权。

(4)发生防守队的干涉得分和干扰违例,前38分钟按违例处理。双方都可以请求暂停和换

人。最后两分钟按有效投中处理。只有非得分首先获得暂停和换人的机会。

(5)发生犯规,必须等到裁判员与纪录台的联系结束以后,记录员才能发出某队请求暂停和换人的信号。

(6)队员受伤超过15秒后,A或B队请求暂停被准许,在暂停期间或后他恢复了,请求参加比赛是可以的。

(7)裁判员已递交球后,发现纪录台有暂停或替换的情况出现,可以将球从队员手中要回来,视情况给予暂停或替换。但纪录台在裁判员已递交球后,就不应再发出信号。裁判员有权认为暂停或替换机会已过,即使纪录台已发出信号,也可以不给暂停或替换。

十六、关于合法的身体接触

(1)攻守双方都有圆柱体、垂直原则的权利和义务。

(2)球手一体的概念。对持球的手,腕部以上,手背,手掌,手指,完全是为了去抢断球,可以触及。打在手臂上永远是犯规。

十七、双方犯规

(1)同时、几乎同时、相互间。

(2)永远没有罚球的原则。不考虑球队全队犯规累计次数。

(3)由原控制球或有球权的队掷球入界开始比赛。

十八、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

(1)只判断动作,不考虑意图的原则。

(2)不努力去争抢球并发生接触。

(3)同一队员两次将取消比赛资格。

十九、技术犯规

(1)比赛中没有身体接触的犯规。

(2)休息期间包括有身体接触的犯规。

二十、罚球

(1)如果对方队员违例,罚中算,罚不中重罚。

(2)如果本方队员违例,罚中不算,没有重罚。

(3)如果只有1次或是最后一次罚球,本方队员违例,则对方掷界外球。

第四篇:检查中出现的问题

(一)、外业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外业测量工作基本完成,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1、界址点选取不合理,存在漏测、省略现象;

2、界址线类型发生变化处缺失界址点;

3、存在两个界址点之间距离过长现象(距离过长时应增加界址点控制界址线走向);

4、界址线类型注记与实地不一致;

5、界桩缺失现象存在,三村交界处没有水泥桩;

6、部分地块明显拐点处无标识、漏桩;

7、权属调查不清楚、有交叉混合现象;

8、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国道209、高铁等部分国有边界不清楚;

9、部分纠纷一直停滞未解决。

(二)、内业整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标段每个乡整理出一个村的完整资料,存在的问题如下:

1、地籍调查表中界址调查员签名少一人、表中需要签字部分未签字、宗地草图绘制不规范、宗地地类未填写,四至填写过于简单、界址线位置、界址线类别表述不清;

2、部分地籍调查表、归属状况证明、指界通知书、身份证明书、指界员证明书、宗地草图勘丈日期未填写;

3、缺少法人代表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推荐指界员证明书、测量时现场绘制的宗地草图、公示照片;

4、地籍调查表中不允许出现空白项,没有表示的应在空白处画“/”;

5、部分资料身份证复印件模糊不清。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体现

多少年以来,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止过。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今天,特别是近年来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等课程学习后,我领悟到一些教育的新理念,这将对我在今后教学当中的帮助很大。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等课程学习后的领悟。

我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其理念如何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这关键在于教师在认识上能否站在新课程理念这一高度,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这一要求,所以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运用新课程理念成为当务之急。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只有对以往应试教育进行理智的分析,对新课程发展进行正确的预测,才能更好地正视、把握新课标。要想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最重要的方面: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观念,并在教育教学当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要经过学生自身的学习,独立去完成、去实现,才能形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想和个性。教学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但是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都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形式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应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自我的完善、学会独立与合作,以及学会做人。

2、改变教学方式,求同存异。

曾经我以为,教师教学就是对学生传授知识。上课了,教师只要把知识一直讲给学生,让学生听会就可以了。然而在了解了新课标的要求后,我才知道我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教师要走下高高的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学习,平等交流。手把手教学生写字,面对面和学生交谈。由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认为这一标准真的是很可行的。当教师的位置遍及课堂的各个角落时,在学生眼里,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此时在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合作交流时,学生是没有心理负担的,这就能与学生有心灵碰撞,很巧妙地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双向交流和师生互动。在平等的交流中更好地达到了的引导、组织作用,让学生在其中享受成功和喜悦的学习过程。并在情感交流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当然,教师在新课标的带领下,不断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这从根本上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时,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又要不否定求同。求同和求异是思维的两个翅,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求同,就是发展规律,认识事物共性;求异,就是发现特点,认识事物的个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有所创造。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在关注学生求异思维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求同能力的培养。求同存异,方能丰满学生思维的双翼。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时,教师示范,师生互评,然后再改正不足,这一过程中和以往不同的是要先进行激励和表扬,让同学们学一学其他做得好的地方,然后自主进行完善,气氛和谐,效果显著,教师和学生完全是在平等地切磋、研讨、交流,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另外老师在学生讨论难以深入的情况下,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使学生主体性的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环节中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

3、要注重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语文的基础。这是语文教学传统的优势,决不能放弃。语文课程改革只能加强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好的传统,片面追求“创新”。本次课改,教学中自己基本都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基础,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训练。例如作文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体现了基础,又体现了创新。要注重教材资源和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只有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4、要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应用多种学习方式。

以全新的心态和新颖多变的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善于活化教材,必要的话,可以改变教材的顺序活化教材,可以对教材有取有舍,对教材内容加以改造。只有善于活化教材,教学才有活力,才有创造,才有效果。另外可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共同探究,然后掌握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5、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能够熟练使用普通话教学。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和持续性发展。特别是方言比较重的地方,更应加大重视力度,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意识和听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素质过硬,目前教师资格认证要求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水平能力比其他教师要高一级别,充分体现了普通话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6、要努力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的理念作文教学要多样化。

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感苦恼的是“无米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而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力较差,还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材料。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观察作文,就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中心的作文训练,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摄取内容入手,以解决“米”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吸取营养,积累素材,克服传统的作文死记硬背、训练单调、随意、枯燥的弊端。

7、在教学中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立体化优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程在语文课堂上的体现与实施还有许许多多新的理念,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学习,以便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下载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