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育改革中教师专业素质的认识
对教育改革中教师专业素质的认识
强教必先强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更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实施者,需要由过去那种被动的适应者变成改革的能动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我国的教育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当前,教育已被改革所包围,改革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反思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落后,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教学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实际,教育结构不合理,等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要全面推进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
从古德·来德划分的课程层次可以看出,教师处于运作课程的层次,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改革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纵观世界教育变革简史,每一次大规模的教育变革都离不开变革的能动者——教师的参与与合作。同时,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1)调整知识结构,拓宽专业知识背景。(2)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教学关系。(3)实践领域的拓展,需要具备新的能力,包括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60多年来的教师发展状况,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整体素质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我国各阶段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是反映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仅重视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的做法是不当的。因此,教师实际从教能力仍待加强。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
其次,我国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者,教师被视为道德的典范,行为的楷模。我们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我国绝大多数教师都甘于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但是,大量事例也表明,教师职业道德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师事业心不足,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仍待进一步加强;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等等。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更有利于教育改革的实施。
最后,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关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风趣幽默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使得教师在面对教育改革中的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且具有创造性。
三.对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建议
通过分析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发挥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实施者的角色作用,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应该形成正确的从业动机。这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动力,它不仅关系到教师是否愿意长久地待在教师队伍中,而且还关系到从业教师的职业理想、对工作的热爱程度、工作积极性以及是否愿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终身学习、不断进步。
这里专门指出“发展型”的教师。“发展型”教师不仅仅把教师职业当成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或者把从教当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把教育作为一种虔诚的信仰。“发展型”教师善于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习惯反思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习惯探究和超越。这一类型的教师更能适应教育改革,对教育改革的实施发挥的作用更大。当代许多优秀教师,比如魏书生、钱梦龙等,都是“发展型”教师的典范。
第二,教师应该形成教师发展的自我意识和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能只是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应该转换成教师发展的自我意识和需求,而不是外界的。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要的教师,能理性的认识到自己现在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专业发展目标;清醒的知道自己现在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自觉地制定出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发展计划。因而,更有助于教师有条不紊地实施教育改革。
第三,教师要不断积累各种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不仅包括理论性知识,还包括实践性知识。其中,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共同构成了理论性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和教育威信所必需的,也是教师高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同时,这也为教师能够参与教育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实施者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第四,教师应该养成专业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的生命质量、教师精神的解放、教师主动发展和教师的教育创造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表现,或者说教师的这些专业素质的提升,都源于教师对自身教育生活的不断反省与认知。具备反省的意识,才会有改变的观念,从而担当起教育改革关键实施者的角色重任。
最后,需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是针对整个教师队伍建设而言的,这既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保证,也是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原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教师资格标准笼统、认证门槛低、类别单
一、等级单一,等等。因此需要完善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具体来说,应该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改变教师资格认定的单一性,合理划分教师资格证书的类别和等级;改变教师资格证书的终身性,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采取各地区自行组织的形式,各省自己命题,没有指定辅导教材,考试时间各地不统一。但是教师资格考试打破以往各地组织,改为实行全国统一组织是大势所趋,从2012年起全国大部分地区将采取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形式,山东省从2013年起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形式。
这里,以杜郎口中学为例来说明教师专业素质对于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作用。
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改革实践是成功的典型代表,回顾、总结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其中,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
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杜郎口抓住了学校发展问题的关键。自2000年8月至2003年7月,杜郎口中学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通过“训、带、比、评、促”等多种手段,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高。他们定期举办教师论坛,名师带动工程起步,拜师学艺,课堂大比武,促进教师全面提高;邀请教学研究人员来学校作辅导报告、评课指导,提高全体师生的能力,开拓视野。教学论坛是该校的一大特色,通过它给予了教师展示的舞台、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理论水平、课堂技能得到极大提升,在参与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每一个人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教育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了实现做教师的生命价值,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实施者,担负起教育改革赋予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娄立志.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2】 田道勇,张茂聪.基础教育改革与问题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第二篇:浅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浅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是我一直十分热爱并尊重的一份理想职业。作为接受多年的教育的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同学便是教师,慢慢地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看法,比如老师的职业性质,工资收入等级,社会地位,职业道德,教师使命等等。然而,上了本学期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之后,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开始有了一些改变,由一种静态的稳定的认识到现在懂得教师这个职业一直在变化发展,从而与附属于教师的一些属性也在发展着。
因此,我想,就这个学期老师所讲的相关知识引起我看法发生变化的方面并辅以我自身的受教育过程中的经历来谈一谈我的认识和认识的变化发展。
首先是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微妙变化。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作为学生可以去主导一堂课程,也不曾预测我们这群年少轻狂的学生可以和老师争论一个问题到无法无天的地步,而事实上这样的现象的确存在着。首先当然可以说明我们的老师有着宽容的品质,然而这也能够直接地反映出教师职业角色的变化。在过去的课堂上,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课程由老师作为主导,换句话说,老师就是学生的“老板”“上司”“将军”,学生只能全盘接收,服从命令。老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授课本是无可非议,然而在老师满堂灌的方式下,课程的氛围则非常的死板呆滞,此外学生不
允许提出自己个人的见解,见解无论是显得愚昧或独特有深度,都会受到老师的批判和斥责,挨鞭子也是有的,因为学生会直接被视为扰乱课堂纪律,久而久之,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下,学生也就变得不敢“胡思乱想”,更不敢踊跃表达自己的思维,这就是一种“上司”的角色。但近些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得受欢迎起来,而老师的角色便转换成了我们的“朋友”。对于要教授的课程,老师开始放手让我们自己来讲,并不断地鼓励我们表现出我们最好的一面。我们这些吓怕了的孩子觉得不可思议但也愿意踊跃一试,体会当老师的感觉。无论是学生以个体还是以团队的方式,学生都会激发自己所有的潜能,绞尽脑汁,尽力做到最好,之后老师做出点评和建议,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此时会觉得他们的老师不再是以前那个可怕的boss角色,而成了他们的好朋友。这是体现教师职业角色变化的一个例子。
其次是教师的职业技能的发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老师都似乎只是单单传递知识,送学子金榜题名的职业。而事实上,这种说法到了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社会更是不能符合其本身的功能了。首先老师本身要有夯实的专业知识并有效的教学技能使得学生信服,此外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老师也必须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沉溺在过去的知识,固守不放。我们都懂得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是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无论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可是当学生都热衷于从网络上搜索资源的时候而我们的老师还不知网络为何物时,教学
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当学生问到一个非常时髦的问题时而老师还在举着毛泽东时代的事例来解答学生,会让学生对老师感到失望并怀疑老师的能力,而老师自身也会觉得尴尬和不自信。由此可见,老师知识技能的更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此外,现在的教师也开始注重自己心理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因为这是一个容易爆发精神危机的时代,学生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比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等等,不言而喻,学生的心理危机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现在的教师作为一种专门与孩子打交道的职业,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也为了学生在学业上和身心健康上的共同发展,老师开始注重自己心理技能的培养,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有效解决,让学生得到关怀和温暖,消除学生焦虑抑郁,从而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最后我想谈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们眼中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和认识。因为本身我也是一名师范生,对于一名师范生而言,其毕业后的就业倾向极大就是走向教师这个岗位,而是不是所有的师范生都想成为或者说都愿意成为一名老师,他们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他们最后为什么选择成为了一名教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以我为例,大三的我也开始考虑以后的就业选择,父母和同学的询问都让我感到焦虑万分。虽然都是询问,但是他们却似乎已经给我设置好了答案,我毕业后要成为一名老师,老师是我最好的选择。他们给我的理由就是这些,第一,教师工作是半个铁饭碗,赖上它以后就不用担心失业下岗什么的了;第二,教师工作非常的稳定,不用到处漂泊;第三,教师假期多,有周末,上课时间也不是很多,女教师
还可以休产假,有时间顾家;第四,工资不多不少,至少不会把自己饿死,福利还不错;第五,这年头外面的工作好难找,竞争太激烈,外面的世界太混乱,而我这种傻姑娘是无法再外面生存的。综上所述,教师是个最适合我的职业。其实不仅是我,很多师范生,尤其是女孩子多会面对我这样的情况及理由,这也足以说明了这个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当然也有一些不好的,比如说,“穷教书匠”的说法依然存在,当你的同学朋友月薪抵上你的年薪时,确实让我们教书匠很是心酸,再者,有人认为教师是人们选择就业的最后选择,尤其是男性,人们会觉得一个男人要有自己一番事业,彰显男子气概,而教师让人觉得是偏女性化的职业,还有一些人认为教师是最简单的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职业,因为只要对着课本念就好了,诸如此类的看法。确实,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工资收入等级可能有时连中产阶级都够不上,人们对教师的看法也随着时代而改变。但教师对这个社会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论是人才强国战略还是科技兴国战略,无一能缺少教育。从而教师专业发展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的使命,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功能,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待遇等都值得我们整个国家来思考。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都认为教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是非常对的。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就像我们的父母,像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好。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
“大学生成功素质拓展系列活动”计划书
全民培训网/
每个大学生都追求成功,包括学业的成功,人际交往的成功,恋爱的成功。成功要求一个人自信,积极,乐观的面对一切;成功要求一个人不畏困难,敢做敢为,拿得起放得下;成功要求一个人不卑不亢,宽仁博爱,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成功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学识,将东西方文明中的优良品质整和融于一身。
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又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以这种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心理发展之路必定是坎坷不平、动荡不安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拥有健全的身心、高质量的生活,激励大学生走向成功,成为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出色的专业人才,而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情商,能迎接未来激烈竞争和挑战的丰富的、全面的人,成为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培养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创造意识、奋斗意识、生存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效益意识、健康意识、群体合作意识、成功的做一个人,确立积极进取最佳的人生状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习生活质量,提高抗挫折能力。通过成功素质激励训练,迅速有效的改变大学生生活中、学习中、心里上出现的种种不佳状态,做自信,乐观,积极,健康具有创造精神并对生命意义有领会的人。为此我们做出以下计划:
一、以“大学生涯与个人发展规划”为导航,建立明确的素质拓展目标体系。
进入高等学校的青年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但四年的大学历程每个人的收获和发展极不平衡,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进入大学后目标的模糊和丢失,为使学生一入学就能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性格特征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指导自己充实地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非常必要。因此,我们推出 “大学生涯与个人发展规划”系列活动,明确在大学阶段应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同年级制定了相应的素质拓展计划,如:一年级的专业认识、养成教育;二年级的丰富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教育;三年级的强化实践、创新教育;四年级的就业指导、职业导航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结合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规格需求,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起到辅助和完善性的效果。
一是发挥大学生的主导作用,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论坛。如:大学生目标规划、职业生涯规 1
划、大学生成功学论坛、大学生潜能开发、五四青年论坛、巴蜀学子创业论坛、大学生交际、大学生心灵成长论坛、渝洲论坛等,邀请各界名流与青年学生对话交流,谈理想、信念、创新、实践、成才等;立足校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创办品牌活动“大学生视点”,站在学生角度,瞄准学生的兴趣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举办例如“我的大学生活”、“永远的雷锋”、“校园新经济”、“走进传媒”、“**与重庆大学生恳谈会”等,让同学积极参与。
二是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高校培养和造就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制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以科技文化节为重点,开展一系列创新竞赛活动。同时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情,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多种类型的艺术文化素质课,结合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为顺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组织保证;可创办“周末素质拓展学校”,利用周末时间开辟各类素质教育课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和舞台,给学生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以社会实践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体参与、点面结合,倡导学生开展“周末大调研”活动。鼓励带动广大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就自己所关心的社会、经济、学习、工作等问题开展调研,写出调研报告,在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中提高自己,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逐步走向深入。
二、借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工作。当代青年学生需求的新变化,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在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中注重三个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尤其要突出一些具有特色的传统工作项目,如“挑战杯”、“三下乡”等,全面带动和促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1.职业设计指导:继续以“大学生涯与个人发展规划”为导航,建立明确的素质拓展认证目标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
2.素质拓展训练及技能培训: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学生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素质教育讲座、论坛、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它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①发挥正面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开展素质教育专题讲座、报告会、论坛活动。
②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以川渝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④广泛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⑤以基地建设为保障,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
⑥以社会实践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建立评价论证体系:建立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的青年学生人力资源能力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素质拓展。
4.强化社会认同:对在校学生评奖评优及毕业生就业推荐、供需见面等环节,强化素质拓展职能。畅通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推动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及其评价体系的认同。以适当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计划的实施。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可精选推出创造性的成才与就业课题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让学生在青山绿水之间通过野外素质拓展训练,锻炼意志、亲近自然、体验创造、激发潜能、更新理念,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掌握沟通技巧;拓展生存能力;加强团队协作;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为学生今后成才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体验信任团队,换位思考、体验体力与脑力的结合,激发潜在能力,体验互助和双赢体验破除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体验随机应变,互救能力,体验人生定位,帮你把握方向。
实施“大学生成功素质拓展”,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实施“大学生成功素质拓展”要因地、因时制宜,兼顾专业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大胆探索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全民培训网/做出这样的计划旨在于为更多的青年服务,深入学校,形成一种“三赢”的局面,而这样的活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支持。
第四篇: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县河镇中心学校 任筠
《正道》一片以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例,分为挑战、均衡、素质3个部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展现西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要内容,评价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锋意义和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启示和价值。
西安所推行的大学区改革,毫无疑问是一个智慧、伟大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方案。这一改革方案,以强校带动弱校的方式,使各个学校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资源匮乏的学校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同时,大学区改革制度能够带来卓越的成果和飞速的进步,离不开西安各个学区长学校的敬业与奉献。纪录片中对西安市第一中学创新素质教育做法的报道,是学校依照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其主要改革内容有:
一、减免学生学杂费,严格执行一费制;
二、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
三、控制学生在校就读时间;
四、严禁学校乱收费、乱办班;
五、即将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办法等等。
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在这种新形式下,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育,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以此适应教育的步伐。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作为一线教师都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对教育改革是有不同态度的。要进行改革,我觉得既是阻力,也可以变成动力。对他们,需要先从观念上进行改革,在认同他们的教学经验前提下缓慢推行改革才是良方,绝对不能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一切,那样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大多数新教师,是欢迎新课程改革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事物都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只要利用好,是可以用他们来影响老教师的。但由于新教师对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等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在改革过程中,对他们要进行较多的指导和帮助。如何把他们调动起来,才是决定改革的关键。
还要说的是,年轻教师对课改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应该把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带入校园,尽可能多地应用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到实际教学中,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那些保持观望态度的同事。当然,具体涉及到的一些为人处事,就不好说了。一句话,在利己不损人的条件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当涉及到个人利益时,那就要考虑清楚了。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在新的课改形式下,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指导就无从谈课改。观念一变天地新,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在教学中,我们坚持践行“两个为主,三个转变”的理念:“两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为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充分认识: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不然,将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明白事理。“三个转变”即:教学目标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教学目标多元化转变;老师角色的转变:有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主导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接受知识向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知识的结论转变。
真正的教育改革,应当体现在教室之中、教材之中、教学过程之中。教育改革的执行者都是一线教师,要想教育改革切实有效,就需要教师们具有坚定的执行力:“教育改革—这就是我的事情!”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不断强化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洋思、杜
郎口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加强校本研修。各教研组挑选学科骨干教师率先进行课堂改革,并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和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结构和程序虽然不同,却都是在学生的“学”上做文章。我校围绕学生认知规律,确定了“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导学、议学、讲练、巩固练习、教学后记。重点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打环节。
实施“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制度。对未能完成“堂堂清”的同学,由小组长利用中午、下午时间进行补差,还有问题的由教师负责,努力做到“日日落实”:利用周四下午课外活动统一安排周测,每科限时40分钟,进一步查漏补缺争取做到“周周落实”:利用月考及考后分析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过程的督导、检查,实现“月月落实”。
总之,教育应该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一棵树捍卫另一棵树。关注个体,关注生命,关注学生人格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第五篇: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
山西大学
名 著 导 读 作业
作业题目: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教育学 学 号:2012143013 学生姓名:刘康洁
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人类开启了网络时代的新纪元,新纪元的开启就预示着人才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竞争力,所以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全面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中,教师教育改革成为其重要的一环,对扎实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然而在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还有很多缺点与不足,在吸取自身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那笔者以德国为例简述德国的教师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教师教育的国家。在其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前培养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后教育三阶段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德国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控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国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入口阶段、大学的职前培养阶段、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出口阶段和职业后教育阶段的特点,针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
1.入口阶段,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
德国在教师教育的招生方面向来给予学生相当的自由。它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但是对要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实行的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限制下的开放式招生。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13年一贯制完全中学毕业证书才可以申请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大学机构,学习自己喜爱的学科,接受大学教育,之后才有资格接受教师教育。完全中学是代表德国中学教育最高水平的学校,它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为学生今后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的。这样就保证在入口阶段控制住生源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开放式的招生能够将有意愿成为教师的学生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个职业的,从而保证教师队伍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因此,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很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德国教师质量是以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形式为前提条件的。
2.职前培养阶段,注重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教育的协调发展
职前培养阶段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学术性的教育。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在这期间,学生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在大学里接受学术教育的学习时间依据其培养的学生未来所任职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毕业后任职于基础学校、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毕业后任职于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在注重学术教育的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6日颁发了《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的教育。新标准认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出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入职以后(第一年)自身慢慢形成的,强调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学科。可见,在职前培养阶段,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突出培养学生运用专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协调发展。
3.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对见习教师实行严格评价
在德国,人们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不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不可能胜任其工作。因此在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实施教育的时限相对来说比较长,最长要两年,短的也要16个月,一般情况下是18个月。可见德国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没有放松对理论学习的要求,职业准备教育阶段主要是在“见习教师研习班”和“实习学校”开展,它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旨在养成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在这期间,学生不仅要在实习学校进行教学见习,同时还得在研修班里进行理论学习。学生通常上午在实习学校里进行见习,四周以后才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试教,然后下午参加研习班的理论学习。在研习班里,上课都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见习教师通常就某一个专题展开讨论并口头发言。这些专题通常都是实际教学中会碰到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来反思实践。实习学校通常会对见习教师就其与教师职业有关法律的了解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评价,这份评价对见习教师最终能否成为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出口阶段,通过国家考试制度选拔教师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质证明,是教师职业的准入证。在德国,要想获得这张准入证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在教师培养的出口阶段,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这两次考试分别在大学职前培养阶段和职业准备教育阶段进行。第一次考试内容包括论文、笔试与口试,论文以任教学科为范围,口试由两位教授和一名学校教师组成评委;第二次考试内容包括两篇分属两个任教专门学科教学的论文、两个专门科目的试教及口试。见习教师只有在顺利通过了第一次考试才能够参加第二次考试,并且只有两次考试都通过,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被聘为正式教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在这之后,就可以作为准教师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应聘了。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尤其是两次国家考试对于想成为教师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5.职业后教育阶段,追求实效,形式多样,具有激励性
在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后教育备受人们广泛关注。在德国,教师的职业后教育也独具特色。首先,在职业后教育阶段开展的教师继续教育非常注重追求实效性。这表现在教师培训内容是根据教师的“客观的进修需要”和“主观的进修需要”来最后决定的,培训内容不强调系统性,而强调实际的应用性和教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继续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形式按其级别排下来依次是中央一级的、地区性教师进修、校内的在职教育,以及在大学进行的继续教育。最后,职业后教育阶段实施的教育对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性。教师继续教育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进修院校尽管都不大,但办学设备现代化的程度却很高;学员的食宿、交通全部免费,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很好。教师总体上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过渡,我们正在不断地探讨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建构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对德国教师教育各个培养阶段特点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1.在教师教育的入口阶段,实行初次招生和再次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非师范类院校将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我们也将逐步实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鉴于德国在招生时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模式,从而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把好了教师入口质量关,我们应该力求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招生时,应该逐渐淡化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学生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若有志成为教师,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教师培训机构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招生。事实上,学生通常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我们在再次招生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因子分析来遴选生源。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们在生源选择上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兴趣,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因素分析,从而在源头上确保教师的素质。
2.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的实习比重
德国在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中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不放松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构建,更要让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去,要大大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同时,在职业后教育中,随着我国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的好转,我们要改变职业后教育等同于“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客观实际需要,更多地将这种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建立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德国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是非常严格的,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两次考试。考试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既要写论文,又要口试,还要试教,是一种多方位考核。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由过去对教师的数量要求转为对教师的质量要求,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应该实行更加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以保证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于所有想成为教师的学生,不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都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也要有所改革,如拓宽考试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等。
在借鉴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时,我们也应注意里立足自己的特点与情况,适时做出调整,走出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