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 师 角 色 的 重 新 定 位
教 师 角 色 的 重 新 定 位
新的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转变,这就要求老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新的定位,我认为教师应该扮演以下角色
1、学习者
随着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教育不仅要面向世界,而且要面向未来。在新课程改革中,这些都对教师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2、研究者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总结、反思、改进,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成为一个研究者。
3、引导者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原来的“教”转变为现在的“导”,表现在: ① 引导——给学生制定一定目标,引导学习
4、创造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创造性的个体,课堂教学是教师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培养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
5、合作者
有不少论者认为,在课程改革中,应打破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局限,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个具有主体性、开放性的合作型教师集体。此外,教师必须与家长或学生的监护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共商教育问题。在新课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家长解释新的概念、解释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意图,教师有义务向社区的成年人说明将要进行的变革,以便为学生创造更完整的教育环境。
由于新的课程的制定,可将教师个体扮演的角色划分为三类:
1、学生学习的朋友
2、学生学习的培养着
3、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第二篇: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纲中,习惯于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形式,表明地理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中,尽管“学生”一词省略没有出现,但隐含的行为主体已明显指向学生。即学生成了主体。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我们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传道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往我们多半是以“教”带“学”,教师都是按照实现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我们则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学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让自己真正从舞台上“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我们必须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给学生一杯水,担心自己没有一桶水
新课程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广阔,很多教师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缺少走进新课程的应有的自信,甚至忧虑不安。其实过于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有他的局限性。第一,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获取甚至会远远超过老师,因为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如书刊、电视、网络等;第二,学生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所以仍然这样想,只能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仍然把学生当作是一个盛水的杯子。当前,我们要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跟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2)、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而自己则退到一边当“观众”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怎样实现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成功的引导、组织和教学。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给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同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处。
(3)、教师一味的“拿来”,却忽视自己的优势
听了别人一堂课,感觉非常好,便把别人的做法完全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不一定会成功。因为教师唯有个性才有活力,才有成功,才有发展,才有特色。教师要清楚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比如有的教师擅长煽情,语言很富感染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热情;有的教师善引导,什么事讲究“水到渠成”;有的教师善于示范;有的教师善于组织。教学中要放大自身的优势,善于煽情的教师则可以想想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激情涌动;善于引导的教师则可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润物细无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的个性渗透进去,逐渐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调整,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
一. 教师应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灵活的改造者、开发者
英语新教材以开放性的板块形式出现,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自主操作,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组合,又同时要求教师对新教材有开发设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二. 教师应由知识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不断学习者
旧教材一用很多年不变,很多教师熟悉教材,缺乏学习更新知识的动力;而新教材时代性很强,并涉及各个领域的各种话题,教师若想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甚至很陌生的内容,教师必须主动去查阅各种资料,这样上课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信息社会,学生很容易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有些方面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还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教好现在的学生。
三.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
随着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日益突出,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也不再是教师讲授式的满堂灌,而是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对话。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师应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过去很多教师都只是埋头于自己的教学,每天拼命于备课,上课,批作业,然而这样教书匠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新形势了。新课程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联系相互学习。平日里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还要多看一些教育教学科研文章,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不断提高自我。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观念自我定位,进行角色的调整适应,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新需要,才能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第四篇: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明区纪念中学李少丽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转移,重新建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战略性角色,与新世纪、新课程同步成长。
关键字:角色 探究 合作 个性化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真实写照,单一的教学目标,单一的教学方法造就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时代的呼唤下,《语文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标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教育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我学习的方式方法,引导其进行知识的整合与迁移,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情感的熏陶和人性的陶冶,进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以达到人文精神的提升。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教学生在脱离学校教育后自主自动并能够自立的学习,自动进行人格的完善升华,从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转移,重新建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战略性角色,与新世纪、新课程同步成长。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及时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并重新构建主体参与意识,而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学生角色的转换。
第一,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以其崭新的姿态立在学生面前,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面对这一目标,学生过去那种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以及被当作容器的地位,没有探索和创造,只有吸收和承载的学习观念应迅速转变,这期间,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大力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并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主动、探究、合作”是新课标理念下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但不能将其简单地对应成三种学习方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是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因此,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具备三个特征中的其中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尤其注意的是,这三个特征中即使一个也不具备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必要的,不能一棍子打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作出适当指导,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
第三,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重构。新课标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集体性思维品质是其核心和灵魂。虽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人必须有集体意识,但这不等于说用集体意识消解个体意识,使千人一面,相反是为了更好的丰富个体意识。因此教师有责任促进学生构建集体性思维品质并使之形成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健康、优良的主体精神。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意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作为人 “本质力量”得到完美充分的展现。
二、学生学习探究的合作者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学生像容器一样,老师只是起了填充的作用,学生根本没有自身的体验,没有彼此间的合作与个体探究,所以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没有摆正师生关系罢了。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中,对话双方是彼此影响的,不是施与与承受而是相互施与。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间在经验共享中的互相造就的过程,是双方从各自的前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和心灵共鸣,其结果是师生双方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这一过程不可能是某种预定知识的复制与客观再现,而是新知识的生产与创造。
其实合作学习是一种“理解文本、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激活学生优良的品性、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趣、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与竞争意识的有效形式。偏离了这一点,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当然合作与独立是一种辨证的关系,提倡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以独立为前提。对于这一点,教师应适时作出指导,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其中,尤其抓住下面两个时机:
第一,遇到难度大的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常常会在受到启发而恍然大悟,豁然贯通,找到新的答案和新的假设。
第二,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意见时,教师不能妄下断语,这样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舒张和创新意识,应让学生尽情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商榷的口吻与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此话早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光辉形象不言而喻,但在新
课标理念下,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暗示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书育人是采用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成器划
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学“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具有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教育无人”现象,使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备良好的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这正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千百年来语文教学的不断更新、变革,尤其新课标掀起的巨浪无不因它而起。
新课标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个性得到充分的完善,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诸多要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和运转。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往这个方向发展,既要使学生认真学好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打好语文基础,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加强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审美性)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感悟到语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因此,具有清晰角色观念的教师能够使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望相一致;善于扮演角色和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教师,比较容易发现爱别人,受人的爱,能充分体验到自尊、自爱、自强与事业有成的体验。
参考书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版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时间:2006-5-18 来源: 文:申杰 浏览:702次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本页:打 印
摘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心,语文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从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6)02—0021—02
教师面对新课改,要转变自身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国际教育大会第35次会议致函各国教育部,建议“帮助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认识教师的角色转换,并为新的角色及其功能做准备。”“他们是试图发展学生能力与兴趣的教育者和顾问,而不仅仅是信息来源与知识传播者。”“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了更活跃的合作者”。①鉴于此,本文拟论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问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发展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转变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得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术语、概念灌输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的角色,尽量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必须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加涅说:“有组织的知识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统掌握。”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记忆,以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二、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间的“传授”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他的主要作用是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主要任务是收下教师传过来的知识。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就是要学会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再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课堂,而是把课堂看成师生有限生命的交融。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以开放的态度,以合作的方式,以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时,“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就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②“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③于是,学生便从与教师的合作中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寻得了力量,他的漫长人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造者。
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语文教师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④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法。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创新者”。
其次,语文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案。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学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四、从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语文课程的价值观,内涵窄小,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
课程改革要注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要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求“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无疑,对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获得课程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至于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格,更会赋予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意义。
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习个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既不忽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与品德上的不足,更要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教师应以自身的眼力和胸怀来容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把课程的学习视作动态的坐标系,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尊重不同个体在这个坐标系中独特位置和相对落差,并激励学生在各自的位置上逐渐发展。教师应以心灵呵护心灵,尤其珍视学生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意蕴,以激发学生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必须也必然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和角色行为的重新定位,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课程主体地位的作用,才能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尊严与成功的快乐,实现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