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时期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程国斌
摘要:教师的发展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附属于“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应该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优化。在中共中央刚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对教育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探索与重构工作意义深远。语文教师应该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为前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与语文学科教学现状,正确定位自己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角色。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很多教育家对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作出过精彩的论述,本文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好像有老调重弹的嫌疑。窃以为,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用以指导其社会行为的理念一定不同,而且这种理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优化,否则就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教师的发展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附属于“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应该随着教育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优化。新的时期呼唤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策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刚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对教育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探索与重构工作意义深远,而且长期、永恒。在大力倡导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为前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与语文学科教学现状,正确定位自己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角色。
一、语文教师应该是勤于更新自己知识储备的学习者。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大大缩短了人类知识的陈旧周期。语文学科以其人文性强的特点注定了以十年前乃至更长时间以前的知识储备来解读现代语文现象不能为学生所接受的现实;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作为公民且从事教育工作的语文教师,不断学习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谋求自身的发展缺少不了加强自身的学习等等因素,都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是勤于学习、勤于更新知识储备的学习者。学什么?思想方面,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改革方案(如《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等等;业务方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批判地继承其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规律的成分,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加深和拓宽自己的语文课程专业知识,学习新方法、新技能等等。怎么学?积极参加观摩课、研讨会、公开课、说课等活动是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撰写教育教
学论文,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都是提升自己的课程实践能力和业务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等等。
二、语文教师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语文课程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该致力于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修养”;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天然纽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过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乃至未来,其积极的内涵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忠孝文化”、“礼仪美学”、“道德文化”等等精华的东西对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是现代文化所不能替代的。语文老师应致力于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致力于营造“朝读四书五经,晚听古典乐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孩子们在紧张有序的课程学习之余时刻浸染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
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组织者。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载体,围绕“字、词、句、段、篇”丰富学生语感,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的形成绝对不会一帆风顺,需要作为组织者的语文教师借给学生适合的“风力”,帮助学生调整好“风向”。语文教师的组织者角色是广义性的,其主要行为是对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做好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等等方面的工作,实质上就是通过选择合适的语文教学媒介、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和组织有趣的语文课堂活动来实施语文教学,使语文课程内容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经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往往先于学生学习活动,这也是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需要语文教师统筹规划并适时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功能的提高和完善;二是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达到“组织是为了不组织”的目的。
四、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知识系统全面的传授者。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分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称步骤性和过程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
如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复述文本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进行复述即是程序性知识;用什么方法记忆文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即是策略性知识。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是:语文教师往往侧重于对学生陈述性知识(学的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做什么、怎么做)的传授,基本上就没有策略性知识(如指导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做好计划,对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以及学习时间如何安排;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清楚学习的目标、对象和任务;在学习活动之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并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的学习采取补救措施等等)的教与学;即使偶尔有,也是零零碎碎非系统性持久性的指导。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片面理解和非完整传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其中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核心,而语文学科策略性知识注重的就是这种融合。语文教师在全面系统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成为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即偏重于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引领者,即更应该注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者的有效结合。
五、语文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中的合作者。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意思大家肯定都懂,只有合作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才能顺利轻松的到达成功的彼岸。在生活当中,合作更是到处都是,因为只有合作才能进步,只有合作,才能发展。在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中,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规定的客观条件下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语文教师特别是同年级组的语文教师是一个战斗的团队,教育教学工作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合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科教师如同一台安装了各种零部件的机器,倘若机器上的某个零件发生问题,机器就会发生故障,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对教育教学所起的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各科教师之间主动沟通,通力合作,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发挥教育最大潜能。语文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的角色,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接触的人,除学生和同事之外,最多的莫过于学生家长,语文教师特别是兼任班主任角色的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切忌损伤家长的感情,要正确地评价学生,切忌挫伤家长的自尊心,要善于与家长交往,进行有效、和谐的合作,让家长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帮手,班级管理工作做好了,教学工作才能有序高效的完成。
六、语文教师应该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改规定课程管理从中央集权改为中央、地方与学校三级分权。这样的分权就赋予了教师“课程的建设者和校本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语文课程标准》
在“教科书编写建议”章节中指出:语文“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该理念给语文教师建设符合本地域、本学科与学生实际的语文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某种意义上说,建设优质的语文课程与开发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也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标准和教材属于宏观性的和抽象性的,还不能直接进入课堂,有待于教师将其具体化和微观化,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具体化微观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课程建设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课程总目标以及各学段阶段性目标,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分配教学单元所需要的教学时间、决定和使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和信息、选择和应用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等等,都属于课程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新的教育呼唤具有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师。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全面推进与实施,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大挑战历史性的摆在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面前。语文教师只有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与主旋律,正确定位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与地位,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在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有所作为,才能够担负起全面落实“纲要”精神的历史重任,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兴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2、马雪明《教师角色的多维审视》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4、叶澜《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三》
5、《关于教师合作的理性思考.课程教材教法》
6、周正、温恒福《教师参与课程发展》
7、黄埔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角色培训》
8、《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9、《教育心理学》
第二篇:浅谈新时期高中班主任角色定位
浅谈新时期高中班主任角色定位
高贤允
(山东省菏泽市第二中学 山东 菏泽274000)
【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时期重要的教育理念。新课改要求高中班主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管理上“以学生为本”,在工作中展开深入的思考,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科学的选择。
【关键词】 新时期高中班主任角色定位
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考高分,关注重点学生的成才。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教育首先注重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民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备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与方法技能;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与生活习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面对这些新的要求,班主任需要对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
一、营造班级内部民主和谐的氛围,是有效开展班级工作的基础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民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团结向上、民主和谐的氛围,是班主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传统的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严格的“管”与“被管”的关系,班主任高高在上,权威是不可侵犯的,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管理者的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在班级事务中,事无巨细,无论大小,班主任为都学生筹划好一切,包办代替,面面俱到,学生处在被动地接受教育的位置。这样做的结果呢,往往是班主任出力不讨好,自己筋疲力尽,学生也不满意。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学生素质低下,缺乏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与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要把学生作为有独立意识的社会人对待,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其中民主平等是基础。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消除学生紧张、害羞的心理,为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平台。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们的班主
任应该拿出时间,放下身段,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达成有关班集体建设的共识,形成统一的目标,制定为绝大部分同学都认可的班级管理规章。
二、班主任明确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是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保证
以往高中班主任的角色只是班级的管理者,任何一个学科教师都可胜任。很多高中老师能够上好课,可以做某个学科的“学科专家”,但是,担任班主任后,却不能够带好一个班级。新课改中班主任的角色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领导者”、“参与者”、“设计者”、“学生倾听者”、“情感激励者”、“家庭和学校的联络员”等等,所有这些内涵对班主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只有转变自身观念,才能保证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教育和管理的双重目标。
(一)班主任既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又是各项活动的平等参与者
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当好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一个好的将军能够带出一支好的队伍,一个好的班级领导者能够带出一个成功的班级。在班级活动中,要动员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主要是做好各项活动的顶层设计和班集体建设的长期规划,让全班同学有一个的为之奋斗共同愿景。
班主任还是班级各项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在传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只注重智商,却忽视了情商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班级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于对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情感交流,班主任只有真正的把自己作为班集体大家庭中的一员,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才能得到同学的感情认同。
(二)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设计师
每一个班级,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集体舆论氛围等方面。作为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级的这种特质,设计出适合本班级的充满阳光和活力、个性突出的班级文化,让班集体成为一个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
精心安排,营造让学生感到舒心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可以看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环境,比如整洁、文明、优美的班级环境,它可以是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净化,发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作用。班主任可以动员全班学生一起美化教室、办好黑板报、设置图书角等,让教室到处都充满浓浓的学习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以某种情境为契机,需要以活动为载体来引发学生的体验和共鸣。作为班主任,首先在班级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其次,和班级同学一起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再次,通过设计班歌、班训、班规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最后,通过营造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班级精神文化。
(三)班主任是学生的情感关怀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学生才会向你倾吐心里话,教育才会成功。一个对学生缺乏爱的教师,他的收获将为零”。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要学会关心学生的情感,对待班级,更需要有真诚的情感,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来关心。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与父母对子女的爱又是不完全相同的,老师的关爱是有原则的,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要及时指正,让学生敢于担负责任;对于处理问题不当的学生要及时引导,告诉他这个问题该怎样处理;对于身体不适的学生要及时关心,送去温暖;对于学生家长之间出现问题而影响学生成长时,要及时与家长交换意见。
按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为适应新课改,班主任要不遗余力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生活的乐趣,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四)班主任是学生的心理疏导者
当今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在校的高中生独生子女多、留守学生多、学习生活压力非常沉重。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生理上接近或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这一阶段还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他们的身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缺陷。有些同学长期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当中,抵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一旦遭遇家庭变故,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一般都是深藏在心底,来无形去无踪。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消极性影响,而且可能因情绪失控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因此作为班主任需要及时发现并排解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郁结。
为了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班主任一方面需要学会借助学校的设施条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重点学生的心理档案;另一方面班主任在平时细心观察,善于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姿态、行为、兴趣甚至衣着等外部表现,去透视其内心秘密和个性特征,特别要能及时发现班级中或个别学生身上出现的典型,从而摸清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可采用谈心、笔谈、网上交流等方式和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做值得学生信赖的心理疏导者。
(五)班主任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沟通的桥梁
当今国际形势呈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不再是父母单方面可以决定的,更不是学校或老师可以决定的。父母、长辈的期待与管束,学校文化、德育熏陶和教育,社会各方面的辐射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等几种力量影响着学生的人生选择与人格形成。现代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象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班主任要搭建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协调好这几种力量,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班主任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仅靠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要经常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帮助家长找到合适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协调家庭的教育。同时把学校的想法做法传达给家庭,让把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社区、广播、电视、报刊等资源)了解社会大课堂,甚至亲身走进社会到各行各业建设者的身边感受时代的脉搏,力求使学生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实环境,贴近国际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挑战,引导学生把学习跟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新时期新的课改下赋予班主任多重的责任。班主任必须做好角色的转变,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耿建国高中班主任工作艺术【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8)
【2】田余庆.教师行为规范与职业标准[M].内蒙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3】王千红,李永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建议[J].检验医学教育,2002(9):6.
第三篇:新时期大学生角色定位的思考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角色定位的思考
[摘要]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急功近利趋向严重。面对新形势,本文从大学生角色定位的角度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对如何使大学生在后扩招时代完成自己的学生角色转变和职业角色定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扩招,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校扩招,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36万人增至2007年的567万人,增幅达423%。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增至2005年的23%。从数量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确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机会间的矛盾,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最明显的便是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使用过程中的“高消费”。受此影响,高校中浮躁、急功近利之风日盛,大学生功利化趋向不可避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拟从新形势下大学生角色定位的角度给予分析,并对大学生如何在后扩招时代对自己进行定位提供建议。
1大学生角色定位的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和人生好比一个舞台,每个人都要在这个舞台上充当一种社会角色。由于每种角色分工不同,所在的社会位置不同,各自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完成的任务也有所不同。这个角色在自我认知后,要求本人具备与之相应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能够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社会角色的需要[1]。
角色定位科学,能在对社会需求与自身素质做出正确分析评判后选准自己欲扮演的角色,能较好地把握所处的各种关系而走向成功。角色定位清晰,就能明确而恰当地认识到社会对其所扮角色的种种期望,就会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加大成功的可能。若角色定位不当或模糊,盲动的机会就会增大,进而制约其人生价值的充分实现[2]。总之,大学生对自身角色及期望的理解以及对角色变化规律和趋势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在大学发展怎样的职业能力和个性,影响到他们对职业从选择到适应的整个职业生涯。2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偏差及根源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逐步完成社会化的关键发展过渡期。大学生角色定位的过程,是其逐渐认识在大学期间及就业之后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及其规范要求、弄清社会对其具体期望的过程。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主要面临着两种角色的转变:一是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学生角色”转变,学生角色是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二是从大学面向社会的“职业角色”转变,职业角色是指角色与某一社会身份有关联的应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
当前大学生角色定位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1)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2)大学生在校期间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而忙于考证;3)大学生漠视自身素质培养,而热衷于快餐式、工具型的阅读;4)大学生注重毕业求职时的包装,在择业时存在“只看待遇, 不看机遇的”的功利倾向;
究其根源,主要在于:1)高校扩招前正处于精英化教育阶段,毕业生由政府“包分配”,基本不存在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直到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之前,问题也不是很突出。因此大学生没有就业压力,不必考虑职业角色定位的问题,自身职业意识不足;2)高校管理者重视和研究的也集中在大学生“学生角色”的适应问题上,尤其是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上,而对“职业角色”培养关注不够,往往把就业指导看作是对毕业班学生的一项应急性工作,忽视了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教育;3)高校管理者更
关注的是本学校的毕业生能不能以“合格大学生”的身份就业,至于毕业生能否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尽快适应该职业而成为出色的职业者就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了;4)即使在高校管理者关注的“学生角色”适应问题上,他们考虑的也主要是新生能否适应大学的教学节奏、讲课方式、管理模式、考试成绩能否达标上,而没有从学生就业角度考虑他是否适合职业要求,能否按照职业要求来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在学校期间围绕自己的职业角色有目的的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正是由于学校缺少一贯的职业理想教育,再加上大学生自身对职业意识认识不足,才使得大学生择业时知识储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都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3 提高大学生角色定位的举措
如何完成角色转变是每一位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角色转变是大学生适应环境生活、走向心理成熟的要求和表现。引导学生完成合理的个性化职业角色转变,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主体三者的共同努力。
3.1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角色定位的培养教育
第一,学校要把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统筹安排。抓住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认真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使新生尽快了解大学、了解专业、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等,为大学生准确定位自我教育目标打下基础。同时,在低年级开展成才教育,高年级进行择业观指导,毕业班着重就业政策和技巧的指导,把角色转变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所主持了大学生职业选择实证研究课题[3]。从调查结果看,有53.9%的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尚未形成的占到了20%。这也从侧面论证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大学生角色定位的培养教育;
第二,学校要从低层次的求职技术指导转向创业意识和自立精神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认识到:一次成功的就业指导,固然可以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次就业成功绝不意味着终身以此为业。大学就业指导应从纯技术指导的层次超越出来,注重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作为高层次人才,其选择职业的动机不能停留在谋生这一功利层面上,更应该上升到实现人生价值和为社会作贡献这一价值层面上。不仅应当自主选择职业,更应当能动地创造新的职业。
3.2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角色定位的引导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特别是站在教学和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教师是教学主体,应该充分利用和学生接触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和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大学学习的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阶段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促进学生围绕自己的角色定位主动性学习。
3.3学生要明确和完成个性化的角色定位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学生在接受学校和教师角色教育和引导的同时,要主动完成自己的学生角色转变过程和职业角色定位。
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生角色”的转变。但要在学校期间逐渐完成自己的职业角色转变,为自己的职业做知识储备,仅仅掌握好课本知识是不够的,知道获取其它知识的渠道和方法更重要。学生要顺利完成职业角色转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适应新环境,全方位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容包括生理、心理、性格、爱好、品质、能力、理想、志向等多方面。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发挥优势,取得成功;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各种社会职业相对稳定的、系统的评价,它影响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和择业行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问题,其根源在于职业价值观和具体的择业行为不统一。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追求存在不少误区:如追求那些物质利益丰厚的部门而不管自己合适与否;寻求一个舒适、轻松、稳定的工作而不论专业对不对口;总想以最小的身心投入换来最大的利润等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职业的价值评价会越来越注重个人的职业才能能否充分发挥,会越来越看重职业的智力含量。为了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大学生不再喜欢终身从事一种工作,不再忌讳竞争,这些都是积极的价值观;
在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之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众多矛盾中分清主次,确定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比如,是一份工作还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是希图清闲安逸还是无所谓条件艰苦?是要求高薪水,还是重视工作经历对现时报酬没太高的要求?是希望留在大城市还是去有发展的偏远地区也行,等等。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多学专业知识还是多参与社会实践,比例如何等等;
最后,在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过程中出现偏颇和失败时,学生要学会通过自身、学校、家庭、朋友等进行必要的角色调适。
4结束语
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角色定位紊乱、人才同质化严重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下降有诸多方面的原因,需要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关键是要加大对大学生角色定位的教育力度,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角色准确定位,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机会,完成自己的学生角色转变,围绕自己的职业角色汲取知识,从而避免人才同质化,完成个性化的职业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孙鑫亭.编辑的角色定位与心理调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4):111-112.2李光禄,周如东.大学生角色定位教育[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1):10-11.3邹赐岚.谈大学生角色适应中的“职业角色”培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2):91-92.4顾坤华.试论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3,(12):43-45.5王鲜萍.当代大学生的功利趋向对中国大学的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3,(6):17-19.6齐月华.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探讨,2005,(5):75-77.7刘伟.论世纪之交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与行为调适[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0(1):30-31.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 滕桂平(小学语文黑龙江大庆肇州小学语文五班)评论数/浏览数: 15 / 38发表日期:
2011-10-24 18:12:51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感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这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其实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
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而这一定位,凸显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则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严重背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
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人,是带有个人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程标准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老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做法。
传统上,语文教师是消极、被动使用教材,是为教教材而教语文的,将语文定义在狭小的课本这一空间。然而,时下我们必须努力去拓展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校本课程——研究客家文化,带领同学们到校外去参观客家围龙屋;在教学诗歌单元后,我又引导同学们了解客家
文化,要求搜集客家山歌,进而仿写山歌,使他们感受到了很多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感动学生,必先感动自己。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境界,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我们可以采用有表情地美读,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所以,在课堂上,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我有何其芳的热烈,有余光中的愁情乡思,有艾青的深沉„„通过自己的激情投入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到位地将作者于文章中的情感抒发出来,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生动、传神地演绎出来。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从而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心理距离。
教师角色的转换,其实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一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只有跨过了这一坎,语文教改才能真正实施,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第五篇:教师角色定位5
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点拨启发、评价激励、总结释难。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其能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讲、解、释、疑时间一般掌握在15分钟左右,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来,进行适时指导,由讲授转为引领和点拨,学生主要向老师学规律、学方法、学要领、学技巧,学生通过自主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提升综合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展示、大胆创新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教师指导的三个要求: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是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诱导学生但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
教师培养学生的三力:思维力,表达力,生成力。课堂师生关系的标准:平等,尊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