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教师需求的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3 07:5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教师需求的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教师需求的调查研究》。

第一篇: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教师需求的调查研究

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教师需求的调查研究

日期:2005-07-26作者(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200506

【我来说两句】【关闭】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网站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基础教育网站调查和中小学教师需求调查两方面着手,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当前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基础教育网站;资源需求;调查;比较

一、引言

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明确将“教育信息化”确定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并指出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是重点。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开发各类教育资源的热潮,许多知名的公司、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基础教育领域,国内大批学校和商业机构投入了中小学网上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但是网上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状况究竟如何?中小学教师又是如何使用这些网络教学资源的?

为此,笔者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网上基础教育资源现状和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需求情况的分析,以了解目前网上基础教育资源是否符合教师的需求,从而明确基础教育网站的发展方向,并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基础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二、调查方法

笔者于2004年10月至12月对国内基础教育网站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中小学教师网络教学资源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工作如下:

1.网上基础教育资源调查

笔者对10个综合性基础教育网站进行了内容分析,结合《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将网上基础教育资源类型总结为9大类,即教案、试题、论文、课件、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和其它教参。其它教参的定位是除了上述各种明确的资源类型外的辅助教学的文本型资源,如某学科的教学拓展、知识补充等。然后对每个学科的网站内容进行调查,考察网站的资源类型分布情况。

2.中小学教师网络教学资源需求调查

为了准确地掌握和分析当前中小学教师网络资源需求情况,根据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认

识,并结合网上基础教育资源内容分析的结果,我们走访了一些学校并对抽取的不同学科教师进行了访谈,从而设计了中小学教师网络资源需求调查问卷,然后以网上调查问卷为主、普通问卷为辅的方式进行调研。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样本情况分析

(1)基础教育网站抽样

首先,采用网易的搜索引擎,分别输入“学科+教学”,将搜索类别选定为“网站”进行查询;然后,根据搜索获得的网站,实行等距抽样,查看有效登陆的站点上的资源类型。实际调查有效网站223个,各学习领域的网站比例见表1。这些网站虽然只是基础教育资源的一小部分,但从这些网站的资源比例可以看到网上基础教育学科网站比例和资源类型的分布情况。

(2)调查问卷的样本情况

网上问卷最后回收51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77.8%。

统计结果表明,网上问卷的对象范围分布在全国25个省,调查样本中男性225人,占56.8%,女性171人,占43.2%。样本(N=336)代表了所有的学段,52.1%的教师来自高中,27.1%的教师来自小学,20.8%的教师来自初中。

(3)样本比较

基础教育元数据标准将学习领域划分为:语言与文学领域,包括语文和英语;自然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人文与社科领域,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社会和思想品德;艺术领域,包括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从表1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主要学科的教学网站所占比例大,而艺术领域、体育、信息技术等教学网站数量相对较少,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各学科网上资源建设的现状。

网络调查的样本具有随机性,从表1显示的教师所教学科分布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不同学科的教师上网的频率和机会。如27%的教师来自信息技术领域,20%的教师来自自然科学领域,15%的教师来自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15%的教师来自语言与文学领域,14%的教师来自综合实践活动、艺术和体育领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领域的教师在样本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这可能与学科特点有关,信息技术教师上网的机会比较多。而体育、艺术在样本中的比重很小,这可能是因为体育和艺术更多的是实践。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新开设的科目,调查时我们发现,这门学科通常是由别的学科教师兼任,比重也较小。

如表1,把网站比例和上网学科教师比例对比分析,不对等的情形可见一斑,尤其是某些学科,如信息技术,27%的教师只分享到2%的网络教学资源,对这个新兴的学科来说,结果足以让人诧异;而传统学科网站建设占网络资源的大部分,然而这些学科的教师却没什么

机会和能力来用它们,供求间的矛盾突显。

2.网上基础教育资源类型分布与中小学教师需求比较

(1)网上基础教育资源类型比例统计

从图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所有网站中其它教参占的数量最多,为90.1%;试题和论文数量相当,各占75.2%;其次是教案,占71.6%,课件占68%,多媒体素材除了图片(52.3%)相对多些,其他都比较少,动画26.1%,视频19.4%,音频14.9%。可见,网上基础教育资源中的文本型资源总体上要多于多媒体型资源。

(2)中小学教师需求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统计

问卷中对这9种与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源类型用从1(从来不用)到5(一直用)的五点量表来测量,这些资源类型包括教师备课所需要的典型资源。

从全体样本对象的使用情况看:教与学的参考资料使用率最高(M=3.31),图形(图像)类素材其次(M=3.30),动画类素材再次(M=3.02),表征各学科教师用的较多的网上资源类型。这里,教与学的参考资料定位与资源调研中的其他教参定位是一致的。而排列在最后的三类资源是:教案(M=2.67)、试题(M=2.75)和教学论文(M=2.75)(见表2)。

可见,一线教师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主要有二:一是教材及配套教参及题库之外的教学拓展知识,二是表现在对文字媒体之外的多媒体素材需求上,而多媒体表现是网络的优势。

(3)比较分析

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对教与学的参考资料需求量最大,网上这部分资源也很多,估计能满足需要,关键在于教师用何种办法有效地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源;其次是图形、图像和动画类素材,这部分资源在网上却相对较少;网上试题、论文、教案的比例很大,而教师的需求量却不是很大,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围绕教材的内容,日常纸质文本类资料(如教材、教学参考书、题库等)很丰富,对教师来说已经足够用;另一方面教师个人经验意识往往很强,对网络资源质量不信任,形成对网络资源的排斥心理。

课件需求的中间化状态,其原因可能是:

一、一线教师日常真正用课件的机会毕竟少,黑板加粉笔的模式还是主流,前期访谈时一位老师开诚布公地讲,只有要上公开课了,才会想起上网找课件,再修改。

二、很多老师反映网上课件的思路不一定符合他们教学的经验习惯,很少能拿来就用,如果修改会更麻烦,而且有时会扰乱原有思路,得不偿失。

三、不少老师反映网上的课件质量不太令人满意,用得很少。

3.各学习领域的网络资源类型分布与中小学教师需求比较

(1)各学习领域中资源类型的比重统计

从图2可以看出,除人文与社科领域外,其它教参在各学科网站位居第一位或第二位。

语言与文学领域中,教案和试题各占76.9%,课件69.2%,论文63%,多媒体素材类相对比例较少。数学没有视频和音频资源,试题比例最大(96.4%)。自然科学领域中,论文和课件比例相当,为73.1%,多媒体素材中音频最少(6%)。人文与社科领域中,教学论文最多,占到89.4%,教案、试题和其它教参比例相差不大。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动画资源较其它学科多一些,占到了50%,图片、视频、音频比例相当。体育没有试题和音频资源,艺术领域中的图片最多,原因是网上的美术作品大都以图片格式呈现,试题和视频占的比例最少。

(2)各学习领域的教师对网上资源类型的需求状况

不同学科领域教师之间的信息兴趣度有差异。观察表3中各学科领域的资源类型排序情况(艺术和体育领域由于教师参与太少,得分偏低,我们认为这两个领域教师上网查教学资料的比较少,这里不作考虑),除数学领域外,教与学的参考资料、图形(图像)类素材被一致认为排在第一位或第二位。数学领域将试题排在图形、动画、课件等多媒体之前,可能是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做试题锻炼思维能力。数学领域、人文与社科领域都将音频、视频排在最后四位,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上课不需要这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网上这部分资源太少,经常找不到合适的,久而久之教师便失去了寻找这些资源的兴趣。语言与文学领域将音频排在第四位,可能是因为英语教师需求听力的音频比较多。信息技术领域将动画、音频排在其他资源的前面,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常用到多媒体资源。

(3)比较分析

从各学习领域来看,语言与文学领域的教师对图形(图像)类素材需求的比例比较大,网上提供该资源的网站数量不是很多;数学领域的教师对试题需求相对多些,这与网上提供大量数学试题相一致;网上自然科学领域网站提供的试题和课件等资源基本能满足教师的需求,但图形(图像)资源可能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人文与社科领域的需求与网上的供给基本相当。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对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需求远大于其他领域教师的需求,网上能提供这些多媒体资源的信息技术网站却不是很多。可见,学习领域不同,网上资源建设情况也不同。

四、结论与启示

1.认清网上基础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

调查数据显示,62.4%的教师认为网上教育资源量很多,但能用的不多。说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网站建设的最大的矛盾体现在网站尽力提供大量的资源却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上,这是当前基础教育类资源网站建设的误区之一。其原因,首先是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按教学经验、上网经验等分)的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理解和需求存在差异;其次网站多媒体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的内容还是基于文本,这与教师对多媒体资源需求量大产生了矛盾;再次,网上教育资源可能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资源质量不高影响用户对网络的使用率。因此,在进行网上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时,应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资源的表现与组织形式上要更加丰富一些,增加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当然更重要的是精选优秀资源,把好网络资源的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当前网上基础教育资源不对等的供求关系带来的矛盾。

2.倡导对基础教育网站进行科学评价

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网络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面对庞杂的网络资源,浏览者很难判断其可靠性和有效性。随着基础教育网站的不断增加,用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选择高质量的网站和学习内容,浏览者对此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对基础教育网站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对基础教育网站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测量和评估有利于网站的健康发展,促进网站间的竞争与合作,促使网站优胜劣汰,从而提高网站质量,更负责任地服务于用户。

3.加强基础教育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从我们前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笔者时常感到不少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理解空间很小,他们无法,也不愿意脱离当前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理由不外乎升学考试的压力阻碍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教师(77%)参加过两次或更多次信息技术培训,但这些人中只有35.7%的人自认信息技术能力比较强。而从中小学教师运用网络资源的频度(见表2)看,他们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还是很薄弱的,特别是传统学科教师往往受传统模式限制,即使参与多次信息技术培训,也是蜻蜓点水式的,在形成网络资源利用的观念上效果甚微。因此,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应该以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为重。

本调查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网上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在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拥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网站,拥有严密的基础教育网络资源评价体系,如果我们的学校为教师营造浓郁的信息化氛围,着力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那么“数字化生存”对中小学教师还会远吗?

第二篇: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调查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田 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7期

[摘要]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关系着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文章通过对重庆市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当前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 现状 重庆市

[作者简介]田伟(1975-),男,四川遂宁人,重庆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研究。(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教师教育的进展及其改革动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sk134)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051-0

2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设置和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和当地教育的发展。为全面掌握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笔者通过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及2008年39个区县(自治县)的教师进修学校(院)培训部主任培训班的问卷调查,同时组织专人分主城、渝西、渝东北、渝东南片区,每片区选择1~2所教师进修学校(院)为抽样调研的样本,开展了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的专题调查研究。

一、重庆市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培训资源是培训机构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区县级教师培训资源一般都不太厚实充足,需要通过资源整合来充实其培训资源,加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实力。调查发现,重庆市各区县教师培训机构资源整合呈现多元化情形,实现了教师培训、教研科研、电教教仪和师范电大全面整合的仅有9个区县(自治县),占23%;完全未整合的区县(自治县)20个,占了51%;部分整合区县(自治县)12个,占31%。

通过分析发现,影响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资源整合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想认识不够。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各种教师教育资源各自为政,对资源整合在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部门利益制约。尚未实施资源整合的区县(自治县)多分布在离主城较远的渝西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教师培训均未严格执行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纳入财政预算并将其中50%划拨教师培训机构,实行教师免费培训。培训机构、教研科研、电教教仪等部门各自为政,基本靠自主创收解决各单位教职工福利待遇,教职工福利待遇不

均等,部分领导有担心整合影响职务晋升的心理,形成了整合的客观制约。(3)管理体制不一。一些边远区县(自治县)教研、科研机构尚未独立建制,大多还附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内,其人员职数少,教研、科研力量单薄,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即使整合,短期内也无法形成指导当地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力,还有少数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合并至党校,或改制成中职、普通高中,人员编制减少,配备极不合理,无法承担教师培训指导重任。

2.基础条件情况。目前,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除主城区外,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调查显示,各区县(自治县)校舍情况、资源配置、网络建设、部门设置、师资配备等各项指标均偏低。在39所区县(自治县)教师进修学院(校)中,有3所几乎没有校舍,16所没有语音室,15所没有综合实验室,34所没有微格教室,29所没有心理资讯室,11所没有图书馆,17所没有电子阅览室,5所没有自己的网站,7所没有建成校园网络。同时,区县之间的教师培训机构差异较大,主城各区及经济较发达的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校),基础条件建设明显优于边远农村区县、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主要原因在于,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经费普遍短缺,除主城区以外的多数区县(自治县)尚属吃财政饭,无暇顾及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3.干部和教师队伍情况。教师培训机构的核心资源和办学关键是有一支质量合格的干部和教师队伍。调查显示,重庆市39个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共有148名院(校)级干部,其中99%以上达到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近82%的干部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共有教职工2004人,其中专任教师1555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697人,占44.8%;特级教师97人,占6.2%;市级学科带头人78人,占5%;区县及以上级骨干教师473人,占28%。总的来看,重庆市各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任教师整体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未按照本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另外,39个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大约902人。其中,特级教师就有14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有175人,区县及以上级骨干教师500人。可见,这些兼职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较高。

4.作用发挥情况。重庆市39所区县(自治县)教师进修学院(校)普遍承担着本区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教师全员培训等众多培训的组织、培训和指导。

统计显示,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农村校长培训占了60.5%;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农村教师培训占了83%;教师岗位培训中,农村教师培训占了50%;骨干教师培训中,农村教师培训占了48%;新课程培训中,农村教师培训占了53.5%;教师全员培训中,农村教师占了60%。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中,在A-H共八种培训模式选择上,面授辅导、现场教学、专题研讨、参观考察等传统模式应用频率较高,对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等创新型培训模式的应用频率较低。

另外,远程培训模式在教师培训中应用较少。39所区县(自治县)教师进修学院(校)中,有20所利用过光盘、有28所应用过网络、有12所应用过卫星来开展远程培训,有8所没有使用过远程培训。

5.经费情况。统计显示,2007年重庆市39个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共投入教师培训经费3510万元。从经费来源看,区县财政预算内拨款1026万元,教育附加费拨付款180.5万元,教育行政部门拨款1042.29万元,专项经费416.33万元,自筹经费633.9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39个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悬殊太大。如位于主城区的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2007年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达到了249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为204万,而地处国家级贫困县的几个教师进修学校,2007年教师培训经费仅有10万元左右,县财政预算内拨款为0。

二、重庆市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主要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仅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而且教师教育经费投入还远不能适应教师培训的需要,多数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较差,个别区县培训机构甚至是三无学校(无校园、无校舍、无设施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要,严重影响着该地区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发展。

2.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专业化程度不强。(1)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教研员)专业化程度普遍水平不高,难以引导该地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这和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者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2)各区县(自治县)能够在本地区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稀缺,不少区县(自治县)没有建立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和有效使用的激励机制。(3)不少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兼办成人学历教育、普通高中或职业教育,教师多承担学科教学任务,专业从事教师培训及研究的人员不多,使教师培训工作未能做到专注、专心和专业。

3.教师培训模式创新不足。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模式比较传统,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在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对培训的后续跟踪和管理,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培训质量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不少区县(自治县)为培训而培训,把培训做成了中小学教师的一种负担,无法吸引教师的广泛参与,难以激发教师的培训动力和学习激情。

三、加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结合现阶段重庆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对加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政府统筹,落实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教师要不断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持续的继续教育培训,而教师培训基地是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保障。为此,区县级政府要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统筹力度,特别是在教师培训基地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教师教育经费的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政策、经费保障力度,真正落实教师培训和基地建设的政府责任。同时,国家应逐步建立起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培训资源建设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向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倾斜力度,对西部特别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予以重点支持,进而推进城乡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

2.改革人事制度,建设高素质培训者队伍。培训者队伍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第一资源。培训者(教研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培训者(教研员)队伍的成长必须领先于被培训教师的成长,为此,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教研员)队伍建设,在高级岗位设置比例、高级职称指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培训者(教研员)队伍。同时,应设立培训者(教研员)培训专项经费,加强对培训者(教研员)队伍的培养,打造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培训者队伍。

3.规范培训管理,增强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本地区教师培训的规范管理,进一步优化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在编制、岗位、经费等方面切实保障教师教育工作者专心、专注教师培训工作;要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严格的过程管理制度和训后跟踪监测机制;要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将校本教研、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等融入传统的培训课堂,改变培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要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激励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小学教师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曾琦.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的设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0(5).[2]赵印奖,李泽普.提高县域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思考——兼谈新形势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定位[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9).[3]张淑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7(1).[4]吴松元.创新教师培训理念,提高教师培训绩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5]张淑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7(1).[6]黄幼中.关于我国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培训策略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4(9).

第三篇: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普及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投入、改革办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经费、保学控流、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全面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一)农村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一是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二是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也有了明显增加,2002年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达到990亿元人民币,比1997年增加了1.3倍;三是一些地区和学校通过对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实验,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矛盾日益凸显。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必须承认,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农村教育正处在一种举步维艰、负重前行的困境之中。

1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1)教育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脱离了农村实际,偏离了农村教育的正确方向,没有突出素质教育。(2)受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思想的影响,认为农村办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是学校自己的事,乡政府不必介入,因此缺乏对农村教育的足够重视,缺乏对教育目标的长远规划,缺少对教育过程的必要检查、督导,教育经费的投入也远远不足。(3)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比如,各级领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估、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都存在诸多问题。

2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这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据统计,在贫困农村地区,校舍的危房率竟高达百分之十;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低,而且又没有保障,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3辍学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又有所回升。据报道,辽宁省一些农村中小学,以往到初三时辍学率一般为15%,2001年已上升到30%左右,个别乡镇高达50%以上,为近10年来少见。从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实际流失辍学率,甚至比统计数字还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近年来,由于学习费用大幅度上涨,给学生家庭带来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有些地方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教育经费的压力部分被转嫁到家长身上,家长们还要应付集资办学和分担教师酬劳等费用。许多家庭无力承担这些费用,不得

已让孩子辍学。三是学生家长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由于农村长期的封闭落后,生存条件恶劣,形成了农民“一切以生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读书哪能当饭吃”是其既现实又短视的写照,他们对教育功能的间接性、迟效性和潜在性,对知识蕴涵的增值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4师资队伍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1)教师素质偏低。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新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3)师资数量不足。农村教师普遍严重缺编,如音、体、美、劳等学科专职教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分析师严重短缺。(4)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待遇与城市教师相差甚远。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制度保障。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据统计,该市农村幼儿教师月工资在300元以下的占37.3%,400元以上的仅占23.4%,其中仅有4.4%的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这大大影响了教师从事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造成农村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

5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缺乏同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3)有的内容已经陈旧,适应化的新内容较少;(4)灵活性不强。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一直沿用统编教材,而较少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调整、更新,使用自编教材、乡土教材的则极少。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在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未能很好地完成培养有一定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农村劳动后备军这一重要任务。农村中小学一直没能围绕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办学,缺乏农村特色,并且仍然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严重脱离农村实际。由于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用不上,农村要用的知识学校又没有教,毕业后返乡务农的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许多家长看不到送子女上学的好处,农村的干部和群众看不到投资基础教育与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直接关系,影响了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摆脱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缩短农村基础教育同经济发展的距离,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机制的教育体制。

1、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

一、偏颇与脱离农村实际。目前农村教育重职教轻普教、重升学轻就业、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严重。陶行知曾说过:“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就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促进的媒介。”这些话对当前发展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必须认清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农村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农村基础教育必须适应广大农村发展生产、科技致富、渴望人才的需求。因此,对我国广大农村来说,需要从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关系出发,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使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需要。

(2)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要在中观层次上,以县为单元,实行三级办学、二级管理,把教育纳入县级农科教统筹系统中,在教育内部实行三类教育相互结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机制。应在坚持“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强化县级作为办学和管理主体的职能。管理权限适度集中,使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真正起到统筹、协调、管理全县教育的作用。县为主体,乡是基础,正确处理县、乡两级政府办学和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这是完善基础教育体制的关键所在。

(3)改革传统的学校评价机制。不再单纯以升学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而注重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要以此为标准制定的教育评价制度与方法,使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如在评价内容上,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综合评定;在评价方法上,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分数与等级加评语相结合,实行会考制度等。

2增加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1)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教育经费短缺,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解决:一是通过中央加大投入、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积极筹措、鼓励民办教育、压缩行政开支、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对于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奇缺的情况,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专项投入。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千方百计地争取一些项目投资,通过项目来改变农村学校的现状。国际上有很多基金会都是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其中有很多直接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只要各级政府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找到好的项目,就能够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国家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民营及各种民间组织和个人资助农村基础教育。

(2)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合理确定教师编制和岗位,提高教师的利用率。对教师精简优化,严格核编控编,清退编外教师。农村中小学应根据实际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杜绝“乡村向农民集资、学校向学生收费”的现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切实加强学校收费管理。正确处理好治理乱收费、规范收费管理和发展教育的关系;理清教育收费政策的基本思路,研究诱发乱收费的深层次原因,探索建立惩、防并重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对策教育收费管理制度,形成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保学控流工作

根据前面分析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要明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认清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先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有了化的教学手段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农村基础教育才能长足发展。

(2)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国家应当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对广大农村教师,要从、工作、生活各方面给予照顾,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扎根乡村,为当地教育事业多做贡献;采取特殊的招生政策,照顾农村地区考生和边远地区考生;农村的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当从提高自身整体水平入手,扩大交流,引进和接受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调动家长送子女入学和学生求学的积极性。

(3)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办学。要使《义务教育法》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农村群众依法送子女上学的意识,让广大农村学龄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应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活化用人机制。积极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农村中小学校任教,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师德修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同时采取滚动轮训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

(2)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低。待遇低,不能单纯理解为工资低,更主要的是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且解决无望。造成农村的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这种情况如今越来越严重,形成了外面的教师不愿来、里面的教师留不住的局面。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待遇,解决教师住房难、子女就业难、求医难等问题,使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5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

(1)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基本目标要求具体化、多样化。例如在思想教育的目标中要突出热爱农村、热爱家乡、扎根建设农村的要求;把技术素质的教育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等等。

(2)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由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需要多元化,要有弹性。一是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课程设置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使课程、教材满足地方、学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具有与各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区特色。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二是课程要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适当结合;承认并接受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的不一致,通过多种形式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3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活动课程分为统一的活动与兴趣活动两类。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学科、科技、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增长聪明才智,发展爱好特长,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从事农村社会工作和文化活动的能力。课外科技活动应当结合当地的“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来进行。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对国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它是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的动力之一,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我乡是个贫困乡,发展好基础教育,对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我乡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近期,通过深入学校、农户,调查、走访、座谈,对我乡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查结果表明我乡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明显。但是我乡作为贫困乡,农村基础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还略显不足,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失学现象不容忽视,传统教育评价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教师队伍还有些令人担忧,山区交通不便,学生居住分散,学校基础设施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艰苦,待遇还比较低,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现将这次调研情况分析整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位于xxxx,东接xxx,西和西北连xxx,南和西南与交城县毗 邻,总面积xxx平方公里。全乡辖xxx个村委会、xxx个自然村,人口xxx人。

小学方面:我乡现有完全小学xx所,教学点x个,学生总数xxx人,教职工xxx人,其中35岁以下xx人,36-50岁xxx人,51岁以上x人。师资学历方面:大专毕业xx人,本科毕业x人,中师毕业xxx7人。校园占地面积xxx平方米,建筑总面积xxx平方米,全乡小学拥有计算机xx台,图书xxxx册。

中学方面:我乡现有九年制学校x 所,学生总数xxx人。教师xxx人,其中35岁以下xxx人,36-50岁xx人,51岁以上xx人。师资学历方面:大专毕业xxx人,本科毕业x人,中师毕业xxx人。校园占地面积xxxx平方米,建筑总面积xxxx平方米,学校拥有计算机60台,图书500册。

(二)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端正办学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并实施对教育的政策倾斜,在我乡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乡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是“普九”取得重大进展,“两基”工作扎实推进。我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女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比97年同期增长(下称比增)5个百分点;6-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比增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0%,初中在校生辍学率1.75%,比97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7周岁中等教育完成率100%,15周岁人口文盲 率0%。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氛围初步形成。从1996年起,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乡中小学积极响应号召,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着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初步形成素质教育的氛围。三是“科教兴乡”战略得到贯彻落实。我乡始终把“科教兴乡”战略摆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2006年通过了市里验收,2007年通过了省里验收。四是创办特色学校。我乡所辖学校各有特色,各有发展:关头学校寄宿制办学模式,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效明显;麻会学校书法、绘画很有特色,成绩显著,师生参赛获奖很多。九年制学校的中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五是我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我乡从2002年以来,全面发动,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多方资金,在全乡掀起了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规模办学的热潮。如;xxx学校投资13万元,硬化了校园,新建升旗台;xxx投资3.7万元对厕所蹲位进行了改造,教学用房进行了翻新重建;xxx村委会投资2万元对麻会小学的教学楼顶进行维修(烫顶),对校舍进行彻底翻新和完成厕所的改建和校园的硬化工程。上级投资120余万元为九年制学校新建起了三层师生宿舍楼,2007年,九年制学校硬化了校园,2008年新建了学生餐厅,配备了餐桌。xxx学校投资3万元对活动场地进行了硬化,xxx村新建了一所幼儿园;xxx学校还配置了跳高架、体操垫、单双杠等大型体育设施和大量体育用品,基本实现了我乡学校建设标准化。与此同时,各中心校配置了实验室、图书室及活动室。2004年,我乡全面启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5年春季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和保学金制度,主要是对农村义 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及补助寄宿困难生生活费,“两免一补”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我乡积极响应号召,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通过改革,切实提高了我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巩固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大了对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资助力度,扩大了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覆盖范围,集中对更大范围内的生源进行统一教学和管理,我乡中小学办学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明显提高了教育水平。

二、我乡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乡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我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使我乡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我乡基础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经费投入还略显不足

我乡基础教育投入状况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这些改善相对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相对于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期望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大部分学校的教学仪器为普九时的旧二类设备,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学;我乡学校计划2010年建成局域网,实现校校通网上资源共享,全部学校多媒体进教室,还需要约200万元左右,一切所需资金的到位确实是一个实际问题。

我乡是一个贫困乡,不仅农村人口数量众多,而且农村地域也相当广泛,相应地,农村基础教育也就面广点多,需要的经费也就更多。但基 础教育的经费总投入本身就有限,投入到这里基础教育中的经费也就不多。同时,由于缺乏教育投资法,使得教育投资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也使得正常的教育经费,特别是农村专项基础教育经费不能完整及时地用于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致使相当一部分学校难以维持现有水平和规模,一些学校甚至连日常运转都成困难,更不要说扩大教育发展规模,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了。

(二)基础教育阶段失学现象不容忽视

我乡初中还存在着少量的辍学人口,尤以贫困户表现最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教学质量差,加上现行教材与农村实际脱节,学生学习困难、成绩差,使他们产生了悲观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辍学。二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近年来,由于学习费用大幅度上涨,给学生家庭带来日益沉重的经济负担。三是学生家长对重教兴学的认识不够,对子女的学习缺乏远见。由于农村长期的封闭落后,生存条件恶劣,形成了农民“一切以生存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读书哪能当饭吃”是其既现实又短视的写照,他们对教育功能的间接性、迟效性和潜在性,对知识蕴涵的增值价值自然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传统教育评价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环节旨在构建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以往社会普遍形成的人才观和评价方式,使广大家长和学生形成了“唯分”心理和思维定式,这与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相抵触,无形中加大了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难度。

当前我乡基础教育评价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价值;被评价者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过多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四)教师队伍还有些令人担忧

1.教师数量不足。由于现行“城乡倒挂”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不合理,我乡教师编制短缺,如音、体、美、劳等学科专职教师严重短缺。

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3.教师队伍不稳定。我乡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的待遇。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这就使得这里基础教育不仅无法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就连自己培养的教师也无法留住,教师出现流失现象。4.教师素质偏低。一方面,现在我乡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受专业教育,其中还有一些非师范教育培养的人员,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进入学校从事基础教育活动。他们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加之学校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主要表现在:第一,备课潦草,只写几条提纲,根本谈不上钻研课本和根据教学理论精心设计教案。第二,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特点,一律照抄教案。第三,不按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第四,作业批改不认真,打骂学生,歧视学生,对学生家长态度恶劣等。

5.“教非所学”现象普遍。相当一部分学校,教师不配套,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老师教数学,语文老师教历史,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有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师资力量不能保障,课表形同虚设。

三、我乡基础教育的发展对策

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促进人的早期发展,并为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乡村兴旺发达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设施。因此,我们必须在研究与实践中,在学习与借鉴中,在批评与反思中,积极探索符合我乡基础教育特点的发展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我乡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缓解教育经费不足 改革和完善我乡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我乡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教育经费短缺,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解决:

1.通过省市加大投入、地方配套供给、多渠道积极筹措、鼓励民办教育、压缩行政开支、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对于一些地方教育经费奇缺的情况,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专项投入。

2.乡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千方百计地争取一些项目投资,通过项目来改变我乡学校的现状。国际上有很多基金会都是针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其中有很多直接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只要政府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走出去,找到好的项目,就能够有效地改善我乡的办学条件。

3.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市委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民营企业及各种民间组织和个人资助贫困地区基础教育。

4.要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立法,而且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执法力度,决不允许任何机构、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以任何名义截留克扣农村基础教育资金,一经发现应严惩不贷。

(二)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保学控流

根据前面分析的我乡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全乡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乡政府、人民群众都要明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认清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先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才能长足发展。

2.对我乡的教育,市委应当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对这里的教师,要从政治、工作、生活各方面给予照顾,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扎根乡村,为当地教育事业多做贡献;采取特殊的招生政策,照顾我乡地区考生:乡里的教育部门、各所学校,也应当从提高自身整体水平入手,扩大交流,引进和接受先进的管理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调动家长送子女入学和学生求学的积极性。

3.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办学。要使《义务教育法》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农村群众依法送子女上学的意识,让更多学龄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改变评价过多的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和侧重于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的现状。要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要注重对个人发展独特性的评定,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评定;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强调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并存,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强调要实现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移,要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实施终结性评价;强调要注重“质性”评价,改变以往只重视“量化”的倾向,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要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更多地关注课程的发展进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历程、教师素质提高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要落实评价过程动态化,还应将终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评价的主体、客体及评价的内容不同,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及反馈方式必然趋于个性化、多样化。如对教师评价结果的描述,宜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反馈方式,可采取像“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学生成长日记”“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这样的呈现方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农村师资稳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1)应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聘任制,活化用人机制。(2)政府要给予到我乡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我乡中小学校任教。(3)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机制,大力提高我乡中小学教师素质。对我乡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应以岗位培训为主,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学与培训结合”的培训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培训活动。坚持专题报告与示范课相结合,有关部门可以邀请一些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上一些示范课;组织学校间的互相学习,各学 校通过协商的方式,建立“互访”制度,通过交流,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技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网上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积极鼓励教师自发组织集体听课、评课、研讨等形式,实现自我培训。(4)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

2.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我乡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待遇低。待遇低,不能单纯理解为工资低,更主要的是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多,且解决无望。造成这里的不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这种情况如今越来越严重,形成外面的教师不愿来、里面的教师留不住的局面。因此,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各方面待遇,解决教师家庭住房难、子女就业难、求医难等问题,使全乡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确保我乡教师队伍稳定。

3.依托高师院校,提升我乡基础教育水平。师范院校坚持面向基础教育办学,促进地方教育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又是我国师范教育长期发展的战略之一。这就决定了地方高师院校必须面向地方,面向基础教育,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而农村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中最关键最薄弱的一环,我乡作为一个贫困乡,其基础教育更为薄弱。因此,高师院校必须以其具有的优势推动我乡基础教育不断前进。同时,乡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高师院校,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和支持高师院校服务农村基础教育。高师院校也要积极加强与我乡各学校的联系,把我乡学校作为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调查和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积 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试验,并结合各村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高师院校的教师要与我乡基础教育教师建立稳定的关系,提供教育教学指导和咨询,参与教改实验,推广适合我乡师资、设备条件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我乡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要在与我乡中小学的密切联系中,了解这里基础教育的实际,并根据我乡对基础教育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新要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发展好基础教育, 办好我乡学校, 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乡“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也是推进我乡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保障。我乡基础教育要切实围绕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安的心理要求, 以建设“学习型”新农村为目标, 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工作各项方针政策, 开展多元结合的整体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五篇: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现状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邹统民 丁武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5期

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辅导员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依托。沟通得好辅导员的工作就会“畅通无阻”,得以顺利实施,沟通不畅则可能容易引发一些冲突,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了解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现状,探讨两者的沟通艺术,对于做好学生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载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教师需求的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育网络资源现状与教师需求的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资源与英语教学初探

    网络资源与英语教学初探 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有极其重要而广泛作用,可以说英语成了全世界的通用语。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母语学习......

    社会实践调查,基础教育现状

    社会调查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现状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城乡的收入差距也在加大,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不同地区之间,社......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现在,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 我本就是农......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

    吉林化工学院学院2015-2016第二学期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实践内容(题目):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 学期: 2015-2016第二学期 班级代码:食品 1401 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学院......

    国内金融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国内金融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领导,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中学化学实验现状调查研究

    中学化学实验现状调查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是组成中学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而科学教育又可分为互为关联的四层内容, 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中学化学实......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舒文娟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5期 【摘要】选拔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社会......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研究

    大学生旅游现状调查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学生为例 一、选择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人们比过去更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