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民营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大全)

时间:2020-11-23 23:4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疫情下民营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疫情下民营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大全)》。

第一篇:疫情下民营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大全)

为准确评估疫情对六安民营企业的影响,了解市场一线的真实状况,疫情期间我们全联调查系统收到了大量有效问卷。从调查结果看,订单及营收下降、资金紧张,成为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而减少或返还税收、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则是企业最迫切的需求。

参与调查的企业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为8.9%、35.49%、55.61%。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最高,达28.66%,涵盖医疗器械、医用敷料、半导体、光电子芯片和器件、锂离子动力储能电池、日化产品等各类主营产品。

从业绩规模来看,45.69%的企业2019年全年营收小于1000万元,27.83%的企业营收在1001万-5000万元,营业收入大于5000万元的企业占36.1%。七成企业复工时间待定,五成企业预计返工率会降低

春节期间,放假企业比例占95.15%,仅4.45%的企业没有停工,主要为医疗类企业。同时,受疫情影响,调查期间,57.63%企业复工时间待定,主要原因包括政府要求、员工无法按时返岗、担心疫情扩散等。

参与调查企业中,预计开工后员工返工率与往年持平的企业占比为21.69%,55.28%企业预计员工返工率将降低,8.9%的企业认为降幅将超过50%。企业普遍面临订单减少压力七成企业预计今年营收下降

在近期面临的主要压力选项中,企业订单预期减少、营业收入减少、资金紧张、租金税费压力大,排在前三位。与调查的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压力,只有两成企业认为现金流充裕和正常,四成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达22%以上。所有企业均认为,疫情对企业经营造成了影响,64.66%的企业认为影响很大,导致企业经营暂时停顿。有七成企业预计2020年营收会有所降低,超六成企业认为降幅将超过10%。

企业应对措施选项中,列出了包括股东增资或引入新股东、民间借款、延迟支付贷款、分包订单、创新产品服务、申请贷款/补贴/纾困资金、进行裕安区域外的投资扩张和保持现状等12个选项。

其中,线上办公成为最受企业青睐的选项,占参与调查企业总量的46.78%。其次分别为申请贷款/补贴/纾困资金、创新产品服务和延迟支付员工薪水。从调查结果看来,仅5.48%的企业选择破产清算,意味着多数企业采取自救的办法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困难。七成企业表示,不会在复工之后进行裁员。七成企业呼吁政府减少或返还税费

要缓解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带来的影响,仅仅依靠企业自救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外部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最希望得到的支持选项中,占比较高的依次是减少或返还税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积极的用工复工政策、以融资贷款/纾困资金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尽快恢复物流通道等。此次问卷调查当中,我们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哪些想反馈的情况和建议。从参与者提出的建议来看,“希望针对中小企业扶持的政策能落实到位”“希望恢复物流”“希望减少房租”“希望银行能够降低贷款利率”排在前列。

一位医疗器材生产企业的管理者表示,春节期间因生产医疗防护服及配套产品等保障物资,一直没有停工。在此期间,该公司员工工资、物流费用大幅上涨,但产品销售价格未随之提价。因此,他希望政府对医疗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不让企业“亏本保供应”。

结合调研结果,经济学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在有效防控前提下,有序推动复产复工

1.交通、物流、人员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应全面制订恢复交通、物流、人员流动的预案,明确相关条件、时间、保障和防护措施等;

2.有序安排复工,优先安排疫情防控必需、保障城市运行的企业复工,其次安排事关国计民生企业、重点工业和建筑企业、重点商贸服务企业复工,最后为其他企业;

3.保障企业防疫物质到位,制定发布复工防疫手册。待全省具备复工条件且企业自身合格后,无需审批可以立即复工;

4.针对一段时间内省内大学生工作难找、农民工难以外出的情况,提前组织用人单位采用多种形式招工,一旦复产复工他们能顺利就业。

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激活市场

1.在与中央层面“房住不炒”基调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各地可考虑适度放松房地产限购政策,放宽购房资格限制,落实购房优惠政策,减免房企和购房税费,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2.加大对个人购买汽车(含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减免购买汽车的税费,同时重启家电下乡政策;

3.根据财政能力,为低收入群体、为疫情防控作出贡献的人员及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发放消费券;

4.将个人房贷、车贷和一般消费贷款的利息支出作为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抵扣项,实质性降低个人税收负担,有效促进消费;

5.灵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加大对新型信息消费的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安排六安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推进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建设,在生活类、公共服务类、行业类信息消费领域,遴选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示范效应强的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三、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

1.充分利用国务院减免企业社保费、缓缴住房公积金相关政策,年内免征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无需申请即可免交住房公积金单位缴费;

2.大规模扩大公益性担保基金规模,逐步使基金总规模达到能够担保本地总信贷量的25%-35%左右,担保率为75%-85%,容忍一定比例的坏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并提供优惠利率贷款;

3.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和民间资本积极发展“政府引导中小企业母基金”,加速推动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企业负债融资比重;

4.继续实施有效的大幅度减税降费,直接降低企业成本,改变目前以“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销项抵扣机制的增值税征收机制,将企业一切成本支出按一定比率计算进项税并实施抵扣。

四、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促进经济恢复活力

1.六安市内金融监管部门和主要金融机构,为疫后经济社会恢复和重建做好充足的政策准备;

2.优先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的融资需求,对涉及医疗、食品、零售、物流等民生领域的小微企业在现行优惠利率下进一步下调;

3.推动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受疫情影响重大的领域的信贷投资支持力度,支持恢复裕安重点制造业企业生产;

4.定向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如食品饮料、旅游、交运、商贸零售、酒店餐饮等行业;

支持在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如医疗设备、疫苗研发、疫情防控物资、电商、农贸市场等;

优先支持展现良好发展潜力、经营业绩稳定、就业规模较大的企业;

5.各银行对重点行业提供差异化融资服务。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6.各银行及金融机构对于复工的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如提高授信额度、提高资金审批效率、提供最优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

7.加大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加大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六安市特别是裕安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的状态。

五、以疫情为机遇,推动六安省新一轮改革开放

1.逐步放开金融、能源、电信、电力等基础领域以及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培育新的增长点;

2.以竞争中性原则落实国企改革,消除投融资、市场监管、政府采购领域的所有制歧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3.探索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落实人地挂钩,切实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

4.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部门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严格限制国有投融资平台的职能和经营范围;

5.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塑造新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篇: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摘要:假期我在爷爷的橡塑制品厂实习,学习工厂管理经验。在那里看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个小型民营企业,不得不说,它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没有高素质人才,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监察体系,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环境问题等等,都是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再者,地价租金的提高,人员工资的提升,原料成本上涨随时都使小型民营企业处在倒闭的边缘。根据我假期的所看所想所得,我觉得人才优势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民营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有效的组织架构及持续获得资源的能力,形成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但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高流失率和人才的匮乏成为了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本文试探讨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并对此提出在体制、管理、文化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才流失 现象 原因 对策

1民营企业概述 1.1民营企业的定义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这个词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甚为普遍。其实,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私营企业(私企),由于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1.1.1广义上的民营企业

我国民营企业界定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1.1.2狭义上的民营企业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歧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而本文也认同这种说法。本文的民营企业的界定主要是在于它的狭义的含义。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2、民营企业人员流失问题的现状 2.1人才流失率过高

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优势的经济成分。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和观念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关键人才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据调查,民营企业近几年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一些生产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最长的也不过5年。许多民营企业叫喊着人才难求、人才难留。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的症结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2流失人员中较大比例是高管和技术人员

这些人中具有某些管理和技术与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涣散了员工队伍思想,使民营企业遭受直接损失,甚至投奔竞争对手或自立门户,使民营企业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局面。

3、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对于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我认为应该从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以及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3.1管理制度原因

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基本的制度,组织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员工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认可。小型民营企业基本上以家族是模式为主。企业的高层以血缘为纽带,技术人员难以晋升,无法获得话语权,自然不愿继续待下去。还有些民营企业由于事业高速发展,企业天天在变,经营的目标是如何做好和做大生意上,至于内部企业管理,能用就先用着,因此导致很多制度还来不及建立健全,企业管理许多事主要还是人治,缺少成文的制度规范。或者即使有了部分规范,但实际上大家都不重视,做事情一味过于讲求简单直接,工作还是以前小规模时的***惯,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距离有点远。尤其是企业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关键人才价值的体现。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实行原始的家族式管理,在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家族成员总比外人要高,尽管这些人的管理、生产、销售等一系列业绩都不如外人。而现代企业的明显标志就是制度完善,但由于民营企业管理上存在上述原因,这些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且导致了企业关键人才由于得不到承认而跳槽,从而表现出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3.2企业家精神原因

企业家精神不能随企业的发展而建立,民营企业家不能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依然保持在创业时的那种工作习惯和作风。企业家精神的首要标志就是有创新精神,但把自己企业的成功全部归功于自己个人或家族的贡献,认为企业之所以有今天,全部是自己一手拼出来的,把与其一起创业的员工置之度外,这决不是现代企业家精神的体现。那种认为他人只是为我打工,至于说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的回报,一切免谈的民营企业迟早会被竞争所淘汰。这样一来,关键人才的个人才能和个人贡献被一笔抹杀,关键人才无法找到 “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并且在家长式的领导下工作,人才的技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能得到学习新技能和新经验的机会,人才流失势在必然。也有些企业创业初始有着很好的精神和作风,但老一辈离开后,继承人没有能够将其保持下去,致使企业中人才纷纷离去。3.3 企业文化原因

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但越来越多的人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一个复合系统,它既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又是一种价值观和信念,它是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制度和行为方式的辩证统一(”萧聚武,1996)。而且企业文化一定是在企业员工长期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交往范式、价值观体系,而且它一定是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有助于企业的成长才被认可的。但是在一些民营企业内部个人权威主义太重,永远是老板说了算,关键人才往往感觉到在民营企业里面自己的人格和专业意见得不到尊重,心情压抑;其次是管理方式上有问题,往往对下属能力不信任,不授权或授权不足,关键人才象被上了绑一样,只能做执行者,感受可想而知。再次,在员工的上下沟通上由于企业文化的限制,导致员工之间的沟通出现鸿沟,不能形成统一的范式或价值观,更不用说形成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了。3.4员工自身的原因

年龄和工龄是影响员工流失的重要因素。员工的年龄越轻工龄越短,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年轻的员工精力旺盛,对企业依赖性不强,自身的适应力强,家庭负担轻,一旦有更好地选择,就会离开企业。此外,年轻的员工,尤其是高学历的年轻人在就业早期容易对工作产生过高的期望,当对企业提供的薪酬、工作生活环境、晋升机会、自生发展前景不满足、期待与实际落差较大时,员工就会抱怨,将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往往把企业当“跳板”,“骑驴找驴”,把现职当成实习的基地,等积累经验,羽翼丰满,则寻机他途,另谋高就。

4、对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

民营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壮大,就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克服自身不利的因素,同时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加强制度建设,改革治理结构,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栽了梧桐树,引来金凤凰”.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但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民营企业产权是明晰的,从而导致了许多人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中也存在有产权问题,产权明晰的概念不仅意味着企业所有权的归属,同时,产权也意味着公司的结构和层次。

但我国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三缘”性,即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这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在主体上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它也是阻碍中国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我国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实际上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其他都是形同虚设。在很多以血缘构建管理的企业中往往总裁是父亲,副总是母亲,经理是儿女们,企业成为家天下,公司不能分明,企业的治理结构混乱。我国民营企业又普遍实行委托代理制度,这导致了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的出现,因为在那些企业老板同时又是企业经营者的企业里,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体的,根本没有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

所以要从重新构建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自己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科学地划分“三会”和总经理等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完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制约机制。

其主要执行方法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制度;最后要建立制度化的约束机制。

如此这就避免权利的行使不受约束而导致最坏结果的发生,避免出现更大的效率损失;并且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专家咨询作用。

因此,我国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竞争性的外部市场以及有效监督经理人约束机制,不敢对“外来者”委以重任。所以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是避免人才流失的首要措施。4.2 实行人本管理,不能见物不见人

人本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

因为的管理主体是人,其次管理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归根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的问题。从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科学管理,到基于“社会人”假设的行为管理,再到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人本管理,以及近些年出现的文化管理,都表明人本管理越来越受到管理学界的关注。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摆正自我与人才的位置关系,把平等的合作关系时时体现在企业运作过程中,针对不同利益者的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主动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舞台空间,让他们真正能有“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使之产生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的使命感,从而真正塑造出忠诚于企业的人才来。也可以设立共同远景,因为产生共同的愿景,并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企业才有可能和人才具有协调一致的价值观。

“人本管理”还体现在经营权的主导地位的实施者身上,因此民营企业家应该着眼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的大问题,而把经营权下放给人才,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让企业尽量成为优秀人才发挥才智的舞台。

实践证明,授权是企业家重视、信任人才的最佳表现,民营企业家要善于通过授权留住精英人才。精明的管理者,正是通过给予一定的权力和职位,使人才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企业得以顺利发展,达到两全其美的境界。民营企业要激发和利用人才还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待“人本管理”,因为人才参加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而工作,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尊严和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我国民营企业在具体实施“人本管理”时可以采取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3 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超脱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朔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已经是当今有一定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不能不面对的和逾越的重大课题,民营企业培育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只有进行富有成效的工作,经过艰苦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4.3.1 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是企业的动力之原。一个企业要想强手如林的竞争时代,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有创新文化,具有与对手相抗衡的实力。创新,要在管理上、技术上和制度上创新。

管理创新,对于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来讲,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当今企业处于一个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工作也要相应跟着发生根本的变化,企业经营决策、人事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技能管理等都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革和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哪个企业拥有了领先的核心技术,该企业就向成功迈了一大步。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制度的不断的创新。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从壮大自身力量、强化竞争力着手,走公司制的道路,这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所在。4.3.2 提高企业家自身素质

民营企业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或老板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其实质上企业家文化的一种体现,当今的民营企业文化,深深地烙印着企业家朴素的人格思想和经营管理理念。培育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复制过程,是民营企业的创始者通过自己垂范、教育,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带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民营企业家的素质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缔造者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4.3.3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人才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的竞争社会,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与对手相抗衡的资本。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不是简单的以某个人或某群人为本,而是以员工、顾客和社会公众为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企业在三者之间的位置,而不是简单的以物质鼓励为本,也不是简单的以关怀体贴为本,而是以朔造人、培养人为本,既为人提供发展的机遇,又为企业培育有用之才;不是短期重视人为本,而是长期实施尊重人为本。从最开始的“人治”进化到“法制”,然后走向“人本管理”,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企业、赞同企业、维护企业。

现代企业管理——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

4.4减少因薪酬问题引起的人员流失 4.4.1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企业可以按照成本补偿性、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激励性、竞争性原则确立薪酬水平。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工资发放制度。这种模式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使他们可以安心工作,又可以提供充分调动人才的物质激励;还要合理制定薪酬结构,体现薪酬差别。从企业的内部而言,人才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于薪酬水平的程度,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做到本企业内部的岗位评估,合理确定不同的岗位相对价值,从岗位的复杂性、责任大小、控制范围、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对岗位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从而确定一个既定鼓励先进又能确保大多数成员能够接受公平的差别待遇。4.4.2其他待遇激励对策

企业还可以用以下方法激励员工:

(1)股票期权,这样企业成为“人人有份”的利益公共体,人才成为民营企业的主人,更可以长原地留在民营企业的主人,更可以长远的留在民营企业中。

(2)沉淀福利制度。实行优良的福利制度,包括奖金、利润成分、股份参与等吸引、留住人才,但这些条件不是一次就能到达的,而是需要若干考察周期,只有工作到一定年限才能真正实现。(3)健全企业民营企业人才保障体系。建立人才最低生活保障,依次强制推行养老、失业、工商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高级人才的住房、家属就业及子女上学等问题,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4.5建立学习性组织,开展有效培训

建立学习性组织,开展有效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完善机制。(1)为员工提供适时的学习培训计划,满足其充电或成长的需要。(2)给一其新的挑战,刻意培养其能力,让其承担更重要、范围更广,责任更多或职位最高的工作,借此发展人才和激励人才。(3)建立内部流动制度,让员工在企业中内部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4)建立科学完善的选拔机制,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5)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4.6加强离职管理

4.6.1加强离职面谈,找出人才流失的症结所在

离职面谈不仅是对人才的最后挽留和抚慰,同时还可以通过人才流失原因的真正探求,发现公司用人、留人政策方面的不足,从而采有效措施完善用人、留人政策方面的不足,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用人、留人和激励人才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离职的深层次问题,留住现有人才。

4.6.2重视离职面谈,使每一位离职员工在提出离职后都有机会与公司管理层面坦诚沟通。

按照员工所在的岗位的重要程度,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以及人力资源部门都要与其一一沟通,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再结合公司可以提供的职位和资源进行挽留。针对关键人才,人力资源部门还应该进行回访,并将之纳入内部关系网络,一旦出现职位空缺可以争取其加入。及时补充公司的新鲜血液。

第三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

按照科技部公布的制造业企业行业分类标准,结合全国民营企业创新现状,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样本企业技术创新主导模式进行分类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区域创新差距明显、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

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对此,可用民营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加以说明。例如,到2004年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共申请专利15415项。其中,东部地区11397项,占全部专利数的74%;中部和西部分别为2380项和1638项,各占全部专利数的15.4%和10.6%。显然,东部地区民营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远比中西部地区活跃,专利创新活动占全国的七成以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地区。

具体分析,东、中、西等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区域外省市之间民营企业的创新差别也是十分悬殊的。例如,在东部地区,专利申请位居前五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省(3721项)、浙江省(1909项)、山东省(1855项)、江苏省(1317项)、上海市(933项),第1位的广东省是第5位上海市的4倍多;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安徽省(574项)、河南省(451项)、河北省(338项)、湖北省(286项),安徽是湖北的2倍;而从全国角度看,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最高省份(广东省3721项)与最低省份(海南省9项)相比相差高达413倍。

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各省市自治区专利申请结构也千差万别。在15415项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数为5700项,占全部专利申请数量的37%,不到四成。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583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80%,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40%;中部、西部分别为671项和446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11%和9%,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28%和27%。可见,东部地区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占有优势外,在发明专利申

请上的优势也很明显。此外,东部地区自身的专利申请结构(40%的发明专利比重)也要远远好于中部(28%)和西部(27%)。

(二)原始创新倾向大于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重庆、辽宁、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吉林、江苏、湖北等10个省市的通讯化工、医药、造纸、金属制品、设备制造、化工等20多个行业的822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建立了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据库在822家企业中,有1个以上专利的企业275家。在275家有专利企业中,数据完整,能够计算出自主创新能力指数的企业有105家。我们据此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数据库。经筛选和整理,剔除商贸、房地产、服务业等个别非制造业企业后,完整填列“创新模式选择”调查项的样本企业共计767家。

在767家样本企业中,有378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为原始性创新,占企业总数的49%;有299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引进、模仿再创新,占39%;有65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集成创新,占8%;选择其他创新模式的为25家,占3%。

(三)不同行业创新形式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

不同行业因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同,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从调查的结果看,在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中,原始创新倾向的主导地位最为明显,选择原始创新的样本企业数是选择引进模仿创新样本企业数的两倍以上。这说明中国电子及通信工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越过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对专用设备制造业来说,由于技术引进程度和速度受行业发展和市场的双重限制,在客观上反而刺激了国内专用设备制造业原始创新活动的发展。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主要以引进模仿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创新的主导模式。这与中国多数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或模仿西方技术成长起来这样一个背景有关。

在选择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上,不同行业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按照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分类,767家样本企业中,有383家企业选择采取独立自主的创新模式,占样本企业总数的50%;有275家企业选择联合创新模式,占36%;有109家企业选择了其他创新方式,占14%。

就行业特征来看,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以联合创新为主导模式,这可能与行业领域创新风险大、创新投入高有一定关系。尽管联合创新是世界创新领域的普遍作法,但由于法律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中国产学研之间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机制还很不完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在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仅凭自身信誉是很难维系技术创新联合体的顺利运作的。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联合创新还不普遍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集成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较强

创新模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新理性较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状况相匹配的创新模式。在这里,我们可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来衡量样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据此比较不同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差别。限于样本数量较小,我们仅对原始创新、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主要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比较,不再细化到行业。从表3可以看出在105家样本企业中,能够计算出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只有100或102家。,引进模仿再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原始创新模式,而集成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三类创新模式中最强。而从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角度看,联合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的独立创新(见表4)。

(五)创新收益较小、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较差

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关联度的考察却发现,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且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也较差。

我们用105家样本企业200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创新投入,用企业2005年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技术创新导致的经济产出,通过对两种创新分类标准下四种不同创新模式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简称研发收入比)与资产收益率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由于数据完整的集成创新模式企业过少,统计结果可能会以偏概全,我们不再对集成创新模式企业的研发收入比和资产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样本企业的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占比)与创新经济产出(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程度整体上说是很低的。四种创新模式下的相关系数最高的只有0248,且显著性水平也不理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益整体上是较低的,引进模仿创新与原始创新相比、联合创新与独立创新相比,前者的研发投入占比与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程度要高一些。

(六)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新能力逐渐提高

我们在计算出各省市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再根据《科技统计年鉴》(2005)计算出各省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新产品销售比重,然后采用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比重为技术自主创新的衡量指标,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各省市产业集聚度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产业集聚度与新产品销售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产业集聚度的高低对民营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例如,在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中,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重庆力帆集团和江苏波司登集团所在区域的产业集聚度较高,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江苏省常州市羽绒服产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50%。

(本文版权归中国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转载,否则将负法律责任)

第四篇: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信息需求分析 作者:陈芳德 林辉山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2期

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主要有:

第五篇:民营企业现状调研报告

企业“招工难”,这是当前国内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工业园区企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增加,劳动用工量剧增,用工供求矛盾同样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今年广东省出台“双转移”政策,犹如一记重磅炸弹给全南这个紧毗珠三角的人口小县更是重重一击。若不认真分析“招工难”产生的根本原因,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招工难”将对我县的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招工难”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工业园区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这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警示。

1、劳动力严重外流。沿海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对我县的劳动力产生较强的吸附作用。我县毗邻珠三角发达地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成本较低,流动方便,而一些用工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待遇较发达地区相差较大,单件产品工价普遍比沿海同类企业低20%-40%,且生产不够稳定。所以大部分本地人都不愿在本地做工,有条件外出打工的都已外出。加之我县青年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眷恋乡土,使得劳动力跨区流动日益普遍,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我县在广东务工的劳力有近4万人之多,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农村的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在我县广大农村,大多是一些“3860”人员,即: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年和年过六旬的老年人。

2、企业用工环境偏差。其一,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园区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价位平均每月900元左右,每天的工作时间普遍在11小时以上,如按每月26天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月工资也就650元左右。其二,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缺少人文关怀。一些企业住宿较简陋、伙食差、文化生活单调。有的企业工价确定和计薪方法不够合理、透明度不高,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很少和员工交流,难以在员工中树立“爱岗敬业,以厂为家”的观念。其三,职工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一些企业对法律规定的条文,比如各种福利、社会保险等落实不到位。有的企业不依法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员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其四,性别需求失衡。女工需求过大,男女比例有的高达2:8,与男女人口出生比例极不相称。

3、企业招工主体意识模糊。一是在招工过程中,一些企业管理者习惯于等政府“说媒”,想着“媳妇”找上门,而不是自己走出去“比武招亲”。二是用工年龄限制严,导致年龄性民工荒。园区许多企业在招工时,将年龄限制在18-25周岁的青年,45岁以上的民工基本不招,使求职者“望岗兴叹”,人为地减少了用工数量。

4、求职者眼高手低。尤其是一些“80”后青年本身缺乏劳动技能,却又好高骛远,怕苦怕累,不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锻炼学习,跳槽频繁。加之在本县流动成本低,导致企业员工稳定性差,流失率大。

5、民工问题没有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十分注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而很少注意到占80%人数的普通劳动力,政府和单位都有人才引进的各项管理规定,但很难见到民工引进的有关规定。

二、破解工业园企业“招工难”的对策建议

破解园区企业“招工难”问题,是我县应对广东“双转移”,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企业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根据笔者的平时调查了解,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强化招工重要性的认识。从宏观上看,“招工难”是好事不是坏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但从微观上看,“招工难”又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直接损害园区的投资形象,影响招商引资工作,制约我县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招工难”问题决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政府更是责无旁贷。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等媒体要免费为招工企业宣传、发布招工信息。要在群众中大力宣传“热爱全南,接受培训,提高技能,就业全南”的思想,教育员工要增强劳动技能,不要盲目外出,要看到家乡发展的亮点和就业希望。

2、不断完善和创新招工举措。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 本文来自 范文大全网 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招工主体作用。在为企业招工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是“搭台者”、“服务者”,即搞好有关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真正“唱戏者”是用工企业自已。政企双方的职责定位一定要明确,企业的招工主体意识增强了,招工工作就会好做一些。二要坚持走内外并举、政企协同招工的路子。要走出去,招进来,树立“大劳务”观念,眼睛既要向内又要向外。建议以政府名义与湖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外劳动力资源丰富县市建立劳务输出合作关系,帮助企业搭建招工平台。政府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分派若干个单位配合企业招工,同时明确单位和企业的职责和费用。一面立足本县走村串户招工,一面跨区出省开展长期劳务协作,从欠发达地区输入员工,扩大企业员工来源。政府可制定民工引进管理规定,从户籍、住房到上学、就业培训等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三要以工招工,实行招工奖励政策。鼓励在我县的县外务工人员返乡为我县企业做宣传,进行招工。对带人到我县务工的企业员工其往返路费由政府买单并对其进行奖励。四要建立招工信息网站。将企业的用工信息全部放在网站广泛宣传,要与各省市劳动力信息网站互联互通,大力推介我县和企业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全南经济发展和招工企业的有关情况,吸引其务工就业。五要适当降低招工门槛。针对我县劳动力结构失衡、专业技能工人存量少的实际,企业招工不能只盯在青壮年上,对应聘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等要求不是很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条件应适当放宽一些,让那些岁数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但身心健康、手脚灵活的求职者也能到园区务工。六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两个主要阵地的作用,有针对性地举办用工招聘会、人才交流会。

3、努力改善员工待遇和用工环境。首先,要提高劳动者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大多数劳动力而言,劳动报酬的高低仍是其选择在哪里就业的首要因素,只要本地和外地的收入相差不是太大,他们肯定会考虑在本地就业。其次,要努力改善工作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企业文化,实行人性化管理,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让员工亲切感受到在厂如在家。在这个问题上,重视与不重视,结果大不一样。遭遇“招工难”的企业绝大多数是食宿行、人文环境欠佳的企业。第三,要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企业,对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都要按照《劳动法》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该遵守的要遵守,该到位的要到位。同时,相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社会责任,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执法,保障民工合法权益。

4、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是企业自主培训。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科学制订好用工和培训计划,通过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的办法,自我培养一批熟悉企业生产运作的熟练工。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新手培训车间,新手在培训期间由企业发给保底工资或最低保障工资,务工三个月后再由政府再对其进行一定的就业培训补贴。二是校企联合培训。一方面依托职业技校的师资和教学设备,为企业开设员工夜间培训班,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另一方面依托企业的生产场所,建立职业技校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企业用工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劳动力。要根据我县的工业主导产业调整职业技校的专业设置,把全县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纳入招生范围,每年至少可为企业培养800-1000名产业技术工人。同时要完善对职业技校的考评考核机制,把毕业生在县内工业园的就业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列入考核内容。三是用工“订单”培训。与一些劳动力资源储备丰富的地区进行用工培训合作,由企业“买单”,委托当地培训机构搞“定单式”培训,也可联合办班培训,多途径、多渠道搞好就业技能培训。

5、切实转变招商引资方式。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引进技术密集型或非劳动密集型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问题。在转化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对进园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给予引导和适当控制,对于单纯靠廉价劳动力来进行生产的企业,要指导其限期改正;对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下载疫情下民营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疫情下民营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营企业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民营企业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21世纪,“人”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从无到有,已经占据中国经济举足轻重的......

    台州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

    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区域民营经济需要实现产业升级,给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浙......

    浅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

    浅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2011-11-29 10:02:31来源: 总裁网 作者: 蔡国琼 跟贴1条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笔者通过多年在民营企业的工作心得总结出......

    民营企业上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民营企业上市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

    下五屯双语人才现状与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下五屯街道办双语人才现状与需求情况 调 研 报 告 在当今多元文化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形势下,保护民族语言,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又一新动力。语言是思维......

    中国医疗信息化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中国医疗信息化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转载关键字:医疗 信息化 HIS IT 公共卫生 ISV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

    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提要随着人类经济技术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不但迎来了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管理的现状与发展 http://tieba.baidu.com/f?kz=6384173322009-9-3 12:05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因其机制灵活、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因而在人员招聘、工资体系、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