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报告--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课题研究
问卷调查报告
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小学课题组
2009年2月,我校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的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采用选择式答题和问题题相结合的形式,对我校的165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研究有关学校教育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增强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辅助作用,从而形成整体的教育链,使教育的延续性得以提高,在八小时以外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达到较为满意的教育效果。并在深层次上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此次回收的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对象:在校学生
有效问卷: 165份
年龄:8-13周岁
三、主要调查结果及结论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一方面表现出我校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应起到的重要作用,重视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愿意听从父母正确的教诲;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及部分家长、社区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未成年人的监护与管理等。现将调查结果从两打方面分别描述如下: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缺失:
1.家庭教育的简单性:
在问卷调查的“你父母最关心你的是什么?”约有42.65%的学生把B作为
1第一选择,即学习成绩,而仅有13.98%的学生选择了“心理健康”。而在“当考试失利,父母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一题中,有约32%的家长采用了严厉批评甚至是打骂的方式来解决。可见在教育的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家长仍然以成绩论成败。一旦成绩不理想,简单粗暴的骂或打就成为所谓的“教育”,这在极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产生“为父母读书”的错误思想,少数家庭矛盾比较突出的学生,甚至把不读书看成是与父母对抗的一种方式,从而毁了自己的求知之路,这是非常可悲的。事实上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了考多少分,而在于能否把孩子培养成正直、有责任感、身心健康、能为社会创造一定价值的人。家庭教育尤其应该如此。不应只重视基本的生活常识,而应重视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从而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2.家庭教育的盲目性:
当前,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岗后经商,外出打工的家长不乏其人,为了谈生意,有些家长把大量时间吃饭喝酒、采购材料、谈判竞争上,一天甚至几天也见不到孩子的面,更别说交流了。为了生计,有些家长终年在外打工,根本无暇来教育孩子只好长期把孩子丢给老人。而“隔代教育”由于观念的差异,造成与孙辈之间的隔阂,教育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在问卷中“你认为家长不来参加家长会的原因是什么”一题中,有高达79.65%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忙”,可见由于对工作的错误定位,以致于家庭教育的导向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不能履行监护人的职责,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导致孩子产生不良习惯甚至厌学、不求上进;对于家庭日后的发展也将带来不稳定因素,并最终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工作的目的除了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满足一定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以外,履行家长的教育监督的职能,为孩子更好地茁壮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啊!
(二)、社区对青少年教育的匮乏
在问卷题中“你受到哪些社区教育?”约有65%的同学写了“无”,这是令人痛心的。可见社区教育匮乏到何种程度,最起码在青少年中还没有了解到社区的基本用途。这和国家要求加强社区教育的步伐是不相吻合的。在这个以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现状中,进一步
加快社区教育实验,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将有利于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实践表明,开展社区教育,对于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社区应该在哪些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呢?我认为至少是以下几个方面:A、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活动加强社区人员的交流,养成互帮互助的社区习惯。从而使青少年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B、推进社区文化生活教育,多方面地针对社会所需开展技能培训,增强青少年继续学习的渠道。严禁开设“黑网吧”、“游戏房”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良场所,给孩子一片洁净的天空。
C、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培养社区教育专业型人才,切实解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教育是百年大计,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因而单靠学校的单一性教育,而缺少家庭和社区教育的配合,将会使问题出现反复;不能及时地沟通解决,将会损耗教育的成效。希望在三方的努力配合之下。“三位一体”的教育将发挥更大的效用,使每个青少年都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第二篇: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学校、家庭、社会都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影响是助力,作为小学教育这一基础工程,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要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个重要环节,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品德培养。教育学生,学校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家庭也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以及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有专门的教师,使用最有效的方式对年轻一代集中进行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才的教育。学校教育与一般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选择或创造一定的环境,组织一定的教学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施行有系统的、积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来发展儿童的智力和才能,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上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体,在培养造就一代新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要达到这一目的,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为孩子入了学,虽然每天要在学校学习五、六个小时,但孩子们每天还要在家里生活,而且时间比较长,由于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父母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孩子的个性和行为,而且还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只是就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虽然提倡因材施教,但由于一个教师教多个学生,学生的家庭条件、性格特征、智力发展千差万别,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智力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有自身特定的社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正规的学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家庭教育依然起着许多正规学校教育所不能起的作用。应该承认,一个人的教育是在家庭中起始的,父母是子女的最早启蒙者,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措施,家长的言行举止等等,对子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家庭教育既是一种基础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它对人的德、智、体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起到型塑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范围内,在家长和子女之间进行的,家庭成员之间一般都具有血缘关系,家庭是成员之间关系最亲密的社会团体,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尤为亲密。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离异性,而且有着十分亲密的感情上的联系。父母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父母的要求、教诲,以至于批评,子女从感情上愿意接受,且接受得了。只要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正常,子女一般都愿意并努力以自己的言行和学习中的优异成绩取悦于父母,在有条件的家庭里,父母对子女深切而真挚的爱和望子成龙的迫切感、责任心,促使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注视着子女的一言一行,洞察子女瞬间的情绪、情感的变化。由于父母对子女比较了解,使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做到对症下药,不仅把子女的问题抓得准,抓得及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选择得当,而且可以做到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当然,家庭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如: 1。家庭教育的条件不平衡。虽然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实际上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有教育子女的有利条件。有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家长思想好,文化素质高,教育方法好,比较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但也有一些家庭,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长文化素质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所以,家庭教育不是所有做父母的都能胜任的。
2。易感情用事。家庭教育是由家长亲自教育自己的子女,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在家长有理智时,这种特殊关系就成为教育子女的有利因素,会促使家长正确地爱孩子和教育孩子;在家长失去理智时,这种特殊关系就会转化为不利因素。然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四种偏向。第一种是许多家长往往缺乏应有的理智,易感情用事。如,高兴时认为孩子什么都好,过分地表扬,烦恼时对孩子什幺都看不惯,把孩子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甚至粗暴地打骂孩子,使孩子接受不了。这是家长们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许多家庭教育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第二种偏向是一些做父母的,明明看到孩子的毛病,也认为该管,可往往舍不得去管,怕孩子受委屈,遭磨难,因此,姑息迁就,放任自流,不管不教。第三种偏向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让他树大自然直,知道孩子有错也原谅他,放纵他,结果使孩子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渐渐养成恶习。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十二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第四种偏向是对孩子的教育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做父母的一般都望子成龙心切,因此,往往对孩子要求过急,期望过高,总是恨铁不成钢。当看到孩子表现不好,屡犯错误,没有出息,不争气,孩子的实际表现同家长的要求相悖,同家长所期望的差距很大时,往往不耐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身上形成的不良习惯纠正过来。有许多家长还认为,管教自己的孩子是家庭里的私事,不需要像对待别人那样注意什么态度,讲究什么方法,无论怎样管教,孩子也得服从。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看到了孩子有毛病就火冒三丈,难以自制,感情冲动,打骂孩子,以致于造成子女和家长在情绪上、行为上的严重对立,使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导致家庭教育失败。3。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不一致。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态度不一致,经常出现父严母慈,一紧一松的不良现象,孩子摸到规律,反正有人撑腰,何惧之有?特别是有祖母的家庭,祖母爱孙心切,孩子做错了事,常常出现父亲打骂,母亲护短,爷爷奶奶打圆场的情况,有时甚至发生争吵。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察言观色,钻家长的空子,在家长面前表现不一致,这就更棘手了。
总之,家庭教育不仅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培养孩子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家庭教育基本上还是多少年来的一些常规内容,诸如要听话,要守本分,要知足,要少管闲事等等。更为有害的是许多家长常常以钱为诱饵,来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忽视理想教育,使孩子从小就在脑子里装满了钱。将来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违法乱纪,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有害无益的。可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它们各有优势,但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家庭教育有待于学校教育的指导,学校教育规律有待于家庭教育规律的补充和深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特殊教育规律丰富、发展了一般教育规律,而一般教育规律又进一步指导特殊教育规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家长并未学过教育理论,也未在学校教过书或做过工作,但他们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有一套教育子女的好经验,合乎教育原则。也有部分教师,课教得好,班主任工作也有成绩,但在家庭教育上成效不大。当然,情况是复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致前提下,密切配合,扬长避短,才能使教育事半功倍;如果不能很好地配合,甚至互不谅解,教师埋怨家长,家长责备教师,教育力量就会相互抵消以致事倍功半。尽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观点上、内容上、方法上有很多不尽相同,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和家长的目的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要各自注意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是完全可能步调一致的。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上述分析说明,对小学生的教育,不是单靠学校,也不是单靠家庭就能完成的,双方必须选择有效的途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任务。
(一)教师要和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努力做到思想、行动一致 要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首先必须使家长和教师的认识统一。家长和教师交流情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女,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向学校、向教师提出教育的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家长应尽可能多地虚心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因为教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给学生上课,组织各种活动,他们也很了解学生,而且教师们一般都受过专门训练,具有教育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他们有责任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只要教师和家长的认识一致,做到学校教师不断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教育孩子,把两股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就可以大大增强教育力量,提高教育的效果。(二)家访、校访、师访是家、校结合的基本途径
家、校联系通常是学校教师对学生家长分别进行访问,一般应分班进行,每学期至少应对全班学生家长普访一次,少数特殊生应根据具体情况经常家访。家访时教师可先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优、缺点,学习成绩,然后倾听家长的反映和意见,教师也可以提出学生某些缺点,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措施。家访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学生,以期更有的放矢、有效地教育学生。既不能报忧不报喜,也不能报喜不报忧,要运用辩证的方法,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既要使家长对教育子女有信心,又使家长懂得教育子女的艰巨性,从而取得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和协助,达到促进学生进步的目的。家长也应耐心倾听教师询问和对学生优缺点的介绍分析,不能一听到缺点就不耐烦或为孩子辩护。对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家长也要如实地告诉老师,不能为了顾面子只说优点,隐瞒缺点。从家长角度来说,不应坐而待访,应主动出访,即校访和师访。因为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同父母朝夕相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面前,往往无拘无束,出于对家长的信赖,其优点表现得充分,缺点也暴露得充分。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性特征、优缺点都了解得最清楚,正所谓知子莫若父。家长掌握的这些情况,不仅作为自己在家里教育孩子的依据,还应主动提供给学校老师,让老师掌握这些情况,配合家长教育好学生。这就可以避免孩子在校搞一套,在家又是一套。如:有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而在家却复习功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有的孩子在校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争做好事,回到家里什么都不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甚至做坏事等等,这些情况老师不一定知道。因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表现积极主动地与学校、教师联系,共同研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孩子养成说假话的坏习惯。
(三)召开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高效地、密切联系的有效渠道
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最好每学期一次。在家长会上,家长可以听到班主任或学校领导的报告;了解学校在贯彻教育方针上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了解学校的校规、班规及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家长会议,学校也可以听到家长的建议和要求,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所以,家长会议是一种促进家、校联系,共同探索教育方法的有效形式,家长会议开得好,可以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广大家长关心学校,协助学校教育孩子,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采用家、校联系卡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各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也不一样,单靠家访,次数太多老师忙不过来,单靠召开家长会,家长也很难做到细致地了解情况。要让家长随时都能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使老师也随时
掌握学生在家里的表现,除了采取以上三种措施外,还可以采用家、校联系卡,每周由班主任将一周来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简要地写在联系卡上,周末由学生带回家,请家长看了学生一周的在校表现后,又在联系卡上写明一周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建议、意见,星期一让孩子带到学校交班主任。这就可以使教师和家长每周都能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教师和家长互相配合,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也可避免学生说假话欺骗老师和家长,对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
不少家长由于缺乏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任凭主观意志进行教育,不是粗暴就是溺爱。有的家长忘了自己的职责,把子女的教育全部推给学校教师;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提出很多不适当的要求。在不少家庭中还存在着错误或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学校有责任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系统的教育课程,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讲座或开报告会、教育子女经验交流会等,通过学习,使广大家长提高认识,初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培养人才是个系统工程,小学教育又是基础工程,要培养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教师和家长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只重视校内的正规教育,而忽视校外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只重视纵向衔接,而忽视横向沟通,是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学校教育只有在社会整体共同协作的条件下,才最为有效。完美的教育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来构建。只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联系、合作,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才能完成育人的历史使命。
第三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对接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对接
一个学校最重大的事是教育孩子,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同样也是教育孩子。而往往我们当中有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上了学,吃穿问题由家长解决,而教育问题全部由教师去管。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你想,同样一个教师在同样一个班级上课,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一些呢?这其中关键在于家庭教育。我们当中可能有的家长,在今天来之前还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分在几班,教室在哪里,更不用说老师叫什么名字了。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自行一套,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由于家长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不一致,导致学校教育的成果丧失殆尽!五天学校教育+二天家庭教育=零。反之,周末接受的家长教育,回到学校抛到脑后,家庭教育的效果等于零!二天家庭教育+五天学校教育=零。
只有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才能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第四篇: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如何与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完整的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作为父母,如何把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呢?
首先,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劣势。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基本的知识运用技能,并提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集体荣誉感及责任感的重要场所。但是,学校教育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很难做到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实现特殊化教学,因而很难兼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需要。此外,学校教育也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教育,很少考虑到孩子一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对此,家长一定要有充分认识。要利用家庭教育在了解孩子这点上的天然优势,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孩子创造发展特长的机会,促进孩子养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习惯和品质。
其次,努力寻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平衡点。父母要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主见。学校老师给予孩子的评价,是从学校教育衡量学生的角度和标准出发的,而考试成绩高低是其中最主要的标准。但是,真正了解孩子的,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当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认可和鼓励的时候,父母要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支持和信任;当孩子在学校因为成绩好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父母要适当地提醒孩子,帮助孩子在更多方面完善自身修养。因此,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相互平衡、相互促进。
第三,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系统的社会教育。孩子终究是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的。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较为系统地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格成长、社会道德形成、社会认识和行为、科学素养、经济和商业素养等一系列科学的社会教育体系的培养教育,使孩子的社会态度、社会认识、社会情感、社会能力与他所生存的时代和社会的脉搏合拍,最终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社会人。
第五篇:浅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浅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而学校教育是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它能配合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每位教师应关注家庭教育,做到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交流,发挥学生家庭的教育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否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成材,整个家庭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到全社会的安定团结,民族的健康发展,古时就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说,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关心和引导家庭教育,并逐步通过法律和社会舆论来规范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并把父母与教师对下一代的教育相提并论,不允许父母推卸教育后代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由于受不良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的犯罪率越来越高。这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病态现象和发展中国家的毒瘤,因此人们呼吁,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充分发挥家庭的潜在力量,去抚养、教育、监护下一代,传授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同犯罪现象和违法行为作斗争,将出现不堪设想的社会危机。
二、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家庭教育
一个家庭新生命的诞生就欲热着家庭教育的开始,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启蒙了。从出生到六岁左右。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在家中或幼儿园度过,在生活和心理上对家庭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父母的言行举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时做父母就成了孩子良好品质的传播者和诱导者。当孩子进入学校后,开始接受学校有目的和系统的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这时候学校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长阶段离不开家庭教育。因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形式是走读制。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要比学校教师的时间长,所以其父母的教育仍然经常性的起作用。同时,学校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因为家庭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性和伦理道德等内在的关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孩子进入学校后,家庭教育起着学校教育的必要的补充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样一来,父母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如何教育独生子女,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家庭教育的新课题,每一位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但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得当,给孩子过多的压力,造成不良的后果,随着社会竞争力加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往往又适得其反,有的父母对孩子又过于娇贯,造成了独生子不能在社会独立的现象。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会妨碍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是他们产生性格缺陷的“苗床”。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四、家教的任务和良好家教的条件
家庭教育的任务是遵循我国的有关法律。在我国教育目的指导下,同学校密切配合,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父母要关心子女的身心正常发展。
父母首先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方面的发展才有可能的物质基础。为使孩子的身体充分地生长发育,其中营养是最基本的条件。此外,父母还应督促子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父母还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的。但不全面,真正的健康,不仅指身高、体重、体型、体质、五官、四肢发育健全,生理活动功能正常,而且也要心理健康。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其他原因的影响,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视不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更为忽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造成或加重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这是不利于子女成长的。
2、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习惯,它是人在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经反复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的。习惯一旦形成,只要遇到相关的情景,人就会不由自主付出特定的反应,所以人们把习惯看得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称之为第二天性,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贻害终身。
3、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
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独立自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是养成独立自强精神的重要内容和起点。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们:“孩子要有自身的根,父母的业绩,父母的荣誉不能成为孩子赖以生活,索取财富和特权的资本。”因此,溺爱,娇惯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明智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注重培养和爱护子女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自重、自强、自律,懂得个人与社会,劳动与消费,创造与享乐的关系,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在真理的追求,事业的进取和自身的完善诸方面奋斗不息的精神。
4、与学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
学校是专门教育的机构。一般来说,学校教育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所以父母应当支持学校,启发和督促子女认真接受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子女健康的成长。有的父母有意无意地在子女面前贬低学校,贬低教师,甚至对子女提出与学校正确教育背
道而驰的要求,这是不慎重的。当然,父母对学校教育有意见,也应当向学校提出,有利学校的工作改进。
五、良好家教的基本条件
首先,父母要起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父母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居怎样,为人处世,认为什么叫好,什么叫坏等。都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尊重,相互支持,互相体谅,互相爱护,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六、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
不容质疑,家庭教育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家庭教育受父母的文化修养、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影响有其局限性,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针对个别学生和特殊家庭的情况,教师要分别做好不同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要与班主任教师配合,不定期地走访家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要防止每月不登门,一登门就“告状”的做法,对学生,家长要诚恳地教育,互相尊重,以协作的态度与家长一道研究教育问题。
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相互补充完善的关系,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以关心与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