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之美
教育之美
生活当中,美丽随处可见,漂亮的衣服,美丽的风光,可爱的孩子,在夕阳中带着和蔼笑容从容散步的老人。。。
这些都是具体的,我们感知的美。而教育之美相形之下就有些抽象模糊。教育有美丽之出吗?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育中也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讲课,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这就是一幅美的教育画卷,也是一幅充满创造价值的画卷,教师将知识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展示给学生,学生理解领会,让自己更博学多识,让自己远离无知,这种美是深刻的。
体育场上,学生们生龙活虎,沼气蓬勃,飒爽身姿随处可见,青春的风采,明快的笑容,敏捷的动作,团结拼博得斗志,以及相互帮助的精神。。。这所有一切都将教育之美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
在舞台上,同学们声情并茂,或独唱,或合唱,或弹奏,或翩翩起舞,他们用声音动作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诠释对理想的追求。这时候,教育之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
开学典礼上,一张张陌生地 面孔,认真聆听着师长对自己的勉励,稚嫩的面孔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的渴求。这时候,教育之美将对未来的希望展示在我们面前,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行为,教育是肩负重任的一项事业,它关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 的前途命运,所以教育这时候是任重道远将要开花的树。
毕业典礼上,一批有一批得学生离校奔赴各自的岗位上,他们将开辟新的生活,在各自位置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年华,这时候教育之美是充满了希望,充满了追求的离别之美少了忧伤,少了惆怅,因为年轻的心里只有勇往直前。
漂亮的衣服可以装扮人的外表,美丽的风景可以美化我们的坏境,可爱的孩子可以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而教育之美却可以塑造一个高尚的灵魂,所以他是一种长久需要时间才能沉淀出来的美,教育关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这种美是一种沉甸甸的美。教育又是关于年轻人的事业,所以他是蓬勃向上的美。愿我们把这种博大宏伟的美发扬光大,愿我们都有一双慧眼吧!
第二篇: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
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年(1903)11月,晚清最为重视教育的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之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学大潮过于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此立场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看来颇有预见性。
1、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学‚自作主张‛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高考改革时,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但至于今后大学是否要开设‚大一国文‛或‚大学语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相比之下,台湾教育界目前还在坚持6个学分的‚大一国文‛,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起源于一件小事。
多年前,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很悲伤地告诉我,日本的中学国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故乡》,理由是国文不该收外国人的作品。表面上争的是‚译作‛算不算‚国文‛,背后则是国民心态;长远看,此举多少会影响日后的中日关系。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收译作的,除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来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
2、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
我从16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大学主讲文学史。记得‚文革‛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是从语文教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因为校长们觉得,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换句话说,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很低,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4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容易了。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数学或物理就算了,因为相关知识你已经掌握了。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课程)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大都毕业就搁下,惟有研习本国语文,是‚活到老,学到老‛。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3、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十年前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我在‚前言‛中称:‚除了母语教学、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读小说,如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大的失败。‛其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课本都得考虑学生的阅读趣味。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本,然后抢先阅读,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在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开场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学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对费恩曼来讲,演讲大厅是一个剧院,演讲就是一次表演,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又要负责场面和烟火。不论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谈吐自如。‛不一定是学术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满激情,又不可重复。
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实来自叶圣陶、吕叔湘二位老前辈。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4、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臵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五、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中国大学没有开设演讲课程,很多学者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我博士刚毕业那阵子,曾被老先生夸奖‚会写文章‛。当初还觉得挺委屈的,因为,比起‚思想深刻‛或‚功底扎实‛来,这‚会写文章‛不算专业评价,更像是雕虫小技。教了30年书,逐渐体会此中甘苦。我终于明白,作为学者,会不会写文章,确实是个‚事‛——而且是不小的事。最近10年,我撰写了若干关于‚现代中国述学文体‛的论文,一半是学术史研究,一半则为了教学需要。不说成为大学者,即便只是完成博士或硕士论文,也都不是‚动手动脚找东西‛,或引进最新潮的理论,就能手到擒来的。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第三篇:诚信之美
诚信之美《树诚信之风,杨诚信之气》,一诺千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还是一条连接友谊的线索。一个人无论有多少缺点,只要信守诺言,一言九鼎,与他交往会使你感到神情气爽,这样的人,长大以后肯定会获得幸福,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为以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以诚相待。
诚信是无价之宝,用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讲信用。否则,得到的快乐、地位、好处都不会长久,都不会真实,都不会成功!
小学生关于诚信的征文
孟子说:”诚者,天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的诚信,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诚信,代表着对社会的信任;社会的诚信,意味着对国家的放心„„,可见,生活中处处少不了诚信,没有了诚信,我们如今的社会不再是那么互相信任,朋友之间的情谊不再会那么深厚„„,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假如社会上人人都不讲诚信,商家欺瞒顾客,人民互相怀疑、嫉妒,为人感到你骗了我之类的小事而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由此可见,没有了诚信,我们的生活不再光明、和蔼、美好!
诚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了它,我们就没有了美好的明天。所以我们要诚实守信,做一个良好的公民,一起为我们的明天画上美丽的蓝图。
福建莆田城厢区筱塘小学五年级:冰淇淋小子 篇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同样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之一,它伴随着一代代的中国人走过沧海桑田,经历了雪霜的磨砺,最终沉淀民族的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孟子曾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诚信是金,诚实守信如同金子般珍贵。真如王充所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为人处世,当以诚信为本,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赢得他人的尊重。人生在世,也只有诚实守信,才能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讲的是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朋友们不被重金所惑,而其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她,使他免遭祸殃。
通过这个故事,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信守承诺,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这也让我想起了多菲曾说过的”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个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人无信不立,因此我们每人都要树立”言而有信,无信不立“的观念。
诚信—让生命之树开出最美丽的花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有了诚信,幼苗才可以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开出鲜艳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个有诚信的人,同他接触时,心神会感到清爽。这样的人,因为以诚待人,所以别人也会以诚相见。
就拿宋庆龄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来说吧!一个星期天,宋庆龄一家用过早餐后,就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小庆龄听了,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心想:“终于要去叔叔家了,他家养的鸽子可漂亮了,叔叔还说要送我一只呢!”
小庆龄正准备和爸爸出门时,她突然想起要教好朋友小珍学做花篮便停下脚步,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和小珍约好要教她做花篮,所以不能去叔叔家了,你代我向叔叔问好吧!”爸爸说:“我已经和叔叔约好了,要带你们姐妹都去,叔叔特别想见你!和小珍说一声,改天再教吧。”小庆龄坚决地说:“不行!我已经答应小珍了,我不能让她失望!”父亲听了,心里又高兴又自豪,对庆龄的姐姐们说:“今天的事你们一定要向妹妹好好学习!”
父亲到了朋友家,叔叔一边和小庆龄的父亲热情地握手寒暄,一边用目光寻找小庆龄,问道:“老宋,小庆龄怎么没来?”爸爸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叔叔赞许的点点头:“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讲诚信,真是难能可贵呀!”父亲要走的时候,叔叔叫住了小庆龄的父亲说:“哎!等一下!把这两只鸽子给小庆龄带回去,我答应过她,我也不能失信哪!呵呵,这多出来的一只就算是奖励吧!” 宋庆龄的故事就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许人一物,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诚信像土,一亩心灵之土,为无数幼苗提供营养,使它们开出美丽的鲜花。诚信像水,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水,滋润着小树舒枝展叶,天天向上。
同学们,拾起诚信的“背囊”吧!用你的诚信战胜风浪,以你的诚信来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第四篇:散文之美
品悟散文之美
闲来无事,总喜欢手捧一本《美文》静坐于案前或散步于校园,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品味散文的那份美,感受思维的那份奇妙,自然快然。
散文之美,于字里行间如琴音流动,让心灵得到净化,让思想拂去尘埃;散文之美,如清泉淙淙,流淌在那些闲逸的时光里,让悠思绽放美丽的花朵,让闲情得以适从。生活有太多的惊涛骇浪,有太多的快乐忧伤,一切的混乱情感如果能够在散文里冲刷淘洗,乃人生一大快事,自有“静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之闲适,让我们在不一样的意境中体味一道独特的风景——散文之美。
我喜欢思考人生,每一次自己的心灵与散文相交接时,自感到无穷的奇妙在心中。“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这话很有道理,生命之所以有生命力,不仅是有生物角度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它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们,无一不是用他们洞察世界、思悟人生的思想光芒征服一切,这便是思想的魅力所在。而散文是一种具有思想的文章,它的“形散神不散”在变幻无穷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中流淌着神韵。更重要的是它有作者对生活及世间万物的一种情在里面。这些情感或悲或喜,或爱或恨,让人感悟颇深。读范仲淹的散文,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读苏轼,自得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大爱之情;读陶渊明,感受他“聊乘化于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豁达人生态度。思想的光辉散落散文的字里行间,读古书自然感觉与古人对话,心灵相接,思想交流,其中之美,何不快哉!
散文之思想美,我想这是因为它能让人思想的到升华,感悟人生。如果说哲学是一棵扎根深厚的大树,那么散文也是开在枝头的一朵奇葩。
散文之美,也在其意境美。意境之处,如芝兰满室,如曲径通幽,如月满西楼,小桥流水……这是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诗词意境太深,常人无法理解;议论文太过思辨,随笔小文又过于肤浅。散文之意境则若深若浅,若有若无,在形散神不散之中展示那份淡雅那份静美。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思维的散步。”也就是说它没有做作,没有放肆,它是饭后一杯清茶的一份惬意,是雨天听雨的一份平和,是黄昏时恋人携手漫步的一种温馨。身处喧闹的世界,身上不免沾染世俗气息,总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让这些俗气在意境中清洗。散文的意境如四季风景,春风和熙,莺歌燕舞;半亩方塘,绿树浓荫;红叶有意,流水无情;雪白素心,静谧安详。各种风格,各种意境,每读散文,便有一种心神与自然相融合之感,其中之乐,不可言之。
喜欢读书是一种人生的美。古语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让人抽身世俗,体味“得趣于形骸之外,娱怀于天地之初。”的洒脱自然。读书是一种人生境界,清涨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书之美如此,散文之美也如此吧!散文之美又是读书之美的淋漓展现。
散文的思想之花朵,意境之流水,美轮美奂,让多少读者心醉。喜欢读书,就喜欢上了一份幸福,一份美好。喜欢散文,生活就多了一朵思想之花,多了一分恬淡之美。在清闲时感受“及清闲地是若兰,观自在春于竹林。”的闲适,让生活在散文中漫步,让人生在散文中幸福。
品悟散文之美,美不胜收!
第五篇:和谐之美
和谐之美
开头:
那蓝蓝的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和安详;那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互相促进,一起共同发展,才呈现出那五彩斑斓的和谐吗?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曲。和谐产生美丽,和谐生发了力量。
结尾:
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温暖,和谐之美——无时无刻与我们现在,只是没有人留意到,而我却在无意中有所发现。我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名言: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