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沂大学《教育管理学》考试重点
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
4、为了服务于教育
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共同点:教育管理活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不同点(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一面即特性):一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二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三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所以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碰到伦理、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四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五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稷下学宫:办学体制:官方出资,私家主持
《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行为科学,代表人物梅奥;当代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西蒙、巴纳德。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基本主张:一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二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三统一指挥。四工作标准化。五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六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七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八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中的许多管理方法在今天学校管理中运用;被看作是“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它给教育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梅奥)强调员工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在人和组织之间,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家坚信,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影响:1大量的著作和论文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2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3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作到民主参与决策;4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行为科学:领域:(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2)西蒙的决策理论。(3)领导行为的研究。(4)激励理论。(5)人际沟通、组织发展和变革、角色冲突、组织文化、参与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影响:(1)理论角度。它改变了以往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单纯的经验总结,在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2)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3)学科建设方面。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
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1)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制约;(2)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制约;(3)受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4)受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5)与管理主体有关。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1)理论层面:有助于澄清对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模糊认识,加深对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认识,使我们更深刻理解由教育管理体制所构成的各种教育管理现象。(2)实践层面:有助于理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促使我们认真反思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经验及所应吸取的教训,使今后的体制改革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可行。
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三种类型中最重要)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二:从属制和独立制依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教育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2)从优缺点两方面来看,两种体制各有利弊,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3)教育管理体制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更多影响的是国家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东西,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则小得多。不同点: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2)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根据有关原则实行聘任制,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
(3)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完善:有很多新问题值得研究,如:如何对现有的小学教师进行适当分流,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等,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进一步去分析和探索。
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个复杂、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人们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载体。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较为接近,因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比一般成员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有的小团体,且这样的小团体有自己特有的权威和领袖,甚至有自身不成文的规范或章程。两者关系:相互影响和关联,一个正式的组织不可能完全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如果处理和协调地好,有助于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
教育政策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基本模式共有八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理性模式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
渐进模式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局限性:比较保守。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
教育法的体系包括: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评述教育行政机关应该如何依法行政。1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2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有实施、监督和管理本辖区内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法定职责。3教育行政机关通过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处罚和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等教育行政行为实施依法行政。3教育行政机关要
有依法行政的意识,要依法管理教育事业。
评述学校应该如何依法治校。1依法治校的“法”有《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为了加强教师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国家逐步建立一整套基本法律制度,如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3学校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4学校教育活动是非营利性的,学校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得到的收入只能用于学校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5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收费管理也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内容。6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
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含义: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分类:1依据决策的来源: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创造的决策。2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3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策和消极的决策。
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
参与决策的方式:照会式,寻求意见式,民主集中式,议会式,参与者共同决断式。巴纳德的组织沟通七项要点是基本观点 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激励等
教师激励的策略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环境激励、信息激励。
教师评价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学习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1、开端管理
2、过程管理
3、终端管理 在学生管理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二是通过值周班制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三是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宏观层次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如何做好教研组的建设:一是要按照不同 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二是要有相应的 制度;三是要选好教研组长。
如何加强教学质量:一是要对教学质量要 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教学质量不仅 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要从教与学两 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三是教学质 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 拔尖学生。四是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 全过程的管理。五是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 理的观念。
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教育经费是用来做 什么的)筹资功能、导向功能、监管功能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1)公共教育经费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教育财政 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3)生均教 育经费指数。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区别:①制 定的主体不同。教育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 家机关制定,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政党和 国家机关。②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政策 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意见、指示等文件形式出现的,而法律则是以法 律条款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的。③实施 方式不同。政策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机关 的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对其特定的工作 人员的约束来保证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则 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求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遵守。④作用不 同。政策具有指导性、调控性和灵活性,而法律作用的特点则具有规范性、强制性 和稳定性。联系:①政策是法律的基础 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 行。②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 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③政策 和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 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
学生管理的内容:
1、学生学籍的管理
2、常规管理
3、德育管理
4、学习管理教学管理的任务(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 育质量。(中心任务)
2、确保教学的正 确方向。
3、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 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4、深 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 系。
5、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 学化。
6、充分跳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 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引导组织教育人员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活动
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1、现代教育已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
4、为了服务于教育
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共同点:教育管理活动也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教育管理的对象,同样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成分;教育管理也表现为一个过程,并有其专门的管理职能;其管理方式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不同点(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一面即特性):一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人们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二教育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要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三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所以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碰到伦理、道德、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四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五对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对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要复杂得多。六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稷下学宫:办学体制:官方出资,私家主持 《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行为科学,代表人物梅奥;当代管理理论,代表人物西蒙、巴纳德。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基本主张:一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二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三统一指挥。四工作标准化。五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六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七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八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中的许多管理方法在今天学校管理中运用;被看作是“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它给教育管理人员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通过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遵循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原则,再辅之以严格的奖惩手段,学校组织也能像其他一切组织一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
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代表人物梅奥)强调员工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在人和组织之间,人际关系学说更看重人。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家坚信,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影响:1大量的著作和论文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2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3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作到民主参与决策;4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行为科学:领域:(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2)西蒙的决策理论。(3)领导行为的研究。(4)激励理论。(5)人际沟通、组织发展和变革、角色冲突、组织文化、参与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影响:(1)理论角度。它改变了以往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单纯的经验总结,在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2)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基本的研究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3)学科建设方面。科学的成分大大增强,学科的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1)国家的政治体制的制约;(2)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制约;(3)受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4)受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5)与管理主体有关。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2)权力分配的功能。(3)分工协作的功能。(4)提高效率的功能。
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1)理论层面:有助于澄清对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模糊认识,加深对教育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认识,使我们更深刻理解由教育管理体制
所构成的各种教育管理现象。(2)实践层面:有助于理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促使我们认真反思近年来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经验及所应吸取的教训,使今后的体制改革工作目标更明确,措施更可行。
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一: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三种类型中最重要)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事权的分配关系。二:从属制和独立制依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
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教育管理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2)从优缺点两方面来看,两种体制各有利弊,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3)教育管理体制难以解决一切教育问题,它更多影响的是国家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东西,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则小得多。不同点: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表现为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2)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确定教职工的岗位数、岗位职责和任务,根据有关原则实行聘任制,建立合理的聘任程序)。(3)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完善:有很多新问题值得研究,如:如何对现有的小学教师进行适当分流,如何看待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等,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进一步去分析和探索。
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个复杂、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它是人们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而且直接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载体。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较为接近,因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比一般成员更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有的小团体,且这样的小团体有自己特有的权威和领袖,甚至有自身不成文的规范或章程。两者关系:相互影响和关联,一个正式的组织不可能完全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如果处理和协调地好,有助于正式组织的目标实现。教育政策指政党、政府等各种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而协调内外关系所制定的行动准则。基本模式共有八类,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理性模式定义: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不足:政策目标难以操作化和量化,资料难以收集齐全,任何国家不存在绝对中立的价值。
渐进模式定义:制定新政策时只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使新政策成为过去政策的延伸和发展。优点:政策制定比较稳妥可靠,不必做整体上的调整,执行起来阻力较小。局限性:比较保守。
团体模式(=政治协商模式)定义: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听取各政党、团体及不同职业的人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对话和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达成具有妥协谅解色彩的决定。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它是一种经常运用的方法。教育法的体系包括: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 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评述教育行政机关应该如何依法行政。1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2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有实施、监督和管理本辖区内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法定职责。3教育行政机关通过教育行政立法、教育行政监督检查、教育行政许可、教育行政处罚和教育行政强制执行等教育行政行为实施依法行政。3教育行政机关要有依法行政的意识,要依法管理教育事业。
评述学校应该如何依法治校。1依法治校的“法”有《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2为了加强教师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国家逐步建立一整套基本法律制度,如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3学校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4学校教育活动是非营利性的,学校通过依法举办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收费等方式得到的收入只能用于学校机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5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收费管理也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内容。6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也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发展的导引者、组织运行的指挥者、组织沟通的促进者、组织示范者。
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含义:广义,教育领导者对教育组织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或对各种方案的选择。狭义,指教育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本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做的决定。分类:1依据决策的来源:居中的决策、请求的决策、创造的决策。2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3依据所选择的决策态度:积极的决策和消极的决策。在教职工参与决策程度上,把握三个原则:相关原则(看决策是否与参与者的利益相关);能力原则(考虑参与者的专业能力);权限原则(参与决策者对所决定的事项是否有管辖权)。
参与决策的方式:照会式,寻求意见式,民主集中式,议会式,参与者共同决断式。
巴纳德的组织沟通七项要点是基本观点
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任用、教师的评价、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激励等
教师激励的策略物质激励、目标激励、民主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环境激励、信息激励。
教师评价中应注意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显性(教师的出勤、任课节数等)与隐性(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的关系;定量(工作质量通过一定工作数量表现出来)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学习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1、开端管理
2、过程管理
3、终端管理
在学生管理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一是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二是通过值周班制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三是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宏观层次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如何做好教研组的建设:一是要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二是要有相应的制度;三是要选好教研组长。
如何加强教学质量:一是要对教学质量要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教学质量不仅仅指学生的考试成绩。二是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三是教学质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拔尖学生。四是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五是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
教育经费管理的功能(教育经费是用来做什么的)筹资功能、导向功能、监管功能
教育经费的衡量指标(1)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教育财政预算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3)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区别:①制定的主体不同。教育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政策制定的主体包括政党和国家机关。②表现的形式不同。教育政策通常是以决议、决定、纲要、通知、意见、指示等文件形式出现的,而法律则是以法律条款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的。③实施方式不同。政策主要是依靠党和国家机关的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对其特定的工作人员的约束来保证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求任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遵守。④作用不同。政策具有指导性、调控性和灵活性,而法律作用的特点则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联系:①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而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行。②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这是政策和法律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
③政策和法律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其在调整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有的优势。学生管理的内容:
1、学生学籍的管理
2、常规管理
3、德育管理
4、学习管理
教学管理的任务(内容)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心任务)
2、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
3、建立和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4、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5、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学化。
6、充分跳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管理学考试重点
试卷分值分布
选择题30*1 判断题10*1 简答题4*5 材料分析题4*5 论述题2*10(十一、二、三*1)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及其功能
1、西蒙对管理的定义:强调内容为决策的作用,即“管理就是决策”,他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和管理的所有方面,任何组织都离不开对目标的选择,任何工作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比较、评价、拍板后才能开始。如果决策错了,执行的越好,所造成的损失越大。所以只有说管理就是决策,才能真正反映管理的真谛。
2、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或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协调。
3、管理工作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是由管理工作协调对象的多样性所导致的:对目标的协调表现为抉择,对资源的协调表现为计划,对任务的协调表现为分工,对思想的协调表现为沟通,对行为的协调表现为沟通和奖赏,对活动的协调表现为计划、坚持和监督。
4、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人所拥有的资源(时间、资金、精力、信息、技术等)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5、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人类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活动的目的性:致力于实现自己的追求。
第二节 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
1、可以用管理的有效性来衡量管理工作的好坏。有效性包括两方面:效率与效益。
2、效率是投入与产出之比,效益是指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是产出满足需求的程度。效率与效益相比较,效益是第一位的,有效的管理,要求既讲求效益,又讲求效率。第三节 管理职能与管理过程
1、基本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管理是人们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第二章 管理者
第一节 管理者的职责
1、管理者的特征:在一个组织中,是组织中的一种角色;
从事管理工作,履行管理四大职能;
拥有直接下属,负责指挥下属开展各项工作(显著特征)。
2、组织成员志同道合、能力互补是组织发挥其功能的前提。组织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创造一个志同道合、能力互补的组织环境。
3、组织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第二节 管理者的分类
1、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管理者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2、按作用划分的不同管理者职责可分为业务管理者、财务管理者、人事管理者、行政管理者和其他管理者。
3、管理者的错位:①高层管理者 事必躬亲 职业习惯或偏好的影响
喜欢通过干预下属的活动来体现自己的地位 管理者自身计划组织能力差,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对他人的不信任
②中层管理者 上传下达
③基层管理者 只管贯彻落实不管最终结果
第三节 管理者的权利与责任
1、管理者的职权:支配权、强制权和奖赏权。
2、支配权指管理者在其分管的工作范围内具有确定工作目标、建立相应组织、制定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活动的决策权和对下属的工作调配权。管理者拥有的支配权局限于管理者职责范围之内。强制权是和威胁相联系的迫使他人服从的力量。强制权发生作用的基础是下属的惧怕。奖赏权通过给予一定的奖励来诱使下属做出组织说希望的行动。奖赏权是建立在交换原则基础之上的。
3、无论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如何,其所担负的基本职责是一样的。即: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组织内协调的开展工作,克服资源短缺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灾难,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的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
第三章 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西方管理思想的整体图像
1、亚当斯密的管理理论(经济观点):思想简介 是对管理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是他的分工理论和“经济人”观点。他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之一,并通过实例充分论证了劳动分工的优越性。另外,他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社会利益是由于个人利益之间的相互牵制而产生的。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经济人”观点后来成为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2、经验管理思想认为,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个人的素质。
第二节 主要管理流派思想简介
1、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勒,于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通过对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理论与方法,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理论的正式形成,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认为应该通过科学研究来决定工作方法,而不是凭每一个工人自己过去的经验。
3、科学管理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4、官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韦伯,它强调组织的运转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依据业主或管理者的判断。
5、行为管理思想则把重点放在分析影响组织中个人行为的各个因素上,强调管理的重点是理解人的行为。
6、早期行为管理思想与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开始于1924年,历时9年,结果表明,生产率不仅同物质实体条件有关,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态度、动机,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密切相关。主要结论如下,①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②企业中除了存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简答)
7、定量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把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
8、权变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9、权变管理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它在继承以前的各种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吧管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对管理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找到各种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具体适用场合。
第三节 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
1、经济管理思想:孔子重义轻利,老庄寡欲知足,孟子劳动分工,荀子以礼调节。
2、运筹与决策思想:《孙子兵法》、《隆中对》。
3、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思想:荀子性恶论,孟子性善论,管仲知礼节荣辱等
4、关于领导艺术:《孙子兵法》令行禁止等。
第四章 管理与环境
第一节 管理环境的构成
1、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组织外部哪些是环境因素,是一般环境因素还是任务环境因素,取决于组织的目标定位。
2、要区别一个因素是否是环境因素,是什么环境因素,关键取决于该因素对这一组织业绩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第二节 常见的外部环境因素
1、任何组织的行为都不能不考虑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影响。
第三节 组织文化(材料分析)
①概念:组织文化实际上是指组织的共同观念系统,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之中的共同理解,而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管理者的思维和决策施加影响。
②特点:客观性(创始人的关键作用)、个异性(鲜明的个性)、民族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稳定性。
③影响:是一种规范,一种管理者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规范;计划上,目标的确立、计划的风险程度、决策是否长期性;组织上,授权给下级的程度、工作对员工自由度的考虑、规范化程度大小;领导上,运用什么激励技术、采用什么领导方式、是否要消除一切不一致;控制上,采用什么控制方式、业绩评估的标准、超过预算的反应。
④实例答案要点P85:控制的程度:规章制度或用于监督和控制员
工行为的指导原则的多少
导向性:组织建立明确的目标和业绩要求的程度。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管理者给下属
以帮助和支持的程度。
对员工的基本看法:信任或不信任,或予以员工
责任、自由、独立和支持的程度。
风险容忍度:鼓励员工开拓、创新和承担风险的程度。纷争容忍度:允许员工自由发表不同意见和公开批评的程度。
沟通的模式:组织信息传递是否受正式的权利线的控制。协作意识:鼓励组织中的团体协调一致地工作的程度。整体意识:组织成员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他们
特定的工作小群体作为整体的程度。
奖励的指向:奖励基于员工的业绩而不是感觉、好恶的程度。
第二篇 计划篇
第五章 目标及其确定
第一节 目标及其特点
1、宗旨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宗旨表达的是组织的一种追求,不仅相对比较抽象,而且也行最终也无法完全实现;目标则是一种“行动承诺”。它必须具体、可操作、可实现、可检验。宗旨表达的是一种总体上的追求,目标则必须是细化的,组织对实现宗旨所必须开展的各方面工作都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目标。
2、组织目标的作用: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是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是管理者和组织中一切成员的行动指南。①组织目标是组织进行计划和决策的基本依据(目标是计划的基础)。②组织目标是组织内部分工和协调的准则(组织目标提供了组织成员相互了解的途径)。③组织目标是高效率的前提,也是业绩考核的基本依据(组织成员的努力是否符合组织目标是其工作是否有效率的前提)。④组织目标是重要的激励手段(能够真正调动员工内在工作热情的是具有吸引力的目标)。
第二节 目标的制定
1、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
第三节 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在1954年发表的《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的管理方法。
2、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
3、目标管理的特点:①组织目标是共同商定的,而不是上级下指标,下级提保证;②根据组织总目标来决定每个部门和个人担负什么任务、责任及应达到的分目标;③以这些总目标和分目标作为组织部门和个人活动的依据,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展开的,将履行职责与实现目标紧紧地联系起来;④对个人和部门的考核以目标实现情况为依据。
4、目标管理的优点:①通过目标管理,使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避免形式主义和做无用功,使管理者摆脱被动局面。②通过目标的系统分解,可提高组织整体工作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强各级人员的进取心、责任感,充分发挥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③目标管理有利于实现有效控制。④目标管理强调参与,有利于增强全体组织成员的团结精神和内部凝聚力。
第六章 计划及其制定
第一节 计划及其作用
1、计划的类型:①按时间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②按广度 战略计划和行动计划
③按对象 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
④按效用 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第二节 计划的制定和审定
1、在一定条件下,计划时间与工作成本成反比。
2、在配置资源时,计划工作人员要注意不能留有缺口,但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3、计划工作中常见的错误:①认识错误,不注重计划的制定(计划的有效性就在于保证在发生各种预想不到的情况时,能将有效的资源首先用于最重要的事情)。②缺乏知识,制定的计划缺乏可行性。③固守计划,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④运用不当,缺乏明确的交流和授权。
4、计划工作中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见上题。
第三节 计划制定方法
1、滚动计划法:做法是在制定计划时,同时制定未来若干期的计划,但计划内容采用近细远粗的办法,在计划期的第一阶段结束时,根据该阶段计划执行情况和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并将整个计划向前滚动一个阶段,以后根据同样的原则逐期滚动。优点 ①使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相对缩短了计划时期,加大了对未来估计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近期计划的质量。②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相互衔接,保证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进行调节,并将各期计划基本保持一致。③大大增强了计划的弹性,从而提高了组织的应变能力。缺点则主要是刚开始时的编制工作量较大,要同时编制若干期计划。
2、网络图:
第七章 决策及其过程
第一节 决策及其类型
1、决策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这一定义告诉我们:①决策的前提是要有明确的目的。②决策的条件是要有若干个可行方案供选择。③决策的重点是方案的分析比较。④决策的结果是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⑤决策的实质是主观判断过程。
2、决策类型:按重要度 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
按重复性 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
按性质
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
3、决策的意义和作用:①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管理者的主要意图均需要通过决策来实现,它贯穿于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中)。②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组织的兴衰存亡,常常取决于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正确与否)。③决策能力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决策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第二节 理性决策过程
1、决策分析过程实例:P158 第三节 决策方法
1、期望值法多用于风险型决策。
2、期望值法原则区分:保守型 极大极小损益原则(悲观原则)
进取型 极大极大损益原则(乐观原则)
稳妥型 最小后悔值原则
第三篇 组织篇
第八章 组织结构的设计
第一节 组织设计理论综述
1、古典组织理论和行为组织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对于组织中的人的地位的不同看法。
2、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以战略为出发点,围绕着战略重点配置人力资源。
3、当企业从创业期逐渐向成长期发展时,企业的组织架构也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及时调整,否则同样也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第二节 组织结构的设计(情景分析)
1、组织结构是组织设计的结果之一,它是指组织内部的结构框架,可以通过组织的复杂化程度、规范化程度和集权化程度来描述,也可以用结构图来表示。
2、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①目标原则(组织的调整都应以其是否对实现目标有利为衡量标准)。②分工与协作原则(组织设计中坚持分工协作原则,就是要做到分工合理,协作明确)。③权责对等和信息沟通原则。④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合理使用原则(组织结构的建立要充分考虑人员的可得性和人事匹配性)。⑤逐步发展和经济原则(组织结构要再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同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
第九章 人员的配备
第一节 人员配备及其原则
1、人员配备的目的是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
2、人员配备的基本原则:①因事择人、适应发展原则(因事择人是人员配备的首要原则,并做好人力资源储备)。②因材器使、客观公正原则。③合理匹配、动态平衡原则(同一个部门中人员的合理配置,一是要考虑到能级问题,二是要考虑互补问题)。
第二节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三节 人员的招聘与甄选
1、内部招聘的优点:①能为组织内现有人员提供变换工作或晋升的机会,有助于提高组织现有人员的士气,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更积极自觉的工作,从而更好地维持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忠诚。②由于应聘者是组织内部人员,对本组织的文化理念、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特点有较多的理解,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开展工作。③候选人都是在本组织中已经工作若干时间的人员,组织对其的了解和考察相对比较容易,从而有助于降低招聘成本和提高选聘的准确性。
2、内部选聘的缺点:①在若干个内部候选人中提升一个,看你会使落选者产生不满情绪,从而不利于被选拔者开展工作;②从内部选择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开拓创新;③内部可选择面较小,且不会增加组织在职人员的总人数,招募后的空缺位置仍需要补充。
第十章 权利的分配
第一节 权利及其类型
1、权利的分布和委派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使每一个成员得以履行其职责的必要条件。
2、权利的来源之接受理论和授予理论。
3、权利的类型:直线权利 管理者拥有的特殊权利 参谋权利 组织中任何一位成员都拥有参谋权利
职权能力 是一种有限的权利,即只有在被授权的范围内才有效
4、直线权利与参谋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参谋建议,直线指挥”的关系。
5、直线权利与职能权利之间的关系是“直线有大权,职能有特权”的关系。
第二节 授权及授权方法
1、授权遵循的基本原则:①明确授权的目的 ②职、权、责、利相当 ③保持命令的统一性(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授权,并仅对一个上级负责)④正确选择受权者(遵循“因事择人、视能授权”和“职以能授、爵以功授”的原则)⑤加强监督控制(控制不是去干预受权者的日常行动)
第三节 集权与分权
1、集权的优点:可以加强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和直接控制。
2、集权的缺点:使高层管理者负担过重,经常陷于日常事务中,无暇考虑大政方针,并且事事请示汇报限制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管理者的培养,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着的环境。
3、做到“放得开又管得住”、组织“活而不失控”是处理好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核心。
第四篇 领导篇
第十一章 领导理论
第一节 领导者的影响力
1、职权与威信是领导者之所以能够实施领导的基础。
第二节 领导品质理论
1、不同领导理论之间观点的比较:
领导品质理论 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特性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行为和风格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领导行为理论
1、勒温理论中民主作风的特点:
①所有的政策是在领导者的鼓励和引导下由群体讨论决定的。
②分配工作时尽量照顾到个人的能力、兴趣,对下属的工作也不
安排的那么具体,下属有较大的工作自由、较多的选择性和灵 活性。
③主要是非正式的权利和权威,而不是靠职位权利和命令使人信服,谈话时多使用商量、建议和请求的口气。
④领导者积极参与团体活动,与下属无任何心理上的距离。
第十二章 沟通方法
第一节 沟通的条件与方式
1、沟通的重要性体现:①沟通把组织与外部联系起来,从而使组织 得以与时俱进(一个组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成为一个与其外 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对组织内部来说,沟通是使 组织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来达成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③沟 通也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履行领导职责的基本途径。
2、沟通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有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有信息内容、有传递信息的渠道或方法。
3、沟通的方式:①口头交谈②书面文书③非语言和文字形式④电子媒体。
第二节 自我沟通
1、自我沟通概念:也称内向沟通,即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为同一个行为主体,自行发出信息、自行传递、自我接收和理解。
第三节 人际沟通(简答)
1、改善人际沟通的方法:要提高人际沟通效果,就必须提高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的沟通水平。
信息发送者:①要有勇气开口:成为信息发送者 ②态度诚恳:使对方成为信息接受者 ③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创造良好氛围 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准确传递信息
⑤注重双向沟通:及时纠正偏差
⑥积极地进行劝说:达成沟通目的
信息接受者:倾听包含了四层内容,即听清、注意、理解、掌握。
①保持平静,以听清内容
②集中精力,以注意要点
③开动脑筋,以理解含义
④及时反应,以达成目的
第十三章 激励原理
第一节 行为、动机与激励
1、动机在人类活动中具有唤起、维持、强化人的行为的功能。
第二节 动机的激发
1、马斯诺的层次需求理论(简答):①人的需求是分等分层的,呈阶梯式逐级上升。②需要的存在是促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基础。③当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要也就失去了对行为的唤起作用。
第五篇 控制篇
第十四章 控制基础
第一节 控制系统的建立
1、组织控制系统的主体是各级管理者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
第二节 控制过程与原则
1、控制的基本原则:①重点原则(抓住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点和重点进行局部的和重点的控制)。②及时性原则(当决策者需要时,控制系统能适时地提供必要的信息)。③灵活性原则(要保证在发生某些未能预测到的事件,如环境突变、计划疏忽等情况下,开展仍然有效)。④经济性原则(花费少效率高的控制)。第三节 控制类型
1、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单选): 事前控制 在工作开始前要做哪些必要的事情 事中控制 在工作进行中要做什么来改进绩效 事后控制 工作完成了,但做的怎么样呢
2、所谓前馈控制,又称指导将来的控制。它通过情况的观察、规律的掌握、信息的分析、趋势的预测,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在其未发生前即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第三篇:医院管理学考试重点
1.【简答】构成一所医院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医院应有正式病房和一定数量的病床设施,应有能力对住院病人提供合格与合理的诊疗、护理和基本生活服务。(2)应有基本的医疗设备,至少应设立药剂、检验、放射、手术及消毒供应等医技诊疗部门。(3)应有相应的、系统的人员编配,包括卫生技术人员、行政和后勤人员等,各类人员分工协作,以构成整体医疗功能。(4)医院应具备基本的医疗、休养环境及卫生学管理制度。同时,也应有相应的工作制度与规章制度,包括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等。
2.【填空】按照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医院可分为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
按照运行目标,可分为营利性医院、非营利性医院。3.医院的性质:福利性、生产性、经营性。
医院的功能:医疗、教育、科研、预防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简答】医院的工作特点:(1)医院必须以医疗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2)医院工作的科学性和技术性。(3)医院工作的整体性和协作性。(4)医院工作的随机性和规范性。(5)医院工作的时间性和连续性。【简答】医院的发展趋势:(1)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2)专业分工精细和多学科协作。(3)医疗设备先进和医院建筑的现代化。(4)医院从医疗型逐步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化。(5)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信息化。(6)重视人才建设,大力培养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
4.医院直线参谋组织:示意图:
优点:保证医院内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管理,避免多头指挥和无人负责的现象。同时有一套职能部门和人员,作为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助手,因而能对本组织内部的活动实行有效的管理。比较适用于中等规模的医院,我国的区、县中心医院等二级医院绝大多数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5.【简答】医院病床设置的原则:合理布局的原则;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服从医院等级的原则;效益与动态管理的原则;保证重点反应特色的原则。
6.【简答】医院人员编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功能任务定位的原则;结构合理的原则;低投入、高产出的原则;动态发展的原则。
7.【简答or填空】人事管理的主要内容: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人员教育;人员考核;人员奖惩;劳动人事统计和人事档案管理。
【填空】人事管理的基本原理:能级管理原理;互补原理;激励原理;相关原理;动态原理;行为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8.【填空】岗位设置的原则:(1)按需设岗、因事设岗;(2)合理结构的原则。
【简答】岗位设置的方法:(1)分析医院的服务功能(2)按服务功能分类,确定需要设立的部门(3)按各部门的学科构成与管理职能要求分类,设立岗位(4)明确岗位的人员数量与结构要求(5)明确岗位责任制(6)建立各级各类人员的管理制度。
【简答】人员配备的原则:(1)因事设人(2)责、权、利一致(3)用人所长,扬长避短(4)合理流动,人尽其才。9.【名解】人力资源开发:是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经过有目的的培养教育和组织协调,发掘、发展和利用人员的智慧、知识、经验、技能和创造性,使之得到充分发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10.【简答】培训的原则:(1)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的原则(2)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3)目前需要和长远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11.【简答】领导与管理的联系和区别:联系:从范围上来说,领导属于管理的一部分。领导与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领导是管理,是管理的高级形式。管理比领导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活动对象上,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方面,而领导的重点对象是人;(2)从功能上来看,管理活动包括对未来的预测、目标的选择、战略的制订、资源的分配、人员的激励、工作的考评等,即所谓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三大功能。而领导只是管理的一个功能,即主要针对机构成员的作为,如提高士气、调解纠纷、创造良好的工作气氛等,其中主要涉及人的因素。所以说,管理者并不一定都是领导者,有些管理者如果缺乏领导才能,不善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则他只能被认为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真正的领导者。从长期的角度看,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同时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12.【名解】医院的医疗管理:是指对医院医疗活动全过程所进行的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使之经常出于应有状态,并对变化了的客观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达到最佳医疗效率和医疗效果的目的,是完成医疗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医院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
【简答】医院医疗管理的基本原则:(1)病人第一的原则,即一切从病人需要出发;(2)安全有效的原则,即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3)首诊负责制原则,即对首诊病人做到及时、认真、负责;(4)重点加强的原则,即对重点病人,如急症、重症、疑难病人做到重点保证。
【简答】门诊工作的特点:(1)病人集中并且流量大(2)门诊医生用于诊断和治疗的时间短暂(3)门诊工作是保证医疗质量的第一个关键环节(4)就诊环节多而复杂(5)门诊是方便而经济的医疗服务方式。
13.【简答】急诊科的特点:时间性特别强;随机性比较大;病种涉及面广及专业性强;任务重责任大;医疗纠纷多。
14.【简答】住院诊疗管理的特点:(1)以病房管理为中心设计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2)以三级医生结构为核心,医疗业务活动为重点的管理体系(3)医疗功能的连续性、协同性、系统性、综合性(4)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反馈调节作用明显。15.【名解】ICU:是指把需要特别诊疗和护理的急重危病人,集中在一个专治的病区或病室,采用专门的诊疗技术和仪器设备,实施加强诊疗、护理和监视的一种过渡性诊疗组织形式,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16.康复科的管理要点:(1)加强对康复科的领导和建设(2)抓好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3)搞好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协调性(4)抓好社区康复工作。
17.【填空】从护理学科的实践与研究的角度,现代护理专业发展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
18.【名解】WHO对护理管理的定义是: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及社会活动的过程。
19.【填空】从工作实施角度,护理管理可以大致分为3个主要方面:护理行政管理、护理业务管理、护理教育管理。
20.【填空】护理人员绩效考评的原则:与工作相关原则;公开化原则;标准化原则、激励原则、沟通原则。
21.【名解】护理质量:是指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技术性服务和生活照顾服务的效果,以及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程度。
22.【名解】护理医务技术管理:是对护理工作的技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使护理技术能够准确、安全、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服务,达到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的管理工作。
23.【简答】医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1)树立病人至上,质量第一,费用合理的原则(2)预防为主,不断提高质量的原则(3)系统管理的原则,强调全过程、全部门和全员的质量管理(4)标准化和数据化的原则(5)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24.【填空】医院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分为3层:医院质量自主管理、科室和部门质量管理小组、院级质量管理组织。
25.【填空】PDCA循环是指计划、执行、检查、总结。26.【简答】PDCA循环的8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3)从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订质量改进的计划(5)执行计划,按预定计划和措施分头贯彻执行(6)检查效果,把实际工作结果和预期目标对比,检查计划执行情况(7)巩固措施,把执行的效果进行标准化,制订制度条例,以便巩固(8)把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管理循环。27.【论述】医疗安全的重要意义:(1)医疗安全是实现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是医疗安全。医院的优质服务是要全面满足患者及其他服务对象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文明服务需求的全方位质量要求。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基础组成部分。同时,医疗的不安全会损害社会对卫生系统的信任,降低病人的满意度,而且会带来卫生费用的浪费。(2)医疗安全是患者选择医院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医院之间竞争的加剧,医院要争取病人,首先要保证有经得起选择的医疗质量。而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首要质量特性,一旦出现医疗不安全,病人的需求就不能得到满足甚至“等于零”。(3)医疗安全是保证病人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病人的生命健康权是病人的重要权利。医疗的不安全是对病人生命健康权的损害,只有实现了医疗安全,病人权利的实现才有可能。(4)医疗安全能产生高质量的医疗效果。医疗保健活动可能产生正反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结果,它可能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亦可能朝着不好的方向转化。无论何种结果均是多种因素作用于医疗活动的效果。而医疗不安全因素可使治疗效果向反方向发展,也可终止正方向的发展。医疗安全和医疗效果是并存于医疗活动中的因果关系,没有完整的医疗安全措施,要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是不可能的。(5)医疗安全直接影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医疗不安全带来延长病程和治疗方法复杂化等后果,不仅增加医疗成本和经济负担,有时还发生医疗事故引发医疗纠纷,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影响医院的社会信誉和形象。(6)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直接影响医院内部保健管理。医疗安全除保障病人的人身安全外,还包括医院从事医疗护理及医学工作技术等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医疗场所的各种污染、放射性危害、物理化学有毒制剂等也会对院内工作人员和社会群体构成危害。只有健全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健康,更有效发挥医院的功能。
28.【简答】影响医疗安全的主要因素:医源性因素;医疗技术因素;药源性因素;院内因素;设备器材因素;组织管理因素。
29.【名解】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患双方之间因患者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而与医方发生的争执。
【简答】医疗纠纷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30.【论述】医疗纠纷的原因:医疗纠纷发生无职称、职务限制,因此应强调有的放矢,减少并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是迫切需要的,原因归纳有以下2类。
(一)医院及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
1、制度执行不严。医务人员对相关制度缺乏认识,上班时间脱岗,医疗文献、原始资料保管不善,病历书写不及时、不规范。交接班制度不严,特别是节假日期间,重症病人交代不清,造成隐患。
2、医院内部管理欠缺。医院设备配备不齐,医务工作者自身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医疗水平不高,人为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3、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法律规定,患者对疾病有知情权,然而,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缺乏认识,对于一些并发症没有预见性,一些预防性用药或检查不能理解,认为是乱开单、乱收费。还有处理医疗纠纷时的“举证倒置”,使医生不得不全面检查以保留证据,致使患者及家属对医生产生怀疑,甚至不配合治疗,从而引发矛盾。
4、医疗单位之间协调不够。有些诊所一味追求疗效和效益,诋毁、打压邻近的正规医院,还存在严重的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许多患者都是在当地诊所治疗效果不佳才转入正规医院治疗,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疗效差、疗程长,加上患者经负面洗脑,心理上对医院产生挑剔、抵触情绪,出于应激状态,医务工作者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纠纷。
5、医疗保健制度不健全。
6、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医疗环境不理想,加上工资福利待遇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生存,迫于无奈,在职人员转行、跳槽,搞第二职业不在少数,导致思想涣散,消极怠工。
(二)病人或家属方面的原因
1、缺乏医学知识和对医院规章制度不理解。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不够了解,认为进医院如同进商场购物,付费就能买到中意商品,不知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对疾病的治疗结果可能不一样。一旦疾病愈后不好或出现并发症,患者家属便把所有责任强加于医院而引发医疗纠纷。
2、病人及家属不良动机造成的纠纷。极少数病人及家属企图通过吵闹来达到某些目的(经济利益)。
3、病人对医学的期望过高。有些疾病会遗留后遗症,但病人及家属把此责任归于医生身上,因而引起了医疗纠纷。
31.【简答】认定医疗事故必须同时具备下列4个条件:
1、医疗事故的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行为的违法性。
3、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4、过失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2.【名解】外源性医院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遭受医院内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33.【简答】医院感染的危害:危害人群健康;降低医院工作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妨碍先进技术的发展。
34.【名解】医院感染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出于一定危险人群中,新发医院感染病例的频率。
医院感染发生率=同期新发医院感染例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
【名解】医院感染病死率:是指某种医院感染的全部病例中因该感染死亡的病例数的比值,反映了医院感染的严重程度。
医院感染病速率=因该感染而死亡的例数/某医院感染的病例数 * 100% 35.【简答】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提出以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建议:
1、严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2、使用过程中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3、预防用药及联合用药要慎重。36.【简答】医院科研的意义:科研是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医学人才的必要措施,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水平、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1、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增进人民健康。
2、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3、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提高医院学术地位。
4、促进医学科研成果转化。
【填空】医院科研的特点:安全性、复杂性、社会公益性、多学科交叉性。
【名解】纵向科研任务: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下达的课题、项目,包括国家、部门和专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科研任务,或主管部门根据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在防病治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点提出的科研课题。
【填空】医院科研的必要条件:科技人员、科研基地与场所、实验技术装备、科研经费。37.【简答】选题原则: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必须以学科发展为目的,与学科主攻方向相一致。
2、要有创新性。创新应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或是已有研究工作上的再创造,包括新发现、新设想、新见解,也可以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或开拓的新领域。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
3、要有科学性。要符合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4、要有先进性和可行性。
38.【填空】医学教育的三个阶段:医学院的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
39.【填空】信息的基本特征:无限性和相对性;时效性和时滞性;可存储性和可传输性;共享性。
40.【简答】医院信息的特点:
1、信息的类型多样且复杂。不仅包括病人生理方面的信息,还有心理、社会、家庭等方面的信息。
2、信息获取比较困难。
3、信息往往不太准确。
4、时效性要求高。
5、医院信息要求连续性。
41.【简答】信息对医院的作用,主要由以下4个方面。
1、信息是医院管理必要的资源。
2、信息是医院计划决策的依据。
3、信息是医院管理中组织和协调的手段。
4、信息是医院管理中有效控制的工具。
42.【名解】医院信息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和网络通信手段来实现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应用和反馈,并在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支持医院全方位的运作,包括医疗、教学和科研。
43.【论述】医院信息系统的作用。具体地说,医院信息系统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质量表现在7个方面。
1、管理信息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医院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仅工作人员处理这类事情的速度加快,而且其正确性、完整性、连续性、共享性和传输速度都能得到很大提高。
2、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数量化提高了技术保证,可以使各种先进的管理控制技术得以应用在医院管理实践中,从而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发展。
3、临床医学信息系统使医护人员对病人的诊疗工作更加准确、及时和富有效率。
4、医院信息系统增加了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可以有效杜绝各种资源浪费等不合理现象,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
5、医院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对信息的利用能力,从而使医院最高层决策者有可能掌握医院全面情况,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减少内耗。
6、简化医院内外信息传报工作。
7、促进教学和科研。
44.【名解】病案: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诊疗过程的文件,它客观地、完整地、连续地记录了病人的病情变化、诊疗经过、治疗效果及最终转归,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资料,也是医学科学的原始档案材料。
45.【填空】病案管理的任务:病案集中、整理归档、保管供应、统计分析、制定规章制度。46.【简答】医院统计工作的作用:
1、医院统计是制订医院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
2、医院统计是医院实行科学管理的主要工具。
3、医院统计是医院工作检查和监督的手段。
4、医院统计是临床医学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47.【论述】医院药事管理的任务。
1、是以药学为主体,结合临床医学,运用医院药事管理学的理论,指导规范医院药事管理的实践活动,从采购、制剂、质控、调配、分发等环节控制医院内所使用的药品质量最优,确保药品疗效,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2、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医院药事组织机构、人才机构的优化,研究提高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素质。
3、运用系统化、信息化、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医院药事信息及管理现代化。
4、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医院药品的营销、管理、配发的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案,维护病人和医院利益。
5、依据法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建立健全医院药政法规和监督管理体制。
48.【填空】财务管理的目标:结余最大化、资产要保值增值、事业基金积累越多越好。49.【简答】医院财务管理的原则:
1、资金合理配置原则
2、收支平衡原则
3、成本效益原则
4、收益与风险均衡原则。
50.【填空】编制预算的原则:政策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51.【简答】医院建筑的原则:
1、医院建筑要与防止交叉感染的要求相适应。
2、医院建筑要与综合性多学科的机构相适应。
3、医院建筑要与病人需要的休养环境相适应。
4、医院建筑要与医院功能相适应。
5、医院建筑要与医院工作日夜不间断的特点相适应。
6、医院建筑要与医院设备相适应。
52.【简答】现在医疗设备的特点:
1、医疗设备技术上的综合化程度提高
2、医疗设备的技术更新周期缩短
3、医疗设备的结构一体化、操作自动化
4、医疗设备的性能、价格比提高。53.【简答】医院设备管理的原则:
1、动态管理原则
2、系统管理原则
3、经济管理原则
4、开放协调原则。
54.【填空】医院后勤工作的基本特点:连续性、技术性、社会性、经济性、安全性。
第四篇:护理管理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计划: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的活动过程。
广义:指制订、实施、检查评价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从本质上讲制定计划就是一个决策的过程。
狭义:单指制订计划的活动过程。
组织:一般是指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地结合起来的人群集合体,也就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写作的人群活动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吸引、开发和保持一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是通过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
领导:管理者通过影响下属实现组织和集体目标的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使下属心甘情愿地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控制:指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组织活动进行衡量、监督、检查和评价,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按原定的计划进行,或适当的调整计划,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活动过程。
管理: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内部资源进行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促进其协调配合,发挥人的积极性,以取得最大组织效益的动态过程。
组织文化:指组织全体人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狭义: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的为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广义: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信息:
广义:泛指客观世界中反映事物特征及变化的语言,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和数据等,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信息。
狭义:是指经过加工整理后,对于接受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数据,消息,情报的总称。
简答:
1. 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管理的制度化 使人人都在制度的约束下工作,事事都有制度的规范。
(2)管理的程序化就是指对拟定完成的工作制定周密的程序,并且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科学的程序,严格执行程序,保证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从而保证预期的工作结果。
(3)管理的数量化 管理的数量化指的是在管理中普遍运用量化指标,使员工能准确把握对工作的要求与标准,管理者能准确的评价员工的贡献。
(4)管理的人性化 在管理的制度、管理的方法、管理的过程都力求符合人性的要求,体现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性,有助于人的发展。
2.韦伯的组织管理思想:(1)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则和观念。(2)管理组织必须按照科层制设立。(3)按照法理性认同原则进行组织的权利管理。(4)管理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5)行政官员由委任产生,领取固定薪金,其升迁由上级决定。
3.团队的五个基本要素。
(1)人数不多。一般在2~25人之间,多数团队的人数达不到10人。(2)互补的技能。(3)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4)共同的方法。(5)相互承担责任。
4.简述计划的步骤:分析评估,确定目标,拟定可选方案,比较方案,选定方案,制定辅助计划,编制预算。
5.简述目标管理的特点。
(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管理工作:目标管理是由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目标及目标的衡量方法。由于上下级共同参与将组织目标转换为具体可行可测评的部门或个人目标的过程,使目标具有特定性,有利于员工自检和自查,有利于上级的评价,也促进了上下级的合作和关系的协调,以达到组织的总目标。
(2)强调自主管理:在目标管理中,下级不是按着上级硬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行动,而是通过成员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规定目标。工作过程的自我管理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
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组织责任感。
(3)强调自我评价:在执行目标管理过程中,各层管理人员定期评价,通过检查考核反馈信息,并在反馈中强调由员工自我检查,以促使员工发挥自身作用
(4)强调整体性管理:目标管理将组织的总目标逐层分解落实,是员工的分目标以总目标为导向,并明确各自工作目标与总目标的关系,共同完成总目标。
(5)具有目标特定性。
6.组织的含义有哪一些?设计组织结构应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组织的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结构严密、制度化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项活动的构架系统。是按一定目标所形成的权责角色结构,如医院、学校、护理部、病室、护理小组等。是职、权、责、利四位一体的机构。
原则:统一指挥的原则、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原则、管理层次的原则、管理幅度的原则、责权对等的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7.非正式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非正式组织:不是由管理部门规定,而是由于地理上相邻、兴趣上相似,或者利益相同等而自发形成的组织,其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个人的需要。
特点:1由成员间共同的思想和兴趣互相吸引而自发形成,不一定有明确的规章制度;2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成员间自觉进行互相帮助;3具有一定行为规范控制成员活动,有不成文的奖惩办法;4组织的领袖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但一定具有较强的实际影响力;5组织内部信息交流和传递具有渠道流畅,传递快的特点。
8.护士长在护士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责任和任务有哪些?
1)对本部门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能力进行评估,提供建议和反馈,帮助护士进行职业定位;
2)根据护士个人特长进行分工,为护士展现和发展个人潜能提供机会;3)对护士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咨询和参考意见;4)促进和鼓励本部门护士在组织内晋升。
9.授权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①授权规范化:将下属需要的职、权、责、利规范化、制度化,既保持相对稳定,也要适当调整;②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鼓励下属大胆用权,发挥自己的能动性;③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给予下属及时的监督、指导、反馈,及时获得下属的意见和想法;④积极承担责任:在充分信任下属的基础上勇于承担责任,让下属放心大胆工作。
10.决策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目标原则:决策应围绕组织的整体目标而进行;②信息真实原则:掌握大量真实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整理、比较、选择,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③可行性原则:应从实际出发,分析现有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决策实施后的影响,以保证决策可行;④对比择优原则:充分比较,权衡利弊,从中择优;⑤集体决策原则: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才智。
11.简要回答阐述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赫茨伯格认为:与人努力工作的动机相关的因素有两类:其一,保健因素,其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属于外在因素,是导致员工不满意存在或不存在的因素。如职工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组织管理制度,工作环境等。保健因素本身不会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但能够阻止激励作用的发生。激励因素,属于内在因素,是导致员工满意或没有满意的发挥。这些因素包括:职务上的责任感,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喜悦等。
12.简要阐述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认为预测一个人想做什么和他投入多大的努力去做,取决于三个变量。第一,期望值,指个体对自己行为和努力能否使自己达到良好表现的主观概率。影响个人期望值的因素有个体过去的经历、自信心、对面临任务难易程度的估计等。第二,关联性,是个体对于良好表现将得到相应回报的信念,即工作成绩与报酬的关系。第三,效价,指奖励对个人的吸引程度,即个人在主观上对奖励价值大小的判断。由此看出,激励水平的高低可以由以下公式表达:激励水平(M)=期望(E)×关联性(I)×效价(V)。从公式可以看出,激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期望值、关联性和效价乘积的大小。只有当这三者都高时,才能真正达到高激励水平。
13.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1)认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2)要学会“听”。(3)创造一种相互信任,有利
于沟通的小环境。(4)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5)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6)职工代表大会。(7)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14.如何处理冲突?
(1)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2)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和双方的利益。(3)妥善地选择处理办法。
15.简述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控制与计划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1)计划目标决定控制方向,计划为控制工作提供标准,没有计划,控制也就没有依据。
2)控制工作为实现目标服务,如果只编制计划,而不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控制,计划目标就很难得到实现,因此,控制要时时刻刻以实现目标为中心。
16.简述制定护理标准方法和步骤。(质量管理过程包括:)
(1)调查研究,收集资料(2)拟定标准并进行验证(3)审定、公布、实行(4)标准的修订
17.试述PDCA循环管理步骤与方法。
1、计划阶段:(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4)针对影响质量的原因研究对策,制订措施,提出改进计划,并预测实际效果。
2、执行阶段:按计划要求付诸实际行动。
3、检查阶段:在执行过程中边执行边检查,完成阶段性改进计划后进行检查,把实际效果与预计目标作对比分析。
4、总结处理阶段:(1)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把成果和经验纳入有关标准和规定之中,以巩固提高质量。(2)把没有解决的质量问题或新发现的质量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18.侵权行为主要涉及侵犯自由权、侵犯生命健康权、侵犯隐私权。
19.试举例说明在护理管理中面临的执业安全问题主要有哪些?
(1)无证上岗;(2)职业伤害;(3)职业保险不健全。
20.护士要做到依法执业应注意哪些问题?
(1)侵权行为与犯罪;(2)失职行为与渎职罪;(3)临床护理记录不规范;(4)执行医嘱的问题;(5)麻醉药品与物品管理;(6)护生的法律身份问题。
论述
1、薪酬:
(1)工作岗位分析师确定薪酬的基础(2)岗位价值评价以职位说明书为依据(3)对具体护理岗位的薪酬调查在确定护理人员薪酬水平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由于各岗位的价值不同,其对应的薪酬水平也就有所区别。让每一个岗位有一个衡量的数据化比较图,再形成各岗位的价值比。据此确定每个岗位的具体薪酬,以及根据企业预算及对岗位的期盼值,设立每个岗位的加薪幅度和频率(5)护士薪酬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职业等级、员工个人技能和资历以及个人绩效(6)在确定护理人员调整比例时,要预先对薪酬水平做出预算,在组织内部进行及时沟通、宣传、培训,能更好地保证薪酬体系实施和控制(7)由患者及其家属为护理者进行评分,将其纳入奖金等级评定。(8)建立稳定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的薪酬制度(9)重视内在薪酬和福利的作用
2、排班
选用有弹性的周期性排班法。周期性排班法为满足护理工作的同时兼顾护士个人需要提供了方便。省时省力可以为管理者节省大量时间。护士长排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1)提前计划排班:每星期五前将下周班次排定,以便护士提前知道自己的班次,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2)考虑综合因素:考虑每天在岗人员的人数、业务能力、工作责任心、身体素质等方面因素。(3)因地制宜的调整:因某些疾病具有季节变化的特点,故因根据自己科室特点做适当调整。(4)按时间段调整:排班时还要掌握1周哪天最忙,1天哪段时间最忙,避免平均使用人力,忙闲不均。(5)考虑患者因素:每天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对班次做适当调整。(6)对重患者:1要有经验的护士做,避免发生差错事故。2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给新同志锻炼提高的机会,并注意以老带新。(7)考虑护士的要求:当护士对排班有什么要求时,提前一周写在上面,护士长根据科室情况,尽量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如果某
一要求不能给予满足时,护士长应提前与其商量,问护士是否自己克服一下困难,如果无其他选择余地时,护士长要想办法与其他护士商量一定给予满足。节假日也要照顾护士的要求,除了体现公平的原则外,还应注意人性关怀。护士长每天利用排班簿,考察在岗人员出勤情况。每月总结一次,记录在当月排班簿的空白处。把每个人(包括护士长本人)存工天数及日期,补休天数及日期加以记载,一目了然,增加了护士长考勤管理的透明度。
这样,护士长工作进行顺利,护士需求得到满足,可以更好的提供患者护理,使大家齐心协力提高护理质量。
第五篇:管理学.罗宾斯.考试重点
导论
1.效率和效果的关系
效率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效果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2.为什么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它具有科学的规律性,严密的程度性和先进的技术性,是一种反应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又是一门艺术,是因为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的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而有效的管理活动正需要如此。
环境
1.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
2.强文化是强烈拥有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念的文化。雇员对组织的基本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承诺程度越大,文化就越强。文化强弱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历史,雇员的流动程度及文化起源的强烈程度。
3.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动方式。
4.什么是企业的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
一般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广泛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人口统计、技术和全球条件
具体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公众压力集团
5.组织文化的功能
凝聚功能,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协调功能
计划
1.计划: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其二是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2.决策:决策是决定的意思, 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根据客观的可能性, 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 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 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 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
3.战略: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
4.波特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218)
新加入者的威胁,替代威胁,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现有的竞争者
5.影响决策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1.环境的稳定性2.市场结构3.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二)组织自身因素: 1.组织文化2.组织的信息化程度3.组织对环境应变模式
(三)决策问题的性质:1.问题的紧迫性2.问题的重要性
(四)决策主体的因素:1.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2.个人能力3.个人价值观4.决策群体关系融洽程度
6.管理的技能(11)
技术技能是指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人际技能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
7.盈亏平衡的计算
组织
1.有机式组织:也称适应性组织。特点: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分权化不具有标准化的工作和规则、条例,员工多是职业化的;保持低程度的集权。有机式组织是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形式。它因为不具有标准化的工作和规则条例,所以是一种松散的结构,能根据需要迅速地作出调整。
2.管理幅度与层次
(一)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亦称管理跨度,系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人数。管理幅度的大小,实际上意味着上级领导人直接控制和协调的业务活动量的多少。
(二)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亦称组织层次,它是描述企业纵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企业有多少个领导职务等级,就有多少级管理层次。
(三)二者关系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是决定组织结构的两个重要参数
1.一个组织的管理层次多少,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每个主管所能直接控制的下属人数越多,所需的管理层次就越少。
2.较宽的管理幅度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
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一)工作能力
主管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则可以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对下属的请示提出恰当的指导建议,并使下属明确地理解,从而可以缩短与每一位下属接触所占用的时间。同样,如果下属具备符合要求的能力,受到良好的系统培训,则可以在很多问题上根据自己的符合组织要求的主见去解决,从而可以减少向上司请示,占用上司时间的频率。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的幅度可适当放宽。
(二)工作内容和性质
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主管的工作在于决策和用人,处在管理系统中的不同层次,决策与用人的比重各不相同。决策的工作量越大,主管用于指导、协调下属的时间就越少。所以,越接近组织的高层,主管人员的决策职能越重要,其管理幅度较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就越小。
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下属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性质相近,则对每人工作的指导和建议也大体相同。这种情况下,同一主管指挥和监督较多的下属是不会有什么问题和困难的。
3.计划与控制的明确性及其难易程度。下属的任务多数是由计划规定并依据它来实施的。因此,如果计划制定得详细具体、切实可行,下级人员就容易了解自己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就可以通过计划来指导业务活动,而不必事事请示领导。否则,上级的指导就将是大量的、不可缺少的。另外,计划的实施离不开控制,需要上级对下级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果用以衡量工作绩效的标准是具体的、定量化的,偏离计划的情况就容易显示出来,既便于上级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也便于下级自我调节。反之,工作绩效标准不明确、不具体,领导者就要为计划的实施付出更多的精力。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管理幅度的大小。
4.非管理性事务的多少。主管作为组织不同层次的代表,往往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去从事一些非管理性事务。处理这些事务所需的时间越多,对管理幅度的扩大就会产生越多的消极影响。
(三)工作条件
1.助手的配备情况。助手可以协助甚至代替领导者做一些工作,因而,给领导者配备的助手越多、助手越得力,领导者本人的工作量就越小,其管理幅度就可以越大。
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掌握信息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利用先进的技术去收集、处理、传输信息,不仅可帮助领导者更快、更全面地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从而及时提出建议,而且可使下属更多地了解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自主处理自己分内的事务。这就有利于扩大管理者的管理幅度。
3.下级人员工作地点的相近性。下属工作岗位在地理上的分散,会增加下属与领导以及下属与下属之间的沟通困难,加大管理的难度,从而影响管理幅度。
(四)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是否稳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活动内容以及政策的调整频率与幅度。环境变化越快、变化程度越大,组织中遇到的新问题就越多,下属向上级的请示就越经常、越有必要;而此时上级能用于指导下属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却越少,因为他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环境的变化,考虑应变的措施。因此,环境越不稳
定,管理幅度就越受限制。
4、扁平化组织的优缺点
优点:扁平化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使决策更快更有效率,同时由于扁平化,人员减少,使企业成本更低,同样由于扁平化,企业的分权得到了贯彻实施,每个中层管理者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进行更好多决策.缺点:当企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这种生产关系就有了阻碍了,首先,阻碍了市场的觉察敏锐,管理高层越来越多的事务疲于本命,企业发展严重受阻,没有了相对应的灵活性,导致中层管理者跳槽不断,管理咨询机构迅速膨胀,顾问团迅速扩张,不合格的中层管理人员越来越多,丢失原先企业的优势,导致衰退。
5.组织沟通的信息流向哪几种(304)
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横向沟通,斜向沟通
6.职权权力的分类
企业组织职权从层次上可以划分为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
直线职权是某个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权力,包括决策、发布命令等,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参谋职权是指那些向直线管理者提供建议和服务的个人或团体所拥有的职权,是某个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权力,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
职能职权是指参谋人员或某部门的主管人员所拥有的原属直线主管的那部分权力。
7.统一指挥
法约尔认为,无论什么工作,一个下级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领导人同时对一个下级或一件工作行使权力,就会出现混乱局面。
后人对法约尔的提法加以发展:一个人只能接受同一的命令。数名领导需要协商后才能下达的命令,由领导协商一致后,再行下达。
领导
1.什么叫领导
领导是领导者所做的事情,它是一个影响群体实现目标的过程。
2.什么叫沟通
指意义的传递和理解
3.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
过滤(故意操纵信息以使信息显得更易得到接受)
选择性知觉(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而有选择地去解释所看或所听的信息)
情绪(接受信息时接受者的感觉)
信息超载(所接收的信息超过了人的处理能力)
防卫(对方的言语攻击,讽刺挖苦,怀疑动机)
语言(年龄,教育,文化背景)
民族文化(沟通差异)
4.双因素理论(454)
也称为激励--保健理论,其指出,内部因素与工作满意和动机有关,外部因素与工作不满意有关。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外部因素为保健因素,增加工作满意的内部因素为激励因素。
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
(一)直接满足
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
(二)间接满足
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例如晋升、授衔、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就都是在工作之后获得的。其中福利方面,诸如工资、奖金、食堂、托儿所、员工学校、俱乐部等,都属于间接满足。这种满足虽然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容易持久,有时处理不好还会发生负作用。
5.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安全需求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激励措施: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避免员工收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
社交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激励措施: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支持与赞许员工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
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激励措施:公开奖励和表扬,强调工作任务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刊物发表文章表扬、优秀员工光荣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激励措施:设计工作时运用复杂情况的适应策略,给有特长的人委派特别任务,在设计工作和执行计划时为下级留有余地。
6.经济人假设
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其中,X理论就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基于这种假设所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应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作出绩效;并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其管理的点在于提高效率,完成任务。其管理特征是订立各种严格的工作规范,加各种法规和管制。为了提高士气则用金钱刺激,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严厉惩罚即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泰罗制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7.控制的概念
控制是对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对比并纠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