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性著作是。
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2.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A.环境B.教育C.遗传D.人的主观能动性
4.17世纪,基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而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洛克C.卢梭D.夸美纽斯
5.既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师生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的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案
6.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主要体现了的教学规律。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统一
C.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7.当前,我国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教学B.合作教学C.分组教学D.自主学习
8.在道德教育理论上,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的是。
A.杜威B.班杜拉C.柯尔伯格D.涂尔干
9.社会学习论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实验法B.案例法C.观察法D.调查法
10.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是。
A.单通道授受的关系B.朋友式友好帮助的关系
C.以儿童为中心的关系D.放任自由的关系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
3.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阶段性班级活动,可以分为和竞赛型两大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2.美育3.核心课程4.教学评价5.学校德育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未来”是少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3.潜在课程也是真正的课程。
4.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教师价值观的核心是个性化的价值观。
5.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实现的。
I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点。
2.试结合实际论述德育过程的结构与主要矛盾。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根据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给“母亲”一个答复。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走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的人,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作者:张晓风转引自《现代语文(高中版)2004年第5期)
2009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教育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2、B3、A4、D5、C6、D7、A8、C9、A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教育问题2.个别差异性3.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4.实践能力5.工作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2.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3.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种课程。
4.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
1.对。(1分)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
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2分)教育方向的明确、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质量的评估等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2分)
2.错。(1分)“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分)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因此,“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2分)
3.错。(1分)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这里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索。(2分)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1分)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1分)
4.错。(1分)教师的价值观总是代表着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2分)他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2分)
5.错。(1分)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4分)
五、论述题(刨、题15分,共30分)
1.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2分)基本特点:(1)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2分)
(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2分)
(3)学生自主选择;(2分)
(4)关注探究性认识过程;(2分)
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5分)
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o(4分)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智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1分)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同时既是德育的客体,也是主体。(1分)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曼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1分)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实施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分)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分)根据联系教育实际的论述酌情给分。(1—3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与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的气息。(3分)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分)
3.根据论述酌情给分。(1—8分)
第二篇:2007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
2007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杜威主张-----。
A.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B.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有巨大刺激作用 C.没有自由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D.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班级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
A.建制
B.培养班干部
C.思想教育
D.班级文化
3、在各种社会因素中,决定受教育权利的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河南省在职研究生网
4、《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一句所论述的主题相当于现代教育中-------。
A.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B.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C.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D.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基本轮廓的的----------。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夸美纽斯
D.杜威
6、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是----------。
A.有远大的教育理想
B.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 C.具有符合时代 精神的教育理念
D.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实践智慧
7、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话反映了---------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论
C.内发论
D.外铄论
8、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9、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主知主义
D.人本主义
10、体现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统一的学习方式是---------。
A.选择性学习
B.参与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合作学习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在近代教育史上,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在课程理论上的分歧之一是经验论或--------。
2、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的统一过程。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废除双轨制,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的趋势。
4、心理学家格赛尔进行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心理学在职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体育
2、校园文化
3、陶冶教育法
4、读书指导法
5、教学策略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在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3、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一个人的道德情感。
4、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5、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实质是强调学生活动。
在职考研不懂?就去河南在职教育网—— www.xiexiebang.com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分析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2、试分析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存在的误区,并提出改进对策。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请阅读下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部分摘编)
关于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关于发展思路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人才。在职研究生全国联考历年真题
——一协调发展为主线。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国家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强化教师培训,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
——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认真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关于主要目标和任务
——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完成“两基”坚任务,初中毛入学率打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4%一下。中等职业教育较快发展,基本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显著扩大。——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切实巩固。多重形式的职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打到8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
——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到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好教育支持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
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等工作,教育发展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以上政府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各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校长、教师的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运用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政府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加大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各地区城市对农村学习的对口支援工作,努力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民族中小学民汉“双语”教学,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水平。
——以输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解决农民工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入学问题。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当地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女童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河南人自己的在职考研网
依据该文件:
1、试论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点。
2、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第三篇:2008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教育学、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2008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教育硕士教育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l0分)* O3 R6 l)F* f8 C!O!@(u 1.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A.研究教育现象 B.解决教育问题 C.探索教育规律 D.总结教经验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的著作是我国的()。A.《学记》B.《大学》C.《论语》D.《中庸》
3.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 b6 j B._% i& D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C.文化D.生产力8 R* U(O3 q0 Z5 N0 p# 4.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做是最早的()。, H(K9 p, s' J5 }$ O' S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5.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33 z A.练习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 6.2001年颁布的(),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 c1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方法》 7.提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观点的是()。9 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主知主义 D.人本主义
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7M A.《关于教师职业的性质》 B.《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_9 H!@1 S$ C.《有关教师地位的决议》 D.《关于教师工作的性质》
9.“促进儿童道德生长”的观点,属于()。]_ A.道德原则 B.道德价值 C.道德目的 D.道德过程 10.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模式的出现,是在()。S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 C.20世纪中期 D.20世纪中期 h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1.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________教育。2.在古代希腊,出现了雅典教育和________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9v 3.________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4.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________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里顺序。
5.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把儿童看作________。x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教育目的1q 2.人力资本& 3. 课程计划
4.常模参照性评价$C 5.德育方法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活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5分)C 1.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质。
2.“帮助少年起飞”是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O)e$ s)g8 O-` 3.我国初中开设的“历史与社会”“艺术”等课程属于综合实践课程。
4.衡量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在于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和职责。
5.使学生掌握知识是 促进其更好发展的最终目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结合实际分析班级教学的局限性。F 2.试论教育民主化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8 _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我提前一星期,在班级宣布将进行班干部改选。由于以往的小干部竞选也是采用类似的方式,但最终人选却由老师决定的,所以大家对于这一消息并不感兴趣。于是我向大家郑重宣布:“本次改选当场唱票,决定权掌握在你们手里。”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在改选过程中,教室里的情景不亚于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有的振振有辞,有的急不可耐,有的抢着上台,有的甚至情绪激动,热泪盈眶。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平日调皮、颇为头疼的男生也自信地跑上讲台,并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紧张的唱票结束后。我审视黑板上的结果。票数相对集中的是班中的几位佼佼者,他们各方面发展比较突出,但是人数不多。接下来的却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足有十几个,他们票数接近,多为有特长、有个性的男生。如果按原有的设想,从中选出八位学生作为小干部的话,一方面,产生的新班委与原有的相差无几;另一方面,这个大群体中的绝大部分要落选。回想刚才他们演讲时的自信和期待,再看看现在的失落与灰心,我久久不语。忽然,一个大胆的念头从脑际闪过:如果增设一个班委,变成两个班委,那么就有十六位学生当选,那些有个性、有特长的、长期游离于“管理层”外的学生就有机会进入他们神往的“组织”,一展他们的风采,实现他们演讲中的设想与承诺,可谓一举两得。于是,我当即宣布“组建两个班委,选出十六位小干部。”真是“一石激起千尺浪”,教室里沸腾了„„
竞选选出的16位小干部,组成两个班委。再各增加一个宣传小组(4人),一个策划小组(4人),分别由各班委自己组建,小干部不能兼职。这样每个班委有16人组成,全班共有32位小干部。所选的两个班委按月轮流管理班级,互相竞争,互相协助。每月的月尾召开一次小干部会议(两个班委同时召开),对自己的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试就该案例中的“学生观”和“班级管理方式”进行分析和评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A 3.D 4.B 5.C 6.C 7.D 8.B 9.C 10.B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制度化教育 2.斯巴达教育 3.讲授法 4.知识逻辑顺序 5.权利主体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
2.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3.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4.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掌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掌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其成绩的优劣。
5.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对。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2.错。“帮助少年起飞”是初中教育的主要任务。3.错。它们属于综合课程。
4.错。根本在于教师的内在素质。
5.错。掌握知识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判断正确,给3分,解释酌情给1一2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
1.试结合实际分析班级教学的局限性。
答:局限性:(1)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限制;(1分)
(2)实践性不强;(1分)(3)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1分)
(4)不利于因材施教;(3分)(5)教学进程程序化、固定化;(1分)(6)易造成人为分割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分)(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1分)(结合实际论述,酌情给1一6分)
2.试沦教育民主化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答:(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每小点3分,共9分)(2)教育民主化的现实意义。(根据论述酌情给1一6分)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答:(1)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体,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3分)(2)“双班委”制,是班主任建立的新的班级常规制度;(3分)(3)“双班委”制的施行,一方面,将班级管理的权利还给更多的学生,也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由一成不变向动态发展;(3分)另一方面,形成了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3分)
(4)在“双班委”制的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负起协调的责任。
2008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灵感出现在创造活动的(B)。
A.准备期 B.豁朗期 C.酝酿期 D.验证期
2.提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心理学
家是(A)。
A.弗洛伊德 B.达尔文 c.詹姆斯 D.麦独孤
3.一般说来,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使
个体的行为动机(D)。
A.强化 B.提高 C.形成 D.降低
4.下列属于封闭的动作技能是(B)。
A.击剑 B.跳水 C.打篮球 D.拳击
5.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在同龄群体中所处的(A)。
A.位置 B.高度 C.方向 D.关系
6.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D)。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
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是(C)。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8.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B)。
A.同化 B.动作 C.适应 D.成熟
9.熟悉英语的人,在阅读英文材料时,可以一目十行,这是知觉的(C)。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 体,这种现象叫(C)。
A.真动知觉 B.时间知觉 C.似动知觉 D.错动知觉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3.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功能固定—。
4.在意志行动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是—第二信号系统—。
5.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对话言语—。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标准化测验
2.知觉
3.再造想象
4.技能
5.液态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简述维果斯基对教学与发展关系的分析。
3.简述观察及其品质。
4.简述概念掌握的途径。
5.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6.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根据遗忘的两种理论,谈谈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2.结合实际阐述如何识别学生情绪以及如何让学生进行情绪的自我 调节。
3.根据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谈谈如何根据气 质类型因材施教。2008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lO分)1.B 2.A 3.D 4.B 5.A 6.D 7.C 8.B 9.C 10.C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1.意志过程2.语言3.功能固定(功能固着)4.第二信号系统 5.对话言语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lO分)1.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
2.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 的直接反映。
3.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4.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
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5.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1)兴奋过程(2分);
(2)抑制过程(2分);
(3)兴奋和抑制虽然作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分)。
2.(1)最近发展区(2分);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2分);
(3)学习的最佳期限(1分)。
3.(1)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分);
(2)观察的品质有: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4分)。
4.(1)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所掌握的是日常概念
或前科学概念(2分);
(2)通过课堂教学(包括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类概念一般属于科学概念(3分)。
5.(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3分);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2分)。
6.(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分);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2分);
(3)能力结构类型的差异(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1)衰退理论(4分);
(2)干扰理论(4分);
(3)结合教学实际得当(7分)。
2.(1)教师良好情绪标准的掌握(5分);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5分);
(3)结合教学实际得当(5分)。
3.(1)四种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的典型表现(每种类型的描述2分,共8分);
(2)结合教学实际得当(7分)。
第四篇: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体育硕士模拟题二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模拟题二
第一部分 客观题
四、体育综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31.运动时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情况下,采用()的呼吸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肺泡通气量。A. 加快呼吸频率,适当加大呼吸深度。B. 加快呼吸频率,适当节制呼吸深度。C. 节制呼吸频率,适当加大呼吸深度。D. 节制呼吸频率,适当节制呼吸深度。
32.在运动条件反射中,()的传入冲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A.视觉 B.听觉 C.位觉 D.本体感觉
33.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最基本中枢是在()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A.延髓 B.下丘脑 C.小脑
34.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不包括()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C.人体生物特点
D.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35.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A. K+停止外流 B. Na+迅速大量外流 C. K+突然迅速外流 D. Na+迅速大量内流
36.国民体育的基础是()A.大众体育 B.竞技体育 C.学校体育 D.终生体育
37.下列哪些是属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A.辅助式 B.传统式 C.现代式 D.讨论式
38.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是指()A.体育教学 B.课外活动 C.课外训练 D.课外竞赛
39.体育教师进修的主要特点是指()A.自学 B.短期培训 C.函授 D.在职性
40.在哪种情况下采取分组不轮换的教学形式()A、人数不多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充足 B、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 C、人数多 D、人数少
41.超量恢复规律是()原则的依据之一。A、周期性 B、区别对待 C、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D、系统不见断性。
42.以下哪种训练方法是发展快速力量最常用方法(A、大重量的极限力量练习。)B、中小重量的快速练习C、长距离的跳跃练习
D、小重量多重复次数的练习。
43.战术运用的基本要求为:第一,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高度的实效性。第 三,()。A.战术的灵活性 B.战术行动的预见性 C.战术配合的协调性 D.战术行为的隐蔽性。
44.比赛时期训练负荷安排的主要特点是()A负荷强度大而负荷量较小 B负荷的强度和量都小 C负荷的强度和量都很大 D负荷量大而强度小
45.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学者提出来的。A、苏联 B、原民主德国 C、中国
D、原联邦德国。
五、体育综合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字母“A”上填涂,错误的在字母“B”上填涂,在其他字母上填涂的无效。每小题1分,共15分)
46.肌肉的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而与活化的横桥数目无关。()
47.基本环节相同的动作或附属细节相同的动作,在练习中,运动技能可以相互促进或相互影响。()
48.在低强度运动的开始阶段也会出现氧亏。()
49.经过长期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红细胞压积减少,血粘度下降。()
50.随着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也不断加大。()51.人体只有承担合理的运动负荷,才能增强体质。()52.重复练习法是在两次练习之间没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53.持续法多用于非周期性项目的训练。()
54.《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要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每天有45分钟的体育活动时间。()
55.体育欣赏能力是终身体育能力的一种。()56.运动训练过程是一种控制过程。()
57.静力性练习一般多采用较小负荷量,以递增重量的方法进行练习。()58.动作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同一动作重复的次数。()59.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60.发展爆发力所采用的训练强度只能是小负荷,才能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第二部分 主观题 Ⅰ 运动生理学
一、论述题(15分)
详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要有效地提高最大肌肉力量,在训练中应遵循哪几大基本原则?同时阐述大负荷原则的生理机制。
Ⅱ 学校体育学
一、论述题(15分)
处于基础阶段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在进行技术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论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
Ⅲ 运动训练学
一、论述题(15分)
试述制订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阐明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
参考答案
四、体育综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31-35 C D B C D 36-40 C A A D A 41-45 C B A A A
五、体育综合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字母“A”上填涂,错误的在字母“B”上填涂,在其他字母上填涂的无效。每小题1分,共15分)46-50 T T T T F 51-55 T T F F T 56-60 T F T F F
第二部分 主观题 Ⅰ 运动生理学
一、论述题(15分)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做有氧能力。
(1)最大摄氧能力
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良好的心肺功能是运动中供氧充足的保证,因此,心脏的泵血机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在大量的传人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行律地转换。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量供应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的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训练方法:(1)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臣不问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由于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较大,需在运动开始后约3分钟才能发挥最高机能水平。因此,为发展有氧代谢能力而采取的训练,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亡,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
(2)乳酸闭强度训练法
有氧能力提高的标志之一是个体乳酸阈提高。由于个体乳酸阂的可训练性较大,有氧耐力提高后,其训练强度应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阂强度来确定。一般无训练者,常以其50%VO2max的运动强度进行较长时间的运动.而血乳酸几乎不增加或赂有上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达到60%—70%VO2max以强度,而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马拉松、滑雪)可以85%VO2max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
(3)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间歇训练主要有以下特点:A完成的总工作量大;B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4)高原训练法
在高原训练时,人们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激比平原上更为深刻,可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研究表明.高原圳练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强、从而使有氧耐力得到提高。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1)大负荷原则
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至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该原则的生理学机制在于,由于肌肉内各运动单位的兴奋性不同、当阻力负荷较小时,中枢只能调动兴奋性高的运动单位参加收缩.随着阻力的加大.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逐渐增多。足够大的负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大,能使运动中枢发出更强的信号,从而调动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同步收缩,肌肉表现出更大的肌张力。通常低于最大负荷80%的力量练习对提高最大肌力的作用不明显。
(2)渐增负荷原则
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3)专门性原则
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
(4)负荷顺序原则
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乃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引起肌纤维明显的结构和生理生化改变。
(6)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Ⅱ 学校体育学
一、论述题(15分)
答:【要点】
(一)要抓好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项技术的基本功,为今后继续提高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
(二)技术训练必须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应将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结合并贯穿于全过程,使基本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相得益彰
(四)除了要求学生运动员按统一的技术规格训练外,还应考虑到个人特点。
(五)在选择技术训练内容时,不仅要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而且要注意符合技术之间的迁移规律,尽量避免技术的消极迁移和相互干扰。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答:【要点】⑴三者的相同之处:三者同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或组织形式。三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性活动。在活动的具体目标上虽有差异,但三者的活动最终指向都在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完成。由于三者同属学校体育范畴且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手段的同一性,三者活动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⑵三者的不同之处:①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体育课教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课外体育锻炼:侧重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课外运动训练:侧重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②要求的不同:体育课:必修课,具有强制性。课外体育锻炼: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课外运动训练:只对有条件且经过选拔的少数学生实施。③内容的不同:体育课: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多样,一般不受限制。课外运动训练: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和技战术训练。④组织形式的不同: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外体育锻炼: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形式上的要求。课外运动训练:按训练计划,以队、组或个人的形式。⑤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体育课:负荷较为适中。课外运动训练:负荷适中,较明显的个人和项目特点。课外运动训练:较大的负荷,较明显的个人和专项特征。⑥效果的评价不同:体育课:方法和标准不因人而变,具有统一性。课外体育锻炼:方法和标准灵活多样。课外运动训练:根据专项技术和相应竞赛规则进行评价。⑶三者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水平。
Ⅲ 运动训练学
一、论述题(15分)
答:【要点】
1、训练的目的与任务:多年、全年及各时期的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都 是根据训练目的确定的。
2、运动员起始状态与基本条件:运动员起始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包括运动员年龄、身体状况、技术水平等。
3、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训练计划必须符合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要求,比如:训练计划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机体在负荷下的适应性与劣变性、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与可控性等都要通过训练计划体现出来。
4、组织实施训练的客观条件: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与数量以及营养与恢复条件等等都是实施训练活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答:【要点】
1、与比赛组织有关的因素:在很多运动员的脑海中,都误以为比赛中的任何事情都会安排得十分理想,他们经常期待着一个非常完美的比赛环境。很可惜,每当事与愿违的时候,那些未预料到的变化就会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及水平的发挥,一些自然因素,如强风和大雨,反常的气温及海拔高度的影响,都可能会对那些不适应的运动员造成干扰。除了这类自然因素外,抽签的变化、不公平的裁判,及带有敌对情绪的观众等,都同样会对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构成负面的影响。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模式化的训练”,亦即是尽量让运动员在同样的条件下从事训练,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对最佳竞技状态的影响。例如,预早到达比赛场地以适应不同的气温或海拔高度,在平常的练习亦要养成风雨不改的拼劲等。总之,让运动员经历符合重大比赛实际情况的比赛或训练,是保证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状态的必要手段。
2、与运动员状态有关的因素:运动员的行为及生活方式亦会影响到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例如,经常性的睡眠不足、饮食不定时、吸烟、酗酒、自行作指定以外的训练等,都可能会降低运动员常规训练柏的恢复速度,从而对竞技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运动员对家庭、教练员、同事、朋友、学业、工作等的不满,也会导致训练或比赛成绩不理想。对于那些参与存在着危险性比赛的运动员,害怕受伤可发生事故的想法,也会使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影响运动成绩。因此,教练员必须尽可能纠正运动员的消极情绪及行为。
3、与训练和教练员有关的因素:训练计划安排不当,例如,训练的强度过大、进度过快过急、比赛安排过密等,都会对运动员构成极朋的压力,因而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除此之外,忽视了训练与能量重新动员要适当地交替进行这一点,不但会降低运动员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能力,甚至可能支导致运动创伤,如果运动员长期处身于上述种种压力及紧张之下,就有可能进展至过度训练的弊端。另外,教练员本身对运动项目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能否有效地掩饰自己的感情和面对失败的情绪等,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教练员就得设法掌握更多有关的运动项目训练知识,并且要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了。
第五篇:2006年在职全国联考教育硕士真题及答—教育学心理学
2006年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2 条件性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3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4 容易恢复和保持的记忆是()5 工作记忆有()双重功能。6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之一。人类学习语言就像小鸟学习飞行,这种观点和()的观点一致 8()不属于加德纳“多元空间理论”中的智力类型。9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10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二 填空题 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要经历感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是()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表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的过程。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定做的认知和定向阶段、()阶段以及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5 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指标。
三、名词解释 1 同化 2 记忆表象 3 内部言语 4 动作思维 5 晶态能力
四、简答题 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2 意志行动的主要特点
3简述遗忘的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4 三元智力理论 简述想象的主要形成方式。6 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五、论述题 分析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2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 结合实际,论述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
2006年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
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时间是()3 解放前倡导并积极投身农村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家是()从教育要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学习使用科学知识的是()5 合作学习是一种()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树立()
7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进行了实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职业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在()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的是()10.杜威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是()
二、填空题 二战后,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其主要标志是 2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3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由:前言、()、内容标准、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4 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中形成和发展的。5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三、名词解释 1 基础学力 2潜能。3 儿童中心论 4 探究式学习5 德育过程。
四、判断题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多元化主要指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3 我国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 4 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5在纪律教育过程中,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2 谈谈你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及意义的理解
2006年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2 条件性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超限抑制)3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4 容易恢复和保持的记忆是(动作记忆)5 工作记忆有(加功和存储)双重功能。6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学习语言就像小鸟学习飞行,这种观点和(斯金纳)的观点一致 8(操作智力)不属于加德纳“多元空间理论”中的智力类型。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10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与概括)二 填空题 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要经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是(内隐记忆)桑代克的迷笼实验表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定做的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以及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三、名词解释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2 记忆表象: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以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是经过信息加工后的知觉痕迹。内部言语: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他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二是言语高度简略。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他的特点是所要解决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即在动作中进行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晶态能力: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晶态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四、简答题 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合理组织活动; ③培养间接兴趣 意志行动的主要特点 ①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简述遗忘的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衰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这种假设与常识较为接近。但目前普遍认为衰退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干扰理论指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的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恢复,这一理论与衰退理论的不同点在于记忆痕迹并没在头脑中消失,只是因相互抑制而造成遗忘。干扰理论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证实。4 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影响下形成的,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的能力。
此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相互联系的三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统一体。简述想象的主要形成方式。①综合 ②夸张 ③典型化 ④拟人化 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个体就会力争达到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等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五、论述题 分析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①遗传的有限作用 ②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③学校教育的影响;
④社会实践对性格的形成作用; 2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②学生观察力提高的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③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学会做观察记录及观察后的归纳、总结。3 结合实际,论述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
①调节功能是指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②不同的情绪体验引发不同的行为;
③情绪情感的发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 ④教师的感染力:
教师要求易转化为学生需要。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经验; 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⑤情绪与学习效率,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教师对学生情绪识别和学生情绪调节;
2006年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
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有教无类)世界各国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时间是(二战以后)解放前倡导并积极投身农村新教育实验的教育家是(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从教育要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学习使用科学知识的是(斯宾塞)5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6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树立(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7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螺旋循环说)进行了实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职业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在(1966年)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利主体的是(儿童权利公约)10.杜威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二、填空题 二战后,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其主要标志是(综合中学)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4 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5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
三、名词解释 基础学力: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指青少年儿童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及信息素养。基础学力是青少年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的基础。
2潜能:是指人发展的潜在能力。潜能是人足以区别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成熟的人、被平凡的人培养成为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3 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经验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点是:①以解决问题为主题;②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③对探究认识过程的关注。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四、判断题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和质量要求,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教育多元化主要指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我国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
杜威活动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为目的。内容上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并与学科课程相结合。4 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发展。5在纪律教育过程中,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手段。在各种教育手段中,惩罚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惩罚不能作为教育目的来对待,惩罚应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想结合的原则,坚决反对滥用惩罚,反对体罚。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 是当代科学技术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要求;
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也反映了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谈谈你对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内涵及意义的理解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
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的事实和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趋势,并且能有所创新。
从教师的教材观和学生观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中存在唯教材的倾向,只关注了教案的完成,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2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是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反映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没有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